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全解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32703次阅读 9次回复
缇顼
2015-3-23 09:33:42

原文:
  扫除不详,普渡仙航。梯天超海,如遁如藏。呼灵虚位,遣役诸方,雷霆霹雳,如掣

电光。干支造化,灵集中央,阴阳五行,周天在握。日精月华,吞入丹舍。探取天根,真

息生春。玄黄浑合,遍体更新。筋骨皮肉,来复乾坤。助道助法,赐我灵真。绵绵大力,

默默通神。北七南六,随在护临。急早送灵来,急早送灵来。哔吽吽,嘿哈臻。
  闪者,进退如电之急也。其法,择每月红虎黄鼠日时,向本辰罡方,硃书(符)饮一

道;再向北斗真方,莫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咒完静片时,再习步式招数一度。未习之

先,有告文一个,秉心朗咏数次,再演为要,久敬为主,不可梢涉怠志也。

题名解:
  “飞罡文”三个字,飞字乃指“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罡字就是“内气”。文者

,修炼内气功夫而健身的“文章”。此中又有“口诀、真言、功法”的性质内容。而此“

踏罡步斗”的修炼方法,无非就是“练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

。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盛而能纵横,精神敛而能飞腾”的

修炼神、气、形的功夫和三者浑化归一的建体,而有一而三之云玄的至用功夫而已。欲要

明白“飞罡文”中所述的内容之精义,还得逐句地阐释。



原文:
扫除不详,普渡仙航。
阐释:
首先言明此“踏罡步斗”的练功方法,是“去其害生机者也”的健身之根本方法。可扫除

自身内一切不祥和的众阴邪。是谓脱凡胎而入圣境的修仙了道之普渡众生的航船。

原文:
梯天超海,如遁如藏
阐释:
此“踏罡步斗”的练功方法,即是脱凡入圣的“登天梯、渡海舟”。可这“登天梯、渡海

舟”只是一种借喻的说法,看又看不到,摸又摸不着。故曰:“如遁如藏”。即传统的健

身练功之方法,正象我所言,本是“千古无形一法门,自有师承洒人间”。然传统的健身

方法,确实有其系统的系列之方法、证验之功果,乃定而不可疑的。其内容实质如何?请

看后面的前贤之论述,便可一目了然了。

原文:
呼灵虚位,遣役诸方,雷霆霹雳,如掣电光
阐释:
灵虚位,即以呼为补的“气沉丹田”之系列功法。“道本虚无生一气”,正是“地户乾宫

”之所在,名“灵虚位”。“精养灵根气养神”句亦说明“炼精化气”之所在为“灵虚位

”。“全体透空”由此开始。
  真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

贯也。气生于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

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

入乎神妙,进退如意,功夫到此,可谓通真。此乃遣役诸方之精义。
  内功修炼,升清降浊,气下神升,此中自有脏腑入槽归位的腹响雷鸣现象和脑子爆炸

的内景象,继之还有骨响齐鸣的内景象和电光闪烁的内景象,皆自身内万象更新之证验的

景象。河车搬运的霹雳闪电雷鸣的轰鸣声和闪电光明的光明境。鼻子抽搐,脑子咕咕的鸣

响。最终还有“虚空粉碎”的连连不断的瞬间千百万次的爆炸之内景象,此即“雷霆霹雳

,如掣电光”的精义,功夫层次境界不同,所指亦不雷同。

原文:
干支造化,灵集中央,阴阳五行,周天在握
阐释:
干者,天干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天气阴阳”之“五

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各有阴阳之用之性。然“五行本一气”。以天干表示“

天道之气”。即“乾”,阳物也,其功能名“健”。
  支者,地支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地形

刚柔”之“五行”。此“五行”各有刚柔之性之用。然“五行本一形”,以地支表示“地

道之形”。即“坤”,阴物也。坤顺乾,其功能名“顺”。故《拳经》讲“健顺参半,引

进精详”。



  天降地升,以生化万物,是名造化万物。气乃万物之资始,形乃万物之资生。万物的

生长化收藏,皆天地交合万物生成之因。人以气形相互交合为用,以生万拳之变化以为用


  但前人以“天干、地支”循序配合,以示年月日时的“气、形”的“盈虚消息”。即

“六十花甲时序表”,以推论天地万物气形的生化之盈虚。如第一次天干地支配合,地支

盈“戌亥”两支。第二次天干地支配合,地支盈“申酉”两支,依次类推,地支五轮,天

干六轮,配满一周,盈虚平衡。此即“五运六气”的“运气”说。上述乃“天干、地支”

造化万物的基本干支周期规律说。
  灵集中央:五运为表,六气为中。五运乃形也。六气为五形之中。气虚为“灵”,故

曰“灵集中央”。即“形外气中”的“柔外刚中”的气形匹配如一之说法,虚灵之精义在

“中”。
  阴阳五行,周天在握:即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之变化”,只有经过“地支五轮、

天干六轮,配满一周,气形盈虚平衡”,是为“周天”。故修炼内功,凡内气运行“一阴

一阳”者,就算历遍一周,名为“周天”。如以具体练法部位言则有“小、中、大”周天

之说。如内气在丹田部位做圆周运行,名“丹田小周天”;内气在任督二脉运行一周,名

“子午中周天”;内气在全身周遭运行,上至百会,下至涌泉,,一升一降,名为“全身

大周天”法。此乃指有形线路之大中小而言的周天大小说。
  又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为小周天;“炼神还虚”为大周天。此乃以功夫修为之

先后而言周天之大小者。上述两种立论皆为正确的说法,然不可混用。
  “周”则为环,“天”者为枢。故曰:枢得环中,应变无穷。故“形以气为枢”。《

拳经》云:“宾主分明,中道皇皇”。外形为宾,内气为主。持中用枢,以内治外,乃灵

集中央之精义。此乃枢机分明之义。用中而得中之道也。
  前贤以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的关系,表明盈虚消息的道理,即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而

阐明内气飞腾补虚之法式。又说明“灵”集在中央之道理。即有形者立中轴,无形者用中

枢,以中治外,以近治远。攻防之道的体、用之中枢尔。

原文:
日精月华,吞入丹舍
阐释:
人身者,心如日在天空,离中一阴为日精。少腹太阴,肾主水,坎中一阳为月华。降心为

不为。即降心气下入少腹丹田,则坎离阴阳交合,谓之吞入丹舍。丹田乃先天元气的归宿

之处。气沉丹田,神息其中,谓之伏练、伏气。又名“闭息”。即神气依归丹田而不使之

出游,谓之闭息。此乃一切内功修炼法的初始筑基之功夫。继之有胎息等系列功法而修之



原文:
探取天根,真息生春
阐释:
此乃取“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即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之义也。丹田

之中炼精化气,真气萌动,虚无中所生,则温暖融融,遍及周身。天根、真气生化之所在

,丹田也。丹田中虚无之处是名天根。即“一点清明,二点灵光,三点神明九重天”。全

体透空犹如九重天,皆由此“根”生化而成,故曰此乃天根。是对身内而言。真息者,真

气所生之处。此处洞开,是名“玄窍”,又名“天门”。以子午南北而论,此又名“南天

门”。内功修炼法名此为通天之窍、之门。故类推此处为天根,即通天的根据地。此乃对

身外而言。一内一外“天根”自明。



原文:
玄黄浑合,遍体更新
阐释:
此乃取自“天地玄黄”。以喻自身的内气如天,外形似地。内气在自身内健运不息,周流

遍处,则内清虚,外脱换,为虚为实者易之,则筋骨空灵通透,内气切实清明,进一步内

功修炼,七壳破则脱壳换相,遍体气象更新,脱拙换灵,灵集中央,身体如同九重天,内

外如一,玲珑剔透。即脱凡胎,自入圣境了。

原文:
筋骨皮肉,来复乾坤
阐释:
经过系列的内功修炼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外形内感通灵。则内气似乾,健

运不息,纯粹之精,阳刚之性;外形似神,静而不躁,顺从之德,阴柔之质;健顺参半,

柔外刚中,以成天地之撰,乾坤合德之妙,乃通神明之德的基础定矣!

原文:
助道助法,赐我灵真
阐释: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乃助我成道之法式,道成能助我施攻防之法而彻灵。何谓“灵真”

?即养气而动心者,敌将也;固气而静心者,修道也。此两者皆灵真之境。即虚灵妙境,

是为灵真之境。

原文:
绵绵大力,默默通神
阐释:
内气的修炼,外形的柔弱无骨之修炼,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修炼,使外形如絮柔,内气

之刚健,以柔用刚,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势如长河,具神以知来,智以藏

往之巧妙,有摧枯拉朽的无比之威力。再神合于无,则寂感遂通,有前知之妙,虽不见不

闻,而能觉而避之。是谓默默通神的神明艺境,神化之功。乃灵明圣境。是谓灵通真一不

二之境也。

原文:
北七南六,随在护临
阐释:
北斗七星主生,持枢之璇玑玉衡,即持中用中之道,就是枢得环中,应变无穷。乃得三皇

圣道的“允执厥中”之道。南斗六星主杀,斗魁罡将,即内气为大将,外形为众兵,以柔

用刚,即以外形用内气为击敌的技术方法。自己稳握生杀之大权,随身在保护自己,而临

阵对敌,焉有不胜之道理。

原文:
急早送灵来,急早送灵来
阐释:
连此两句及早送灵来,说明“灵不灵”自心知,按法而修自然得彻灵。灵真之境,遵道按

法而修,自能得之。否则,非也。自古真传“万化生乎身,心明,则一身自灵”。此两句

及早送灵来,乃心领体会之法式。自念自修自悟之法。古训:“法从师处得,功在自身修

”。急早修炼莫迟误,功到灵通自显真。

原文:
哔吽吽,嘿哈臻
阐释:
前三字乃内功运气发声诀,闭口发声,乃通开诸壳之法。后三字乃吐气开声发劲放人之法

。一是内功建文体之功法,一是内功至用武事之功法。以此六字结尾。表明文体武用的修

炼过程和学以至用的练功思想。
  前后综合观看“飞罡文”之宗旨精义,实是以内功为主的外功修炼方法。即动练法中

以练内功为主。此乃“飞罡”之精义,文练法之宗旨。

原文:  
闪者,进退如电之急也。其法,择每月红虎黄鼠日时,向本辰罡方,硃书(符)饮一道;

再向北斗真方,莫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咒完静片时,再习步式招数一度。未习之先,

有告文一个,秉心朗咏数次,再演为要,久敬为主,不可梢涉怠志也。
阐释:
  此乃言“闪战”之法的修炼方法、过程的一段文字,亦属于“踏罡步斗”修炼法中的

事情。只不过前面所言是内功法为主,故慢练为主要内容,要求起踏一步,持默咏罡文一

句。乃去掉猛烈之习的修炼法。而此虽是按“飞罡式”图的线路修炼,以武事之用闪战法

为主。进退如电之急也,故不默咏罡文了。而修炼闪战之法要择时而修。是其特点。故与

前面所述踏罡步斗内功修炼的日日修炼有别。下面解之。

原文: 
闪者,进退如电之急也
阐释:
闪乃身法,脚步为之根本,实乃拳家之秘法也。即拳家“以柔用刚”之秘法。
  诀云:
偏闪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
让中不让乃为佳,开去翻来何地立。
  偏闪是身法的事,而腾挪是步法的事,故曰:闪乃身法、步法为之根本。因为进退在

步。步法灵活,闪法才能精妙。因步乃载身进退之舟车。故此经文直言:闪者,步法进退

如电之急也。不如此则闪不开,即使闪开亦不能复返而击敌。故曰“闪门战法,求之于身

法中,而根基却在步法中明之。知道闪法之妙,应如何修炼呢?

原文:
其法,择每月红虎黄鼠日时,向本辰罡方,硃书饮一道;再向北斗真方,莫持一点天清之

咒,九次
阐释:
修炼闪法,进退如电之急也。故要择日择时而修,此乃急则从缓之法,免生倦怠之弊也。
  何谓红虎黄鼠日时?此乃天干、地支及用六十花甲子组成的干支记数法,在历法中可

以用来纪年、月、日、时之外,还可以表示方位。在我国中医学中的子午流注方法中有广

泛的应用,其中的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养子午时刻注穴法等时间节律

,都以干支为工具。
  此红虎黄鼠日、时的说法,乃取自飞腾八法中,兵法亦用之。干支记日,六十天一周

期。地支中寅为虎,天干中丙为火,火红色。红虎日,就是丙寅日,故两个月中才有一天

为丙寅日。
  干支记时,一天十二个时辰,正好是十二地支之数,然天干乃十个数,五天才满六十

花甲子之数,故知在五天中才有一个丙寅时,是红虎时,按三十天为一个月,就有六个丙

寅时是红虎时,两个月有十二个红虎时。
  黄鼠日之推法,黄者,土也。天干,庚也。鼠者,地支为子,故知庚子日为黄鼠日。

故两个月中才有一天是黄鼠日。
  干支记时,亦是五天才满六十花甲子之数,五天中才有一个黄鼠日,一个月中有六个

庚子时是黄鼠时,两个月中有十二个黄鼠时。
  这样计算,每个月有一日和可有十二个时辰能够练闪法了。这属于间歇练法。
  向本辰罡方:何谓本辰罡方?本辰,就是即时之时辰,罡方就是本辰所指的方向。如

红虎的丙寅日、时,丙指南方;黄鼠的庚子日、时,庚指西方。

原文:
硃书(符)饮一道:硃砂书写“符”一道,焚烧,白开水冲服。
阐释:
“符”者,阴阳合和谓之符。硃砂书符,用毛笔蘸硃砂书写一道符,符式有定规,暗定硃

砂用量之多少。硃砂有镇定安神,平心火去燥气的作用。可知,书符的妙义,不在符的内

容上,而在硃砂的用量上,俗人不知此用硃砂的药用功能,却在“符”的内容上费心机,

真可谓水中捞月,山上扑鱼龙了。

原文:
再向北斗真方,默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
阐释:
何谓北斗真方?据歌诀: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我们知道,修理传统手战之道,内气功夫为主,这才是核心的内容,而内气在体内可

有升降涨渺四种运动方式。而四种运行的态势,正应在四季的气象并与之相符。春升、夏

涨、秋降、冬渺。此乃天人合一之证也。
  而古人根据初昏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

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此斗柄所指的方向和四

季是吻合真而不假的。故将此斗柄即时所指的方向为“真方”。此中暗示内气修炼的运行

方法亦应与四季的升降涨渺是同样的。此乃身中四象也。

原文:
默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
阐释:
我们此时再看天清咒是什么内容,也就知道了。

剑髓千言

  夫剑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风,和缓中锐锋,具温柔之气,灵则通神,玄能入妙

,飞来飞去,无影无踪,作云作雨,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诛人间之恶党,斩

地下之鬼精,可破阵以攻城,随手指点,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珍为

致宝,运可通神。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扫则雾消烟掩,挥去则石走云崩。可避

水火之灾,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

  其为德亦若人也,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百折不屈,九转而形

骸备。铸冶始于神人,传授依乎仙术,习贵专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

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

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非如此何以通妙,

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

则变化莫测。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

几驭众为高明,勿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习得形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其为用也,可除灾以断水,可画

地以成河;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破异术,灭妖通以除恶党。神智从生,豁古今于亲

目;谋猷克布,协治化以感通。儒之御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释之真

空,以此而功成。

  夫剑气即罡炁也。而宇宙之间,亦必恃此为化育,主宰生杀权宜。故学者业贵于精,

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

纷纭耳。再者,此物为仁人之珍宝,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恶为贵。或徒负气好胜,每

生嫌隙。一旦欲胜乎理,小则鲁莽偾事,大则积愁成恨,反恨成狠,将祸延无已。此真好

武中之恶习。

  故剑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

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

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故君子有三变,望之

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

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

,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试思昔有伯温先生

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剑而

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

。于此观之,剑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于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望古遥企,得精秘传者,不乏人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必加一能己

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

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

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锻炼外,自

未至申静息中。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

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

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昔唐太宗养剑士数百人,时或令舞,则诸士身共剑各飞

。若此神舞,神威足以胜人者,非此而何?


