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全球500所高校指定报名中心--抗生素对人类的危害 疗细菌感染“灵丹妙药”的抗生素...
阅读排行

一   时空划分理论模型(三元九宫,天人同。已有)

    二   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理论模型(共十八型:男女各九宫卦命。已有)

    三   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天度气数图(已有)

    四   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部位图(已有)

    五   人体三阴三阳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已有)

   仲景方术在中医临床规范化诊疗模式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仲景方术天机心法

2006-11-30 18:04

仲景生于汉季,“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只有站在汉代历史角度去审视伤寒论才能明白理解仲景撰著的原意和方法,违反这一原则研究伤寒论其结果必然与仲景思路格格不入。仲景方术的产生具有早期医学的显著特色,它是在天人合一,三才一体,道法自然,以及病乃先天医学观等哲学思想指导下,采用独特的象数思维方式,寓阴阳于象数,寄变化于神奇,贯通三才之道而置河洛八卦于一体,以数定象,因数明象,务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仲景将人置于天地时空大环境中加以观察和思考,根据日月运行以成岁的规律及其对人的影响,特别重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因万物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时间,而时间和空间具有高度统一的规律,要掌握生命的发展规律,唯有考察时间的变化,从而建立起时空划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物之本出乎性情,性情之理甚微而玄,仁义礼智信善恶贪痴九质之徵,非圣人之察其能究之乎”?人类个体先天遗传气质差异无不影响着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预后,所以建构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理论模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中西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仲景先师的高明之处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运用分类比较方法,将时间和空间,人类个体,个体生命演化周期,疾病,方证等诸多因素,层层进行分类辨别,“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最终“观其病(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黄帝问天师,调剂多术,然亦有不疗之疾,究其因,病乃先天医乃后天,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治病要治先天,河洛八卦昭示下的仲景方术可愈废疾,起大病,济世活人。

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简称九变十化气数图)九乘十一乘四等于396条方法论

太阳
厥阴
阳明
少阴
少阳
太阳
太阴
阳明
少阴
太阳
厥阴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1
10
19
28
37
46
55
64
73
82
91

病乃先天 ,医乃后天       先天生成病 ,后天变化证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仲景曰:人生天地一百年修短有数    命系星辰十八位祸福无差
   (说明:上图是阴阳九型十八种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即男女卦命各九。阳男8/4太阳之人的气数图,为直观用阿拉伯数字表示,1/6阳明  2/7太阴 3/8太阳--中风4/9少阳  5/1少阴  6/2阳明  7/3厥阴  8/4太阳--伤寒  9/5少阴)

伤寒论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

张仲景不但以方名,而且还以术著,千古不传之秘——张仲景术的发现可以轻松解读伤寒论,张仲景方是伤寒论的精品,而张仲景术才是伤寒论的神品,仲景方术验于临床如桴鼓之相应。

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先天遗传缺陷是造成疾病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分类比较思想是仲景撰著伤寒论的理论依据,人类个体在生老病死生命演化过程中呈有序性、动态性在逐渐发展变化,其变化规律以九变十化的形态呈现不同的周期,三阴三阳所表示的是人体部位的分类,疾病的分类,以及生命周期的分类,同时还表示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类,研究伤寒论必须研究河洛八卦象数学说才能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

陈毅元帅是现代医学误诊误治的牺牲品

2006-11-29 20:31

据《知识博览报》载”一九七零年七月,陈毅经常腹泻,腹部隐痛。医生给他吃止痛片,多日毫无效果。十月二十一日经周总理同意,陈毅从庐山回到北京治疗。一九七一年一月十六日上午八时,陈毅因右下腹痛,第二次住进解放军总医院,误诊为”亚急性阑尾炎”,先按阑尾炎切口,切开后发现不是阑尾炎。周总理为了挽救陈毅的生命,亲自指示,将陈毅转到北京日坛医院。总理每天都在关心着陈毅的病情变化,他根据汇报情况,亲笔批准北京日坛医院为陈毅做胃肠短路手术,该院对陈毅的病情非常重视,十二月三日做了胃肠吻合和胃造口等手术。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深夜十一时五十五分,陈毅元帅在北京日坛医院与世长辞了”。终年七十一虚岁。
    用仲景方法可知:陈毅元帅气质分型是9/5少阴人,气数图示早在1964年64岁时就患有太阴病,随着疾病的演变和转化,直至1970年70岁时发作太阴里虚寒病转少阴寒化证之腹泻,腹痛,其病位在胃2肺7,兼及脾5肾1,理应按仲景方法处大剂建中理中四逆辈热药而温补之,方可解除病痛,怎奈医生误诊为阳明里实热之“亚急性阑尾炎”和肠癌,而置人于死地。使用仲景方术可以精准辩病位,定病性,还可以预知其几十年后要患何病征,未病先防。仲景诊侍中王仲宣预知其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的医学佳话即是明证。与仲景同代的华佗也精于此道,广陵太守陈登得病,华佗治之而愈,并正确预后”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三期(3*9,即9年为一期)27年后陈登之病果复发,苦无良医而死。
               陈毅气数图示:9/5 8/4 7/3   6/2   5/1   4/9   3/8  2/7 64岁太阴病
                                                                    1/6 65
                                                                    9/5 66
                                                                    8/4 67
                                                                    7/3 68
                                                                    6/2 69
                                                                    5/1 70岁少阴证

揭开仲景方术的神秘面纱

仲景曰:病乃先天,而医乃后天,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东汉大医张仲景以撰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而著称于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伤寒论》自序中曾二次提到“方术”一词,批评当时的人“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而自己却“余宿尚方术”。无独有偶,后世诸多医家也曾提到“方术”一词,《太平御览》有“仲景方术,今传于世”之句,清陈士杰在重刻《金匮玉函经》序中称“仲景当汉季年,笃好方术以拯夭横。”清陈世铎在《辩证奇闻凡例》中亦云“祖父素好方术”。那么仲景先师为何如此崇尚方术呢?明白“方术”的内涵对研究仲景学说至关重要。其实,方者,技也,术者,数也。方术就是方技和术数的合称。秦汉时众多方术士所专长的服饵,烧炼,医,卜,星,相等诸术统称为方术。
   稽考古文献,方术一词在先秦时本指治道之术,《庄子天下》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唐代道士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悉召文字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的记载。《后汉书》立有《方术传》将医术与卜筮诸术同归为一类。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就此曾云“方者隅也。医药改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汉书艺文志》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并称为方技,耐人寻味。《汉书艺文志》中还有一处提及方技,云“侍医李柱国校方技。”颜师古注云“方技,医药之书。”后来方技一词渐渐与方术混用。而“术数”一词最早出现于《内经上古天真论》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句。班固《汉书艺文志》总序中说”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已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术数为六种”。
   综上所述,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属方技的范畴,而命,卜,相等推算人事灾疾,占断吉凶诸术属术数范畴。方术的内涵可谓博大精深。
   张仲景博通五术——山医命卜相,不但以方名,而且还以术著,岂止“垂妙于定方”。〈伤寒杂病论〉原著十六卷是用方术结合形式写成的。其方的部分依据的是〈汤液经法〉,而术的部分是采用〈三元九宫太乙术〉加以推算而成的396条方法论。仲景仙逝后,仲景亲传弟子山西河东人卫讯和魏太医令山西高平人王熙,字叔和开始收集整理仲景遗论,将〈伤寒杂病论〉的396条方法论撰次为〈张仲景方〉15卷流传于世,而千古不传之秘——〈三元-上中下三元共180年;九宫-河洛之九宫;太乙-五运六气;术〉即〈张仲景术〉1卷秘不示人
   一千八百多年来,医坛学子都在〈张仲景方〉的辩证论治上下功夫,而从无人问津研究寻觅〈张仲景术〉,此犹未识仲景之道,未尽仲景之真传也。余由是搜歧黄之秘,探〈伤寒〉之源,博极群书,历时十五载寒暑(花费30万),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方获仲景之术,方得仲景之真传也。其后运用仲景方术进行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其效如桴鼓之相应。时至今日,仲景奇方以活人无数,而仲景异术却鲜为人知。目睹世人疾苦,今将仲景方术公之于世,以求证于博雅诸君。余在此大声疾呼,〈张仲景方〉是伤寒论的精品,而〈张仲景术〉才是伤寒论的神品。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曾撰文称“张仲景〈伤寒论〉既有辩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辩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不可混为一谈。”
    〈张仲景术〉是开启仲景学说大门的一把钥匙,谁拥有了这把钥匙,谁就可以登堂入室,一窥仲景堂奥,苦涩难懂的伤寒论396条方法论就会由模糊转向清晰,由误解转向明白,由肤浅走向深刻。诸如三阴三阳六病实质,三阴三阳排序,发病与传变,合病与并病,提纲与非纲,以及396条方法论的来源和含义等学术难题都会活泼泼的呈现在您的面前,使您无不惊呼“张仲景真神人也,原来医道通仙道”!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编目排序真相

2006-12-09 14:40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由于《张仲景术》秘不示人,所以造成伤寒论研究史上诸多疑难未能尽释,而三阳三阴六病编目排序即是其中之一。已故伤寒大家胡希恕老先生穷毕生心血学用经方,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但一直没有明白《伤寒论》六病的排序和经方治病的精神实质,其亲传弟子冯世纶,张长恩在其编著的《中国汤液经方》287页称“伤寒论六经的排列次序,虽不得确知著书人的用意何在,但三阳篇和三阴篇,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我们认为这多少有意义示人以辩六经之道”。日人丹波元简亦云“盖欲明仲景阴阳之义,必先审《素问热论》之旨,三阳三阴之目所由出也。夫三阳三阴之目,虽取之于彼,而其义则自有不同矣,故学者胸次必先了然于此,而始可读仲景书耳”。丹氏之论极是,仲景对三阳三阴的理解和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仲景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编目排序来源于人类个体先天遗传气质差异分型(十八型之一)下的阳男8/4太阳伤寒之人的九变十化气数图中,《伤寒杂病论》之名也来源于此,以示人辩病证而论治之道,但不是六病传变顺序和路线,学者当明之。此图的公布可释千古疑难,于仲学研究不无小补。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三            二            一            一            二            三
        男八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女七
        男逆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女顺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一三五七九天数之中五,二四六八十地数之中六 ,天五地六合成十一,五脏六腑之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病乃先天医学观是仲景撰著的立论依据

2006-12-13 15:29

     源远流长的道家和道教文化奠定了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其影响是巨大的,而病乃先天医学思想就是典型的道教医学观,古之为道者必须兼修医术,以达借医传教,以医弘道之目的。仲景生于汉季,秉承道家医学思想,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将毕生的临证实录撰成千古不朽医著《伤寒杂病论》16卷396条方法论,以示人辩病证而论治之道,“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大匠示人以规矩,但不能使人巧。仲景仙逝后,历代注释之著如汗牛充栋,但大都是各呈己意,少有深得仲景之旨者,什么“伤寒论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什么“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之里有寒是错简”等,都是未识仲景之道的见仁见智之说,如此之论不胜枚举,究其因是后人不知仲景著书的原意和立论根据。
下附三则名人患病轶事,以证病乃先天医学观的潜在科学价值及其在疾病的预防控制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陶弘景
       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载“陶弘景.......年二十九时,于石头城忽得病,不知人事,而不服药,不饮食。经七日,乃豁然自差,说多有所睹见事,从此容色瘦瘁,言音亦跌宕阐缓,遂至今不得复常”。
       余用仲景方法:陶氏气质分型是5/1少阴之人,气数图示29岁时患太阴阳明合病,病位在胃肾,胃弱肾虚而生痰,痰迷心窍 ,故不知人事,而不服药,不饮食,其经七日而愈者,人体有自愈机制也。患此怪病者,当以治痰为先,痰去则病除,仲景有方有法,学者自明。
      陶氏气数图示:5/1    4/9    3/8     2/7太阴病
                                          1/6阳明合病
   二傅山
      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载“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先生六岁,啖黄精,不乐谷食,强之,乃复饭。”
      余用仲景方法:傅山,傅青主先生气质分型是7/3厥阴之人,在6岁时患厥阴太阴并病,厥阴病“饥不欲食”兼太阴病里虚寒“食不下”,肝胃寒而肺气热,呈寒热错杂之证,故不乐谷食,强之乃复饭,何独喜啖益气健脾滋阴黄精药,天性使然也。
      傅氏气数图           7/3厥阴病
                           6/2
                           5/1
                           4/9
                           3/8
                           2/7太阴证
   三严嵩
      《严嵩年谱》引《耳新艺术卷8载:“分宜(严嵩生于1480庚子-兑宫)朝退,忽暴疾,家人救不苏。京师名医延请略遍,而服药都不少效,举家皇皇,且欲议后事。有彭孔者,善医而甚无名,闻而自荐。入视,修一剂,谓分宜夫人日饮此,当呕出多痰,痰去,至夜半方醒,明晨可全无事,若吾来迟,即无济矣。诸医咸自笑之。煎服有顷,果呕痰数升,再服,复睡去,至三更忽能言,次日遂愈。其年63岁。”
       余用仲景方法:严嵩气质分型是7/3厥阴之人,63岁逢九之年正患阳明太阴合病,其病也在胃肾,与陶氏相同,胃弱肾虚而生痰,痰迷心窍,故不省人事,痰去则病愈。严嵩功高盖主,显赫朝野,京师名医束手无策,而民间草泽医却起死回生,所以,自古中医之真髓在民间,仲景学说之真传也在民间。

     严氏气数图7/3    6/2    5/1    4/9    3/8     2/7    1/6阳明病
                                                          9/5
                                                          8/4
                                                          7/3
                                                          6/2
                                                          5/1
                                                          4/9
                                                          3/8
                                                          2/7太阴证
以上三人之病同中有异,气数使然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气数图,学会仲景方术可济世活人,何乐而不为。
        学中医需要悟性,学仲景方术更离不开悟性,三阳三阴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揭示出疾病的本质和演变发展规律,那就是——一种疾病在动态有序变化中可出现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各自的动态有序变化中又可出现相同的证,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可以同治,以病证为转移“观其病(脉)证,知犯何逆,随(病)证治之,” 仲景把征候同方剂直接联系起来,建立了方以病证而立,方与病证一体的有机联系,合病证而治之万无一失。仲景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居高临下,高瞻远瞩,观其气数图就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才是上工的水平。
        千古不传之秘——《张仲景术》在网上发表,有违师训,但医乃仁术,目睹世人疾苦,目睹众多仲景学说崇尚者苦无入门之捷径,故公开部分内容,以告当代之治医者,并以告当代仲景方术的有缘者,还《伤寒杂病论》的本来面目。

耗散结构理论诺贝尔奖应该颁给哲人老子

2006-12-14 15:40

“什么是生命的本源,这一问题,不仅医家需要解决,哲人也极为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对生命的把握和维护,对此,老子从哲学的宏观视野,作了明确,肯定的回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乃万物之一,人的生命原于道。老子这一宇宙演化模式和人的生命本源论,虽然在细节上模糊不清,难以考实......。”摘自《儒道佛与中医药学》
                                  道生一                                                         一生二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二生三三生万物

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
     人体是个动态平衡静态稳定的三维立体耗散结构
    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云:“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矩,环而成其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九九八十一者,乃阴阳之大数也。
                                        勾广三                                                                股修四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径隅五   返老还童
大道至简的仲景方术蕴涵着生命的数理

