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强说上下相随之动桩 + 用功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2582次阅读 0次回复
阅读排行
秘籍
2014-12-21 08:47:50
非常的喜欢这两篇文章。动桩一文中的问答更是精彩。先摘录如下,还会在这几天加上点感想。
绝世武功:强说上下相随之动桩
全是意,不用力
慢慢慢慢慢慢的体会
出的去,回得来,最好的比喻就是沙漏了,一般都不肯低头让步,此谓顶,所以还是要慢慢慢慢哦。
一蹬,一合,一大腿
蹬为源泉,不蹬动不了,一蹬就合,合是指上身要合,不合就保证不了三点为一线,三点不一线就不会是身柱,上身往前下方顺蹬势一折叠就是一合,一合之际,前腿臀就直下前脚掌,
几个重要的词
一个是角度问题
一般我们的姿势都是错误的,也就是图中那两个易犯错误,因为不自知,这个错误我们却觉得很正确,力一上身就扛上了,大力抗小力,输赢就有了,好架子确定好了角度,这个角度最初因为无功,正确的姿势很难受,就是这个难受而觉得不堪一击的架子,羸弱忽然就成了力大无穷了,
角度问题做好了,动起来就要知道距离与空间的关系
动作角度是从脚下一点出发的,这就像一把扇子,打开了扇尾,扇面也就展开了,空间的大小随半径的大小在同一时间内有所展现
… 这里的重点是合扇子… 一蹬一柱一压时,这里的前腿就牵制这一柱往前脚合去了,这是前腿扇子合,三合作为一处,一动皆动,一停即止,到了都到了,没到都没到啊,这是必须的.
这是外形轨道,轨道有了,慢慢什么也就运来了。
精彩对话选:
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蹬劲,上身折叠合劲,前腿直下脚掌的收劲,这是三大劲。五弓主要劲力在这里。
练拳要的是戒定慧,一个人要想成功其实不难,找一个事做下去就行了。有人一生唱了一首歌,足矣。
大腿的线条在表示背柱的斜线上有个支点,这个点是个动点,它与前脚掌连线就成了柱体的方向标,这决定了力的方向是斜体向前向下的,这就是拔根劲的来源,也是抗化劲的根本哦,这个点的重要性不可一般,只要不在大椎与脚后跟的连线上,就会出现图中的夭折姿态,当然下颌不收,脖颈不立就不会有虚领顶劲的立身中正了,也就谈不到中柱问题了,这都是这个点的规矩,当三点一线形成,身柱就有了,这才有动桩的运行轨迹,才能动起来,怎样动?这个点与前脚掌之间的直来直往就成了定盘的星了,直来直往是说明收劲的重要性哦,都是这里支起来,上身柱体狠劲的压啊压,憋得通红,大家记下了,这里最初是根拉线哦,是拉动中柱往前倒的拉线啊,
能不能蹬后腿时就是上身下压时,上身下压时就是前腿往下收拉时?不用力,把这三个开始一起合并在一个节拍里很难么?外形做不到,哪里来的三合啊,又哪里来的形意拳哦,全是妄动。
胸部力量最难与腰胯搭配,一般在这里截下了,练拳说端坐,是先把这里与腰成为一体,这还不行,通过长时间的绞缠柔化,脊背才能达到那种虎背熊腰的效果,说白了就是会用劲哦。
再说一个事情,当身柱在体内形成了概念的时候,身形已经没有了用处了,斜,弯,跑跳,都在的,斜中寓正就是这个道理的,我们最初锻炼是斜中求正,这不是一回事哦,就像学骑自行车,学习的时候是两手把车的,有喜欢撒手玩,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初级学习来说,这可能是个艰难哦。
怎能做到气沉丹田?只蹬不收,谁也会啊,心里一静就是养气入田,心里一直静就是气沉丹田了。
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但就打斗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应该要挖掘冲撞劲,守中用中嚒,直线最短啊。所谓的变招不如变劲也是这个意思的。
尾椎这个东西实在是个大混蛋,就站桩来说,它是在特定的规矩里慢慢捋直的,其实,说捋直不是特别正确的,具体是,屁股两臀的肌肉与腰肌成为一个活体,这样它能控制人体重心达到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孙老说过的,屁股是活的,关于尾闾在动桩中,是应该与三点一线结合冲脚后跟的,站浑圆桩时应该是有些兜意,这个兜意也是要循序渐进才行哦,因为骨架的位置形成是肌肉筋腱的包围建立起来的,你如果叫他一下子到位,到处都是别劲,你很难找个头绪知道哪是真假了
