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拳友:本人也历尽艰辛,苦苦搜寻真正的太极之路,经历过太多大师的忽悠,令人痛心的不是浪费了多少钱财,浪费了多少时间和岁月,浪费的是我们追求太极的一颗赤诚之心!不痛恨被人骗去钱财和时间,痛恨自己苦练多年,最后知道自己对太极拳狗屁不通!也曾听说拳打万遍,其神自现,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几年下来,沾沾自喜,去参加各位名师的培训班,花钱买证书,直到有一天见到真正的太极拳,自己才知道自己有多傻,才知道现在好多所谓的大师有多可恶!为了骗些钱财,丢了最起码做人的良心!从今天起愿把所学,所见真正的陈式太极拳与大家分享!愿大家去检验!
太极拳现在练得人很多,懂拳的人太少了,都是练个花架子,却出去教拳!多少人练了几十年根本不懂拳!练拳分三步,第一步,盘架子,把太极拳所谓的整体劲发出来,把身体练成一个整体,达到周身相随,一动俱动,把老架一路每个动作的力量都释放出去!这样释放的劲只是个空劲,打不了人的!第二步,过力量关,把身体的发力部位顶住实物,如手按在墙上,按实后用练拳的方法把劲发出,初练时可能劲发不出,啥时间能把劲发的像发空劲时那样流畅就行了,第三步就是身法步法力量的结合,在运动中掌握时机,占据主动,把对手击败!
太极拳很简单,但是人为的把它复杂话了,想想中国武术,在冷兵器时代,高手名家辈出,但现在,无论是武林风,武林 大会,哪里能看到一丝高手的痕迹,在前两年三门峡西部晨风报上,有篇文章就是说中国武术有多厉害,把武术与散打,拳击等相比较,把武术说的一无是处!现在不论那个传统拳术,都说健身,养生,大师满天飞!想想当年,杨露禅大师,艺成后在北京立擂,败天下群雄!谁敢说太极拳不行!近代名家照丕公,发科老都在北京立过擂,从没败过,都是何等英雄,谁敢质疑太极拳不行?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技击性都很强,根本不是现在世人说的慢悠悠的,只适合健身,那是没见过太极拳的真面目,太极拳啥都不缺,要速度有速度,急如闪电,要力量有力量,可以力压泰山,拿法,摔法,拳法,腿法,肘法,肩靠,膝法,穿,蹦,跳,跃,都有!何处挨着何处可击!
现在一说太极拳,都会说到丹田,内劲,太极拳是现在所谓的大师说的这样吗?有头脑和有想法的人,可以看看太极拳发展史,看看古人著作,别看现在所谓大家的!丹田只是个中医概念,内家拳也不是因丹田才称为内家拳,陈家沟先辈练拳,没人说丹田,沟里很多先辈没有多高的文化修养,有很多高手,不会写自己名字!那个时代,没有多少文化人练武!他们不懂丹田,怎么都一个个都成为高手?现在说丹田讲理论的大师有几个能和人交下手?练拳要明理,明白拳是怎么回事,该如何练,而不是空谈虚无缥缈的所谓太极拳理论!大家都上过学,我们入学第一天,老师啥时间给先讲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再交写阿拉伯数字的?道理很简单,太极拳也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道理,只要知道,练习方法,一个动作动作的练,一年内都能入门!
如何练太极拳
我也是一名太极拳狂热的爱好者,现把一些练拳体会给各位拳友探讨一下,是非真伪只待有缘!
