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太极拳已经两年了,其间最让我困惑的问题是伤膝。
现在需要认真反思:我打拳以来,一直是出名的“高架派”,也许,问题正处在这里。
或许正因为高架,结果弄成了【顶胯】——伤膝不止!
纠正错误,需要【坐胯】——护膝终生!
坐胯,也叫塌胯
坐胯相对难一些,我曾将一个学生送到杨师门下学习,无论怎么教他,都不能理解要领,最后杨师将家中一个细钢筋焊就的农家常用的脸盆架放在他屁股下,板脸警告说,别坐坏了,坐坏你赔!他战战兢兢地一坐,马上就感觉内气顺畅达于丹田……
所谓坐胯,坐字是一个关键,过去太极拳有坐着打拳之说,可以说不坐就没有丹田,没有整劲。要说坐,谁都会坐,可大家看看那些练拳的,尤其是形意拳家的照片,过去的名师、名家无不“坐”着,而当代很多名家是“站”着打拳的……
那么何为坐?一般初学者习惯将坐与蹲弄混,却不知过去的师爷在写谱时用字十分考究,坐与蹲是不一样的,蹲是下肢的动作是膝盖与腿的夹角变了,而坐是身体躯干的动作,腿上是没有变化的,大家想想看,你坐在凳子上的时候,我们会重得将凳子坐变形或降低高度,最后导致膝关节角度发生变化吗?肯定不会!
所以说,坐胯的时候不可以屈腿,而是由双腿承托,上身向下松沉,形成“坐”的动作。或者换一个说法,你不妨把坐胯的要求理解为上身要下沉下坐,而下肢双腿却欲起的这么个矛盾状态!
-- 摘自《郭云深秘传形意拳下势桩》
转:《我练坐胯》
我从开始学练太极拳到如今整整10年了,10年来没少下功夫。但前8年都是在打太极操,在我看来打太极操是必经之路,因为实在没有老师可求,只能看视频学习,从电脑里看关于太极拳的资料。看视频比较直观但只能照葫芦画瓢,看资料讳莫如深一头雾水,不过我还是经常看,希望哪天从里边能看懂点东西。
2011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又把看了很多次的【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找出来,一节一节的模仿动作,模仿出来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对(不过从外形上肯定是对的)。第一节【缩胯】、第二节【落胯】、第三节【坐胯】,在模仿第三节【坐胯】的时候我想动作也应该是对的,但是不是可以再低一点儿呢?想着就稍微向下落了一点点,奇迹出现了!!!原来总是顶住的两节腰椎活动了,我感觉到了这大概就是落胯。浑身关节也随之轻松活泛起来,全不似以前笔管条直的精神头。我太高兴了,一直困扰我的两节直挺挺的腰椎终于有动静了。
第二天早晨起床就感到浑身关节从未有过的轻松、舒服,而且感到浑身象冲了气的气球有膨胀感,尤其是手好像大了很多、厚了很多,走路都好像马路是我的。一尺二的大瓷花盆里面种了一棵小树一拱腰就搬走了,这在以前是绝对做不到的。
现在我身体非常好,练好了我的胃吃嘛嘛香,练好了我的腿不再肿的硬梆梆。
抱丹坐胯桩
从字面的意思来解释“抱丹坐胯”并不难。丹,丹道。本是虚无实形的东西,但是又确实产生在大家讨论的字典里,所以属于虚虚实实的存在。“坐胯”,先要想到“坐”。那坐下去时首先要内缩自己的胯骨,不然人体就无法完成坐下这个动作。而后又强调了个“胯”字,那就是要求加大内缩胯骨的概念。
于是,“抱丹坐胯”就可以解释为抱着个虚无的物体,然后加大内缩胯骨的动作呈现出坐空凳子的状态。由于坐凳子是件放松舒服的事;而且抱着的又是个没有重量的虚物。所以只需要放松自己的身体、肌肉。很快就能感觉到上半身的重量通过脊椎掉到了丹田、命门处,分布在了胯骨上,随后这股重量通过胯骨落到了双脚。所以一旦摆出“抱丹坐胯”这个动作,双脚就会非常实在的扎根在地面上。
|
誓策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