仲景方术是检验治医者临证水平的试金石

2006-12-06 15:27

人类已陷入疾病治疗的误区,自山西王叔和卫汛以下千古无一人通晓仲景之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中医之真髓在民间,仲景学说之真传也在民间。
     大医者,“一遇其人之病,先审其人之气质,按其人之性情,据其人之居处服习,观其病证,以得其致病之原与夫病之所在,然后随节气,就方舆,切脉对症,而投之以药,无不有随手而效者”。
     凡医者,“不解素问为何文,九卷为何意,略知药性,拘守成方,究之胸中不通,指下不明,不论其人之形气与天行之节候,致病之根源,是以投之剂而多死者”。
     仲景方术是检验治医者临证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下面是两则名医临证医案,余用仲景方术加以检验便可知治医者临证水平高低和临床诊治是否规范准确。
     火神派传人吴佩衡医案:
           杨某,男,31岁,初诊1923年3月,始因微感风寒,身热头痛,连进某医方药10余剂,每剂都以苦寒凉下,并重加犀角,羚羊角,连黄等,愈进愈剧,犹不自反,殆自危在旦夕,病已20日始延余诊视。斯时病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而喜饮滚汤水,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此乃风寒误治之变证缘由误服苦寒凉下之药太过,已将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证,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冷已极,是为真寒。如确系阳证,内热熏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元阳将脱之兆。苦寒凉下之品不可再服,惟有大剂回阳收纳,或可挽回生机,病象如此,甚为危笃,急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一剂治之。处方:附片2两   干姜1两   上肉桂3钱(研末泡水兑服)葱白四茎,拟方以后,病家云及是晚因无人住持,未敢煎服。次晨,又及来延珍,余仍执前方不变,并告以先用上肉桂水泡服试用   ,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舍此别无良法。病家乃以上肉桂与服之。............后体健甚于前。(选自李心机编著的《伤寒论通释》第38页)
    余用仲景方术诊断可知:杨某气质分型是8/4太阳之人,气数图示28岁时就患有少阴病,脾肾阳虚,阳气不足,其病呈隐匿渐进的特点,31岁时发作少阴中风兼太阴里虚寒证,属外假热而内真寒,宜急服四逆理中辈等大剂热药以救其阳,而前医不识仲景之道,误投犀角连黄等苦寒凉下之品,误诊误治,险失性命,幸遇云南名医吴佩衡医术入神而起死回生,吴老乃仲景之弟子也,然只识辩证论治之道,未识仲景之术,未得仲景之真传也。以上肉桂水泡服试用,亦不失为上策,医道之难由此可见一斑。假如吴老操张仲景术,断不会以药试病。由此说明,尽快建立中医临床规范化诊疗模式的重要性。吴老临证,善用姜桂附,是火神派传人,用之恰确可回生,但此派有违仲景之旨,不可盲从,医者临证要据证用药,片面使用热药害人不浅,学者当明之。
杨某气数图示:8/41  7/310   6/219   5/128少阴病  
                                   4/9少阳29
                                   3/8太阳证30
                                   2/7 太阴证31
御医之后赵绍琴医案:
        某女,52岁(1914生人:52乃虚岁,坎宫),初诊1965年秋。患重症肌无力,住院半年,所服皆八珍,十全大补,归脾,左归及右归等温补滋养之类,其效不显。四天前因突然发热38.5度,病情陡变,致饭前不注射新斯得明,则无进食之力,且体温渐增,乃请我会诊。患者面色萎黄,形瘦肉削,精神萎靡,两目难睁,舌胖苔白,糙老且干,两脉虚濡(厥阴),按之略滑(阳明),沉取弦细(厥阴)似数(阳明)。一派虚象,但心烦梦多,小溲色黄,大便两日一行,身热颇壮39.4度。诸医皆谓,久病气血大虚,舍甘温除热,别无良法。余久思而曰,阳虚气弱,法当甘温,药量虽小,病势理当少轻,岂可对症之后,热势反增?夫新病多实亦有虚者,久病多虚亦有实证,且虚证可能夹有邪实,实证之中亦有夹虚,真假虚实,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病无定体,治有定理。本病高烧,进甘温而病势续增,脉象虚濡之中按之略滑,沉取弦细似数。此属本虚而标实,真虚而新感实邪,似白虎证。可拟试用白虎法,以观动静........(经用一剂白虎汤药后,身热即退,体温正常)(选自李心机《伤寒论通释》第39页。
     余用仲景方术可知:此女气质分型是1/5少阴之人,气数图示早在1959年46岁时就患有阳明里虚热病,病位在大肠和肾,大肠燥热伤津,熬干肾水,致虚阳外浮,肾无阳气则脚无力,脑无阴气则眼目不明,故患重症肌无力,随着病势的进一步演化传变,到了1965年52岁时呈现阳明病厥阴证,是内真热而外假寒,重症肌无力属中医之痿证,治痿要独取阳明,宜急服白虎汤加人参清热保津,以求虎啸风生,金飙退热之效,怎乃前医所取尽是八珍,十全大补等温热之品,阳明虚热病用此热药,犹火上浇油,愈治愈重,阳明病只有清、下二法,待阳明热势退后再行调理之品才是上策。名医赵绍琴在疑似难辩的复杂情况下用轻剂白虎汤一付取效,也可谓是仲景之弟子也,然也只识辩证论治之道,未识仲景之术,未得仲景之真传也。
   

该女气数图示:1/5   2/6    3/7    4/8    5/9    6/1 阳明里虚热病。
                                                                                 7/2
                                                                                 8/3
                                                                                 9/4
                                                                                 1/5
                                                                                 2/6
                                                                                 3/7厥阴证(流年之症)52岁
   从以上二则医案说明仲景方术是检验治医者临证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规范化诊疗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治疗新理念,是破译生命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道至简的仲景方术最终会形成一门崭新的学科——人类形态气质学。

仲景方术诠释《伤寒论》条文之一

2006-12-15 16:49

拿病人做试验,练基本功,以药测病,三个中医三家会诊,就有三张处方,五个中医会诊,就会有五张不同的处方,这就是中医的现状,医道难难于上青天,难道就不能统一到经典——仲景学说临床规范化诊疗模式上吗?问题是,现在的许多人,是求财不求道,求技不求道,而现实社会又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胡某,男,76岁,发作性腹痛,痞块,腹泻一年半。患者素体健康,一年半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腹绞痛,痛时脐右侧可扪及一个拳头大的濡软瘕块,按之则痛甚,经揉按一天以后,开始暴泻,泻下水样便及干粪块,日十余次,泻二天后自行停止,泻后腹痛缓解,痞块自消。缓解期精神疲惫。饮食如常,却七八日又不大便。之后前述症状又作,演变过程类同。这样反复发作缓解发作,每月2至3次,患者痛苦不堪。曾到河医大一附院检查,排除肿瘤,诊断为老年慢性腹套叠,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手术,多处治疗不见好转。症见形体消瘦,神疲少气,舌质淡白,苔白厚,脉沉紧。思及《伤寒论》“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处以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0克   白芍2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10枚   大黄6克   水煎服。缓解期每日一剂,发作期每日二剂。当服药后又一次发作时,腹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加党参15克继服,之后,每发作一次轻似一次,共服药60剂,未在发作,患者自行停药,随访至今,未在复发。(梁凤云医案)
     余用仲景方法:胡氏气质分型是2/7太阴之人,其先天遗传缺陷是2/7  3/8  4/9,73岁进入遗传缺陷期,因太阳表虚而太阴里虚寒,故发作腹痛和腹泻,随着疾病的渐进演化传变,到76岁时呈现太阳病传太阴阳明兼少阴热化证(此乃失治,非误治,但症传变无差别)。仲圣在宋本《伤寒论》279条云“本太阳病3/8,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2/7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病又传阳明1/6),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到此,治医者该明白如何处方用药了。此条文本宜放在太阳病篇,由于历代传抄之误,始置于太阴病篇,整部《伤寒论》颠倒条文甚多,这是后人之罪,非叔和之过,王叔和整理的《张仲景方》十五卷本不是如此。暂不赘述。在《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表虚病3/8不论是误治失治,始终遵循着固定的传变顺序和路线,那就是3/8太阳   2/7太阴  1/6阳明  9/5少阴  8/4太阳  7/3厥阴  6/2阳明  5/1少阴  4/9少阳 (此为男) 。仲圣当年的396条临证方法论,以条文的形式写出,明示人以辩病证而论治之道并揭示出疾病的传变演化规律,惜仲景方术从王叔和始,自南北朝就“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以致《伤寒论》的原始面貌无人知晓,或知而不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绝术和绝技都守秘很严,择徒而授,轻易不泄露给局外人。仲景明训我们在临证时要“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此要特别注意“观”和“逆”二字的深刻含义,观其病证之“观”和知犯何逆之“逆”,是指观看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的传变路线,此图又称九变十化气数图,大道至简至易,通晓仲景之旨,临证时就可得心应手,余用仲景方术从未出现误诊误治,也从未出现过药后不良反应。仲景方术,上顺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而得往圣之心者不能明白和应用,唐孙思邈尚“粗晓其旨,亦不能修正之,况其下者乎”。
        胡氏气数图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73   太阳病
                                                                  2/774   太阴证
                                                                  1/675   阳明证
                                                                  9/576   少阴证


仲景方术诠释《伤寒论》条文之二

2006-12-18 16:45

医犹兵也,古兵法阵图,无不当究,亦无不当变。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妙于兵者,即妙于医矣。总之,非不学问人所可妄谈。后之医皆各自有一话说,但不可不知其说,亦不可尽倚其说。
      戊子,正月十六日,史,三十二岁,脉浮洪而数,头痛身痛,恶寒、有汗,此为太阳中风,但中风脉缓,今洪数有力,恐传经也,桂枝汤主之。桂枝6钱    炙甘草3钱    大枣去核3枚    白芍4钱    生姜5钱     煮两杯  先服一杯,即啜热稀粥一碗,覆被令微汗出佳。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17日,脉之洪大已减,头痛热身恶寒俱减,余邪陷于少阳,干呕口苦,与小柴胡汤,渴者加天花粉。柴胡3钱   姜半夏5钱    生姜3钱    黄芩3钱    天花粉1钱5分    广皮3钱    大枣去核2枚   炙甘草1钱5分   煮两大杯,分二次服。二十八日,脉静身凉,外感已解,惟舌上白浊,夹黄苔太甚,胃口不清,与宣通腑阳,切忌早食多食。姜半夏5钱   益智仁2钱    白蔻仁8分   云苓皮5钱    小枳实3钱   广陈皮3钱    杏仁泥3钱   炒神曲3钱    白通草8分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吴鞠通医案)
      余用仲景方法:史氏气质分型是2/7太阴之人,气数图示:早在28岁时就患有太阳伤寒表实病8/4,随着疾病的动态演化,有序传变,在32岁时进入遗传缺陷期,呈太阳伤寒病兼少阳火化证,虽说其主病在太阳8/4,但太阳之邪长期不解已入里化热传入厥阴7/3,热壅塞于肺,肺气不得宣降,故有发热汗出之证,同时,太阳表实之邪尚存,故有头痛身痛恶寒之证,太阳表实本宜麻黄汤汗解,但少阳不可汗,非麻黄汤所宜,当此之时,急宜服表里双解的麻杏石甘汤,以清解厥阴7/3之热邪,邪去则太阳表解。仲圣秉承道家思想在《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九宫用药法要》中云“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青龙者,东方肝也,麻黄入肝,白虎者,西方肺也,石膏入肺,麻黄入肝使肝气升,石膏入肺使肺气降,肝营之气升则肺卫之气降,营卫得通,气机顺畅,内热之邪得以外泄。
      吴氏虽为清代温病大家,知之非为不博,但不得仲景之旨,终生畏惧麻黄,对麻黄的使用颇多顾虑,清代温病学派兴起后,医者用药偏多辛凉,而日本汉方医至今也无此种偏见,中国文化素来是“墙里桃花墙外香”,在这种畏惧麻黄思想下临证,以有汗发热恶寒之证误诊为太阳中风3/8之桂枝汤证,以药测病,且心疑之“中风脉缓,今洪数有力,恐传经也”。为处桂枝汤失治使邪入少阳。本太阳伤寒入里化热之麻杏石甘汤证而误用桂枝汤,其表实热不解,热邪转入少阳与少阳火邪相合,出现口苦干呕之状,不得已才使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对这种误治和失治,仲圣在《伤寒论》266条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坚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史氏之病,吴氏若不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而误用“吐下,发汗,温针”等法,则又成坏病矣。仲圣紧接着第267条云:“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病有来路有去路,少阳之去路是太阳3/8,当此之时又呈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并病,治医者可视病证之轻重和不同的症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仲圣合方之由即来源于此。仲圣当年在临证时以病证为转移,丝丝入扣,步步为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伤寒温病杂病为一炉,开创了辩病证而论治之道,其396条方法论是治疗百病的根本大法,是后世群方之祖。通晓仲景方术之旨,仅读伤寒书就可治温病,反之,读了温病书也未必能治温病。伤寒温病两派之争可休矣。暂且不表。
                     
             史氏气数图示:2/7   1/6   9/5   8/4太阳表实伤寒病28
                                                                        7/3厥阴证29
                                                                        6/2阳明证30
                                                                        5/1少阴证31
                                                                        4/9少阳化火证32
                                                                        3/8太阳中风证33

仲景方术诠释《伤寒论》条文之三

2006-12-23 15:19

     奴人害奴病,自有奴医和奴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和胡药,正经者不能治,妙人害妙病,自有妙医和妙药,粗俗者不能治。奴胡两种人无贵贱,妙人不可多得,定在慧业中,投药者亦须在慧业中寻之。若但莽问之,杂愚医工安得其窍?治病多不救者,非但药之不对,亦多属病者医者之人有天渊之隔也。何也?以高爽之人医治奴人,奴人不许,以正经之人医治胡人,胡人不许。所谓“不许治者不治”也。余于此经旨,最有先事之验。

    一:冬温(流行性出血热)

          侯某,男,58岁,时值隆冬,以发热头痛腰痛5天入院。体温38.4度,脉搏104次/分,血压无。神志蒙胧,面色灰白,四肢发凉。球结膜明显充血水肿,胸腋部可见点状出血点,两肾区叩击疼。入院24小时小便24毫升......中医诊断为红沙热,西医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经用中西医综合治疗24小时后,血压稳定,体温降之正常。但患者连续5天少尿,伴腹胀,大便三天未解,烦躁呕恶,口干渴,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沉数,辩证属肺胃热结阴亏型,治以清泄肺胃,止血利尿,处以白虎增液承气汤化裁,日一剂连服四日,痊愈出院。(摘自《医案精选》)

      余用仲景方法:侯氏(男)气质分型是5/1少阴之人,其先天遗传缺陷是5/1   6/2   7/3,气数图示:早在55岁时就患太阳伤寒病,56岁开始进入遗传缺陷期厥阴7/3,病位在肺,57岁又传入阳明6/2,太阳伤寒伏邪入里化热,在58岁热入少阴5/1,呈太阳少阴并病之太阳温病,太阳伤寒之邪不解入里与少阴5/1之邪相合,热入下焦,肾阴亏虚,化源将竭,水亏火旺,水不养火,火邪外越,而肾虚火动血乱行,肺虚火动血上行,肺肾两脏亏虚,由寒化温,故发作太阳温病之冬温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此病舍补肾水无第二法可救,然而补肾水之功缓,必须急补其气,气旺则肺金自旺,而皮毛自固。对此,仲圣在《伤寒论》第176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里有寒”指的是少阴5/1,生命孕育于少阴,离日者,心也,坎月者,肾也,中土者,脾也,日月为易道阴阳,日月运行以成岁月,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少阴是人的生命之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都是秦汉道家节欲保精思想在医学上的反映,肾精坚固则邪不可犯,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无岁不有,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何时不发,然乃有病有不病者,何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迂此重病,宜急服白虎汤辛凉重剂,知母入肾滋阴,生石膏入肺降逆,炙甘草粳米益气建中,以培中州,金水相资,则肺肾之火自熄,血自归经,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成出血热。

《伤寒论》第176条是仲圣专为太阳少阴并病之温病而设的方法论,后世注家不明仲景之旨,误为错简,乱改条文,牵强附会,遂成千古疑难,种种蛇足之谈不胜枚举,贻害后学,有失仲圣良苦用心,到此,“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之说不攻自破。

侯氏气数图:5/1   4/9   3/8   2/7   1/6   9/5   8/4太阳病(寒伤太阳)55

                                                                                7/3厥阴56

                                                                                6/2阳明57

                                                                                5/1少阴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余再举一例以证之         

  二: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蒋某,女,40岁,时值盛夏,突患暑温,西医诊为乙型脑炎,病初头痛状热,面赤心烦,汗出恶热已三日,昏睡多汗,谵语切齿,时而角弓反张,面目发黑,牙齿黄燥,舌尖发红,中心黄燥,脉滑大而数,四肢厥冷,七日未大便,小便自遗,不食不饮,高呼不应,知温邪结于阳明,津液大伤,病情危迫,急宜清热通肠,以保心营。处方:连翘18克   二花12克   知母30克   生石膏50克   生大黄18克   元明粉18克  菖蒲12克    生白芍30克   四剂后主症消失而愈。(摘自医案精选)

   余用仲景方法可知:蒋氏气质分型是6/1阳明之人,先天遗传缺陷是6/1   5/9   4/8 (注意女为逆排) ,40岁恰值遗传缺陷期,呈少阴太阳并病之暑温重症乙型脑炎,急宜白虎汤法。白虎汤是治疗温热病极期的重要方剂,常救人于危急重症之中,其疗效之高备受人们的赞誉,明代名医缪希雍擅治瘟疫,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中间,其生石膏的用量在30至100克间,甚至有一日夜连服近斤者。清代余霖的石膏用量更惊人,其清温败毒饮,即是白虎汤加味而成,其中的石膏用量很大,效果之好令人折服。现代乙型脑炎属温病范畴,用白虎汤疗效颇高。余在今年夏天曾用白虎汤加味之合方,抢救一例三阳合病之脑出血,二次出血18毫升和80毫升,现代医学手术无效,束手无策,重度昏迷两个月的极危重病人获得新生。余曾用白虎汤加味治愈一例乡下人称“妖狐缠身”患病七年,更医13人无效的精神疾患病人获得成功。谁说现在无承气白虎汤病症。火神派之非学者自明。

      上述二案是《伤寒论 》异病同治的典范,不同的病在各自动态演化,有序传变中可出现相同的证,合病证而治之则万无一失。仲景方术396 条方法论字字珠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是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最佳方案。有缘者得之,无缘者失之,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心静慧生   心诚神灵   大智若愚   大道至简  

  蒋氏气数图:6/1   7/2   8/3   9/4   1/5少阴病(暑伤少阴)37

                                                            2/6阳明38

                                                            3/7厥阴39

                                                            4/8太阳证40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麦门冬汤:半人麦草米+大枣

半夏、人参、麦冬、炙甘草、粳米、大枣

竹叶石膏汤:半人麦草米+膏叶

半夏、人参、麦冬、炙甘草、粳米、竹叶、石膏      

仲景方术诠释伤寒论条文之四

2007-01-08 00:36

       无至性之人不知哀乐;有至性之人,哀乐皆伤之。有至性之人,多妨于道。无至性之人,又不可入道。所以道难。幽独始有美人,澹泊乃见豪杰。热闹人毕竟俗气。

      尹某   男   40岁,近两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   连翘10克   赤小豆30克   桑白皮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4枚   生姜10克   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两个月病逝。(胡希恕医案)

