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民国中央国术馆简介 江南一书生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7715次阅读 3次回复
阅读排行
逸宏
2015-3-24 17:16:16
民国中央国术馆简介 江南一书生
http://www.xici.net/d183533661.htm


中央国术馆始末武术爱好者们都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全国的武术研究和培训的核心机构——中央国术馆就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但对于其中的详细情况可能多数人并不了解,本版从今天起开始对中央国术馆兴起和衰落作连续介绍。一、中央国术馆的缘起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315日获准。3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租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国术研究馆除行政事务外,主要工作是设国术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工作。经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游说,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并于19286月,将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仍为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二、国术馆组织系统的逐步完善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url=http://www.xici.net/t.asp?http://wushuweb.com/x1/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6]太极拳[/url]、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未出三个月,就酿形了多起争斗事件:如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弊端。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1929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都充之”。……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二十五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岛一市,就设有国术训练所83处。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三、中央国术馆的宗旨及其主要活动1929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第二条:“为实行前条宗旨起见,本馆特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办理下列事项: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中央国术馆,围绕上述宗旨和事项开展工作过程中,主要的活动当推武术教学、国术国考、编辑出版专著及刊物等。(一)武术教学概况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该馆一成立,即设教授班。初期学习年限较灵活,常根据赏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班招生。甲班学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名,还附设自费生组。凡15-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武术,具备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文化水平,皆可自费入学。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食宿自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学科课程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术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二)国术国考国术国考无疑是中央国术馆成立二十年间最受人们关注的事情。“国术国考”全称“全国国术考试”。中央国术馆仿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制定国术国考,用以考评习武者技能学识,区别等次。国术考试仿武科的童试、乡试、会试,设县考、省(市)考、国考。仿武科的外场(试武)、内场(试文),设术科和学科两门考试。中央国术馆谓此为选拔真才实学的“抡才大典”。按规定各级国术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但实际二十年内只举行过两次全国国术考试,各省、市、县举行次数不等。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于19288月发布《国术考试条例》之后,于10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举行。山东、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国术馆的共333名应试者参加了这次国术国考。这次国考的术科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棍、枪。正试是两人特邀比赛。项目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持械的棍、枪门(长兵),刀、剑门(短兵)。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预试中个人单演拳术和器械的水平颇高,有240多人获及格资格,其中150人参加了正试。由于对抗比赛无时间限制,会期届满,组织者担心出现难于收场的场面,于是改变了原来考取“甲等三名授以捍卫、辅卫、翊卫之名称,乙等……,丙等……等各种名称,比试至第四轮即宣告终止。取中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张英振、窦来庚等15名为最优等;取中杨松山、郭长生、马英图、韩化臣、佟忠义等37名为优等;取中柳印虎、林志远等82名为中等,只参加预试而未报名参加正试的有赵鑫洲、于振声、吴图南、何福生、曹宴海等。第二次国术国考于193310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考场建筑呈八卦形。看台可容万余人,考台约20方丈。河北、湖南、绥远、山东、河南等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这次国考。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国考的成法。