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大家都喜欢把太极拳十要奉为太极拳的经典而我却认为不妥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30743次阅读 10次回复
阅读排行
对我练拳方法影响大的理论总指导是“王宗岳 十三势行功心解”,“王宗岳 十三势歌", "张三丰祖师之太极拳经", 报含了《太极拳十要》的内容。

杨澄蒲的《太极拳十要》是出于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张三丰太极拳十要: “四则曰:“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在此提出这个观点,并非本人狂妄。只是本人从不迷信经典,任何书本知识,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我对《十要》主要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如果把《十要》作为入门的基础,我认为有些空洞,过于务虚。
    对于基础的理解,我以前写过很多文章。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学之初,首先是模仿,然后讲招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很多学生运动非常少,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很差。所以我认为太极拳的基础首先是协调能力。这就必须在套路训练里强调。有了协调能力,动作基本到位,然后在慢慢纠正动作,这才是一个正常程序。
     其次,武术的基本概念;守中原则、重心概念、敌我之间的占位角度、方向、攻防范围、距离控制等等(我以前都有论述)应该放在初期讲解。让初学者认识武术本质,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前提。而《十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显然不能算是“基础理论”。
    对太极拳基本的运动形式“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在《十要》中却没有提及或者一带而过,我认为是极大的缺陷。这些要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检验的动作。远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等要领容易体会。换句话说《十要》的体会和验证比较虚幻,无从验证。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上来就讲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显然难于理解。
     而谈到高层次的理论。“用意不用力”是争议最多的一句话,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经典,不妥之处在于它容易引起人们对此话的争议。而“经典的”理论应该具有权威性。
现在很多人以此理论为依据,创造发挥,提出练拳时“浑身不挂一丝力气”。“松腰、松垮、松尾闾”“浑身通透”,“意念一到”就如何如何。总之基本上抛弃了力量、速度、技巧的训练。这些理论看似高深,实为故弄玄虚。空谈理论却没有实现的方法。自封清高实际是杜绝交流。限于师徒之间表演是因为对于不迷信者永远不灵。很多大师一生未尝一战。一谈到“技击”就斥之为“小道”。贬低太极拳的攻防含义,实则是掩饰自己的低能。
所以“用意不用力”是造成太极迷信的根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
    《十要》不是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而是通过训练之后才能体会的东西。比如虚灵顶劲,如果在运动中去想这个要领,那么必然脖子僵硬。在练习时我们应该明白动作的功能,用法。让身体自然去调节。只有在实际的训练当中(套路、推手、靠打桩等),对于“松”“用意不用力”的体会才是真正的体会。东西再好,没有“实际行动”,学生也不可能体会。
      我们的训练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只要相信一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就不会走到虚妄迷信的路子上去。
“知道的是知识,做到的是本事”

双手带北京市往届推手冠军。绝对不是一般的高手,否定双手带的太极拳习练者还是自己检讨一下自己的实力吧。理论可以有分歧,但实力却不可否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所论,是本末倒置。不懂得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应该如何练习。此人教学肯定不会教出太极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双手带的意思是太极初学者应该把基本功作为经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桃洛憬

2016-5-19 09:08:03

双手带的意思是体悟“十要”,而非按图索骥去学习“十要”。不知我理解的是否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枫无痕

2016-5-19 09:08:10

对于楼主说的“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为何没有在十要中出现,那是因为当杨澄甫提出十要时,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还没有面市,而且在此前陈家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太极拳理论,杨澄甫再聪明也不可能去编造后人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箜篌引

2016-5-19 09:08:18

各家太极拳的具体练习方法是有区别的,《太极拳十要》是练习杨氏太极拳的经典。
太极拳“不用力”,但必须 坚持太极拳意气的修炼方能得到真正的太极拳内劲;“不用力” 的太极拳能技击,那就是运用了真正的太极拳内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夜晟洛

2016-5-19 09:08:25

本人以为太极十要是时时要提醒自己注意的东西,要强调,初学很难体会,完全是内在的感受,是一种"势",但要不提的话,和练外家拳就没区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殃樾晨

2016-5-19 09:08:32

楼主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杨澄甫说的是太极拳的练法,自然是只提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等十项。而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只要一做示范,就能够明白如何做到。而“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等,试问你是如何把初学者一下子教会的,“快慢相间、连绵不断”或者能够通过练习慢慢体会到,“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如果不是具备一定功力估计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做到。只要不是一下子就能够体认的,就肯定不能算是基础的方法。陈氏拳之所以在将近百多年不能有半寸进步,就是他的基础体认方法出现误人的指导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赋流云

2016-5-19 09:08:41

“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是陈拳的东西!难怪19楼话你练的是陈拳了!

非习杨拳者,不认同杨拳的心法。必然的事情!

如果你曾经练习杨拳的话,肯定未练出松沉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0

双手带北京市往届推手冠军。绝对不是一般的高手,否定双手带的太极拳习练者还是自己检讨一下自己的实力吧。理论可以有分歧,但实力却不可否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所论,是本末倒置。不懂得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应该如何练习。此人教学肯定不会教出太极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双手带的意思是太极初学者应该把基本功作为经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桃洛憬

2016-5-19 09:08:03

双手带的意思是体悟“十要”,而非按图索骥去学习“十要”。不知我理解的是否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枫无痕

2016-5-19 09:08:10

对于楼主说的“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为何没有在十要中出现,那是因为当杨澄甫提出十要时,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还没有面市,而且在此前陈家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太极拳理论,杨澄甫再聪明也不可能去编造后人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箜篌引

2016-5-19 09:08:18

各家太极拳的具体练习方法是有区别的,《太极拳十要》是练习杨氏太极拳的经典。
太极拳“不用力”,但必须 坚持太极拳意气的修炼方能得到真正的太极拳内劲;“不用力” 的太极拳能技击,那就是运用了真正的太极拳内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夜晟洛

2016-5-19 09:08:25

本人以为太极十要是时时要提醒自己注意的东西,要强调,初学很难体会,完全是内在的感受,是一种"势",但要不提的话,和练外家拳就没区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殃樾晨

2016-5-19 09:08:32

楼主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杨澄甫说的是太极拳的练法,自然是只提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等十项。而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只要一做示范,就能够明白如何做到。而“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等,试问你是如何把初学者一下子教会的,“快慢相间、连绵不断”或者能够通过练习慢慢体会到,“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如果不是具备一定功力估计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做到。只要不是一下子就能够体认的,就肯定不能算是基础的方法。陈氏拳之所以在将近百多年不能有半寸进步,就是他的基础体认方法出现误人的指导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赋流云

2016-5-19 09:08:41

“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连绵不断”是陈拳的东西!难怪19楼话你练的是陈拳了!

非习杨拳者,不认同杨拳的心法。必然的事情!

如果你曾经练习杨拳的话,肯定未练出松沉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