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人体力学在太极拳术中的体现 劲与力不能分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3671次阅读 1次回复
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人体力学是它的一个分支,它应用力学原理,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或器械的机械运动规律,探索人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性,寻求合理的动作技术原理,为制定最佳运动技术方案和预防运动创伤提供科学依据。

人体力学认为,人体运动的一切动作都是在大脑调控下肌肉收缩所引起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运动行为。人体力学涵盖有:研究人体运动与作用于人体的力之间关系的人体动力学;研究人体运动平衡条件的人体静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局部或整体转动原理的人体转动力学以及研究人体内生物流体(血液、气体、尿液、淋巴液及其体液)流动规律的人体流体力学等。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验手段的更新,有关科研机构在竞技武术技击动作和竞赛套路的难度动作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成果。他们应用人体力学原理和现代实验仪器(测力仪、运动图数分析仪、三维立体摄影、计算机处理等)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不同规格的动作找出了合理的技术要求,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法。2008年春晚《行云流水》节目中,演员们能将难度动作巧妙地融入整个套路之中,他们那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就是这些科研成果的生动体现。

太极拳是人体运动的一种形式,它的一切运动,也无不受人体力学的各种规律所制约。应用人体力学相关知识来研究太极拳术,是致力于发展太极拳事业的志士仁人的共同责任。

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术,它在创立和传承过程中深受传统阴阳哲学和道家功法的影响,由于历史的种种局限,使得某些认识与现代科学不符,加上当代某些传承者不但自己不与时俱进,不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演绎古人的结论,反而指责敢于创新者‘“流于狂妄”,致使一些重要概念模糊不清,弄得多年练拳者还是一头雾水。本文试从三个与力有关的问题略陈浅见,以求抛砖引玉。

劲与力不能分

在太极拳界,人们习惯地把劲力二字分成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人体先天自然之能是力,经后天某种特殊训练所得之功才是劲,有形者力,无形者劲,直出者力,圆转者劲。甚至将人体自然之力通称拙力,只有经过种种玄妙功法训练出来的、具有灵性和深得阴阳之秀者才算劲,由此而提出“用意不用力”,打太极拳可以用劲,但不能用力。

什么是力?恩格斯讲: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人体力学认为,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变形,都是力的作用,是能量从出击部位传递到被击部位的一种趋势,它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用测力仪可以测出其动力或静力效应,在实践中,能使被击部位改变速度或遭受损坏。

①人体由206块不同形态的骨、400多块肌肉(约占男性体重40%,女性体重35%)和相关关节组成运动系统。骨是支架、关节为连接,肌肉是动力。人体的一切运动,都是由神经中枢发布指令(即通常讲的“意”),转由身体各部位神经传导兴奋波(即通常所讲的“气”)引起相应部位肌肉收缩,带动肌腱和关节转动,使肢体做出各种形态的运动,包括直线、曲线、平动、转动、复合动等多种形式,形成以人体为中心的方圆立体形象,实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②影响人体力量大小的因素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科学训练的有机结合。如合理的训练可使人体肌肉的横断面增粗、毛细血管增多,以增强能源供应。一般人的肌肉中,只有60%的可动纤维,通过较长时间与一定负荷的训练,可动纤维可提高到90%。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频率和某些特定动作重复,可使运动员在爆发力、耐力、柔韧性、速度等都得以增强。一个人战斗力的强弱,是各项动能综合素质的体现,其核心仍然力量素质,也不是需要什么玄妙功法才能获得。

③查遍正规辞书,没有发现对劲力二字的相反涵义的解释,翻阅其他拳种的典集,也很少看到将两个字分开来应用。在太极拳竞赛规则中提出要求“劲力顺达”我以为定义十分准确。事实上,坚持将这两个字人为地分开使用,对当前太极拳运动的推广、发展并无实际意义,好象人们将“喜欢你”、“爱你”硬要分成两个概念,实在只是“文字”游戏而已。我们要多从科学训练的方法上下功夫,不要把精力消耗在这种“文字"游戏之中。

内力外力怎样分

在太极拳界,对于力的内外之分,有种种不同的界定,比较习惯的认识是:凡在大脑指挥下,通过肌肉收缩,关节屈伸所发出的力都是外力,只有通过若干内功功法(诸如站桩、踵息、胎息、运睾丸等)修练而成的体内能量才算内力,它可以不受大脑支配而自动运转到肢体的各个部位,又可因条件反射而形成各种运动。这些看法内涵不清,外延不明,普通练太极拳者根本摸不着头脑。按人体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应该这样区分。

①人体在大脑指挥下通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运动,不论是人体各环节之间的相对移位,还是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移,都是人体自身所储备能量释放的结果,都是内力的体现,至于不同动作的劲力大小,是由该动作的使用目的所决定,小到仅使肢体某部分缓慢位移,大到快速出击并使被击部位受到损害,都是在大脑控制下自我调节的结果,不能因此来区分小者是外力,力量大者才是内分。汽车在行驶中加大油门就加速,缩小油门就减速,都是由发动机内部决定的,你能分内力外力吗?