缇顼

2015-3-23 09:34:56



   
                                                               

  故在修炼内功之时,必须清心寡欲,才能唯道适从,按法而修,勿忘勿助是准则。忘

则神迷气滞,助则神昏气乱,忘助则百乱丛生、众魔侵进,后果不堪设想。修炼内功,全

凭自然,事由心造,心想事成,景象情致虽幻皆真。谨守“念住不住是为真住;来者是真

过者是假”的内功真诀,自然在修炼中“迎送相当”,方可境境历过不迷而入圣境,层层

游到自不希奇。

  上述之子后外练、练外;午后内练、练内。内修外练的种种方法、准则。此乃修炼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入道之机、成道之具,是丝毫不可含糊的,必须遵此而行,方能有所建

树。即想修炼得道,对于此机具,容不得杳视的。惟有顺生机自然之理,朝外练,夕内修

,练养得法,则内气、外形,阴阳协调,主从理顺,方能虚实相须,内外一贯,而能体全

用精。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以后天真人呼吸法,求得真人呼吸处。能求得真人呼吸

处,便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攻防功夫艺境。此乃“呼吸定则灵光生

,而三宝定位”即精、气、神内三宝能各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能;也就是形、气、神的

内外三宝也能各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能了。而此三宝,同居“浑元一体”之中。

  其“金丹日益”的说法,乃广义的金丹大道之法说,即:“炼精化气、炼气生神、炼

神还虚”之过程。并非具体的练成之“金丹”说,此处要分辨清楚、明白。否则,误将修

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认为是修炼“金丹”之事了。此处的金丹日益乃指“炼神还虚”的

功夫成,则自然身法愈轻而灵了。因其全体透空,内感通灵,能外形身法不轻吗?虚空轻

灵,则“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自然达到最佳之状态了。而“意在人先”的“

神明艺境”也就顺理而成之了。但要以“以柔用刚”之技术,顺随为法而用之,否则,亦

不是矣!

  至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达到轻灵的全体透空的神明艺境,亦并非难事,只要明理

按法而修,凡修炼者皆可达到。昔日唐太宗贞观年间,养着剑士数百人,时或令其舞之,

则诸剑士献技演练,身共剑各飞,神威足以胜人者,就是按上述之修法而成,非此而何能

之。

        关于此剑士的剑舞之景观,可借《古剑诀》一述之:

电擎昆吾晃太阳,一升一降把身藏
摇头进步风雷响,滚手连环上下防
左进青龙双探爪,右行丹凤独朝阳
撒花盖顶遮前后,马步之中用此方
蝴蝶双飞射太阳,梨花舞袖妙无双
凤凰浪翅乾坤少,掠膝连肩劈两旁
进步满空飞白雪,回身野马去思乡
莫邪曾入千军队。

由歌诀中可知,数百人共舞,其景壮观,奇妙无双,神威自显矣!全凭剑士自修而成,共

舞而显之。

        9、《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圣经》,此处乃指《易经》。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内气为主,外形为从,内主外从的具体修炼时间,及静练内以健体,动

练外以至用。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的至用准则,等等,方方面面的精髓,论

述得很清楚了。现在又具体论述至用技法方面之细节的精髓了。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至用,首要是“进退”。诀云:“攻防进退横竖找”。已经说明

攻则进、防则退。攻防进退自身要有奇正变化。奇正者,身法之横竖、正侧之谓也。此言

“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说明“定在有隙”必乘机以进而击之,有隙可乘,不敢不入,

故必进而击之,失此机会,恐难再得。说明:有隙乘机而进,势在必得,乃进法之妙用。

即“放则弥六合”。是说:人之劲一挨我皮毛,我即知其虚实,我之意已入其骨里,于彼

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将其跌翻。此

乃“以静制动”的进击之法。

  无隙则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皆是进击之法。对手无隙、无力可借,势必退

取固守,此乃“虚在当守”。在不得势、或得不到进攻机会的时候,应当采取防守的策略

,防守的态势应是“卷则退藏于密”。即防守得让对手不知其所攻。即使对手选择不出进

击的方位、角度、线路、部位。此乃善守之道也。

  手战之道的进退之法则,即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而其艺境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

则退藏于密”。但必掌握到“卷放必得其时中”的火候,才是攻防进退功夫的炉火纯青之

艺境。

  时至此境,可以说:“奇正明,拳法成;精神全,神力猛”。这里要说明的是,进退

要达到什么效果,才能有神力猛之体现呢?谚云:“进则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此乃真正体现了“精神全,神力猛”的描述之效果。因为精神全备,则“神以知来,智

以藏往”全凭觉而用之,不用思索。神力猛,并非“力”之大小,更不是后天形拳之尚气

用力。而是“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之用。“进则人所不及知

”因未改变对手,故进则对手不能及时知道。“退亦人所莫名速”是因内动不令人知,故

退则对手也莫名其妙,不知其如何之速。此乃“神力猛”之真解也。

  “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古人所描述的“威神并作”也。此亦解释上段的“神威足以胜

人者”一句之精义的。在这里提出“神”和“威”乃两个概念。即神是神,威是威,此两

者“并作”。即共同发挥作用,才有“神威”之效果。何为神?何为威?在太极拳术攻防

之道中皆有具体所指。神,一气灵明而不昧,谓之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威,气势强

盛之貌。古有“分威法伏熊”之说。又有“怒生威”之法。可知,威由气、形所出。《阴

符经》云:“擒人之制在于气”。此即说明,威力来源于内气之势所成。以此而明“神威

”并作之精髓妙义了。神明则知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谓之神明。威力是人能为

我所用,我之一切不为对手所知、所用,是谓威。可知“神威”乃“神充气足”之意耳。

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致知格物,尽性立命”功夫艺境之说法。

  既然能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具此“神威”之攻防功夫艺境,何患对敌之斗,还

有难于制胜之的道理吗?肯定地讲,是不会存在的了。

  为何有此“神威”之艺境?非内之精气神,外之筋骨皮,内外一而贯之,才能至此虚

灵妙境,有此神化之功,得此神明艺境。虚灵妙境之妙,具静则无不应之巧,虚则无不灵

之妙。此巧妙何在?攻防之中如何体现的?一句话“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

。此真宰者何?即:以柔用刚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黏走相生、化打合

一”的技法,得此技法之实施,方是“得真宰”了。“神、气、形”三者合一之用,非此

得真宰之用,是难以施招飞出而言疾快的,妙而灵通以显神威的。此正揭示了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舍远求近”之正法。如以“舍近求远”之练、用,已入旁门。是难以达到施招

用手的飞而出快、妙而显神的。其虽然施招用手自觉之快,自认其妙,不知舍远求近之用

,亦只是欲望造成心思神机,内气外形的妄动而已,此不能制敌以胜之,反而资敌以致败

。由此论而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历来就有“正统”、“正道”与“俗学”、“旁门”的

分别。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如何能不分辨清楚明白呢?见此分辨得清楚明白,自会踏

上修炼的正途而体用之自有功可验之,分辨不清楚、认识不明白,虽取法而修炼之,亦会

误入旁门,或为俗学,此统称为“糊涂练法”终不能得正果。说其为糊涂练法,其名与实

相符耳。

                                                                  

  乃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神化之功,神明艺境,并非想象而得,乃遵道按法、渐修顿

悟而成之。即“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

也”。此论是何义旨?即说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至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而具备胜人

的神威之能力。还在于“真阴阳”的修炼而生成的。古有“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

;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之修炼的说法,就其全部过程而言,即炼精化气、炼气

化神、炼神还虚,以得神之内外神通之用。真阴阳生,是指离中之真阴精、坎中之真阳精

,此阴阳刚柔相济而化生真元一气。只有此真元之气,纯阳中正中和,才能感召天气、地

精、人神,归入身心,而使身心一元,即一而贯之。方有虚实相需,内外一而贯之的攻防

之妙用。只有内气根结于丹田,因内气乃丹田中阴阳合和而生、周身运行而成,虽在周身

运行以为用,然必以丹田为归宿。气之归宿之处曰根,故气以丹田为根,气结于根,即是

内气以丹田为收放之中枢。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内气结于根,则

一身之主定矣!故久战不疲不衰,战之结束,又如未战之时一样神充气足,精力旺盛。此

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至妙之处,即现时所言的“内劲”功夫,“归入身心”,乃言

“神回身中气自固”又有回归丹田则一身坚固之意,此正是惟气结于根之意耳。

  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是说初练功时“神依气”故存神则气有所炼,精能自固。

然后期练功则“气依神”,即神依气而显其用,气因依神而显其能。所谓“存神”乃固精

而化气之谓也。所谓“生威”乃积气至用之说也。说到底,还是内气的生成至用,为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内容。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即说的只修外用攻防

之技法,不修内气至用之功夫。总是空架子,到老不能健身以长寿。故说“神能长存,久

自生威”。此乃“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的注解之说法。中气至正至和,其威自生,存神

之功也。而于神能长存,久自生威之功夫效果,前贤有段描述记之如下: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

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氏太极拳图说》

  此段论述,足以证明“神能常存,久自生威”之精髓妙义了。
  然为何能有此神威的攻防功夫在身?精此进击退守之道。答案很简单。《圣经》云:

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圣经》者,《易经》也。知止止者。此乃以“艮卦”彖

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这段论述,来说明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进攻退守之法则,及其至神至妙之艺境的。试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进

退之用以解之。

  艮卦,是说明“止”的,“止”之义,有:止于止之义,有止于行、止于进、止于退

、止于静、止于动。然止之用精,当止于至善,何谓止于至善?即不管进攻、还是退守,

当止于当止之时,当止之地。谓之至善。能于至善,则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攻静守不

失其时,不失其位,其用必致光明之境。而艮之止,止其所处也。上下左右与敌争战周旋

,不相与之正面相争也。惟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

打合一。处此法之中。谓止其所处也。只有处此法之境界中,才能虚灵得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的毫不受他人之力,故人不能知我,而他人之所用,皆为我之所能用,故我能独

知人。而止于此法之境,不会产生过失而致失败矣!此乃“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

。”实乃揭示“顺随”之法,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实施具体攻防招法的精髓之妙义耳。

  故其总结曰:进攻之道,见机而作,即乘隙而入,不能错失良机,则攻必克敌;退守

之道,忍辱为先,即无隙就退,再图进攻之机。此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之义。常人

以退为辱,故此处借用之。而言退守之道,是忍辱为先。传曰:一忍可支百勇。乃有谋略

者方能行忍。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不拜明师、不得真传,多匹夫之勇,而少尚德

的仁义之勇。故以此而言之。此也正是兵家的“先为不可胜,而后图谋之”的战略战术之

体现。即有争斗,就有攻守之变化,进攻退守,皆胜人之法也。用之得当,便为上者。能

知“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义者,谓用之得当,是为上者。

  进则当进之时之地,退则当退之时之地,是为“进退得宜”。能于较技中进退得宜,

便为“知止”之道了。以此胜人乃理所当然的了。

  若不能所探至真,茫然不知彼之虚实,而妄进妄退;昧而不知对手之短长,盲目地发

动进攻或退守,不单单是徒劳无益,恐怕要招来对手借我之失机失势将我击败,及至此时

,而悔之已晚了。此乃《拳经》所言:“敌如诱诈,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

一失势,虽悔何追”?此乃茫昧之进而招来的失败教训。其中又曰:“我守我疆,不卑不

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此乃盲目冒然而退招来的失败之教训

。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不能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而得其道,方能为己之所用。

  为何有此茫昧之进退的失败,皆因不知“以听探用顺化”为根本,不知“以柔用刚”

之技术方法,不知“顺随”之法则。一方面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不得其妙用之精髓。一

方面虽掌握攻守进退之法,一时战发,气愤填膺,逞匹夫之勇而斗胜,结果是求胜利之虚

荣,反受失败之实辱。虽欲固自守己身不受其攻,非闪避而逃躲,谁知逃躲之法又多助对

手的利用之资本而将自己击败。如果知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胜利乃属于自己的。正因冒

然而进,昧然而退,反倒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胜利转为失败,有多么可惜呀!

