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绝世武功---麦子欲干勤翻晒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418次阅读 0次回复
秘籍
2014-12-21 08:29:52


绝世武功:补缀动桩训练站姿规矩(原文照录)
      先说声对不起,规矩一直在我的心里没拿出来,我以为这也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哦,所以,每次看到大家给我的视频,我看后都有些不快,因为离规矩实在很远,于是我叫你们再看,再看训练博文,今天,看过竹心的视频后,我忽然觉得,我错了,翻看动桩训练博文,果然是我错了,我没有把最公正的站姿规矩说出来,只是用了两个图照了事,实在是不该哦,在此对不起。
补缀动桩训练站姿规矩:
      1、地上划一直线,两脚并拢线插中间,鼻尖方向为直线方向,立正。
      2、左脚不动,以左脚后跟为起点,右脚顺直线方向往前量两脚半距离为终点,右脚后跟踩在终点上右脚内侧线紧贴直线上,站好(右脚相反)。
      3、整体不可歪斜,胯部不动(严加注意),左脚后跟为支点,外开,与直线刚好形成45度夹角。
      4、坐下,高低自己调节,不一而足哦。
      5、往前往后运动诀要:两胯尖连线落地与底下的直线为十字架关系,在前后过程中不可扭曲这种十字架关系,坚决不可哦。

绝世武功:动桩十字架构投射图谱(原文照录)
      关于动桩,规矩以及图片已经有许多了,可是,在学子们的意象里还是千姿百态,真应了佛祖的真言:一人一世界。
      我私下有许多的构想,好像战斗里海陆空立体攻击战,我们的动桩也是这样,上中下,前后左右,立体直观的解析,这样,才能使学子们完全切合了动桩的真意,一做就是,一坐就是,想是这样想的,实际解析图示起来可不这样子简单。
      前天,蓝蓝发来了自己的构想图,真是很妙美,算是解了我的一个结了,在这里,我谢谢蓝蓝的有心。也替大家高兴了。
      毕竟,动桩又明晰了许多哦。大家加油。


绝世武功:骨架与平衡(原文照录)
      关于骨架结构,在武学来说,有人喜欢直接表述,有人喜欢含蓄,常有人用“打拳走架”来表述打拳,还有人说打拳就是“盘架子”,太极拳里就有“高架子”,“低架子”一说,可见,人体架子是个武学的大问题。
      造房子离不开钢筋铁骨大架子,过去造房子,开始打好地基,手艺好的都砌墙角柱,手艺差的就打下手了,可不敢叫他造,架子的牢固,是贯彻房子的根本问题哦,马虎不得的。
      武学也是这样子的,把架子整理好,可不就是“盘架子”?这不,立身中正就来了,练武弊病就怕低头哈腰,歪头耷拉角的人别说武学,就是做事也没大腰杆子,不成事。当过兵的人就有一副好架子,老远一看就觉得精神,立正踢步是每天的生活,人就清爽了,当然,这与武学还是有区别的,武学的架子有它的玄机,我喜欢把这里面的根本叫“柱”,立体的“柱”一旦建立起来,就能“立木顶千斤”了,这就是根桩的来历。
      站桩是有玄机的,它能纠正人体不正常习惯带来的扭曲,初步的建立起正确的人体框架态势来,这对于武学是至关重要的哦。人体的骨骼肌肉复杂多样,屈伸多变,所以,一站出成绩可能有些天真,这里的原因是找不到根本问题,击不到痛处,蚕食是个好方子,可是蚕食是很缓慢很缓慢的吃法,有些人时间就不够用了,大多数人没这份耐心,就撂挑子不干了,叫人干着急。
      我们现在分门独立说骨架,是因为武学是平衡的学问,人体正常的骨骼框架发生结构改变了,人体的整体结构失去力学平衡,人就站不稳了,站不住不叫桩,一碰就倒,这个不用解释了,菜院子子里架米豆都不行,大家都知道,倒下了就没得救了,什么就不用谈了。
      基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就有了十字架动桩功,十字架是把尺子,量一量自己反观其身,我们就能纠正自己的错误习惯造就的病态,有人练起来别扭极了,是啊,把扭好的麻花再捋直了,这是很别扭的事情哦。不过,不这样做,我们是没法子窥探武学的,武学里的骨架问题我们要注意的东西太多了,粗略一说,就是上中下三块,上面是脊柱,中间是骨盆,下面就是腿部了,我们看下图:

       这就是十字架动桩的基本图示,十字架很简单,两条股骨的大转子隆起部位连线是横,大椎,尾椎连线延长就是竖,其实,我们这个平面十字架可不简单哦,用到实际的动桩上去可就是“立体端正”的十字架了,所谓的“立体十字架”,大家应该知道有个特别,就是无论哪个角度里看它,它都是端正不偏斜的,所以说,十字架是把武学尺子,量一量比一比我们才有大进步,做事情有个榜样的力量我们进步的就快些,这好像参照物一样,若是没有了参照物的存在,我们就思考多余的问题:是动还是不动呢?地球与太阳的问题就叫我们费劲了脑子才板上钉了钉,“动桩十字架”不纯粹是纠正框架的尺子,这个在高层次的武学里还有另外的实际用处的,这个问题现在用不到,我们以后再谈。
      现在我们来谈谈上中下的上部脊柱问题,脊柱重要是因为它位置的重要,脊柱在于人体正中线,是人体的中柱,也是人体的力量支柱,脊柱的力量来自于韧带的强壮与稳固,连接脊柱的韧带有许多,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这些韧带与肌肉相互连接,对于武学运动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们看下图:


      上面两图是脊柱结构韧带图,一个图片了解的不透彻,两个侧面就明白许多了,根本存在了,就有了大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当然这还需要各个肌肉或是韧带之间的相互作用,物尽其用才能做到最好,细节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哦,譬方说后背的靠劲就是武学的大门槛,一般在这里就走不下去了,这实在是个问题,我们要努力。
      脊柱的学问在我们武学主要是它的运动功能,我们不是不管其他的功用,主要是武学是形而上的根本,要是谈其他,那是养生健身的健康问题,我们就忽略吧,这当然不是不重视,因为是互为其表的东西,有我有他,主次不一罢了。脊柱除了要端正之外,我们就先说这些吧,大纲主题拿出来,做文章就不跑题了。
      我们再说“骨盆”。骨盆是很重要的难点,难点在于它的复杂结构以及它的位置,这里是承上启下的枢纽,上接脊柱,下连下肢,而且这里还是骶丛神经集约地哦,这是不容忽视的学问,一切基础都从这里生发开花,单说武学的平衡在这里就有许多说不尽的约束条件,通过正确的姿势调整我们可以加大髋部活动范围,就能进一步使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得到很好的平衡基础。我们看图片:

      骨盆的结构复杂多样化,我们从大的方面入手了解,这样不至于没有头绪,其实骨盆从武学角度看,用两个组成来解释比较明白,我们把它分成大小两个骨盆,大骨盆又叫假骨盆,它参与腹腔的组成,与丹田有关,小骨盆又叫真骨盆,内腔就是盆腔,这里是生殖系统功能重要地,我们看看图片了解一下骨盆韧带连接以及走向,这对于锻炼还是有多多好处的,观察,熟悉,细致,这是万事万物解决之道:

      骨盆盆底是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封闭骨盆出口,并承载和支持分腔内的器官。  
  一、外层 为会阴浅筋膜与肌肉组成,包括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均会合于阴道处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会阴中心腱。
  二、中层 为尿生殖膈,覆盖在耻骨弓及两坐骨结节间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
  三、内层 称为盆膈,由提肛肌、盆筋膜组成,为尿道、阴道、直肠所贯穿。结构特征:形似拱形结构。两侧的髋骨和中间的骶骨类似拱形建筑结构的穹窿,两侧的髋臼架在股骨头上,股骨有如穹窿柱。它具有既坚固又省材和防震的特点。
我们看图片:


      骨盆是脊柱的基座,它们的关系不能分割开来说,这就好像楼房的地基与立柱的关系,简单的分析:竖直的脊柱是为了排除可能对腹部内脏器官产生的挤压问题而存在的,额外的好处是也减除了身体的额外负担,这些省力保护结构使承受负担的思想也得到更多的自由,看看,我们总是能恰到好处坐享其成哦,保持正确自然的端正脊柱,会使我们的人体能量消耗降低到最少量,有意识的伸展与收缩锻炼,可以使肌肉唤醒并且保持他们的力量与弹性,这样,正确的脊柱生理弯曲与完善的骨盆丹田力量,腹部前侧肌肉有力的收缩与背部肌肉有力的拉伸,在中柱的支撑下,力量的互为就使我们的人体合理自然地融为一体,武学的平衡浑圆力在这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了。粗略地说,骨盆作为身体的中心,它的自然形态是略向下的。骨盆的正确位置应是将略微倾斜的骨盆端平,从而给予脊柱更为平稳有力的支撑,芭蕾艺术为了获得这个平衡支撑力,在锻炼过程中就用了外八字站位姿势,训练时脚向外打开,这样支撑面缩小了很多。支撑面越小,人体的稳定性越差,下肢及臀部肌肉越紧张,骨盆就会由前倾变为直立了。这是纠正前倾的好法子,另外,芭蕾形体训练还特别强调:双腿向内侧收紧,收股四头肌,收紧臀大肌。如果这些都能作到,那么臀部肌群的紧张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骨盆和脊柱就会被逼到正确的框架里面去了。使骨盆巧妙地改变自然形态变成最佳平衡能力的骨盆形态,这实在是个巧妙吧?


       灵活多变性是骨盆的特性,这样的结构是极易发生错误的大温棚,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因为受伤或是不正确的生活习惯,骨盆就常会不小心的发生位移,旋转,前倾,或是后倾的现象,我们知道,最佳的骨盆平衡意味着更佳的体姿,最佳的肌肉受力能力,以及更标准的动作,就意味着造就最快的的武学模式。要达到骨盆最佳这个目标,打拳画圈进行小修小补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脊柱,骨盆核心和下肢的训练体系都要围绕着获得最佳的骨盆平衡来安排,这才是武学的根本哦。
      可见,正视,整理理想的骨盆在我们极致运动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我们看下图:



      骨盆位移是很麻烦的事情,异位旋转带来的身体状态在运动中是个极大的阻碍,我们可以通过臀线的高低,腰线的弧度,可以简单检测骨盆的旋转偏移侧位的问题。下图是一个简单检测的法子。


        骨盆偏转位移形成的因素复杂多样,遗传,日常生活习惯,训练动作的不正确性,都是这种错误的根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当我们身体前倾时,募集臀肌的能力变差,迫使腘绳肌负担更多的工作。当我们的臀部肌肉和腘绳肌无法再以100%的效率工作,我们的臀部肌肉会以80%的效率工作,我们的腘绳肌只能挺身而出,弥补差额。这么讲把这个过程说得太简单了,但希望你能明白其中的一点道理。这个例子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体姿不佳,你在不断强化错误的体姿和动作到某一点时,你的身体就会垮掉了。有人说,我在3月5号那天病倒了,其实,远不是像他说的这个样子哦。

      在实际的武学锻炼中,我们一般用一些传统而又模糊的观念进行蜗牛式的进程来纠正身体各个方面带来的偏差,大家抱着一本霉变的秘笈用了端正,塌腰,泛臀,圆裆,,,,,,等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举动,包围,纠正,驾驭脊柱,骨盆走上正确的端正之路,可是,实际的效果呢?好学者只要走过的都有一个心知肚明,谁能在茫然无绪的情况下仔细的思考一下这个糟糕的骨盆问题呢?
      骨盆的错误形态归纳起来大概有四个,前后倾斜,左右偏转,我们摘取几个例子,希望大家举一反三来学习



       骨盆前倾与否,大家都知道是由臀部肌群控制的,它松弛的时候,骨盆就前倾,它紧张的时候骨盆就直立,所以矫正不良姿态的关键之一,是使臀部肌群紧张起来。譬方说如果要改变弯腰驼背的毛病,就要减小骨盆的前倾姿势,事实真的是这样简单的么?真的像增加一些臀部灵活性训练那么简单吗?我们不要这么想,这不是小孩过家家的简单,这不是某个单纯的因素。我们必须发动一场在多条战线上展开的战争,这种事情尤其值得严肃认真起来,态度决定发展哦。
      为了更加清晰明白的说明这个道理与问题,我们拿来主义,用更加科学的字眼来描述,规划这些复杂多变的运动机制,我们一起学习进步吧。
     先来一个名词“力偶”
    1.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共线的一对平行力组成,它不能再简化,是一种基本力系。表示法:((F,F')d-力偶臂:力偶中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偶所在的平面为力偶作用面
       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是使物体转动状态发生变化。如转动方向盘,攻丝,拧水管等。力和力偶是静力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力使物体的移动状态发生变化,而力偶使物体的转动状态发生变化
   

    2.力偶的性质
  ①力偶无合力,也不能再简化,是一种基本力系
  ②力偶在任何坐标轴上的投影 均为零(力偶无投影)
  ③力偶只能使物体产生转动, 而不能使物体发生移动,所以力偶必须由力偶来平衡而不能由单独一个力来平衡
      3.力偶的三要素
  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取决于
  力偶矩的大小
  力偶矩的转向
  力偶的作用面
      前倾力偶
      前倾力偶包括髋部屈肌(髂腰肌、髂肌、股直肌和TFL)和竖脊肌。在前面,髋部屈肌会向下拉动骨盆,导致前倾。在后面,竖脊肌会向上拉动骨盆后部,同样导致前倾。在本质上,这些肌群在协同作用(从身体前面和后面),制造了一个错误动作——那就是骨盆前倾。
                                                                    骨盆前倾
      在这种情况下,股四头肌和下背部很容易控制我们的训练动作。我们的臀肌怎能正确发挥他们的功能呢(或者无法以最高效率发挥功能)?
      让我们分析一下我们身体中一些主要的力偶,它们会导致什么样的机能不良和补偿动作,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身体机能吧。
    1)如果你的臀部肌肉无法正确发挥功能,腘绳肌和大收肌会被迫接过担子。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腘绳肌有可能反复受伤,或者出现“pulled groins”。这是运动员的常见病。
    2)如果你无法利用臀部力量制造髋部伸展,你的下背部就会掌控这个动作,做出看上去类似髋部伸展的动作,但实际上这个动作只是躯干伸展。当有些选手无法利用臀部力量完成硬拉动作时,他们就会利用背部过度反弓的动作完成“锁定”。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啊。
   3)你相信髋部后方机能不良会导致髋部前方疼痛吗?Shirley Sahrmann在《运动损伤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一书中介绍了股骨前移综合症。此时,臀部机能不良,股骨头在hip Socket中向前滑动导致了了髋部前方疼痛!
      后倾力偶
      后倾力偶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臀肌和腘绳肌。在前面,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向上拉动骨盆。在后面,臀肌和腘绳肌向下拉动骨盆。这些肌群在协同作用,做出一个动作——骨盆后倾。
           
                                                                       骨盆后倾
      大多数人的骨盆都有点稍微前倾,但也有一些人正为骨盆后倾所苦。这听上去可能不坏,但这种不正确的骨盆位置也可能导致几种损伤:
    1) 后倾带来的最常见问题是腰椎弧度变小,从而导致腰椎更容易向前弯曲。腰椎向前弯曲是危险的,尤其是在负重状态下!后倾的选手比前倾的选手更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
    2)腰椎弧度变小往往会导致驼背,头部前移。驼背对肩袖健康大有影响,头部前移有可能导致颈部疼痛、颈椎间盘突出。天哪!真是倒霉透了。


      骨盆明显前倾或后倾时,出现损伤的可能性加大,何止是平衡问题哦,记住,如果你有骨盆倾斜的问题,却不去纠正它,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加强你的错误动作和体姿!当你取得了平衡、能够正确训练之后,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力量的表现,还会加强你的正确的体姿!那样的话,就是坐上加速的列车了,这就是联系的重要性。
      正确的骨架结构是平衡发展人体核心肌群最大力量的根本。人体核心环节(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就如同汽车的发动机,是人体快速行进中最根本的动力源。那么,它的力量大小,发力的速度或者说功率,诸肌群协同发力的效率将成为武学{极致运动}训练的关键内容,这在瑜伽训练当中,也是七轮之中的两轮地哦。
      骨盆的问题我们不能详尽,实质的东西可以尽数,而有些东西确实不能用话来说的,我们用纯粹科学的形式在阐述古老的传统,有人可能在嗤之以鼻,当然,在锻炼的进程中,我们却不是这样简单化,这些科学规范的析说,是我们武学锻炼的坚实根本,把模糊的东西明晰化,加上我们持戒有度,我想,新武道不是区别,是根本。