===================      摘录  =======================
绝世武功:强说上下相随之动桩
绝世武功:用功绝世武功博客文章列表
clip_image003
今天说的内容,全是意,不用力,大家慢慢慢慢慢慢的体会,一蹬,一合,一大腿。
蹬为源泉,不蹬动不了,一蹬就合,合是指上身要合,不合就保证不了三点为一线,三点不一线就不会是身柱,上身往前下方顺蹬势一折叠就是一合,一合之际,前腿臀就直下前脚掌,看到了么?啰啰嗦嗦的这些话还是不能说明白这三个动作的一气呵成,用一气呵成似乎还不妥帖,一气呵成好似还带有先后的意思,这里不是,在这里无论哪个动作拿出来都能做领头羊,这就像北京的时间与上海的时间都是十二点一个意思,没有差别的哦,那天,嬉戏谷给我发邮件,说我们的动作就像是铡草的铡刀,很有些意思,我仔细看看图片觉得还比较的妥帖,当然,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个重要,这个铡刀意象只是暂时的过河之船,到了时候要丢掉才行,不然,再进步往上走可就是枷锁了,以下关于铡刀的言论,我把嬉戏谷的意象摘过来大家看看,要是大家能够过了这个河,我先替大家把这个谢字先说了,你看这个头身一柱,不就是个铡刀的背麽?要想省劲,不拽不顶绕着刀轴转, 这个“刀轴”就是动桩中的后脚踝,轴不能拽、顶,一拽、顶则力散;这个“刀背”就是身柱,刀把、刀身、刀轴不能断折、扭曲、偏离,否则不是铡刀了;而我们做动桩时往往都是三节断开的,不能形成整体,之前我是意想三块羊肉,用竹签串成一体的,但是动时还是散了,现在把它想成铡刀,倒是有整体感了。
好了,为了好领会,现在我把身体再拆开了画图,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哦。
一.上身用红色,中柱脊柱统领上身一体,这里的要求是立身要中正,下颌微收,尾骨冲脚后跟才可叫中柱,不然,就是弯弯棍了。
二.紫色是前腿大腿,这里的要点是:大腿平起,膝盖平前指。{这是意象,因为实际不是这样}
我们看到这幅图,道理是明镜儿一般的,可是,要想把这个道理放在身上演一遍,那就很难找到方向了,因为我们的身体都是断折零碎的组合体,要想奏出一首好曲子,旋律节拍真要费一番周折哦。
现在,我从这个图上摘出几个重要的词摆出来,大家权衡权衡,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一个是角度问题,角度是很重要的,在实际的练拳中,我们站定这个姿势,角度对了,你用万千的力气,“你”是不能压倒他的,那时三叔来的时候,教给我这个“把戏”,二百斤的胖子硬是输了一顿饭,通常,我是敌不了胖子的笨力气,三叔给我一拨弄,胖子就没辙了,这里的诀窍就是角度问题,一般我们的姿势都是错误的,也就是图中那两个易犯错误,因为不自知,这个错误我们却觉得很正确,力一上身就扛上了,大力抗小力,输赢就有了,好架子确定好了角度,这个角度最初因为无功,正确的姿势很难受,就是这个难受而觉得不堪一击的架子,羸弱忽然就成了力大无穷了,所以,中柱很重要,在实际的推手中,肩肘也是很重要的,姿势不对,棚不住是很正常的,推手中力气大虽然有关系,但不是主要的问题,不然就不是四两拨千斤了的内家之道了。
角度问题做好了,动起来就要知道距离与空间的关系,我们的动作角度是从脚下一点出发的,这就像一把扇子,打开了扇尾,扇面也就展开了,空间的大小随半径的大小在同一时间内有所展现,要是不能这样,唯一的原因就是扇骨断折了,我们动桩,是多个开合的扇子组成的一把大扇,你看脚下一蹬扇子往前合,红色的身子脊柱要知道一合,不合就是下面的紫人了,是不是扇骨断了?合大了也不行,那个紫人就是合大了,所以,要慢慢慢慢,慢仔细了,最好叫一个人看住你。