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现在比较喜欢看看吴氏,孙式的门人演练的太极套。从中能够看到太极变化多端和奇妙之处。赵堡的太极是最有特点的,虽然都称赵堡拳,但似乎里面又分了很多区别,“架子”很多,大中小架,忽雷架,颤架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其实只不过是后人练拳的不同风格表现罢了。我认为现在的诸多太极(北派)源于赵堡,从拳架上来看是有依据的。因为她的个性很丰富,恰好暗合拳意。一个杨露蝉,教出来的徒弟个个不同,太极本来就是依据者的个性和修为,而在表面上有一些区别的,赵堡拳自然也一样了。
赵堡太极忽雷架看归看,练归练。我认为练太极的话还是应该走“大气优雅”的一。但是这个“大气优雅”中,需要藏有无穷的变化,不然就是呆子拳了。所以我不时去看看这些很有特点的拳,以及一些不太有名的太极拳,对于开阔练拳的思,还是颇有的。
太极拳演练的时候,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种可以实战的拳法。不仅慢,而且动作似乎也不够直接,东摸西摸的样子。这种理解其实也对,因为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太极的练法,而非打法。实战的时候,用“练法”去应对的话,恐怕早就被打趴了!
不过我也发现,懂得太极的练法和打法不同的人似乎很少了。很多派的“大师”,把祖留下来的拳套一招一式的分学,详细告诉大家这一招是怎么用的。比如野马分鬃就是接住对方的手,然后向外旋转下压,另一手辅助向前扣住对方大臂,将对方按到地上等等。这种教似乎很受欢迎,还博得了“公开门内不传奥秘”的美名,而且门内的们在互相的时候也觉得“很有用”。但是懂行的人看了会笑掉大牙的。
很简单:如果太极的打法就是这种样子的话,基本上真的就是“找打拳”了。坦率说,真打实战的话,一个初练拳击一两年的新手,就可以击败这些照猫画虎,比着拳招“实战”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太极”了。老话里面就说“好拿不如赖打”,真打起来谁跟你这样慢慢的玩?我相信这些门人们总有一天会发现:师傅教的攻防办法,只能在内部互相比试一下,互相喂招玩儿,根本就拿不出去的。
可“徒弟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不到”的原因。其实,照这种样子练拳的话,别说十年不出门,一百年也练不出来的。因此很多“太极门人”,都只能与本派的们“过招”,在互相“喂招”中,假想自己的拳“很有实战价值”。
太极的“练法”练什么?与所有的技击一样,主要就是练力量和速度。太极的练法是“有招”的,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各派多少式的招数套。门人们利用这些有形的招数,来去除身上的僵劲,并练成整体劲,同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所谓的太极的“无招”,是指打法而不是练法;打法就是“无招”的,没有具体的方式,只有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打法心诀”。
真太极的打法,估计见过的人很少,就算见到了也不会认识的。因为它与平时见到的太极拳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快速和威猛”,根本不像是“软绵绵,慢吞吞”的内家拳,而像是极刚极猛的“外家拳”。这种打法,是“一触即发”,快得令人惊异:在交手的一瞬间,整个身体就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劲,达到所谓的化发一体,力量和速度都很惊人。但是从外形一般人是看不出来这种内在劲的变化,甚至连交手的当事人也不知道就被莫名其妙的了。所谓的“疾如风,快似电,还嫌慢!”,就是太极一派的打法。
内家拳的打法中,有一句话让人很不好懂,就是“打人如亲嘴”!如果内家拳没有练到一定的程度,告诉你这句话也是没有用的你根本就用不出来。实际上,内家拳打人的时候并不是“舒展大方”的,可能并不好看。内家拳讲究手不空出,只在接到对方的劲之后才出拳。这样最佳的出拳机会,就往往与对方靠得很近,就像是两人要亲嘴一样。这样的距离上,练外家的人由于需要用腰腿摆动的力矩来获得肌肉力量的杀伤力,因此就根本就无法贴身发力。可是真正练内家拳的人,讲的就是“力不出圈”,就是专门在身体的重心周围发力,因此发出来的力量奇大。这种专门在别人无法发力的近身距离内,以别人无法发力的身体姿势,来发出超强力量的拳派,完全做到了“出人意料之外”。因此,一旦出手,对手就只有一条被打飞或者当场被击垮在地。
内家拳在练的时候,身体要求是舒展大方。可是在“打”的时候,身体要求却相反像是一根绷紧的弹簧一样,身体似乎是被压着的;但随时准备弹起来。说的好听一点,身体就是特别像是正在捕食的豹子,或者说是捕鼠的灵猫。而对手,对于这样的,往往是“不堪一击”的,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来。更要命的是:即使打人出手后,身子依然保持卷曲的样子,因为它随时有下一次的出击。所谓的“太极者,长拳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中间是没有断点的。因为太极的打法一旦出手就是连绵不绝的凶猛,不断对手的机会,不让对方有机会怎样做到呢?很简单,就是攻防合一。拳出手后,第一是“不后退”的要诀,“硬打硬进无遮拦”,第二是连消带打,不会给时间让对手来反应和调整的。
|
|
邕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