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传统太极拳的文练与武练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4397次阅读 4次回复
传统太极拳的文练与武练
传统太极拳与其它拳术一样,亦有文练与武练之分。文者,体也;武者,用也。体为用之本,用为体之能。谱云:“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鸣。”点明了文练和武练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何为文练,何为武练?
  文练又称文功,属行功技法,为阴,性柔,主修内功;武练又叫武功,属应战技法,为阳,性刚,重在练技。
  太极拳的文练,是通过意念、呼吸与动作、速度的有机而合理的配合,练精气神意。通过文练可起到舒筋骨、活气血、平稳人体阴阳,练就丹田内气的作用,达到强身固本的目的。一旦用于实战,配合技法,周身轻灵,内气不运自到,随意而发(“随意”是“随意念”,不是“随便”)。
  文练法,是内家拳修炼中高层次的练法,因其主修“内”,即“内练一口气”,固初看上去,肢体动作显得舒缓柔和,松活圆转且又沉稳,一般不表现出快捷紧凑、刚劲的外形,更无明显发劲的动作,虽与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健身练法颇为相似,但在本质与练法上并不相同。太极拳的健身练法强调的仅仅是动作外形的“规范化”,如同练习仿宋字、美术体,初看也“横平竖直”,步步工整,但细究起来却没什么文化内涵,缺乏技艺底蕴,经不起推敲。而太极拳传统练法则如传统书法,不仅每招每式的起承转合要讲究,更注意意念与呼吸的配合、呼吸与动作的协调、动作与速度的相应,即不仅讲“外三合”、“内三合”,而且要“势势存心揆用意”。因此,一般的太极拳健身练法虽然也能通过精神内守、肢体放松、动作舒缓协调等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毕竟不是武术上的“文练”,一般不会产生内气,甚至连汗都不出。须知出汗是练出功的标志之一。练功出汗与因天气热或其他运动而出汗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是营、卫二气作用的结果,即使冬天躺在床上练功也能挥汗如雨。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因为机缘而结识过一两位“正宗传人”,跟着学了几天,便以为已得真传,但终因练不出气来,又要自圆其说,竟称前人的经验是没有文化不懂科学的结果,其实是这些“翰林大学士”练习不得法。因为,即使得真传,还须真练才能有真功。何况真功单靠文练是不够的,还要有武练为根基。
  太极拳的文练以练意为核心,以练出内气、增长内劲为标志,以强身固本、防身自卫为目的,它是传统武术的一种修炼形式,但决不是健身操。文练虽然是以练内气为主,可是在行功走架时每招每式仍讲究技法,因此比单纯的武练高级得多,虽为文练,同时又是最高级的技击练法。太极拳的技击不是两个人搭好手后推来推去,而是散手。推手只是一种训练听劲的方法,一般不能用于实战,故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太极拳和其它拳术一样,本质都是技击的,而且较技时不论对方是什么拳种,也不论对方用什么招式、从什么角度打来,都可以应战,至于输赢,那是另一回事,要取决于各人功力和技法的运用及应战心理等因素。在中国武术史上,曾有过蔡龙云先生用华拳技法于40年代分别战胜白俄拳击手马索洛夫和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黑狮”的战例,还有吴式太极拳家吴公仪1954年在澳门迎战香港白鹤拳师陈克夫的战例。本文援引以上两例不是说谁的拳好,而是说任何拳种都可以技击。文练必须有武练为基础,特别是太极拳。如果吴公仪只会推手,就不可能在对方猛烈的进攻中用一记撇身锤击中对方鼻梁骨。可以说徒有内功也未必能应战技击,因为功与技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互跟互生的。功技并重是防身、技击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所谓:“功技合一”。
  如果说武术的文练是以内功来推动技法,那么武术的武练就是以技法来表现内功。拳无技不荣,技无功不用。无技法的练功,不是拳术。有人说大成拳不用技法,其实不然。以为单凭内功就可以搭手放人于丈外,让应者立仆,如果不是内行故意省略技法描述,就是外行没看出技法。有关太极拳的神奇描写莫过于此。实际上没有稳定的应战心理和较为娴熟的化打技法,同样也是动急不能应,动缓不能随,上不去,接不住,化不掉,发不出。任何人写理论文章或介绍前人的功夫都应实事求是,要讲科学,不能搞“神”化。因为这不是武打小说,也不是港台武打影片,搞得人能在天上飞。以为内功是高深莫测的,或强大的象原子能反应堆,都是不切实际的。内功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即人体潜能,人人都有,但它因人因时因事有所不同,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只有功夫高低之分。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能拼命。