  因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艺成出师,一生能有几回搏呢?为数不多,以此冒

然、盲昧而致失败,实为可惜之事。故古人云:“武不善动”。也有此层意思。即与他人

较技,必须凭“以柔用刚”的真实技击功夫而胜之。否则,必后悔不及。如技击实力不如

对手,是无可惜之处的,失败乃是值得庆幸的事。乃知不足而能后进取之意。

  故对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有关胜负之论。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

。岂偶然乎”。此乃说明:胜者,练功之证验。败者,亦练功之证验。胜负的根本原由,

在于练功是否正确、合道、合理、合法,方有至用无误之能胜。不能至用有误之必败。胜

与负是修炼的必然结果,并非偶然的现象。此论的确。然不排除大意失荆州之失败的现象

存在。但作为一个精心修炼者,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当然,如果出现了,也属于修

炼过程中的不知谨慎为何之所致。

  此言论明,战胜对手是一时的事情,然其体现的却是千日修炼功夫之成果。故欲想在

较技中获得胜绩,就要在平时刻苦依法炼功,必须精益求精,方可有预期之效果。

        10、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原谱缺此养字,根据:“气以直养

而无害”之诀言,而加之。又:自然先天之力,乃是自然先天之能力的意思。故而加一“

能”字,更便于理解了。

        首言:人即为万物之灵,但必须是心与道洽合,方能称之“灵”,就修炼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而言,必内外兼修,内有文体成,外有武用精,文体武用而合道者,方可在较

技中能制人,而不被他人所制矣!能如此者,乃君子之修。何谓君子之修?《易》曰:“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君子遵之而修则道法长;阴二君而一民,小人

之道,小人遵之而修故道法消”。其因何也?君子之修,一君而二民,则主从顺也,遵天

道而行,其德盛,故道法长,乃顺天之道行也。即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以柔

用刚,顺随为法,是谓君子之修道法长。小人之修,二君而一民,二主一从,内必二主相

争,主从不顺,背天道而弛,其德衰,欲妄增,故道法消,乃背天之道弛也。即以形为制

、尚气任力、神从则害,阴阳不辨,动静不知,刚柔不分,虚实不明,任欲而为,是谓小

人之修道法消。

  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是何意旨。天险者,即天道艰险之简说。天道者,本体太

一。体太一者,又名天险。即浑元归一,乃体太一。王道者,阴阳也,阴阳统一也。执阴

阳者为王道。其义出自:君主执六律,霸者法四时,王者分阴阳,帝者体太一。此乃治国

之策。又是修炼者进阶升华之层次步骤。而此文以“天险”言“帝者体太一”的神化之功

、成道之神明艺境。以“王道”言“王者分阴阳”的成道之大成艺境。然此两种大成艺境

,皆已经浑化归一,具备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了。故其所用“其势险节贵短”,乃知人所

不知,能人所不能,修炼、建体、至用分明,仍具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然具此大成之艺境,还要洞明天时、地理及人事等诸方面的权宜之策,方可不为他人

所制矣!而其权宜之策略,则以孙子的“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以为全胜之策略;要

象吴起一样,无所畏惧,战必胜之;要象司马懿能忍辱负羞,静待其变以胜之。要想制人

而不为他人所制,光德艺不足以胜任,必有此三条权宜之策,始可运筹于胸间、决胜于较

技之中。故君子战必胜也,有其致胜之德艺和谋略。一统阴阳之道于一身,是谓“君子必

具天险王道之全”之精义尔。

  虽同是修道,然历观古人,各有取进道之法,此即是“道本一,法万千”之意思。就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言,各门派、拳种,也是各有取法。虽各有取法,然必心与道洽

合的宗旨不变,以求制人,不为人所制也,乃共同的。这就是《九要论》中所言:“盖一

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就以论“气”而言,昔日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

间。是以天地间的保合太和之气,即浩然之气,以喻身内修炼而生成的空灵无间之气,即

真气。此气平时修炼可为“相”,能使自身内清虚外脱换而安和;战时可为“将”,统一

身与人交战,以柔用刚则战必胜。此乃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经得升华皆能与

“道”洽合。

  而真气之生成,其中“坎中一阳之刚,离中一阴之柔,阴阳刚柔浑合,阴阳相互滋生

,即所以又以结丹粒之道而述说之。

  此中说明:修炼之事,必心与道洽合。而与道洽合,即与道同体。道体者:万物之祖

始,本无形无象,无状之状的存在,即太虚之状。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所谓说“恢

复古原始”就是本“剑经”中所说的“精练法的三才浑化归一的浑元之道体”。只有此道

体成,才有此道体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即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达到神化之功的

艺境。此即“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而能将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成此道体,必须从修炼内气开始,即从丹道所论的炼

精化气、炼气生神、炼神还虚为始终。在修炼的过程中,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而来

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最终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达到虚灵妙境,即体太一之道体,

皆空灵无间之真气使然。此乃“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之精髓妙义耳。道体

无形,故能生妙有。此即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后天返先天的说法中,将后天有形之形

,化归于先天道体无形之状,方有攻防的一而三之元玄的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妙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就是以真气言自身空灵无间之道体

的,而此真气运行往来造化之神又涵于其内,故其大莫喻,其小难破。故曰:放之则弥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全以真气之至用,而言道体之至用的。故“气以直

养而无害”,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乃至正至大至和至中的自然先天之气,其所以能有

攻防之至用,是在神为,非人力也。故曰:“直养”二字,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过程中

应“勿忘勿助”。忘者,神迷遗失,不知所以。助者,妄为,假借人力以助之,故曰妄。

已非自然也。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外尊天道而行,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性能而修,方能成

之。即此文所讲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可知古今见解之一致

无异尔。而“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君臣主从之宗旨,和以柔用刚之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

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用法之准则。都体现了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的练、用之基本精神。就是以听探用顺

化的基本法则。也充分地体现了顺生机之自然的练、用之基本精神了。此乃“不以道殉身

”的精髓妙义之解释。就是不能因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以糊涂练法、武练法、横

练法的修炼方法,而残害自身的自然生化之机,造成盲目修炼所致的疾病痛苦缠身,甚至

危害生命。凡以此而修炼者,又不知适时而止,错失良机,造成疾病痛苦缠身、促死,可

谓之以道殉身。此乃不值得,是得不偿失呀!前贤一再之嘱咐:文练乃正宗。舍此之修炼

皆不能与道洽合,便是俗学旁门,难窥圣境矣!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中和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方可使自身内

清虚而外脱换,达到一身空灵之境。就以攻防而论,也只是顺势借力而用之。即以顺随法

的以柔用刚一法,而应他人万拳之变化,自然恰机得当,也永无失处,本不繁杂。故练而

得道者言:“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就健康而言,生机勃勃

,自然能长寿。就攻防而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生生不已,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功

夫。此乃从健康、技击,并行不悖而立说。

                                                  

  真正“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达人事,权宜策略

,成竹在胸。往小处说:有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往大处说:可以赞

育天地生生之德,参透天机,皆可用于造化生机。其德无量矣!

  故曰: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直至真息圆满,自然百

慧从生。自己小可经纶,大可赞育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此乃借天地间的浩

然之气,直养万物的好生之生生之德。以喻人身内真气,亦可直养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

似浩然之气具备好生的生生之德。修养真气,不单可使自身生机之自然环境、状况极佳,

具备良好的攻防艺境,还可开慧益智,可使自身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

。具备经天纬地之才以普济天下。这也与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直养万物一样。可知

,前贤将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一事,视为健康、技击、增长智慧、获得才能的一门专修

学问来看待。这一点,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现今之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有没有这样

的认识?及认识的高度与古人同否?真值得探讨一番,这也是继承、发扬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一方面之主要课题。

  经中所言“真息圆满”,何谓真息?何谓圆满?此乃内功修炼法中的术语。真息者,

乃真人之呼吸,即真气呼吸法,非指口鼻呼吸也。真气在体内运行,有升降涨渺之景象。

故定为“升渺为吸,降涨为呼”。真气以此而运行是名真人呼吸法,简名真息。圆满,是

说炼神还虚,慧开道通的光明境,是为功德圆满。真息圆满,是说内功修炼的“无为者,

大周天也。盖火候行于真人呼吸处。”此处本无呼吸,自无呼吸而权用为有呼吸,以交合

神炁。神炁合一,而至一身无处不能真气呼吸,便是手战之道的真息圆满。此即“挨着何

处何处发的太极功夫艺境”。“周身光芒不断”亦是。故我只从手战之道而论,不从炼丹

而言之。丹道的真息圆满另有其说。两者不可混矣!

  而内功修炼法中说“火候”,火候本只寓一气之进退的节奏,非有他也。故说:火候

者,即真息。如以火候而言,有真火、武火、文火之区别。真火者,含文武火,文武火正

确即真火。真火之妙在人,若用意紧则火燥,用意缓则火寒。勿忘勿助,非有定则,实有

物候。犹最怕意散,不升不降。

  以修炼内气而言:凝神入气穴,乃武火也;凝神照气穴,乃文火也。这样,就知道:

勿忘者,乃凝神入气穴,本具刚决武火之侯。不如此,安能有常于若存之景!如妄者,必

意紧而火燥也。勿助者,乃凝神照气穴。非如此哪有至柔的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断之象

!文武火侯,皆本生机之自然者也,故在练、用之时,用意紧助火燥,乃妄加人力而助之

,必发之病也;用意缓则火寒,乃忘也,意散也,必生之病也。可知,修炼内气生成、运

行、至用,都要勿忘勿助,顺其自然,也在人自己之把握。而此把握是神为、非人力也。

神为者,中和之道。人力者,忘者、助者、妄者之义尔。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及其至用,果能明道,时时处处以

柔用刚,不计算何时能成功就是“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则功自出”。这样修炼,就是不

先物为的“无为”之修,就是神为而非人力了。

  能很平常地运行“无息”的武火之力,即内有真气,其象若存,固然不入顽空之境。

神气合一,明而不昧,自然没有昏迷沉浊之偏的症候,必然是中正安和温柔儒雅之象。

  至达到乐行修炼而不预期达到什么艺境、什么果报,亦是无为之修。亦算是非人力之

所有为。无己之欲、唯道适从,即无为也。

  以其呼用略照吸用。此句乃说真气呼吸法与口鼻呼吸法的名实区别之处。口鼻呼吸法

,以吸入天气,呼出浊气,定名呼吸。其呼则升、吸则降。其乃呼升吸降,是名后天呼吸

法。而真气呼吸法,是自身内的真气升降运行往来说,纯是精气之运行,而借呼吸以定名

。故曰:真气呼吸。就其真气运行以定呼吸之实。乃呼降吸升。故经文指明:真人呼吸法

的“呼”用,略照着后天口鼻呼吸法的“吸”用。由此可知,先天真气呼吸法,是“吸升

呼降”了。用于攻防较技中,就成了“吸提呼放”的法式了。

  全妄者,应是“勿忘勿助”。文火者,应是“真火者”。

  此句是说: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纯任生机之自然、勿忘勿助,文武火适时而行,适

机而止,行止于至善,乃真火候之功,一身内外怎么会有“着相,燥妄”之失和之处。

  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炼之静功、外练之武技者,皆当把握住文武火候,皆当

符合真火之功,是以此行为准则的。即行中和之道,方能有所成就。而终至“浑元归一”

之道境的。

11、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此歌诀根据声律格调的韵味,并非是一首七言八句的律诗体歌诀。而应该是两首

七言四句的七绝歌诀。可能是传抄时的笔误造成的,故此予以更正之。

    前面论述了“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也”的文练法。乃修炼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传统、正统、正宗之方法、准则。是君子执君一民二的道法长之修炼,并反复叮

咛,惟执此而能功成。

  此又谈明: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的弊端之实质。并将此三法称为“故戕贼成者

,终难深造乎道”。何为“戕贼”?戕者,残害之谓;贼者,邪也。完整地说,就是以残

害自身生机之自然的修炼方法,皆为邪法也。为何如此之说?自古相传,一脉承之,正统

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乃文体成,武用精、静炼体、动练用,以浑元虚无之体,以生一而

三元之玄机妙用,乃尊无生妙有之义。就其运用之法则,亦是顺势借力成规矩,崇尚意气

君来骨肉臣的尚德之大仁大义之勇,得此者是为真勇武。即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

能。

  然而,历来就有不明其宗旨、不知运用之法则,不晓以听探用顺化之机理,“以柔用

刚”之技术方法。而逞己之私欲,筋努骨突、尚血气用横力,背道而驰,明为修炼,实为

戕贼而成,此乃小人之修。即崇尚后天有为之力法,故道法消。而危害生机之自然,即残

害自身生机,造成疾病缠身,甚至危及寿命。就前面所说的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

皆是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上的“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即终不得修炼的正果福

报。反而以报身应接其祸之降临,实可悲也。
“绵长者久必显达”,其意深邃,以前人之论述的精义证之,其曰:
“武事,外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

,实有心之柔软也”。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

化为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此乃“绵长者”练、用之精髓,久必显达。达此化境之极,乃神明艺境,功夫艺境至此,

是谓之显达。

  然修炼者众,有过急者,乃指心性过急,练过急,执一点攻防招法的表面之技,急急

练,经过一年半载,小获攻防之能,亦是以强凌弱,虽小有获胜之率,此乃锐进之人,自

以为得意。谁知,此乃后天尚气用力有为之法。虽然表象上看疾锐之进,然不修炼,恐怕

存在退步迅速之危机。老子曰:“暴风骤雨不终朝,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人乎”?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崇尚后天有为力法,虽有近期之小效,然一不修炼则会迅速退去,况以

此法持续三年以上者,多受害生机自然之苦,疾病痛苦缠身,乃得不偿失之举。现今此种

例证,俯首即拾,真可谓举不胜举。现今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何不引以为鉴。此乃拜

师学艺“敬其师,不贵其资,虽智大迷”的愚蠢行为造成的。

  修炼之过急者,弊病百端,已经论明。而修炼太缓则疏,未免有作辍之情。修炼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虽不能速成,亦不能太缓。应是每日按法修炼、精心体会,粗事细磨之事。

其中旨趣横生,品味不绝,是一种享受。精神的、身体的、攻防艺境的收获,都是难以描

述言知的。此种正确的修炼,就是一种动力。是是正确修炼方法培养成的修炼之乐趣。如

果各种修炼的进阶缓慢,每日重复着同样练法,即守一法死,失去了其中之趣味,就会疏

于修炼,最终就会中断修炼了。出现修炼中断的原因,皆由进程太缓所致。此乃“理不明

,法不清,盲目修炼者之弊病。不知转法进阶之顺序所致。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即不能过急的锐利进取,恐多退速之虞;又不能太缓则疏,

未免有作辍之情况发生。究竟二者应如何把握,达到修炼之事不疾不缓而能适度进阶,以

历诸境而最终功德圆满呢?其在诗中言明,就只好逐句阐释其诗中精髓,方能知之。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即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一事,外尊天道而行,内顺生机之自然而练,具体日程

的修炼内容之安排,即前面所言的午前练外形。午后静休守中,前半夜修炼内功。这样的

安排,即有内外功法的练习之事,又有足够的休息养气、养神的时间,既不疾劳又不缓逸

。千万不要心血来潮,即兴逞欢狂练。

                                                                                

                                                         
        修炼时亦不尚血气,不用横力而纯自然先天之力而练。一不过劳,二可体认其中

妙趣。如修炼时间过长,自会产生疲倦。属于一暴十寒,本就得不偿失了。就是静练功法

,也不能时间过长。如现今有练站桩功法的,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都属练功不当。过于劳

役之苦,反而耽误功夫的升华。练功本是“心领体会”的事。心往何处想,身体就会自然

做对了。只要外形能够放松,自身不紧张,经过几次调整就基本上做对了。因为一般攻防

招法都没有高难度的动作。只要身体会做了,就是熟练了。熟练了再求变化,积少成多,

只要顺随对手变化,持“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便可渐渐入门了。开始修炼实用变化,

千万不要想着打人,只求对手打不着自己,也就抓住练用的要领了。只有这样务以意会,

法以神传的渐悟之修炼,才能逐渐升华。而每次修炼1个多小时要休息半个小时认真思考总

结,深刻的领会,提出新的可行的目标,然后再练。目的在于理解,这样领会、理解的练

而身体自会产生系列变化的能力。此乃我多年修炼的心得体会。这样修炼兴趣高,每次练

后都有新的认识、领会和理解,身体适用的范围广泛,攻防能力再不知不觉中自然就会加

强了。

中庸万古传心法

  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即“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在修炼一事,又

有“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妙法门。对于任何事物,先要“知”,根据知而“

止”于此处,止于此处久也谓之“定”。定则能“静”,静无不应则“安”,安排得当则

“虑”,滤其糟粕则能“得”其精华。无事不是起于知,终于得。故《大学》中言:“物

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由始至终及诸种练

、用之法的始至终,亦未出此七妙法门和这段论述,以上总归为“心法”。

中以庸行戒律清

  中和之道,就是平常人皆能做到的。庸,平常也。平常的所作所为之阴阳不偏不倚,无

过不及,就是中和之道。此中庸的戒律,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无难理解之处。

气欲足兮精为本

        要想真气充足,真气生于精,炼精化气,故精乃真气之根本。故固精、聚精会神

自能化生真气。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首在炼气。炼气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