绝世武功:站桩论(原文照录)
    站桩是很艰难的。
    艰难之处在于两点:
    1、来自于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个人习惯用力动作模式。
    2、来自于陌生动作模式的茫然与无知。
    人人喜欢站桩,一站就是那个贴了标签的“自己”,喜欢站在自己先前形成的个人用力习惯的动作模式里用功,这就像走左了到北京的道路继续用劲的走下去,当然,有从小骨骼清奇的,就没有这个错误存在了,怎么站都行,可是,这样的人是很难见到的,一上路就做开了与众不同的大事了,高高在上。
    鉴于这种情况,站桩就是一个未知领域的探索世界,怎样是对的?最直观的就是看,自己看,找人看,找无数人做监督官,自己看似乎就像小偷做判官判自己刑徒一样,不公平的很哦,通常要对着大镜子把自己跳出来审视才可辩个大概,要辨个十全十美可能不太可能的,所以,要叫检察官监督最好,最好的法子是脱个精光站定,高低歪斜一目了然了,这好像不太雅观,可是很实用。
    上面的两点大家可能看到了,“觉”是这个艰难之处的来源点,若是没有“觉”,我们就不会知道习惯与不习惯之间的差别了。
    “觉”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对于武学来说,最有意义的那个应该是“本体感觉”,这个外来词意思捉摸不透没关系,说白了其实就是自己感受自己的身体情况,譬方说,打针会痛,这是痛觉,痛的地方在哪儿,不是胳膊是屁股,这是位置觉,痛的时候肌肉紧张,有的针都弯了也没打进去,这是肌肉自律反射造成的肌肉紧张阻碍形成的,如此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本体感觉很奇怪结构也复杂,它的源点来自于骨骼肌,肌腱,以及关键韧带处的本体感受器,这样子说不懂,其实,本体感受器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各个角落里。肌肉的拉力,关节的动态,身体活动的位置,姿势的状态,这都是本体感觉的功劳。我们的身体之所以感觉灵敏,屈伸自由,位觉,运动觉,振动觉这些功能发出信号,相互协调,如此,我们能够完成一个个精美的姿态变化。
    本体感觉有两种,一种是静态,一种是动态,静态的本体感觉能使我们知道身体各个组织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联系,不用说太多,大家也应该知道了,这与站桩有关系,与静坐有联系。动态的本体感觉,是调节速度,方向,平衡,以及外在环境,力度改变后的自身反应改变,看看步法是很重要的哦。
    还有个问题很重要,本体感觉还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这很简单,刮风眨眼睛就是无意识的,拿东西就是有意识的了。
    练拳站桩走架子,主观意识总是游走在似有似无之间,心不在焉总是有的,这对于本体感受器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武学要求身体能在无意识状态下,本体感觉也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于自身动态或是静态的运动,对于动态或是静态的外力运动环境里,自然自如地做出对应的应对模式,这样,我们的武学才有极高的本能反应,当然,这个本能是在武学运行模式下的本能才是好本领,不是别人一推你就抗,武学也有一抗,此抗非彼抗,不是一家子哦,大家要分明白才是。
    大家知道了感受器是反射信号的机器,“身体自己”接收了信号的位置,方向,深浅,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你相信这都是真实可靠的么?大家都知道合眼感受特别多,譬方说,站桩,你站着站着,你的感受器给你的信号是:姿势一直是这样的,可是,你睁眼检查一看,都歪到腚巴骨上去了,可见,错觉害人不浅,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相信自己的“心”呢,当然,人一累,感受器就不那么有条理的了,有的人有病,问他到底哪里不好受,他说,那里都不得劲,说明病的不轻了。
    身体的感受器有时与眼睛有干系,譬方说,我们两个胳膊交叉,两手十指扣在一起,你叫他随便哪个指头动动,似乎都要辨别一番才能行得通,这个游戏告诉我们,错觉是很正常的,纠正错觉的诀窍就是,眼,心,意合,譬方说站桩,对着镜子看住架子,或是叫监督官看住你,不要被觉带来的错误习惯带走,用现在的正确纠正过去的习惯,慢慢认识,建立,熟悉,定性,如是,一个正确的觉知才能建立起来,这样,运行模式才有可能按照武学的格斗模式建立起来,一个动作的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的建立,若是按照太极拳市面的传统练法,必须有心法与动作的系统结合,先后,上下,各个动作的要领必须详尽而且科学,这样,才能在日复一年的意识指导下,觉与身体才能按照武学的的模式合二为一运行起来,这也只是一个合理的身体间架与意识,也就是气血,骨肉之间与意识之间一个合理的武学搭配问题,这个间架是混元力的奠基石,他只是在你过去的基础上,有了无尽的妙处,增加了似乎无尽的力气而已,大家看好了,这只是一个架子,这还不是真正的“桩”,真正的“桩”必须是从上而下的一根擀面杖,也就是,我们前面强调的“柱”,有了它,才是一瞬间几个力交替震荡组合的更迭基础,我把这个描述在这里,也好叫痴迷的知道有个模子走一走,因为,据我观察,能有身柱在身的,现今不知道还有几多人,也许是我眼拙吧,那些自己吹破天的武子,表演的时候抖几抖都没关系,私下里要好好用功才是,自己门里没有,要虚心求教,低一下头有嘛子关系啊,当然。这个身柱武学,门槛实在是高些,并不是告诉你,你用功就能得到拥有它,至少,你知道了,告诉后来人,叫有德有缘的后来人继续下去,这也是我们武学之人的品行了。一个人一生做不了什么,至少说一次实话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杞人忧天,庸人自语,可能各家都有我说的这些,自家又捂得严实,我不知吧,但愿是这样。

绝世武功:站桩的秘密(原文照录)
      有些话重复了多少年了,尽管这样,因为个人的着眼点不同,取舍也就不同了,我要做的就是那个忘事的老太太,絮叨了过工去,再絮叨了过来,直到记不起来为止。
      站桩我们早先的博文已经写得比较清晰了,还是有人在一遍遍的问,可能懒得看也懒得思考吧?这是很不好的,要想学佛修道练武,闻,思,修,证,是一步一个台阶哦,所以,整个博文要通读,下面的评论也要细看,这样这个闻思才算合上了,这些闻思跟不上,武学的内容串不起来,看一点试一点,这个法子不可取,要我说,干脆不要试了,省的走了半天的路再折头回来找,为何这样说?是这样的,最初,博文上手就写动桩的东西,这就像学佛的顿悟,直指人心,以后再慢慢摘开分解悉数,这才是渐修的内容,你说哪个重要,哪个在前呢?也就是说,我们的博文文章在没有重新归纳步骤之前,自己要先看全面,这期间要多问,我们共同找出适合自己的步骤来,这样上手一般就不会错误了。嬉戏谷自己重新提问题答问题,这个法子对于学习是个很好的模子,晒在场上的麦子要想干得快,一天要翻很多遍哦,也是这个道理。
      练武都说练养结合是最好的,养字功夫除了思想上的东西,还有形式上的东西,思想上的东西,无出于佛学内容,形式上的东西,无出于意拳上的站桩,过去站桩的东西,也就是浑圆桩与三体式。意拳形式多样化,也只是大同小异的开枝散叶,多姿多彩罢了。
      我们现在这篇文章,是再强调一下站桩,补一下养字功夫,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益处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何况那些多病多灾的苦处人哦。
      站桩要说的也就是一个事情,就是骨架的正确性,有人强调心法,那是头上安头,不得已的权说方便,什么心法啊,就是没有心法,就像这篇文章,你总结出来也就是五六句重要的东西,其余,都是东扯葫芦西扯瓢的联系问题了。
      骨架就是渠道,渠道顺溜了,水自然流的快,这就出现了正襟危坐,遛臀,凸臀,外八,平行,沉肩坠肘,膝盖内扣等等问题,这些规矩,都是为了骨架端正而来的。
    这里面起步最重要的是:遛臀,这是活胯,圆裆,塌腰的东西,尾骨,裆劲开发不出来,什么都是假的,那不是武学哦。膝盖内扣意要有,这是腿力条顺需要的规矩。
    这两点做好了,基本也就不用什么,放松站在那里发呆就好了,发呆久了,会不舒服,哪里紧,哪里酸痛,就放松那里就是了。这是养字第一秘诀哦,可不要自己与自己较劲使。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用在这里,刚刚好。
    这是什么道理呢,以前的博文里有的,找找看?

绝世武功:武学要素(原文照录)
    练习拳术,就像伸手拿来了一把独轮车,怎么练也还是打转转,怎么上不了台面哦。
    广义上讲练拳有好多个层次,一般有两个层次我们比较知道,一个是健身,一个是武学。
    在健身的层面上也有两个分类,一类是老年人,一类是少壮派,老年人比划来比划去,就变成一日三餐里不可或缺的馒头,少不了也没什么嚼头,少壮派打着打着就不满意了,慢慢慢慢到处找对手,咪着眼用自己的见识对号子,心下说:这个稀松的很哦。
    无论怎样的比划,累积总是存在的,要是加上有心,时候到了,身上就会看到许多稀奇事,是的,这个稀奇是有代价的,勤奋与学习我们要放在心里去。
    我们现在说说武学的大体重点,放在这里,也好别叫勤奋与笃学的白费了心思。
    练拳都知道要培基筑本,这是说身体虚弱的要先好起来才能走下一步,这个道理很简单,站都站不住,你想叫他立的牢,可不是脸红脖子粗麽,这就像刚刚栽下的小树苗,旱涝冷暖都脱不开干系,一棵树苗要想成活长,根系扎下才能有保证哦。
    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树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俗语都是大智慧,看来,练拳要从下往上攀,这个比较的靠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发现,在我的弟子里,腰腿劲特别足的人,心一急,竟然什么也有了,我没有胡说八道,这还真像武侠里常说的那个样子哩。这个道理也简单,他本身什么也不缺啊,无非缺个样子罢了。
    腿劲锻炼一般用站桩,这样的好处是面面俱到,可是站桩规矩心意不到位,那是老牛破车子,现代的体育里,还有许多的新法子来练腿,这样的法子加快了锻炼的进程,它的弊端也不少,该练的练不到,不该练的蹭蹭长,有失有得哦。
    腿功其实是与胯合在一起的,因为,阴阳要在大腿根这里发生联系,胯功是个中心点,这里调教好了,这劲那劲的基本也没什么大问题了,有人把胯叫做大拳头,是说胯松好了,胯一抖人就受不了了,连这个的时候,有人叫大家虚胯,怎么虚?老师不点,自己是虚不了的,也有人叫大家把这里掖住,怎么掖?老师不说,也是没法子掖的住哦,这可是个实际,在这里我通常不愿意说松字,因为松字很叫人烦,有人松了几十年怎么还是无用呢?这说明这个词句有问题,我觉得,松胯,松腰,这是叫松散的肢体发生联系的一个法门而已,那个意思有些像“挥挥”鞭子把散放的朵朵白云“赶”到一起去,散漫的无数只绵羊慢慢聚拢来,再一眨眼就是雪白的一片了,我们在专业里叫累积,记忆动作,使之清晰成自然状。
    确切说,松着做,感知它,涵养它,直到它补了原先我们身体里的那个不知道罢。
    松胯的法子有许多,杨式里有个法子,轨迹拳也有法子,,,,,,,大部分是说摇臀荡胯,胯做好了,尾巴就长出来了,有人也把尾巴叫钟锤,这个没关系,那个意思在就行了,什么园裆,什么开胯,无非能够收的起来,放的出去罢了。
    胯部骨盆坐的下,力一上身,就顺导在脚下了,往下这与下肢脱不开干系,往上与脊柱也脱不开干系哦。
    脊柱具有支撑功能,它的承载力必须有无数个条件才能促成,塌腰坐胯力就下去了,说的这样简单,练起来难着哩。
    这篇文章意义在哪里?
    武学的重点是:腿,胯,脊柱是三要素,这个做好了,其余也就顺风顺水了。

绝世武功:到底是敛臀还是泛臀(原文照录)

    在上面的博文里,从骨架,脊柱,我们捋将下来,有个常见的太极拳俗话在臀部这里就出现了,太极拳以及别的拳种里都在强调说两个字:敛臀,泛臀,还有溜臀。“敛”字的意义很明显,就是收的意思,敛财就是这样,用各种方法收钱哈,敛臀也是这个意思,把臀部收一收,“溜”字是滑行,原先怎样划我们现在顺势往下滑就是了,这与敛臀是一个意思哦,可是,“泛臀”就难为了,怎么看,“泛”字也是个向外不向内的意思,泛着水花,可不就是冒水么?泛臀可不就是翘尾巴了?
    您看,太极拳我们怎么练?他说一个“外”字,人家偏偏说一个“内”字,都是大师说的话,我们能够怎么样?今天往外翘一下,明天往里兜一兜,糊涂得很哦。
    今天我们来细细的分析一番,把这个“泛臀”或是“敛臀”说他底儿掉。
    先抛开那些杂家的理由我们不看好不好?我们翻翻过去的博文来捋一捋,我过去一再强调武学的“中柱”问题,“柱”者,直矣,圆也,脊柱就是中柱的根本哦,自然的生理弯曲还有脊柱的特殊灵活性,脊柱是很容易发生生理病变的,武学要求脊柱尽可能多的减少生理弯曲度,使我们的人体中柱更加直立有弹性,这在实际的人生当中也是有极大好处的,腰间盘突出症说得简单一点不就是压力不均衡造成的么?生理弯曲度小了,压力均衡度就大了,这就像压弹簧是一个道理的,给它正面一个上下均匀的压力,压的越紧顶力越大,你要是把上下的压力一偏,可就危险了,小时候,毛蛋子的脸就被这样的玩法弹破了,血流哗哗的哦。
    我们下面看腰间盘突出症的图示
    图示很明显,一旦发生突出病变,医生一般会叫患者在背部垫一小枕头,为何哪?为的就是不要再叫另一侧的压力增大了,压力一大水液就又往这里挤来了,那可痛得很哦。看图谁都知道最彻底的法子就是把脊柱椎间用些力气拉开来就好了,那怎么可能?
    我们看看这个图:         
    这个图看完了,我们就知道了,为了达到脊柱尽可能的直立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姿势呢?
    “下颚微收”是要的,因为这里有个颈弯,“正襟危坐”也要的,我们看到这里是个背弯,“敛臀”是不是更要的?因为这里有个腰弯啊,你看,这里的尾骨微微往前一戳,骨盆也就端正了,“气沉丹田”也有大囊了,我们曾经说过的前凸或是后凸也就解决了吧?事情并不复杂,可是,这在过去可不这样简单哦,傻子摸鲶鱼,全凭感觉说话,一人一世界,可不就乱套了?
    我们这是纯粹的用事实来说话,难免有些死背教条,这在武学是不被允许的,武学要求的是灵活贯通性,因为,每个人体质骨骼各不尽同,所以,要知道这个道理才是好,还有啊,拳论里要求的姿势都是有个度量的,譬方说,下颚是“微”收,敛臀要“微”敛,用“溜臀”就恰当些,这是防止过犹不及之症哦。
    譬方说“敛臀”这个姿势,我们往前一兜,身体就紧张了,一紧张就不能够气沉丹田了,这就是过犹不及了,怎么办?好办得很,“泛臀”啊,意念里微微往后一想一松,小肚子就踏实了,气沉丹田就来了。你看,这里有个重要要记住“敛臀是敛臀,可不是缩肚子哦”,敛臀是为了把脊柱骨盆端直起来,这个是根本,“泛臀”是为了解决“敛臀”的紧张度而有的“气沉丹田”练法,并不矛盾哦。我们要的是恰到好处,不是“前也不是后也不是”,不是过犹不及哦。
    “敛臀”之时有紧张,小腹自然会上提,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要使内气沉于丹田,必须使小腹向下,向后方沉坠,这样,既达到了气沉丹田的目的又有了脊柱骨盆端正的条件,皆大欢喜了。

绝世武功:关于“三尖“规矩(原文照录)
   规矩就是法度,就像孙猴子画好的圈圈,出了圈圈就不能保证安全了,近来有学子练用不能结合,这是标准的学不致用,是不可取的,纸上谈兵不行哦,学习是为了实践的拓展与加深,若脱离了操作的实际性,就像现下的大学生,学了法律做统计,人生有变数,这样的情形不是说是天大的错误,还是很可惜的。
    基于这个情况,我又审视了前面的动桩,觉得是我也有些欠缺,我发现我把一项规矩给暂时删节了,这是我的自由主义发了芽,也是比较错误的,这里改正过来,原来的预想是:把这个规矩暂时搁一搁,先把局部的锻炼拓一下,再拓一下,最后,再把用的规矩拿出来加上去,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有些胡闹:习惯成行了,再来改么?糊涂。
    三尖对接,这是太极拳的重要规矩,一般大家都知道,可是,能够知道的深一点,知道的很清楚,我想,这需要很好的说一下子才行。
    “平衡”是我们在地球上站立生存的主要条件,(地球的引力真是大啊,我们既然在这里生存,就要依附与它,还有别的法子么?)高楼,树木,钢丝绳上的舞者,擂台上的武者,这一切倒下去就没有了意义,“三尖”就是这样的,它的出现对于武者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是一位武者保持进攻防守所具有的战斗状态,我们不能说这是唯一的,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规矩范围里,我们最能保持战斗的持久性,这还不够么?
    我们说的平衡是与重心有关的,也与中心有关的,什么是重心呢?重心的定义: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质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似乎很绕口哦,规则而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据说孙老先生曾经表演过贴墙轻功,他的意思就是重心与武学轻功的关系。
    重心,中心,平衡,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站立与他们有何主要关系呢?
    先人的智慧确认了武学的站立最佳临界点,于是三尖参照出现了,三尖的规则保证了固定或是运动中,发力,引进化劲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自己重心能够在自己的最佳可控范围里游刃有余,这是无招胜招的一个最佳途径,通常的三尖是指:鼻尖,膝盖,脚尖,三尖的位置怎样对接呢?用话说费力不说,也不好清楚,我们用图吧。


         好了,前有界后有边,你就在当中逛荡好么?其实,不说这些,你的东西上身了自己也会找到这个合适的,这样一说,到了一个时候,就像拍卖会上落地的锤子,成交了,踏实了,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实在是与我无关哦。都是自己的结果。
   