②所谓外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心引力而引起的地球对人体的支撑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水的浮力等,二是人与人之间一方施力于对方而引起的反作用力。这两个方面都属于外力,它与人体自身的肢体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人们生活的大气层中,虽然地心引力时刻都与人体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但它仍然属于外力的范畴。

③内力是人体运动的根据,外力是影响人体运动变化的条件,只有两者完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体潜能。在行拳过程中,怎样做到既使自身上下左右和内外协调一致,又能恰到好处的接转和运用外力,就能处理好自身和谐及自身与环境的和谐,真正做到像陈长兴要求的那样,“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做到“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内外相联,前后相需",把内外两种力量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两千斤如何拨

“四两拨千斤”一辞最初出自万历(1573~1620)年间根据民间谚语选编的《增广贤文》,该书中有:“一肥遮百丑,四两拨千斤”。唐代妇女以肥为美,宋代则以文弱清秀为尚,自唐至明相距900多年,可见此语流传已久。清乾隆(1735~1795)年间,王宗岳在《打手歌》中写了“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将其引入太极拳。在当代各方面引用此语者事例很多;1965年“八·六海战”,我海军凭着敢于近战夜战的硬骨头精神,以小艇击沉台湾海军的两艘大舰,是军事上的四两拨千斤;中央政府以小量资金反哺农业,换来了亿万农民积极性和连年农业大丰收,是政治上的四两拨千斤;商家让小利,赚大钱,是营销上的四两拨千斤;可见此话并非太极拳的专利。

四两拨千斤的战术运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雄厚的实力是胜算的基础。国与国交战是拼国力,人与人交锋是拼体力。太极拳界前辈们敢于与国内外高手交手,是以长期刻苦磨练所积累的体能和技术素质为前提的,陈照奎曾讲过:如果不需要力量,你何必下功夫练内功。据传他自己就练就了力举二百斤的臂力。王宗岳四句话的前两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要求既要练就捋挤按四方面的劲力,又要具备灵活运用的技巧,还要练就能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全面素质,你才有本钱敢于他人对阵,在对阵中见机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战术。

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取胜的必要条件。拳谚讲:能舍己从人,才能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舍已从人要有个度,不及难以造成示弱的假象,过了就被人牵走了;引进落空也要能准确把握时机,不及会顶牛,过了就引进落实了。只有真正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才能牵住牛鼻子并顺势将人发出。双方对阵的形势是千变万化的,我顺人背的战机不是时常可以出现的,你必须学会多种攻防战术才能从容应敌,千万别把这一条看成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可使用的法宝。

③孙子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太极拳受道思想影响较深,过份讲求不争,无为、主柔、守雌,在战术上注重研究防守,主动进攻的战术则研究不足。从央视主办的《武林大会》的几个门派的擂台竞技中,我们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j实力强者,技艺也能发挥,实力弱者,仅管平时技巧很多,一遇强大对手,他的招法根本使不出,有时还逼得连抬架都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挨打。在国家逐步将功力竞赛引入全国赛制的今天,有志于习武的人要下决心从事功力训练,光喊四两拨千斤的口号是注定会吃亏的。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有宝贵的精华,也有封建主义糟粕。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吸收文明成果,剔除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是推动事物进步的动力。中医是比太极拳更加古老的文明,他们现在要让针灸进实验室,并且提出,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修正或更替旧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用实念数据来证明旧框架的科学与伟大。那么太极拳为什么不用现代人体力学的理论和现代实验手段来验证,用现代语来加以说明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项事业兴旺发过的动力。太极拳面临着进奥运和国内普及提高的两大挑战,历史逼着我们要发奋图强,弃旧图新,我辈同仁要勇敢地担此重任,让太极文明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文/谢露花 徐光华)

泗慇

2015-1-31 02:07:59

有品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泗慇

2015-1-31 02:07:59

有品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