。能知此者,按法修炼就可以了。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根本所在。
神光无滞天地春

  气足则神充,神充气足则质而弥光。即眼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浑光普照,神

采奕奕。身内纯阳之气立定,众阴邪退尽,体内万物生气勃勃,亦如明媚之春光,一派温

柔和缓安泰之景象。自是虚灵妙境,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果,必得福报。
四肢鼓荡皆符道

  满身空灵,内气腾挪。下之步法、中之身法、上之手法,步法进退鼓荡之势,身法腹

内松静气腾然的鼓荡变化之势,手法攻防亦成鼓荡之势,此乃纯先天自然之力所成。故时

时刻刻符合攻防之道的法则。
力量增加要日新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到懂劲以后。一天一个体会,每天都有新的体验。此乃进入

日日新的境界了。大成艺境的神化之功,指日可待。力量增加,并非后天有为力法之“力

量”。而是指“先天自然之力”的运用能力增加了。通读《剑经》前后文之意旨,也就可

以明白了。其言“在神为非人力也”就会分辨得更清楚了。

  综观“歌诀”之精义,修炼要执“中庸”之道,才是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统。

故在修炼、应用,时时刻刻都要以“中庸”的戒律约束自己。都要以“中庸”所传心法启

发自己。才不会偏执、执偏。就不会产生“过和不及”所造成的弊病。这才是歌诀中所体

现的练、用之精神,及其宗旨。

        12、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只因

原手抄谱的文义不全,为补全经文,这两个括弧内的语言为我所加。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柔行气、刚落点,以柔用刚之技术方

法的攻防变化灵巧至极,能不胜人吗?所以说:智以藏往的功夫,乃从实实在在的修炼,

实践的体验中得来的。刚是从柔软至极中生化出来的,即以柔用刚之机制技法,灵是从虚

空中生化而来。天地间,最灵最妙、大作用,俱由虚空而起。《中庸》所谓“中”,硃子

所谓“虚灵”,皆是也。人体亦如小天地,而灵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虚空而起。正《

中庸》之谓“中”,硃子所谓“虚灵”。所以说:灵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快应从“以柔用

刚”之技术方法的真知体认中生化而来。不知则盲动、妄动。真知,乃从体认中来。无“

体”则无“用”,真知则动静恰到是处,则曰快。应无不当,则曰快。故知:快从真知体

会中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则知省时省力省事。则

巧生。巧者,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灵便敏捷机妙至效之简说也。

  于此可知:手战攻防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灵巧则不能化敌之击,乘敌之虚而进

击。无智则不知如何柔化进击。无刚则虽能进去而击,却发不得人出,不能至胜。故神智

、刚柔、灵巧,全具备时方可与敌一战。然神为一身之主,神全则其它诸项皆备矣!

  故有:“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红光,体有元光,方可使敌一见而生畏怯之心”。的

说法。此乃修炼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则知,身有红光则柔,体有元光则刚。神知则能

“以柔用刚”致“至巧至妙”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显,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

神光,足以照远出威,知微见著,一方面知敌来意,见其短长,乃审时度势清晰无误,扑

捉战机自然百无一失。一方面胜敌以攻心为上。目有青苍之神光四射,照远出威,神光威

力足可摄敌胆、惊敌心,而使敌手心惊胆怯,不战而其自败矣!故战乱敌非具神光不能胜

之,不虚发也!

  身有灵光。灵光乃红光缭绕于身。说明外形已至空灵之圣境,故灵光呈现。攻防之道

,双方角斗,利在速胜。无故拖延,百害丛生,乃兵家之大忌。与劲敌交手,更应速取胜

为佳。乃只有“身有灵光”者,才能疾胜劲敌。即一触即发而胜之。灵光者,虚灵至极,

故能一触即发而胜人。

  体有元光,元光者,元气之灵光。刚健之纯,乃体外黄光闪烁。元光者,乃精足气满

刚健之纯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临大阵之战而能

耐久战不疲,而又越战越勇猛异常。

  以徒手搏击而言,能达目有神光,身有红光缭绕,体有元光闪烁,三光具全,是内外

功德圆满之象,可谓毫无欠缺了。一身辉光普照,可谓之无隙可乘了。惟见其目中、身象

、手上,更有一番稳如泰山之势,动则如龙之灵,快则似虎之准。虽神志安详,其威风不

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绝妙,对手一动便得对手之过失而即胜之。非得道者,安有此

绝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艺境;身有红光,外形空虚通灵之象;体有元光,元气充足,诚之至

也。神、气、形,三者浑元归一之体,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体用功德圆满。手战之道的学

力至此,及至绝学无忧之境,乃可称为是个“练家”了。方不愧以“练家”自居了。因其

有功夫之实,故名与实相符,故无愧矣!其练家之名与实,可令后世之人,大慨见其实学

,也应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后世之人,神往其实学之艺境,而又警惕

自己修炼莫负前人之留意。而闻其名便生怯惧之心,因实际功德艺境可称其名,后世之人

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断影响着后人,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真

师也。

        13、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古之将帅

,演战无不胜之术者,非勇猛恃强也。以其训练精细,骁勇善战,故百战无敌,称名于世

,谁敢轻视呀?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欲达战无不胜之术者,亦必以其训练出以柔用刚

之技术方法精细,方可百战无敌也。何谓之训练精细?即此经文所详述的“三一一三”之

宗旨、法则内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圆满,辉光普照的神明艺境,便是。不能达此便有功德

缺欠之处。即“内道外德谓之全,百术万灵自不全”故知: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在于至

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于术尔。

        14、海底:此处乃指内气由腰降致尾闾到会阴穴上升到气海丹田中。下一句之海

底,是指内气从丹田又降落到会阴穴了。会阴穴又名:壶底。因有“弄壶中之日月,搏手

上之阴阳”的说法而得名。会阴穴,乃内气上下运行的必经之要道隘口。(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15、莲花净之意:莲花净,内功心法中有“莲花童子功”的修炼法式,内可成此

景象。又有火里种金莲的的功法。

        此“夫行走之间”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接上文的六字诀之功法,在行功意走

之间要随功所行到之处,还要有“清、净、定”三字功法融于其中。

        如:提字诀的内气由双足踝升提至泥丸时,要有“清”字诀,存神泥丸,如水清

月朗、风轻日暖之念。效果更佳。此即“元神朗照巅顶”的说法。又是“西山悬磬,海阔

天空”之精义。

        润字诀的内气降至脐中少停,要用“净”字诀的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

莲花本出淤泥而不染,乃洁净之品。故思看莲花取净之意。练功者,守身如玉,亦取玉之

洁净。古有“涤除玄览,能无尘乎”?即“净”之意。净无杂质则精纯。但静则能净,古

有“静之徐清”一说。而此以“净”论“静”之精义。即静则净矣。

        妙字诀,内气至气海海底多住。要用定字诀。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

外边诱惑难于干扰了。自觉有如松之茂盛,如秋日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此乃

“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情景,“弄壶中之日月”的结晶,定则景象万千,此情此景,如历

仙境,一尘不染、一念不生、精、气、神、形,坚固如钢,柔软如絮,坚融一体,成于此

中,此乃养之成,非练之成。正是“精于练者,善于养”。以养为练者,乃此功诀所述之

意尔。再精气神形合而为一,即工字诀中的至膝胫达涌泉,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

无碍,全体透空;无停,一气不停,一念不住,无所思、无所想,只住此情此景之中。又

是“定”字诀之功夫,久则“神光聚明”,全体通明。

        由此可知:以气为念的意练桩功之法,甜蜜蜜之精义,于此可知矣!此乃内功六

字诀再结合“静、清、定”三字诀之妙义尔。

  一是随时散步行走之间,也可用“静、清、定”三字诀来练功。有云:“百练不如一

走,百走不如一站”。如果在练、走、站的练法中,皆能运用此三字诀,则不是更好吗!

今以走而言,在走时,存想神居泥丸,则虽然在走着,自身内亦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

定于此情此景之中,自得元神照巅顶之功。如果在行走中,一气到脐,用静定诀,思念看

取莲花,自然有净之意。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的不练自练,以养精气神

形的坚融之功德了。在行走中,再合精气神形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自然全体透空,

气行无碍,气自不停变化,久则神光聚而明也。
                           
                                                        

        一如桩功之修。所得无异也。推而广之,以此“清、静、定”三字诀,揉合于练

法中,练套路、练单等诸练法中,所得艺境是相同的、一样的。于此可知:练功之形式,

不在于是站、走、练,关键是否有此内功法,及“清、静、定”三字诀中所述内容之修。

如果没有内气运行和清、静、定三字诀之内容,就是站桩也不会有所获得。如练法不对,

落入空境,则成顽空,是名“枯桩”;如果欲妄之心不绝,凡想凡念,则多妄动,已入歧

途;再有欲望不止,私念为患,难免不入魔境矣!由此论而知:习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要拜明师,无明师指导引渡,不知径矣。还要知道明理,按法而修,方得浑元虚无之妙境

,才有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灭己欲,唯道适从之事。故不

能以私欲度之而妄为,期盼能成功者,绝无此理。因有一己之私欲,便生“贪、邪、巧、

吝”之四病。简论之如下:

  贪:犯之者,乃沽名钓誉,习得雕虫小技,籍以人前夸耀,沽名一时,貌似功能盖世

,最终手眼身法步,不见章法;肩肘腕胯膝,不得功夫,自认为通,其实样样稀松。此种

人可笑亦可怜,此其一也。

  邪:邪者,不入正道,功乎弊端。踏入歧途,盲从瞎练,想入非非,狂妄自大,不求

实学,竟抱幻想:一指可伤人命,半日就可登峰造极。招惹事端,无是生非,谎言实事,

颠倒本末,故多积怨成仇,反伤生害病,整日忧心忡忡,无片刻之安宁。此其二也。

  巧:指的是奸巧者,独裁自专,一味占便宜、取捷径,学些零零碎碎,不能一而贯之

,反觉为美。孰不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知“君子行

无为之事,尚不言之教”的道理,反而投机取巧,结果一无所成,什么也不是,落得跟着

别人跑,自成个混混儿。不知天文,不晓地理,不通人情世故,完全一个习武中的“瘪三

”。只能惹人一笑而已。此其三也。

  吝:不肯用功曰吝,用功不用心思曰吝。不勤练、不勤思、不明道、不知理、不懂法

,皆曰吝。此种“吝”人,对于名声,向来贪得无厌。明明于拳学无知,反要神秘而摆阔

,还要愿为人师者造场面、捏事实,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些欺人而自欺的事而已

。大损自己功德而已。于人于己皆不利,此其病之四也。

  凡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犯此四病中之一者,皆不知艺为珍宝。仁人珍之宝之以自享

用。彼匪人之所畏惧者,此也。故喜好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知

其中“恶习弊病而不为之者”方是最可贵的。是真修炼者,必具超人之功夫。其处事练达

,为人温文尔雅,必能逢凶化吉,趋福避祸,自无是非之言行。乃具大功德者,如其问世

立言,必以利他为己任,不以名利而能改之。剖析已明,再阐诀言之精髓妙义。

        16、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妙通: 气

无上下内外,经云:“其下不昧,其上不徼;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言气之体也。至

柔而纯刚,是言其体象,其至用之性也。而此诀言“气下”,乃在“外形”而说上下也。

此气即真气,其下则体空,故身轻,而此轻,亦应有“清”之意。此乃言说“六字诀”的

“引气下行”之妙用。即“下到外形”中之为下。乃从全部修炼的角度立言的。

    即存神泥丸,乃言“提”字法之妙用。俗云:“精神要提的起”、“提提神”。都说

明神要提,才具其妙用。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正是“神居泥丸”,“一神朗照巅顶”

的“西山悬磬”之景象。自然居高临下,明而灵通。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即此妙旨。

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说的是高明之意思。所谓之天神:天者为上,

上而又高,神所居之,乃指人之神在头中。头乃诸阳之首,阳者气也,气之首领,谓之神

。古云:一气灵明不昧者,谓之神。心藏神,然只有神居头中,心方灵明。又居一身之中

则体轻灵。

        气依神,神依气。虽真气流行周身,然其归宿,乃丹田气海。固守丹田:即工字

诀之至下丹田停住之旨,乃固精之法。肾藏精,肾之神,志也。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故固精则肾之功能健全。既有刚健之勇,又能技巧变化之谋化。乃以柔用刚是谓之法术

行。

        此乃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全体透空之象,外

形不空,真气不通透。全体透空,真气通透,久则神光聚,则外形内感通灵可致玄妙之境

。即外形具有内顺内劲之用。又具有外顺他人拳势之能,具有内顺外从之功能,可谓之玄

妙了。即通玄入妙的功能,只有外形全体透空之境界时,通玄入妙的功能具全。

        而外形之所以能全体透空,是真气在体内运行周流,乾之体健全完善之所至。即

修炼内功的洗髓所致的外脱换之易筋骨。功有内气运行,效在外形脱胎换骨。此即“真形

合真象”的“体太一”之太极艺境。故曰:“练拳始练气,练气要首在存神。存神之始功

,根于固精”。实乃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炼神还虚是言说“神还虚

空之体内”。虚空之体内就是全体透空。只有全体透空,才是精足气满神充功德完备之景

象,即拳诀所说的“真形合真象”之艺境。所以说形自空兮玄妙通。即交手较技通玄入妙

,神化之功,此境界方为其真。故知道外形之状态亦可表明其功夫艺境如何。

  此四句歌诀,实乃藏头诗,即“精气神形”,又寓藏尾“轻灵行通”。而“精气神形

”说的是自身修炼的内容;“轻灵行通”讲的是修炼后的功果状态;而中间嵌入的“身心

法玄”,又论的是“身心”二物,法于玄观。只有通过“无生有、有化无”之修炼,才能

具“浑合归一之体,具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此正是批讲“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

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之精旨妙义的。可见此歌诀

精妙之极,将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因果关系、修炼法则、功法境界、系统过

程,基本全部纳入其中。无一缺欠,可谓周全。非亲身修炼、体认、证验,如何能成此诀

。可见前贤对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求真,治学严谨,真乃后人之师也。学以至用,大匠之

学业也。

  外形坚固:乃言坚融的双重艺境。即外形至全体透空之时,其坚则破之而不开,撞之

而不散;融则周身一家,善变无形又无穷;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能。此

两者乃外形的“钢者如柱,柔若绳束”之功夫。故简曰“外固”。为何不言“外强”?以

避免与崇尚后天有力之力法相混淆,故不用强,而用固。

        《易筋经》有言:“外强则内伤”。即外形聚劲力凝形或尚血气的肌肉爆发力,

称为外用强。此法在传统手战之道中称为“有为、人力、注血之力”等等,皆非先天自然

之力也。正是老子所云:以心使气曰强的不道早已之强。古人行文,将先天自然之力称为

“气力”,将崇尚后天有为力法称为“力气”。基本上是这样的。如内家拳法尚气力;外

家拳法尚力气。这样,习练传统手战之道者便可分辨清楚了。气力者,刚健也;力气者,

强壮也。习拳者,要刚健,不要强壮,此之谓也。

  外形的坚融,其根本原因在于内壮。即内气在体内健运不息,独立存在而不改所致。

内气乃精之所化,神者,乃气之所化。一气聚而为精,化而为神。精气神三者为内,内壮

者:精固、气足、神充,乃真壮者也,极至则光明。乃内真壮之景象。

  欲求内壮,心静为法,静则混者可以徐清。清净则神明,心静神安宁则自明。静者,

一念不生。清者,一尘不染。则净矣!皆内功修炼之法则。“降心为不为”,即静心。心

静之法,乃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事的准则。即此文中所言“六字诀

、三字诀”之准则。唯依此中方法、准则,循序渐进而修,自然顿悟而进升有阶,终得正

果。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能艺高他人一筹,就要按部就班、层层递进、苦练精修,期可功成

艺就。本是一项系统修炼工程,由始至终,有根、有本、有末,本无捷径而言。故从心里

就不要寻觅捷径,实言修炼历程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即“三一一三”

之旨义的。此乃嘱咐后人,修养健体,修炼至用。养体至中至正;练用至精至纯。哪有捷

径之言。只有至诚者方能得之。故又作诗诀以明之。

        17、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何

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之功夫

,喂手、盘较等系列过程中,要学习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之毅力,不怕困难之精神。难从

易处起,大从小处做,高从低处登,多从少处积,最终必能成功。此虽然看似笨拙,实乃

成功之捷径。

        此正是“诚之者”人道之行。莫要偷机取巧,偷机取巧实乃自欺、愚弄自己之事

,最终会一事无成。古人云:“诚于内,形于外”即诚心诚意之修炼,最终的神化之功定

会显达于外。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铁杵磨成针”全在精心励志之所为而能

成之。正是“工夫要在学愚鲁”的“愚”之精义。没有大志,只图小技者,又不可能成之

。又如何能此而修炼呢?