所作改进是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还增设了搏击(拳击)比试,以及女子对抗比试。这次正试采用双淘汰制,决出应试者的等次。等次分甲、乙、丙三级。甲等名额占应试人数的35%。每等之内,按学科成绩排定先后顺序。这次国术国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击(拳击)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据记载,参加这次考试的部分女选手随旧中国体育代表参加了36年柏林奥运会,并且在武术表演项目中有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国术国考虽有种种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搏的竞赛规则,选拔了优秀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三)武术论著与教材建设中央国术馆成立至1934年,共编辑出版《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等22种,已完成编辑的有《练步拳》、《八极拳》、《形意拳摘要》等12种。当时正在编辑的有《太极拳》、《八卦掌图说》、《内功正轨》等11种。1929年秋,该馆创办《国术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期。翌年,改名为《国术周刊》,每周出版一期。杂志的基本内容包括论文、著述、转载、记录、文苑、杂俎,以及该馆消息、国际要闻等栏。主编相继由吴继青、唐豪、姜容樵等国术馆编审处处长担任。1933年底,教育部发函中央国术馆编辑初中、高中、大学三级武术教材。该馆成立了由姜容樵负责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在193413日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议定先编初中、高中两级教材。初中教材包括五行拳、弹腿、劈挂刀、三才剑四种;高中教材包括八极拳、八卦掌、梅花刀、昆吾剑四种。1941年,该馆派员参与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军训部联合设置的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进行国术教材之研究编辑工作。至1944年,编辑完成教材共计49种,时为抗战末期,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这些教材未能印刷问世。四、国术馆尾声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国术馆(社)继续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社)相继停办。1937814日,日机轰炸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在迁转过程中,政府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生沿途离去,自谋出路。1941年,迁至重庆北碚时,馆内人员仅剩二十多人。此后,在四川境内组织培训、巡回表演、举办比赛,但都仅偏于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规模。1946年迁回南京,无馆址,缺经费,已无法维持活动。1948年宣告解散。民国中央国术馆的真实水平--------武塞CEO易平常学刚等人曾找到民国时期一些著名武术家的比武纪录片胶片,当时的媒体把比武过程描绘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放映出来却让人大失所望。“当时那些武林高手的速度、力量、技术诸多方面根本无法与现代散打运动员相比,现代人真回到那年代照样‘切’这些所谓的功夫名家。”~~~~~~~~~~~~功夫江湖-----;高手  武学圣地不见高人  很多著名门派的掌门人少有实战能力  经过若干年的武侠文化熏陶,功夫高人多隐居在名山古刹已经成了人们头脑中自然而然的想法。可就在不久前,京城某著名杂志社派数名记者分赴各名山大川、武学圣地,拜访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总教练、少林寺的第30代方丈、武当等内家拳门派的掌门人,但结局令他们有些失落——据该杂志介绍:“在少林寺,在武当山,在陈家沟,在青城山,我们见不到金庸笔下深入人心的颠僧、狂道、隐侠和剑仙,满眼所见的是比自己更寻常、无奇的人物……武侠、功夫和江湖,这是虚虚实实世代相传的神话,却永远有人愿意相信它。”  那么是不是这些记者探访的还不够全面呢?记者采访了曾任《武魂》杂志主编的魏珉(蓝石)先生,他从1989年到1993年期间曾走遍名山古刹寻找传说中的高人,“我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武当、青城、崂山都去过了,甚至还到日本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魏珉说:“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一些著名门派的掌门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实战能力。”  武术需要不断交流  在深山老林里闭门造车不可能出功夫高人  中国武术是在千百年来冷兵器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幸存者总结出的战场生存之道,并不产生在庙宇和寺观中。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人们的生死肉搏经验越来越少,功夫大家也极难产生。武术与科技、与经济一样,都需要与外界不断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才能进步。在深山老林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出功夫高人的。  采访中,《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向记者提到另一个深入人心的错误看法:“在武侠文化中有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就是越是古老的理论越有价值,越是岁数大的武术家功力越深,其实这是不对的。”常学刚说:“武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代人在科技、营养、天生身体素质方面远远超过古人,为什么在武术理论和实战方面就一定低于古人呢?这是说不通的。只要中国武术加强科学研究,打破保守,多与国外交流,还是会有突破的。”  常学刚等人曾找到民国时期一些著名武术家的比武纪录片胶片,当时的媒体把比武过程描绘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放映出来却让人大失所望。“当时那些武林高手的速度、力量、技术诸多方面根本无法与现代散打运动员相比,现代人真回到那年代照样‘切’这些所谓的功夫名家。”  功夫江湖----;问题  江湖充斥“索天响”  吹牛、固步自封、死要面子是现在功夫江湖的丑恶现象  冯骥才脍炙人口的小说《神鞭》中有个“索天响”,是津门武林的祖师爷。据说索天响在武林中稳坐头把交椅,可实际上是个地道的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有圈内人告诉记者,冯骥才先生小说中的“索天响”太形象了,如今国内武术界不少门派掌门都是像“索天响”一样有着靠嘴把对手“说死”的绝顶功夫。  