     余用仲景方术诊断:尹氏气质分型是1/6阳明之人,其先天遗传缺陷是1/6   2/7   3/8,四十岁恰值遗传缺陷期,患阳明中风病,仲圣在《伤寒论》第189条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阳明中风表虚里热,口苦咽干属少阳4/9,腹满微喘属阳明6/2,发热恶寒属太阳3/8,遇此病宜先解表后清里,若误用下法则病又传太阴2/7,故有腹满小便难之证,正确的治法宜用桂枝麻黄汤,开表泄热,胡老虽为一代伤寒大家,但误诊为外邪里湿(应是外邪里热),治以解表化湿,虽“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两个月病逝”。由于误诊误治终未能起死回生,医道之难由此可见一斑。仲景方术是检验治医者临证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因为它可以揭示个体生命演化规律,离开它医者临证就好比是盲人摸大象。长期以来,中医在临床上对辨证论治强调较多,而忽视了辩病证而论治之道,更缺乏辩个体差异气质分型与病证三位一体的独特诊疗模式,所以造成中医临床思维单一,阻碍了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成为影响并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致使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建立辩气质与病证相结合诊疗模式,发挥其综合优势,才能开辟新的前景。中医流传至今几千年,始终没有突破仲景时代的水平,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缺乏对个体生命本质的研究,如果照中医现状继续下去,中医最终会被西医取而代之,余在此大声疾呼,该是反思中医的时候了,仲景方术蕴涵着生命的数理,如果强化研究,有望形成数字程序化中医与西医抗衡,但本人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望有识之士与余携手合作,弘扬仲景学说,振兴中医,到时仲圣先师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尹氏气数图示:1/6   9/5   8/4   7/3   6/2阳明病37阳明病

                                                             5/1少阴证38

                                                              4/9少阳证39

                                                             3/8太阳证40

                                                              2/7太阴证41

仲景方术诠释《伤寒论》条文之五

2007-01-08 14:50

      不会要会固难:会了要不会尤难也。吾几时得一概不会耶?自贵莫如忍辱:忍辱莫如远人:远人莫如亲书。

      张某   男   51岁   咽疼三个多月,曾以清热解毒,养阴清咽等法治疗无效,医院认为是喉癌。视其咽喉,双扁桃体及咽喉后壁皆有多处脓点,常头痛汗出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腻,脉沉细,两寸浮。此为太阳表虚,邪久伤津,治以半夏散及汤加减:法半夏12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桔梗6克   诃子肉6克   结果:服药当天即感咽疼减轻,原方服半月,诸证消,咽及双侧扁桃体已无脓点。(胡希恕医案)

    余用仲景方术:张氏气质分型是1/6阳明之人,早在46岁时就患少阴病,48岁进入遗传缺陷期,51岁患少阴病少阴证,仲圣在《伤寒论》第313条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散由桂枝甘草汤加半夏而成,半夏降逆化痰,《神农本草经》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疼”桂枝甘草汤之治在少阴9/5,加半夏于其中,故治少阴病少阴证之咽喉疼有奇效。胡老认为此病不是少阴病,此方也不是少阴病之方是错误的解释,因为他不明仲景撰著之旨,所以后世诸家之说不可不知其说,亦不可尽倚其说是有道理的。明明是少阴病少阴证之咽疼,胡老竟注解为以少阴病冒之,可见胡老也只是精于辨证论治之道而未得仲景方术之旨。仲景方术的特点是辩气质与辩病证三合为一,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理清其各自特点及相关关系,对于临床运用这一独特诊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气质类型的划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制约和影响证侯的形成与演变,在气质与病证三者关系中,气质因素是主要矛盾,疾病证候的产生无不系于气质,即气质为本,病证为标。在仲景方术中,划分气质是辩病证而论治的根本,占有主导地位。仲圣从人体本身探索如何维护和促进健康,这种思维可以说是超前思维,气质是具有比较稳定的先天遗传性,是生命现象和疾病产生的基质,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中所呈现的症状可能是相同的,但产生这些症状的背景是不同的,治疗当然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仲景方术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意义所在,也体现着辩气质与病证相结合三位一体诊疗体系的重要性。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临床诊疗的主要手段,与辩病论治一并为临床所习用,辨证的指向目标是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是考虑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现状及与本次疾病的关联,并概括现阶段疾病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而辩病的指向目标则是疾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是对某一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分析某类人群三阴三阳气血的多少对某类疾病易感性,疾病发展的倾向性,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气质与病证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规律和特征。而病证的发生都以气质为背景。若将气质与病证三者割裂开来,都不能准确把握生命演化过程中的疾病现象。因此,辩气质与病证诊疗模式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由此构成完整的诊疗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仲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所以,崇尚仲景学说是理所当然的,医圣之名也是当之无愧的。

张氏气数图:1/6   9/5   8/4   7/3   6/2   5/1少阴病46岁

                                                                       4/9

                                                                       3/8

                                                                       2/7

                                                                       1/6

                                                                       9/5少阴证51岁

河图洛书与仲景方术之关系

2007-01-11 20:57

      河图洛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难题,是我国上古先民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创造出来的无字天书,时至今日,对于绘有河图洛书的实物以及河图洛书在上古时代的真实用途,除少数人知晓外,芸芸众生茫然无知。

      在周成王时代,河图洛书还在皇宫里陈列着,经幽王之乱,西周国宝被犬戎劫掠一空,河图洛书从此流落民间不见踪影。孔子一直等到晚年,也未能见到河图洛书,于是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一千古慨叹。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虽未言及河图洛书问题,但肯定知晓河图洛书,只是没有明言而已。有人据此而言“老子和孔子是那个时代两位学识最渊博的人,如果他们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其他人就更无从谈起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河图洛书蕴涵着生命数理,通晓之人秘不示人。所以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河图洛书问题竟成为千古难解之谜。后来一些硕学鸿儒,在研经读史过程中,对河图洛书的产生和用途提出过各种见解,但由于没有上古的河图洛书实物进行验证,同时又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文字证据,所以这些见解都只能算一家之言,很难得到学术界认同。

     河图洛书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宋代由陈抟处传出的河图洛书两种图式,有些人利用这两种图式来解释《易经》。由于《易经》是一部难懂的书,而由陈抟处传出的这两种图式又没有古代的河图洛书实物来证明,这时有些人不仅对河图洛书的这种用途表示怀疑,甚至对河图洛书本身是否存在也产生了怀疑。

    到了清代考据学昌盛,一些学者因从未有人见过古代的河图洛书,于是断言河图洛书纯系陈抟伪造,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河图洛书,并将此定为铁案。从此以后,就很少有人再提及河图洛书了。

    当代学术风气活跃,人们又开始关注河图洛书问题,有人认为河图是古代的气象图,洛书是古代的方位图,但这一研究结果依旧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即既没有找到古代的河图洛书实物进行验证,也没有找到古代的文字材料加以证明,同样未能被学术界接受。

    如果将中国上古史比作一项皇冠,那么河图洛书就是这项皇冠上两颗最耀眼的明珠。《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中国上古时代能被称作圣人的有名人物不过女娲,伏羲,神农,皇帝,仓颉数人而已,这些圣人如何使用河图洛书,未见文字记载。即便后来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生中天天期盼,也一直未能见到河图洛书,他甚至将河图洛书的再现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才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一千古慨叹,由此可见这两颗明珠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分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不知道古代圣人的所作所为,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解读上古先民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编写出完整的中国上古史,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揭开人体生命之谜。孔子很少言及尧舜以前的事,司马迁的《史记》也只能从黄帝时代写起。此后有疑古倾向的人,甚至把有关上古的传说全部否定掉。即使在当代,历史界,考古界,文物界对一些新发现的上古先民所创造的珍贵文物也不明究竟,难下断言。因此,破解河图洛书之谜,已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疑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上古时代既已存在,但河图洛书实物以及河图洛书在上古时代的真实用途却鲜为人知,直到宋代,一些研究《周易》的著作中才出现各种图式,并称其中的两种图就是上古的河图洛书。这两种图式在上古时代是否存在,它们是否就是上古的河图洛书,它们在上古时代有何用途,一直是千古难解之谜。

    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河图应是玉一类物品,或者是刻在玉上的一种图,和其它玉器同时陈列在一起,并无任何神秘之处。郑玄为《尚书》作注:“图出于河,帝王之所受。一有洛书二字”。说明郑玄曾看到有的《尚书》文本中有洛书二字。按中国人传统审美观念,西序陈列五件玉器,东序也应该陈列五件玉器,这样才显得对称和谐,并与“越玉五重”记载相符。可见在西周成王,康王时代,河图洛书都还存在。

    经幽王之乱,西周积累的货物宝器被犬戎劫掠一空,估计河图洛书也不会幸免。老子作为东周守藏室之史,一直未言及河图洛书,因为天机不可泄露。孔子曾入周参拜过明堂,会见过老子,孔子是否与老子讨论过河图洛书问题,文献中未见记载。孔子一直盼望能见到河图洛书,直到老年时仍未见到。从西周灭亡到孔子而立,中间不过二百多年时间,两件国宝的失落,竟在中国历史上铸成一件千古憾事。

    关于河图洛书用途的记载最早见于《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则记载同时指出了河图洛书的出处和用途,可惜记载本身过于简略,既未说出河图洛书的具体用途,也未讲清河图洛书是如何出现的。在一般人看来,既然古代圣人都以河图洛书作为某种行为的准则,说明河图洛书应是至高无上的圣物,除了天赐或自然存在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释。

   古代也曾有几位学者对河图洛书做了比较客观推测,如汉代郑玄认为河图洛书是帝王传受之物,元代俞琰认为是刻有图文的玉器。南宋薛继宣认为是记有当时疆土国界之类地图的文物,被作为王位传授的象征物。这些推测虽然找不到直接的证据,但也没有超出《尚书。顾命》和《易。系辞》所论述的范畴,因为这些物品确有帝王可藏,圣人可则之处。

   有人依据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慨叹,推测河图和凤鸟一样,也是一种瑞物,只有政治清明时才会出现。然吉祥物虽可能为帝王收藏,却很难找到圣人可则之处。

   有人将“河出图,洛出书”解释成从黄河和洛水中冒出了图和书,如扬雄在《核灵赋》中说:“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贡龟书”。还有人将“马负图,龟负书”与“河出图,洛出书”合在一起进行解释,提出以黄河龙马所负之图为河图,洛水神龟背上所负之书为洛书。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猜测,只能给否定河图洛书存在的人提供一种口实。对河图洛书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西汉刘歆。刘歆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刘歆博学多才,是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他或许是对各种古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上述结论的。刘歆的论述提供了两条重要的信息,在伏羲继天而王之前已有河图,到禹治洪水时,仍在使用洛书。刘歆论述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将伏羲则河图而画八卦之说与《易。系辞》中观天察地而制作八卦之说统一起来。《易。系辞中》对伏羲制八卦过程做了详细记述“古者包牺氏之王于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后来有人又将河图与周易后天八卦的产生连在一起,两千年来,人们一直为河图与周易八卦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使许多有识之士耗费毕生精力也研究不出什么结果。在河图洛书中取得重要进展的首属仲景及其先师佰祖等民间高手,以及宋代陈抟处传出的河图洛书图式。仲景及其先师根据河图洛书和八卦撰著了千古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而陈抟在《龙图易》(见中华道藏16册516页之易数钩隐图)中提出龙图三变的三组易学图式,其第三变的两幅图,就是后来被刘牧称为洛书与河图的图式。图式的提出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河图洛书提供了一种依据。这两个图式究竟是陈抟自己由周易悟出来的,还是确实看到古代的实物,陈抟没有说,他托伏羲之名,又将河图洛书与周易及“龙马负图,神龟供书”拉到一起,河图洛书之谜并未明言,反而使清初一些学者否认有河图洛书的存在,并认为河图洛书是纯系陈抟伪作,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河图洛书,这一判决被定为历史铁案,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学术界占据统治地位。其实陈抟传出的河图洛书八卦图式是仲景时代的河图洛书八卦历代秘传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将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引入《周易》及河图洛书的研究,对河图洛书提出一些新的设想。但都只能算是一家之言,无法得到确证。

    现代考古学的进展为河图洛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77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上所刻的数字和文字内容分别与由陈抟处所传出的洛书及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灵枢经。九宫八风篇》完全相同,他说明宋代所传的洛书图式并非陈抟伪作,而且这些图式在战国时已经流传着,但它还不足以证明这种图式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

   令人惊讶的是1987年6月,在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一处新石器时代墓地上,出土了一件5000年前的玉器(习惯上称之为含山玉片),有的考古学家曾对玉片做过考证,认为玉片周围一圈的圆孔可能与古代的洛书有关,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洛书在上古时代有什么用途,所以这一研究结果并未引起学术界普遍重视。

   对于河图洛书这种在没有文字时代创造出来的珍贵文物,到了有文字时代反而失传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它们的图形和真实用途又未见于任何文字记录,这就给研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即使像含山玉片这样重要的实物已被发掘出来,人们仍然以陌生而怀疑的目光审视着。

   解读河图洛书最重要的实物含山玉片是破译河图洛书的关键所在。据测定,含山遗存玉片距今约5000年,所以玉片的制作年代应在5000年以前,玉片所包含和反映的是更为遥远时代的事物,如果没有此前的长期积累,是不可能突然出现如此精美而复杂的图形的。玉片为长方形,四周钻有23个圆孔,围绕中心有两个大小相套的圆圈,在内圈中有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心八角形图案,内外圆之间被八条直线分成八等份,在每一份中各有一个箭头,分成八小格,在外圆与玉片四角之间,也各有一个箭头,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琢成这样一块玉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玉片四周方,中间圆,是古人天圆地方盖天说思想的反映,内含着整个宇宙地球时间和空间以及方位的概念,显示了中国古人独特思维模式和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及其聪明智慧。内外圆之间被八条直线分成八等份,八个箭头分别指向八个不同的方位,是最原始的八卦方位图式,在没有文字时代所创造的原始八卦图表示日月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外圆与玉片四角之间的四个箭头,表示冬至日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向西偏南方向落下,以后逐渐北移,到夏至日太阳从东偏北方向升起,向西偏北方向落下,以后又逐渐南移,太阳的这种依次往复运动即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就是一岁,四时八节七十二候的变化也尽在玉片上。四周的二十三个圆孔表示的是河图生成数一至十的九种组合,从左上角第一个圆孔顺时针数起1/6   2/7   3/8   4/9   5/10   6/2   7/3   8/4   9/5,始于1/6,终于9/5,复归原处。这说明上古人已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找到洛书一至九九个变化数和九个方位的最佳对应关系,而且能用二十三个圆孔就能表达河图1——10生成数的九种组合共99数,由此可知含山玉片是最古老的没有文字时代的河图洛书图式。无独有偶,半坡及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口沿上的图案所反映的既是八方位图,而且也是河图洛书简图。至此,曾经争论多年的河图洛书之迷,也就能从含山玉片上得到较为满意的结论了。河图洛书圣人图之以留世,使人深玩其意,各了性命。河图1——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洛八卦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以次建构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

    河洛八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古人高度智慧结晶,明其理则上可知天文,下可知地理,中可通人事,其精于此道者,代不乏人。黄帝族的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十八局”,就是将河图的数字打乱,重新编出十八种图式,用来传递军事情报信息。医圣仲景先师之河洛八卦昭示下的仲景方术推演河洛八卦图式为十八种,创立人体三阳三阴配脏腑六病天度气数图和人体三阳三阴配脏腑六病部位图以及阴阳九型十八种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人体三阳三阴配脏腑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等二十多种图式,以数定象,因数明象,务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在此基础上撰著了千古不朽医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三百九十六条方法论,以示人辩气质和病证而论治之道,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伤寒与杂病为一炉,开创了仲景方术个体化诊疗模式,深刻揭示了人体生命演化过程中疾病产生的本质和演化传变规律。仲景方术其理论溯源本于河图洛书,物生谓之化——河图形圆,阴阳合一,五行一气,十月怀胎先天生成无为顺生自然之道。物极谓之变——洛书形方,阴阳错综,五行克制,九九八一后天变化有为逆运自然之功。人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数而生,病乃先天,先天生成病,医乃后天,后天变化证,六病辩病位,九纲定病性,“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病证而治之”。

医圣张仲景在三元九运艮八运天之气8/4伤寒主事之际撰写了千古不朽医著《伤寒杂病论》,时隔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又恰值三元九运艮八运,与仲景时代天运同步,隐秘千年而不传的张仲景术终于大白于天下,争论千年而不休的《伤寒论》真面目也终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中医之振兴指日可待,避世高人,山中人和闲人将复出以济世,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而衰落多年“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道家文化会再次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回归自然思想将会更加深入人心,大行于世。

