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个人对刀法的一点认识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7067次阅读 0次回复
闻人钰
2015-11-30 08:36:04
中国明清两朝战阵用的刀一般有两种,一是单手使的腰刀,一是双手使的长刀。

腰刀一般长度在80到90厘米,刃长在60到70厘米,重量2斤左右。明朝腰刀都是直柄的雁翎刀刀型,到了清朝早期的雁翎刀,刀柄后端开始向下弯卷,清中期后,出现了牛尾刀的刀型,刀柄后端下弯角度加大,达到了35到40度的样子,刀重也增加到将近3斤。这是中国腰刀的极致,现在武术表演的刀型就是按照牛尾刀作的,为了让人玩得动,刀身薄得成了个铁片。真正的牛尾刀接近刀镡的部位厚度在1厘米以上,从这里到刀尖,刀身三厚三薄,这样的变化在不增加刀重的情况下既加强了刀身的强度又加强了刀的弹性,而且牛尾刀较宽的刀面让用研磨的方法解决崩刃问题成为可能,延长了刀的使用寿命,可以说是一款货真价实的好刀。

双手长刀的刀型在明清之间变化很大,明朝时长刀都是倭人野太刀的模样,一度长达五尺,民间叫“斩马刀”。为了快速拔刀出鞘,战阵中常常左右相邻之人你拔我刀我拔你刀,交互使用。到了清朝长刀刀型改为方头弧刃的砍刀形状,长度也缩短到1米多,直刀柄长度多在30厘米以上,柄尾端是椭圆球形,重量多在4斤。后来出现了拉长了砍刀的刀头并开出刀头反刃的长刀,像是放大版的牛尾腰刀,只是刀柄没有单手使的牛尾刀下弯得利害,俗称这种刀为“鬼头刀”,民间武人在此刀刀背上加装一排铁环,挥刀时铁环前倒,进一步加强了劈砍刺击的力量,而收刀时铁环后倾,刀的重心后移使收刀更快,这种刀叫“大环刀”,制作工艺要求高,工本太贵,军中没见用过。29军的大刀也是双手使用,刀长1米,刃长60厘米,刀尾加装了多见于扑刀的圆环,重近4斤。以上所说的刀都有流传的古刀存世,现代也多有仿制的,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找找,各大刀剑网上都能见到。

倭刀中野太刀的长度在1.2到1.5米,重量没有找到,流传到现在比较常见的太刀多为1米多长,刃长在70厘米以上,重量多在1.2千克左右,也就是不超过两斤半。以此推测野太刀的重量应该在1.8千克以下。打刀更轻,多是900多克,还不到两斤重。日本军刀是按太刀刀型用轧制钢板锻压而成,刀长1米,刃长70厘米,重1.1千克。这些都是网上很容易找得到的资料。

啰里啰唆说了半天刀,是想说刀的形制是由刀法决定的,不同的刀法根本区别是用刀的发力方式,而决定发力方式的是用刀的客观环境。

宋朝缺马,为了以步制骑军人的铠甲登峰至极,而宋人的劲弩又逼得对手也不断加强铠甲的装备,重甲的普遍使用让横刀这一类比较轻的兵器毫无用武之地,不得已宋人只能多用扑刀、眉尖刀之类的长柄刀以加强砍劈力。到了元朝,火铳开始大量装备,让重甲失去了作用,而且蒙古骑兵喜用弯刀,这使长柄刀又被弃置不用。所以到了明朝,中国古代的刀法多已失传。

明朝火铳、鸟枪普遍使用,士兵多不着甲,遇到倭寇时面对五尺多长的野太刀“长兵不敌,短兵不接,多为两断”,被打得很惨,也就深深体会到了长刀的好处。戚继光在日本订制了一批野太刀,又按着剿匪时得到的倭寇的刀法编出了《辛酉刀法》在戚家军中推广,成为了近代中国军中刀法的祖师爷。

