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在太极拳里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无论技打,强身、功境追求,道法探究,佛法悟身都不会缺少,无论你自觉不自觉,意识不意识,他都存在。存在决定了意识,意识促进了存在,意识化为实际行动使我们太极拳得以不断提高的动力,逐步趋于知行合一。 太极拳劲,千变万化。 劲的区分,有尺寸、分寸、毫厘之分。即长劲、短劲、寸劲、毫劲。有厚重、轻薄之分,即厚劲、沉劲、薄劲、飘劲、浮劲、灵动劲,等等。劲还有内外之别,即内劲、明劲、阴劲等等。其他的劲更是无期数。每一式都可分成好几个劲,上面劲、下面劲、左面劲、右面劲、直劲、横劲、折叠劲、虚劲、实劲、抖擞劲,棚履挤按绵柔劲、采例肘靠是厉劲、绵绵不断波浪劲、粘连粘随使灵劲、得机得势用巧劲、抓拿跌打展断劲。不一一而作了。
太极拳劲,绵绵不绝,千变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劲有劲路:劲路通过脊椎运动、神经感知、气沉丹田等发生、发展。 劲有劲路,和拳路一样有其科学的一面,也有其需要熟练的一面。所谓劲路,是劲的发生、发展、和发达的路径。 作为脊椎类动物,无论爬行的还是直立的,飞行的还是水中游的,其都是力由脊发。通过蓄劲、传递、扭曲、变形折叠到达受力部位,形成一个能量的转换,随后又一个往复的发生。有连续的、有断续的、有大幅度的、有小范围的。这是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神经运动、意识控制。 在中国内家拳的范围内又加一个气,气沉丹田使运动能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什么是气沉丹田呢?实际是胸隔膜、腹膜在肺运动中推动、拉伸、曲伸中所产生的位置依据意识需要的一种变化。沉在下腹犹如不到翁,在其他部位则起到调节方向改变力点的作用。 于是通过脊椎的运动,神经的感知,条件的反射组成了武术的功力。这种功力是长期从事拳运动的综合反应。既神秘也不神秘,神秘在于他和其他各方面结合——比如和虚领顶劲、松腰沉胯、松肩沉肘、含胸拔背、所谓节节松等生理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整体又可分的架构。难在他有违于常规的反应方式和用力方法。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不神秘在于揭开神秘,用科学的方法,用现代科学的训练方式塑造他。我想应该可以的。 这就是我对劲路的肤浅认识。 长、短、绵柔等各种劲力详解 太极拳要求的绵柔劲,是刚柔相济的。这里的绵是什么感觉?一、绵柔的让你吃不到力,但又断不了的劲,进而使你失去重心;二、借你的劲,随你的劲,顺方向送你一劲。体现了刚柔,柔刚的相对相向的矛盾统一。 长劲,也叫尺劲,一般是明劲,也往往是发劲。具有粘粘随送的特点,引、化、发的劲路。是外表给人难堪而内里是客气的手法。其关键是送,送从松中求,从松中发。其基本点在于一致,腰、腿、手、身、法、步、劲的聚集,利用地面的反弹,也就是劲的集中。发长劲忌挺胸、叠臀、胯不沉、后支撑塌、杠肩、抬肘,这样容易被引空,造成失势。 发长劲是实劲,看似简单,实际不容易,达到一致,需要反复练习,百炼成钢,做到无过无不及,八面支撑,达到脆、猛还是很见功夫的。 短劲,也叫寸劲,是普遍常用劲,在引、化、发中随时使用。做得好是腰胯劲的带动,这要求协调配合;做得不好是手上劲,所以需要在平时拳架中意识到、注意到,习惯成自然。这种劲随性很大,把握很严。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靠粘、随、听。短劲是容易讲,不易做的功夫。上、下、左、右、前、后都需用到的。他的关键在于随、听,在这里也就是是感知,也需预判。发劲好坏往往取决于寸劲的把握,因而其是发劲之前奏曲。 寸劲里讲究化,即听中化、化中发,这样的功法,才是上乘。肩松、臂松、坠肘、腕棚、指粘引、要求非常细腻。深、沉、轻、柔、灵缺一不可。 有人觉得肩松很容易,笔者感到肩松是最难,难于松腰胯。这是他灵敏度决定的。也是他活动范围大决定的。因此简中有繁,繁中有简的道理就在其中。 初练拳时,觉得松腰胯难,推手时,越到后来感觉松肩不易。此中甘苦很多老师是深刻体会的。
太极拳劲,绵绵不绝,千变万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毫劲是内外的结合、内劲的表达,是至松至柔的体现、阴阳的极致。 毫劲的解释是到微细的程度了,是至臻的功境了,我怕解释不好,仅管如此,试作解释一下,只能说我功夫不到,或根本没功夫。解释不到,敬请原谅。有很多老师是能达到的,希望高手老师帮助我们。 首先他是内外的结合、内劲的表达,是至松至柔的体现、阴阳的极致,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含在里面。毫劲是精、气、神、势、能的集中。 这里我只能简单谈一下“抖擞劲”,其机理特征是“震”,其劲路是“厉”,要求是节节松、贯于一点、厉于一点,没有体松做不到,没有肩松无效果,没有势、能达不到。是长期练拳的果实。 没有弹、抖、断就不可能有毫劲的呈现,抖擞劲是毫劲的初段,各种各样的毫厘劲等待我们去实践、去开发。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太极拳要求是绵绵不断,这是劲的连续,劲的发挥。做到这一点就真正体现了太极拳的味道了。让我们努力吧,这也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境遇。
|
庚羚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