我练的是陈式太极拳,我2009年01月12号去西安跟师傅学拳,在2004年10月开始练拳,跟“四大金刚”之一的一名第子学的,很刻苦的,在西安是从头学的,师傅从不谈理论,只是手把手教,我用了一年时间才把老架一路套路学完,10年五一开始又从头开始盘“四门”一气练到国庆节,初步掌握了方松,然后开始学到第三个金刚捣堆,又一直盘架子,到11年差不多把架子又练了一遍,就这样又从头盘起,有时两天时间反复的练几个动作,在这期间每逢休息时,师傅就会给我们反复讲拳,讲陈家沟老人练拳轶事,以及他学拳时老人如何给他教拳,来启发开导我们,就这样我反复的练,每年都跟师傅去陈家沟,(大部分时间在清明节前回去,去祠堂给他的几位师傅上坟)。有时顺便见见沟里老人,见见先辈们的后人,听听他们讲太极拳!到目前为止对陈式太极拳有个初步认识,由于仅为初学者,怕给师傅丢人,不敢提师傅及师傅的师傅名讳,(因为师傅的师傅都是他爷一辈的人物,所以我们都不敢叫师爷,老人们都是当年在陈家沟响当当的人物,我们只能仰望的存在,所以不敢冒然提起)请谅解!在说拳之前把学拳经历简单说一下,希望大家对太极拳有个初步认识,对下面我说拳算个铺垫!
说到练拳,大家都知道套路很多(只说陈式,因为我只会陈式,哈哈哈!),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东西都来自老架一路(在11年我和师傅去沟里,晚上和陈家家族理事会的陈一华会长吃饭时,陈会长喝的有点多给我说了一句话,让我感慨很多,他说“老侄,别贪多,好好把一路拳练好,啥都在那里面!),所以我建议大家学拳就从一路开始学!
既然说道老架一路,该如何练?我在西安学拳时,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学的,第一次去师傅家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了前四个动作,即金刚捣堆,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后来见师傅带人练拳基本都是如此,先把前四个动作教完,反复练习,反复纠正,一般情况下 这四个动作能初步掌握时,才往下进行,不像现大部人那样,师傅前面带,学员跟在后面比划,对与手,眼,身,步法,等细节问题根本不说!
练拳的几点要求:第一个,立身中正,现在好多人练拳,都是低头,弯腰,撅屁股,像在河里摸鱼的样子,大家可以看任何拳书,都会写到立身中正四个字,为何现在大家做不到呢?大家可以看看,小旺大师,及正雷大师,他们练拳时,是不是立身中正?古人一句话,低头弯腰传授不高!师傅如不讲,要么是不负责任,要么是不懂拳!那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我在下个问题如何方松时一起说!
第二点说方松,如何算方松,怎样做到松而不懈?现在好多人以为架子越低越方松,练拳时都使劲往下蹲,练过拳膝盖疼的厉害。说到方松的感觉,大家都有体会,比如你在散步时,是不是很方松?俩手是不是很自然的摆动?身上不发紧吧?那种手摆的状态就是自然的,就是用意不用力!再比如你伸手拿茶杯时手自然吧?很方松吧?用力了吗?当然用了,但是用的自然力,没有用僵劲,笨劲!散步时,你身体也都是很随意的,肯定也都是立身中正的,也都不会把屁股撅起来吧?那有人会说那练拳时,要方松下沉的,曲膝盖松胯的呀!是的,但下沉时为何不整体垂直下落?为何落时非要撅屁股?当然曲膝松胯也有讲究!这点很关键!好多人现在是先曲膝,然后胯随着松,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撅屁股凹腰,身子不正,假如,先松胯,身体在自然状态下垂直下落,膝盖随身体下落自然弯曲,就可保证身体不变形,从而达到立身中正!那怎样才能是松到底呢?标准是胯股压实!现在很多人在方松时身体断成三截子,原因是膝盖处没顶死,髋处没压实!膝盖顶不死,就不能保证下肢是一个整体,劲就松不到脚底,练拳时要么脚前章用力,身子前载,要么脚跟用力,身体后仰,要么就撅屁股凹腰,才能站住!骻压实,一是保证身体上下是一个整体,能一松到底,二是保证,行拳时不上下起伏!要点是垂直下沉,膝盖顶死骻压实!