九变十化气数图解读《伤寒论》条文之一

2007-01-25 12:53

   自古学《伤寒论》者,由于不明仲景撰著之旨,不得仲景秘术,“无不苦其繁难深晦,不得系统,不得要领,用力益深,入门益难,掩卷叹息,废然而返者,多少人矣”。再加之世传《伤寒论》原文次序,前后紊乱,颠倒错简之处甚多,理路因以不明也,故有“读《伤寒论》者,只喜读方,最怕读文,文无理路可寻,方有病证可按”之说。所以欲通仲景之旨,首先要晓三阴三阳之意,欲明三阴三阳之旨,首先要搞清“气数”之意,“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万物有气即有数,有生成就有变化,人乃万物之中最贵者,先天十月怀胎河图是也,后天九九八十一变洛书是也,河图洛书两者合二为一与后天八卦相配之生命形成和演化过程就是人的气数,大至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无不有气数的存在。无病之人,人体气机升降有序,周而复始,患病之人,气机升降失衡,生命圆运动受阻,有始无终。医者,必须通晓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气数演化规律才能更好的临证治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仲景之后,除王叔和卫讯等少数人通晓仲景之旨外,千古无一人。《伤寒论》研究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是明证,正因为不明仲景撰著之旨,才有诸家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言百家争鸣促进了伤寒学说和仲景学说的发展,依我之见,在不明仲景撰著的情况下后世注释之著是在误导后学,引入歧途不得而返,诸多学子,苦无入门之捷径,张仲景术的问世,不但可释千古疑难,而且可获登堂入室之匙,可在最短时间内造就大批中医人才,中医之振兴指日可待并非虚言,待仲景方术大白于天下之时,《伤寒论》研究就可以划句号而告终。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一出生其后天生命过程就呈有序性,动态性,周期性在逐渐演化发展,人的一生就好比是一罐煤气,其生命能量在逐渐的耗散,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经过九九八十一变由少到老,待生命能量耗尽便气尽身亡,只剩一具无生命的躯体。人身之魂“身未生时他先来,气未绝时他先去,当人破胞出头之时,哇的一声,即魂入窍之时-注:万物皆有灵,天地气交借父精母血而成身,魂一入窍,受后天木气(天一地二人三,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是三生的)与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婴儿落地时,无声者不成”。“魂之为物,迁移不定,离此去彼,离彼来此,轮回不息”。至于魄者,“借血气之灵,受金气而凝结—注:所谓天魂地魄,即天三地四,生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灭,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为此耳”。游魂属8,鬼魄属4,男8女7,男逆女顺,故九变十化气数图始于8/4魂魄入,终于8/4魂魄出。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气数图两对角线首数相加均为16,8/4曰伤寒,7/3曰杂病,仲景撰著时又恰值三元九运艮八运天之六气8/4伤寒主事,故仲景撰著名《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人始于8/4,终于8/4共99岁,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病九年一变,证随年月日无时不在变,一年有四季,故有九十九乘四等于三百九十六条方法论。仲景三百九十六条方法论是治疗百病的根本大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

   考“方法”一词最早见于《墨子》,《墨子·天志》云:“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于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何故,则方法明也”。显而易见,在墨子之前,做各种事物都有各自的方法,墨子这里所说的方法,仅是指用矩来测物体方与不方之法,事实上测方之法也有许多种。其实河洛九宫八卦方位法就是方法一词的来源,这个词用多了用习惯了,人们就称做其它事的办法也叫“方法”,并被一直沿用至今。

   仲景先师在九变十化气数图中,首先对伤寒与杂病进行分类并揭示这两种疾病产生的本质和传变路线以及其自愈日期。宋本《伤寒论》将其论述条文置于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即以下的表述形式:

                       伤寒                                                                                 杂病

                        8/4                                                                                   7/3

                        7/3                                                                                   6/2

               病有发热恶寒者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                                                                    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此为仲景先师示人以伤寒杂病之辩,太阳伤寒8/4内传厥阴7/3,厥阴杂病7/3内传阳明6/2,太阳伤寒病8/4七日自愈,厥阴杂病7/3六日可自愈。

   历代医家对此条文极为重视,但对其文意的具体理解,则看法不一,争论不休,难以统一认识,遂使后学无所适从。大致归纳诸家之说有如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发于阳”是病发于三阳经,“发于阴”是病发于三阴经。二.认为“发于阳”是病发于太阳,“发于阴”是病发于少阴。三. 认为“发于阳”是感受了风邪而发病,“发于阴”是感受了寒邪而发病。上述三种说法,都与仲景思路格格不入,很难与临床相符,其实本条的重点是辨别一个本气自病而恶寒的病人,是太阳伤寒8/4,还是厥阴杂病7/3,是通过本条之辩证,充分体现仲景原书是伤寒与杂病共论之书,是融伤寒与杂病而一炉共冶的大经大法。

   九变十化气数图,从整体上纵横观之,其人体生命周期过程中病证的动态有序演化规律就像一张鱼网,处于极顶位置的横病为纲,纵证为目,横病为本,纵证为标,横病先天生成,九年一变,纵证后天变化,逐年在变,纲举则目张。六病定病位,九纲定病性。《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8/4和3/8的提纲之辩,是对太阳病伤寒8/4和太阳病中风3/8最典型临床症状的高度概括。同理,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阳明病6/2的提纲之辩,但不包括阳明病1/6,以区别于胃家寒和胃家虚之太阴病2/7。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弦也是少阳病4/9的提纲之辩。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太阴病2/7的提纲之辩,太阴病不包括脾5,脾5不属太阴,属少阴。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只是少阴病5/1的提纲之辩,不包括“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证之少阴病9/5。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厥阴病7/3的提纲之辩。以上六条仲景虽未明言提纲二字,但它确实是伤寒论的提纲条文,其表述形式有其特殊性,在气数图中处居高临下的位置,既表示三阴三阳六病的最典型临床表现,又表示生命过程不同的演化周期,还表示人身的不同部位,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其置于六病各篇之首,以示人辩病证而论治之道,明乎此则后世关于“提纲”和“非纲”的千年之争可休矣。

   人禀九天1/6   2/7   3/8   4/9   5/1   6/2   7/3   8/4   9/5之气数而生,上属九星,下属九州,命系星辰18位,人生天地100年,若其时正,则身命高超,前程显达,若其时不正,则命贱身卑,沉沦漂泊。仲景紧接着在《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和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论述太阳中风3/8和太阳伤寒8/4之辩,太阳中风3/8和太阳伤寒8/4是对太阳病的分类,不是伤于风叫中风,伤于寒叫伤寒,伤寒中风都是指本气自病即内伤病,而外邪侵袭人体,正气不足,抗邪无力也可以患病,那就是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风伤厥阴7/3,寒伤太阳8/43/8,暑伤少阴9/55/1,湿伤太阴2/7,燥伤阳明1/66/2,火伤少阳4/9。本气自病即内伤病和外邪致病即外感病,其病同而证异,治法亦异,仲景有方有论,通晓三阳三阴之旨,才可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关于三阳三阴之实质,暂且不表,以待后论。

九变十化气数图解读《伤寒论》条文之二

2007-02-01 21:20

    仲景《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为百病立法的临床医著,是集伤寒温病杂病于一体,理法方药俱全的大经大法,其396条方法论,字字珠玑,有方有证曰法,无方有证曰论。但长期以来,世人由于不明仲景撰著之旨,不得仲景秘术,再加之宋臣林亿等人将一部完整的《伤寒杂病论》重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遂使后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外感伤寒的,《金匮要略》是专论杂病的,这种错误见解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极大,贻害后学。

    学习研究《伤寒论》,首先要弄清伤寒和杂病的真正含义,在仲景时代,伤寒二字的意义是非常宽泛的,《难经》有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句话中,“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是外感疾病的统称,“有伤寒”的“伤寒”二字是指麻黄汤证的伤寒,因汉时对疾病的分科,只将外感急性发热的疾病统称之为伤寒,除伤寒以外的疾病则统称为杂病,伤寒与杂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至于仲景所称的伤寒,则是泛指,并非专指外感疾病之伤寒,它包括本气自病之伤寒(内伤病)外邪致病之伤寒(外感病),因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气自病之伤寒是内伤病,即《难经》所言的“正经自病”,其病九年一变,其证逐年在变,而外邪致病之伤寒是外感病,其病证传变迅速,随时而变,按日计传,故此种伤寒“所以贵疗于早也”,明乎此则《伤寒》书可读矣。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之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则本气自病,外邪乘机而入,邪随体化而发病,如正值生命演化期是太阳伤寒8/4之人,邪随体化,则易从寒化,寒伤太阳,对于此种内外合邪致病之伤寒,仲景在《伤寒论》第4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若欲吐,若躁烦,脉急数者,为传也”。天之六气寒伤太阳8/4和3/8,故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病在人身之部位是从背项到头,司一身之表,太阳受病传与不传,病轻病重,医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其传变路线对男子而言太阳伤寒8/4内传厥阴7/3太阳3/8内传太阴2/7,“若欲吐”知邪已传太阴也,故“为传也”。对女子而言太阳伤寒4/8受邪内传少阴5/9太阳8/3受邪内传少阳9/4,“若躁烦”知寒邪入里化热,或入少阴5/9,或入少阳9/4,“躁烦者”是“心躁烦”也,故也“为传也”。外邪致病之伤寒是外感病,人体受邪之后,其传与不传视正气的抗邪能力而定,若有上述之“若欲吐,若躁烦,脉急数者”便可知是传也。紧接着第5条仲景云“太阳病二三日,其二阳证不见者,为不传”。太阳病8/4其内传路线是一日太阳8/4,二日厥阴7/3,三日阳明6/2,四日少阴5/1,五日少阳4/9......,“二阳者”阳明6/2是也,病伤寒已两三天,对于男子而言伤寒8/4首传半表半里厥阴7/3,继传阳明6/2,对于女子而言伤寒4/8,首传少阴5/9,再传阳明6/1,两者二三日邪均传里入二阳即阳明6/2或6/1,若丝毫不见阳明征候出现,就可判断为不传,此二条有证无方是仲景大论,仲景用气数图示人以规矩方圆,并告治医者疾病的传变路线,惜此绝术湮没千年而不彰,遂使后人终不得仲景之旨。

    在《伤寒论》中三阳三阴六病气数图的纵向发展过程,是疾病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动态有序演化规律,其传变顺序是永恒不变的医者必须明确其传变路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临证服务,对于这种疾病的传变和转属,后世人在研究《伤寒论》时,由于不知仲景秘术,几乎无不言“传经”,其实“传经”之说有违仲景之旨,仲景六病各篇从无“传经”二字,也无“六经”之名,三阳三阴六病不是经络学说的“六经”,与经络无关,只有在用针灸辅助治疗时才称“经’,如《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条仲景不称伤寒而称太阳病,大有深意。太阳病8/4内传厥阴7/3是本气自病之伤寒,七日来复,即使不治也七日可自愈,若七日不愈则又传阳明6/2,此时可针足阳明6/2,使经不传则愈。至此外邪致病之伤寒和本气自病之伤寒就不难分辨了。

    古人云“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伤寒论》第九条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纵观各家对此条文的注释,每多各呈己见,无一得仲景垂方立法之苦心者,如晚清伤寒大家,火神派祖师爷郑钦安对此条文注释云“此言风寒之轻者也,逢太阳旺时,亦可自解也”,随文释意,似是而非,郑师爷尚且如此,况其下者乎,缘由不明仲景撰著立方立法之旨和对秦汉时三阳三阴独特时空分布理论模式的了解。秦汉时一昼夜除用12时辰表示外,尚有自成体系的三阳三阴时空概念,那就是《扁鹊阴阳脉法》所云的“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太阴,夜半曰少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阳三阴时也”。对此仲景亦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以日中曰阳明故也。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以晡时曰少阳故也。少阳病欲解时,从亥至丑(古本为寅至辰)上,以黄昏曰太阴故也。太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古本为亥至丑)上,以夜半曰少阴故也。少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古本为子至寅)上,以鸡鸣曰厥阴故也。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辰(古本为丑至卯)上,以平旦曰太阳故也”。用九变十化气数图表述如下: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7/3     5/1     3/8     1/6     8/4     6/2

  6/2     4/9     2/7     9/5     7/3     5/1

 日中曰阳明   晡时曰少阳  黄昏曰太阴    夜半曰少阴   鸡鸣曰厥阴    4/9

 巳至未     申至戌    亥至丑      子至寅     丑至卯      3/8

                                          2/7

                                          1/6

                                          9/5

                                          8/4

                                        寅至辰 平旦曰太阳

 通俗的讲就是“太阳病解于阳明,阳明病解于少阳,少阳病解于太阴,太阴病解于少阴,少阴病解于厥阴,厥阴病解于太阳,以病传有序,邪随体化故也”。厥阴病7/3消渴患者,一日中平旦太阳时即3点至5点其血糖水平最低即是明证,因厥阴病解于平旦太阳时故也。这是人体抗邪机制的自然良能反应,少阴病五更泻患者,每到鸡鸣时就去如厕,气数然也。以上所述非不学问人所可妄谈。 

九变十化气数图解读《伤寒论》条文之三

2007-02-07 21:07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理论思路中,中风伤寒与温病同属于太阳病的范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这就是后世所言的“伏气温病”,又曰“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冬不藏精)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人身之正气为主,司天之邪气为客,“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本气自病则外邪入侵,邪随体化而病成,寒伤太阳8/4和3/8,风伤厥阴7/3,暑伤少阴9/5和5/1,湿伤太阴2/7,燥伤阳明1/6和6/2,火伤少阳4/9。用气数图表示即:

  寒伤太阳   风伤厥阴   燥伤阳明   暑伤少阴   火伤少阳   寒伤太阳   湿伤太阴   燥伤阳明   暑伤少阴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寒邪外入,本气自病成伤寒,温邪内生,本气自病而成温,而导致温病产生的先决条件有二(温病需两个条件,而本气自病一个条件当期气数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病是本气自病(注意是本气自病一个条件),非外邪所致,故与伤寒治法不同,伤寒易治,汗出而解,温病难疗,汗下非宜,对此种温病,仲景在伤寒论第六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乃借温病以分别伤寒之言,冬伤于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变为温病,寒伤太阳8/4不即病而成温,若误用汗法以治温病,温病内生,病在厥阴7/3,故仲景曰风温,风温为病本宜麻杏石甘汤以清解之,若被误下病又传阳明6/2而成秋温,秋温为病宜用白虎汤治之,怎乃又被火治所误,病又传少阴5/1而成冬温,冬温为病,死人最多,因为少阴是生命的根本故也。温病表里皆热,传变极速,肾水有立时熬干之虑,当以清热保津为治疗大法,大小承气汤辈也可暂用急下存阴。若屡经误治失治病已八九日不解,则入里传于少阴9/5,脉沉而数,心烦不寐,急服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鸡子汤以保心阴而固中气,以达肝肾之气升而心肺之气降之效,使生命圆运动恢复正常旋转而病愈。

   民国8年1919己未年,天道正值三元九运震三运,天之气太阳3/8寒水主事,世界范围的传染性流感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太原阎百川先生以山西人民病温病,服银翘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剂而死者,以为《温病条辨》乃中医治温病无不遵守之本,银翘散为《温病条辨》第一方,而不见效如此,乃聘请各省大医,赴晋开办中医改进研究会,20年之久,结果不得办法,会址改为西医学校而罢”。“伤寒温热之争辩,至有清一代为最烈,伤寒家之斥温热,犹严父之逐劣子,认为不屑教诲。温热家之排伤寒,如蛮族之抗敌国,指为不共戴天。伤寒温热同属中医,一则陈义较高,范围较广,一则述理稍浅,范围稍小”。不要认为,伤寒论只是论述治伤寒病的,后世的温病学才是治温病的,明乎此则历千年而不衰的伤寒温病两派之争可休矣。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多发的急性传染病和各种内伤疾病都与天道运行有关,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180年为一周,三分之为上中下三元,即三元六周甲子时空理论模型。三元九运每运二十年,共计180年为一大循环,周而复始,以至无穷,天人共处有序运行之中。

  汉建安22年(193年),天道值三元九运艮八运,天之气太阳8/4寒水主事,寒伤太阳8/4和3/8,伤寒疫病横行,“家家有僵死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面对如此悲惨情景,《伤寒杂病论》应运而生。

   明末崇祯14年,天道值三元九运兑七运,天之气厥阴7/3风木主事,风伤厥阴7/3,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瘟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家,由于医家当时用一般治疗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剂,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迁延,进一步向危重阶段发展,致使枉死者不可胜数。吴又可的《瘟疫论》应运而生。

   清乾隆58年1793年,天道值三元九运乾六运,天之气阳明6/2燥金主事,燥伤阳明6/2和1/6,京师患大疫,很多医生按明代大医张景岳的治法来治疗而无效,并使患者有些因之而死,又以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方法治疗亦无效,桐乡医生余霖投大剂石膏药活人无数,而《疫疹一得》专著应运而生。同期吴鞠通之《温病条辨》也应运而生。这是天道气数使然也。

   2003年“非典”爆发时恰值天道三元九运兑七运,天之气厥阴7/3风木主事,病在厥阴7/3肺肝,当时因对这种周期性爆发的急性传染病认识不足,整个人类社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和危机四伏之中,“病从天降”现象自古有之,惜未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导致耗资数百亿无功而返。“非典”的爆发充分暴露出现代医学的软弱和中医学的滞后现状。

