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形意拳经选注一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7091次阅读 0次回复
阅读排行
秘籍
2014-12-18 19:59:29
形意拳经选注一
形意拳拳经选注

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是行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是练功的基本依据。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前辈们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诸多困难。笔者现将前辈所授形意拳经原文,择其重要者,选录数段,分成几个小题目,结合个人练功实践的体会,加以注解和说明,希望对形意拳爱好者,能起到参考作用。

第一节  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命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充则体健, 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也。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神。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调息。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浑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动作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时,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台燕鸡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
练此浑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 “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炮,钻、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背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息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论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第二节  五行与六合
原文:
拳法遗来本五行,生克里边变化精,
学者要知其中意,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玄武南北分,
戍已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
久练内外成一气,霹雷电雨起暴风。
心动如火焰,四梢逞威风,
肝动如箭钻,脾动主力功,
肾动似闪电,肺动阵雷声,
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明瞭四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
注解:
形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习之日久,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又可获技击之妙用,实乃形意拳之“纲”也。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故行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
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五行相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谓之五行相克。古人用五种物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用相生相克来比喻诸事物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这是古代语言,并非迷信,也并不难于理解。下边我们不妨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科学加以说明。
首先要说明,五行拳的拳式劈、崩、钻、炮、横是和人体内五条经络即肺经、肝经、心经、肾经、脾经内外呼应、息息相通的。劈拳通肺属金,崩拳通肝属木,钻拳通肾属水,炮拳通心属火,横拳通脾属土。练拳时,动作与经络相配合,气血循经络而运行。
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作圆形,四指稍张开。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吸一呼,一躜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习之日久,呼吸深长,吐纳有声,故曰肺动阵雷声。
崩拳主动作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练崩拳可以舒肝。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曰肝动如箭钻也。
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进击力量,用习惯上的说法,叫做“肾气足”。故云练钻拳可以壮腰健肾。
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躜,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当。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著效果。而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暴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
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至是,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矣。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五行拳与体内五脏的关系。尽管这五拳在练法上各不相同,在健身与技击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精神敏。肺脏足则气必充,肝脏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所以练好五行拳可以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身手,充耳目,奥妙无穷,裨益非浅也。心肝脾肺肾存在于体内,谓之内五行。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是五脏之体现于外者,谓之外五行。与人交手之时,要先闭住自己的五行,即所谓“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也。进攻时要以自己之手足,攻击对方的耳目口鼻,此即所谓“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是也。
拳经中所谓的“四梢”,是舌、牙、甲、发。盖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与人相较之时,提起全副精力,五行一齐发动,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铁马金戈,势不可当,故“闭住五行永无凶,明瞭四梢永不惧”。
其次,再谈谈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在技击上,劈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上边的手下落向内裹即为横。这就是五行相生。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双方相搏时,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钻可破炮,横可破钻,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由于初学者内气不顺,外形不合,浑身散乱无章,不得不绳之以规矩,通其气血,坚其体质。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得拳法之妙用。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可再死守这些规矩不放。其要在于内中一气流行,外形和顺自然,内外相合。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变化再不谈生克,而且坐卧行走,无处不是拳,或静或动,无处不能变。千招万式可归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为千招万式,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也。古人习惯用五行、八卦来说明方位。不论自己练习或与人相较时,总要占据中宫之位,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其势之飞腾变化,又总要以“意”为媒引,即在意不在力,心意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势发,手随声落,铮铮然有金石之声,如北风卷地,百草俱折,如辟雷击地,无坚不催。
原文: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六合。君与臣合,相与将合,将与兵合,俱成一气。一进无有不进,一合无有不合。
注解:
既明五行之理,在练法上必须严格按照“六合”的要求去做。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相合,或者说君与臣、相与将,将与兵相合,叫做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合,叫做外三合,总称六合。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合?怎样做到合?所谓“合”,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 “合”是人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例如: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甩左手,两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气,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总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作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情况的姿势。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决不只是六合而已。初学拳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心,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内中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鹰之攫兔,斯之谓心与意合。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动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易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便油然而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挨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这就叫气与力合。内外一致,手脚齐到,不先不后,不贪不歉。后脚蹬,前脚蹦,手掌吐劲。肘之垂劲与膝之纵力相合,肩之沉劲与胯之抱力相合,肩之开劲与裆之圆劲一致,浑身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斯之谓六合俱备。这即是岳武穆王在其拳术要论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的意思。
学行意拳千万不可入于俗套(即所谓练油了),为了达到六合必须按每一拳式的要求,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练,一势及格再练另一势。每一举动,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 稍有不合,即需迅速改正。如此一步步练去,自可少走弯路。随着功夫渐进,拳势也越打越自然,最后就可不必再计较外形上的长短高低,专心致力于合、顺二字。正如刘奇兰老先生云:“内不悖于神气,外不乖于形式,外边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而为一。用之于技击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动静咸宜。随彼意而动之,无可无不可也。”若能如此,方算得行意拳之真谛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