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中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 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最早的发现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截至2007年,距今约3500年。
戈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木柄曲头兵器。戈最适于勾、扫和劈击,曾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首,故常作为兵器的统称。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丫”字造型。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戈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援”上下两刃,前有尖锋,“内”戈上有用以穿绳的孔用来装柄。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戈变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现和不断延长。“内”也逐渐从单一的固定、配重、装饰作用,发展成为明确的作战部位。
中国古代冷兵器——戈 中国古代冷兵器——戈
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戈是先秦时代主要兵器之一,对后来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影响甚至超越兵器本身,渗透到古代文化中。“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甲骨文已有了干和戈字,“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礼记?檀弓下》对干戈职能的总评述。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是一种典型的“勾兵”。干戈,一种用于防御,一种用于进攻,后来演变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学者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相关的词语有: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词汇,它们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古戈实例
二里头遗址铜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截至2007年,距今约35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中国古代冷兵器——戈
中国古代冷兵器——戈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1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 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
缇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