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古代叫手搏 其实在古代就有,只是不广泛,技术差,民国时代国内的前辈就开始想办法推广散手,视频为证。
严格说 手搏和中国交有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交那东西正式成立到清朝了 宋朝时候的摔跤更接近 相扑
我国从 1979年开始在全国各地找寻传统武术高手 并将技法 编入散打中
86年到89年 散打技术逐渐成型
早期 也采取过 太极推手作为散打规则 当年的陈小旺在 这种比赛当中 拿过三块金牌
90年的的时候有一批 散打教练开始去各国交流 并非是只和拳击泰拳空手道交流 这个视频里的技术像不像 大家经常看到的一种拳种 有人回想不起来没关系
http://my.tv.sohu.com/us/63305293/22556486.shtml
李小龙在 1964年空手道大会上表现他学的中国拳术 这个时候离截拳道创立 还有三年的时间
早期散打的训练模式 中 还有洪拳的训练方式呢
1981年 香港举办的一种非常酷似mma 的比赛 和当时的美式踢拳选手切磋 还能见到部分地面技术
早期武术家在和柔道等选手切磋的时候 获得启发把站立式的擒拿动作和日本的柔道地面技术结合而成 这本书是1936年出产的 名叫擒拿法
1950年香港咏春和蔡李佛的官方交锋比赛 可以看出来 截拳道中确实也有 咏春拳技法
中国散打对美国拳击,中国散打对欧洲自由搏击,中国散打对泰拳,中国散打对空手道、对跆拳道,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散打“南征北战”的消息。从2000年,中国武术协会和国武公司主办的散打王争霸赛周周上演精彩战倒,散打高手们在擂台展示了中国武术的技击妙招,令国人大饱眼福。中国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中国人或许知道散打是竞技武术的一个项目,但是在许多外国人眼里,散打几乎成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2002年7月25日~27日,由国际武联和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散打世界比赛将在上海举行,这无疑是散打运动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我们有必要对散打运动的发展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
投石问路
中国的武术之所以名扬天下,除却它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身功能,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功能——技击。如何在体育比赛中体现中国武术的这一功能,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散打作为一个竞技比赛项目便被屡次尝试。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大家认可的、规范的比赛形式。
1923年4月 在上海举行“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次单项运动盛会。参赛的有精武体育会、北京体育研究社等20多个单位的400余名选手,有团体、单练、对手三种形式,共有百余个项目,这次武术运动会采用了近代体育竞赛形式,改变了庙会献技与擂台打擂的传统竞赛形式。对手实际上就是现代散打项目的雏形。
1928年6月 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它是中华民国时期主管国术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为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取消原来实行的武当、少林两门制,设立教务处。教务处下设教授班和练习班,技术课在课程中占有很大比例,分为单练(含各拳种流派的拳术和器械套路)和对抗(含摔跤、散手、拳击、武术长短兵、日本式劈刺术等)。
1928年10月 第一届南京国术考在南京举行,中央国术馆和17个省、市共333应试者参加。其中拳脚门(散手)列在正式项目之列。散手彩取双取淘汰制,三局两胜。比赛在长方形的场地上进行,打法不讲流派,不以体重分级,临时抽签分组比赛,比赛不带任何护具,凡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1点。
1929年 浙江省国术馆承办“国术游世大会”,又称“杭州擂台比武赛”,参赛者多为各省市武林高手、知名武术家及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员,共400余人。散手比赛在高2米、长33.3米、宽16.6米的水泥台上举行。擂台赛不分级别,以被打倒者或自视不能胜而认输者为负方。
1933年10月 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在南京举行,21个省、市438人参加。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考试的做法,有所改进的是:对抗比赛按照体重分组,有统一护具,增设了搏击和女子对抗比赛。散手比赛以点到为止,没有时间限制。此次国术考试尝试制定和实践了一些对抗比赛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
1933年 在南京举行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散手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并带有护具,头和裆部都是禁区,将对方击倒为胜一次,三局两胜,没有时间限制。大会设立了男子组和女子组国术锦标赛,各按重量级、中量级、轻量级分组。
1934年 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运会,国术与摔跤列为竞赛项目。这是武术作为竞赛项目第一次进入全国性的综合性运动会。项目有散手、长兵、短兵、摔跤和套路表演赛。散手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采取棒球的护胸和足球的护腿做护具,头和裆是禁击部位,违者即做犯规处理,将对方击倒为胜一局,三局两胜,每局没有时间限制,一局比赛有时可达一小时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但是作为中国的国粹,武术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1950年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发展武术运动提上了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一为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后,武术正式被列为推广项目,在随后研究发展的重点上,先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为推广、表演和竞赛的重点,但是散手(打)在民间仍广泛流传。
1953年11月8~12日 在天津市举行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技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表演项目之一。有145名运动员进行散手、短兵、拳术、器械、对练等332个项目的表演。在会期间,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提出了发掘、整理、提高、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55年 国家体委运动司下设武术科(后改为武术处)。
后来,由于中国的拳击比赛出现了伤亡事件,易出现受伤的对抗项目不被提倡。关于散打项目的研究随之中止。“文革”中,研究中国武术技击功能的主张被视为“唯技击论”,散打运动的发展陷入空前的低谷
十年实验
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个领域都进行改革开放,武术也面临改革形势,武术项目应该套路和散手两条腿走路的呼声越来越高。重视研究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
1978年 国家体委成立武术散手调研组,分别在湘潭和北京召开座谈会听取武术界特别是部分老武术工作者的意见后,写出了《关于开展武术散的手运动的报告》。