    绝世武功:脊柱与武学(原文照录)
   在我们人类的生命过程中,脊柱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脊柱是身体的中心,是个大柱子,它上端接颅骨,下端到尾骨尖,直也,支也,中也,这几巴掌的距离,囊括了我们武学三分之一的科研课题,我们要正视之,我下面把先祖,家师与我对脊柱的知识积累粗略的给大家写一下,大家看看,我以为是很必要的,知识虽是知识,道理知道了,再验证到身上去的过程就会直接简短了些,这是我们新武道要探索研究的根本,我们痴迷武学的要认真严肃些才行哦。
    脊柱的构造很微妙,这种特殊的结构性质,造就了它的支撑与灵动性,我们不得不喟叹世界万物的严谨与巧妙了,反过来,身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与地球自身的引力作用,使脊柱的这种特殊结构很容易产生不规则的病变变形的,而这些来自于先天与后天的不正确病变都是制约武学进步最大瓶颈了,当然,这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是最大的病变根源哦,我们这里不谈它。
  脊柱的含义直观一些我是这样看的:它就是一根柱子而已,柱子的作用是什么?支撑也。这不由叫我记得过去老式大门后的顶门棍,顶门棍要结实,不要弯才好,要枣木或是秋木的就扎实多了,门外用多大的力只要门框在就不怕它会折,梧桐木或是朽乱木就不行了,当不得大力气,可见,结实与圆直是顶门棍必须的重要条件,脊柱的样子远远还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个支撑的柱子而已,我们看,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它是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组成的,由于骶骨又是由5块,尾骨又是由4块组成,所以正常脊柱也可以说由33块骨和合组成的。看了这些,你知道了么?这根柱子的结构与一般意义的柱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哦,我们的人体柱子不仅具有支撑的重要性,而且也具有灵动活泼的变化性,这就高级了吧,事物的复杂带来的负面也是多而乱的,这样众多的脊椎骨,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能力,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及天地运行对它的影响,脊柱的形状稍有不慎它的变化就可想而知了。维护先天自然,纠正后天不正确的习惯形态变形,在我们武学以及人类的健康范围里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哦。我们分析它,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它,把最原始的自然形态挖掘出来,那应该就是本我一体的最好注释了。
    我们一般意义的运动中,脊柱的负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是指站立、坐位或卧位时脊柱所承受的负荷及内在平衡,动态则指身体在活动状态下所施于脊柱的力。这些大小负荷需要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来维持承载,不同部位的脊柱节段承担着不同的负荷。我们来看下面的腰椎承载力,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前面是柔弱的腹围,后面只有一柱支撑,你可以想象这里的负荷承载力不是一般意义的相当大吧,力量汇聚于此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的交界处,我们常常看到有许多的人皱眉扶腰苦不可言,很明显,这里成为腰脊伤痛最常发生的地方。前面丹田后面一柱支撑,这是武学的大玄关哦。
    看了上面的文字以及图片,我们来说武学的问题,端正常常是说人生的态度,其实端正也是武学的身形根本,一个真理翻来覆去都是对的才能经得起考证,端正就是这样,我们用正襟危坐来说端正的形象化,我觉得比较确切,我们练习正襟危坐,偏了或是斜了,自己总是找不到一个标尺,偏斜的概念自己找不到落脚,我对学员说了许多的方法,都还是没有懂得彻底,这不怪我们自己是怎样的笨,一个地方没到达,那个疆域就是陌生的,依葫芦画瓢总是蹩脚的,这怨不得大家,我现在再说个好法子放在这儿,大家调调线,找个直观的标尺吧,也好泼了这盆糊涂水。
    找个线垂按在后头枕骨中间,两脚肩宽开立,你用自己最好的平衡姿势站好,你看看线垂与脊柱的关系是怎样的好么?这样,纠正就有了目的性了。还相信自己的自以为是么?有感而为是对的,可是依感而发也常常做不了那个真,因为自我感觉对的有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对的,一种是错的,我们新武道要建立的是感觉与实事确定性的一体世界观。这就是合拍。意身和在一处,佛祖也就不心急了。
    脊柱的侧弯曲用这个法子就可以知道与中心线偏离了有多远,先天性的不正常弯曲一般要通过手术才能矫正,这个不要费心了,后天性的脊柱侧弯就是我们武学功法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韧带,肌肉,肌肉中的新陈代谢,肌肉弹力等等环节的锻炼,锻炼过程中保持整体动作轨道的正确性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长期不良姿势,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病理弯曲改善并且改正之。
    端正是指人生的态度,端正也是武学中脊柱的重要练法,这是我们新武道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

绝世武功:脚尖是堵墙(原文照录)
    膝盖与脚尖的关系不简单,我忽然想起这就像马路上的斑马线,车子过了人行线就有危险了。
    武学交手很与这个譬喻相类似,屁股一撅,膝盖往前一冲,这就像过了人行线,车子就飞来了,哦,心下一说,就倒了。
    当然,我这是对不知道未入门的学子说的话,知道的就不要跟我计较了,身上的东西实在是不好说的,就这样吧。
    为什么脚尖是堵墙呢?这就像车行道,左边的不要到我右边上来,当中两条警戒线,你不小心过了它,嘭,飞起来了,为什么这样呢?它说:你只许在你那边活动,这里不是你的地盘哦,噢,原来是这样啊。
    脚尖往上立了一堵墙,它说话了:你不要往前拱。
    武学动作是有轨迹幅度的,这里有堵墙堵住了,它告诉你可以找另外的自由度,师父说:沉下去,沉下去。
    沉下去可不是往下坐一坐,那是哪里啊,这不好说了,看图吧。  
     这个博文有些片面性,对于锻炼中的学子也好也坏,可能你看了后会对你的位移有障碍,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想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微妙与不同,这就像许多学子要求看动桩视频一样,我不想把一个视频放在博客上让大家看,实际是这样的,没有一个视频可以代表武学的整个过程,他只能代表一个阶段的缩影,甚而至于只是几天的代表动作罢了,确实是这样的。
   
麦子欲干勤翻晒(2)——培元筑基部分
绝世武功:没心没肺功(原文照录)


    这是没心没肺养生功:俯下去是一图,仰回去是二图。
    过程是这样的:一图往前,前腿蹬,有把重心蹬回去的意思,随蹬意弯腰伸臂即可。二图往后弯腰手臂稍直,似抓举,身体后仰到尽量大,尾骨往前掖,往前脚掌下走,前腿前胯平移不要用支撑顶力牵制后仰以及往前掖,随后面动作就是,手臂似抓举随动作摆到耳后,此时两肩牵制胳膊有个往后往下的意思。
    动作不要刻意用大力,可以随音乐节拍完成,用舞曲配合动作,可以防止思意纷杂,轻松锻炼,单侧至少100个,双侧交替锻炼,一次不能完成双侧可以休息后交替完成,用数量来积累质量,轻松,不宜走偏。
    目的:活胯,落胯,健肾,正脊,练习腿部收劲,减肥,增加整体体质。
    配乐曲:摇啊摇(DANCE MEX)DJ舞曲,或者是耶耶耶DJ舞曲,快是快些,囡囡说就是不叫你多想,是个好法子,所以叫没心没肺功。
    再加一个踮脚小鸟飞,一次也是100个。
    这两个组合下来,认真做谁不淌汗谁过关了。大家加油!

绝世武功:武道不可省略的前奏曲(原文照录)
    先打我一耳瓜子,为什么?
    我在现实里,是要求每个徒弟都要在动桩前把身体预热动作做的够足的,那个偷一懒,我决不饶了他,当然,也只是狠狠瞪瞪他而已。
    现在,你们不在我的视线里,看学子的情形与体会,大概没几个会在意动桩前预热身体的事情吧?我听竹心说过好多次预热的事情,别的不见说过两回,这都怪我没说厉害,说明白,所以,先打我一耳瓜子算是惩戒。
    预热身体,就像回暖的土地,僵住了一个冬季,春一来,土头就蓬松了,这还不算,要深翻一下,下个种才能发出芽哦,身体也是这个样子的,肌肉之间,关节间隙,筋膜,筋腱没睡起,你呼啦啦拉他大街上跑,东西南北不着调的那个懵哦,他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的,我们这个武学功夫,除了剔除累赘,就是跟筋膜,肌腱做工作,揉身热力动作不够足,全身咯嘣脆,你一用劲,不够活泛的筋腱就硬邦邦的拉起来了,筋出槽就是这样子的开始了,筋出槽,拉动关节,骨错缝也来了,当然这只是个大体意思,本不是如此简单的。
    鉴于此,我们立个规矩,进我们的课堂做功夫,第一式是没心没肺功,第二式是小鸟飞,再来才轮动桩吧,任谁都不要变了顺序,功中不准大声说笑,活动完毕,立地放松,拍打十分钟,功毕。

绝世武功:怎样用自己的体质来练拳(原文照录)
    武学大道,除了法以外,源于个体先天禀赋不一,体质在我们武学当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词,一个师父万千的徒弟,这代表了一种规矩要适应万千的变化,千人千面一个圆,这个规矩是大得很,不可谓不难哦。
    所谓的规矩,就是些绳子而已,绑一头牛用几根稻草,那是傻子们做的事情,要是用它缚鸡一只,还是绰绰有余的。这里鸡与牛的区别,是我们武学锻炼方法必须要正视的大问题。
    体质这个东西,由先天禀赋有差别,后天锻炼有影响,到底是哪个左右了哪个呢?这话不能这样谈起,这是个国学大问题,单就凡俗的眼光来看,后天锻炼还是有主导作用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不是空穴来风哦。说到这里,我发现有些人在生活里不是因为学习而成功的,也发现有些人不学习是注定不会有结果的。这是事物的两面性,按因果有缘论,做事情也要从实际出发才行。
    武学锻炼要看体质,为的是要审势利导,以防弊病发生,都说练拳容易改拳难,这话也不是随便这样说来的,习惯与错误造就的常态,是拳学道路的最大阻碍,练拳就是治“未病”,病在身,不觉然,病也。治病之道当以“辨证施治”,食疗,药攻,术导,气养,心疗,要择其益,攻其害,才可水到渠成哦。
    早年间有一位太守请华佗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并留下了一封书信骂他。太守大怒,让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恨之下,吐出了几口黑血,病很快就好了。看看,不用药也可以治病哦。
    这是有本事的名医可以随便做做的,没本事可不能乱用,用错了,一条命可就不保了,受不起。
    练拳也有这个道理的,人有强弱,事有大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弄不好也是收拾不来的。先天的禀赋遗传以及各种因素,造了个样子在那里了,这个样子结构千变万化,这样一来人的心理,心力相互依附也各有所长短,力量,耐力,柔韧性,机体与心理的极限承受力,对于相同的运动,不同的个体,我们不能用一百斤的力量来锻炼小学乃至高中的所有学生吧?所以,练拳要知道一对一的道理,徒弟自己要明白,不明白就犯糊涂:怎么一样的弟子,叫我这样做,却叫他这么做?笃信不疑是要坚定的。也有糊弄徒弟的老师,这不在我们谈的范围里,按下不表罢。
    上面我们提到:力量,耐力,柔韧性,我们从这里入手来谈谈现代体育与传统武学的区别与联系,也好使我们对于“体质”这个概念更多的深入一些,在我们现代的体育学里面,这三个代表通常用来体现个体的整体素质能力,学院派针对锻炼者,会分门别类逐一加强,锻炼中,锻炼者一般都热衷于力量,爆发的锻炼,譬方说,深蹲,长跑,短跑,俯卧撑......这些方式,这种傻瓜式的锻炼模式,我们拿来主义看,在武学当中应该是“形”的锻炼范畴,也就是武学调身的过程,属于“命”的修为,这种单一的形体训练,“调息”也是不能忽视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排除二氧化碳,保证大脑,肌肉消耗能够及时补充,这只是辅助形体锻炼的一个条件而已。
    我们看武学锻炼,形意拳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诠释了。“形”就是外形锤炼,“意”就是加上意念。可见这是形体与气功的再造术,单纯的气功与武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武学有严谨的锻炼体系,包括,气功{形与意的结合},手眼身法步,喂手,对练,实作,心为令,意在先,见形起意,形意相合,如此一步步走上武学的实体功能,气功不存在这些内容,傻傻的与自然与自己配合就可以了,当然也不是如此简单的,这里是性命修炼主次强弱的复杂问题,一时难以表述清楚,按下不表,说到这里大家不难发现,现在的太极应该是属于什么了,说它能打那都是自骗自得的心相哦。我这样说,是对武学的敬畏,却不是对于当今太极的否定论,太极还是好太极,只是缺了或是省下了许多的东西罢了,小学生是学生,大学生也是学生,程度不同罢。
    练拳的基本都知道:内功与外家的区别在于用意,用意的根本在道家是从培元筑基开始的,也就是“性命”双修的问题,在武学不仅仅只是如此,要达到意到力到的整体格斗能力,他们的分歧还是很大的,这是道与术的分支,其实,这两项是不可分割的,侧重不同罢了,我们这篇文章单独提出“体质”这个词汇,主要是为了探求武学在锻炼当中“度”“量”的程度问题,这是所有体育运动的主体核心哦,竞技体育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承受力的能力问题,在专业里他们叫受挫承受力,我们还不如叫“受错”承受力来的明白些,这里面有两件事情要知道,那就是机体极限与心理极限,事情大概是这样的,目的性锻炼遭受到阻碍,或者失败,“动作不到位”,机体需要的满足感遭到挫折,这时,体验者的情绪通常会产生变化影响的,这种影响,研究表明在我们的心理即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作为锻炼者应该要正视把握的,尤其是运动对于体质弱者的器质性伤害临界点,学子以及老师更是要慎之尤甚,且不说能力不足下的运动补偿会使我们的计划遭受破产,造就更改困难之病态,单就机体的承受力带来的突发性事故我们就受不起了,那可是千大的罪过哦。
    说到这里,我举个例子罢,这孩子是个书呆子,学业之外不知他物,大学毕业后为人师,授课之余喜好佛经禅典,遇到我门之后,不再读经念佛了,逢人就慷慨陈词我门是何等之伟大,可见,锻炼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愉悦的,又过了几个月,有人说,xx疯了,见人就晃胳膊,自信过头了,那天,他的老师看架子,打了三个照面提了三个不对头,下午,xx就不见人影了,听他们说:不练了,过去这样做说是对的怎么现在这样做就不对了呢?一波三折的情绪,是身体收到了很糟糕的信号使然。到底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情绪困惑呢?有人说这是魔障。
    人的体质与心理的发展是辩证的,人体是物质,心理是灵魂,一方有碍,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在性格迥异的学子们面前,在体态万千的人事里,我们怎样才能使外向型不骄不躁,使内向型开放进取,使抑郁型自信晴朗?“度”的适量把握无论学子还是老师都是明确而且重要的课题。锻炼的目的就是要在不断反复的印证当中,偏执,自闭,懦弱,自卑,全都见鬼去。练拳就是去心相,不骄不躁才是大道哦。
    上面的举证分辩了快练太极的各种规矩缘由,也就是锻炼者的“体质”在锻炼中的重要性,体制的强弱是锻炼者进度快慢的推动剂或是绊脚石,欲速不达是说:弱者动力补偿使机体不能正确的达到整体混元力,强不载弱,遭受偏薄侧重之大忌,肉体与精神一旦在极限边缘崩塌,后果可能无法收拾了,所以决定锻炼的规矩,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对于学子们是有无限必要的,这样说来,惊恐之心立起来,岂不慌了求学问道之坚心么?那我们不妨说说太极拳了。
    都说太极是滑拳,意思是滑头的很,其实这正是太极拳的聪明之处,太极拳里的聪明之处不在“滑”字这里,它的聪明在于一“松”字概之,怎样才能够老少皆宜,强弱皆宜,却又合于大道呢?
    松之,“静”也。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一语中天机哦。
    “松”与“静”相系,“静”与“清”相连。有人说:灵台无物谓之静,一念不起谓之清,看一看,想一想,有缘者自有境地了。
    所谓清者,也就是无天地人我之意象,浑浑沦沦恍如太虚,这时候一派先天机之未发,虚而待之,静极自动,是为清也。
    打拳练松,形体端正,用的是导引之术,烹的是舒适功夫,清净身心,唯有入静才能产生炁,没有入静得来的气,不是真气,不过是气血流动的热感罢了。松之,静者,脉静而内蕴元神,神思静而中长元气,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精炁神三宝皆出于此也。神乃心中之元神,炁即肾中之元炁。调息凝神最关键,“心止于脐下曰凝神,炁归于脐下日调息。”眼观鼻,鼻观心,心系脐下三寸之地,丹田也。
    以静为贵,由静而起,生动而炼,归静为养,动静一源,体用一道,静则为心,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静极生动,是为真动。一静一动,互为其根。性命双全,形神俱妙,太极拳者,大道自然也。
    如此而来,你还敢说太极拳的短处么?身世清白,家境显赫,威威太极可不是一般山野农家哦。
    说得好,不过就是道家的炼养之术么?大道相通,术业分别了。兄弟是兄弟,区别还是很大的。
    太极如摸鱼,形意似抓虾,练拳自有“武火”猛煅,“文火”烹养之说,轻重之道在于个体的能力而言,太极拳的聪明在于松静舒适,它的前提是健身,宁愿不出功也不要出差错,中庸之道不好把握,干脆不把握就是了,松下去动起来。天长日久,自然也是好的很哦。
    松就是松,加上松而不懈就不好办了,这是中庸之道,何谓中?静载其中,不在力,全在意,盯紧了就重,忘记了就散,话说回来了,不是做着么?它能跑到哪里去?如此来去,在动桩规矩中做下去,自然会有一番天地哦。
    近来有学子犯有偏薄之病,特写此博文放在这里,以供自备督查。望谨记之。
    性:理,神,意,念,德。
    命:法,息,杰,精,形,功。
    一个是精神范畴,一个是机体范畴,大体是这样的。
麦子欲干勤翻晒(3)——动桩前行部分
绝世武功:旱地划船法(原文照录)



    这是嬉戏谷与心动幡动做的推磨图,我曾经听过一个武林轶事,说有人在这里面找到了武学玄机,现在,他两人把它做出来,我摘给大家,要谢就谢他们吧,这个动画够尽心了,大家可要加油哦。
    曾经笼统的提过这个功法,没刻意的为它写过一篇,实在对不起它的功劳啊。
    它的来历实在不简单,我们动桩是一个严谨合体的武学程序,这道命题定理的形成实在需要一步步的推衍才能够形成的,我发现在众多的学子中,轨迹也许是没多大的问题,可是,轨迹承载的内部实质却是最难掌控的,旱地划船不仅仅解决了两腿的蹬空问题,互为之间同动协调,这个功法也是至关重要的,还有折叠啊,靠劲啊,好处无限制哦。
     既然它承载了动桩的大部分东西,我们现在就把它列在动桩前,作为一个特殊的功法来对待吧,假以时日,旱地划船过关了,把它移到动桩里去就可以了,也很省劲。
     旱地划船两腿轨迹重要变化:
    1、长度  是指弓弦来说的,前腿弓弦是指尾骨到前脚掌的连线,后腿弓弦是指尾骨到后脚掌的连线,他们的变化是这样的,你来我往,你长我短,你短我长,这就像一根绳上穿了一枚戒指,绳子没变化,戒指在动来动去地走,此为开合互为变化之一要哦。
    2、角度  就两腿来说,大角度是指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这个夹角在两腿前后一站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关系,你大我小,你开我合,你大多少,我就小多少,你开多少我就合多少,一旦这种关系产生阻碍,结果就是支顶之劲了,顶抗就是这样子的。小角度是指脚踝处的夹角,我们先不管这里。
    3、位移  位移是指尾骨的动作轨迹,尾骨的动作轨迹要灵活开阔,这样,长度、角度的变化才宽阔,大开阔的动作轨迹,才能增加你的记忆力,做事弄个大动静,别人记得清,自己也就不易忘掉了,伤疤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哦。
     旱地划船两腿思想重要轨迹:
    1、拉簧论,拉簧实质就是门道里的拉簧,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弓弦,从尾骨到两脚各挂一根拉簧踩在脚掌下,拉簧就形成了。
    2、不空论,拉簧存在既不空,拉簧不在即蹬空。打个比方就是皇帝的新装哦。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无,在意不在力。
      形成旱地划船的三要素,拉簧,长度,角度。
      旱地划船前后互换原则,往前去,蹬拉开后腿拉簧,注意力在后腿,往后去,蹬拉开前腿拉簧,注意力在前腿。在意不在力,适力而为之哦,最怕的是体质弱的不要找补偿,就是说不要脸红脖子粗,不要两手攥得紧紧地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这都是错误的,那不是两腿互为锻炼了,那是努力气,不管用,还练些毛病在身上,做不了别做了,松身心,赶紧回到没心肺功法里去跳舞,慢慢强身健体后再来吧。
    上面的功法是最低级的功法,这个练不明白,咱们就不要谈什么武学了,去强身健体吧。大家加油哦。
      

