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一篇李雅轩的珍贵谈太极拳的精品文章 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6908次阅读 10次回复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沈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沈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沈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沈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沈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沈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沈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沈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沈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沈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高人论道,妙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文,楼主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顶前辈.在下练到轻灵.路漫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墨君九

2016-3-24 08:42:33

顶楼主!
    前辈真知灼见,令人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泪似珠

2016-3-24 08:42:40

前辈真言,受益匪浅,感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花绛沁

2016-3-24 08:42:48

谢谢楼主!
我现在说起太极不知怎么就有喜滋滋、美滋滋之感,但练起来达到轻灵灵还需要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如负卿

2016-3-24 08:42:56

李雅轩的话信不得!

为什么这么说?

李雅轩一脉相传的陈龙镶,去年代表杨式太极拳参加六大门派太极拳比武,输个全军覆灭!

杨式百年“杨无敌”的威名就此打住!

那么你们说李雅轩能不能信?

显然,打输了——说明训练的方法和拳理都出了问题,

所以是不能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东方瑾

2016-3-24 08:43:13

武术!练得正确与否!

就是以输赢论好坏的!

杨式太极拳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

就是当年杨禄禅、杨班侯“打出来的!”

绝不是靠忽悠——也不是能靠忽悠出来的!
私下的交流已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在“太极拳吧”里练杨拳的说话都直不起腰来!难道你看不出来吗!

陈龙骧代表不了李雅轩的功夫?你去找找陈先生写的书,看看陈是什么角色!你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雅蠛蝶

2016-3-24 08:43:23

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身体层次由外至内分别为:皮肉筋骨精气神
劲力对应层次分别为:
硬 劲:皮肉
僵柔劲:肉筋
松沉劲:筋骨
轻灵劲:骨精
虚无劲:气神

陈式习练者大部分停留在僵柔劲和松沉劲上,极少出现像杨式、吴氏、孙氏等高手练出的轻灵劲和虚无劲。李经梧有相当的轻灵劲,是因为李经梧练的套路公开是陈式,内在核心功法都是吴式的,包括推手的手法。像杨良方、石明、蔡松芳、闫芳、申延海都已初窥虚无劲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0

高人论道,妙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文,楼主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顶前辈.在下练到轻灵.路漫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墨君九

2016-3-24 08:42:33

顶楼主!
    前辈真知灼见,令人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泪似珠

2016-3-24 08:42:40

前辈真言,受益匪浅,感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花绛沁

2016-3-24 08:42:48

谢谢楼主!
我现在说起太极不知怎么就有喜滋滋、美滋滋之感,但练起来达到轻灵灵还需要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如负卿

2016-3-24 08:42:56

李雅轩的话信不得!

为什么这么说?

李雅轩一脉相传的陈龙镶,去年代表杨式太极拳参加六大门派太极拳比武,输个全军覆灭!

杨式百年“杨无敌”的威名就此打住!

那么你们说李雅轩能不能信?

显然,打输了——说明训练的方法和拳理都出了问题,

所以是不能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东方瑾

2016-3-24 08:43:13

武术!练得正确与否!

就是以输赢论好坏的!

杨式太极拳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

就是当年杨禄禅、杨班侯“打出来的!”

绝不是靠忽悠——也不是能靠忽悠出来的!
私下的交流已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在“太极拳吧”里练杨拳的说话都直不起腰来!难道你看不出来吗!

陈龙骧代表不了李雅轩的功夫?你去找找陈先生写的书,看看陈是什么角色!你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雅蠛蝶

2016-3-24 08:43:23

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身体层次由外至内分别为:皮肉筋骨精气神
劲力对应层次分别为:
硬 劲:皮肉
僵柔劲:肉筋
松沉劲:筋骨
轻灵劲:骨精
虚无劲:气神

陈式习练者大部分停留在僵柔劲和松沉劲上,极少出现像杨式、吴氏、孙氏等高手练出的轻灵劲和虚无劲。李经梧有相当的轻灵劲,是因为李经梧练的套路公开是陈式,内在核心功法都是吴式的,包括推手的手法。像杨良方、石明、蔡松芳、闫芳、申延海都已初窥虚无劲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