  上文只解了“愚”字之精义。而“鲁”字之精义,乃是鲁班的典故之借用。除鲁班的

对技术精益求精之外,尚有鲁班的借物创造之能力。如其上山采木,爬山时被茅草割破手

掌,鲜血流淌,鲁班不顾割肉流血之痛苦,而产生了为何小小茅草割破手掌之肉如此厉害

?原因何在?随手将茅草拔起仔细观察,原来茅草叶的边缘生些锯齿状的利刺,随一手拿

茅草用其倒刺向另一手拉去,轻轻一拽,茅草刺便有入肉割裂之感。鲁班悟到:如用铁片

做成齿状,便可锯断木头,可比用斧子砍断木头省材、省时、省力得多了。回去后便投入

制锯的实验,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修改,最后制成了第一把锯。果然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后来锯成为木工的得力工具了。学拳除了精心励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前人的宝贵经

验之外,还要有创建的悟性,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终于铸法之能。

  上述两种学习精神,综合观之,就是“功夫要在学愚鲁”之精义的深刻内涵。

        修炼内功者,心死神活。欲心死,元神活。元神活跃,以主修炼、攻防之事。欲

心不灭,道心不生,精神不真。人能无所畏惧,神明则见之真,真知则无所畏惧。无所畏

惧,因其神明,故能应无不当,故无所畏惧。此并非莽撞行事者可比。知止止者,是为神

明。神明,则君子有所不为,如君子不站危墙之下,是谓无所畏惧。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行止皆至善,是无所畏惧。行止皆至善,就是行于当行之时、之地;止于当止之时、之

地。无所畏惧者,则战无不胜,是谓之神明,神明缘于“心死”。此“神常生兮心如腐”

精练地概括了“道心、理心”和“凡心、欲心”的因果、本质之区别处,乃修炼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的基本法则。

        紫阳真人云:修炼一事,本无诀窍。乃是:

始于有作无人见,
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信无为为要妙,
孰知有作是根基。

        此歌诀之言语正说明了“不见不闻身形固”之精义。正确的修炼之要妙,他人不

能见,亦不能知,外表征象与他人无异,实乃法无为而修,即始于有作之意。及至功成,

达到不先物为,能因物之所为的无为无不为艺境之时,众人才知道此艺境之精妙。精妙在

何处?法“无为”尔,既不与人争,天下莫与之能争尔。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巧妙自然,以柔用刚,不撄人之力的黏走相生,丝毫不差

,是我神、气、形三者浑化归一的功夫纯静自然、不妄动、无牵挂。是意气诚于内而实实

在在坚志不移的顺势借力之用,除此而不为也。意之精诚笃实于此,神化之功必得矣!
  
        具此攻防较技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

神化之功,已见其真矣,何非需要大可赞育天地之效果,何非需要经纶之功德证验,就在

攻防较技中已经证验无误、效果无差了。见此小效,便知大功可成,大事可为之的能力了



        此一句总结,言明上五句所论内容,实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诚之者”之所

应为。不如此而修炼,而好高务远,见异思迁,一暴十寒,妄为妄动,投机取巧,有始无

终,不知本末、根由,犯者皆徒劳无功。自己耽误自己之举措。此正严厉地批评了贪、邪

、奸、巧、滑、吝等诸种不诚之修炼者的弊病之根源。习练者应引以为戒。唯道适从,不

逞私欲,乃谓之修炼。

        18、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艺境,

出奇拔萃本乎平常的中和之道的修炼。而至“以柔用刚”之用,其中本无神秘可言;出妙

至微是由于实实在在“唯道适从”地练,此中无有机巧可取。故古人云:“大匠诲人,蹈

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此乃至善之论呀!俗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修炼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开始必遵规守矩以正己,即“蒙以养正”,习惯成自然;然后要脱规矩,不拘

泥规矩,而不离规矩,出招用势之“以柔用刚”自合规矩;规矩为我所用,不能以规矩为

束缚自己之绳索。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始于必然,终归于自然的过程。即建体乃

必然,至用乃自然的修炼顺序之过程。

  且出手用招,疾如箭矢,快似闪电,迅雷不及掩耳。其要点,是能接天地之呼吸,方

至高超之妙境。接天地之呼吸,即天人合一、无外无我,无内无外的真人之无象无形之无

极艺境,即与太虚同体的境界。欲得接外呼吸,即接天地之呼吸,当先补内壳之三宝。即

固精、存神、炼气,使三宝浑化如一。即真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健运不息,则吸提呼放、

吸渺呼涨,任意自如,是谓内三宝精气神凝坚之候。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阳在

中润泽,质而弥光,周身若绵,柔弱无骨,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三宝精气神的内足壮之

证验。加之外佐以练外形技击之功夫。久则风从足下生,此乃内真气呼吸与外天地之呼吸

接通之始象。

  据我练功之体会证验,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修炼之法:双足下涌泉穴开,如风气从足下进入体内上升至百会穴。百会穴开,气

从百会出,气出圆形外喷而降。再圆聚而从涌泉上升,形成内升外降的涡轮漩状,周流不

息。此谓接通天地之呼吸,形成极有气势如风之轮转旋涡之状态。继之,身如空桶一般悬

空而置,下口环形聚真气上升、上口环形散射喷出复而环形降下之气流状。继之,空桶亦

消失,自己身体全无,只有一气之运行,不知己之真气、外之天地之气,此时乃“肌肉若

一”之内在功夫景象的精义。

        19、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

内外合一:功到如此之境界,方可谓之“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所描述的内

景功夫之景象。在此时,方可言说“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与天地通气机

”,即自身与天地信息相通。自身可与天地节气变化信息相通而能同步吻合。

        “与仙人通言语”,即自身可与元神通话。即自己与自己的元神通话。是修炼内

功达到一定境界之时,必然出现的现象。好象有人与自己说话,又不见其人。此即自己元

神与自己说话的现象,如自己无欲妄之心,求问练功升华之事,其答必应。如以欲妄之心

求问妄想之事,求问必答,照其做之,是谓入魔,必有伤害己身性命之忧。古人不知何由

,以与仙人语论之,今日辩明,应以道心视之。勿以欲妄之心对待之。此乃古人所言:“

见魔不魔,道法自升;不经魔炼,不知道生”的练功之精义。此之谓也。唐僧取经,虽遇

魔而不被魔迷,即为魔炼。经种种魔炼之后,脱得凡胎以入圣境,方能终成正果,亦此意

尔。

  借日精月华以自补:日精,阳也,月华,阴也。这时可以用阳精、阴精以调补自身阴

阳之偏了。

  合太极为一体:即身与太虚同体。至此,“内三宝精气神、外三宝筋骨皮”合一。此

一,乃“与太虚同体”的“肌肉若一”之“一”也。

        如以攻防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知能”来论,即知能统一。听探之知中

有顺化之能,顺化之能中有听探之知,虽合一而不乱,分不清是顺化、是听探,但两者相

互为用乃丝毫无差。此乃出手用招至快之要妙处。此段至用之妙论,即充分地体现了“听

探、顺化”的“一而二、二而一”的不二法门之精髓了。明此,可谓通达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练与用了,可称之为行家里手了。(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20、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尝思天下之物

,皆具灵气,何况人了。人为万物之灵,命立而后性理也就全都具备了。即人降之初,目

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皮肤能触。颜色、声音、香臭、冷热、轻沉、五味,皆

天然固有之良知之觉;其手舞足蹈与四肢身体动变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能。思及此,是

人孰无?因人性近而习相远,迷失固有。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即七八岁开始,窒息欲妄

,惩处忿怒,使七情、六欲永息无生,则人之凡俗心日死而至灰扬。要想还我固有的良知

、良能。非习武无以寻求运动之根由,非修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即

内修精气神合一,外修筋骨皮合一,以灵神合内外而归一。道心明以至纯粹,则根基乃坚

固矣!

  然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不易通之,乃心气不达、不通之过,故习者乃先

通心气为法。“气沉丹田德润身”是为初通心气之法。古人云:“心,乃七窍玲珑心”。

而此七窍被七壳所蒙蔽。故心之七窍不开,如心气通达七壳全开,则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自能通之。只因心气不能冲破七壳以自通之。尤当得内功诀以通之,斯方可矣!俗云:“

一窍通则百窍通”此一窍者,乃心窍也。心窍通,则手战之道百法皆通之也。据古人所云

:“七窍玲珑心”,故此经文有此“七壳”之说。“七壳”之名曰:玄通、灵根、妙钥、

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此所谓之“心”。非指具体心脏器官而言,乃指“道心”。心身一元的良知、良能的

中心之“心”。即口、眼、鼻、耳、舌、身、意、等根、枢,及终端功能所在。即各种功

能之根本中枢之地。不明此则不明“七壳”开通之法。开通“七壳”之法,即是“内功心

法”尔。修炼内功,以真气为念,以意为向导,意到气到心到神亦到。心逐气穿,七壳自

开,神能普照,气自周全,神自圆融,久而自然之能力生焉!七壳陆续地必然通开。手战

之道必能达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

                                                      
                                                                  
  内功心法,基本上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步骤。然开七壳,本

经文中所列的“六字诀:提、催、灵、润、妙、工”和“三字诀:清、静、定”。都是非

常实用的功法。我亦在阐释七壳开的景象时,随后附有我之修炼的“内功心法”之名称,

已经证验有效。以明“内功心法”乃修炼内功方法尔。而此中方法,自古流传,数不胜数

,故不能说哪好哪不好,只有通过证验有效而无弊病者最佳。我是这样认识的,运用如何

,也全在练功者把握,悟性之明昧而分之。下面具体解析之。

        玄通壳开:
        壳者,两音,一为皮壳之壳,一为窍解。此七壳,未开时,乃以皮壳之壳而言,

如鸡蛋外硬皮名“鸡蛋壳”。已开后、壳破碎化无。则以“窍”名。故玄通壳开,亦可名

玄通窍开。七壳皆可以此而理解之。

  玄通壳:玄者,一指天,一指气,合指深邃之意。玄色黑,其象洞深。此“玄通”二

字,乃指自身内景如天之象,色黑,深邃无疆界,气沉丹田,真气自生,而出现“气升液

降”的景象,可为玄通壳开。此“玄”乃“有无相生”同存同在同出之名也。内气由会阴

或涌泉而升至百会,复由百会而降至会阴或涌泉,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即是“子升午降

”之精义。此乃“身中之时”也,会阴为子,百会为午,此乃小“子午周天”法;涌泉为

子,百会为午,此乃大“子午周天”法。此正经文所言:“则甘露每夜子时升于泥丸,每

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之精义。此夜升午降,非自然界之日夜尔,乃自身中之

日夜子午之日时说也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天一生水桩法”,内气由双足踝至百会穴的升降涨渺同期运行

。日练两次,每次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可收两粒,百日筑基,克以成之。一点清明者,

此也。

        灵根壳开:
        真气生则聚而生黍米粒。此即本条目所言:“则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

六粒,流走上下”。此乃自身觉知之内景象。有此景象,谓之“灵根窍开”。久则皮肤润

泽,生机勃勃,眼光清爽,永无生眦。眦者,眼屎。俗名“吃模糊”;也不会发热,肚腹

不会胀满,头脑不会昏眩、痴迷。此乃强身之效果。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

即数夜不眠,尚见其有倦怠之现象,面色黄而发亮,实自己不觉倦怠。可知是精满气足神

充的初俱之候。然此“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的说法是取梁武帝受佛教

影响推行印欧文化体系的九十六刻制而言说的,可知毕坤先生沿用此说。现今的一日九十

六刻制是清代以后,中国再次受印欧文化体系影响改行九十六刻制,今天的4刻/小时乘以

24小时/日等于96刻/日,就是从那时定下来的。实际上,古代以十二时辰的十二进制配地

,以百刻的十进位制配天,使人类生活、练功于天地交谐的时间场中,受场力影响而阴平

阳秘身体康泰,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拳诀云:“精养灵根气养神,万两黄金不与人”。灵根者,即灵性体之根,丹田也,

丹田不开,是名地户,又名坤户。开者称为天门。内功诀云:“死我地户生我门”。下者

坤户,上乃乾宫,此上下乃一地也。此乃按“上天下地”而言的“上下”也。未开者为地

户坤宫,已开者为天门乾宫。老子曰:“天门开合,能如雌乎?”即此天门乾宫也。也可

称为“玄窍”。灵性体所生之地也。此即经文所言:“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静无所见

”的初开之景象。经久修炼,便可内明。即经文所言:“一片通明九重天”,可从此玄窍

直通自然之天。即与太虚同体。便可与天地之气信息相通。借日精月华以补自身。道家言

:“不得此窍不为真”,即此窍也。

  内功心法应在:凝神照气穴功法:此乃文火温养法。工久即可开少腹丹田为玄窍,即

灵根窍。此乃地户变乾宫之法。即“灵根窍开”,不开此窍灵性体不全则不灵也,即不能

达虚灵妙境。即不能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尔。

        妙钥壳开:
        何为妙钥?即能开启生香的内窍,散发芳气的外窍之功法,称为玄妙的钥匙,简

称妙钥。关键在“阳和遍体”,乃真气独立,即正阳之气。“而立主宰”,乃一身之主宰

之物。能够“身活如绵”。但“心性含香”,乃是能够生香,散发芳香之气的根本诱导原

因。即有了纯阳之气也不可能发放香气,只有“心性含香”才能最终达到内有“心性含香

”,外能“芳气袭人”。也只有了这两条的体现,才能有“阳和遍体,而立主宰,身活如

绵,发招捷速”之兼有的效果。

  至于是如何之香味,据我之知,有檀香、兰香、茉莉花香、佛手香、桂花香、莲花香

等等数种,较为常现。乃练功的“生命化学反应”之产物。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地二生火桩法:日练两次,每次在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冬春秋

炼之以火,夏季炼之以莲花。百日筑基,克以成之。此即“二点灵光”之精义。

        统真窍开:
        统者,统一管理真气生成运行之窍的部位。即炼气化神之头中元神部位。可理解

为脑中枢部位,及其所属之各级官能部位。皆称为“统真壳”。故此壳开通,有目读心知

,理而一贯,内外虚灵,功德圆满。基本表现是“耳通真言”。即能与元神说话。此乃谈

的“炼神还虚”之元神还到虚灵之体内的境界时,所能够产生的一种内功景象。有此,是

“统真窍开”的表证。无此,是窍开得不完满。尚欠功夫之火候。

  内功心法应在:金莲童子功法:日习两次,每次两小时,克成百日,基础坚固矣!

