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的确面领着国际化与自身发展的冲突。作为一个锦标赛(竞技)体育项目,追求奥林匹克精神,散打是没有缺点的。 但是作为职业拳坛一个技术 流派,散打存在的问题又是那么的不可改变。
1 业余散打与业余泰拳、踢拳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近年来踢拳与泰拳也有业余护具赛,例如泰拳的(IFMA)。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他们带给人的感觉,还是不一样,一个没练过的人,也可以直接分辨出他们不一样,但是究竟哪里不同,很多人说不清楚。我在这里总结一点,就是: 散打是以业余规则打业余赛
泰拳、踢拳是职业规则打业余赛。
泰拳、踢拳虽然是穿着护具,但是规则上是跟职业没区别的,都是评分制。也就是说你不注重打击力度,像散打那样只注重速度,是没用的。而散打,依然注重谁能更快速、准确击中对方。只要力度让裁判足以看出来,就可以得到相应分数。在泰拳、踢拳规则里,一方如果一局被读秒一次,压点以后,除非你把对方也打读秒,或者整回合都打得对方被动,不然肯定是这个回合要背判负,而在散打规则里,被读秒只多加2分,因此散打运动员花大力气杀伤对方是一种不太明智行为。
规则的背后,是训练和教练指导方针问题。在散打教练世界里,拼打是愚蠢行为,一切应该着立于“得点”。其实教练也没有错,在散打规则下,很多人得势不得点。最后输掉比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散打选手在体制内锦标赛从未得过冠军,甚至前三都未进入,在职业赛场却成为悍将原因。
说个有趣的,跟本文无关的事情:曾经在散打98规则下,小鞭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科目,尤其前腿。快速踢击对方下盘,可以得一分。因此那个时代都特别注重抢小鞭腿分,往往被小鞭腿踢中后,一定要把分找回来。不然一会就会积累输掉很多分。于是出现了赛场上两个壮汉你来我往踢对方小鞭腿和踢屁股的啪啪声
书接上文,因为规则不同,所以散打不能把一个选手最大打击力度发挥出来。大家可以发现很多体制内选手在进行职业化训练后、或者改练泰拳后,打击力度大大提高。我曾见过很多省体工队专业散打运动员,他们肌肉匀称结实,但是拳脚力度却总是一般,而我在广东金甲俱乐部看到几个刚刚接触泰拳只1年的小孩,也就是16岁左右,他们的拳脚力度甚是恐怖。虽然穿着棉质护胫,但是仍然能感受到踢击力度异常恐怖。爆发力极强。我本人不相信散打专业选手先天素质没有金甲俱乐部选手好。因为体工队散打队员都是从基层体校精挑细选出来。但是造成拳脚杀伤不足的原因,还是规则的不同(技术也有原因,例如泰拳相对扫踢蓄力大)
2拳法—散打的隐痛
散打拳法一直以来都倍受大家争议,大体分为拳击派和传统保守派,拳击派认为散打拳法“太散”太大,按照拳击标准,属于非常粗糙。传统保守派认为散打就是散打,又不是拳击。没必要按照拳击的评定标准。
其实两方都没错。第一,散打戴着的确是拳击手套,特色其他手法没法使用,按照拳击拳法训练无可厚非。
第二,散打的确在规则里,没有规定不能大幅度轮摆,不能打反背拳。
但是这两种观点都忘了一条。他们本身可以不冲突。例如优秀的泰拳手,他们拳法也不像拳击那么中规中距,打直拳甚至翻肘,但是击打力度、准确度极高。阵地战迎击与防守反击很强。逐渐形成了泰式拳击的风格,甚至影响了泰国职业拳击。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泰国职业选手擅长阵地战与重拳。
相比泰拳,我们散打拳法一种没有形成自己风格。适合能把摔法结合起来的风格。
3 训练强度与抗击打—散打的软肋
看过修搏 —散打选手魏守雷与安迪苏瓦比赛的人都明显感觉到,散打选手有点“软脚虾”,前一个回合三板斧,打完后,体力明显下降,抗击打极弱。尤其腹部,几乎人人吃对方勾拳和膝击
这些问题跟散打落后的战术思想有关,散打总是认为游记、巧妙、灵活要高于重击与抗击打。并且三局两胜、推人下擂即可获胜的规则,让散打选手有偷懒的机会。只要技术练得巧妙,一个回合巧妙把对手推下擂台,即可获胜。
最后:散打的职业与业余矛盾重重。
目前的散打规则,很适合竞技。作为冲击奥运会项目,可以说不需要改动太多。而泰拳、踢拳,若想进入奥运会,基本按照现阶段规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职业化上,散打这种规则培养出来的运动员难以在职业擂台生存。两者只能偏重一方,究竟是要继续重视竞技,还是要跟职业接轨?还是谁能研究出一个两全齐美办法,值得大家思考与讨论
|
|
黠综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