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中国家谱体例之姓氏源流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538次阅读 1次回复
阅读排行

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凡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渔溪翁自叙源流家纪"中指出的那样:"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自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所谓"源"说的是姓氏来源,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有关情况;所谓"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情况。

几乎每部家谱,都专列姓氏来源章节,或在谱序等有关内容中论述本家族的姓氏来源。下面任选部分家谱举例说明。

《(安徽)绩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一年)论述了汪姓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吾族始祖汪公,鲁成公之子,襄公之介弟,太夫人姒氏相传怀孕期年而生,生而有文在手,左水右王,因名曰汪。少而颖慧,长而敦敏,有功于鲁,食采颍川,至三世都司马诵公,始以王父名为氏。"

《(江西婺源)龙池王氏续修宗谱》(道光二十六年)"太原王氏谱牒序"简介王姓在唐朝的崇高地位及其姓氏主要来源:唐太宗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

《(安徽祁门)京兆金氏宗谱》(民国20年)"重修宗谱序"简介金氏迁祁门东邑的始迁祖为廷瓯公:"我始祖日殚公受姓于汉,至四十五世廷烈公,唐授新安通判,遂家焉。越四十九世华公宦游祁西,卜宅而居,名曰金谿,其自祁迁于吾东邑者,则七十四世廷瓯公。"

《(安徽休宁)新安苏氏族谱》(乾隆元年)"苏氏世谱序"简介苏氏源自以封地为氏:"苏之先,出于高阳,六世樊为昆吾,受封于苏,而命之氏。邺郡之西有苏城,即其地也。"

《(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李氏源流志"介绍李氏得姓源自古代神话传说:"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业生女华,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帝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微,字德虚,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其生,遂改名李氏。"

家谱中"姓氏源流",不仅论述本族姓氏来源,而且简介得姓后家族迁徙、分流情况。下面亦列举部分家谱说明。

《(安徽)绩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一年)"汪氏得姓受氏及本支迁居纪略"介绍了汪氏迁徙安徽新安的经过:"四世公族大夫钺公始迁洛阳。越二十三世武烈将军高公从马援出征有功。二十六世云公为渔阳太守,常与人言孝不违亲,忠不避难,为汉顺帝名臣。三十一世文和公仕汉破黄巾贼有功,官至龙骧将军。建安二年,中原乱,公南渡江平黟歙山贼,遂家于始新。三十三世新都侯彻公始居新安,为新安始祖。三十六世黟县令道献公遂家于歙,千支万派由是兴焉。"

《(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渔溪翁自叙源流家纪"介绍了李氏迁徙婺源的简况:"予始祖京公,因黄巢作乱,避难于歙之黄墩,后梁开平己巳迁浮之界田,生三子,曰仲皋、仲安、仲亨。仲皋生三子,曰德鹏、德鸾、德鸿。德鸾公由界田迁居婺邑之严田,生子三,曰湖、曰浒、曰海。海公生二子:仁政、仁监,仁监居中村,为中村之始祖也。"

《(安徽绩溪)积庆坊葛氏族谱》(嘉靖四十四年)"谱系源流"简介葛氏迁徙安徽绩溪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簿,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宋宝庆时,宗喻公以明经任桐庐学录,尝修家谱,以武道公为绩溪始祖。自受姓以来,至武道公为四十九世,宗喻公为六十三世。谱经兵燹,散逸不完。元至正间,崇道公重修世次,六二公以上湮没难稽,遂以六二公为始祖。"


家谱中的姓氏源流

《(安徽休宁)藤溪王氏嫡支世谱》(乾隆年间)"迁徙录"介绍一世祖希翔公始居武口,以下各派皆自此迁徙各处。因王姓是大姓,人口众多,由武口迁往各地的王姓支派,数目众多,该谱一一进行罗列:其中二府君支下迁派,计济源派、梅田派等共104派;三府君支下迁派,计邑东门派、张村长寿里派等共60派;四府君支下迁派,计邑中派、浙源派等共85派;五府君支下迁派,计邑中牧民坊派、江村派等共17派;六府君支下迁派,计武口派、邑西吊桥派等共104派;七府君支下迁派,仅婺南绍溪派1派;八府君支下迁派,计三松派、大坑派等共4派;九府君支下迁派,计藤溪派、洪水原派等共194派;十府君支下迁派,计颍北派、乐田派等共11派;十一府君支下迁派,计德兴南源派、乌石派等共10派。以上共计由始祖地武口迁出支派达590派,分布在皖南、皖北、江苏、江西等各个地区。

很多家谱对本族的"源"与"流"还进行了考证。如《(安徽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光绪元年)列有"姓氏采地郡望考"一节,引述历史上有关姓氏著作涉及鲍姓的,一一列出,以便于后人作比较分析。

《齐语》:鲍,姒姓之后。

《元和姓纂》:姒姓,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也。

《古今姓氏书辨证》:鲍出自姒姓夏诸侯国,子孙氏焉。

《韵府群玉》:姒姓,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敬叔生叔牙,曾孙国代,为齐卿。

《姓氏纂》:鲍,姒姓,齐大夫后。

《氏族志》:鲍出夏禹之后,周时有敬叔者,仕齐,食采于鲍,因以氏焉。

《氏姓谱》:鲍,姒姓,不知所出。或云夏禹之后。又俟力氏改为鲍,虏姓也。望出上党、东海。

《(安徽)休宁戴氏族谱》(崇祯五年)"分支考",则对戴氏分流至江南的后代,进行了具体分析。"自宋有戴公子文以肇吾姓,其后谯国、济阴、广陵传为三望,猗欤盛哉,此固先民之所扬摧而世俗能言者,也无庸再溯矣。至于江南有戴,则系晋永嘉初,侍郎济公迁金陵始也。济公之前,虽有荆公迁山阴,遵公迁会稽,而人我嘉遁,族无聚处,不若济公之后昆裔绵而家省著,遂与故望分南北宗之为盛也。此贞观《氏族志》必以济公为江南诸戴之祖,见诚不诬。"

《(江西)婺源查氏族谱》(光绪十八年)"正宗辨"一文,则对查氏入安徽新安后的支流情形进行论证,按《新安名族志》,查氏入新安主要二流,一是居休宁城北的尚书文徽支流,一是居婺源凤山的观察使文征支流。所谓休宁有查氏万林者乃"以李姓而冒查姓",并以事实进行分析,目的是避免其谬论,"上以乱我支派,下以惑我子孙","凡我宗派幸毋被其所愚"。家谱中对待自己祖宗源流问题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还是值得称道的。


慧华

2016-2-15 18:16:37

世界末日我都挺过去了,看到楼主我才知道为什么上帝留我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慧华

2016-2-15 18:16:37

世界末日我都挺过去了,看到楼主我才知道为什么上帝留我到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