绝世武功:重心,不空,掌控(原文)
    重心,细想一下应该是人体站立与地球的关系。
    不空,那就是肌体之间联系的状态了。
    掌控,是自我肌体联系密度对重心控制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动态的自律行为,阴阳互为是这个行为的准则,简单说就是矛盾老人强调的矛盾力了,再简单就是蹬收一体的整体动作关系,一旦产生单方向的控制,那就是行动障碍的病态了,至少是我们拳学所谓的双重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对拳学矛盾力的身知体验,以及身体架构运行的规则,这两个中心是很关键的,太极拳说解决之道要从腰腿求之,这相当于领导讲话:这个事情要做好,必须贯彻两个中心一个基本点,实际是什么话也没说。
    掌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针对自己的事情,相当于行立坐卧跑,另一个则是外力强加于自我后,自我掌控外力的能力,这相当于两个人在推搡摔跤。这两种掌控方式提出了内家拳形成的根本轨迹锻炼系统。其实,人生大部分的作为都是这个轨迹作用下的衍化,只是术业有专攻罢了。
    鉴于旱地摇船的功法规则,我们细细的分析下这三者的品质与联系,明白了他们的本质,我想,太极拳也就基本明白大概了,只是大家别对脑子里形成的太极方式起谩疑,这个也是不好的,这是低层次的间架功夫,是拿不出台面的东西,当然,任何人要是连这个也不身知,太极还是不练的好哦。
    我们说说重心吧,人体站立的方式很独特,加上人类自我懒惰的共性,我们人类渐渐形成了一种单方向机体支撑站立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人类机体与地球特有的重心引力特性出发的,是一种省力模式,社会的进步也是这种模式的推动剂,人类不再像远古人类一样攀爬多动,也没有了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无为而为的淡然与坦然,欲望的贪婪却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机体的煎熬里跋涉,所有这些,人类与鸡舍里的泡泡鸡几乎没有区别了,而人心幻惑,怕是最大的危害哦,我们知道,弯腰拾东西,若不是重物,一般都懒得把腿弯曲一下,就是这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可吃了大亏了,你自己可以做个实验,检验一下你的机体能力,你坐着不动,把右腿或是左腿伸出去再收回来,规矩是整条腿都要绷上劲,尤其是大腿内侧也要绷上劲,这要自己用手试着才算是,不然自己觉得了不起,其实还是个软皮蛋的,这样子的规矩下,你能屈伸自如么?怕是大部分的人连绷上劲都难哦。试过了这个要是不行的话,何谈健康?何谈炼精化气呢?都是自己意淫自得了。这里顺便带一个问题把双重问题给大家弄明白了,规则是这样的,绷起来是双重,绷上劲屈伸自如就是互为了,大家这个要记得哦。
    整体如铸好难哦,大家可不要努力怒气这样练的,要练也要蚕食它,前面说过很多了,要知道循序渐进,养为主,练为辅,叫身体吃得消记得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不亢不卑是这个样子的,内家拳最大的困难就在这里,怎样会用劲呢,其实不只是内家拳,学佛修道,瑜伽功夫不都是如此么?有的名目叫激活,有的名目叫唤醒,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还是不空为最好,简单,明了,一看就懂,一试便知了。
    还是回到旱地摇船上来吧,不然又要流于空谈了,那可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了。
    不空是这样的,前腿收下去,到位了要掉头回去了,这个“收”下去的动作你要抓着不散了,好,抓着这个收字你蹬回去就是不空了,你散了这个收字就是“蹬空”了,也就是前腿没作用是上身往回倒,重心自己随过去的,我把这个叫省力自动支撑平衡模式,我们拳学是控制平衡模式,大家别以为这是很累很艰难的事情,过了火烧火燎的疲劳期,你就知道,哦?原来这也可以很自在的麼,所以,改变是你经过之后才能深刻理论的事情,缺了经过就是空谈了,这就像“蹬空”一样一样的,嘛都不是,还谈什么拳学呢?
    先这样吧,希望知其一,而懂其二。


绝世武功:我们是莲藕人(原文)


上身在哪里?
倒走找端庄,端庄是上身。
两腿怎么办?
你开我就合,你合我就开,我们是灯火兄弟。
上身与两腿怎么办?
两脚是发动机,后脚蹬,后腿开,上身俯,前腿合,前脚蹬,前脚开,上身仰,后腿合。
我们是地地道道“莲藕人”
               

我们不是软骨头,我们是顶天立地“莲藕人”,头可断,血可流,藕断丝还练。
这里说的是旱地划船哦
麦子欲干勤翻晒(4)——武学常识部分
绝世武功:练习内家拳真功你必须知道的东西(原文照录)
此文仅献给痴迷却不知“武”为何物的洗练者!
一、"松"是练内家拳劲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二、"意"是内家拳劲必须的东西,最重要的练法,缺"意"就是单纯的力量的训练.此为"学拳容易改拳难",谨记!三、"丹田"是代号而已,不可执迷不悟!确切说,是“古人在未知神经系统,屈伸肌之前一种模糊的粗浅认识而
    做出的一种模糊的定位名称”,其本质只是交感神经支配屈伸肌群的能力而已,能力越大,我们就说丹田
    越足,当然这只是它的主要方面,也还包括肌肉本身的力量能力,望习武者深思!
四、"阴阳"也是代号而已.最起码功夫初期是这样的,确切说对武者是指身体肌肉的两面性,我们人体所有动作
    的产生就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或伸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譬如,握拳的动作,本身是掌心的主动肌收
    缩(阴),掌背的伸张肌伸展(阳),在同时作用骨骼而产生握拳的这个结果.可是,人类的成长却退化了辅助
    方的主动,大力加强了主动方的作用,于是,神经系统也慢慢削弱了对辅助肌的细致支配,以获得一种适合
    人类进化的单向的独特省力运动方式,可是,这就是我们内家功夫的天敌,即为阴阳不均!
五、所谓"圆",最初,就是神经系统支配两面肌肉的能力,重新增强与扩大达到"收"与"展"平衡,自然自如的
   真我状态,以期更加协调省力,无论传导出击平衡达到最佳,此为"圆"的建立,当然,肌肉的收缩力量的大小
   也是功力的组成关键.
六、"松沉"是肌肉收缩扩张时神经感知系统所带来的感知觉,是人体感知自己异与常态后所传达的一种自我
    相状,"沉"只是感觉,只是肌肉参与运动数量增多的关系,因为理论上它未曾增加也未曾减少,当然有细微
    的改变,相应,速度与力量在肌肉更多参与的基础上更加增大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七、神经,肌肉,骨骼......生理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必然的,无我相,即为脱胎换骨,最后自然而然,出手即为招,当
   然,这还要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强化过程!!!!
   给我加精哦,我会道破天机!!!!!!!

绝世武功:丹田与内劲的关系(原文照录)
丹田指下腹部,无所谓脐下几寸。
内家拳的特点就是发力的方式与劲力的通达有明显的独到之处,故为内家,这样就不得不关注丹田,丹田是名谓而已,它的存在与劲力的生成及浑厚是互为左右,也可说是阴阳关系.
说丹田必说命门腰椎,无腰椎也无丹田,无丹田决无劲力,这就是腰脊板似牛之说!当然,还有诸多因素!
现在我们看看道家与佛家的修为与丹田的关系是怎样的?
道家修为分为动功,静功等八个方面.我们只说动功与静功!道家的动功只是相对于静功而言,有导引,服气,缘督,吐纳,武术等,道家静功表现在一个"静"字,有心斋,坐忘,存思,内视,守一等.综观道家动静各功,在练功时,无论外形动与不动,但精神活动都要保持相对宁静,即为"动中有静""外动内静"静中有动"佛家也是大同小异,这就是丹田修为的必须基点,<静>.
可见,"静"是一切道佛修为的关键,一代大师吴图南先贤在他的<科学的内功拳>里把心宽腹实定为一切内家拳的基点,这与我们时下的各种太极拳也是切合的,于是人们自然的把"静","心宽腹实"自以为是的找到"松"这么一个外衣来穿着!
很对么??????????
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我们总是看到师傅对刚拜师的弟子说:站桩去!画面闪过一站就是三年!时下<李小龙传奇>里还是这么样的镜头!可见,站桩的重要性,先不说这种方式的对错,我们说站桩与丹田有什么关系呢?
马子步一开,不动为"静","松"站为本,于是漫漫坐了下来!丹田似乎是实了,你们注意哦,是"似乎"哦?
这就是内家拳的特点,也是道佛修为的特点哦!
佛家有小乘,大乘之分.佛祖在他的<金刚经>说: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既是般若,
佛法难修,人人有佛,可是佛无二法,你得到的可是大道么?
内家拳连广场上的老妪也会几招,说来也是头头是道,什么麻,热,涨,清爽之类,此为修为道上的拦路虎.但也不是坏事!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既是,若做如是解,既名般若智.
你的丹田真的实了么?
我们探讨的可是武学哦!可不是修身养性哦!
练武,不是丹田自己的事情,它不过是结果中的一个实物表象而已!扑鼠的猫,捉鹿的虎,你看到它的四肢了么?你看到它的眼神了么?你看到它的腹围了么?
武术只不过把人变成杀人的虎豹而已,当然就是站住的问题,当然就是扑出去的问题,这就是内家拳的浑圆力,整体劲!不动则已,动则如猛虎下山,所以,迈步如猫行不是练法,是练成的结果!象扑鼠的猫那样一触即发!当然,练法与结果也是相互依存的,看待的角度不同,意义相差很大。
站桩是练武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哦,丹田是劲力的必然,静坐也可得哦!
套路是练武的一个途径,但不是随便打的哦!
要是爷爷的爷爷在,他会笑掉大牙的哦!

绝世武功:练功阴阳之要义(原文照录)
内家拳均以阴阳为本,世间之大莫过于阴阳,阴阳要有物所指才可明理!不然必入混沌!
学武,须知人体之阴阳,知其一才为武之大道!
凡人体关节处顺折面为阴,反折面为阳,
面者,脚底脚面也,手心手背也,腿前腿后也,内臂外臂也,腿内腿外也,前胸后背也,后头脸面也,
细微处,指间也,脚踝也,项也,.......
知阴阳才可五弓备!
你们可要注意哦!爷爷的爷爷说,这话要值白银一两,好米一石哦!
练武者要知用阳练阴,别无二法,谨记!
拜过师门的,你可不要乱问哦,师傅不说,问有何用,
自己要注意哦!

绝世武功:练功的次序(原文照录)
时下练武者对于武学总是似是而非,总以为套路越多越好,于是,学了小洪拳又赶紧练形意,看到太极不错,又陈氏杨氏的勤练不辍。实在是无稽之谈!
  老一辈的武学家实在是笑掉大牙了!
  太爷爷当年对爷爷说,功夫不是这么练的,小子!爷爷说,那你怎么什么也会啊?气的太爷爷扭头就走!
其实爷爷说我那时只是在学着你五爷爷的虎形玩而已,没想到你太爷爷生这么大的气,到我23那年我才知你太爷爷的话的分量。
  武功很苦,苦在一个功上,若是没有“功”字,那就简单的多了,这也是练武者的一个最大门槛!
  练武者,要知功夫的次序,如建设架桥,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才是,不然,就是空中楼阁,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当然,怎么快速的达到功的标准这是我们最最头痛的事情,这先不说!
  所谓的功就是饱满的浑圆力,就是阴阳的平衡之说,这就是地基!建筑的材料!
  有功就行么?非也,套路是一式一式练的,一个动作完全变成了自己的自然意识形态后方可继续下一式,于是,慢慢累加以至于出手自然,这是传统的练法,如太极,最初也就是十三式而已。
  爷爷说,也有不练套路的,其实懂了步伐身形就是真正的高手了,你要看明白哦!是有了真正的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哦!近代的意拳就是这样思维与练法的楷模,可惜,大部分的意拳洗练者还是走入了内家功习练的误区,形式变的怎么特别,可是本质还是内家拳练法的老错误!一个“松”不知害了多少痴迷的人啊!
  现在,我们说套路的打法,在我们没有阴阳平衡的浑圆,在我们没有动起来的动功之前,谁能打得出来一套漂亮的太极啊,说做操是最贴切的定位了!
  于是,我们先贤在套路的运动上加上了“如履薄冰”四个字,真是聪慧啊,是什么意思呢?
  是生生涩涩的东西怕跑了!什么会跑啊!
  “功”!!!!
   走起来的功!抓人的功,推人的功,出拳的功,你说这么生涩的功能打人么?
   非也,
   练吧,练熟了再打,再找人打!慢慢打,再快点打!要用“功”打哦!!!!!!!!!!!!!!
   这就是大师,大师只有一个,非有两个!有二即假!!!!!!!!1

麦子欲干勤翻晒(5)——桩功要义部分
  中国拳术在世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桩功应该是最大的功劳,老一辈的祖训总是界定式的要求,它要我们无条件的服从为要!无可厚非!
  因为时代的变迁,这要求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以达到适应这个速度腾飞的社会!
  武术的桩功是历年来的研究课题,我不知道他们是在遮掩还是确是不知!反正就是在我看了无数的理论书籍之后还是一头雾水!真急杀了我这个本不是快嘴的人!
  我敢说,若是中国的武术总是这么独自跳舞的话,我想不久以后,武术的骄傲应该不是我们独有的了!
  我最近看过一部影片,名字叫《暴力街区》,我记得他的运动特点是用了一个流行的名字叫“跑酷”,这个流行于法国的运动方式,用了几年的时间竟然达到了令人无所企及的地步!其实,在这个影片当中,它涵盖了我们武术的大部分高层次!我不知他的训练方式是什么,可是他的成型速度应该是很快的!
   再说我们的武术桩功,很多现在的武术达人,有很多还是年轻的成就者,可是一开口什么“丹田”,“气血”,什么“元气”,好像这是祖先的牌位一样供着,张口就发出一种千年的腐臭来,我这么说并不是我不尊重先贤,反而,我是最崇敬于他们的,可是,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增加,我们还是这么顺手拈来先贤们的东西,而不用自己负责的科学的方式来剖析,却用了先贤们的智慧做屏障来讨几个饭钱,我想先贤们在地下也是鄙斥的!
   很多现在的武术理论,也打了现代科学的幌子,可是翻开来一看,不由人大失所望!还是什么”丹田“那一套!总觉得是扯了大旗在作书!我的意思是说在“我们”混沌无知的情况下,丹田应该已经不是“我辈”浮躁者探求的范围,太远!
  也是!!!!!!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没有站桩的实质麽!惭愧!
  看官注意了!武术其实没有什么书可著的,因为就几句话而已!这就叫真传几句话,假传万卷书!
  为什么要站桩呢?因为人体只有在意识专注的情况下,小脑的神经系统才能最大限度的支配我们平常已经萎缩的辅助肌《就是阴》,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阴面肌肉就会全部激活,于是阴阳平衡,功成!
  就是这么简单嘛!看样子我是不能出书了!有几句话的书麽?
  知道了神经调配肌肉的方法了,你知道神经怎么才能快速调配肌肉么?
  啊!打死我也不说!哈哈哈!!!!开玩笑!
  关注我哦!这是下次的问题!很简单哦!也是几句话而已!!!!
   重申,入门者要坚信是这样的!
绝世武功:桩功之要义(原文照录)
      武术桩功分静桩与动桩。单纯的从外形是这样的说法!其实桩功都是动的,不仅是桩功,人其实就没有静的一刻,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这我们需要知道!
      静桩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拳意”!
      动桩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拳形”!
      这是我们“武者”一定要知道的东西!加“”以区分武者与养生之区别!
      先说“静桩”,静桩,各式纷杂,千奇百怪,但大多都以浑圆桩为主,为什么呢?这是我们武者必须保持的一个好习惯,每一个动作都要这样问一下,这样才能精进不糊涂!
      前边的博客其实我已经说了,武者要知道阴阳之要义,关于松静也做了阐述,在这里我们就知道我单独阐述他们的原因了!所以,我的博客要细看,要有衔接才有意义!其实“关系”本身就是人生之要义!
     桩的功用是为“功”。祖先觉得“功”应该先从底部抓起,这也符合从下到上的原则!当然,可以齐头并进,这个道理也有人做,也很有效,从拳种上我们也能片面看出一点点的端的。譬如“形意三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这是老话,有道理,都是内家拳种,为何这样呢?当然是练法的问题!说这个比如,不是说哪个拳种好孬的问题,是只说明我们武者练功快慢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说为什么静桩是为了“拳意”呢?
     拳意者,功之开端也,劲之起始也,筋之端的也!
      我们已经知道松静是神经调配肌肉筋腱的必须条件了,我们又知道阴面肌肉是我们武者必须要调配的原因了!这样,我们现在必须要知道的是:
      什么样的姿势才是神经最容易调配肌肉的最佳姿势呢?
      这就是“静桩”的最大目的!
      拿浑圆桩为例!大多介绍浑圆桩的资料都要求“平行站立,肩宽,屈膝”,我们只从这两点具体分析站桩姿势的原因与外形的重要性,然后,你就会自动分辨所有站桩动作的真假与否了,因为,站桩的姿势实在是太多,不好一一细讲,知其一,就可知全貌!
      为何要平行站立呢?这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人体走路大多都是八字,这样,在长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的神经就忽视了我们不需要多余的内侧肌肉调配的功能,而顺势把更多的精力充分的运用到适应地球引力作用下而省力的外侧支撑上!而平行站立,就改变了这种八字站立方式,使我们的内侧肌肉在站立时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而不得不参与了运动,于是,慢慢从别扭到适应到神经自由调配,这就是平行站立的原因!
      在这里要注意:两脚平行,是脚外侧平行!!!!
      距离一肩宽是最佳距离么?
      非也!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可以自己试验,当我们把距离往外开移一下,你会觉得,大一点的距离更能使我们的内侧肌肉更容易参与站立的姿势!当然,知道了这个道理,你自己要把握这个距离的‘度’,能最大的使你的内侧肌肉参与站立的姿势就是最佳姿势!
      为什么要屈膝呢?
      我们已经说过,凡关节处顺折为阴,反折为阳,屈膝,也是为了练阴,屈膝高低自己调配,还是有个最佳姿势,方法同上!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下我们一般资料不会透露的内家拳主要的东西!“意”!
      一般教学资料把外形给你就不管了,至于阴阳也是用先人之语搪塞!可以理解!
     在这里,我们在上面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几点武者的重要事项:
    《一》,脚尖要有内扣之意,后跟要有外撇之意,膝盖要有上顶之意也要有内扣之意!其实这几点,你不可能一下子找出来,你可以慢慢从一开始加二加三,你要注意是加,而不是底雨棒子,拿了这个丢那个!其实,这几点不要误解,也是为了使我们的阴面肌肉参与工作而已,你可以慢慢仔细体会!只要认知了这点,所有都会迎刃而解!
     《二》,其实若是只知道这个,当你用这样的方法与标准站了10几分钟时,你就会有些感受的,其实,你根本不能站这么多!没关系,两个字“坚持”。为什么呢?因为,我怕你还是找不到什么是“拳意”!当你觉得实在累了时,你可以抛了那许多的“顶。扣”之法,当然姿势外形还是不要变的!就那么松站也行,不怕你站跑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秘诀啊,当不累的时候再慢慢把思想加上去,这样,总是会有的!这里说个重点了!一定要注意!当你站过了疲劳点,想停下来歇歇时,你要注意了,你在要挪动自己的双脚的时候不要快速动作,慢慢的动一下,或是用你的思想动一下,有一种拔不出来的感觉会注入你的双脚,你见过旧时打墙盖屋要用脚活泥的吗,或是你自己也弄过?趟泥步也!这就是“拳意”!实质:阴面肌肉参与运动的感受,当然这个时候只是假象,它在你休息过来时就没了!不过,你要记住它!一定要记住!在这里,我们用皮筋来增加你的这种感觉!“皮筋”!!!!
      《三》,皮筋!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对于初学者而言,当你在上面站桩里知道什么叫拳意的时候,这时,你要在你的身体上用你的思想加上这个东西!”皮筋“。譬如:内扣之意,就是把你的两膝盖之间拴上一段皮筋!这样,就有拳意了,当然,最初,肯定不行,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以此类推,胯与脚踝间,脚后跟与外界之间,尾椎骨与大地之间,大椎骨与重心点之间,两手之间,左手与右肩,右手与左肩之间。。。都要有皮筋!
       《四》还是皮筋,因为我们只是把二者之间联系了皮筋,这样就会使拳者慢慢在站中容易使姿势变形或是发生误导,如此,我们不得不还要用皮筋把我们二者之间的两端与外界再用皮筋拉住,这样就有了互争相对的阴阳矛盾力了,譬如:还是两膝,当中间有了皮筋的牵拉时,我们也要把两膝外侧各用一根皮筋拉住,这样以此类推!
      有了这些“姿势,意”,其实所有的意思我们一定要从意上走回来,那就是真正的阴面肌肉用起来,在表现上就是有上还有下,有左也有右,这里是指“纯力”也!
      这就是“静桩”之要义!!!!!!
      重申:在站桩中一定要学着提肛,就是忍大便状,可是不要真为,是意为之,要知道速而有害,这至关重要!先知道,我还要详述!
      最后重申!这些动作一定“要在一个呼吸平稳,意为平顺的基础上”修炼的!不要产生憋气,压气等不符合身体健康的“一切行为”,以免顾此失彼!这样,我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不然,学了之后,叫太极家们耻笑!说我们糟蹋东西!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实,度是衡量好坏的标准!这样,就无好,无坏,无大无小,这也是就是太极一面!
     “重申”乃是“重要之要”不可当耳旁风!!!!!!!!!!!!!!!!!!!!
     应博友要求补缀站桩图,找不到合适的图片,以咏春拳桩做桩,主要看脚的位置,至于上身,网上多得是:



绝世武功:站桩的家世(原文)
    既然我们在地球上,一个事情是难以违背的,那就是地球的引力,从前,有个先知先觉的,被掉下来的苹果打了一下,于是,他说出了一个大家都不会考虑的问题,是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管它引力不引力哦。
    事实在那里摆着,有些人还是满口说胡话,说什么站立很放松,真是怪了,谁见过有人赶集回来牵着一刀肉回了家吗?通常是用条草绳戳个刀口拎了游荡着。
    说这个道理是想告诉大家,站立是个力气活,一堆烂肉,一副骨架子是站不住脚的,放松不放松是相对的,当另说,说不用力不是胡说就是不知“耳朵味”,不知不觉也,还有人说脊柱变异了,成了弹簧了,真是满嘴跑火车哦,脊柱还是脊柱,肌肉还是肌肉,韧带还是韧带,气血还是气血,只是各自最大发挥了各自的能力罢了。
    谁能想出个法子来,立在地上却不用力呢?像刀肉一样吊起来算了,吊车的叼力哪里来的?没了油料扛不住地球重力的,还有一个法子,加上翅膀飞吧,忽闪忽闪,少动一下都不行,大老鹰喜欢滑翔,那是因为有气流的作用,总是要掉下来的哦。线人木偶就是吊着的,若是摆弄的人不牵着,一堆木头啊。
    看来,要想站的像个人样,肌肉不用力是抵抗不了地球的本事的。
    好了,大家看好了,站桩就是这么来的哦。
    站桩是被动锻炼法,人立在那儿,被迫用力抵抗自身重力以激活自身久已懒惰熟睡的阴性机体,看看,简单了吧。
    为了更好地教大家知道也明白站桩的实质,好更快的学习,我们就把气血营卫那些复杂的东西先搁置一边,这样一简略,我们就可以说事情打比喻了。
    人体就简单来说,也就是一副架子骨,骨头外面包围了一堆肉罢了。骨头自己是立不起来的,肉也就是几条绳子而已,这里缠几下,那里拉一条,电线杆子就是这样子立起来的,大家都见过路边太阳下修车的简易遮阳布吧,也是这样几根杆子几条绳子拉起来的。绳子越紧,只要篷布,杆子,地环够结实,棚子就越牢靠。
    有人练拳专练松,看看吧,不攻自破了,绳子不是松,是紧致的弹性,棚得住力量才是好,不是松垮的毛线衣,这就是我们站桩的目的啦。
    要想把绳子达到紧致的弹性绳,把骨头架子拉起来,我们可不能就像紧螺丝一样一次来,因为大千世界千人千面哦,站桩好站,要一步步来才能合法,这就是站桩的练法了。
    站桩为何要分步呢?可以这样想,有些人是弱不禁风的,风一吹就要倒,是缠绑骨头的绳子出问题了,绳子不是毛线就是风化,或是腐烂了,要不怎么就弱不禁风呢,这样的绳子,一用力可不就断了么?可见,不能急,好歹人是活的,只要料足,肉可以自己长,所以,要先养起来,把肉绳子养足了再上紧,那就不怕了,这叫我记得南方有种小吃面条,要把面发起来,揉一次,饧一回,再发起来,揉一次,再饧一回,如此反复有十几次,最后拉线面的时候,要多长有多长,细密如丝都不会断,这就是养的一个意思,养起来的身子,怎么调理都能得法了,功夫上身也就快了,有人说这叫培元筑基。
    道理好讲,可是怎么养呢?
    无极桩来了,无极桩就是傻子桩,站得高高的,什么也没有,什么就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上面我们说了,人只要立在地上,就要被迫用力来抵抗地球引力以使自己不至摔倒,大家都知道,有些人是站不耿直的,不是左倾或是右斜,要想自己站有站相,行为端正,气血流通,在站桩的时候,就要重新归置,这就是规矩,规矩很简单,可是,对于偏斜的身子来说这就是难受了,杆子要竖直,竖直有个标准,端正就是标准,我曾经说过倒走,倒走的时候上身挪过来就是端正了,这是上身,还有下颌微收,就像藏喉头的样子,后项要竖,就像蹭脖领子,后背似靠不靠薄衣状,两脚肩宽开立,脚尖外撇15度,两膝微曲,重心不前不后在当中,两手环抱,好了,就这些了,很简单站下去却很难受。为什么?歪脖子树要想拉直了,非得用力拽不可的,所以啊,偏斜的身体与骨架要想端正了,自己用力拉自己,能不难受么?有个法子可以治它,大家小时候扎过四边形风筝么?若是扎起来的风筝偏斜了,再想改过来,你调一调,再调一调效果还是不太理想的,怎么办?全部松开再扎起来就好多了,所以,站桩初级,一个“松”字这样子解释,明白起来就简单了,缠绑骨架的肉绳子你来我往,有弱有强的,归置好架子,你要松开它,再松开它,自身久已懒惰熟睡的阴性机体就被拉出来发芽了,这时候,眼角慢慢往后展,眼皮慢慢往下合,眼神慢慢往回收,收视返听吧,想想站在淋浴下,暖流哗哗的,也像泡在浴缸里,舒服啊,这一舒服可就了不得喽,这是给弱不禁风的人准备的壮身丸,身子直了,精力也好了,若是还有人连这个也站不了,还有坐桩,坐桩也不能坐的话,就躺着好了。
    无极高桩的目的除了增加些许腿力,就是固体增精力,他的总诀很简单,一个“松”字就了了。
    站高桩一段时间,人如果精神了,你就可以第二步了,你可以把脚尖外撇改成11平行,或是内八字,这就有下肢的缠裹力,还有骨盆与股骨的整合,站着站着,你就可以越站越低了,这是深层下肢力。千斤坠在这里了,这里的总诀是意住下肢,不要补偿哦。
    站桩最终得法是阴阳互为,这才是真桩哦,一般到了这里,就无所谓动静了,不过,就我所知,喜欢站桩的在这里武学就分叉了,不是死桩,就是神游了,于技击武学已没有了益处,就像现在有些人的太极拳,飘来飘去很潇洒,就是不顶用了。
    一天几十个蹲起立,坚持一年,比风摆杨柳的太极要实惠的很哦。

绝世武功:降龙伏虎桩(原文)
    观世之进化,每种事业,无不先立基础而后进展,基础固,则进步速。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桩法为始。一日降龙桩,二日伏虎桩。
    练此桩法,先要虚其心,涵养本源,以呼吸之气下贯丹田,而充实其腹,慢慢以神意运动,舒展肢体,使气血循环周身,流通百脉,脏腑清虚,筋络舒畅,骨健髓满,精气充足,而神经敏锐,故谓之养基立本,此桩法慢练增力之妙法也。
    谚云:“本固枝荣”,儒谓“本立而道生”。以后无论操练何种拳势,精意莫不本此,虽起初不得妙境,久而久之心领神会,不难妙极神明。否则不依规矩,操之过急,四肢必生挫折之苦,虽费神劳力而不得佳果。
    桩法慢性之锻炼,系顺天命之性,合乎自然之道,一动发于性,一静存于命,偈日:“静为本体,动则作用”,正是会意象形之法门,而道蕴藏其中矣。急练求之者,难得其中实益也。
    桩法是形意拳、象形术的基本功,是站立不动之法。习武要改变旧有的运动习惯,打拳时改变较难,先在站姿中改变。
    有降龙、伏虎两个根本桩法,其实两个桩是一个桩,就是形意拳的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根本,所谓“万法不离三体式”。
    三体式为:一步向前迈开,两足分出前后。前脚直指正前方,后脚外撇,重心在后脚。前手向前方伸去,高度在胸口,后手藏在前肘之下,腹部之前。
    气在胸部上升、腹部下降。站桩片刻,前手与胸部感应,会不自觉地上拾。后手与腹部感应,自然有降力,如不控制,会缩贴到腹上。
    降龙是把飞龙拽住,可比喻为放风筝的劲,有控制地放飞,劲是向上的。伏虎是把老虎按在地上,不让它动,劲是向下的,老虎脖子肉厚,根本无法按牢。
    按老虎,好比是按水瓢,一死按,瓢就滑开了,把手按到水里去了。两只手就是两个桩,前手是降龙桩,后手是伏虎桩——错,如果两只脚做到两手的状态,才真是降龙伏虎。看看,脚是手才是功夫哦,现在都颠倒了,都在玩手上的东西。
    前脚是放风筝的劲,后脚是按水瓢的劲,三体式便齐备了龙虎二桩。三体式是天地人,头颈叫天,胸腹叫人,腿脚叫地。天地生人,所以练拳先要摆正头颈和腿脚,如此才能滋养五脏、端正脊椎。
    人参赞天地之造化——人能参与天地演化,所以胸腹反过来能滋养头颈腿脚。气沉丹田,可以通涌泉,便是腹影响了脚,人影响了天地。  
    在古人的理念中,生命是分为上下两段的,胸、腹两段代表人,符合这一理念。葫芦是典型的上下层,古人将葫芦作为生命的代表,比喻人的胸腹,修炼时的身心变化叫“壶里乾坤”。
    胸阳腹阴。阳如火,有向上之力,阴如水,有向下之力,所以在胸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上,在腹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下。
    胸在腹上,向上运动的阳居在上位,向下运动的阴居在下位,分道扬镳,不会交合。道家因此发明了“小周天”功法,腹胸之气交合。
    小周天象煮水。火在水下,才能把水煮熟。如果火在水上,就永远不可能煮热水了。原本在下向下的向上了,原本在上向上的向下了,称之为“颠倒”。
    小周天静功难操作,在拳术则简单。三体式的前手为龙后手为虎,也就是前手是胸、后手是腹,向前迈一步,后手变前手放出,前手变后手按下,就完成了颠倒。
    这个颠倒龙虎的动作,就是形意拳的第一拳——劈拳。道经《翠虚吟》说道功分三品,上品简易而易成,中品要妙而可成,下品烦难而难
成。
    上品功法简单而效果快,中品功法巧妙而效果慢,下品功法繁琐而很难有效果。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竟然是越高级越容易,越低级越复杂。
    有人叫我看降龙伏虎桩,特地发了邮件来叫我看,问我:你与李仲轩有关系么?我就笑:天下武学是一家,可惜我不认识他,东西都是一样的,就像他打的譬如,“前脚是放风筝的劲”这是要收下去,攥住它,“后脚是按水瓢的劲"这是收蹬之劲,” 胸阳腹阴。阳如火,有向上之力,阴如水,有向下之力"这是胸腹阴阳变化折叠合劲。过去的拳家都是智者,写出来自己人看得懂,别人只能猜的份,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那年代,找口饭吃愁死人了。

绝世武功:站桩论(原文)  
    站桩是很艰难的。
    艰难之处在于两点,1,来自于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个人习惯用力动作模式,
                      2,来自于陌生动作模式的茫然与无知。
    人人喜欢站桩,一站就是那个贴了标签的“自己”,喜欢站在自己先前形成的个人用力习惯的动作模式里用功,这就像走左了到北京的道路继续用劲的走下去,当然,有从小骨骼清奇的,就没有这个错误存在了,怎么站都行,可是,这样的人是很难见到的,一上路就做开了与众不同的大事了,高高在上。
    鉴于这种情况,站桩就是一个未知领域的探索世界,怎样是对的?最直观的就是看,自己看,找人看,找无数人做监督官,自己看似乎就像小偷做判官判自己刑徒一样,不公平的很哦,通常要对着大镜子把自己跳出来审视才可辩个大概,要辨个十全十美可能不太可能的,所以,要叫检察官监督最好,最好的法子是脱个精光站定,高低歪斜一目了然了,这好像不太雅观,可是很实用。
    上面的两点大家可能看到了,“觉”是这个艰难之处的来源点,若是没有“觉”,我们就不会知道习惯与不习惯之间的差别了。
    “觉”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对于武学来说,最有意义的那个应该是“本体感觉”,这个外来词意思捉摸不透没关系,说白了其实就是自己感受自己的身体情况,譬方说,打针会痛,这是痛觉,痛的地方在哪儿,不是胳膊是屁股,这是位置觉,痛的时候肌肉紧张,有的针都弯了也没打进去,这是肌肉自律反射造成的肌肉紧张阻碍形成的,如此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本体感觉很奇怪结构也复杂,它的源点来自于骨骼肌,肌腱,以及关键韧带处的本体感受器,这样子说不懂,其实,本体感受器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各个角落里。肌肉的拉力,关节的动态,身体活动的位置,姿势的状态,这都是本体感觉的功劳。我们的身体之所以感觉灵敏,屈伸自由,位觉,运动觉,振动觉这些功能发出信号,相互协调,如此,我们能够完成一个个精美的姿态变化。
    本体感觉有两种,一种是静态,一种是动态,静态的本体感觉能使我们知道身体各个组织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联系,不用说太多,大家也应该知道了,这与站桩有关系,与静坐有联系。动态的本体感觉,是调节速度,方向,平衡,以及外在环境,力度改变后的自身反应改变,看看步法是很重要的哦。
    还有个问题很重要,本体感觉还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这很简单,刮风眨眼睛就是无意识的,拿东西就是有意识的了。
    练拳站桩走架子,主观意识总是游走在似有似无之间,心不在焉总是有的,这对于本体感受器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武学要求身体能在无意识状态下,本体感觉也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于自身动态或是静态的运动,对于动态或是静态的外力运动环境里,自然自如地做出对应的应对模式,这样,我们的武学才有极高的本能反应,当然,这个本能是在武学运行模式下的本能才是好本领,不是别人一推你就抗,武学也有一抗,此抗非彼抗,不是一家子哦,大家要分明白才是。
    大家知道了感受器是反射信号的机器,“身体自己”接收了信号的位置,方向,深浅,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你相信这都是真实可靠的么?大家都知道合眼感受特别多,譬方说,站桩,你站着站着,你的感受器给你的信号是:姿势一直是这样的,可是,你睁眼检查一看,都歪到腚巴骨上去了,可见,错觉害人不浅,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相信自己的“心”呢,当然,人一累,感受器就不那么有条理的了,有的人有病,问他到底哪里不好受,他说,那里都不得劲,说明病的不轻了。
    身体的感受器有时与眼睛有干系,譬方说,我们两个胳膊交叉,两手十指扣在一起,你叫他随便哪个指头动动,似乎都要辨别一番才能行得通,这个游戏告诉我们,错觉是很正常的,纠正错觉的诀窍就是,眼,心,意合,譬方说站桩,对着镜子看住架子,或是叫监督官看住你,不要被觉带来的错误习惯带走,用现在的正确纠正过去的习惯,慢慢认识,建立,熟悉,定性,如是,一个正确的觉知才能建立起来,这样,运行模式才有可能按照武学的格斗模式建立起来,一个动作的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的建立,若是按照太极拳市面的传统练法,必须有心法与动作的系统结合,先后,上下,各个动作的要领必须详尽而且科学,这样,才能在日复一年的意识指导下,觉与身体才能按照武学的的模式合二为一运行起来,这也只是一个合理的身体间架与意识,也就是气血,骨肉之间与意识之间一个合理的武学搭配问题,这个间架是混元力的奠基石,他只是在你过去的基础上,有了无尽的妙处,增加了似乎无尽的力气而已,大家看好了,这只是一个架子,这还不是真正的“桩”,真正的“桩”必须是从上而下的一根擀面杖,也就是,我们前面强调的“柱”,有了它,才是一瞬间几个力交替震荡组合的更迭基础,我把这个描述在这里,也好叫痴迷的知道有个模子走一走,因为,据我观察,能有身柱在身的,现今不知道还有几多人,也许是我眼拙吧,那些自己吹破天的武子,表演的时候抖几抖都没关系,私下里要好好用功才是,自己门里没有,要虚心求教,低一下头有嘛子关系啊,当然。这个身柱武学,门槛实在是高些,并不是告诉你,你用功就能得到拥有它,至少,你知道了,告诉后来人,叫有德有缘的后来人继续下去,这也是我们武学之人的品行了。一个人一生做不了什么,至少说一次实话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杞人忧天,庸人自语,可能各家都有我说的这些,自家又捂得严实,我不知吧,但愿是这样。
麦子欲干勤翻晒(6)——动桩训练部分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一)——原文照录
    今天就开始说一点“动桩”!
    开篇先写一些注意事项:此动作以“意”为先,意有轻有重,以轻为入,呼吸自然为附,不可强力而为!这不是搬石头,大劲而为之!谨记!!!!!!
    以此训练,你可能无所适从,不得已而力为之,这样,我劝你先放下此法,站桩,走架为好,这样,我说的要义你已默记于心,站桩,走架中可以点滴而使,如此,也是进步!
    我找了几个动作,从中选了杨澄甫先贤的样子来说明,以此你可举一反三,知其一便知其二,以此练下去,无非是前进,后退,左摇右摆罢了!不过这只是站定的动桩,可不是进步退步!那还很远......