60年代,上海光华丝绸厂着火,一女工情急之中搬起一台电动机冲出着火的车间。后来她再想搬回原处,连推都推不动。不练功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不易调动这种潜能,往往只有在情急之下才行。而练内功的人,由于平时练功已养成“眼前无人似有人”、“行止坐卧不离这个”的习惯,因此,一旦遇到情况立刻能“如同火烧身”,马上调动起人的潜能,出手比常人快,劲力比常人大,这是毫不奇怪的。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动即是法。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文练法和武练法都是法。不深刻体悟这些道理,不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就无法攀登武学高峰。不少人习武多年还不能应战,特别是练太极拳的只会推手,不能对付其它拳种拳法,这往往是上来就文练,不重视或不会武练的结果。于是在推手中叫人家不要用力,冷不防给人家一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提高对武练的认识,加强武练。
  武练,是传统武术的基本练法,是基础。它是以技法为主的训练,属应战技法。太极拳的武练法强调功架的工整,细节的变化,方向的正确,角度的巧妙,劲意的深透。吴式太极拳传统练法中的低架子就属于武练。它与中高架文练相比,架子低、步幅小、细节严、出功快,深受习练者喜爱,同时也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因为难度大。例如,起势中的马步分掌,要求大腿蹲平仍保持上身中正,重心右移至一条腿时要平稳,不可有起伏。同时腰胯要彻底放松,浑身无一处僵硬。其行功走架时,闪展腾挪,步如灵蛇,身似游龙,翩若惊鸿。其折叠转关处,劲意似断非断,层次分明,灵活多姿。这种练法不易为中老年人接受,不易推广,无法象文练法那样普及。可以说,如果太极前辈当初公开的是武练法、武功架,哪怕动作练得再慢,恐怕也难能有现在那么多中老年朋友参与了,更不会出现当代“翰林学士”竞相出书论太极的热闹景观。因为事实会让“翰林”们明白:光靠一般性健身练法或单纯文练,要产生“四两拨千斤”、“耄耋御众”的功夫,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武练法除了套路训练,还有单式、发劲、发声,以及对接、喂拳训练,也要练习排打等。但所有武练的内容都是科学的,不违背生理特点的。如适当地练习打沙袋,主要是感受技击中的应力,决不是硬打蛮干,以打出一手老茧为“功”。
无论文练还是武练,都应在明师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初学启蒙时,老师更为重要。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光靠看书、看录像是学不会的。太极拳传统技法相当细腻,要求相当严格,即使在老师指导下,也不是很快可以入门的,千万不要以为看着书学真能成才,自学得有了基础再进行。
  山高路人稀。要真正学以致用练好太极拳,提高太极拳艺,就要文练、武练并重,遵循两者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规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拳术之道,一文一武;技法之道,一阴一阳。其中包含一柔一刚、一内一外、一功一技、一静一动等变化。技法上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是绝对的,不断的。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阳尽阴生,阴尽阳长。阳中有阴,阴中寓阳,阴阳互生,复又互长。理为互根,转化消长。文练为阴,武练为阳。阳为阴生,阴为阳长。文武并重,体用俱强。
  太极拳的文练和武练说到底是要练好内功,提高拳技,达到功与技的高度统一,这一点和其它拳术是一样的。有功无技难成艺,有技无功浑身空。功技合一,不可偏废,这才是练好太极拳和其它拳术的正确途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嚅疾

2015-2-2 04:11:08

禽兽不如应该不是说楼主的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突然觉得楼主说的很有道理,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听楼主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4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嚅疾

2015-2-2 04:11:08

禽兽不如应该不是说楼主的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突然觉得楼主说的很有道理,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听楼主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