这是这把扇子与大扇子的关系,还有啊,就是前面那把腿扇子,两脚的距离是不变的了,这里是个权衡处,权衡就是度量器哦,有了它,我们才能牵制身柱往下往前去,这里的重点是合扇子,一蹬因为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身体是合成一柱了,所以这里就是权当一柱了,一蹬一柱一压时,这里的前腿就牵制这一柱往前脚合去了,这是前腿扇子合,三合作为一处,一动皆动,一停即止,到了都到了,没到都没到啊,这是必须的,你见过一把好好的扇子打开了,还有没打开的地方么?那肯定不是一把好扇子了,此为一体同动,这里的一体同动,没有加手,因为这个更难了,打开了身柱压下去,你的肩肘手能够恰恰刚刚到么?不是慢了短了,就是快了等着,这就叫妄动,看看,你还敢打拳麽?练了几十年拳你专心致志的在意这个问题了么?脚到手到方为真,怎样才是脚真到,手真合到呢?合则出,此言不虚,就是这一个没手的动桩,你能合在一起了么?要慢慢慢慢慢,不用力我们慢慢的合,用力我们的前腿容易支起来,我们平常都是这样习惯的,一支起来就自己与自己较上劲了,不该练的地方还是练得欢,应该练的地方还是找不到,所以,不能顶住较劲耗,用意“想”身柱真直不虚,叫人看住意象是真对的,累了就歇歇,不歇歇哆嗦都来不及了,哪里还顾得上合不合,到不到哦?
打开来,合上去,嬉戏谷说得好,后腿伸展时要稳住,到位时后腿不能伸直,“直”则有违“折叠转换”,就像卖物品一样,你得真诚的递过去;而前腿的收缩时也要稳住的收缩,到位时要有含劲,就像买东西一样客客气气,而且二腿的转换也同买卖物品一样,伸展多少(物品)就收缩多少(钞票)。
出的去,回得来,最好的比喻就是沙漏了,一般都不肯低头让步,此谓顶,所以还是要慢慢慢慢哦。
这是外形轨道,轨道有了,慢慢什么也就运来了。
乐呵呵好,乐呵呵的坐着,就能看到阳光的斑点在自己的身上飘,这是小三子说的,小三子来的时候胖胖的邋遢着,邋遢的样子我不说,你也会猜到,他的鼻涕总是挂的很长了才肯吸溜一下子,一会儿又来了。
流鼻涕没关系,这样子的人简单自在,什么也不在意,这就是简单了,小三子坐课就喜欢找光照的地方坐,别人懒得与他为伍,他却不知道这些,傻坐着,鼻涕都掉下来了,懒得擦,乐呵呵的与阳光风儿荡着玩。
打拳每个人都想有模有样,做得好的才有气势,小三子就有这本事,一亮相,脚手神气一应具足,最好笑的是,打着打着,来了一只蝴蝶,他就撒腿追去了,追到院子外才肯跑回来,别人都呆住了看他怎么会这样,他却什么事也没有,拳又飞扬跋扈的走起来了。
打拳与做学问实在是有差别啊,心思应物,不动声色,有些人是天造地设,学不来的,若是说学,先人早就说明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哦。
松静自然,物我一体,这是学拳修道的根本,学拳若是做开了学问,一般不会有大本事的,我就是这类的人,譬方说动桩,动桩做起来,前后左右都是那个样子,就靠谱了,一遍遍再洗练,就真的是那个样子了,这就是简单,有些人模仿力不够好,却不肯把模子看得仔细,就像傻人摸象,摸了腿,摸了鼻,最后还是各是各的,画画不也是这样吗?一个鼻子画的怎样好,轮廓画抽抽了,怎么也是偏薄了。
小三子爱玩,正琢磨着拳架呢,一个玩物来了,扑棱一下子就飞走了,有些人看到了飞不走,一上午魂却丢了,所以,打拳要知道收心要紧。
收心收的厉害了,也不对头,我执太重就怕着相,一着相就走不动了,这些话不能说,一说就没法子练了,现在说了,要是有心人琢磨个意思也就知足了,怕只怕我是个多余的,那就难堪了。小三子要是看到这些,他就懒得理,懒得理还拿他没法子,他的没影子的事情实在耽误不了他的拳啊,你说气人不气人。
人啊,得来从不费功夫,你费尽力气不见得有个一瓜两枣哦。
· 太极小生12012-04-09 12:32:36 [举报]
动桩时用力还是多于用意。老师说的准:“不该练的地方还是练得欢,应该练的地方还是找不到。”
博主回复:2012-04-10 06:59:52
说不用力是傻扯,不用力连站住都不可能哦,所以,我们在这要求只用能够维持动作轨迹的力就可以了。不强加另外的引导力。
· 梁成群2012-04-09 13:10:26 [举报]
问老师好!首先感谢老师的付出,以及嬉戏谷学友的体会分享。老师您说一蹬、一合、一大腿;蹬能理解,一合,老师您的意思是说和前腿、前脚掌合?而且是大腿根、尾骨直直的往下,往前脚掌合?我的体会是:后腿一蹬、前脚微撑,同时上身往下往前脚掌沉合。望老师解惑!