   2005年全国首例H5N1型禽流感患者湖南12岁女孩贺茵(生于癸酉)死于少阴病厥阴证,其病本在少阴1/5脾肾,其证标在厥阴3/7肺肝。气数图示:

         9/4   1/5少阴病                                             

                  2/6

                  3/7厥阴证                                 

  大量的证据表明,人类的诸多疾病都与天道运行有关,只是这种“病乃先天”医学思想还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我们现在又恰值天道三元九运艮八运,天之气太阳8/4寒水主事,与仲景时代天运相同,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爆发一场全球性的流感大疫,到时按仲景法治之可也,天道不绝人。下一步离九运,从2024年始到2043年止,天之气少阴9/5君火主事,内外疮痈疾病将再次光临人类,到时遵山西傅青主之《青囊秘诀》方法治之可也。

用九死一生气数图给任应秋先生瞧病

2007-02-25 12:59

    古人贵九九之学,重推步之术,世人愚昧,湮而不察。《内经》和《难经》用九九八十一谋篇,《伤寒论》以九九八十一气数图立论,历法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反映气候变化,算术有九九乘法口诀,民俗人生有九九逢九年之忌等等,何以见此?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内经六节脏象论》曰:“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度以六为周期,六个六十甲子为一年,仲景用三阳三阴六病划分人身之六个不同部位以应天度,气数以九为周期,仲景用阴阳表里半表半里寒热虚实九纲定三阳三阴六病之病性和病情,以应人之气数,阐发天人合一之旨,万病不出此范围。九死一生气数图可以精准辩病位定病性,其准确性之高令人折服。现以任应秋先生之死以验证之。

   任应秋 (1914~1984)医学家。字鸿宾。重庆江津市人。1932年从师刘有余学习中医。1936年就读于重庆中医学院,获名医丁仲英、谢利恒等人指教。1937年7月回江津执医,并担任中学卫生、语文课教师。1944年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是年完成第一部著作《仲景脉法学案》,翌年又编写《任氏传染病学》。1952年到西南卫生部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执教,任教务主任。1953~1957年,先后编写出《脉学研究十讲》、《中医病理学》、《中国医学史略》、《中国医学通俗讲话》、《中医药理学》、《伤寒论语释》、《金匮要略释》、《内经十二讲》等论著。1957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从医50余年,培养中医人才数千人,著书3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历任北京中医学院科研办公室主任和古文、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等职。

   任应秋的中医学习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治中医学的门径和方法 任应秋
前一句是说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于贡所说:”夫于之增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必须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有可能看见科学内容的富和美。后一句是说做学问必须要下刻苦工夫,学问多半都是一望无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备一点牺牲精神,甘冒风险,战胜驾涛骇浪,坚定地把握着后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达到彼岸的。下面把我学习中医学的经过略述如次:

我十七岁开始学习中医学。在未学医之前,从四岁开始便以通读十三经为主,如《尔雅》那样难读的书,都曾熟读背诵。同时还读一些有关诗文典故的书,如《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声律敢蒙》、《唐诗三百首》、《赋学正鹄》、《少岩赋》、《清代騈文读本》、《古文观止》之类。先后凡经历十四年。教我的老师,都是清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之流,我的古汉语知识,便从此打下了基础,也是我后来学习中医学较雄厚的资本。当我赞完十三经的时候,老师许君才先生要我看张文襄的《輶轩语》,这是南皮张之洞在光绪元年(1875)作四川提督学政时写的一本”发落书”,但确是当时指导读书的一本好书。其中特别是《语学》一篇,对我颇多启发。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读经、读史、读诸子、读古人文集以及通论读书五个问题。如说:”读经宜读全本,解经宜先识字,赞经宜正音读”、”读经宜明训诂、宜讲汉学、宜读国朝人经学书,宜专治一经,治经宜有次第,治经贵通大义”等,至今在我脑子里还有较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我后来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许多方法,都是由于张文襄所影响的。尤其是他在谈到”读书宜有门径”时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周,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后来我终于买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来看,果然大有收获。例如我对十三经都已背诵如流了,但我却说不出为什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叫《四书》?而《提要》则明白告诉我们:”《论语》、《孟子》,旧各为帙,《大学》、《中庸》,旧《礼记》之二篇。其编为《四书》,自宋淳熙始,其悬为令甲,则自元延佑复科学始。《明史.艺文志》别立《四书》一门。”不仅《四书》的沿革比较清楚了,同时亦知道《四书》各种注本经《四库》著录约有六十二部之多,存目还有一百零一部,真是洋洋大观。更有意义的是,在读《提要》的过程中,亦知道了《四库》著录的医家类书凡九十七部、一十八百一十六卷、存目书凡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这给我后来阅读医书提供了很好的书目索引。
民国十八年奉先王父益桓公命,受医学于先师刘有余先生门下,先授以陈修园《公余六种》,半年内悉能背诵。又授以《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须正文与浅注同时串读。例如:”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谓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这样正文和注文连串起来读,当然大大增加了诵读的工夫。好在我早已练就了背诵的基本工,在一年的时间内,便已达到指点条文的首句,便能连注串背出来的程度。有余先生腹富而口俭,不善于讲说,我必须且诵读、且理解,全凭自己下工夫。只有到理解不通时,才去请教先生。先生语言虽简,部非常中肯。他是以善用乌梅丸治杂证蜚声一时的,记得有一次侍诊,半日中曾经四次疏乌梅丸方,一用于肢厥,一用于吐逆,一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毕诊以后,问难于先生,他说:凡阳衰于下,人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随证施用,腹泻与肢厥两证,均阳衰于下也,故重用姜桂附辛,而去二黄;呕吐一证,气逆于申也,故多用乌梅以泄肝;消渴一证,人盛于上也,故重用黄连黄柏,去辛轻用附莒以平之。从此以后,我对乌梅丸的运用便灵活多了。诸如此类,对先生对我的诱挟是很大的。但先生毕竟是个经方学家,而不是医经学家。我的思想既受到张文襄治经诸说的影响,亦欣赏南雷黄宗羲”先穷经,后证史”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学似乎亦应该先从经典著作下一番工夫,才可能奠定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便在刘先生的同意下,从事《灵枢》、《素问》的学习。

我治医经学的方法是,亦如读《十三经》那样,先从篇章句读下手。例如,”生气通天论”是《素问》的第三篇,主要是阐述机体中的阴阳二气是与自然界的阴阳二气息息相通的,并赖以维持其生命的健康存在。全篇可分做三大章,篇首至”气之削也”为第一章,概括叙述生气与天气的关系,人们必复做到”传精神,服天气”相与适应,以维持寿命之本。至”形乃困薄”止为第二章,包括四个小节,章首至”阳气乃竭”为第一节,阐述外感邪气伤害阳气的病变。至”郁乃痹”止为第二节,叙述阳气伤于内的病变。至”粗乃败之”句止为第三节,畅发阳气受伤、邪陷经脉的病变。第四节指出保护和调养阳气的方法。第三章亦分做四节,”气立如故”句止为第一节,说明阴阳不能偏胜的道理。至”乃生寒热”句止为第二节,敛阳气不能外固,发生一系列伤损阴精的病变。至”更伤五脏”句止为第三节,说明阳不固于外,四季都可感受外邪。最末一节畅叙阴气内伤影响各脏的病变,并提出保护阴气的方法。这一工作,我是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此以后,我对《灵枢》、《素问》才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其次是校勘。校勘是清人治经学最有成就的手段。它必须要具备文字学、声音学、故训学等小学的基本功,然后博览群籍,才谈得上校勘。我对此仅具备一点常识而已,但要想认真研究这两部秦汉以前的古典著作,又非通过这一手段不可。不得已,乃尽量搜集前人对两经校勘的资料,作为借鉴,辅导我进行研究。如:林亿的《新校正》、胡澍的《素问校义》、俞樾的《读书余录》、孙诒让的《札迻》、顾观光的《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张文虎的《舒艺室随笔》、于鬯的《香草续校书》、冯承熙的《校余偶识》、江南诰的《先秦韵读》、沈祖绵的《读素问臆断》以及日人丹波元简的《素问识》《灵枢识》等,我部会充分利用,确是解决了不少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关于《灵枢》《素问》的注解,本来就屈指可数,全注的不外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黄元御五家。单注《素问》的,仅有王冰、吴昆、高世栻、张琦四家。这些注家均各有独到处,亦各有其不足的地方。如何汲取其所长,并摒弃其所短,择善而从,这就要下一番研究工夫。日人丹波元简的《素问识》、《灵枢识》,丹波元坚的《素问绍识》,对各注家曾有个比较选择,而且是件得较好的,足资借鉴。但衡量注家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临床现实来考虑。如《素问.阴阳别论》”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王冰注解为”气畜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以气泄出解释善气,不符合《素问》的习惯用语,而吴昆、马薛、张介宾不作解释。独张志聪注云:”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放大息以伸出之。。满,同懑。心懑不舒,故时时想太息而得到伸舒,不致悠闷,是临证常见的。心肾之气不能相交,可以见此,故曰二阴。因此,我对王冰所注善气,便持保留意见。
我之所以要对《内经》下这一些工夫,主要是想从中找出它的理论体系以及它的指导思想来。《灵枢》、《素问》两个八十一篇,都是采用综合叙述的方法来表达的,但其中毕竟是存在着它的独特理论体系,这一点从杨上善开始便已经认识到了。《太素》之所以要拆散原篇次第,分做摄生、阴阳、人合等十九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其主要目的就是探求它理论体系的脉络。后来滑寿分做十二类,张介宾基本与滑寿同。季中梓分八类,汪昂分九类,沈又彭分为平、病、诊、治四类,不管分类的多与少,目的都是在寻找其理论体系。概括言之,脏腑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这是《内经》理论体系最基本的部份。至于病症、辨证、刺法、摄生等内容亦很丰富,都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有待于认真探讨的是,它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都贯穿着当时朴素的对立统一规律思想----阴阳学说,以及朴素的系统观----五行学说。首先它用阴阳这一概念来说明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事物的变化复杂多样性。而且指出事物的运动,总是存在着平衡和不平衡约两种状态,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并说明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既是相互依存,又能相互转占,故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同时还认为阴之与阳,固然是一对矛盾,但阳卸居于主要方面,而以阴为次要,所谓”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至于五行学说,它具有明显的整体观念,它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明确地把五行当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提出来了。所以它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就是规律。五行生克制胜的结构联系,提出了事物作循环运动的根源,也就是为了探索自然界循环式动态平衡的规律性提出来的,故说:”互运之始,如环无端。”又说:”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于此,我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区别在于,阴阳是在说明世界最一般普遍的联系,而五行则在企图刻画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动方式。中医学的许多理论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直至今天仍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其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里面贯串着朴素的对立统一学说和系统论,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发掘、整理提高、继承发扬的。所以我认为学习中医学不首先学习好《内经》,不通过对《内经》的认真学习,是打不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也就谈不到学习中医学。
凡是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辨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份,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了。只有精了,才可能博。就中医学而言,只有把《内经》这一类的古典著作搞精通了,博览各家的著作才不费劲,才具有分析鉴别的能力。例如:对《内经》学习有根柢,读仲景的《伤寒论》,便知道他用三阳三阴辨证,是原于《素问.热论》的,但仲景所究心的却是伤寒,并非热病。《热论》约三阳三阴,仅有表里之别,并无寒热虚实之分;而仲景约三阳三阴,则表里寒热虚实无乎不包。不透过这一关,是学习不好《伤寒论》的。刘河问的学术思想他来源于《素问.热论》,但河间所研究的仅是热病,而非伤寒。所以他的通圣散、双解散、凉腩散、六一散、三乙承气汤诸方,都是针对热病而设,不用麻桂辛温剂。河间所用的三阳三阴辨证,正是《热论》的旨意,仅用以分辨表里而已,不能与《伤寒论》强合。但是在河间仍然叫做伤寒,不透过这一关,亦是学不好河间书的。它如李东垣的气虚发热说,是从《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士焦不行,下烷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一理论的发挥。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是从《素问.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以及《方盛衰论》”至阴虚,天地绝;至阳盛,地气不足”等理论阐发的。
要之,学好了《内经》,才说得上打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打好了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而学习临床各科、学习各医学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是一条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正门,如果舍正路而弗由,又欲期其有成,那是很困难的。
治中医学有了门径之后便得讲究方法。学习方法不好,也会大大影响效果的。做学问的方很多,据我五十多年的经验,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
(一)精读
读书有两种方法,最基本的可以少而精,多在精的方面下功夫。其次是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整理提高。。学中医学所担负的任务是,继承发扬,整理提高。因此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读呢?苏东坡有种读书方法是很可取的。他在《又答王幸书》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它皆仿此。此虽迂钝,而它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哭可笑。”这种专心致志、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赞书方法,不是真正善读书而又读活书的人,是说不出”此中三昧”的。看来苏东坡之所以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除了他的天资以外。起决定作用的,正得力于他这种”迂钝”而非速化的精读方法。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的方法进行,宁肯”迂钝”一些,不求”速效。之术。《灵枢》、《素问》共十四万余言,貌似浩瀚,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无非就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俯、经络、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摄生十二个方面。每读一次,就带着这十二方面的某一个问题,边阅读、边探索,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下去,每阅读一遍,便把某二问题深入一次、解决一次、巩固一次。无论读任何一部经典著作,每次都带着问题读,直到掌握了问题的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有关的其它参考书,就一定会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所谓精与博的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合理解决。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渍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陆以湉《冷庐医话.医鉴》有云:”近世医者能读《内经》鲜矣。更有妄引经语致成笑端者。如治不得寐,引半夏怵米汤”覆杯则卧”,云是压胜之法,令病者服药后覆盏几上,谓可安卧。治脚疔,引”膏梁之变,足生大斤”,以为确证。不知足者能也,非专指足而言。又有治痹疟证,以”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为《已任篇》之言。盖末读《内经》、《金匮》,第见《已任篇》有是语耳。”疏陋若此,乃皆出于悬壶而知名者也”。不曾认真读书,而造成这样疏陋的人,现在不是没有,可能为数还不少。稍不认真读书,这种疏陋便会出现在我们身上。我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
(二)勤写
写,就是写笔记。一边阅读,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积累科技数据的一个重要方法。边读边写,也就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革命前辈徐特立老人曾对自己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可以作为我们每个有志于治学的人的训诫。怎样写读书笔记?它的形式很多。通常情况是摘录原文,写提纲,写心得体会和写疑难问题等。我经常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什么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帮助自己抓住书里所讲的要点,加深对所读书的理解。兹录三十年前我写的读《格致余论》笔记一则如下:
“《格致余论》一卷,元.朱震亨撰。共列论文四十一篇,其立论大旨有三:(1)人身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便导致阴易虚、阳易亢的病变,故善用滋阴降火之法;(2)无论痰、食、火、湿诸因致病于人体,或于气分,或于血分,必有所郁塞阻滞,故主张临证要善于用和血疏气、导痰行滞诸法;(3)诊治疾病,必须观形望色,察脉问症。尤其对于脉息,务要详细审察,才能辨识出病证的真情。才能准确地用药。议论之后,往往附有验案,故本书于临证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由于作者曾向许谦学过性理学,于《相火论》中颇有主观唯心论。同时他在自叙中亦说:”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编曰《格致余论》”。其受到宋人理学的影响可知。传本有《医统正脉》本、《四库全书》本、《东垣十书》本。”
纲要笔记,一般是按照书的先后内容,或问题的主次来为的。它往往要依照原文的次序进行一番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出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纲要笔记,与我们常说约写作提纲很相似。写这种笔记省时间,重点突出,便于记忆。钞录一则我过去学习《金匮要略.痊湿竭病脉证篇》的笔记如下:
“痉、湿、暍三大病。
痓即痉。痉病的主要病变在伤津。故21条的’太阳病发汗太多’,22条的’风病下之’,24条的’痓病若发其汗,其表益虚',都在说明津伤不能养筋而致痉的道理。
湿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分;篇申所论,却是以表虚和寒湿为主。27条的’慎不可以火攻’,25条的’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以及防己地黄汤证,都看重固表。至40条的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朮汤,41条的甘草附子汤诸证,都看重在温里,并无湿热证。
喝病每由阴虚而致热邪,42条的脉弦细孔迟,43条的脉微弱,都在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它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既清暑热,又生津液”。
摘记,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论述、命题、定理、公式、警语、事例、数字、引文、例证,新的材料、新的观点等进行摘钞。
做摘记最好用卡片纸,也就是做数据卡片。阅读发现可摘的材料,随时钞记在卡片纸上,这样做,既方便,又灵活,不过一般只适用于内容较少的。具体说来,做数据卡片要注意四点:
第一,要有科学分类,。初学做卡片的。容易见一条摘一条,用时凭脑子的记忆去找。这种做法,卡片少的还行,多了便不行。一般科学家都要积累上万张的卡片,任凭脑子记忆去查找是办不到的,必须有合乎科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要摘记实实在在的东西。数据卡片主要起提供数据作用。每张卡片内容有限,必须摘实在的内容,如基础理论中的有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临床各科的病症;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果、数据、结论;文章的主要论点、书的核心内容等。同时要处理好详略的关系。重要的数据和结论要详,甚至要一点不遗漏地摘。而文章的一般内容则可以概要摘抄。
第三,同一张卡片所记数据必须属于同一分类。切忌把不同分类的内容摘记在同一张卡片上,以克造成分类困难和使用不便。
第四,要写明数据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和出处,图书要写清楚页码、版本等。数据卡片既起提供数据的作用,又起数据索引的作用。如果数据的名称、作者、版本、页码、时间、出处不清楚,则不便查关。这事看来简单,对初学做卡片者,却不易。因为一篇数据、一本书、一篇文章,常常要分别摘录在数张卡片上,并纳入不同的分类中,每张卡要写明,甚为麻烦,需要极大的耐心。但这对以后有效地使用卡片是绝对必需的。
综合笔记,就是把不同书籍和若干数据中的相同内容,综合到一个题目或专题下。我们在阅读时,有时遇到几种版本的书都是讲一个内容,但讲的深浅、重点不同,有的几个作者的观点也不尽一致,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往往把它们的内容综合到一起,写一份笔记,这时就得采用综合的形式。从前我在学习《脾胃论》时,曾写过以下一则笔记:
“一部《脾胃论》,尊元气,贱阴火,足以概之。
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除火也,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清暑益气汤论》)
凡怒念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独盛,由心主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放大府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乘。(《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耗,折人长命。(《论饮酒过伤》)
脾胃虚而火胜,则必少气。(《忽肥忽瘦论》)
热伤元气,以人参、麦冬、五味于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东垣总以阴火与元气相对而言,元气惟恐其不足,阴火惟虑其有余。故益气泻火,是东垣治内伤病极其重要的手段。
这种综合笔记,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概念,作起来又不太费劲。
心得笔记 这种笔记,往往是在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问题之后,自己有所收获、体会、见解,用自己的话把它记录下来。它的好处是能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的情况,使自己心中有数。如果在写心得笔记时,发现对某一问题理解还不深透,不够清楚明白,可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原文。如果感到书中有讲得不够恰当的地方,可在笔记中提出来,做以后继后学习的线索。兹引尤在泾《医学读书记.素问传写之误》四则为例。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之。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则清净弗扰,犹苍天之气也。老子所谓’专气致柔’,太史公所谓’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胆足万物’。班氏所谓’专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传,与义难通。王注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而传也。”
“’解脉令人腰痛而引肩,目□□然,时遗搜。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称,常如折腰状,善怒’。详本篇备举诸经腰痛,乃独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于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则此所谓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为病,云解脉者,传写之误也。。
“’血温身热者死’。按温当作溢。夫血寒则凝而不流,热则沸而不宁,温则血之常也,身虽热,何处至死。惟血流既溢,复见身热,则阳过亢而阴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今人失血之后,转增身热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见矣。”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末散,饮食末进,经脉末盛,给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按《营卫生会篇》云:’平旦阴轰而阳受气也'。夫阴气方尽,何云未动?阳气方受,何云末散?疑是阳气未动,阴气未散,动谓盛之着,散谓衰之极也。”
第一则经文见《生气通天论》,我原意应读作搏,聚也。第二则见《刺腰痛论》,张介宾解释为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第三则见《大奇论》,第四则见《脉要精微论》。像这样写心得笔记,积之既久,必然大有进境。
(三)深思
深思苦想,是做学问、研究科学,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谓之”揣摩”,我们现在说是”独立思考”。前人的成就,要学习、要继承,但如果止于此,那就永远只能步前人的脚印,拾别人的牙慧,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类还有什么进步可言?中医学还有什么可整理提高?鲁迅把没有独立思考而只是死读书、讳死书的人,讥讽为”活的书架”。《论语.为政》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正是学与思这样一种辨证关系。意思是说,只是学习而不善于深思,终将罔然无所得;或能寻思而不善于学习,势将使人疲殆不堪。虽然如此,但从某种意义土来说,思比学甚至是一种更为艰苦的劳动。有时为了思考一个问题,许多科学家常常忘却一切而到了”入迷”境界。这就难怪牛顿错把手表当成了鸡蛋煮;董莾的《闲燕常谈》记载:”欧阳文忠公谓谢希深曰:吾生平作文章,多在三上一一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可以属思耳。”可见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只要有思索的机会,到处都可以运用思考。欧阳修的这个经验谈,十分重要,他道破了做文章的一个秘密,就是在写作之前要很好的属思,即运用思考。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它的每一个论点与论据,以及表述的方法,层次安排等等都尽量考虑成熟,形成腹稿,这样就可以使写作的时候减少阻碍,很快就能写成。一篇文章,只要构思好了,那么,下笔写的时侯,只要照着所想的,慢慢地像说话一样,一句一句说出来,话怎么说,字就照样写,都写完了再修改也不难了。做科研、做学问、写文章,都应学习欧阳修的办法,抓紧一切时间构思。枕上构思,我是经常用的,略有所得,立即起床记下来,甚至一夜起来两三次,都是经常有的。《礼记.中庸》有一段关于做学问很重要的话,颇值得考虑。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间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看来,古人早已把勤思考,多思考,细致思考,反复思考,列为做学问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一定要有”思之弗得弗措”的精神。欧阳修之所以”三上属思”,也就是”弗得弗措”的具体体现。尤其是我们作医生的人,必须善于运用思维,才能提高医疗效率。《古今医案按》卷三记载朱震亨治验一则云:
“浦江洪宅一妇,病疟三日一发,食甚少,经不行已三月,丹溪诊之,两手脉俱无,时当腊月,议作虚寒治。以四物汤加附子、吴萸神曲为丸。心颇疑,次早再诊,见其梳装无异平时,言语行步,并无倦怠,如果误矣。乃曰:。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碍而不行也无脉者,非气血衰而脉绝,乃积痰生热,经伏其脉而不见尔。以三花神佑丸与之。旬日后,食稍进,脉渐出,但带微弦,证尚未愈。因为胃气既全,春深经血自旺,便自可愈,不必服药。教以淡滋味,节饮食之法,半月而瘾愈,经亦行。”
以朱丹溪医学的高明,当他属思不深、不周的时候,还会发生误诊。只有通过熟虑之后,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当丹溪把病人处理好之后,他的思维不仅没有停止,还在继续深化,终于引起思维活动高潮,并终于纠正了误治。如果没有”心颇疑”那一点思维活动的继续,这个病人的误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四)善记
善记,是指要善于锻炼记忆力。记忆有两种,一种叫机械记忆,一种叫理解记忆。机械记忆靠重复,理解记忆靠联想。一两岁的小孩没有什么联想,只有靠机械重复的办法。把学到的一句话来回咕噜,然后就学会了。这种方法是”强记”。一般人说少小时记忆好,都属于”强记”。长大以后,知识多了,就开始使用联想的办法,也叫做“追记”。当他接触到一个新东西时,就会把已经知道的老东西联系起来,去记住新的东西。年龄大的人,都只能运用后面这种联想方法了。因而年龄大了,记忆将慢慢衰退,补救的办法,就是要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不断地锻炼它,使它逐渐增强起来,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锻炼。
第一,有决心、有目标、勤奋练习。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二十岁以后,临床的机会渐渐增多,感到《本草经》不够熟习,而《本草经》文有如《尔雅》,没有文法可言,就比较难于记忆。例如:
“人参味甘微寒,无毒,士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士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人服轻身延年。”
我把它改编成七言诗诀:
“人参微寒甘无毒,补脏安神且明目,止悸除邪开心志,定魄轻身堪久服。”
总是在每天晚上就寝前三十分钟编一味药的诗诀,写上纸条,先读十余遍后,把它贴在墙上,就枕后再闭目凝神默通五六遍,就入睡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再朗读若干遍。如是者坚持了半年多,整理编了本草诗诀二百味,背诵二百味,苦记二百味。所以我的药性基础,完全是从《神农本草经》打下的。我当时编诗诀的原则,也就是以《本草经》为准,而未采诸家杂说。因当时学识既未深,经验又不多,还不具备评论诸家的本领,就只好以《本草经》为准了。看来,提出明确的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背药性最大的困难,就是气味容易混淆,就只好坚持每天既要读,又要背,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还要认真地一句一句读,这不是为要背,而是为了要使它不混。这样记一味药把脑、口、手都用上,经过编写、朗诵、默背、记忆的效率自然就要提高许多。
第二,记东西要注意自觉的联想。仍以我记忆药性为例,《神农本草经》诸药中,气味甘微寒无毒完全相同的,仅有人参、丹砂、苡仁、竹茹四味,但人参主要是益气生津,丹砂主要是重镇安神,薏苡仁除久风湿痹,竹茹则为散气止呕啘。这样联系起来,当我要选用《本草经》味甘气微寒的药性时,不仅一经追忆,便都能联想起来,同时亦具有选择遣用的准则。又如选用《伤寒论》方时,一提到桂枝汤,立即可以联想到治”形似疮,一日再发”的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治”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的桂枝加附子汤;治”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以及桂枝人参汤、桂枝甘草汤等等,都可以联系起来,一一加以区别。冉举一个近例,有几个少年耳部具有识字的特殊功能,一再试验不爽,新华社发消息,想从古代文猷中查出类似的记载,作为历史的依据,辗转要我提出资料。我便首先考虑到耳和目的联系。《晋书.凉武昭王傅》有:”赏无疏漏,罚勿容亲,耳目人间,如外患苦。”这还是属于耳听目视的原意。又联想到《史记.灌夫传》说:”临汝侯方与程不诫耳语”。这仍与特殊功能无关。又进一步联想到《志林》有:”蕲州庞君常善医而耳瞶,与语须书使能晓,东坡笑口:吾与君常异人也,吾以手为口,若以眼为耳,非异人乎?”这和特殊功能有些接近了。最后终于在《列于.仲尼》查出:”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同时晋人张湛的注解还说:“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可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是古代确有耳具目视的特殊功能的人以此说明联系对于记忆的帮助是很有好处的。当然要分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的内都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三,不放松机械记忆。机械记忆,并不是只有小时候发达,长大以后就不灵了。主要因为用得少了,就感到差些。所以,机械的记忆仍要用,要适当的重复。我的方法是,有的东西记得不牢,但又非牢记不可的,便把它翻出来进行阅赞,读到可以背诵的时候,就随时默背。欧阳修是”三上属思”,我则行走坐卧都喜欢默背。只要你自觉地使用机械记忆这种本事,然后在复习过程中,逐渐和别的东西建立联系,机械记忆的东西就会变成理解记忆的对象。
第四,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比如,通过一段学习时间,你就把所学习比较有心得的课程内容,进行一次总结。例如:学完了”易水学派”,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他们各自不同的学术思想,他们各自有那些著作?整个学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那些方面?学完了其它学派,又进行整理总结。但要注意不要让教材牵着你的鼻子走,书上写的什么,就按著书上的顺序做,不越雷池一步,做完就完了。我在年轻学习的时候,不知道整理编写过多少小书。《伤寒论》、《金匮要略》部曾经多次整理表解;《灵枢》、《素问》按照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亦不知整理过多少遍。不知者以为我年纪轻轻就狂妄自大,著书立说,其实这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最好方法。整理一遍,确是有一遍的进境。经常主动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这种知识学的比较活、比较牢,到用的时侯就能拿出来。
以上都是我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的经验。精读、勤写、深思、善记四个环节,是治学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环扣一环的,还要贯串着”刻苦勤奋,持之以桓”八个字,这样才可能学有成就。