        通枢窍开:
        通者,通道也。枢者,机枢也,中心关键之谓也。通枢者,通达中枢之壳也。自

身有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即“知能”之“枢”,故“枢”有内外之别,大小之分。

故通达中枢之道亦非一也。然,“虚实相需,内外一贯”,又非二也。由内至外,由外至

内,乃通枢之法,虽有两种,实为一功德,即通枢窍开。

  其功法乃“阴阳8字劲道开发功法”,得法随时练,分皮、肉、筋、膜、骨、髓,各

层运行,直通肺、脾、肝、心、肾之五脏,内达口、眼、鼻、舌、身、意六根之中枢,可

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神、魄、魂、意、志、形,六合一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

神足不思睡,形虚身活骨轻,百节生胎,乃通枢窍开之明证也。

        涵神壳开:
        涵者,含也。有其处有其物而神藏于其中,谓涵神之壳。古人云:“养神者,外

养全体之神以合气”。可知,神者非一个。全体,就说明了这一点。按本剑经中所言,就

有“阴阳互蒂之神;阴阳迭用其神;自然之神;先天之神”数种之说,而古人所论“阴阳

相薄谓之神;一气灵明而不昧者谓之神;元神”等不同的说法。可知:内外全体之神,非

一也;涵神之壳,亦非一也。然从“精足气清,气足神灵”一说中可知,气足则涵神窍开

,窍开神自灵的意思。便知:气达自身至幽至明之处所,将自身气化无形,便是涵神壳开

,此乃简便之法也。诸神壳开,则自显诸神之灵通,五官之神,五脏之神,五体之神,皆

能神其用尔。

                                          
                                                                          
  内功心法应在:如意金箍法:日练两次,一次两小时,百日筑基,克以功成。再辅以

六丁六甲功法,变化之神的功能,则更妙之。

        洞幽壳开:
        洞幽者,洞,乃窍穴也,幽者,至深之处。至静之地。修真一派认为是“会阴”

部位。然此文所说“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又似非指“会阴”。此“洞幽”二字之“洞

”字,乃动词“观、看”解。“幽”字,乃至深至暗不明之事、之物解。以此意揣之,此

乃知是涵元神之处的壳开。人身之元神在头中,则开泥丸才是此条“涵神壳开”之本义。

元神藏于泥丸宫中,泥丸宫不开,元神不能返还身中以事事、以做功。其讲“神生泥丸,

普照涌泉”。乃照临下土。可知开泥丸就是涵神壳开了。

  内功心法应在:妙开泥丸宫功法:常转上丹,再配以凝神照气穴功法,效果更妙。一

身只有妙开泥丸才见“气无涌出”之景象。

        左辅元龙、右弼白虎窍开:
        道家修真讲“三清”,三清者,精、气、神,即三才。以人修炼而言,乃“神、

气、形”。形者,精气阴聚而成之;气者,阴精所化之物也;神者,生之制者也。阴精者

血也。阳气者,真气;神者,精气相互转化之制者也。故知“血、气、神”为三才。血以

魂言,气以魄言,魂乃血之神,魄乃气之神。制之神名元神。又名元始天尊;元龙乃魂之

神,又名燃灯天尊;白虎乃魄之神。又名太乙天尊。此三神同居头中泥丸宫中。元始天尊

在中,元龙之燃灯天尊在左,白虎之太乙天尊在右。即称天尊,天者,自在头中。尊者,

尊贵也。其理使然。

  元龙、白虎,乃一身内外的灵气之主。此二神之壳开,表现在:周身毛孔皆开,是肺

主皮毛,肝主筋脉之由内至外的最佳表象。可通天地之气息,故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

之运行,与天地无违。即“同步”。久则孔孔生胎,真气息之谓之生胎,故能润泽,气血

周流润养滋育之德的证验也。功至此时,则外筋骨皮三宝称坚融矣,无六淫之侯,可谓疾

病之魔退矣!

  内功心法应在:浑圆一气功法:俗称“虚体来风沐浴法”得法日习一次便可,百日基

础功夫大成,日习一小时即可。

  上述针对疏通“七壳”的效果,谈了我的认识、见解,并随之确立了具体疏通七壳之

功法。这些功法具有直截了当的捷径之妙。如按现行所述大小周天功法,循序渐进,未尝

不可,修真可以,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则其法进功升华费时而慢。我所立诸功法,皆

传统的正统内练功法,具有顿悟立得之效验。其中任何一个功法专持练精修,皆可历尽此

经文所述开七壳的各种境界,而能破七壳,以通心气,但所破七壳之顺序、层次,则先后

不可测定。故在此处说明之。然尚有数十种内功修炼心法,此处不一一列举了,将在我《

中华拳术明镜录?功法卷》中再细细地介绍。

        21、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上一段讲到“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先内功修炼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

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然内功修成,七壳开通,如何起练外武功?在什么时

候?此论即谈到: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否则,随养随练,谓

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是何道理?夫气灵、力长、身轻,又是什么意思?

  气灵,即是内气的灵动之性。其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发于丹田,行于骨缝之内,运于

肌肤体表皮部,贯注于四指稍,上至百会、下至涌泉,缠绕往来,轻灵圆转,绵软而又松

沉,飘渺而又坚刚。化而无,聚而有。疾快不可以时记。轻灵不流于漂浮;沉着不涉于呆

滞,错综其行,缠绵曲折富有曲径通幽之情趣。随人所动,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不改变

他人而能不丢不顶,不撄人之力的黏走相生,丝毫不差,化打合一,胜人即在顷刻间。无

此内气至灵,何能人不知我,我独能知人。气灵者如此也。

  力长:此力乃指能“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得其实中”,直养即勿妄

勿助,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

之。其坚如刚,破之不能开,撞之不能散;其柔如絮,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气。一羽不

能加,蝇虫不能落。我能借人之力,人不能借我之力。此用劲力之技能长矣!自然先天之

力,即内气、外形的气君形从的刚柔相互为用之“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能力也。人力

者:乃后天崇横气尚力的筋努骨突之运用者也。

  身轻:气用形则“气欲下兮身愈轻”。乃全体透空之义。轻灵如羽,故不易受力。以

神为主则“神居上兮心生灵”。此之“上下”乃以“乾天、坤地”的“主从定位”言上下

的。内气、外形的君臣主从分明,则身轻、心灵之练用法明矣!其言论以柔用刚之宗旨亦

明矣!

  有了上述内功修炼的“气灵、力长、身轻”三项基础功夫。还要保养百日,方许试习

外武备的攻防技击技术、技巧、功夫,这是为何?因为经过内功修炼,自身达到气灵、力

长、身轻的三项基础功夫,乃自己的知己功夫,没有外力的逼迫下可以轻松地做到、体认

得到。如果有外力之逼迫,就会以“后天人力”而抗之。结果:气之运行不灵;用劲力之

刚柔不清楚;身法不轻灵而呆重。原来修养成的气灵、力长、身轻,会全部丢掉,则筋短

骨重了。此种现象谓之“抽筋扒骨”。为避免此种养练不明的现象发生,而造成欲速则不

达的不良后果,提出了在达到内养之气灵、力长、身轻三项基础功夫初成,还须保养百日

。而此百日之保养是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还要明白施招用手的基本方法、准则

。这才是保养百日的真实目的。即由内修之养转化到外修之练的过程中来,保证预期的目

的。达到“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精熟。

  故此再保养的百日中要从理、法、准则等几个方面,明白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招用

手的道理,是以柔用刚为技,顺随为法,以听探用顺化。方法是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曲

化直发,顺势借力而用为正法,方能“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应随自然而得当。

准则是在神为非人力也,严禁顶偏丢抗。一定以允执厥中为用。有了这样唯道适从的“法

无为”之正确认识。百日后便可正式练攻防招法了。经过喂手、盘较,各种攻防技术、技

巧应用纯熟,达到精熟的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神明艺境,神化之功夫境界,可谓之

功成了。

  神化之功夫成了,达到神明的道境,再劲力通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这是

为何?

  此时的力活,是外形动变有疆界,内气运行收放有分寸的劲力通活如一之意。内气、

外形、虚实相需,内外一贯,与人较斗,以柔用刚,不谋而应、应无不当,无过无不及之

谓也。

  此时的静息,乃着重施招用手的“清、静、定”之三种境界的默想体认尔。此正是“

默思、默思、鬼神通之”的静修之法尔。息者,神息于此处的意思。充分发挥元神之内外

神通及其功能于攻防之“道”中。

  则三宝凝定矣!此三百天的力活、静息之内外双修之法,可使性坚命固。即神充气足

,可使“灵神、内气、外形”之三宝,凝定于攻防之“道”的顺随之“以柔用刚”的技术

方法,永不散乱,谓之三宝凝定。此时可达自身攻防之道的功夫,一成不变,弊不新成的

境界了。此即“三宝凝定”之本义尔。是否是我阐释的意思,再看诗中所云,便知分晓了



        解诗句精义如下:
        精神凝结一团团
    即灵神、内气、外形,三宝凝结一体,谓之浑,元者,三才总会之地。非浑于始,奚

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此乃自身体用的

浑元者也。故谓之精神凝聚一团团,乃按道法修炼而得之。

        动静之为贵自然
    精神凝结,“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皆达到出神入化通幽至玄的微妙之境

界。此乃以先天之神为体用的先天自然之力的纯正之功夫。有了此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之

功夫艺境,即成道的神化之功夫艺境,才有下面的以柔用刚之“随其往来无阻滞”的以不

变应万变之妙趣、妙用、妙境。

        随所往来无阻滞
  有了浑于始之体,方有灵神、内气、外形,三才总会之地的以柔用刚之一点子之至用

。而此元者的太极一点子之至用。必顺随对手之攻防势而往而来,在攻防变化往来过程之

中不顶不丢、不扁不抗,外则无阻碍,内则无滞呆。必能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

让力头,打力尾。胜在顷刻瞬间。此正以柔用刚之“精神凝结一团团”的精修熟练而来。

        任从指点合先天
  从修炼的内三宝精气神的三才浑化合一,以得内气的天得一之清;外三宝筋骨皮的三

才浑化合一,以得外形的地得一以宁;此于艮之一的将神置于至灵之处,以得人得一以灵

的灵神;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合一,使灵神、内气、外形,此三才归一。内而精气

神无少缺欠,外而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又以“以柔用刚”的顺随

为法,而施招用手,纯任自然,随所往来内无滞呆外无阻碍,时至此境,与人较技争斗时

,任意指点。即随意施招用手皆合先天自然之机,非后天人力而为也。

  从此四句诗诀之意,表明“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如成之后,再力

活静息三百日”,皆为了保证最终修炼功成。于此可见到我前面阐释之精髓处,的确也。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方法科学而又系统,此可证之矣!

  再看下面六句五言诗之精义妙旨,可知前贤立言之苦衷矣!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22、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稍疏便有失,此为真

起手:手为攻防之门户,手法滞呆,进不能得门而进击,退则防守闭门不严紧密实反遭击

打。眼为见性,审时度势,动变之间,扑捉战机,眼滞神呆,则错失良机,反被他人所击

。故眼中不时常循环则无滞,手从洞口出则掩裹闭门虽疏而不漏。身乃变化之枢,身法不

呆不滞,变化无形又无穷,自然眼、手、身、步不滞则“不疾而速得真宰”了。此即身心

空灵之精义。

        眼能审敌料势,意在人先;手从洞口出,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又以柔用

刚的顺势借力施招用手,故敌难知我的意图,内动不令人知,敌无可扑捉我的空隙,故敌

不过我乃正常之情理。即胜有致胜的道理。

        眼为神之窗,睛光者,神光也。神光青苍,具威慑之力。神光无滞呆,机在目,

此也。

        与敌较斗,近中找,贴步闪,施招用手,以柔用刚,曲化直发,不能远离对手,

远离不利于再攻。由于眼神至精,察微知著;手法门清户明,故攻防变化过程中的每时每

刻,自身所处之位,正是刚刚不被对手所制之处。妙焉!此也。古人云:“善战者其势险

,节贵短”。正是解释“甫不至于人”之精义的。这当然关乎眼、手、身、步、法的功夫

之运用了。

        能与敌手周旋,近在咫尺,攻守转换又瞬息万变,非一神观注,刚柔不明,不知

虚实,难以致胜。故“神以知来,智以藏往”,非神形一片,不能为之。故而,修炼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容不得半点疏忽;就是与人较技必须全力以赴,以求致胜。亦容不得半点疏

忽。

        攻防较技,做到万无一失,即前面所言:动静贵自然,以听探用顺化,随其变化

而往来,无阻无滞,通达流畅。也只有以柔用刚的顺其力的方法,才能遇敌周旋在咫尺之

间而又不被对手所制。此种攻防之道的艺境,才是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招用手的起

练之真起手之方法。即以以柔用刚的顺其势、借其力的方法,修炼各种攻防招法之运用,

才是真正起练施招用手之正法。此句精妙让人神往。此句精彩、光照千秋万代。
  
        读此两首诗,精髓乃一个: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以柔用刚,顺随为法,纯认自

然是功夫。每个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都应以此为起手练功的着眼点。知此,是为真

起手者也。

                                                                     