博主回复:2012-04-10 06:55:54
这里说的是三个劲:蹬劲,上身折叠合劲,前腿直下脚掌的收劲,这是三大劲。五弓主要劲力在这里。你的体会,我只有看完视频才能确定前脚微撑是不是顶劲,要是支起来的顶,就错了哦。
第一感觉就是立马想找车拉拉哦.
博主回复:2012-04-10 06:49:03
体会下可以的
· 平淡归真2012-04-09 15:36:58 [举报]
老师安好:两胯前后平移么,此图一个比一个高呢?
博主回复:2012-04-10 06:47:07
蹬腿可不是身长麽?你看,代表身体的线段可是没变化的,变化的只是空间距离哦,也可以理解为平移
· 新浪网友2012-04-09 19:54:29 [举报]
动桩的时候一向后身柱是受力的,地面的反作用力。
博主回复:2012-04-10 06:41:25
真好
· 王洪武太极黄卫2012-04-09 22:41:46 [举报]
老师好!
“不该练的地方还是练得欢,应该练的地方还是找不到。”
理解了也难做到位.
博主回复:2012-04-10 06:40:24
练拳要的是戒定慧,一个人要想成功其实不难,找一个事做下去就行了。有人一生唱了一首歌,足矣。
· 雷电2012-04-10 09:54:00 [举报]
看老前辈的图示,好象后腿蹬时,不能蹬到底或者不能伸直,请问: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想,后腿蹬直的一瞬,背后稍受力,便会向前仆倒的,对吧?请教了。
博主回复:2012-04-12 07:45:57
留有余地,往复皆然
· 光线882012-04-10 09:59:57 [举报]
老师好。我以为自己够明白的了,今天看来又有差距,还得精雕细琢。我练的不算刻苦,勤奋。现在的体会是左右分明,左手(惯用手)和右手的不一样很清晰。
博主回复:2012-04-12 07:48:43
一定要左右平均,左边八个右边也要八个,我们都以为左边力小,是这样的,左边的阳劲小,阴劲可是大的哦。
· 太极游孤2012-04-10 10:05:35 [举报]
先生好!看了本文的动桩图解,有一点请教。最上面的四个图形中,2、3、4幅是动桩演绎过程的描述;我的问题是:
表示大腿的线条在表示背柱的斜线上有个支点,这个点分别在三幅图中表示了移动方向和相对关系的改变。请教:这三个点构成的直线,是与地面平行的呢?还是应该下压的?或者可以上浮?或者是条下弦线? 我以前的理解是平行于地面的。建议用虚线连接三个点并尽量用线条形状表示。先谢过!