1979年3月 随着全国“武术热”的兴起为了破除迷信与玄学,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为丰富武术套路内容,加强攻防意识,提高套路演练质量;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武术活动,全国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体委决定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术体育学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散手项目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1979年5月 在南宁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对散手和短兵进行了尝试性表演,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这三个试点单位进行了汇报表演。会上,广东、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表演。
1979年10月 第四届全运会期间,国家体委调浙江省和北京体院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赛区,与河北省体委选拔组成的散手队进行公开表演。这时的散手试验比赛不设擂台,只在地上画一直径为六米的圆圈,出圆即为世界,相当于现在的下台。
1980年5月 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越来越多,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还进行了内部交流座谈,促进武术散手技术的不断提高。
1980年10月 在昆明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家体委调集了散手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制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后,拟定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
1981年5月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北京体育学院队与武汉体育学院队首次公开进行散手对抗表演赛。
1982年1月 国家体委又调集了北京、山东、河北、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6个单位的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的表演赛。
1982年11月21~25日 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采用了上述“规则”,参加散手比赛的有北京、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13个单位51名运动员。自此,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
1982年12月2~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367人参加会议。大会做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的报告,并正式提出武术散手的问题,要求以“积极,慎重,稳妥”的精神发展,又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
1983年5月 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1983年5月8~19日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及散手、太极推手表演在南昌举行。参加观摩交流大会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和火车头体育协会共30个单位的24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散手表演的有上海、浙江、河北、云南、广东、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武汉体院11个代表队的52名运动员。
1984年6月1~7日 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有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新疆、广东、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17个单位的12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1985年6月11~17日 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至此每年举行一次。
1985年 在南宁举行了首届全国公安武警系统的武术散手比赛,从此武术散手比赛成为公安武警系统每年举行一 次的正式项目。
1988年9月8~13日 全国散打的和太极推手比赛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在1983年以后逐年举行的散手对抗表演赛的基础上,首次进行设台比赛。台高60厘米,长、宽各为8米,中心有一非常醒目的太极图,更加突出了武术的民族色彩。自此,武术散手的擂台形式比赛被确定下来,体现了武术的特点与民族风格。散打比赛的第一个擂台诞生。
1988年10月11~12日 中国首届国际武术节暨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杭州市、深圳市举行,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武术运动员参加。在深圳市举行国际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上,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3天的激烈角逐。中国队获得了7个级别中5个级别的冠军。
1989年 经过1979年到1988年十年的试验、总结、研究,使散手项目的竞赛、训练、裁判、规则日趋完善。
1989年4月25~5月25日 首届全国武术散手教练员训练班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教练员59人参加培训。
正式登台
1989年10月20~28日 首次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在江西省宜春市举行,全国26支代表队的14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这是散手项目的首次正式比赛,散手终于从表演进入了正规比赛时代,为散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武术散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散手运动的广泛开展,使武术散手早日推向世界,形成“技法全面、快速灵活、多变巧取、讲求实效”的技术发展方向。这次擂台赛标志着一个以武术套路及武术散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的产生,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竞赛的单一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的竞赛内容。
1990年 为鼓励武术运动员勤学苦练,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国家体委颁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散手运动员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4个等级。
1990年 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散手》一书出版。
1991年2月 北京“汛华杯”国际武术散手擂台赛举行,中国运动员取得6个级别冠军。
1991年5月17~21日 全国武术散手训练竞赛工作会议在河南省焦作市举行。
1991年10月12~16日 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比赛分套路比赛和散手表演赛。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
1991年 为便于统一管理,国家体委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一并纳入《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之中。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5个等级。
1992年5月10~16日 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手团体赛在四川举行。
