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史称 “斩木为兵”,木指木棍。由于秦王朝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金人十二”。全国兵器被收缴殆尽, “秦民奋其白梃”。梃,棍也;白梃,木棍也。 中国武术的棍术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形成的。 晋葛洪撰《抱朴子外篇》卷四曰 “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 《北史·尔朱荣传》“又以人马逼战,刀不如棒。” 唐代,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装备偑刀一万口,陌刀二千五百口,弓一万二千五百张,棓二千五百根。棓指的就是棍。 到宋代,棍在军中更为普遍。《武经总要》 “取坚重之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杆。”棍术从宋代开始极度发展,马上作战,步兵破骑兵、破坚甲棍棒极为好用。后来有戚继光如此总结:西北原野之战,旧传俱用木棒,大棒 亦无式,不知用法。缘以敌人盔甲坚固,射之不入、戳之不伤,遂用棒一击,则毋问甲胄之坚,皆靡。 元人《使棒诗》:一梃雄威敌百夫,捷如风雨敢前驱。太平朝野无余事,不得君王丈二殳。 宋代起,棍术开始普遍在民间流行,就是了使棒的“英略社”。另外,棍术在宋、辽、金、元时期的发展,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严厉禁武有关。由于禁武,而棍棒是木质,难以界定是不是武器,因而棍术得以发展。 明代,棍术进入了繁茂发展时期。明嘉靖时人郑若曾《江南经略》记载当时流行的枪法十七家,刀法十五家,弓弩法十四家,杂器械十家,钯法五家,马上器械十六家,拳法十一家,而“使棍之家凡三十有一”。 明代俞大猷是棍术名家,极为推崇棍法。“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何良臣云:“学艺先习拳,次习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 “枪棒”,“拳棒”之称,从宋代开始出现,到了明代,几乎成了武术的代名词。明末茅元仪“诸艺宗于棍”,毫不夸张地说明代棍术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武艺的最高峰! 翻开历史,我们就能看到中华武功之博大精深,是不容置疑的。自元朝灭宋,满清入关奴役汉人,后又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华武功在热兵器时代更多的是表现出其强身健体的一面。 但中华武功,绝对是真。高手在民间!
|
卸犹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