《辛酉刀法》与倭刀的用法几无区别,连刀型都基本一样,是因为那时明倭双方的士兵都是基本没有甲胄,就是戚家军后来的对手蒙古人也是人穿皮甲,马不着甲。所以刀越长越占便宜,搂头砍下,即便劈砍力小些杀伤力也足够了,你看那斩马刀一个赛一个的狭长薄利,刀背厚度才半厘米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到了明末清初,军人都开始穿戴对火器有一定防御力的棉甲,满人冲锋时马也披甲,这下斩马刀就不再好使了。也是在这时中国的双手长刀刀法开始与倭人剑道分道扬镳,双手刀法中融入腰马,多用撩击、扫击以用根劲加强斩劈力量,就是自上而下的劈砍也是缠头盖脑充分利用旋转力的斜向抡击。刀法的改变使得刀型也改头换面,多用下撩刀使得刀长缩短到1米多,根劲力大使得刀重增加刀面变宽,劈斩阻力大增也让刀背加厚刀头变方,如此一来斩马刀就变成了大砍刀。后来随着中国炼钢技术的进步,到了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大规模生产出韧性更好的钢材时,大砍刀又为了满足刺击的需要,再次变身成为了鬼头刀。

从此,中国刀法的发力中枢由肩脊下移至腰胯,中国特色的刀法就成型了。但是这种明末清初时成熟起来的刀法还是双手刀法,单手用的腰刀那时的定位还是自卫武器,没人重视。战阵中用腰刀的是牌刀手,牌刀的使用特点让单手刀法的成熟比双手刀法要晚得多。

  

腰刀在古代军队中的地位有如手枪在现代军队中的作用——自卫而已,没它心里不踏实,有了也没打算真靠它打仗,因为要用腰刀除非敌近身前三尺之内而身旁无人可以帮忙,这种情况在战阵中非战败溃散否则很难一见。

你看戚家军的鸳鸯阵中唯一装备腰刀的藤牌手主战武器却是标枪,在阵中的作用是火器手之外的第二远程杀伤力量。只有倭寇突破狼筅的堵截,躲过长枪的刺杀,才有接近盾牌的可能。就是这样,长牌手和藤牌手也只需要用盾牌堵住敌人,自有拿着钢叉、铁棍或者长刀的短兵手上前杀敌。可见阵中牌刀手的任务是远挡箭矢近阻敌兵,纯防御性质,自己用刀的机会其实相当的少。瞧瞧现在牌刀进枪的套路牌刀起势都是弓步而不是其他刀术套路的马步,就是原来老拿盾牌堵人留下的病根。

不常用的腰刀这时的刀型都是用料少、耗工也少的平造雁翎刀:基本就是一截面为拉长的三角形的狭长铁条,整把刀刀面几乎等宽,都是4-5厘米,靠近刀头的位置刀身渐窄微微上翘,形成一个颇为尖锐地刀尖,圆形的刀镡后20厘米长短的直柄,为防脱手刀柄尾部一般呈前小后大的楔形。

到了明末清初,牌刀手终于等到了用刀的机会,因为双手长刀的长度在这时缩短了足有两尺。短兵手杀伤范围的大幅缩小,使得牌刀手不得不在更多的时候自己解决盾牌前的敌人。那如何解决顶撞在盾牌前的敌人呢?无论中外自古以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刺戳。所以这时的雁翎腰刀刀柄开始明显向下弯卷以便于握刀直刺。不过为什么这时雁翎刀刀身的弧度也在加大呢?原因就是这时候用刀的方法不是刺戳而是刺劈。

面对面的格斗,生死只在刹那间,往往就是一两个动作的事,所以出手都奔着要害去。明末清初的军人大多身着棉甲,胸前还有一个20厘米直径的护心镜挡住了要害,这样用刀的目标就只剩下脖子了。单手刺击的器械越长越重器械头部的稳定性越差刺中目标的难度就越大,不然古罗马的战士为什么只用半米长的短剑与盾牌搭配?要在对手的冲撞下用将近1米长的腰刀戳中不断晃动的脖子绝对是个对人眼手协调能力的巨大挑战,军中技艺还是要充分照顾到普通人的使用能力,所以腰刀技法在此时开始引入渐趋淘汰的斩马刀的刺劈技术。