博主回复:2012-04-12 08:10:48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点是个动点,它与前脚掌连线就成了柱体的方向标,这决定了力的方向是斜体向前向下的,这就是拔根劲的来源,也是抗化劲的根本哦,这个点的重要性不可一般,只要不在大椎与脚后跟的连线上,就会出现图中的夭折姿态,当然下颌不收,脖颈不立就不会有虚领顶劲的立身中正了,也就谈不到中柱问题了,这都是这个点的规矩,当三点一线形成,身柱就有了,这才有动桩的运行轨迹,才能动起来,怎样动?这个点与前脚掌之间的直来直往就成了定盘的星了,直来直往是说明收劲的重要性哦,都是这里支起来,上身柱体狠劲的压啊压,憋得通红,大家记下了,这里最初是根拉线哦,是拉动中柱往前倒的拉线啊,
· 云中子2012-04-10 13:09:08 [举报]
自个儿“蹬”“压”“收”自己,哆嗦的够呛,哪里顾得上扇面之展合、身体无凹凸呢?慢慢慢……才能体会真意。一味“动”的哆嗦和疲劳、大汗淋漓,结果就是体质强壮一些,但这和拳没一毛钱关系。
博主回复:2012-04-12 08:27:10
说的是,我们一般是这样动的:蹬腿,前腿这时支起来,身体板起来用力往下压,也有这样的,蹬后腿,收前腿,上身不敢动一下,跟着来去,也有这样的,蹬后腿,压上身,这两个都快到位了再把前腿有意识的收一下,,,,,,不一而足,
能不能蹬后腿时就是上身下压时,上身下压时就是前腿往下收拉时?不用力,把这三个开始一起合并在一个节拍里很难么?外形做不到,哪里来的三合啊,又哪里来的形意拳哦,全是妄动。是的,这与拳没一毛钱的干系,一语中的。
· 旺德福2012-04-10 19:48:49 [举报]
回禀老师我认识到的错处。
1、我先入为主、自作聪明,将动桩的动作等同于杨氏太极拳揽雀尾的“按”式一般认同,再加上本人学习的确只浮于表面,所以仅将“按”式的运动方向等同于向前,忽略了其向下的劲力,虽然多次看博客,也自认为在前进时注意了胸腹的下压,但仅只满足于控制后脚跟不至于离地而已,所以当身体到达最前端,头臀踵没在一条线上,就象博文中第二个小紫人一样,已然失了力量支撑。老师用铡刀作了比喻,的确重重敲了我一记,破鼓需重锤,老师用心良苦。
2、俺失了规矩,一是两脚之间距以“舒服”为由,步子太小,并在前摇后荡中擅自用了所谓胸腹折叠,腰晃得厉害,铡刀的上半部分早就碎成三截棍了。老师,上次那视频您别费心看了,实在不能入眼,下个月再发视频请老师指教。
3、俺过于急躁,老师多次强调学习本就是踩着错误前进,这一过程本就不是一夕之功,今天认识的错误也仍是表面,体悟中一定会错误纷呈,心没放在肚子里,丹田早就飞到天上去了。俺确实错了。
谢老师的回复与耐心教诲。
博主回复:2012-04-12 08:30:15
哦,我要跟您学习了,记录总结,才能知道哪里需要亡羊补牢。我们加油
· 金斗印2012-04-10 21:45:02 [举报]
前腿一支,阳现。快,筋痛。慢,劲断。师,真伟大!
博主回复:2012-04-12 08:34:23
前腿一支,胯就不对了,要先来顺劲,用尾骨直接照前脚掌去,这样前去的收劲也就是两点之间的拉劲才能建立,这个有了,才能再加另外的劲哦
· 旺德福2012-04-11 21:50:23 [举报]
刚觉得明白点,发现好象又错了!迷糊中。
博主回复:2012-04-12 08:49:14
哈哈,再看再来,看明白才能做明白,一般是一看就做,做不了的,我说个例子:小童给我带来了一个网络无线接收器,说不用那些拉线了,省的到处磕蹒,还没安装好,他有事就走了,对着说明书,我慢慢接着来,好家伙,两天也没解决好哦,我索性不安了,一遍遍看说明做记号,就是不要乱,第三天,做一步记一步,不敢有大意,一步一步清楚的很,最后,就安好了。
· 久坐必有一禅2012-04-12 18:12:05 [举报]
先生好!在意引领下,身备五弓,后脚蹬地,通过胯的折叠,整个身体完成同动。这样做动桩,就是时间长,身体也感觉不到累。可是如果无意识引领,身体短时间就极易疲劳。“不空,同动”确实是个宝。“意到,身到”做动桩,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炼完功二三小时后,感觉胯部,肩部火烧火燎,酸痛到骨头缝里,说不出的难受,这时再做上三四十分钟的动桩,身体又感觉舒服了。我感觉如果内家拳有捷径的话,就是“戒,持”。先生在本文中说:“上身往前下方顺蹬势一折叠就是一合。”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拳解密》一文中也说:“中间的胸椎完成胸腰运化,腰椎完成4-6劲力的分配,。。。。。往返必须折叠。”我对“胸腰折叠运化”一直云里雾里,找不到感觉,难道它就是动桩中从后脚跟到下颌的弹簧?先生能否祥解一下“胸腰折叠运化”。另由于网络原因,今天下午16时终于给先生发送动桩视频成功,请先生评阅。顺祝先生万寿!
