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天观思想 ——以刘基堪舆学的天人观为例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6719次阅读 5次回复
阅读排行
daxiede
2015-11-17 08:29:23


       中国传统的堪舆学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应该与“天”保持一致,只有实现了“天性”与“人性”之协调和平衡,由“天性”推测“天心”和“天意”,由“天性”而知“天命”和“天道”,人类才能够取得成功。风水学,堪天舆地之学也,又称地理学,亦称堪舆学,实为天地之道的研究,是关于“理”,“数”,“气”,“形”学说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生态学思想。刘基的风水堪舆学说,蕴含着丰富的人天观与生态观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人天观的内涵特征,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一、风水堪舆学的天人观概述
      在自然环境观察中,中国古人创造“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来研究各类环境互动关系,并发展成《周易》和易学。易学把天、地与“气”联系起来,“气”不是道学中抽象的“气”,而是物质的“气”,如“天气”、“地气”。如《尚书》中的“五气”是指雨、旸、燠、寒、风;《左传》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就是生态学上所说的光、温度、水、空气等因子。《月令》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礼》说:“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顺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说明天、地、人统一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天人观和生态观。
      任何文化现象和科学研究都要以生命为本,只有把“天理”和“物理”、“生理”统一起来,把“天道”和“人道”、“天性”和“人性”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得“生命之道”。 这种“生命之道”中的“象”(本体论)、“数”(方法论和认识论)、“理”(宇宙观和世界观)、“义”(人生观)四者统一于风水堪舆学一体之中,才有真正的“天人合一”的人天观。
       风水学为中国文化固有内容,向为传统学人必通之道。刘基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刘庭槐“究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诸书”,父亲刘爚“通经术”、为“元遂昌教谕”。刘基自己十四岁入郡学, “凡天文地理、阴阳卜筮、 诸子百家之言,莫不涉猎。”
      刘基风水堪舆学的宇宙论基础,主要有《天说》《雷说》等名篇专论。认为元气是天地所含有的一种细微的气,这种气上下交汇,由此而产生了万物。除《天说》《雷说》外,署名刘基或刘伯温著作的天文术数与象纬堪舆类书籍多达20余种。
       二、《天说》《雷说》中的人天观与生态观
      1.“天以气为质”