这是李先生!似乎是抱头推山吧?其实这就是三体势吧?你看他的屁股下面就是尾巴,直到脚后跟,你看他松了吗?我看他不敢!这个不敢不是怕,是待机而发也!



这是杨先生,标准的三体式,也是有尾巴的,只是意轻一些罢了,可别被他骗了!他也不敢松,我想这是站定的姿势在摆造型,过去照相就像我们现在的农民被电视采访吧?不只是激动!(三如注:老爷子真逗!)


这个前腿成弓步了!就是说“重心从后面过渡到前面来了”此为身动!这个他也不敢松!为什么?若是松了,我在他后面一推他岂不是很易往前倒下去么?怎化怎打?所以,他是往前了,可是他的后面还在拉住哦!这个拉住就是不松!你也许会笑,怎么拉?脚底下又没有绳子!纯粹胡说!都是这样说!都不是真武!我先解释一个字,你就应该不会反对了,这个字就是“桩”!何谓桩?桩者,一头埋在地下的木头或是石柱也!明白了么?必须像埋在地里一样的拉住!静桩如此,动桩也如此!纵横交错皆如此!此为真!(三如注:没到身知、会意时,务必先记取)

    我选了两个先贤做我们的榜样,只是想避开议论,省的费口舌!也算我们没忘记先贤老人家!时常记得他们,一举两得!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我们的身体从后面移动到前面去呢?就是重心移动的问题!这可是武学中的要中之要哦!他们这时总是会说:需口授!
    大家加油,给我们自己长长脸,若是你认真看了我的博客,遵守我所说的规矩:戒,一直努力的锻炼下去:持,我想,你肯定有一天会自豪的说:我是在电脑上学的!我没有叩首也没口授!说笑了!
    别忘了,是我教的哦!
    可是,今天先到这里吧,我有事情来了,不是不说啊,权当一集播完,下回接著,这点关子你应该理解吧?再说,都糊涂了数年了,一时半刻别较劲!这里有个记住:我的文章必须连着顺序看方可有效,不然,你别练!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二)
   今天接着说。
    我越来越发现,我的这个用书写教武的方式真的有些蹩脚,很困难!
    困难是我千丝万缕而结的所谓的精华,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理解而生出了千变万化,这在面对面的授拳中是不会存在的,家师一个断喝,就会有所改正,所以,现在再重申:我的博客不可一目三行,要“细心阅读,仔细揣摩”,这个引号是叫你心知身知的意思,不是行至,切忌!
    还有一难,就是我希望所有练内家拳种的武学爱好者在我的博客里都能有所斩获,这样,难于上青天!因为,我所学有限,哪能取义思形而为之?故,我只好用大众所需太极拳来做模坯,以其做到我的本意!
    这里再表述一个拳学观点!
    大多拳学修炼,都是功,术双修,所谓的功,就是内功,丹田力,整劲也!所谓的术,就是武术的技巧,打人的本领也!这种方式应该是最完善的武学练法。这样,你随时都能达到练用一体,可是这种练法有他的弊端,我就不说原因了,你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
   我这里介绍的练法是只练功,而先放弃了术,这在过去这种练法有两个目的:一是筑基,二是看人。我这里只是筑基,我不看人,好坏他自为,与我无关!确切说,当你真的进入了门道之后,你会有所改观的!这个改观是您的人生态度而言!您千万别以为这种练法不是武学,相反,家师是赞同这种练法的,我也这样认为,所以,您就不必怀疑这种练法的可疑性!这样说,是写给有所得意的人看的,我只是提醒您,对您有用而已,我不想因为您的得意而错过了您的修为,如此而已!
     这样,我再把图片放上来,我们开始看看武学之动桩!
这两张图片找的很难,找的很巧,我们这里谢谢了!
我不知现代先生是哪位,可见他想与先贤形神兼备!咱这里先不说,我们是看形说拳。
    先说含胸拔背:含是含住,拔是拉起,含与拔皆是动词,在静桩中做状态解,就是拉起含住,在动桩中做动态解,就是往前往后的过程全都是拉起含住,这里你可以理解为肌肉的筋腱参与运动的结果,所以这样,这里只说真的东西,你可能不理解,这不妨碍,你再看我先前的东西,再从头站下来感知!然后再来看,你要是理解了,我的这一层任务也就结束了他的使命!这个含胸拔背就是我们的一张无形的网在我们的皮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全身全都拉扯了起来!就像是一个气球,没有空点处,有孔便是透气也,这好像太高深,那我们说局部,含胸拔背就是局部,头面,胸背的局部,这样也像是旧时的电影幕布,四角一定要拉起,不然,不是绷起的白布,显不了影子!这样,您再看这两位先生,他们的面与胸是不是含了?他们的背是不是拔了?这个拔与后颈,后头有很大关系,不拉不绷那是含?哪能有尾巴啊!这在其他拳种中有“变脸”一说我想在此可以找到答案!这就是含胸拔背解!这样,你所看到的下巴微收,顶头悬,就有了确切的定位点,其实,不是微收,是真收,这个真收必须是与胸腹有连才可为真!当有此一真,你就明白什么是微收了!原来,这个微收是真收之后的结果啊!从此,你知道大师实在是可恶!
     这里说含胸拔背做引子,把以前的所学带过来,您要是带不过来,就是还没有一个相连相接整体劲的意识,这个动桩与您意义不大,因为您懂不起来也动不起来啊!不过看看也行,就是做做也没关系,只要在我述说的允许范围内!无可无不可,悟性高的,可以从此一入!悟性差的试试就有试试的妙处,这个试试“就是不可憋气,不可大力而为!以呼吸浮动不大为准!!!!!!!!!!!!!!!!!!!!!”切忌!(还没有到确切的动桩,这些诉说先在静桩里体会,不无妙处!做才是一切的开始)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三)
    再补一点,含胸拔背解,此句不可分而言之,应该是,含胸就是拔背,说拔背就是含胸,以后我们把局部分解开来分析,您一定要知道这是无奈之举,您要知道,说局部就是说全身,千万要谨记,不然何来整体也!
    继续!
    我再把那图拿过来,不然不好说,我们真要谢谢上传者,谢谢!
上面我们说了含胸拔背,这是上体,算是交代了,这样,您把这个含胸拔背做起来,听我说说中部!哈哈,有些累!那没办法,这个有些累我要说说,旧时记得我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我的一个累就是,全身火烧火燎,唯一希望的就是祈祷家师今天有事情,或是瓢泼大雨也行!有时下雨家师就会额外宽恕些!至于别的一个字:苦!那个时代过去了,据我研究,这样也不一定是最快的增功练法,因为“生理记忆”有一个有序的记忆过程,这样,应该是天天坚持,多寡以自己的承受力为准则,这样应该是最好的,最坏的就是打渔晒网,想起来累死一回,丢下去不闻不问,这样我劝您别练了!
    说中部,中部是武学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因为它的特殊性,除了一柱支撑就是肉了,成也是它败也是它,先说成!这个成是说肉,就是武学的带脉拉起,我这里通俗说就是腹围肌肉全都在我们的神经灵活调配之内谓成,这个是初成,还有个更成,就是我们的脊柱要改变它的原来状态,通过训练必须节节开阔圆韵,这里有个譬如,要是没有经过训练我们的脊柱是紧连的串珠,若是训练后必须是松活有度的节节串珠才为有成!成了因为只有一柱相连,所以灵,力,活,展......全在此,说败,就是不成,没有承载之力,当然无成之美!当然还有更更成,更更更......
    这是结果,我说说你就可以知道一部分的九曲连珠之意,珠者,关节也!关节者,圆活开阔也!这样,先人说肩部是挂着,你可能就知道了!
    这不是咱探讨的,咱们说的是怎样才能这样的问题,好接着说,怎样才能带脉拉起,腹围有力?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呢?这必须有个实相才能说得清楚,我想了许久,忽然记起了家师说过的一句话:你拉车子要感知感知什么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真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确切的形象的完全的比喻了!这个很重要!
    家师说的是我们乡下的独轮车,中间是独轮,两边各有一只大的编篓,大力的可以推千斤!上大坡前面要有人拉,这就是拉车子!
    看当中那位穿红衣服的女性,比较用力合理,可惜力过了!这第一位连最起码的用力方式都不会!可见,现在练会拉车子的也没有了,不知是退步还是进步?
    好!现在我们把这个绳索叫我们上面的两位先生拉起!其实是叫你拉起,这就是“意”,意必须是真心实意才可真,不然,全都成了摆设!这个很重要!
    好!现在就有尾巴了!没有“尾巴”就不能支撑,这个先不说!我们是说丹田,有丹田必须有后背(命门)这个以后我们要知道,凡物事都有对立性,即阴阳,六祖临去时也语重心长对他的弟子交代,凡言论必须是矛盾对立才可,这与道,佛同理!很好!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呢?你可以找个东西这个样子来试试!只是试试,有所感知!这样,我们以后就会有真意了!这个很重要,不然,我说,气沉丹田,你茫然无措!这是很麻烦的事!
     所谓的“气沉丹田”最初就是腹部拉起。命门拱起,这也是一体的,说气沉丹田一定就是命门拱起,说命门拱起一定就是气沉丹田!不可分离!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塌腰了!大师对塌腰这说那说,弄得大家茫然无措,你看,先贤真会开玩笑!他总是把简单的事弄得糊涂起来才可罢休!我这样说,您见过有几个这样说的么?不是吓了您一挑,说,我真好,就是会骂我一句,这个傻子!怎么都行!
     好!现在,您再把这个气沉丹田加到您的含胸拔背上去试试看?累坏了吧?
     早着呢,这就是“戒持”,太难了!!!!!!!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四)
   说了一个气沉丹田,不很完整,暂且这样吧!
   这里再说一些杂话,算是补语,我们的叙述有些无端,没办法,字要一个一个打,意要一句一句来,不像亲授,一摆布几句话就行了!昨天有有心的说了好的建议,我记下了放在了心里,这里谢谢!欢迎继续!
   我们把身体的整劲一截截分开来,便于了诉说,可是,不利于传授,这样容易产生误会,所以,希望大家仔细认真阅读,以期您的理解与我的字义想法合拍,这才算是真,不然,我的东西你找不到,害我不说,害你就是我的罪过了!您记住,这很重要!
   现在,您把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做起来,听我说说武学的根:前腿弓后腿蹬!

   劳烦这两位先生了,这个样子实在是很累!
   我先说说整意,就是整体的意思:两条腿一分,就有了阴阳,这是指重心阴阳,重心力量按十分算,则前三后七分,这两条腿一分就是个倒V,立起来的顶点就是我们的尾椎骨:已经退化的尾巴,这样,我们就有了联系点,用意念在我们的小尾巴上拉上两根弹簧,一根挂在前脚后跟上,一根挂在后脚后跟上,记得是弹簧哦?这就是整意!
    我们要说说弹簧,弹簧的性质就是对立性,你往外开拉的越大,它往里收缩的越紧,我们可以用用拉力器一试便知!
    这样,我们就有了尾巴了!很好,这在武学上实在是个拦路虎!他们叫坐在脚后跟上,不说,怎么坐都是假的,一说一点这就来了!哈,先贤们真是有趣极了!不仅仅透着智慧,还叫你无可奈何!这是他们的良苦用心!唯痴持有意,真诚智善哪得瑰宝?这里说一下,您明白不要私下得意,不要乱生恶言狠意!这样,与我不好,与您更甚,好与坏都有一个分别,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您记下了!是人,头上三尺皆有神明!此为真!
    只这样还不行,先前我已经说过,我们练武,起初,都是为了让阴面肌肉听从神经调遣为目的,阳面肌肉暂且不管它,不是不管它,您现在丢也丢不下,要是能丢还好了呢!
    这样,我们看我们把弹簧挂在脚后是有目的的,在脚后就是为了我们后腿面(阴面)的训练,若是挂在脚尖,这里说前脚,你可以试试,一试就知两种不同的感觉,脚尖舒服,脚后别扭,我们就是要个别扭,当别扭也舒服了,您的肩,脊也就知道什么是松了!脚后这里没有太大的关系,先不说!
    两腿知道前后分了,间距自己看先辈样子找个舒服为本,那左右呢,我这里有个主意,当中划一直线,两脚各分在直线左右,前脚内侧紧贴直线,后脚后跟也紧贴直线,后脚后跟与直线成一个45度的夹角!这样,我们的左右内侧肌肉也有了联系!当然这些联系我先前都有详细的叙述了,您若忘了就再去看看拿过来加上去就完整了!
    好了,这就是根,现在,您把含胸拔背与气沉丹田与两根弹簧全都连接起来试试看?
    是不是真的很累啊!不累才怪呢!都说松,您看能松么?
    也许,您现在还没有感觉,因为似乎您还不会连,没关系,先这么站站,下节我再帮您!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五)
[url=][/url]   今天我们说说武学的大东西:五弓合一。
    为什么这么隆重?为什么现在要说?到了点了。
    现在不说,我们前期的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还有两腿的弹簧站立一时找不到一个整体连接,这样,是完全要不得的。我们上几期说的是身体的上,中,下三节的要点,似乎肢节还没有携及,这里说一下,先放在一边,我们先把上中下连起来再说,铁要趁热打,不然火候过了还要再费工夫。
    五弓之说似乎出于蓄劲如张弓,这是说的结果,这就关系到一身备五弓的问题,这是势。就是武学的架势!无它。就没有拳了。
    我们前期的上中下备要,是身法的五弓,说身法最初就是一个静桩的范围,我这里把它定义在动桩训练里其实是不合适的,可是,这五弓要不备,说动桩训练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这里有一个事物的联系问题,我们把武学训练这么分章取义其实是已经犯了一很大的错误,这是不合规律的做法,世之万物全都是牵丝不断的,是没有确实明确的界限的,所以,我的博客您要看了这篇练看那篇才是,不要断章取义,这里举个小例子来说说不连接的坏处,以前我说过训练的前提必须是在一个呼吸大体平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这个前提您就必须要记得,而不是看了就看了,练的时候就忘了,这很重要!其一,因为,我们的内家拳术涉及范围很广,涉及的年龄体质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太极拳,似乎老年人与病体缠身的人练的很多,这是太极拳的悲哀先不说。其二,又因为内家拳本身就是以意为先,不尚“大力”,这样,若是没有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拳的本质不仅远离,而且年老体弱的练习者肯定会有不舒服,或是有一定的危险也有可能,这是最要不得的!于是就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说我说的这个拳术不适合老年人练习,要叫我加上提醒方可,其实,这种善意实在是“善意”,也实在谢谢我们练拳者的有心,可是,我还是有些生气,生气的是武学是不能用这种思想来定义的当然也坚决不许随便乱改的,时下的拳已经都这样了,还想叫它怎样啊!看看时下的太极拳都成了什么样子了,以至于都成了一种以错为对的结果了,这也是我为文的主要原因!还有个生气,其实形成这种叫我提醒的想法,本身就是没有好好看我的博客才这样造成的,要是呼吸平静,何来的不适合?何来的危险?一个内家拳,伟大之处就是我们无可挑剔,这是容不得我们怀疑的祖先智慧的结晶,照做就是!我说过,我们练拳千万不要底雨棒子,掰了这个丢了那个,到头来,嘛也没有,这个没有是真没有,本山不是说?这个可以有!小沈阳不是也说?这个真没有!就在此!‘没有’这个词还有一个最高层次,就是什么也有以至于不去想也有,抬脚举手全都是无意识状态却全都是合理合法无可挑剔,这时,拥有这种状态的“人”就说:我什么也没有!真的,是什么也没有!这是佛祖曾经说过的意思!是大智慧!我们学不来,我们不能说。我们是应该嘛都有!这很重要!说了这么多题外话,您要记住,我不可能在每篇的片头再说要注意呼吸,注意弹簧,注意含胸拔背,注意......如此,这些个注意就是我每篇文章的连接了,您只要把这些一步步一点点连起来练起来用起来,那个‘真有’就来了,那个‘没有’也就可以说了!这些个注意也就没有了意义。
    何必一次次的重复啊!因为我都说过了。
    接着说“五弓”:上有两膊为两弓,指尖到肩尖,下有两腿为两弓,脚尖到大胯,主弓为躯干,大椎到尾椎。此为五弓!
    五弓者,一弓也!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皆合。五弓一备,相怜相惜,牵一动百,节节贯穿,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后......全都是对立与互相,蓄为合,为吸,发为开,为呼,一气呵成,一触即发也!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六)
     五弓合一,补解。
    上一次说的有些笼统,不完善,补充一些。
    从上往下说,头弓:起于大椎止于下额。
                中部主弓:起于大椎止于尾椎。
                腿弓:起于尾椎止于脚趾。
                手臂弓:起于肱骨止于指尖
这是各个骨节
这是木头人的爱情
这些弓把它分解叙述,是无可奈何之事,您不可也不许止于此,您要知道我们说的只是点与点之间的骨弓,这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完整是我们的这些弓都要在主弓为帅的带领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互相关系,人体离不开联系,这个联系就是肌肉筋腱的互相制约,我记得旧时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叫小猴翻跟头,一个木杈,在当中拼一个简陋的木头人用皮筋连起来,一动木杈小猴就翻跟头,不亦乐乎,这个原理是把我们的人体骨架用皮筋界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里而产生的同动运动轨迹,似乎与我们的机械机器运动同理,譬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动则皆动,止则皆止,这是单一的空间运动轨迹模式例子,而人体却相对复杂麻烦的无限多,他的空间运动轨迹而是无方向无制约的多向复杂的运动轨迹。这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动作运动,若是加上了有意识的思想支配,在拳上就是拳往哪里打,劲往哪里去的一种瞬时同动的“单一”运动轨迹的运行状态 ,在其它艺术里我们也是离不开这样,例如木偶大家黄奕缺,他的木偶其实就是他自己,很了不起。华人指挥家张培豫,这都是我们需要记住的人。她们成功的结果之一,就是具备了这种我们现在所说的弓的结果,若是加上一种艺术的思想意识达到一心一意这个条件,合于自己艺术素质的种种诠释,这就是艺术成就的大家之形。一切大家杰出于此,概莫能焉。
    此为人生学习的一大主要问题,什么才是一心一意,什么才叫心心相认,什么才能心想事成?
    为学者,为师者,都已经越来越远了,近来,又有好事者讨论旧字与新体的去留问题,我看,扇他两耳瓜子都不解恨。这是对于我们的后世子孙负责任的话,所以如此。远了。与这里的我们无关。
   再回来,其实已经说完了,我们把头弓用意把它拉起来,这个不散顺而把躯干用意含胸拔背拉起来,这两个也不散顺而把气沉丹田也做起来,这三个还不散再顺而把前腿弓后腿蹬用弹簧意做起来,这些都不要散,再把两臂用意把它们拉在胸肌,两肩上。
   好,就这样。到此弓成合一。这样头就是脚,脚也是手,手也是胯,胯也是脚......怎么会这样呢,必须是这样,我说不出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就打个比方,我们若是在地上捉一条蛇,您看它会怎样?武松打虎,竟然害怕它的老虎尾巴。说的就是这样。
   大家不鼓掌么?不是为我,为您啊。
麦子欲干勤翻晒(7)——动桩精华部分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一)——(原文照录)
    前面我们说了桩功的内容,由此我们知道内家拳的根本:身体肌肉筋腱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也就是武学的浑圆力或是整体劲。当然,这种认识在我们的身体上现在也仅仅是一点点的感觉,还是假相,我说的这个假象是指您的所谓的整体劲在您没有动起来的情况下可能还有些感觉,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能也还有些意思,可是一旦动起来的时候,形态就七零八落了,更不要说搭手,推手,散手了,那不沾边。
    这样说破不是打击学者的情绪,确实是这样,当我慢慢再把动桩一一解开来,您可能就会知道我说的就不是假话了,武学就是这样,何止武学,人生之学都是这样,它总是像一道道神奇之门,打开一扇,充满惊奇,再打一扇,激情澎湃,再打........没有穷尽。
    三如注:感恩老师,但愿学子能循着老师的指引,得以一点点窥见其中的美妙。
    一件物事,随着认知与着熟,它所透露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在我们先贤遗留的拳论中随处可见。这就是功夫层次的魅力。
    前面我们用了折叠与转换少少做了一点引子,现在,我们就具体分析动桩的练法与心法。
先把那两张图再传过来:


    很显然,这两张图是互相动作的变换之状,从后到前或是从前到后身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动桩之身形变换,因为这里没有步子的移动,可见身法与步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练法,这说明就是我们练拳不可泥盘喝稀粥,一股脑儿上,这也是步要一步一步走,话要一句一句拉,不可乱了规矩,有一齐练的,不是不可,可能效果不佳,因为这里有个神经调配问题,说的玄乎些就是阴阳论中我们不知黑白,更不知怎么知白守黑的问题,我们不谈这个玄乎,那是哲学太高深,我也不懂,我们说神经调配可能好理解些,就是指在走架套路中怎样摸索那个身法规矩的问题,这太难,说的确切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神经达不到一个面面俱到的本领,主要是因为筋肉的萎缩造就的神经与筋肉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一处而是充斥了我们的全身,它无处不在,这样,您在那么多复杂多变的调配问题上怎么用您的大脑来面面俱到的统一,归纳,来做一个劲往一处使的单一动作呢?而且走架的动作是那么的瞬间与复杂,转眼就是许多的劲往一处使啊。这样一说是不是吓了您一跳啊?所以,没有老师亲授的拳基本就是废拳,这是不可否认的,您自以为是真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您自己的一点点的感觉罢了,这感觉也许不是打拳走架跟您带来的,许是您每天坚持运动的结果,要是我说,要是您这么的坚持不懈,您只是每天的做那个老式的广播体操也会有这种精神烁烁的功效的,不信,您就找一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打过来一拳您试试,而不是把手轻轻的靠在一起在那里绕来绕去。您说这样不行,您还不到打的时候,好,那就叫这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推您一下看您是不是能不动如初,我想这是最好的鉴别方法了。当然,这个样子,我是对于那些个已经在拳界侵染了五年多的洗练者而言的。
    一推而不动,那不仅仅是一只尾巴的问题了,这个放下先不说,若是跟住我的博文勤奋的练,您一定会知道这个玄乎的不可思议的武学之迷。拳学,一般是三年一小成,这个小成就是形意的三年打死人之说。
    好,再看上图,我们一说上图,其实不仅仅是上图的样子,只看样子那无有意义,我们要把前面所说的内在的联系一齐都加在了里面这才是我说的一个真正的上图的含义,这个要知道。
    这样我们看一切都已经有了内涵的上图(一),在我们的身体各节联系已经具足的情况下,看看我们怎么折叠,再怎么把这个折叠在一切联系具足的前提下无有缺陷的从后移动到前面去,就是把这个后腿坐怎样不丢不顶的变成这个前腿弓后腿蹬呢?这是个武学最最头疼的大问题,就是那个需口授。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二)
   上一篇我们说了一个大体,其实,悟性好的可能已经有些知道了,因为我已经说过我们的动作是在无有缺陷的情况下从后做到前面来的。这个“无有缺陷”就是整体劲,浑圆力。可是反过来说了,因为没有浑圆力所以才练的啊,要是有了,一动就是,何必找这些形态啊。说到点上了,况且,我说过的这些形态与心法,对于您来说,这个“看到”只在思想上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可是,这个看到在身体上还是茫然无知的,就是在身体上还是不懂,这就是心意不合,怎样能够心意合一呢?只有一个字:做。没有第二个法子了。
    我们在说动作运作之前,还是再说说身体动作形成的主要条件,就是肌肉筋腱以及神经对于身体动作的意义,我们看我们的骨骼肌附着于骨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可见运动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所以说,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部分,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而神经就是大帅。就是心意,心意闸门已开,肌肉筋腱同时运作,这就叫合,即同动也。
    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与开张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主要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这样我们不难理解,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来取得一定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在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当中而造就的特殊的运动结构与运动轨迹,在我们人刚刚出生时,我们所有的运动构造与运动轨迹是天然的,是与我们成人后所具有的运动轨迹决然有区别的,这个天然就是本身具有的本我之运动轨迹,就是心意同动的运动轨迹,例如,小孩拿东西,都是很紧很有力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与筋腱都是在相对状态中达到最佳的运动模式,但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他本身的肌肉与筋腱为了抵抗这种作用,所以,他的运动的目的总是幼稚而无准确性。在为了抵抗地球引力而必须要学习的行走过程,为了更好的利用一些省力技巧,我们慢慢的在退化我们不必要的阴面肌肉的作用,在扩大阳面肌肉的力量,以期达到最有利于直立行走这种特殊的行走方式,而这些,也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天然的思维方式,以及自我保护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艰涩直至自然的约束状态,可是就是这些所谓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却恰恰是阻碍我们人类许多的本我智慧与潜能最致命的武器,这不只是运动的,它包括了人生的各个领域,可以这么说,一切关于艺术,科学上的东西竟然都与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远了,可是我觉得说说这些非常有意义。这是科学的道学,佛学,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东西。这里说个简单的,以期您明白道佛与武学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僧人与道士都喜欢打坐的,都还要求要双盘,可是,这个双盘好像很难的,不好打,我们学武的可能一说佛,道都不屑,这个不说,您私自啊可以试试这个双盘,练了几年了,您是否可以这样自如快乐的坐起来呢?不说佛,道怎么的高深,这一个坐法应该与理论没有任何关系的生活常识吧?您可以先从这里了解了解佛,道。可见佛,道是注重身体修炼的,坐得下,说明他的筋腱似乎能够贴近本我之态了,当然,只是接近罢了,还很远。
    我总是在猜测,佛家修为的路程若是譬如为走路,那我们武学修为的路程是不是就是在汽车上呢?这样,武学来源于道家就有些意思了。不过,有个规矩哪里也不能掉掉的。
您试试这个双盘?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三)
    网络出了问题,几天都没有修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总归要有修好的时候,所以写好了等他们修好的日子一来就发,我可不能如他们一般做事。
    现在我们说动桩训练的内容,我们把那两张经典图片再发上来,我们按照自然顺序从后到前来说明动桩训练的各个要点,这样我们来看第一桩:
    这个桩的重心力的分配是后七前三分。这种分配对于人体力的平衡是最完美的,对于肢体肌肉筋腱也是合理的,对于锻炼肌肉筋腱的阴面肌肉趋于最大值也是非常之合理,这样,我要是说说其中的这些合理要花许多的话才能说明白,而这话对于我们的锻炼似乎没有用处,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所以,这个为什么合理就没有必要一说了,您只要按照这个方式做就行了。   
    往前慢慢改变,有几个改变必须要明确才行,我们来细分细分,对于这个姿势的改变,未练过内家拳的一般我们都是坐姿坐好,运动时上身开始主动前倾,这时,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我们的自身重力自然前移下坠,这时我们的前腿,前,外侧肌肉为了维持身体的直立平衡状态不倒很自然的就做出了一种支起身体重心的肌肉用力方式,而这时,我们的后腿肌肉筋腱在身体进行前移的运行中是基本没有参与运动的,若是有的话也是仅仅的一点维持身体左右平衡而存在的一点点肌肉筋腱的参与而已,这就是我们单一的随重力而作出维持平衡的一种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无疑是以抵抗地球的引力作用而我们的肌肉筋腱顺势而为的一种单一的省力运动,这里有个重点要知道,就是我们在运行的时候,我们的后腿是很少参与运动的,而在将近动作终点时我们才又重新调整我们的后腿肌肉筋腱再次参与了这个重力中心的分配支撑作用:就是我们第二图片前七后三的重心分配。上面我们对于这种平常运动的解析我用语言做了一种类似电影慢动作的夸张说明,这个夸大我只是教您知道并明显区别于我们武学的运动方式,以便更快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武学的这种特殊的运作方式。这才是主要的。
    现在,我再解析解析一般的内家拳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比上面的运动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这种运动存在于我们大部分练拳健身的许许多多的人群中,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正在用他们的形态与思想吞噬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真知,这是一个可怕的漩涡,我们必须要抵抗“他”以便使真理与真知不再受到蒙蔽与湮没。
    我们一般的内家拳(以太极为主),在做这个动作时,一般还是上面我说的这种方式,只是动作稍慢些,这个“慢”字很好,但是,真正的内家拳是不赞成这个无度的“慢”字的,可是还是有好处的,一般慢悠悠打过七八年就开始有些意思了,这个有些意思在拳上就是下面我说的这个运作方式了,这时,我们身体及其思想上开始有了感觉上的意识,也开始对于拳论理论有些“自知的见解”了,这是我们拳学中的一点点的可怜的开端,微乎其微的“端”,这个“端”的感觉就是我们开始知道我们在做这个动作时开始有意识的用后脚蹬地,用蹬地的力量推动身体所谓松沉产生的重力前移,而此时上身还是处于所谓的“松沉”前倾状态,打得好的好似慢些,有了一点点主动下压的意思,而前腿为了保持有个“松”的状态还是延续了我们上面说的支撑的作用,这里,唯一一个可以骄傲的地方就是后腿的蹬地了,其余还是练了个关节面的灵活度而已。于是,在这个灵活度的层面上加上我们身体这几年来通过自己的坚持带来的益处,我们似乎可以对照大家的武学论著有了自以为是的切合点,譬如,什么九曲连珠啦,什么气沉丹田啦,什么有上既有下啦,还有一个“节节贯穿”啦,似乎这些论述在您的身上都已经找到了结合,说句实在的话,这都是妄想。内家拳就是这样,“他”的伟大就是适合于一切武学层面,您的思想是无限的,他的包容也是无限的,他不打击也不辨别,您可以用思想与身体深研细究,依您的深究来自我推翻自己的无知与可笑,这是精进的必然,这个精进却又等来下一次的可笑与无知,如此反复无常,如此精进不止,您也可以维持,依您的自得来维持自己的得意与满足,也是一种生活,当然,生活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到这几天的一个大事,就是那个伟大的艺术家“迈克尔。杰克逊”之死,艺术家不能在意他的细节要看重他的贡献,当然我们要学好的东西,我看到他的舞蹈与音乐的伟大尤其令我难过,更令我难过的是他的慈善大德所带给我的震撼,斯人已去不说这些,这里要说的是他的舞蹈给我的启示,我们时下的太极就与这有些相似,就是上面我说的关节的灵活度,街舞里有个经典动作叫“传电”,不知道时下的太极们是不是以为这就是节节贯穿呢?那可是武学的悲哀之至了。
    不过,能全然复制个杰克逊的舞姿,在谁也是一个成就了。“武”与“舞”本来就没有艺术的高低之别,只是展现的思想形态不同罢了。
    可是有个区别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武”是冷兵器时代的搏人之术,以他为本,“舞”是情感的形体艺术,以我为本。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四)
    上篇我们列举了常人一般的动态情形,以及一般练拳的动态情形,这种情形在我是极不赞成的,因为这样的练法到后来只是在本我中自己的身体与思想上有些肯定,一旦外力的加入还是什么也没有,我说过,武学的本质不是本我状态,它要以本我之外的“他”为中心,从他之后再回到“由我之本我”方是武学,这个转变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一种衔接,而是我们身体上的一种轻松自如的驾驭,这才是武学。
    这样说来,武学的本我艺术似乎更接近于艺术的巅峰,因为它的艺术宣泄具有无可比拟的界定性:就是必须束缚于人为的界定之下的一种自由宣泄行为,这种行为是任何一种人类的艺术生活状态都不会超越的状态的,当然,生活中有许多极限艺术与武学可以媲美,譬如,赛车,徒手攀岩,跑酷,斗牛,黑拳,,,,,,,这些行为,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没有区别的。
    那我们的武学动桩训练与一般训练到底的区别在哪里呢?
    还是把那两张图发过来:

   您来仔细听,我们都知道内家拳学有个“一动无有不动”,都知道,可是这个知道却不是那个“真知道”,都说了,不动人体怎么从后面移到前面来的啊,说的没错,可是这个知道是一般的知道啊,人人都知道的啊,除非有先天疾病不知,那样,武学岂不人人都会了,还有什么玄机之说?可见,这个“一动无有不动”不是武学的那个“一动无有不动”。
    上篇我说过,我们往前面去基本就是利用了地球的引力作用,加上我们人体特殊构造约束下的一种框架动作,我们的用力范围大多都是阳面肌肉牵引支撑的用力模式,而此时阴面肌肉基本没有参与肢体的移动而动作,若是说还有的话,那也是仅仅的一点维持平衡身体左右的参与而已。而武学要的这个一动无有不动,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全身的肌肉筋腱参与运动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阴阳互为的结果,也就是表层的阴面肌肉与阳面肌肉互相参与的结果,我们很早就已经说过,事物是相对的,对于肌肉筋腱而言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往前运动的时候,您是否考虑到有个往后的肌肉在作用运动呢,就是在蹬地的时候,我们的阳面肌肉在用力都是知道的,可是那个阴面肌肉没有用力您就模糊了不是?在往前推的时候,都知道那个外侧肌肉在扩展,可是,有个内侧肌肉在收缩您就忽略了不是?知道有个支撑,可是还有个相对于支撑对立的收缩您就不知道了不是?什么是圆啊,就是一块骨头被肌肉用力包起来,这样还不够妥帖,就是我们的阴面肌肉与阳面肌肉同时用力结合,密不透风,无有缺陷,无有凹凸也,这里有个力紧您知道么?这里也有个意紧您知道么?这里就是心意合一您知道么?
    说了这些,有些拳名您也许有些认识了,您也许知道他们为何是名“心意六合拳”,“形意拳”,“意拳”,“心意把”......
    名为“心意”,是为心意合一也,心意合,直捣黄龙,无坚不摧。一步一拳,步到力到,方是本我.......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五)
    我们上几篇已经说明了对于武学没有很多益处的一般“大师”的训练方式,说这话看官们也许会嗤之以鼻,对于桃李满天下的“大师们”更是游锤灌顶,实话总是不好听,忠言逆耳嘛,我也想过要用迂回曲折的方法使您慢慢接受,可是,效果更加的不好,就放弃了。
    好了,这节不能扯远了,大家端正,我好细述不偏废。看图:


    先给他们施一礼!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武学与一般的区别,那这样我们知道阴阳在这里就是有上要有下,有收要有放,这是说肌肉筋腱的事情,无它,大家要记住,当然要大脑支配神经,当然要心动萌发,这样一回访,这不就回到了心意力合么?这是真有,其余皆是假。要谨记!
    我们找个顺序,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违背了一个整字即同动也,这个您要知道,我是没法子而为之。
    我们看手臂,在我们推的一瞬,有两个力在动作,一个是外侧的展力在动作,另一个就是内侧的收力在动作(这是大体,当然密不可数),这两种力量应该是同时作用于推的这种共同目的,这两种力的同时作用,在外观上要是慢起来就有若如风摆柳,在自身就是心意合一,目的不偏不废,无有阻挡之外力,或打或圆皆由己,这在一般练拳的身上是不会存在的,就说推手吧,外力的慢腾腾加入自己还在磕磕绊绊,而拳学却是几分之一秒上百斤的力量作用于一点上的瞬间,各位看官,您想清楚了么?
   所以,练拳先有千斤坠,这是根基,无它无拳。
   根基在腿,腿难练,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这就是腿的阴阳,这个腿的阴阳在我们拳界似乎已经成了失传的状态,很可怕。
   待续(不是设计,是有事来了)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六)
     接上篇专述腿功。