        23、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以术成道,至神化之功的大成艺境之修炼方

法。已有内功修养的浑之体成。尚须外练武备功夫。而此武备功夫的大成之练法,首先要

单演练步法灵活,而用步进退有眼位,方可利于手法的攻防进退之用。还要有灵活的如龙

似虎之身法。才能以此身法上用手法之攻防,下用步法之进退。然攻防进退变化之用乃身

法为枢机之所致也。此乃武备攻防技击的身法、步法、手法,三法合一而至用的功夫内容

。此乃自身上中下外三才之合一的宗旨。有此三法合一的身法功夫。再以“以柔用刚”的

技术方法,单演练招法的曲化直发的攻防变化之用,即见招拆招破招进招,招招变幻生生

不已。能见隙而进,无隙而退,招法攻防变化自如,施招用手不加思索,纯粹有感而应,

应无不当。此乃玄微入妙之艺境,方可较技中致人,而不为人所致矣。由于以“以柔用刚

”的技术方法,顺其势、借其力而为之,外形有疆界,内劲知分寸,故无过不及,中正安

舒,他之势为我所用,我之势其不可借用。已至不资助于人之艺境了。

  之所以能有此大成功夫之艺境,正如医学大家孙思邈所论,治病疗疾之道,心欲小胆

欲大,方能诊断细微、辨症明确,成竹在胸,组药成方,投之方能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药

到病除。如心粗则诊断不确,组药成方,投之则病人疾之不愈,反成坏症,此乃庸医误人

矣!就其所论之精义,用之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健体、至用,已是相当精辟的。只有胆

大心小,方能练、体、用达到玄微入妙之境界。只有“以柔用刚”顺随为法,才能达到攻

防之道的至精至微之妙境。

  然胆大心小,并非蛮干。凡事依行,可万无一失。即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就会万

无一失。也就是较技时依其行,顺其势、借其力的“以柔用刚”之宗旨。医家治病救人如

是行之。况且以练攻防之技者,亦应如是。舍此别无良途。

  两人相斗勇者胜,即敢于依势而行,以柔用刚,顺其势、借其力。必定能胜。如怯敌

则未战先败,败在没有施招用手之胆量,是不能相信自己实力的表现。虽然,攻防之道皆

有一条法则,即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虽然胆怯者不战自败,然轻

视敌人,在战术上最容易被对手利诱而遭算计。轻敌者又是过高的估计自己,低估了对手

的实力,此乃自己站在失败的位置上了。“过与不及”皆病也。

  惟在较技中施招用手,以柔用刚,顺势借力以御敌,就在于有胆量敢于实施,而又时

时处处虚心谨慎,虚心静待其变,才能把握制胜之战机。此即“哀兵必胜”之理法也。

  有胆量敢于实施顺势借力之法,则彼威猛之势必衰,敌方的威猛之势就会遭到抑制而

有利于我的攻击。而虚心若谷则自静,静则无不应,故有虚心则能自如地应对突发聚然的

变化而无误,方可免去有资助敌人以胜我的过失。即我之机势,皆不为对手所利用而导致

失败。精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者,必然能做到的。

  虽然平时练攻防招法,自己单空演,亦如见敌对战一般。此乃“面前无人似有人”的

上乘练法,即如同有人与自己喂手、盘较。换句话说,就如同与人实战一样。只有这样修

炼攻防招法的实战施招用手,进退攻防,横竖变化,步法愈加稳健,到位准确,方能将奇

正变化,以柔用刚等等技术、技巧、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体会验证得深刻,习演得

全面周到,就掌握得细蜜而又周全。实战较技时才能应用变化得心应手。

  然此说提出了一个修炼方法的问题,即修炼时的“面前无人似有人”乃上乘之练法。

如内功状态良好的人,可做到“似有人”与自己陪练,并非空谈。乃实情实景。此乃“文

体成”后再修武备功夫的方法。只有先修炼内功,再修武备之人方能依此法而修。这在前

人已成定论了。

  这里要问:此“面前无人似有人”的上乘练法好呢?还是现时所流行的“打沙袋、木

桩”的物象法好呢?

  回答这个问题,很好解释,“面前无人似有人”乃上乘的练法,尤其内功之文体成者

,执此法而行,如实战一般。故体验深刻周全,此属悟性高者所为之上法。

  如以沙袋、木桩等为物象法者,如不用后天力法,只为物象目标而借用之,亦属良法

。由于沙袋、木桩乃死物也,故体验能明白而不会周全、深刻。自练可以,还要与他人实

战练,此属悟性一般者所为之法。

  如以沙袋、木桩等为受力物象的练法者,又有后天之人力而为之。实乃不通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者的盲练、妄练之所为尔。为何如此说呢?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先天自然之力。

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乃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为基本法则,听探中用顺化、

顺化中亦听探,听探顺化相互为用,以“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再行顺其势、借其力为

施招用手的方法,则能后人发而先人至,方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此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

练、体、用之外从天道、内顺自身各部位器官性情的正统之宗旨,本从中庸的中和之道,

执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而以后天之力排打沙袋、木桩等死物,本是欲妄之念所动,又重

力击之,致使听探之良知泯灭,顺化之良能失却。不知“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结果,

失我文明的良知、良能之故有,换来蒙昧的野蛮之妄行。此倒行逆施之所为,于攻防之技

何补?于强身健体何益?前贤言此为“旁门”,批得确切。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之

“正统”和“旁门”,本清浊不相融、泾渭分明矣!这从下面的论述中,又一次论证清楚

了。

  或无患临场失态,猝变难随也。此句话讲的是以文练法而修的“面前无人似有人”之

练习,乃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为基本法则,以顺其势、借其力;让

力头,打力尾的方法来施招用手与人较技。修炼如此、至用亦如此、体会证验深刻,方方

面面周全,故至用时以“以柔用刚”的顺随为法。故能时时刻刻掌握主动权,故能后人发

而先人至,致人而不致于人,本就立于不败之地。故不会出现临场失志,应付不暇,猝变

难随的现象。因其以“凡势依行”为准则,故能“万无一失”。其已稳稳地掌握住手战之

道的精髓,不为对手之外貌所动摇,不会有怯敌、轻敌之现象,因为其一心在听探、顺化

之中乘机以进击胜敌。其胆敢是在得此精髓又应用纯熟为基础的,其虚心是在对此精髓之

妙的理解准确为基础的。故其没有临场失去斗志,猝变难以随变的现象发生,也是顺理成

章的。

  然武练者、横练者和糊涂练者则不然,其以蒙昧的野蛮之妄行,修炼攻防之道,由于

知能的泯灭,功名利欲的熏染,心性迷乱。不知手战之道的精髓为何?练、体、用,不能

一而贯之,故临场失去斗志,猝变中难以随势用招,随机用势,乃经常是致败的原因。如

对手比自己貌似强壮,则生胆怯心态;如对手比自己灵活善变,则猝变难随而呆拙,必遭

对手之痛击。

  由此段阐释可知,(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自古一脉相传,其练、体、用,本一而

贯之,确有其实质精髓,即其核心内容。也可说是“宗旨”吧!乃千古不变的,这一点客

观存在,也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以人体体现自然法则,最

节能、全方位立体方圆攻防变化的技术、技巧、功夫,是充分发挥自身知能的系统的、完

整的人体科学的学问。其是修正的一门自然科学。这从自古留传下来的(传统)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等方方面面内容来

看,无不体现出这一点。尽管历来师徒传承,流传至今,但今人对她的认识、理解,及(

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至大之妙用。尚未认识深刻、全面、完善。肯定地说,在不久

的将来,人们将会发现其给我们全人类更大的福报,将超过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那时,(

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将会再度辉煌。造福于全人类。让我们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期待着

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相信,这一天会自然而来,好的东西谁也不会扔掉。

                                          
                                                                                

      
        24、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凡势依行,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如果达到了因变亦能顺之而毫不受力,乃是逸以待劳的大成艺境。即

以听探用顺化的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此乃是“以静制动”的逸以待劳之大成的方

法。即以听探的良知之静,以待其动,而能胜之。然胜有两法,一是从之以为进退的“人

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此法施之:引之

使进,其不敢不进,其进则跌入深渊;呼之使去,其不敢不去,其去则飞跌而出。此乃从

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用法。一是“逆力以为揭献”的“对法”,对者,以内气

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即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

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方能随手奏效将彼抛飞跌扑。这要在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

求直、蓄而后发,认得准确,方能得心应手。此乃“借力打人”之法。然此两法的实施,

皆是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对手的力发之前后,来确定

自己的“四两拨千斤”,还是“借力打力”。也就是或从之为进退,还是逆力以为揭献。

就这一点,明代俞大猷已经论述得相当明白了。其说:

刚发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歌诀中表明,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方法,用在他力已发之后,则我用柔化之

法顺势而发之。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方法,用在他力刚发之前,则我用刚发之法逆

其力而发之。

  然在施用或“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法,或“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

法时,自身都要做到“刚柔相济”,即“以柔用刚”方为得法。即自身内气阳刚,外形阴

柔,根据对手攻防之势不同,自身刚柔匹配运用主从先后亦不相同。虽然总的法则:“人

刚我柔,人柔我刚”的“以刚济柔,以柔济刚”不变。即“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人以柔

往,我以刚逼”的法则不变。然在双方较技的攻防往来变化中。自己的刚柔之相济的匹配

运用,也自有不同。即处理攻防的具体刚柔匹配相济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对手攻来,我以

阳刚之内劲承接其势。而我阴柔之外形必须柔走方能化解其攻势。乃“用刚不可无柔,无

柔则环绕不速”。我已化解其攻势,乘机攻击对手,必以阴柔之外形直取其空隙之处,要

有阳刚之内劲的催逼方可奏效,将对手击出跌翻。乃“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

。上述乃经文“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髓妙义。

  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是说内劲猝然刚发之中,要有阴柔之外形以配合;外形阴柔和

缓的变化中蕴含着内劲的刚发之势。此正是讲的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匹配合一之势的以

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能够做到“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方为坚”的“虚实相需,内外

一贯”之精髓妙义的。

  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内气、外形相互匹配而用,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则会

在屈伸、吞吐、开合、趋避、闪展、伸缩等具体方法中,做到外形的屈、吞、合、避、闪

、缩等退守中,而有内气的伸、吐、开、趋、展的进击之用。反之亦然。此乃“让,中不

让”的具体之实施。内气纯阳,独立而不改,为奇;外形具筋劲、骨力为二、为阴、为偶

。自身内外,奇一为君,偶二为臣民。此乃自身的“寄奇于偶内”。是为体。然于用的“

寄奇于偶内”应这样理解。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乃两

法,此二法为偶。然用时必见景生情而只能即用一法,此一法者为奇。而即时选用的一法

,寄托在四两拨千斤和借力打人的两法之中。故将此归为“寄奇于偶内”来说明了。此即

阐明了“一而二、二而一”的精髓之妙义了。自有体、用之两解。

  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此经文未从“虚实”立论明解虚实之体、用,而此处

又以虚实来论攻防之精髓妙义。其实,经文中的“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

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这段论述已然暗中表明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中的虚实体、用之精髓妙义了。只不过初习者不易明了而已。今简单解释如下:

  普通人的身体,外形僵拙,此为实;内气不足,此为虚。拳经云:“补短截长”。《

易筋经》言;为虚为实者,易之。即指经修炼后的虚实颠倒,才能致用。补短,即内功修

炼内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切实的存在。此为内气实诚;截长,即外功修炼外形

的伸筋拔骨、柔弱无骨,去其僵拙,转化通灵,外形空灵。此为外形虚化。此即本经文中

所说的“精气神内三宝浑化合一之清,内劲也;筋骨皮外三宝浑化合一之宁,外形也”。

内气、外形经内外修炼,虚实转化后,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

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知道

了内气、外形的虚实转化后的内容了,便好理解此句有关“虚实”的论述了。也就明白静

为本体,动为作用了。

  外形空灵虚中,而充填此外形空虚之中的是内气,内气为实。然内气之虚实,又有讲

究:内气曰实,但以虚为用。故外形空虚之中的填实内气,不见实象,反见虚空、虚无。

此即“实而又虚”之本义。如从内气而言,内气在外形内,名为“实中”,充实内气,即

虚化内气,内气虚化,是内气更充实的现象。此即“实中虚而更实”之本义。尚有一解:

即以虚实言外形内气之匹配之用。其体乃柔外刚中之象。虚化外形就是实中之内气之用。

实中之内气就是充实外形之用。如以劲形反蓄而论,虚实相需,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

,乃双控动变之伏机,则内外一而贯之了。此乃体、用一致之论述。《易筋经》云:“为

虚为实者皆可易之”,即指此“气、形”之“体、用”的内容尔。

  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由于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劲形反蓄,确立了内气为君

主、外形为臣民仆从。即内主外从的关系。本自就有双控伏机待动的机势。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虽说顺随为法,对敌当前,不拒之来,当以引法为先。即引敌来至

被击之所在。此乃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之上法。要能引之使来,其不敢不来,是为善用引

法者。能引敌来,必以利诱之,而让敌不知为用引,尚也。引之使来,来到所引之地,必

有伏兵击之,方能胜之。如能引之使来,不能伏兵击之,恐有引狼入室为患,资助敌人之

弊病。然引法之用有三:“半引半进,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即引即进”。以引为进,乃

内气、外形,阴阳一齐并用,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非内气、

外形,阴阳合德,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即引

到之位,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将敌跌翻,此即“伏机”之用。此正是“侧伏引诈之机,

涵于无形”的本义尔。直言以柔用刚之机制的运用。此虚拢是引,诱之使进,侧伏着一转

,此乃诈也。一转者,伏机之势也,此侧伏引诈之机,外形又看不出来,是涵于无形之中

完成的。也正是拳诀所云:“静则无漏其机;动则不见其迹”的精义。换句话说:听探的

良知则不会漏掉战胜对手之机势的;顺化之良能也不会见到猝发对手之形态的,因其内动

不令人知。其机涵于无形之中。此论精妙至极,一揭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以柔用刚之技法

的妙用之真谛!何能如此而至用?