     刘基认为“天”是万物之父,人是出乎自然的,是禀受天之元气而成人。刘基讲“天以其分而为物,人其一物也。天下之物异形,则所受殊矣。”“天者,众物之共父也”。刘基认为天地事物和人在本原上和禀受上是同源的,至于表现出的形态各异,则是由于禀受气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释“天”的本质和内涵,刘基专做《天说》和《雷说》,详细叙述了他的天地生于“元气”的气生万物说。强调“有元气,乃有天地。天地有坏,元气无息。”认为元气是天地所含有的一种细微的气,这种气上下交汇,由此而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是由于禀受了元气而自我产生的。
      刘基把“气”作为主宰人类祸福的根源,在刘基看来,构成天的物质是“气”,“天之质,茫茫然气也”。他又将“气”分为正气和邪气,“正气福善而祸恶,邪气祸善而福恶”;正气为元气,降于人者为善,邪气战胜天理,降于人者为祸。
      刘基的天地元气思想影响甚大。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认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而未凝、未发、未激之“气”尚多,故概举气、形、光、声为四几焉(《物理小识》卷一)。徐善继《地理人子须知》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风。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范宜宾注《葬书》曰:“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些理论皆所继承和发挥了刘伯温气学思想。
      刘基又做《雷说》(《诚意伯文集》卷八),专门阐释雷电即阴阳二气的交作,认为雷击中了人或物都是偶然的,不是有什么天神在惩罚恶人。雷也可以称作神,那只是在其神妙而不可测知的意义上而言的。 “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团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犹火之出炮也,而物之当之者,柔必穿,刚必碎,非天之主以此物击人,而人之死者适逢之也。不然,雷所震者大率多于木石,岂木石亦有罪而震以威之耶?”(《雷说上》)
       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研究元气和生气。“气”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指能够化生世界万物的始基,它近于西方语言“matter-energy”(物质和能量),它与现代物理学的“field”(场)概念相通。《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
       2.人为“天地之盗”
       刘基《郁离子·天地之盗》曰:“人,天地之盗也。天地善生,盗之者无禁”。中医之气 :自然界大气通过呼吸与人体内之气进行交换,人类赖此气以维持生命。《皇帝内经》曰:“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唐王冰整理《黄帝内经》 时加进“五运六气”。五运指木(风)、火(热)、土(湿)、金(燥)、水(寒)的相继运行;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的相继运行。
      人征服自然,就是对自然界的劫掠,即“盗”也。倘若“不能执其权,用其力,而遏其机,逆其气,暴夭其生息,使天地无所施其功”,其结果是“出也匮,而盗斯穷矣”。“盗”之有道,就是要善盗。“善盗”,应“执权,用其力,攘其功,而归诸己,非徒发其藏,取物而已也”。“善盗者”,应“惇其典,庸其礼,操天地之心以作之君,则既夺其权而执之矣”,“盗其力以为吾用”。这些充分体现为人对自然的适应和利用,如《黄帝宅经》所云:“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是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
      阳宅风水因素三个方面:一是“外六事”,指门外路、井、厕、牲畜栏、庙、桥六因子。二是“内六事”,包括立向,通风,采光、设置,形状、颜色等。 三是风水格局:傍山、近水与依山傍水。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强迫作用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气的长期综合情况称为气候和气场。
      《天工开物》曰:“盈天地皆气也。”西方“spirits”(精神)亦指能够生活灵动的“气”。对于这种自然资源和文化精神资源的本源之“气”,刘基主张必须有所节制地利用,要合理开发从而使“利源不可穷”。刘基在《郁离子·天地之盗》中论述曰:“天地善生,盗之者无禁。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攘其功,而归诸己,非徒发其藏,取其物而已也。”没有节制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人类生活资源之本源破坏。
       3.人道顺应天道的天人相应观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认为,在宇宙观上刘基是元气论者,认为“夫天,浑浑然气也”,有自己的“畜极则泄,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的规律。他提出了人是“天地之盗”但必须“善盗”的观点,意识到人从自然夺取财富,必须善于“执其权,用其力,攘其功而归诸己”,但不要“遏其机,逆其气,暴夭其生息”。这就是说,要利用自然的富力,但不要破坏它的富力。在人性论上,他摆不脱人性天赋的传统成见,告诫人不要企图“驯猿为礼”,“服豕为耕”,“点铁为金”。特别主张人道必须顺应天道。
      刘基认为人的生命的产生和天地万物的生成是一致的。他讲“太极浑浑,分为乾坤。乾坤翕辟,结为日月。日月代明,播为五精。二五媾真,形而为人,玄黄两间,独为物灵,得天全也。”这里刘基描述了从太极分为阴阳乾坤,五行生成而后人诞生于天地之间的宇宙生命的衍化过程。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阴阳五行交感而产生的,所以人事人情皆应该顺应自然,不可违逆天道。