博主回复:2012-04-17 08:16:34
胸部力量最难与腰胯搭配,一般在这里截下了,练拳说端坐,是先把这里与腰成为一体,这还不行,通过长时间的绞缠柔化,脊背才能达到那种虎背熊腰的效果,说白了就是会用劲哦,用太极手法可以练成这种劲力,可是很难,练成了也合不到一起去,还是各自为政,过去军队练刺刀术,一个旗手站一边喊口号举旗子,就是训练合力,一步到位是很难的,所以,这是武学大问题,当然,一般都是连劲力也没有的,就谈不上这个了。
· 胡剑02272012-04-13 07:20:25 [举报]
恩,觉得挺有道理。有点类似重心必须落在底盘,否则物体要倾倒。这里让上身脊柱力量传来的方向落在脚根是吧?
博主回复:2012-04-17 08:04:19
一语中的
· 糊去糊来2012-04-16 10:11:29 [举报]
老师好!
我有一个疑惑,我体会您讲的身柱所形成的三点一线的状态,在动的过程中是始终不变的,但是我看到您前面反复使用的两位先生的动桩照片,他们的身柱状态前后似乎又是不一致的,不知道我的理解那里出了错,请老师能够解惑。谢谢老师了。
博主回复:2012-04-17 07:11:37
没出错,我只是用了他们的大体身行来说明这个问题,再说一个事情,当身柱在体内形成了概念的时候,身形已经没有了用处了,斜,弯,跑跳,都在的,斜中寓正就是这个道理的,我们最初锻炼是斜中求正,这不是一回事哦,就像学骑自行车,学习的时候是两手把车的,有喜欢撒手玩,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初级学习来说,这可能是个艰难哦。
· 懒人立子2012-04-17 11:40:09 [举报]
更好理解动桩了。开始理会上身折叠合劲。
用尾骨直接照前脚掌去 - 我还以为是前脚跟。改正中。
另录像已上传,请老师指正。
博主回复:2012-04-18 08:26:34
这是可叹啊,立子加油
· 糊去糊来2012-04-17 12:38:53 [举报]
明白了。斜中寓正是结果,,斜中求正是练法。谢谢老师!
· 旺德福2012-04-18 22:48:58 [举报]
一蹬一合一压,整了几天也没整到一块去,腿抖、酸胀,手麻、身晃,反正所有初学者的毛病估计俺都得经历个遍,虽然做时并不感受太累,做足一个钟头,第二天却是一天全身灌铅、沉重无比,坐在椅子上抬手抓鼠标,好象都得用点力了。继续找错,继续认错,继续前进。
博主回复:2012-04-21 10:55:10
注意练养结合
· 浅蓝2012-04-20 07:21:15 [举报]
老师,俺刚才练功到第三节,自己将自己撅了一个大跟头哦,蹬蹬蹬的后退了三、四步后,一个大屁蹲坐在了地上,然后整个人都仰摔在地上了。不过,过程中,我对摔坏与否没有害怕。
当整个人仰摔在地上的那一刻,脑海中还瞬间的冒出:呀,那么多人看到了,真丢人。
我是在公园中人少的地方练功的。前面是湖,后面是广场。俺记着您很早前告诫过:离河水远点练功。俺不敢背对着湖练功,也告诉自己离湖四米远的距离才成。若,没有这根弦,一下子撅到了湖里,那才事大了哦。
我知道了我撅倒自己的原因了,心不静不稳,导致动作有些快,双腿折叠过大,尾巴骨没放松哦。自己该受这个惩罚的,谁让俺心不静的练呢!