《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对记者总结了功夫江湖中的三大丑恶现象:第一,吹牛。例如吹嘘某武术家天生神力,能单手握住几百斤重的铁刀绕场一周,或者用肩膀扛住从天花板上掉落的成吨重的机器。还有的吹嘘自己功力如何深厚,赢过多少人,一辈子没输过等等;第二,贬低对手,固步自封。认为天下只有自己门派武功最厉害,不屑跟其他门派学习;第三,怕输,死要面子,不敢通过实战提高技艺。  “《武魂》杂志曾多次组织一些门派之间的比试,但几乎所有门派见面光斗嘴或自行表演,从来不敢真正交手。”常学刚说,“其实很多武术家一辈子没输过是因为他们一辈子没有几次真正的实战,或者根本没有与强手过招,只是在当地小圈子里称王称霸,这些人还有个最显著的特征——只会打自己徒弟,拿自己徒弟练手时赢得都漂亮着呢,就是不敢和外人交手比试。”  记者在查询资料时发现一个现象,可以从旁佐证常学刚的观点:现代武林中多年来发生了诸多论战,比如“达摩祖师”是否创立少林拳、海灯法师是不是骗子、南少林到底在莆田还是在泉州、王芗斋与谢铁夫比武谁输谁赢等等,然而这些论战没有一个主题与实战技击有关。  功夫江湖-----;较量  现代散打称霸天下  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开始轻视传统武术  中国散打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其吸收了国外很多拳法与腿法,因此被传统武术界人士所不齿,认为这个新东西不伦不类。张源侠专著《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中记载了不少传统武术人士的观点:“纯粹的传统武术派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奥妙无穷,目前散打的打法只是大杂烩而已,说是拳打脚踢摔样样在行,实际上里面的中国味没有了。”  但是这种对散打的蔑视态度,却让传统武术家们在随后的一些非正式比赛中吃了亏。很多在当地享有盛誉的武术家在与国家散打队队员交手后当场被打得晕头转向,赛后散打队员透露“我都不忍心再打他了。”而武术家们则感叹“从没见到过这么快、这么重的拳,专业运动员就是专业啊”……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也开始轻视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为何与散打较量时很难取胜?传统武术界也有自己的理由——散打王是一项体育赛事,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性,有严密的体育规则。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就要舍弃某些技法。而传统武术往往是一种生死肉搏术,几乎无规则可言,只要制服对手,什么阴招都可以使。但是散打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这些“狠招”。  许多民间武术都讲求手法的变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台,拳套一戴,手就等于没了。什么拿啊,抓啊,统统玩儿完,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抡起拳来开打。  民间武术家们并非职业运动员,而且根据一击制敌的理念,他们也不可能把体能放在首要地位去进行练习。而散打选手选材精良,还有专业教练和营养师,再加上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  ●中国功夫------;扫描  真真假假  中国功夫  一位热爱功夫的外国友人认为,因为和武侠文化相伴而生,“中国功夫”的内涵变得虚虚实实,甚至有时候与泰拳、俄罗斯桑搏、巴西柔术等洋功夫相比,指的已经不是同一种事物。中国功夫的含义花样繁多,大概包含了四大领域。  -领域一:  武侠小说中的功夫  例如周星驰所导演的《功夫》中的如来神掌和蛤蟆功。《如来神掌》是邵氏公司1964年出品的经典武侠系列,后来曾被数次翻拍电影、电视剧,还被漫画家黄玉朗改编成漫画,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香港人。  武侠小说中的功夫往往被真实的武林界人士所不齿,认为这些与现实差距太大。  -领域二:  传统武术  例如周星驰所导演的《功夫》中的太极拳、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谭腿。铁线拳技击手法较简,为洪家拳中的上乘套路,也有人说此套路为洪家拳的内功拳术,或为少林秘传的易筋经。  十二路谭腿:中国武术里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称,这里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自然就是谭腿了。谭腿也被看成是武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有歌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谭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传统武术的问题是实战技击出现退化,某些拳术理论上过于玄妙。  -领域三:  套路表演型武术  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国际功夫明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的李连杰是表演型武术的代表人物。由于套路表演型武术经常请舞蹈界人士指导,再加上往往有音乐伴奏,因此极具观赏性,但技击上毫无可取之处。据说李连杰离开大陆去香港影视界闯荡时,曾专门到拳击队学习了两个月拳击,恶补技击上的差距。  -领域四:  中国散打  中国散打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据说部分目的是堵住外国人说“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嘴。最初技法简单,常被武林人士讽刺为“拳击加腿”。由于抗打能力不强,运动员还必须带着头盔、护胸等护具。现在中国散打水平提高很快,并吸收了泰拳、跆拳道、拳击、柔道中的很多技术。由于散打运动员选材严格,近年在抗击打能力上的突破性进步,中国散打已可以和泰拳等国际著名功夫抗衡。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hj123321

2015-3-24 17:32:22

现在也应该开个国术馆,虽然不可能传出多少东西,至少有比没有强。现在高手我认为多是在民间,他们一方面惋惜传承后继无人,一方面不肯把自己的宝贝公布于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看帖回帖一条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hj123321

2015-3-24 17:32:22

现在也应该开个国术馆,虽然不可能传出多少东西,至少有比没有强。现在高手我认为多是在民间,他们一方面惋惜传承后继无人,一方面不肯把自己的宝贝公布于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看帖回帖一条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