真金不怕火炼!我师父 1960年开始练拳,师父是发科老同时代的人,66年,第一位师傅回陈家沟了,第二位师傅一直带到1970年,(第二个师傅是近代小架的代表人物,我练的拳架和目前社会上流传的不一样,没法用拳架举例,我会进一步从虚实,周身相随,何为“丹田”,太极拳的神气,等方面和大家探讨!
第三个问题,说说虚实的问题,说到虚实,大家都会说,三七开,四六开,二八开,等等!我在这里说的和大家不一样,虚就是虚,实就是实,!啥意思?重心要全部压在支撑腿上,探出的腿在落地的瞬间是不能有一点重心的,落地的瞬间,视情况,在重心不变的情况下,探出的腿可以瞬间收回!这种可出,可收的状态还要在身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完成!否则,都是虚实不分!重心什么时见开始移?腿落地后,落实,然后随身体整体向堵墙是的平移过去!重心移过后,视架子高低,在看两腿重力分布!假如练拳时虚实不分,永远不可能达到,稳如泰山,轻似狸猫!
第四个问题说下“丹田”,我不想说这个问题,但没法回避这个问题!我前面说过,丹田这个问题我和大家有不同理解,丹田只是中医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人身上所有 经络都是通的,中医上说疼则不通,通则不疼,不通就有毛病,并不是通过修炼才能打通经脉!丹田在解剖学上并不存在,它不是一个象心,肝,胃等实际存在的藏,府!所以,象呼吸的实质性气体是不可能贮存的!所谓的气沉丹田从解剖学观点也不可能成立!假如真把气体强存在丹田,还真可能出问题!那对气沉丹田该如何理解?它只是一种松沉的状态!全身放松后,身体压实,而棚(白字)劲又不丢的一种状态!大家应该都知道,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肌肉和骨骼组成的,假如丹田说成立的话,它是如何主宰运动的?通过那种方式,那种物质去指挥骨骼和肌肉的?我师傅屡次说到这个问题,一再告诫我们说,以前老前辈从来没说过丹田,老前辈不说丹田只说裆!所谓丹田动,实际就是裆动!听师傅说发科老长说的一句话,啥时间裆里两根大筋松开了就管用!王雁大师曾说起过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想想很有道理!从物质基础,到精神层次,与发科老所说一脉相承!裆动,才能做到虚实分明,才能做到以下盘带动整体,才能做到上下相随!
现在所谓“丹田的动”实际就是“裆动”,别分开理解,我说的是那种状态是类似,分开理解程丹田等同于裆是不对的,实际太极拳练到最后,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裆的开合!所有的力都是通过裆的开合发出的!
第五点周身相随,任何一种运动,都要做到平衡和协调,一动俱动,相互呼应,开时俱开,合时同时合与一点,比如骑自行车,用力登脚踏,脚踏带动链盘,带动后轮,催动前轮,整体向前移动,练拳时,同样道理,动作变化时,虚实转化,四肢随着同步变化,但要相互呼应,同步转变,眼神要随着手的变化而变化,真个动作要协调同步!
以四门为例,当单鞭转为金刚捣堆时,右勾手顺势贴身体自然落下右裆顺势同步里合当,裆合到头时,右手刚好合到身前,右手在合的同时变掌,当右臂自然垂直到底时,右手领起,右肘自动弯曲随之上合,自然合在左肘之下,幅度以右肩自然下垂,腋窝内自然放松,右肘尖自然垂下为宜!这样又手随裆身体同步合住,合住后,右手领起向又上棚起化弧,右裆放松,左腿蹬地,整个身体向右随重心平移,眼神随右手走,重心移到右腿,右膝盖顶起,右手引左手棚到右膝盖前合住,整个过程,手,眼,身,重心,步,同步协调,重心虚实的转换,手,身步的配合,眼神的顾盼缺一不可!
|
搓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