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谱 (1、)(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四正爲掤履挤按,四隅乃采例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门位之封(卦),以身分步,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爲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2、)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此动彼应(彼动此应)之谓也 ,学者欲求懂劲,当於此四字三注意焉。 (3、)顶偏(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初学者,每犯此四字之病,必於推手之时,密密觉察,随时改去,改之既尽,方能达感觉灵敏,粘黏连随之域。 (4、)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腿(顶)後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爲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5、)对待用功法守中正 欲求懂劲,须习对待,[即推手],推手分掤履挤按四手,学者必于此四手,用不动步推法,苦下工夫,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伸舒自如,无丝毫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 (6、)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履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其真,采例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千万不可离太极,对待于人出自然。 由兹往返於地天,但求舍己无弥病,
上下进退永连绵。 (7、)太极体用解 理爲精气神之体,精气神爲身之体,身爲心之用,劲(力)爲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於(微乎)理也(矣),夫而後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特借後天之武事,论之於身心,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者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太极拳之内劲则不然。以之持物,或不数斤,盖精气内壮也。若功成之後,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8、)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爲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爲之武事。 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敌(待)之际,在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也。有文无武,谓之有体无用,武而无文,谓之有用无体。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爲勇(血)气之勇,有失本(来)面目,欺敌取败也;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矣。 (9、)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爲之文成。而反(後)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不著思量形相,而来往咸宜,自得曲诚之妙。 (10、)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爲长拳,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爲长拳也。万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油滑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推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是(自)八门五步而来。站步四手,碾磨四手,进退四手,天地人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入上中乘之境矣! (11、)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爲(三)乘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虽三,其成功一也。
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修者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者,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中乘也;若惟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而成者,即下乘也。 (12、)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练习之久,自得内之坚刚,然非有意坚刚,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於外,即迎敌之时,也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粘黏连随,已由懂劲达神明之域者,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功若是也。
|
|
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