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说说八极拳的由来和演变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748次阅读 0次回复
阅读排行
砸蹊
2018-6-6 08:47:52
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八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为中华武术拳种之一,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此拳起源明代之说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张岳山创二说,是清代河南焦作月山寺住持张岳山创。道士所创三说,是明末一号“癞”的云游高人所创,后传吴钟。以上说法虽然都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但中华文化,特别是武术这一块,基本上都是师父口述心授的,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以上结果都有可能。
历史沿革八极拳全名“开门八极拳”。尊癞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钟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八极拳“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自设武馆,授徒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八极拳据传由癞姓道士传艺河北省沧州市孟村人吴钟: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发源地地。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恺、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衬后,传罗噇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自吴、李、马之后,八极拳由沧州市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国。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大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打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辛亥革命”后,直隶总督曹锟扩军备战,以比武打擂的形式,选拔武术精英,当年众多武林高手同去竞选大总统曹锟的警卫长,最后只剩下同是沧州小集村的王连峰与霍殿阁两人,最终霍殿阁败北,王连峰当选,后来霍殿阁去长春当了溥仪皇帝的保镖。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正定沧县志》载:“李书文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窗纸振荡有声。李以枪刺树上枣,一枪一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力拔甚难,他以枪搅之,锥即出。”《武林史话》记有八极拳师的三大保镖如下:“八极拳”乃是以其实战能力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重一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