身体摔的如何了?有过一闪念,不知道会摔成什么样子哦。不过,坐起来,一点也没事的。不过,我还是静静的坐在地上两分钟,缓和平稳下。
老师俺都说明白了,您还是会回复俺:“怎么这么不小心”吗?
博主回复:2012-04-21 10:40:20
是的,怎么这么不小心呢,这个功法理解有偏所致,注意锻炼脊柱两端往里卷,不卷,尾骨与骶骼怎么能练到哦。练不到怎么往上翻呢?加油
· 浅蓝2012-04-20 12:48:59 [举报]
转来嬉戏谷同学在群里提的三个问题。
一、哪位同学讲讲“强说上下相随之动桩”中第二幅图中的四个弧线?
二、第五幅中后脚的三根虚线和前脚的三根实线表示什么??
三、第二幅的身柱夹角为什么比第一幅大了??
谢谢嬉戏谷同学的问题,谢谢您对群的支持。
博主回复:2012-04-21 10:21:32
太极游湖解释的很详细了,我再补一下。
1,哪里来的四个弧线呢?只有三个夹角啊,那条蓝线是后腿线,把夹角标出来是界定身柱运动中不能断的一个规矩,大家看,第一幅是身柱与夹角,表示动桩坐好时的规矩要身柱第一位,此为端正,第二幅是第一幅的延续追加,标示的夹角大家要注意角度在运行中的变化,夹角不变化,身柱就折断了,为了保证身柱一线,往前一刻上身夹角必须往下合,前腿夹角必须往内合,因为前脚是不能动的,所以只有往下合哦,
3,两个夹角是一个意思的,画得差别了,该打一棍。
· 太极游孤2012-04-20 17:32:02 [举报]
关于浅蓝转述的嬉戏谷的问题,我虽然没把握,但还想理解下,错了也好被纠正:
一、应该是第一幅图上半幅有四个弧线吧?是否指几个夹角处的弧线?如果是,我理解为弧线处是表示有折叠。
二、第五幅图的三根虚线仍然表示尾骶骨至后脚跟的联系,三根实线表示尾骶骨至前脚跟的联系,有个牵拉(先生文中有讲解),以保证背柱整体下压,需要两脚一蹬一收并使胯向前下方下压配合完成。
三、应该是指第一幅图上半幅的第二幅图吧?如果是,则身柱斜线上存在两个夹角,落地的夹角不可能与尾骶骨处的夹角保持同一角度的,因为大腿未必平行于地面。如果说是指第一幅图上半幅的第一个图形与第二个图形比较,那两者没有关联关系。
以上是我的理解。接受批评。
· 两由之2012-04-21 16:19:10 [举报]
老师好,我想问一下能不能用铡刀相代替五弓相呢?
博主回复:2012-04-22 08:05:47
侧刀是五弓合一像,若是能成当然太可以了,就怕被自己骗了不知道哦,加油
·
只要不重名就好2012-04-26 11:27:27 [举报]
老师,蹬了要收吗,怎能做到气沉丹田?学生是新手,谢了
博主回复:2012-04-27 07:14:39
只蹬不收,谁也会啊,心里一静就是养气入田,心里一直静就是气沉丹田了。加油
· 新浪网友2012-04-27 12:57:06 [举报]
太极的上下相随,就没有蹬这么一说,一蹬就错。
博主回复:2012-04-28 08:05:51
原来是这样 ,太极太高级了,我们先练个“脚打采意不落空,消息全凭脚后蹬”也不错哦。
· 看茶2012-05-29 11:48:08 [举报]
先生您好,向你请教,在动桩中,要一个关节放松或者说阴阳平衡就要关节前后的肌肉平衡,如果要脚腂放松就要脚掌和小腿用力均衡,漆也是同理,要下肢放松那就要下肢的一串关节的前后都均衡,这我都感觉得到就是练不到,或者根本是错觉,已入岐途
博主回复:2012-05-30 07:18:28
不能说是错觉,它在进步中,
· 看茶2012-05-29 11:57:41 [举报]
我找到感觉才练,每天才练十几分钟,是太懒了吧,或许要拳练千遍理自明,我懒就是想找直路
博主回复:2012-05-30 07:17:18
都是法子,
· 看茶2012-05-29 13:13:48 [举报]
是先局部平衡如脚再求总体平衡快,还是一开始就总体粗平衡再往精细中练出功快?