明朝斩马刀的刺劈其实与倭人剑道的中段劈极为相似:两脚不丁不八左前右后站立,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左手置于小腹前,拇指、食指、中指握住刀柄尾部,无名指、小指虚蜷掌心顶在刀柄后部。右手置于刀锷后,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柄,拇指、食指虚握。刀身前指抬起,刀尖与双眼齐平。这是持刀式。

多句嘴,持刀时握刀手手指有虚握实握之分是为了放松小臂,保持手腕的灵活,方便快速出刀。只有在挥刀出击的瞬间所有手指才会用力握实刀柄以抵御对方格挡或者砍入肉体的阻力,中外各门各派持刀皆是如此。老兄说如此握刀违反了刀法的基本原则实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不光是刀法,所有格斗术都强调只在发力瞬间才使运动局部的肌肉进入紧张状态,其余时间要随时保持放松,这样才可能较长时间维持格斗所需的旺盛的体能和精力。

中段劈的动作是:挺胸抬臂使刀向斜上方刺出,同时左腿前跨步。双臂伸直后随左脚下踏步前手下压,后手上抬使刀身下劈。之后左腿退步同时收腹,双臂后缩恢复持刀式。

这一式可左可右,即可刺又可劈,虽然下劈力量不大但胜在攻击路线短速度快,而且劈刀的杀伤范围大,劈后即顺势收刀,动作简洁灵动,非常实用,是剑道中最常用的一式。

腰刀将这一招双手刀法改为单手使用,就是我说的凤点头。用时刀藏牌后,先弓步前冲撞开敌人,然后挥刀刺劈,再迅捷回手重藏牌后。整个动作隐蔽快速幅度小,好似禽类啄击,一发即收,杀伤力极强。这是单手刀法中重视使用指腕之力的开始,不过此时单手刀的发力中枢还在肩脊,刀法远未成熟。此式载于《手臂录》的“藤牌腰刀”一章,同书也有斩马刀的刺劈法。凤点头之名是我在另一篇对牌刀古招式的探源评析文章中所见,因为形象生动一下就记住了,后来自己也常用此名指代此式渐成习惯,古名倒不记得了。

腰刀刀法的成熟在清中期之后。由于乾隆朝镖局开始大量出现,镖师多用长枪、腰刀、飞蝗石,尤其是腰刀在室内或夜间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实战使用促使单手刀法快速成熟起来。

镖师不用盾牌,动刀即是搏命,而且格斗时室内、巷中、黑夜的复杂环境也让个人需要照顾的范围比战阵之中要大得多,所以镖师们在单手刀法中不但融入了大量双手刀的技法以增加近战威力,还充分利用指腕的精巧控制在这些军中刀法加入了很多细腻的变化,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招式以应对格斗中的各种情况。渐渐的,个人对近战策略的不同设想,对近战理念的不同理解逐步形成了各个门派的不同的刀法,单手刀法也一点点变得比双手刀法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博大精深,成为了中国刀法的主流。单手刀法中撩刀、扫刀、抡劈刀的普遍使用让腰刀的刀型逐渐接近鬼头刀,最终导致牛尾刀的出现。牛尾刀成为了单手刀法最终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与双手刀法重步法的灵活相比,单手刀法更讲究指腕的运用,所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就是这个意思,即便现代的刀术套路已经失去了实战的本意,但是发刀收刀之际抖腕动作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现在比的是谁的刀抖得响了。

刀法尚猛,指的是用刀的气势,因为刀是近战武器,不勇猛何以与人悍斗?但是实战刀法讲的是轻刀快马而不是力大刀沉,近战更不可能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动作越大架子越散,防御面积大、打击距离长,结果就是防防不住、打打不着。中国武术无论何门何派,盘功架都是先求开阔,后求紧缩。先大开大合为的是容易摸清各个招式中劲路的变化,后要裹紧缩实为的是缩小防御面积、缩短击打距离,追求的都是一招制敌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缠斗。那种大开大合动不动就往天上跳的都是为了追求漂亮花哨,看着好看,是不能当真的。

现代短器械中只有西洋击剑的实战性保持的比较好,倭人的剑道越来越近于作秀,而中国的对劈刀只能当双人舞看了。唉,真是可惜了。



(重中之重,深之又深,精辟绝伦,生三十余载,首观洗脑妙文,夫,三思,三思,再三思,受用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