    自古道:“生死路上无老小”,从一岁到百岁,《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均可死人,故也可谓九死一生气数图,作为医者要心中有“数”,方可为人瞧病,仲景先师用气数图示人以规矩,告人以方法,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遵而用之,可活人无数。

    病乃先天医学思想是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立论依据,先天遗传缺陷是造成人类诸多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任应秋先生之死即是明证。余用仲景方术可知:任应秋先生气质分型是5/1少阴之人,气数图示,早在64岁时就进入遗传缺陷期7/3   6/2   5/1,肺部产生病变,患厥阴杂病7/3脏结死证之肺癌,病位在肺肝,何为脏结?仲圣在《伤寒论》129条云:“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又在130条云:“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白苔者,不可攻也”。脏结本属厥阴杂病7/3,宋本《伤寒论》置于太阳病篇是传抄之误,在仲景时代厥阴杂病脏结之证是死证,当时亦无治法,故在167条又云:“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结者脏病也,终不移”。其病的传变呈隐匿渐进的特点在逐渐发展变化,直至1983年70岁时病传阳明1/6,始做肺癌手术,但为时已晚,并未切断疾病传变链,71岁其病又传少阴9/5,不治而终。作为一代中医大家尚且不晓自己的病症演化传变规律,况凡人俗士乎。医者治病不治命,凡属气数病,卢扁莫救,厥阴杂病7/3脏结死证终究难逃一死,有鉴于此,再举一例以证之。

                                      任应秋先生气数图

               5/1      4/9      3/8      2/7       1/6      9/5      8/4      7/3厥阴病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8/4      7/3      6/2      5/1       4/9      3/8      2/7      1/6阳明证

               7/3      6/2      5/1      4/9       3/8      2/7      1/6       9/5少阴证

               6/2      5/1      4/9      3/8       2/7      1/6       9/5

    余幼失怙,慈母迫于生计,改嫁他人,其后夫2003年秋73岁时来太原看病,诉其胸疼并伴咳嗽,声音嘶哑。余知其人是6/2阳明之人,先天遗传缺陷是6/2   7/3   8/4,用仲景方术诊为厥阴杂病7/3,病位在肺肝,告其去原单位医院诊治,经太钢医院CT确诊为肺癌,住院化疗,治疗月余,其病不减,咳嗽吐痰,痰中带血,甚时满口咳血,气息奄奄,内心异常恐惧,始求治于余,余用仲景小方柏叶汤:侧柏叶炭10克   炒艾叶10克   炮姜炭5克   阿胶20克   让其煎服,三副后咳血减少,又服三副其效更显,前后不变药味共服十余剂,并为其购梅花点舌丹和乌梅丸,令其服用回家静养,至死再未咳血。2005年农历8月15中秋节75岁临终前夕余去探望,知病已传少阴5/1,脾肾阳虚,虚寒至极,浑身无力,卧床不起,饮食不进,骨瘦如柴,余告其子非大剂回逆汤不能复生,若用药尚可残喘数日,因无人主持,就此作罢,于22日午时病逝,终年75岁。

                                 气数图示: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厥阴病

                                                                                                                         6/2

                                                                                                                         5/1少阴证

   上述二案说明: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病乃先天医学思想理应受到世人的重视,强化仲景方术的研究有望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毛泽东仙逝于表实里热之大青龙汤证

2007-03-04 14:11

    医不难于用药,难于诊断,诊断既不难,用药亦非易。药乃草根树皮,药气不到者,心气主之,胆气壮之,而病家最忌有钱,穷病易治,富病难疗,余最不喜给富贵人疗治。医患之间最需要的是心理沟通,而不是药物治疗,假如患者对你的医德和医技佩服的五体投地,一碗白开水和一席话也能治其病。余曾治一中年妇女,因丈夫有外遇被抛弃,而茶饭不思,胸肋满闷疼痛,曾想自杀轻生。余不治其病而推其命,告其有好子孙可享晚年之福,寿至八十有三,其妇听后转悲为喜,心中疑团,一朝冰释,其病不药而愈。

   司外揣内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疾病诊断技术独霸医坛数千年,其操作技术性之强非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只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摸索应用。而且四诊之间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面性,用四诊所取得的诊断资料是感性的,片面的,是疾病的外部表象,有真有假,缺乏定量的,定性的,精确化和规范化,还没有真正把握疾病的内在本质,所以这种思维单一的诊疗模式在医者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状态下,存在着诸多致命的缺陷,无法应对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临床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作为治医者“不可不知医,不可不知地,不可不知命”。望,闻,问,切,算,山,医,命,卜,相全备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自古医道通神道,医道通仙道。精于此道者,代不乏人。清康熙年间地理宗师青江子,学贯天人,为人改灶移床,修方祛病,预定生子八字,敢写保证书,写存期单照验,考其学总不出河洛八卦象数之理,阴阳五行运用之妙。时至今日,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就是对切身的人体生命之迷,却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众多的难治病缺乏根治手段和有效的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论是贵为天子,还是庶民百姓,芸芸众生都在糊里糊涂的过着莫名其妙的人生,世事如烟云,钱财如粪土,空里得来,空里去,水中浮泡,眼前花。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仁,关公义,曹操礼,孔明智,张飞猛等等,他们何以有此不同的性格气质特征,天性使然也。刘备是3/8太阳之人,关公是4/9少阳之人,曹操是9/5少阴之人,孔明是1/6阳明之人,张飞是8/4太阳之人,周瑜是7/3厥阴之人。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其先天气质分型在洛书九宫图中,同处一条直线上,因同气相求,所以才能成结拜兄弟,生死与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来源于河洛八卦象数之理和阴阳五行运用之中。毛泽东是8/4太阳之人,周恩来是3/8太阳之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同气相投才能成就大业,从一代伟人毛泽东真龙天子开始至今,毛泽东是8/4太阳之人,处洛书九宫之艮位,邓小平是6/2阳明之人,处洛书九宫之乾位,江泽民是2/7太阴之人,处洛书九宫之坤位,胡锦涛是4/9少阳之人,处洛书九宫之巽位,天道左旋,地道右转,气数使然也。

