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047次阅读 0次回复
火发缎
2015-10-24 09:04:54
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
—“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基本解析
所谓“裹”,就是使肢体收缩以蓄力待发。“裹”者,缠也(《说文》),说明心意六合拳的蓄力之法不仅仅是肢体的单纯收缩,而且是带有螺旋拧裹的收缩。心意六合拳讲究“开弓之势必不可少”,就是强调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首先具备蓄力的“预动之势”。如果把这个预动之势比喻为一架弹簧,那么它不仅是被直向力压缩着的,更是被横向力拧裹着的,它必须同时具备直的、横的两种张力,才能构成心意六合拳要求的“裹”法,才是正确的蓄力之势。因为仅仅具有直向力的收缩,其运力的距离必然不如螺旋拧裹的横向距离长,其发力必然不如带有螺旋拧裹的发力巨大。而如果螺旋拧裹的力量没有直向力的统领,又必然失去方向,而形成涣散之力。所以,心意六合拳要求的“形长力短”的发力方法,必须通过正确的“裹”法来实现。应该说明的是,“裹”法一定是全身上下的整体拧裹与收缩,决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动作。
所谓“践”,就是进步,不管是前脚的进步还是后脚的进步,只要是向前进步,都属于“践”的范畴。心意六合拳的进步,要求擦地而行,不能提脚过高。落地时要求脚跟先着地,同时脚掌踩碾地面,形成摩擦力以帮助整体前冲力的制动,这就是所谓“摩擦步”的来源。拳谱上说,脚的落地是“踩而非踏也”,也就是说绝对不能用脚跟去跺踏地面。所谓“如踩毒物”,是要求用脚掌碾死毒虫,而不是跺。现在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大多采用脚跟跺地的进步法,是与古法不合的。因为心意六合拳特有的翻浪身法,必须要有摩擦、踩碾地面的步法相配合才能产生作用。在实际运用中,步法的践进就好像浪的底部,它只有紧贴着地面,得到了巨大的摩擦力,后续的涌浪之力才能推起浪头来,才能形成扑打礁石的翻天之势。所以,心意六合拳高手往往一进身就能够将对手托发出去,而对手感觉身体就好像突然被水浪涌托起来一样,这种“欺根拔节”的浑厚力量,实际上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步法。
所谓“躜”,带有三层含义:一是向上或向前冲;二是钻或者穿;三是飞速移动。将这三层含义综合,就是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身体向前、向上钻起冲击,或者催动上肢发力(向前上的上弧旋力,比如“虎扑”),或者与上肢形成上下的对争之力(比如“单把”)。所以,“躜”是进身之法,是近身发力的整体性动作。有人将“躜”写成了“钻”是不准确的,当然在字义上更不能将“躜”与“钻”等同,因为“钻”只是“躜”的过程中的一个动作要求而已。“躜”是衔接与统领“裹”与“践”的整体动作,如果说“裹”是动力之源,是“起”。那么“躜”就是动力之终,是其作用,是“落”。“躜”的目的,是为了将收束的力量展开,同时将后腿蹬地而得到的反作用力,充分地传递到肩上,以合上肢之用,这就是我们在实际训练中经常强调的“一脚蹬到肩上”的要求的本义。
从人体工程学的发力“髋-胸-上肢”的“三程序”规律来看,“裹”以后腿部蹬踩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到达髋部,再往上传递就必须有一个身体的动作来支持,而“躜”正是这个支持动作,即身形猛长,将身体中段拔长(所谓“拔中节”),将力量传递到胸背与上肢上,这个身体中段拔长的动作,使躯干在一刹那间形成了“满弓状”,这个状态孕育着最强的爆发力。所以,古人创造“躜”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拳法实践中总结体会而来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以“劲法”而言,“裹束以蓄,踩扑以决”,这里的“扑”与“决”,就是“躜”法的作用。在心意六合拳的演练中,如果不懂得“躜”法的意义与运用,便可谓“全体皆非”,一无是处。
以上,讲解了“裹践躜”的具体内涵,在此,我们还想强调一个包含于“裹践躜”之内的字,就是所谓“就”。这个“就”字,是心意六合拳谱上的“练习十六法”的第四法,现在大多遵从心意前辈宝鼎的解释。宝鼎说:“就”是方言,“就如蛋”,也就是将“就”解释为“束”,说“上下束住,成其就也。”但是,我们知道“十六法”的第一法“存”就是“束”的意思,这里再来一个被称为“就”的“束”,其意义何在?而且,通观“十六法”,用的都是正统的文言,为什么惟独这里使用方言?而且如果是方言,姬际可是山西蒲州人,宝鼎是陕西西安人,马学礼是河南洛阳人,那么这个“就”字究竟是哪里的方言?所以,我认为宝鼎的解释是不对的。如果按照正规的字义来说,“就”的动词本义是“就高”(《说文》),也就是“往高处去”的意思。按照“裹践躜”的运动要求,躜身而起的同时,头部要顶挺上拔,以领起全身之力。那么很显然,这里的“就”字是对“裹践躜”运动过程中的头部动作的要求,即拔顶竖项。如果我们详细阅读前人对“十六法”的解释,身体各部的动作要求都有了,惟独没有对头部的要求,但是对于拳法而言头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创拳之初,决不可能遗漏对于头部动作的要求。所以,如果不是古人的遗漏之错,必然是后人的解释之错。(也有的书上将“就”写为“蹴”,而“蹴”的本义是“踏、踩、踢、追”,其义与“践”重复,必然是不对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论述了。)
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就”字,是因为虽然“就”包含在“裹践躜”之中,但是如果不特别提出来,在“裹践躜”的练习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注意了身体的上躜,而忽略的头的提顶,因为头的提顶是统领全身的,其重用巨大,必须要充分重视。所以,我们平时也可以将“裹践躜”称为“裹践躜就”。
所谓“变身” (即所谓“龙折身”
)就是身法从拧裹状态突然向另一侧展开的翻身动作。它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回旋变身”;一种是“反弓变身”。所谓“回旋变身”就是在身体的回旋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所谓“反弓变身”,就是身体在反弓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
“两个变身”与“裹践躜”是同时并存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动作当中,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回旋变身”;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反弓变身”。
概括地说,心意六合拳的总动力形态就是“一个裹践躜加两个变身”
即“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裹践躜”是所有动作的总原则,而“两个变身”是所有动作的纲领。练“裹践躜”是为了调动身体的整体力量;练“变身”是为了打出猛烈脆快的折叠闪劲。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高速度的强大杀伤力。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爆发的震撼性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