     我说腿功却不是独立而言,您要知道整体的那些联系才有意义。
    您看上图,在我们前移时,我们都知道后腿要蹬,这是我们一般都会的自然现象,这里您要知道有个我们平常不会的:就是在蹬的同时要有收的劲力存在,这是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蹬出与收住的同时存在,蹬出是阳面肌肉在运动的结果,收住是阴面肌肉在运动的结果,这个矛盾有且只有在精神专注的情形下才可有最大的互为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意合一,这里当然有一个主次之别,不然就会有止,就是卡住的意思,在太极拳上就是那个都在说都在模糊的“双重”问题,当然这是局部的双重,有了主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主次是蹬出为主,收住为次,这样,动起来蹬出去就活了就没有了双重,可是我们蹬出去不是目的,目的是怎么训练阴面肌肉受制于神经调配的灵活度,于是这个动作须有个艰难而无措,由断续到熟悉,由熟悉到着熟,有着熟到自然自如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身体的体验上就是所谓“大家”所说的麻,涨,热......这也是气功的得气状态,这也是大小周天打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在武学中的明劲,暗劲,化劲,基本也是这个熟知的过程所带来的力的示现,当然这样说有些牵强附会,不全面,做个引子还是可以的。
    这是说了我们武学的一个“蹬”的真实本质,这个本质个体其实代表了我们整个身体的整体实质:矛盾的阴阳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家拳阴阳互为的整体劲的本质基石,您知道了可能没有用处,因为您做不了,所以“拳”是一个练字,练了才是身体上的有,不练还是无,这也是道佛两家的本质,说道佛,本质要注意一个动词“修”字,这个修字不是单纯的日常德行,而是身行,无它,无佛道,只放生只慈善只保佑这个范围在佛道实在是海河中的一滴水,沙滩中的一粒沙,所以,‘坐’与‘座’差毫厘缪千里,这里不是弘扬身行为主,我是说德行应该不是再考虑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德行,谈什么佛道啊,那是魔道,是对立的世界,是地狱阶级,很可怕。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七)
    我们说了手推,说了脚蹬,现在再说身合下压之折叠。
    这些动作分说,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您要知道这些动作其实是同动而为,无有先后,有先后就是散,这里对一个“节节贯穿”有一个批判,这个节节贯穿有些先后顺序的意思,易使好武者心生杂乱,不好。
    我们看图:

     当我们后脚前蹬(注意要收而蹬)之时,我们的上身与后腿这时要有个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尾骨与后脚之间的联系,我们曾经用了一个弹簧来说明这个联系的形态,这个要记住,不仅是在此,这个弹簧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各处,想到那里哪里有,最后不想也有,那样之后就有些成就了,要谨记。
    只是尾骨与脚后跟有联系不行,以前博文我们已经说了尾骨与大椎的联系,大椎与头部的联系,这时我们要捡起来,不要犯了遗忘主义变成黑傻子状态。这样有了各个联系我们看在我们蹬地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运行才是合法呢?我想不要急,我们一起慢下来,我慢说您慢做,这样才能有个准确,您的思想与我的思想合一,您的思想与您的身体合一,这样才是我们的目的。好,我们慢下来。
   您慢蹬的同时,上身保持联系的状态慢慢前移,前移中那些状态“不要丢失”这时下额部与后脚跟也要用个弹簧有所联系,这个联系随前移状态要有个下压形态,这个形态不要忘记是在所有联系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形态变化,所有联系我们再理出来晒晒:头功,大椎与尾骨,尾骨与后脚脚后跟,下额与后脚脚后跟,好,没有遗漏,很好,我们看这里有个区别,就是动作的大小区别,在我们从后到前面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动作变化,后腿变化幅度最大,依此为胸腹,头部,这里有个谨记要记下,我们尽管变化的幅度各有不同,但是轨迹的运作时间却是丝丝入扣,无丝毫的错位,脚动既是头动,胸压就是脚动,就是同时而起,嘎然而止。不可有错位,不要脚蹬了半天上身才开始运作,那不是“武”。
    这里,大家可能看到了,我把下额与后脚后跟用了弹簧作了联系,这个联系很重要,因为有此就使他们的联系之间有了一个整体,不然好似一个个散兵游勇,可见这是个大重要,要注意这个主次,当然这个主次是在各个联系的基础上又有的一个分别,在各个联系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这个分别就先忽视,因为不忽视也顾不上来啊,这就是层次,不可越级,走不了怎么也不能跑起来,这是做,做与说的区别就在这里,我们许多的佛家修道者一开口总是其言凿凿,可是,一看就是说家不是做家,这样,无论几十年乃至一辈子也只是个说家罢了,有说家变成佛家的,有技巧,这个技巧也是练,做出来的,譬如,京剧的唱功,还有许多的美声等等,他们的成就就是唱功的练法,当然这个练法有些小儿科,可是相比较那些寺院的佛家专业人士我看还有些高明的地方,不是打击,是实话。其实,我们佛家诵经就是一个练法,可是知道的不多,佛家的打坐,单手唱喏,慢行漫话,全是练法,可是有几个真知真做啊,一坐就想睡,不睡就作乱,念经,不清,不明,不知声音之妙理,不知幽谷撞钟之清扬,钟在天天敲,却熟视无睹,不知钟之深意,在寺其实俗不可耐也。当然,普遍是大德佛图。
    远了,有则改,无则勉,我写了一遍,也自己学了一遍,此为度人度己。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八)
    接着说动桩过程,我们说了蹬走,下压,手推,现在,我们说说这个前腿的大动作,之所以“大”是因为它的重要性,这在武学中也是个“需口授”,看官注意了。
    我们前腿(双腿)在我们成人动作中,一切的交替行走,行为事物之时,它所起到的作用基本就是一个支撑的问题,我所说的支撑,就是我们阳面肌肉的能力最大化,而这是我们武学中一生都在训练克服的一个大问题:即阴阳互为。
   我说了这个问题,不只是要让您知道而已,您知道了没用,现在,我说练法您一定要记住了。
   把图片拿过来

     您看第二张图,当我们在后蹬前移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为了防止前倾下倒之引力,下意识就会把前腿支起来,这样后腿蹬的力量越大,我们前腿支的力量也就越大,于是,这两股子力量就聚在了交界处:胯上,这就叫双重。三如注:随师学习半年后,才刚明白什么叫双重;明白什么是双重之际,可能也是克服双重之时,您说了,我没有双重,按你的说法应该动不了才是,可我是按照拳架的要求前移的啊,是的,只是力的分配有个大小主次罢了,这不是“武学”,这是自以为是的得意而已。我可以肯定,这种自以为是的武学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已经是绝大多数,这还包括了多数的“大师”级人物,所以,我们学者要有自辩能力,不要叫大师忽悠的不知就里。
    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腿功呢?
    我们已经详细的说了后腿的做法,我们的前腿要怎样动作才是合法呢?
    一个字“收”,
    这就是武学,真传一个字,假传万卷书。
待续
绝世武功:动桩训练之精华篇(九)
    补缀前文的"收"字
    图片上来

    这个前腿的收字很是奇特,在我们大多的武学当中几乎是绝迹的,更别说广场的太极拳了.
    我这里细数端详,请看客当个正事仔细记下,日里来往当刻意留心,至着熟才可有脱胎换骨之异境.
    现在开始,把那些个心法诀要都牵扯起来,往前一刻时,把尾骨与前脚后跟用弹簧挂起来,这里本来是用全脚,或是前脚尖的,用脚后跟以防您不适应产生滞病,您可以用意自己加以体会之区别,以此找个合适,直至最终能够有个五指抓地方可为真,这样,我们挂这个弹簧的用意您应该知道有个主要目的:就是把我们的后侧与内侧肌肉的用力方式健全起来,这里是要忽视前外测肌肉的用力状态,以达到那个阴阳互为的,这个很难,所以,我们要知道挂起的弹簧是内收的,就是我们往前运动的一刻,力的寻行路线是尾骨起沿前腿的后侧直接向下内拉的,当然,外前侧的所有用力情形您一定要彻底的丢掉,不可有一点的思想存留,不可就是不可,没有原因可以说,越说越乱.
    这样您可以自己先单独的体会这个动作,要是把全部的心法诀要都牵扯起来往前动起来,这时,您的感觉不只是一个别扭能够解释的了的,这就是武学.
    这样了,我们知道有个虚领顶劲,很少知道有个胸腹折叠,我们知道有个后腿蹬地,很难做到有个后腿收起,我们知道有个前腿支撑,更难做到有个前腿收拉,我们知道有个前臂外撑,很少做到有个内侧收连,我们知道有个挤,按,捋......却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动作八个劲道,所以,打即化,化既是打,收既是放,高也是低,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头无尾,这才是真圆,圆者,无法也.
    您还怕他的力气麽?力气再大,一动皆无,此为接力借力也,说话间已是胜负,哪里来的招式啊?全是笑话.
    一个冲拳的时间大约是0.14--0.19秒,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大约0.2----0.3秒,这是外家拳击手所测出的实际时间,而我们的瞬间连续发力是他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也许您无法想像,可是电击棍相比大家都会知道的吧?同出一辄.
麦子欲干勤翻晒(8)——武学要素部分绝世武功:《武学要素》 (点击左侧请看原文)
    练习拳术,就像伸手拿来了一把独轮车,怎么练也还是打转转,怎么上不了台面哦。
    广义上讲练拳有好多个层次,一般有两个层次我们比较知道,一个是健身,一个是武学。
    在健身的层面上也有两个分类,一类是老年人,一类是少壮派,老年人比划来比划去,就变成一日三餐里不可或缺的馒头,少不了也没什么嚼头,少壮派打着打着就不满意了,慢慢慢慢到处找对手,咪着眼用自己的见识对号子,心下说:这个稀松的很哦。
    无论怎样的比划,累积总是存在的,要是加上有心,时候到了,身上就会看到许多稀奇事,是的,这个稀奇是有代价的,勤奋与学习我们要放在心里去。
    我们现在说说武学的大体重点,放在这里,也好别叫勤奋与笃学的白费了心思。
    练拳都知道要培基筑本,这是说身体虚弱的要先好起来才能走下一步,这个道理很简单,站都站不住,你想叫他立的牢,可不是脸红脖子粗麽,这就像刚刚栽下的小树苗,旱涝冷暖都脱不开干系,一棵树苗要想成活长,根系扎下才能有保证哦。
    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树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俗语都是大智慧,看来,练拳要从下往上攀,这个比较的靠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发现,在我的弟子里,腰腿劲特别足的人,心一急,竟然什么也有了,我没有胡说八道,这还真像武侠里常说的那个样子哩。这个道理也简单,他本身什么也不缺啊,无非缺个样子罢了。
    腿劲锻炼一般用站桩,这样的好处是面面俱到,可是站桩规矩心意不到位,那是老牛破车子,现代的体育里,还有许多的新法子来练腿,这样的法子加快了锻炼的进程,它的弊端也不少,该练的练不到,不该练的蹭蹭长,有失有得哦。
   腿功其实是与胯合在一起的,因为,阴阳要在大腿根这里发生联系,胯功是个中心点,这里调教好了,这劲那劲的基本也没什么大问题了,有人把胯叫做大拳头,是说胯松好了,胯一抖人就受不了了,连这个的时候,有人叫大家虚胯,怎么虚?老师不点,自己是虚不了的,也有人叫大家把这里掖住,怎么掖?老师不说,也是没法子掖的住哦,这可是个实际,在这里我通常不愿意说松字,因为松字很叫人烦,有人松了几十年怎么还是无用呢?这说明这个词句有问题,我觉得,松胯,松腰,这是叫松散的肢体发生联系的一个法门而已,那个意思有些像“挥挥”鞭子把散放的朵朵白云“赶”到一起去,散漫的无数只绵羊慢慢聚拢来,再一眨眼就是雪白的一片了,我们在专业里叫累积,记忆动作,使之清晰成自然状。
    确切说,松着做,感知它,涵养它,直到它补了原先我们身体里的那个不知道罢。
    松胯的法子有许多,杨式里有个法子,轨迹拳也有法子,,,,,,,大部分是说摇臀荡胯,胯做好了,尾巴就长出来了,有人也把尾巴叫钟锤,这个没关系,那个意思在就行了,什么园裆,什么开胯,无非能够收的起来,放的出去罢了。
    胯部骨盆坐的下,力一上身,就顺导在脚下了,往下这与下肢脱不开干系,往上与脊柱也脱不开干系哦。
    脊柱具有支撑功能,它的承载力必须有无数个条件才能促成,塌腰坐胯力就下去了,说的这样简单,练起来难着哩。
    这篇文章意义在哪里?
    武学的重点是:腿,胯,脊柱是三要素,这个做好了,其余也就顺风顺水了。


绝世武功:腿功(点击左侧请看原文)



    人老先老腿,这是方便说,并不是说机体就是先从腿开始变化的,要分别来数,我们从习惯说起,不论情志,这样说是对的,直立行走的不得已,是先腿开始变化的,从小孩子起,走着走着,该有的慢慢就丢了,所以可以这样说,人越长越没“人”样了。从功能病化说起,也不说情志,病是从口入开始的,吃的脾胃五脏失衡了,运化机器有卡点了,这样,最先显示出来的就是腿没力气了,人走不动就赖腿不争气,这很冤枉它,常常看左邻右舍的老家伙,捶着腿无奈:不行喽。
    我也很无奈,总不能叫他们讨了生活再去健身吧?可是,自己救不了自己,谁能救得它?
    我们练武的,比不得打拳卖艺耍场子,他们都在花头上下功夫,为的是多讨几个铜板过日子,武者喜欢在本末上找究竟,这个心底的麦苗子一发芽啊,刮风下雨也挡不住了。
    有句俗话说,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话里给你挑明了,练拳的找不到腿功窍门,这个武字是当不得的,意拳扶按试力有人用一个悠字把身子耍起来,这里最根本的就是说腿功,可是,四下看看,满眼都是耍手臂意淫练法,出功夫倒是意外了。太极拳也是这样子,走架起式就是腿功根基,可是被人轻描淡写的划过去了,您说拳练个什么劲哦?
    太极拳里的起势一法是从浑圆桩里走来的,浑圆桩是个静字功夫,它用了重力支撑的条件,加上静定曰久,病消命复的静字真言,就达到了我们需要的武学根基,根基是基础,是讲武的一个条件,其实这也是佛道修炼中的一法,法有万千,殊途同归,只是体用不同罢了,练时犹如打坐,如果是一个不小心上实下虚就成为头重脚轻的病态了,很麻烦,所以,浑圆桩是静得其妙,古人云:静之始则柔声,静养动之根,这话可是大意义,是狮子吼,要记得。
    养生活是这样的,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依其用。如是一来,“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所以“我”说,浑圆桩是静得其妙,起势一法是动得其用也。
   武学更是如此, 武为体,术为用,术无体无以为用,体无术术亦皆空,这就说根基是个基础,体用才是区别哦,体用是体质的事情,与本质体质有联系,却要出落于本我之外,这是我们用眼看不到的东西,看不到的东西就没有么?不是的,你看一个人走在路上,你知道这个人不会写字么?这是用眼看不到的,你看到站在那里的两个人,哪个会骑车么?这些体质是看不到的,我们平常说这是一个人具有的技术,其实这是体质包含的东西,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平衡能力是有的,要想骑车还是要通过实践学习,动作轨迹重新搭配才可以,这样,并不是技术增加了,是体质产生了层次变化才有的哦,合则太极,分则阴阳,动则螺旋,起势者,阴阳互为也,这些道理大体与起势一拳相类似。
    起势总的来说就是个腿功,起是方向,势就是虚含的体质,独箭无势,搭弓穿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为劲势也。
    所以,再说的明白些,腿功就是上下的关系,有的人说是缠丝,也没什么错,上下两字很简单,可以就着开合折叠悟拳理,何乐不为?上下方向有了明确,互为就是势力范围,这里说的是劲势,有上就有下,有下就有上,此为劲之端的哦,这个要知道,不知此乃不知拳也,说功,此是重点,说弓,亦复如是。

绝世武功:棉衣一定要钉好扣子 (点击左侧请看原文)
     我记起小时一个玩伴来,他家极度贫寒,我到他的家里去,几乎站不下脚。 不是家里没有板凳,这有个原因。
     我想起,每次他家的屋里都有一两只绵羊或是几只公鸡在寻食吃,所以,我不愿意到他的家里去,我特别讨厌他家那满地的羊屎豆豆,跑出来鞋子要就地撮好一会才行。
    我要说的不是想显他的丑,我们很要好,他早就不在了,穷苦潦倒了一生,我要说的是他的棉衣给我的思考,他家的棉衣是不用订盘扣的,好像总是来不及,天就冷的不得了,我总是看他把大襟掖了一下然后再掖一下,不得已他总是笼着袖口紧紧的,玩的兴致时,三九严寒他常常被我们剥的光滑到处跑,都是小孩子,他也不生气,热气腾腾的也不见感冒鼻涕。
    我不知道,他家里怎么会这样,这个不说,我要说的是,他那不钉扣的棉衣与我们的武学有些联系,扣子不钉,怎么也是合不到一起去,打拳久了,左右劲力慢慢匀称了,把盘扣钉严实才好,不然,一动就开,没法子跑,这个做好了,刚刚第一步。
    我们总是找松沉,松沉其实要在脊柱上做文章,这是大问题,走架打拳的,猛一看,飘柔软绵,其实与松沉不搭界。那是真软绵,打他像捏柿子,无还手之力。这样子不行,要深造。
    大胯,丹田,脊柱,这是武学的大问题,解决好了这些,再打拳就有意思了,龙腾虎跃,说的是这些以后的事,神龙见首不见尾哦,泥鳅一般,这才是没法子的事情。
[转载]绝世武功:绝世武功构造图
为了网站,根据阿布的构想,不得已把功法体系也大体捋一下,这是大体意思,时间短,不能够一一细致,这可能对于网站建设会快一些了,谢谢大家这几天的忙碌。再继续加油一把。把我们的家建的再完美一些好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