   有关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理论的最早记载散见于《内经》之中,在《内经》中对于人的气质和体质的不同,特别注意,不论是对发病机制的理解上,还是对治疗方法的应用上,以及在寿夭的判断上,都非常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所以,《内经》对这方面的记载不但很多而且详细,特别是强调,人类个体气质的先天生成性,但对其具体的气质划分方法却隐而不宣。到了仲景时代,气质分型理论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仲景学说最精深的基础理论组成部分,其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古之最重要的气数学说,离开它就无法解读《伤寒论》,离开它一部《伤寒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有人言《伤寒论》溯源于《汤液经法》,这话不假,但《汤液经法》36卷的精神实质仍然是气数学说,天度以六六为周期,六六三十六,六六三百六,以36名卷大有深意,后人不察,焉知其中的奥意。仲景非常重视气质与发病的关系,反复强调诊治病人时要辩气质,对此早有要论,只是不载于通行本《伤寒论》中而已。仲景云:“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又云:“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这些论述,与《内经》所言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所谓的“本”和“体”就是人的气质,不同的气质和体质决定着发病性质的不同,王叔和对此也有论述,云“仲景明审,亦侯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形”即是人的气质。

   毛泽东是8/4太阳之人,在周恩来,林彪,刘少奇,彭德怀四位3/8太阳之人同气相投的辅佐下,成其大业,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名垂千古而不朽。毛泽东其态南人北相,仰腰挺胸,衣紫腰金,贵不堪言。其先天遗传缺陷在8/4   9/5   1/6属表实里热之体质,因先天遗传少阴9/5有热,所以终生患失眠,因先天遗传阳明1/6有热,所以终生患便秘。“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开会期间,感冒发热多日不退,延医数人而不效,当时山东省委便推荐刘惠民去诊,刘惠民诊后,认为毛泽东外感日久,表未解而里蕴热,急需表里双解,以大青龙汤重剂加减,一剂之后,毛泽东热退病除”。气数图示:

           8/4   7/3   6/2   5/1   4/9   3/8   2/7   1/6阳明病

                                                                       9/5少阴证

   其年毛泽东65岁患阳明病少阴热化证,阳明少阴热化之体感受暑热之邪而感冒,非大青龙汤重加石膏莫属,而刘氏治外感善用麻桂石膏,故取效甚捷。麻黄桂枝入肝以调荣,石膏杏仁入肺以调卫,姜枣草入脾以建中,麻黄是宣发之药,入肝使肝气升,杏仁石膏平喘收重之药,入肺使肺气降,桂枝其性主降,入血通阳,入血者,入心包络之血也,因心包络之气主降,肝升肺降,荣卫得通,升降有序,内热之邪才得以外泄而病除。

   1976年毛泽东84岁时,患太阳病阳明证,表实里热大青龙汤证之肺心病,病位在肺肝,肝气寒而肺气热,肝寒非麻桂莫属,肺热非杏仁石膏黄芩莫属,当此之时,用麻杏石甘汤或大青龙汤重剂加减均可,怎乃医者不知治法,致使出现心肌梗死和肺心病频繁发作,呼吸困难,嘴唇发青,肺热肝寒,气机不能正常升降,呼吸衰竭,虽竭尽全力抢救,也无力回天,于九月九日零点十分病逝,终年84岁。气数图示: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太阳病

                                                                                  7/3

                                                                                  6/2阳明证

通天气数图破译家父英年早逝之谜

2007-03-11 16:11

      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是古之最重要的气数学说,万物有气,万物有数,人乃万物之中最贵者,莫不有气数的存在。甲为天子气,子为地之气,甲子相合命曰岁立,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一地二人三,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故天地万物之生皆祖于气数,圣人先知先觉,因制之以示人,以分天度,量地理,观之天地皆有气数,况人物乎!自伏羲画卦以用太极,神农植谷以用元气,黄帝制历以分天度,画野分析以量地理,其余隶首造算,大挠造甲子,仓颉造字,歧伯论医,皆以气数而示人也。世之通气数者代有传承,五代宋初华山道士陈抟老祖“好读易,手不释卷,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还丹之事”,作龙图易(河图洛书)传流于世,宋邵康节承其传,著有《皇极经世书》,其邵子数和铁板数析人一生,精准无比,毫发不爽。

     人生在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忧愁和欢乐,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云密布,如意之事少,不如意之事多,因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故称缺陷世界,若问人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莫过于生离死别。

     余家累世农耕自给,其家祖父(1887——1969)俭朴纯诚,仁慈谨厚,人犯而不校,咸高长者之风,以善士名乡里。家父(1921——1967)仁义忠信,正大刚方,多行善事而口不言,族人有急难,援赴恐后,家无余蓄,匮乏常不及,然性疾恶,好数面斥人过,里中有为不善者,惟恐先君之闻也,惜天道不公,好人不长命,英年早逝,临终不忘举古人孝义事而告子,以成己之志,今已含笑九泉四十年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家父身为一村之长,造反派整日在大喇叭里用恶毒语言对其进行人身攻击,余父一向乐善好施,刚直不阿,受此精神打击,便终日郁闷不乐,不久就出现了太阴病状,腹满而吐食不下,强食之则咽喉处噎塞不通,吞咽困难,并伴喉咙疼,说话声音嘶哑,就去地区医院检查,确诊为喉癌,当时余年仅六岁,年幼无知,只记的家父常常独处悲泣,吐痰甚多,呼吸困难,颜面铁青发黑,虽服用过不少药物也未见显效,于67年春病逝,年仅47岁。

     余用仲景方术可知:家父气质分型是7/3厥阴之人,先天肺肝有遗传缺陷,气数图示:66年46岁时正处在太阴病阶段,患太阴病里虚寒证,太阴病提纲条文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则胸下结坚”。在《伤寒论》中,太阴病是本气自病之内伤病,属杂病范畴,其病位在胃肺,其病性以里虚寒湿为主,兼有寒热错杂,治疗以温补为主,理中汤是其主方,随着疾病的演化传变而加减变化用方,其证治方药散见于太阳病和少阴病篇中。47岁时太阴病2/7内传阳明热化1/6,胃为肾之关,胃弱肾虚而生痰,而怪病多生于痰,肺主咽喉,痰湿郁火滞结于咽喉,气血凝结不通而成块,是导致喉癌产生的原因,其标在喉,其本在肺,治疗以治肺为主,然肺乃娇脏,畏寒畏热,过寒过热之药,不可以之治肺也,故正治肺甚难,肺之母脾也,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故在太阴病证治中,治脾之药甚多,然脾终不属太阴,属少阴也。家父气数图:

     7/3    6/2    5/1    4/9    3/8    2/7太阴病

                                                        1/6阳明证

     病乃先天,医乃后天,余再举一例喉癌以证之。聂某,男58岁,工人,1995年3月1日初诊。病者自述近半个月来,咽喉部梗阻,声音嘶哑,咽干口燥,夜烦多梦,大便不畅,舌黄腻,脉弦实。处理:一。建议去肿瘤医院做喉癌有关检查,2。内服药川黄连6克    法半夏10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竹茹15克    郁金10克    枳壳10克    射干10克    浙贝母10克    僵蚕10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3。外用三黄散(黄连 黄柏 黄芩)。。。。。。(选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第292页)。气数图示:

8/4     7/3     6/2     5/1     4/9     3/8     2/7太阴病

                                                                    1/6阳明证

                                                                    9/5少阴证

                                                                    8/4太阳证

在《伤寒论》中三阳三阴六病的概念与经络学说的三阳三阴的概念不同,《伤寒论》的太阴病其脏腑定位是胃和肺,不包括脾,脾不属太阴,属少阴,其中在少阴病中9/5是少阴的热化证,5/1是少阴的寒化证,5的脏腑定位就是脾,在河图中居中,用经络学说解释《伤寒论》的所谓六经,不符合仲景的理论思维,与仲景学说格格不入,日后本人将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三阳三阴的实质。

通天气数图解读家母小肠生痈之因

2007-03-13 15:11

      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中通人事,方可与人言医道。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知天文也。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又火烧藤甲军,不料天降大雨,因用心太毒被减寿一纪,寿止五十四岁,临终始悟天道不绝人。青江子修方祛病,懂地理也。掘农家院落西侧八卦兑位流脓桃树,疗其家少女之耳聋,治法之巧,堪称一绝。刘伯温烧饼歌,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邵康节铁板数邵子数,通人事也。推背图“君非君,臣非臣,始艰辛,终安定。。。。。。”不正是邓小平吗?“中国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四夷重泽称天子。。。。。。”不正是江泽民吗?“海疆两岸尽云霄,天上飞的似鸟非鸟,水中潜的似鱼非鱼。。。。。。”不正是一场现代化的海战吗?铁板神数第37代祖师,刘恩溥,号无上佛,明代刘伯温之后,自幼拜天外天活佛(邵嗣成)为师,精研铁板数,皇极经世,范围数,奇门遁甲,大小六壬,太乙等多种术数,并将祖传之刘伯温秘诀融入铁板神数内,使铁板神数之断法更加精准,后又遇方外异人,传以法录秘典,虔修佛道二教,经常救人救世,人称无上佛。抗战爆发时,与国民党政府高官交往甚密,曾蒙蒋介石召见,为其推算国运兴衰存亡,准算日寇必败,而共产党得天下之事不忍告之,隐而不宣。

       河洛八卦是我国上古先民在没有文字时代所创造出的无字天书,是上古先民高度智慧结晶,是产生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有别于现代科学的又一套宇宙万物生命模型,甚至有可能是天外文明使者带给先民的礼物,或者是人类曾经有过高度的文明,而它极有可能是上个文明的遗留物。不管怎么定义和解释,河洛八卦学说具有现代科学无法比拟的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历几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能够解决许多现代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研究《伤寒论》离不开《内经》,研究《内经》离不开《周易》,而研究《周易》更离不开河图洛书,河洛八卦象数理论思维模型是《内经》依准这一模型才建构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治理论体系。以“数”模型为例,内经以八七为周期,论述了男女生长节律,以河图五行生成数与洛书九宫数论证五脏六腑学说,以天地一至九的至数论述三部九候,九窍,九脏和九针,以六位数论述三阳三阴等等,河洛八卦象数模型对《内经》的影响是巨大的,离开气形质数象五要素就永远也不会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研究象数学说有助于认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有助于认识中医学的思维特征和理论实质,离开象数学说,特别是被古圣先哲视为天机的气数学说,一部《伤寒论》就成为无源之死水,无根之枯木。用象数学说能解读《伤寒论》,能解决许多疑难问题,版本固然重要,但不影响对《伤寒论》实质的研究 ,现存版本无一全本和善本,但并不影响使用经方于临床,关键是要搞清楚仲景撰著时的立论依据和方法,396条方法论从何而来,其产生的基础理论是什么?离开仲景学说最精深的基础理论部分,现在的半部《伤寒论》永远也研究不出什么成果来。只有明白三阳三阴之旨,六病九纲之意,伤寒杂病之辩,中风伤寒之别等等,方可读仲景之经,用仲景之方,然不得仲景秘术,则心中无数,盲人摸象,累积古今中外《伤寒论》研究的全部成果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前贤各家学说都存在片面性,没有道出《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没有真正把握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现象。

      家母生于1928年,天性仁慈孝诚,俭朴忠厚,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恪守妇道,贫贵如一,虽只字不识,但刻心训子,备丸胆之劳,虽屡遭劫难都能托祖上阴德而逢凶化吉,虽已80高龄,仍能生活自理,如今儿孙满堂,乐享天年,实乃我辈之福也。

      1996年余在省城,一日晨起后,只觉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告我爱人想回家探望老母。刚一进门,只见老母独自蜷缩着身子,手捂着肚,躺在炕上,痛苦的呻吟,余关切的问其故,言腹痛的厉害,虽已服过止疼药片,也无济于事,其实余母腹痛已好几年,但并未引起我的注意,余见其左足屈而不伸,知为小肠生痈也。但限于农村的条件无法处治,便赶忙与家人一起连夜送往县城医院急救,我侄子是县城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对奶奶的病丝毫不敢怠慢,连忙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但限于医疗设备,无法做出明确诊断,暂时注射强效止疼针,以缓解痛苦,以便进一步的检查,20分钟后,疼痛并未消失,事态严重,不容迟缓,在权衡再三的情况下,与科主任会诊,果断决定开腹检查,手术处置,全身麻醉后,切口发现小肠有肿块,破溃流液,经切除缝合后,痊愈出院。自后再无腹痛现象,其年69岁。

      余用仲景方术可知:家母气质分型是6/1阳明之人,先天遗传缺陷在6/1阳明,5/9少阴和4/8太阳,属表实里热之体质,气数图示:家母早在64岁时就患有4/8太阳病,其病脏腑定位在4胆8小肠,表实里热之体,内热长期不解,与肝胆郁火相合,是产生小肠生痈的根本原因。96年69岁时正值太阳病少阳证,太阳表实而少阳郁热,心胆二火无处可泄,犯小肠而生病。大凡腹痛而足不能伸者,俱是肠内生痈,然而肠内生痈有大小肠之分,屈右足者大肠生痈,屈左足者小肠生痈,家母屈而不伸者既在左足,是痈生于小肠而非生于大肠矣,惟是大肠之痈易治,小肠之痈难疗,以大肠之火可泄,而小肠之火难泄也。然得其法又何不可泄哉,大肠之火可从大便而出,小肠之火可从小便而泄,遇此小肠生痈可用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小柴胡汤非治小肠之药也,何以用之而效验之捷,因小肠之火甚者,起于肝胆之郁也,木郁则火生,不敢犯心而犯小肠,火性炎上,今不上炎,反致下炽,拂其火性,此小肠所以受之而作疼痛也。小柴胡汤既舒其肝胆之气,则火气上炎,其性顺而不逆,一服之小肠肠痈便疗。仲圣在《伤寒论》中对大小肠生痈有四条论述条文,但并没有指出大小肠之痈的区别,需细加分辨。小肠生痈在《伤寒论》中属太阳病8/4或3/8,云:“(小)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也,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小肠生痈只能用清法,不能用下法,服薏苡附子败酱散后小便当下血,因小便属膀胱和小肠故也。大肠生痈在《伤寒论》中属阳明病1/6或6/2,因6的脏腑定位是大肠,对此仲景云:“(大肠痈之为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此为肠外有痈也,其脉沉紧者,脓未成也,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也,可下之,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大黄牡丹皮汤主治大肠痈属下剂,因大肠可下之故也,小肠生痈绝对不能用下法,只能用清法。

家母气数图:6/1    7/2    8/3    9/4    1/5    2/6    3/7    4/8太阳病

                                                                                              5/9少阴热化证

                                                                                              6/1阳明热化证

                                                                                              7/2太阴证

                                                                                              8/3太阳证

                                                                                              9/4少阳证

      病乃先天,先天生成病,医乃后天,后天变化证,余再举一例大肠痈而证之。家母后夫1978年48岁时突然患腹痛,疼痛剧烈,余当时18岁亲见其证,急送医院诊为急性阑尾炎(大肠痈),手术切除而病愈。气数图示:

6/2    5/1    4/9    3/8    2/7    1/6阳明病

                                                               9/5少阴热化证

                                                               8/4太阳证

      表实里热之体热无处泄,极易产生大小肠痈,类似病例甚多,不甚枚举。通天气数图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现象,是经得起反复检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机心法。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实质大揭秘

2007-03-20 10:28

             医统三才而立论,医道才能得其全。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天地不外阴阳,阴阳不离五行,日月为易道阴阳,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阳三阴者人也)。人禀天地,命属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伏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是也。为医者,上顺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能医国及人。治医首先要识人,试观人身,鼻之下曰人中(其上为天阳位,其下为地阴位),自此而上,耳 目 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三偶为阴,为坤,为地,三奇为阳,为乾,为天,地天合成一泰卦也。泰者,太也,太也者,大也,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坎也,肾也,气也,数也。泰,上从大,下从水,水即一也,一是水,土下皆水,水是气,所以能载十,故从而为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推而广之,人中之后为督,为诸阳之会,人中之前为任,为诸阴之海,偶窍开阳位,奇窍开阴位,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故耳 目 鼻主精 气 神,为五脏之用,口二阴主传送出入,为六腑之用。阳奇,故耳目鼻聚于一,阴偶,故大小二便与口分为二,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入。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

           龙马以河图启瑞,神龟以洛书效珍,剖混沌之先机,昭乾坤之大法,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圣人先知而不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世道衰微,天机隐秘,故不通造化之妙,焉知仲景之旨,只有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方可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乾为天,为圆,为阳,为父,坤为地,为方,为阴,为母。人禀天地,命受父母,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精即人之命根也。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阳三阴者人也。三阳从地生,三阴从天长,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三阳开泰,五太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太易者,清浊未分也。太初者阴阳之初也,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天地之本也,质之始也,本立道生。太极者,万物之极也。否极泰来,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物极则反,极者,终也。终而复始。太极者,气形质之本也。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万物混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状,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二,二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少阴土),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太素者,本于五太,五太者即五行,五行即五太也,五行者阴阳也。阴阳则一,极而必反,终而复始,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之妙。阴为阳母,阳为阴父,故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河图十月怀胎先天生成无为自然之道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盖奇偶之数,而以为类分。一 三 五 七 九天数之中五,二 四 六 八十地数之中六,天五地六合成十一,五脏六腑之数也。奇数属阳,天之象也,偶数属阴,地之象也。