      中国风水学两大宗派皆重天地人相应:形势宗因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理气宗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刘基将风水学与生命学结合,强调内气行则万物生,内气聚如山川融结,故土为气之外体,水为气外形,是以山水之势行,即气脉之行,山水之势止,即气脉之止。刘基认为,人之身体为生气凝聚而成,子嗣为父母所生,体气有相通之处。父母亡后,葬之于灵气聚钟之地,则父母之形体不仅不腐,反可受气,父母之本骸得气,子嗣则以体气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气。这些皆决定于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构成运动形式。
       刘基还认为天和人是同构的;同时他还注意到“内在之天”和“外在之天”的联系。他讲“混沌结,玄黄开,人生其中,称为三才。一人身有一天地,形质虽异众理该”。“一人身有一天地”分为人的“内在之天”也即“天性”;“外在之天”就是客观的自然界。“外在之天”是无穷变化的,是按照自在规律运行的,人只能顺应它,而不能违背它。刘基认为解决“外在之天”和“内在之天”的矛盾的根本方法,是体察到两者具有同一性,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内在之天”(人本身)和“外在之天”(自然界)的和谐一致。
       三、《堪舆漫兴》中的景观生态思想
       中国古代任何一门知识与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总是依托于元气阴阳五行说的解说模式。在阳宅风水理论中,人之居宅可分城居和乡居。城居比较讲究明堂的广狭、门庭的大小、地基的髙低、水流的形状以及邻屋的排比等,乡居则比校讲究形局的完整、阴阳胎息的生成、气之沉浮和水口的形势等。风水理论中城、村、宅的选址模式,有着明显的共性,都是位于山丘与流水环抱之处,因为其不但可以凝聚气,也可以避免气的流失。基址背后有座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虽然 城、村、宅的选址在尺度上有差异,但它们之间还是以共性为主的,宅址是村址的缩影,村址是城址的缩影,宅址、 村址和城址之间有着一种共同的生态模式。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刘基《堪舆漫兴·要领》条,论述了选择“风水宝地”之基本原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天人合一、人天相应与人天依存的景观生态学思想。
       1.山水相依的宜居思想
      关于山与水的关系,刘基《堪舆漫兴》说:“寻龙山水要兼该,山旺人丁水旺财。 只见山峰不见水,名为孤单不成胎”。这就是说,山水相依相存,不能舍山而言水,也不能舍水以言山。可见刘基堪舆理论中,“风水宝地论”应是位于山峦与流水环抱之处,其不但可以凝聚气,也可以避免气的流失。
       2.讲究视觉重点中的开阔性与景深性
      在刘基堪舆理论中,理想之居住地是处于一处半封闭的空间,后方有高山,左右两侧则是较低的山丘,而前方地形则较开阔。四周重群山环绕,提供了丰富的景深讯息。理想的“风水宝地”与 “瞭望——庇护”理论可以找到对应之处,环绕的高山形成天然的屏障,可以抵挡北风寒流,也有助于防御敌人的侦测与攻击。
      理想居住地后方的高山,便是“风水宝地”中最主要的视觉焦点。而左右较低的山岳,则为次要的视觉重点。虽然在“风水宝地”前方宽敞的视野,并非具体或实际的物体,但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视,在此视野中,“风水宝地”前方的两座山丘,案山与朝山,由于衬着远方的天空,也形成视觉的焦点。
       理想的风水宝地包含了草地、河畔、溪流、森林、山坡以及山巅等,不仅容纳丰富的植物与动物,更可提供当地居民采集各种必须的生活资源。刘基风水宝地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天人相应、人天依存思想与天人合一理念,值得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
本文作者:余同元
参与人数 1银币 +5 收起 理由
彭劉賢 + 5 能夠傳整本書 那就更好了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银币 +5

彭劉賢

2015-11-19 19:32:51

是好貼
不過暫時先照管理員的標準中
謝謝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daxiede

2015-11-20 08:09:55

多谢钦差大人的夸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彭劉賢

2015-11-20 17:40:29

daxiede 发表于 2015-11-20 08:09
多谢钦差大人的夸奖

哪裡
如果能上船整本書
或者時常分享各相關的好文章 好書
那就更好了
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5-11-24 14:08:08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5-11-24 14:23:27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5

彭劉賢

2015-11-19 19:32:51

是好貼
不過暫時先照管理員的標準中
謝謝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daxiede

2015-11-20 08:09:55

多谢钦差大人的夸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彭劉賢

2015-11-20 17:40:29

daxiede 发表于 2015-11-20 08:09
多谢钦差大人的夸奖

哪裡
如果能上船整本書
或者時常分享各相關的好文章 好書
那就更好了
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5-11-24 14:08:08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5-11-24 14:23:27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