博主回复:2012-05-30 07:15:14
做好模子,再刻画啊
· 笑长2012-05-29 16:20:20 [举报]
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博主回复:2012-05-30 07:16:13
这个好
· 拨云见日2012-06-04 09:29:41 [举报]
先向老师请安,老师百忙之中能够回复,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学习太极已2周年了,学过杨式和陈式套路,还有一些松垮的基本功,练习动桩以后其他东西要抛掉吗?可以同时练习吗?这几天静桩时,两手之间隐约找到拉皮筋的感觉,一直找不到趟泥步的感觉。静桩时真是是底雨棒子,拿了这个丢那个,昨晚体会到了膝盖上顶的重要性,一上顶大腿阴面肌肉感觉受力了,原来老师的规矩很重要,一点细节都不能错过。继续戒持吧,再次感谢老师!
博主回复:2012-06-05 07:39:48
最好别的都丢下,瓶子满水,是装不下东西的,还有是这个道理:我说了一个瓶子的形状,你会满天地下找你脑袋里的瓶子来对照,其实,哪个瓶子都与我说的没关系。所以说,白纸好写字,学得越多越难改,保持厚朴是很重要的哦。
· 人在路上2012-06-15 01:19:01 [举报]
谢谢老师无私的进解,此文可说内家的拳学秘密之一,老师的慈悲心由此可见。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经,再次谢谢良师。
另外我有几个问题,烦请老师指点。
形意拳要求立身中正前脚膝不过脚尖,不能成弓步,老师的图例似乎是心意拳的前移运动轨迹,前腿到时成了弓步,膝过了脚尖,就成了心意特有的顶门柱身架,请问老师,形意与心意的这个差异有拳学上有何区别?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祝老师好!
博主回复:2012-06-18 10:30:03
嗯,动桩里都有这两个拳的影子在,也就是练法不同
单就成就来说,武学之拳本没区别的,只是有些喜欢曲,有些喜欢化,有些喜欢直,但就打斗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应该要挖掘冲撞劲,守中用中嚒,直线最短啊。所谓的变招不如变劲也是这个意思的。
· 三国归来2012-06-28 08:23:22 [举报]
虽未曾谋面,见老师文字却如在身边。一个抱头推山,以前身体站的直直的,看了老师的文章才知这就象铡刀折了,力传丢了。致敬!
博主回复:2012-07-07 07:55:29
支撑很重要,这是武学的开门砖,有它才有武学的可能性,无它就什么也不是了,一起学习
· 坦然2012-07-13 08:35:47 [举报]
老师您好。
坦然的动桩坚持的不好。基本上每天都要动动,每天也就是半个小时。没有发视频,只是一个人对照老师的博文盲练。
坦然在复习老师的博文时,看到老师给黄卫的回复,大意是站桩时要下颌微收尾椎前指。坦然在动桩时感到,尾椎前指就是拉住与两脚跟的弹簧;之前分别拉的时候总感到有点儿顾此失彼,尾椎有前指之意的时候,感觉两跟弹簧似乎成了一根弹簧。请问老师,我可以这样用“意”吗?
博主回复:2012-07-13 08:53:20
尾椎这个东西实在是个大混蛋,就站桩来说,它是在特定的规矩里慢慢捋直的,其实,说捋直不是特别正确的,具体是,屁股两臀的肌肉与腰肌成为一个活体,这样它能控制人体重心达到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孙老说过的,屁股是活的,关于尾闾在动桩中,是应该与三点一线结合冲脚后跟的,站浑圆桩时应该是有些兜意,这个兜意也是要循序渐进才行哦,因为骨架的位置形成是肌肉筋腱的包围建立起来的,你如果叫他一下子到位,到处都是别劲,你很难找个头绪知道哪是真假了,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