1992年10月20~23日 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手个人赛在山东枣庄市举行。至此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打比赛每年举行,上半年为团体赛,下半年为个人赛,散打在国内确立了完整的竞赛体制。
1992年 在韩国举行了第三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散手被列为表演项目。
1993年8月15~22日 散手首次进入全运会。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武术比赛项目有套路和散手(男子组)两大项目,共设金牌7块,其中散手9个级别设1枚金牌,只设男子组比赛,团体冠军为河南队。设48公斤级、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65公斤级、70公斤级、75公斤级、80公斤级、85公斤级9个级别。
1993年8月25~30日 首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在河南省温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武术之乡”43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河南省登封县代表队获得散手团体冠军。
1993年11月21~27日 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共5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散手第一次列为世锦赛正式比赛项目。在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散打都作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4年8月17~19日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94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在广州市摆擂决战,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武状元”陈超,开始了武术散手商业性比赛的探索。1995、1996年,陈超蝉联武状元。
1996年10月4~6日 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武术(套路、散手)教材和《国际武术竞赛规则》修改稿。
1996年11月13~16日 第四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19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散手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7年10月21~23日 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上在上海市举行。第七届全运会后,国家体委依据亚运会及奥运会战略计划,对全运会竞赛项目进行了较大调整。非奥运项目示被列入第八届全运会,武术是此次全国运动会惟一被保留的非奥运会项目,设金牌15块,其中散手由七运会的1枚金牌升至3枚,即: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小级别团体,65公斤级、70公斤级、75公斤级中级别小团体,80公斤级、85公斤级、85公斤以上大级别团体各1枚。
打出国门
1998年5月28~30日 首届“金圣杯”全球散打搏击拳王争霸赛在广东深圳举行。
1998年8月 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确定武术为第九届全运会项目,并在第八届全运会金牌总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金牌数。
1998年 中国武术协会科研部在户县、沧州、青岛三地进行了三次散手去除护具试验赛,为散手运动的进一步改革做准备。
1998年11月 中美搏击赛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这次比赛是中国功夫与外国搏技术真正意义的第一次交流。不仅为散手运动脱掉护具做了进一步探索,同时为中外搏击技术的交流对抗做准备。
1998年 中欧对抗赛在上海青浦举行,中国散打集训队主要目的是练兵以备战即将举行的亚运会。
1998年 在第十三届亚运会中,散手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1999年 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赛在北京举行,从此,散打比赛正式脱掉护具,只保留护裆、护齿和手套。
1999年12月 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在美国犹他举行,中国队以7比2战胜对手。这是我国散打首次在国外进行的商业交流比赛。
2000年3月25日 经过充分的酝酿与准备,由中国武术协会主办、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开赛,这是中国散打进行的迄今为止最有力度的职业化改革。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借鉴国外相关搏击类项目成功经验,首次在比赛中引进娱乐化概念,强调灯光、音响、舞美等戏剧元素,把武术竞技的惊险刺激与视听欣赏巧妙地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了使散打王比以往的比赛更加精彩激烈,赛事对规则进行了大胆改革:延长比赛时间,摘掉头盔,缩小手套,缩小场地,严格控制缠抱时间,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
2000年7月15日 中国功夫对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在中国广州天河体育馆上演,中国选手以6比3再次获胜。
2000年12月28日 2000年度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总决赛在湖南长沙举行。历时9个月的2000年度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这一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75公斤级选手柳海龙过关斩将,以优异的技战术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在一个晚上打赢三场比赛、打满十五回合,荣获中国第一个“散打王”。
2001年3月27日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2001赛季在北京开锣,新赛季首场比赛以中法武林高手对战开始。经过2000年度一年的运作,散打王争霸逐渐走向成熟。新赛季在竞赛赛程上,打破单一竞赛体制,采用循环赛、单败淘汰赛、挑战赛和对抗赛互为呼应的立体赛制。报名队伍由2000年25支啬到40支,人数也增加到200人。
2001年4月18~23日 九运会武术散打预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来自全国3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业本协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的3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本次比赛是历年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武术散打比赛,也是首次在香港特区举办的全运会比赛项目。
2001年7月27~29日 首届亚洲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在越南河内举行,中国、越南、斯里兰卡、也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蒙古、韩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分甲组(15~17岁),乙组(12~14 岁)进行。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中国队获得15枚金牌,其中获散打金牌3枚。
2001年9月23日 首次中泰搏击对抗赛在广州拉开序幕,比赛由于号称“五百年不败”的精秘泰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之间展开,备受瞩目。最后,中方以5比2获胜,其中柳海龙挟“全运会散打冠军”和“散打王”两大桂冠横扫劲敌,充分展现了中国武术散打的魅力。
|
|
搓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