天一者,坎也,肾也,冬至也,地六者,乾也,大肠也,立冬也,天一地六交而生一六阳明水,

地二者,坤也,胃也,立秋也,天七者,兑也,肺也,秋分也,地二天七交而生二七太阴火。

天三者,震也,肝也,心包也,春分也,地八者,艮也,膀胱也,小肠也,立春也,天三地八交而生三八太阳木,地四者,巽也,胆也,三焦也,立夏也,天九者,离也,心也,夏至也,地四天九交而生四九少阳金。

天五者,不配卦,中也,脾也,地十者,物极必反,十变为一,终而复始,天五地十交于中而生五十少阴土。

以此类推,六二阳明金,七三厥阴木,八四太阳水,九五少阴土,此阴阳交合生成变化之道也。春秋二分阴阳离,厥阴也。冬夏二至阴阳合,少阴也。三阳三阴将人身分为三部六病九脏腑,各有所主。太阳为表为后,司人身之背,主一身之表,少阳厥阴为半在里半在外(半表半里),司人身之左右两侧,少阳司左,厥阴司右,左半身不遂者,病在少阳,右半身不遂者,病在厥阴。太阴少阴阳明主里,司人身之前,阳明主面,治面独取阳明。寒热虚实尽在其中。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五行者,金 木 水 火 土,五常者,仁 义 礼 智信。人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养育,九气结形,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十月神具,九天称庆。九气者,1/6水2/7火 3/8木 4/9金 5/10土 6/2金7/3木 8/4水 9/5土,人禀天地,命属阴阳,天之气,地之质,合而成人,故人有气质也。

受一天之气而生者,男1/6阳明之人也,女1/5少阴之人也。

受二天之气而生者,男2/7太阴之人也,女2/6阳明之人也。

受三天之气而生者,男3/8太阳之人也,女3/7厥阴之人也。

受四天之气而生者,男4/9少阳之人也,女4/8太阳之人也。

受五天之气而生者,男5/1少阴之人也,女5/9少阴之人也。

受六天之气而生者,男6/2阳明之人也,女6/1阳明之人也。

受七天之气而生者,男7/3厥阴之人也,女7/2太阴之人也。

受八天之气而生者,男8/4太阳之人也,女8/3太阳之人也。

受九天之气而生者,男9/5少阴之人也,女9/4少阳之人也。

故人有阴阳九型十八种气质分型,有比较才有鉴别,分类比较思想是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它无不影响着疾病的产生和预后,是对三阳三阴六病生成演化规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生谓之化,河图是也,物极谓之变,洛书是也,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即是人之九变十化气数图是也。观先后天之生成变化,即可知病证之转归,故曰: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病证而治之。

      《伤寒论》自问世以来,围绕着三阳三阴所谓的六经实质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争议,归纳起来有几十种之多,前贤各家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发挥,但都具有片面性,没有道出它的实质。其实归根到底《伤寒论》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古之最重要的气数学说。六病反映的就是人生的气数发展演化规律,其疾病的产生和演化遵循着固定的路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呈动态性,有序性,不可逆性在逐渐变化,按九变十化的生命演化规律在运动变化,医者在明白疾病的传变规律基础上就可以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才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和灵魂。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实质研究是《伤寒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正如恽铁樵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是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围绕三阳三阴六病实质,历代注家之说归纳起来有几十种之多,一:脏腑说   二:经络说   三:气化说   四:地面说   五:六部说   六:形层说   七:三焦说    八:阶段说   九:病理层次说   十:阴阳胜负说;十一:八纲说   十二:证候抽象说   十三:症群说    十四:综合体说   十五:治法说    十六:六界说   十七:六病说   十八:环节说   十九:时空说   二十:阴阳离合说   二十一:周易太极说   二十二:体质说        二十三:系统说   二十四:集论说等四十多种学说。

     《伤寒论》本来是部辩病证而论治之道的书,可是长期以来被注家曲解为“六经辨证”,这一错误提法至今影响医坛,不知误导了多少学人,特别是一个“经”字的提法使人很容易与经络学说的“六经”联系到一起,从而模糊了《伤寒论》的本来面目,缩小了人们的视野,拘紧了人们的思路。用经络学说的六经解释《伤寒论》完全是错误的。以伤寒为例,《黄帝外经》(注:即外经微言)云:“伤寒者,冬月感寒 ,邪入营卫,由腑而传于脏也”。用气数图表示即8/4传7/3,太阳病8/4伤寒由表入半表半里厥阴7/3,太阳8/4为表为,其脏腑定位都是腑,半表半里厥阴7/3为,其脏腑定位都是脏,其中肝3属营血,肺7属卫气,何曾有经络的概念,经络只不过是三阳三阴六病脏腑间病邪传变过程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和联系,脏腑有形,经络无形,明乎此,则《伤寒论》的所谓六经辨证要改为六病辨证才符合仲景的理论思路,“六经”这一名词必须弃去,还《伤寒论》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仲景书始可读,三阳三阴六病实质始可明,学者宜深思之。

从《姚贞白医案》看仲景方术的准确性


医者遇病,宜先审其人将死与否,若贸然定方与药,药纵无害,及死则必归咎于医者,故欲攻医,宜先精相,相者何?望之义也。清净是道,简易为上。姚贞白先生是云南名医之一,用仲景方术可以检验《姚贞白医案》中的所有案例,看其诊治是否规范准确,有兴趣者不妨一试。仲景方术至简至易,屡用屡效,因为它揭示的是生命的本质,是历千秋万代而不衰的大经大法,古时有效,今日临床仍然有效,得其传则临证而不惧,但运用之妙在乎一心。下面是姚贞白先生的一则医案,用仲景方术检验之。   

伤寒少阴热化证
李××,男,十八岁,学生,昆明市人。1938年秋初。
初诊:患者烧热月余不退,初期烦渴饮水,继则神识昏蒙,住某医院,诊断为肠伤寒症。经治疗无效,病危笃。家属惶恐,延余诊治。症见高烧、神昏、谵语,溺赤失禁,便下黑色清水,腹部硬满灼热。脉细弱欲绝,舌绛,苔干黄,中心乌黑有裂纹。
此伤寒失于汗下,病入少阴,邪从热化,热结旁流,阴液耗伤,病情危殆!因家属求治情殷,余又详诊其脉,但觉其脉根未绝,尚有生机,考虑再三,勉拟仲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昧,希图挽救。症属重险,慎防不测。处方:
东阿胶30克(化服) 炒黄芩6克炒黄连2.4克 生杭芍30克
焦栀子6克 生大黄9克 生甘草3克 玄明粉9克 鲜鸡
子黄1枚(分三次兑服)
二诊:上方服后,效果不显,家属焦虑,于深夜邀余再往复诊。脉仍微细,舌苔黑裂稍减,但黄厚而干。壮热,神昏,谵语,烦乱不休,循衣摸床,扬手掷足。此仍属黄连阿胶鸡子黄症,邪热未除,故病势不减。续用下方,背水一战。处方:
东阿胶30克(化服) 生地黄30克 生杭芍30克 野黄连3克
焦栀子6克炒黄芩6克生大黄9克生甘草3克玄明
粉9克 细枳实4.5克(炒冲) 鲜鸡子黄1枚(三次兑服)
三诊:上方服后,便下乌黑,中有硬结燥屎多枚,小便有知。神识稍清,谵语烦乱较平,壮热略减。脉转细弦而数,舌苔黄厚而干,中心乌黑逐退。此腑积得通,阴液渐回,心神较安,病趋好转,仍守原意出入。处方:
东阿胶1 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京元参9克 大寸冬9克
生杭芍15克 野黄连2.4克 焦栀子6克 炒黄芩4.5克 生
甘草3克鲜鸡子黄1枚(三次兑服) 自粳米30克(煎汤代水煨药)
四诊:上方服后,壮热烦渴轻减,下利已止,神识渐苏,脉弦数,舌红,苔黄厚退薄,有津。但耳听不聪,此病已脱险,真阴未复,续用下方二剂,滋养调理。处方,
东阿胶1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 京元参9克 大寸冬9克
生杭芍12克 野黄连2.4克 鲜石斛9克 生甘草3克 鲜鸡
子黄1枚(三次兑服) 白粳米30克(煎汤代水煨药)
五诊;脉缓和,舌润,苔退。神识清楚,热净身凉,可纳薄粥,夜能静卧,并可起坐。听觉仍差,形体消瘦,此病已脱险,势趋稳定。仍宜滋养调理。处方:
干地黄18克 京元参9克 生杭芍9克 白茯神15克 金石
斛9克 生苡仁15克 大寸冬9克 生甘草3克 野黄连2.4克
东阿胶15克(化服)
六诊:上方连服三剂,食眠增加,二便正常。已能行走,肌肤润泽,脉缓舌润,病已全瘥,再拟下方调理善后。
干地黄12克 淮山药12克 白茯苓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
肉4.5克 炒泽泻9克 金石斛9克 建莲子15克(去心)
上方连进多剂,体力日增,听觉恢复。患者至今健在,与余往来未绝。
[按]少阴热化症,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育阴清热,正法也。本案又兼热结旁流,能于一派危象之中,察其脉根禾绝,而加入承气,急下救阴,逆流挽舟。选自《姚贞白医案》。
        用仲景方术诊断可知:李氏气质分型是7/3厥阴之人,其先天遗传缺陷是:7/3      8/4      9/5,气数图示:
                                 7/3-1      6/210阳明里实热病
                                            5/1
                                            4/9
                                            3/8
                                            2/7
                                            1/6
                                            9/5
                                            8/4
                                            7/318厥阴证
        十八岁时正处在阳明病阶段,患阳明6/2里实热病兼厥阴7/3寒热错杂证。其实早在十岁时就已患阳明病6/2,阳明6/2里实热病长期不解,必然导致燥热伤津,其后果不堪设想,阳明6/2内传少阴5/1,秋季燥伤阳明,首先影响的是少阴5/1脾肾,火有余则水不足。对此阳明重病,理应急下存阴,仲景立有大小承气汤,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待阳明里实热病退后,再行调理之品方为上策。姚贞白先生虽为一代中医名家,遇此重病束手束策,误诊为伤寒少阴热化证,误投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味,殊不知此方之治在少阴9/5热化病,而患者是阳明里实热病,反治少阴岂能显效,属误诊误治,结果上方药后“效果不显,家属焦虑,于深夜邀余再往复诊”。其时患者阳明病状更加明显,“壮热神昏,谵语,烦乱不休,循衣摸床,扬手掷足”。当此危急关头,医者理应临证不惧,心中有数,而毅然使用承气辈急下,可是,姚老畏首畏尾,仍然不敢使用承气辈下药,继续使用黄连阿胶鸡子汤,这样处治鲜有不败,“病势不减”是必然之势。所幸的是后诊方中始配有下药,才使患者服后“便下乌黑,中有硬结燥屎多枚”,转危为安。观其姚老整个治疗过程,前后六诊,处方始终不出黄连阿胶鸡子汤加减,仲景当年制此方是专为少阴9/5热化证而立,其治病位在心脾,阳明病6/2里实热焉能用此方。医者临证要胆大心细手快,准确辩病证之所在,故医不难于用药,难于辨证。医理不明,药性不清,辨证不细,误诊误治等是造成今日中医临床现状堪忧的根本原因,对于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的演化传变规律为医者必须心中有数,可是证之于临床有几个能达到见病知源呢?《伤寒论》的六病是为万病立法,首先要辨病,然后再辨证,合病证而治之方可万无一失。三阳三阴六病既可以是外感,也可以是内伤,并不是中风和伤寒是外感,其余的是内伤。同样是患太阳病3/8,如果表现出外感症状,那就是外感病无疑,如果没有外感症状,那肯定是内伤,不论外感也好,内伤也罢,桂枝汤是首选方,在此基础上加减用方,所以,桂枝汤非专为太阳中风而设,外可治太阳,内可治太阴,既可治外感,也可治内伤,仲景制方有规矩有方圆,关键是在于医者的灵活处治。余犬子是5/1少阴之人,2006年从云南部队回来,患寻麻疹在部队用西药久治不愈,余见状,急用轻剂桂枝汤加味几副而愈,至今再未复发。方用: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红枣5枚 葛根15克 黄芪15克 防风10克 路路通15克 
余子气数图示:5/1      4/9      3/8太阳病
                                            2/7
                                            1/6阳明证

仲景方术临证医案一则

2007-04-08 20:53

         人类已经辛辛苦苦地陷入了疾病治疗的误区,现代医学拿病人做实验,以药测病,其弊端有目共睹。虽然说现代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医学史上曾有过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这种医学模式只依据病人身体检查和化验参量是否偏离正常值来诊断是否有病,不问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这些参量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医学模式把人只看成是生物的人,把疾病和健康只看成是生物学的过程,只研究细菌,病毒或理化因素给人人体带来的损害,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并未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现象,所以这种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对众多疾病的治疗不但是错误的而且也是难以奏效的。就以现代医学切除扁桃腺为例,众所周知,当人本气自病,感受外邪,肺部不适时,扁桃腺是肺的两个门卫,起阻挡病毒进入人体肺部产生病变的作用,而现代医学不思扁桃腺为何会发炎,为何会肿大,却不分青红皂白就动手术摘除,其后果不堪设想,以后一旦外邪再侵入人体时,肺的两个门卫就没有了,邪气就可长驱直入,肺首当其冲。再比如,盲肠是大肠上的附属物起警戒和启示的作用,当大肠燥热伤津严重时,盲肠就会发炎,表现右下腹痛,此时告戒人你的大肠有燥热,需注意饮食,严重的话要危急到生命,可服药提前调理,可是现代医学认为盲肠是人体无用的器官,动不动就给手术摘除,人身上哪有无用的器官?虽然说暂时缓解或消除了疼痛,但是,以后一旦再发生类似症状,就没有了敲警钟的,其潜在的危险就更大了。人体本身有自我修复的自愈功能,时时刻刻都在和病邪进行着斗争,不管任何疾病,只能持续九年,在抗邪有力的情况下只要气数未尽,均可不药而愈。余家母四十多岁时,患甲状腺肿大,起初是枣核大,后来发展到鸡蛋大,众人都劝说手术摘除,可家母就是不当一回事,也不吃任何药物,任其发展,结果有一日发现其肿块儿在逐渐缩小,经过几十年后,现在已完全恢复如初,并未有任何不适,也从未服用过任何药物,此种现象就是明证。至于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谓的现代病,都是医学的谎言,科学的迷信,大众却不明真相,盲目相信这是医疗科学的进步,医疗品质的提升,而可以愈废疾起沉疴的中医药却一再受到灭顶之灾,导致现在许多人因医疗而贫,因医疗而冤死,是谁之咎?今年三月发生的中新社浙江分社“茶水事件”就是对现代医学和医德的质疑,没病看成有病,小病看成大病,民生之苦何其悲,其结果是伤及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社会动态,此类事件和社会现状如不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和政府的关注,则后果不堪设想,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历史是面镜子,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刘某之岳母,51岁,2005年初冬,晚上用暖水袋取暖,不慎被滚烫的开水烧伤右脚,入住山医二院治疗,经检查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院方在对烧伤部位做了简单处理后,治疗的重点放在降糖,降压和降脂上,入院5天后,因治疗措施不当,造成严重三度烧伤并感染化脓,院方要施行截肢手术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并告其否则有生命危险。因截肢要用三万元,患者家庭经济承受不起,刘某与余熟识,邀余出诊帮助定酌,余认为,患者被西医治的面目全非,故不愿出诊,在刘某的再三恳求下,余勉强为其诊治,进入病房,余见其患者平躺在床上,双目紧闭,呼之不应,呼呼喘气,望其色,两颧发红,唇口燥裂,高烧发热,摸其脉右大于左,询知其五日未曾大便,渴欲饮冷,余知其病在血分,气数图示:

6/1       7/2       8/3       9/4       1/5       2/6阳明里实热病

                                                                  3/7

                                                                  4/8

                                                                  5/9

                                                                  6/1

                                                                  7/2太阴证

阳明病太阴证是其本,烫伤只是其标,患者虚实夹杂,宜先治阳明,再治太阴,先遵仲景法,余处大承气汤一副,以开腑通便泄热,釜底抽薪。并告其赶紧出院,在家调理,否则的话命将不保。然后再遵傅青主治法,此汤火伤要内外合治,方可见效。外治用麦门冬煎汤,用其水洗脚,内治用傅青主方,处:大黄15克    当归12克    荆芥炭10克    生甘草15克    黄芩10克    防风10克    黄芪90克    茯苓90克    水煎服,三副可控制住病情不再发展,然后再用傅青主之顾步汤调理:党参10克    黄芪30克    当归30克    牛膝30克    石斛30克    金银花90克    三副水煎服。余连处三个方让其遵而用之。其后病家按照余的嘱咐用药调理而愈,前后服药不到十副,药资不到百元,后刘某登门酬谢不云。傅青主之治烫伤方,其妙在重用大黄于当归黄芪之内,既补气血,又逐火邪,尤妙用荆芥防风引黄芪当归之补气血,生新以逐瘀血,更妙用茯苓3两,使火气尽从膀胱下泄,而皮肤之疼自除,至于甘草黄芩不过调和而清凉之。至于顾步汤一法,此方之妙在于用金银花以解毒,非用牛膝石斛则不能直达于脚趾,非用参芪归亦不能气血流通以散毒,于补中散毒,起死回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