  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双方较技,神窥其势,意觇其隙,神意圆满,心机只在觉

知,故能意在人先,形随其后。任其变化,随其猝变用诈,自凭听探之良知,便可察觉其

攻守之虚实,虽后其所发,但必能先机而至。故能时时处处以静逸劳,以静制动,稳胜卷

。如以本经文所言: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乃听探之良知,意

在人先之觉也。此乃强调了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首要功夫在“觉知”。而神之圆照能力的

体现在“觉”中。觉知,包括“眼见、耳听、触觉”及其经验积累的先见之明。寂,神处

于此中之意思。点透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综合功能效应。关于这一点,《少林拳

经》中有言:

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

  此歌诀中的“心在何处力随往”一句,就点明了“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之精髓

妙义了。如从广义上说,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论述中“心”和“神”似乎是同意语,故

通用之。

  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此句论述,言语简单,但分几层意境

。蓄发之前,就有蓄之前的发,发之前的蓄,此乃自身的蓄发互根之意。如果是:“形用

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双控机制,则自身同时就是蓄中有

发,发中有蓄,蓄发同时存在。如以左右论,左发则右蓄,右发则左蓄。此乃天地一橐钥

,人身一橐钥,天人合一论的机制。亦以柔用刚之机制。

  继发于已发之候。此言“已发”和“继发”的关系。而此“发”字,含有“蓄、发”

的双重意思。而“候”字,这里有“后”的意思。即“继发”的蓄发之势,是在已发出的

蓄发势之后而发出的。以自身而言,上手势就是继发招的预备势。以双方攻防而言,继对

手已发之势而发势。

  随发于将发之形。此言“随发”和“将发”的关系。随发,是随后要发的意思,这是

对己而言;如以双方攻防而言,是随其后要发的意思。将发,一指己将发之形;一指对手

将发之形。以己而论:随后要发的形,在自己将发之形中产生。以双方而论:我随后要发

的形,是根于对手将要发的形中产生。

  而此段论述说明了“以柔用刚之顺随的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即形无形、意无意,

形无形即真形,意无意是真意。真形真意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以

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形和意。即忽然有敌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

应之。所用之形和意,即真形真意。我之形意随彼之形意而生。乃真形意。即“真柔刚”

也。

  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必须以顺随为法,极至心中空空洞洞,圆照之神,寂于

觉里,从容中道,方能寂感遂通。施招用手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乃听探之良知,无

漏其机,顺化之良能,不见其迹。“以柔用刚”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人不知我,我独

知人。神乎其技,方能对敌无隙。此乃浑元功法之证验所以然者也。论述到此,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之精髓,阐发得可谓淋漓尽致了。只有依此深造,方能对敌无隙,

可达神化之功,可登神明艺境。

        25、《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

易经》中论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无论是做人、处事,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都是至理明言,时时处处遵此而行,方能趋福避祸,最终功成,永保平安。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论满招损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

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其将贪慕权

位利禄的,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此两者耀人眼目,本应敛藏,

反倒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

  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论到谦受益时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只有虚空最大,万物之祖,执虚空才能绵绵若存,用之不穷

不竭。谦虚者,执道而行,故趋福常保而无祸矣!(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也要将有形之体化归无形,将有意化归无意。此无形无意

之体,乃修炼出来的浑之体。而此中元之玄的妙用,是无中生出之妙有。就此“有”之用

而言,亦是蕴于无形之中,此即“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当”之

意。就在运用时,也要恭敬对方,为客不为主,以虚心讨教的心态,处在学习者的地位上

,与其切磋。这样,才是大修炼家之所为。乃具大家之风度,即谦虚为本,方能功德、技

艺两全。

  如恃艺用强,火气必盛,壮火则伤气,甚则伤精液而燥症蜂起。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

中和之道,胜在不武之中。如以艺在身而狂傲逞能,较技之中愤慨之气起,恨怒之戾气生

,则不能洞微察变,反被他人利用。或轻率而动,藐视对手狂傲起于中,呆滞形于外,一

样为对手所利用。此即经文所言:“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

,斯为以艺累身”之精义尔。关于此点,老子有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即自己

一身攻防功夫,乃保自身平安之利器,怎能够在他人面前轻易地炫耀呢?这正是“何其惑

乎甚矣”!之精义。

  从此段整体论述的实质内容来看,表明了一个意思: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永

无止境的。一个修炼者获得了某些功夫,达到了某种艺境,只是知道了其所知的内容,深

入地修炼会有新的认识、见解。攻防功夫达到高艺境,也是这样。故一个真正的修炼家,

知道自己尚有众多的不知。所以,他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功成艺满了,而是不断地追求,其

谦虚的性情也就成为修炼的原动力了。也就不会以艺累身了,其清明而不迷惑者此也。灵

镜光明而不昧者此也。大成者,能此。

        26、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此继续论述大成之修法。虽能“顺从以为进退,

逆力以为揭献”。又能“虚怀若谷,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也能“以有若无,实若

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只此还不够。

  还要在攻防较技实战中能施招用手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来迷惑对手。做到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即因人随变,可打人由我的艺境。这就是“欲擒故纵,强示之以弱,快示之

以慢,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等等相反相成的战略、战术。使人不知我,彼虽机妙,

然不知我,其怎能战胜得了我呢?

  上述阐明了虽能以柔用刚的顺其势、随其变,借其力的用法得当,还要有“因人随变

,打人由我”的战略、战术。更能迷惑对手,保存自己,严厉地打击对手。这就是示敌以

假象的“相反相成”的方法,只有施用此种战术,才能确保自身,尽管对手攻防机制玄妙

灵通,他也战胜不了我。论述得多么清楚明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入佳境矣!

                                                        

  关于这一点,唐顺之只以“惊者为虚,取者为实。或似惊实取,似取实惊。虚实运用

之妙,存乎一心”来论述。吴殳在《手臂录?枪法六品》的神化条目中说:“我无所能,因

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之论述,将大成的攻防功夫艺境展示的更为精彩。与此经

文所论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这一相反相成的战略战术,皆出自于《孙子兵法》中的“出

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战术思想。

  但是,平常修炼时,未细心地体会此“相反相成”的战略思想,未细心地练“出其不

意,攻其不备”的技战术,对此种技战术未能精熟地心领体认,实战较技时难免疏忽对“

相反相成”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具体战术的实施;或无目的的盲动、妄动。导致

失败乃是必然的。即“咎由自取”之义尔。

  又有在:“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施招用手过程中逞狂,乃轻敌的表现。

兵家言:轻敌者败,此也。又有呆滞木然而不灵通者,亦是致败之原由。总之,攻防实战

,乃胆大心细关乎胜负、性命存亡之事。如凭骄狂傲慢,喜怒无常之性,如何能致胜?因

为皆为致败的重要原由,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不能不慎以为之。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实战,无非动静远近变化之事。静以待敌,动以击敌,放长

击远可攻击,近可贴身靠打以胜敌。但对于骄狂傲慢,喜怒无常之霸气者,要采取投其所

好,诱其就范,先攻其心,使骄者骄,狂者狂,傲慢者盛其气。喜怒者使其发极,其必疏

于防守。然施招用手,以神击其神为上策,神伤者速,以神击神,其神伤必索然于胆。其

败后自然胆战心惊而又索然不知因何失败。而神伤人之法,就存在以柔用刚的“从之以为

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施招用手的方法之中。

  对于骄慢喜怒的霸气十足之人,立行反霸击神乃为上策。就其攻防的动静远近之施招

用手的变化,也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中求之。即“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的“相

反相成”的战术中实施“逆力以为揭献”的打法。即“借力打人”的方法给予重创。重创

其神,战胜其心,才是最上之策。此论点透精髓之所在,用法之精髓,佳境之妙,妙不可

言。可先人描述逼真,诚为后人之明师之法式!

  总之,大成之法,“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因气盈神灵则能“神以知来,

智能藏往”而又“内动不令人知”,“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实中”。

故胜乃必然。气欠神昏则不能有如此功能,用之亦属于“盲打”。失败也就注定了。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各门派、拳种,皆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基本功法,无非是

求“气盈神灵”。因为,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较技之胜负,在神为非人力也,在以先

天之神为体用,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非是崇尚后天有形之力法也。也就是内气、外

形,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可通神明之德的意旨。也就是“头统乾之体,

乃一身之总领”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更明白地说,就是听

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非气盈神灵,不能达到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的以柔用刚而至用。

  若平时修炼,精足则气清盈,气足则神灵。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

自轻灵。致使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达到最佳状态。再加以施招用手的以柔用刚的顺

随为法,因变亦受,逸以待劳为准则,定能纯熟“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刚柔

相济之攻防技术。又常与人较技而善胜无败绩,肯定能攻善斗的名声显著一方,晓谕他乡



  如携艺投明师、访高友,游历四方,一定要知道“十里不同风”的道理。异地人情的

喜好、忌讳,定会是艰险曲折的。一如地势的平坦、险陡、宽窄之不同一样。都会造成意

外的变故。正如谚云:“在家千日好,出门一刻难”,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功夫艺境修炼

极佳之外,尚要熟知异地风俗人情世故,设计好预防意外变故的方针、策略。而主要有三

条内容,可综合运用之。

  知天道阴阳,五行的生克造化之理。可知气候之炎热寒凉,风云变化之规律,天气好

则行,天气恶则宿,夜宿晓行。无路途煎熬之苦。

  知地理则穿山渡河之路熟,进退敏捷而方便。可避毒虫猛兽,又可不致险地、绝地,

不处困境。免意外之险困。

  知风土则行、宿之计策容易决断,而不犯犹豫。可不误时、不误事。即时可致。

  知人情世故,通达情理,即进乡随俗,可引导、诱导他人为我所用,乃顺法也。这样

乃能顺利地达到我所要达到的目的。当然,这个目的绝对不是损人的,而是解决自己当时

要解决的疑难之处而已。又以不烦他人为准则。

  而这几句言论,又并非单纯指上述之内容的。也有指手战之道攻防实战较技功夫内容

的含义在其中。

  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就说明,要知道天之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即攻防招法的阴

阳变化规律的曲化直发,阴守阳攻、横竖奇正变化,要知道内气的升降涨渺,外形的起落

开合,乃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这样运用:放之则弥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必得其时中,方为全矣!

  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拳法有“静如山岳,动如长河”之喻。故知:在较技中就有

“逢山开路”的侵挠之用招施手;“遇河搭桥”渡过的“桥手”之施手用招。也就是此经

文所讲的“逆力以为揭献”的“排山”打法;“顺从以为进退”的“倒海”法,此两法攻

防进退路数纯熟,何患用之不精!

  知风土则计策易决。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亦是博大精深。每人修炼方法不尽

相同,认识不同,理解各异,游历境界之区别,故攻防实战风格自是不同,有的雷厉风行

,有的豪迈直率,有的机巧万端,有的柔情万种锋芒内敛,有的温文尔雅行动和缓,与之

较技,所用策略战术不同。能预知其风格特长,则设计应对策略战术就容易决定了,再补

充以临时可能出现的变故之策略战术,可谓之“有备无患”了。

                                          
                                 
  知人情则引诱乃顺。能知其人“骄、狂、傲、慢、贪、邪、咎、鄙、温、和、谦、雅

、喜、怒、劳、逸、穷、富,”等性情,便可知其为“君子之道修”还是“小人之器练”

。便可顺其性情,投其所好,引而诱之,顺之而发,无不能胜之。如:技穷而骄狂者,其

必贪而妄动,投其所好:言语奉承,以骄其心,接手问招,示之以弱而不敌,以狂其心,

待其骄狂渐极,贪胜心切而妄动之,立行反霸击神之策,以“逆力以为揭献”之技法重创

其神,使之丧胆心惊。如:技艺功夫富有而谦虚者,其必不贪不妄,乃从内心恭而敬之,

以学者的心态身份与之相较。先图探其功夫修养之深浅,能知其深浅者,立以真艺境问之

。如其不能答出,连试三招,其自知不如,此时即可自告己负,双方多可成为至交好友。

此乃胜人不武之君子风度。如不能试出其功夫修养者,应及时施己真艺境之功夫,逐渐深

化,层层试过,估计达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世间寥寥无几,如能逢之,乃千古良缘。传

世之佳话也。

  此乃游历四方,投明师、访高友,未行道的设计预防意外的几条内容。知此者,无论

是处世为人,攻防较技,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已成事业之根基矣!一个人

以术成道,造诣达到处世为人、攻防技击如此的神化之功夫艺境,怎能会以修炼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而误己呢?无有有害,只有有益了。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有益无害论。

前人已论述得相当明确了。时至今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有增无减,而又大量地

推广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就是对前人这一英明论点的最好之注解、之明证



        27、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武术,历来皆认为是止戈之术,并

以武字,用拆字法解之。其实不止此也。历来之大家皆对“战争”有明确的认识。

  如老子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之贵左,用兵

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此乃论述了,佳兵、兵器、及武术。虽是不祥之器,不祥之物,有道者不处。然无道

当行之时,有道者亦不得已而用之,用之时也要以制止无道横行为目的,为止期,不要滥

杀无辜而使百姓不得安宁,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为目的。此乃止戈之真意。

  而孙子在此基础上认识得更为清楚。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

  其说明作为一个国家,要保证国家安全,百姓安居乐业,必须有武力装备和指挥作战

的全部人员,才能制止一切内外的侵略,暴乱的发生。此乃武备的止戈之又一意也。

  其据此而又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兵家最高之艺境。乃止戈之精

意也。

  而古人论兵和战争的最高境界是:“用兵而无杀戳”,是兵家的最高艺境。此乃止戈

的又一精旨矣!

  就攻防之道而言,兵家为大,武术为小。然大小相同。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亦是止戈

之术。其具有防身自卫,惩恶扬善。习武学做人的最终之社会效应。手战之道虽能伤人、

杀人,然其最高境界,亦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是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只在备而弗用。

况其又有强身健体,以术明道之重要作用。

  故前人提出,对于武术、拳术、械术“岂可用而无武备之修炼呢”?有备则能用,无

备其用何?习练和运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关系,就象渴了才掘井取水以止渴,晚之已甚

,即无济于事了。修炼乃谓有备,不练则曰无备,然武备必以攻防之道为尚,莫入旁门、

花架子之假修之中,执此而修者,亦同不修一样,到时一样地无济于事。

  虽然正统的修炼、艺境也高水平了。切莫傲慢轻敌,恃艺凌人,岂不闻骄兵必败之古

训。如有此艺高恃强,傲慢轻敌之举者,乃愚昧至极,蠢而至极之人。最终会自取其咎,

声败名裂事小,性命攸关事大,岂可忽视之。

  故修炼有道的正人君子,贵在尊贤、容众。尊贤者,尊贤圣之嘱,谦虚为本,敬重他

人。容众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众人皆有我可学之处,皆有我

可借鉴之所。故谦虑志学,人人可为我师,此样行便是容众。也只有尊贤容众,才能博采

各家之精髓。采群智众想以择善者从之而为我所用。之所以能如此者,因谦以自驭,敬以

接人之善果也。历来修炼之大家,无不如此而行之,故能成其为修炼之大家也。其名与实

相符尔。

  柔中刚非愚柔。内气阳刚,健运不息;外形阴柔,顺随之德。内气、外形,柔外刚中

,匹配如一,气盈神灵。其刚如柱,其柔如束。其刚则无坚不摧,逆力以为揭献;其柔则

毫不受力,顺从以为进退,善变无形又无穷。故说此“柔中刚”乃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之

刚柔。非外有其柔形,内无阳刚之精气的愚柔。愚柔不具备气盈神灵之体用。

  柔外刚中的匹配如一之体,可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此正出于全身的浑之始

、元之玄的正道之法中。

  “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一句,似乎抄录时有字误。如无字误,可以这样理解:“

身浑形远之道”为句子之主要内容。身浑,乃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近虚而舍正”,谓

之元浑。元浑者,外形从有化无,气盈神灵为主,此乃“形远之道的本义,即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宗旨,远形近内气之妙义。也是坤顺乾之妙旨。即“以无

入有”为近外形;“以有入无”成太虚一体,则为远外形。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宗旨矣



  从古代修炼宗旨:“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一句,可知“身浑形远之道”的阐释

是比较接近作者本义的。这也可从下面“群魔尽散”一句,得到证实。

  群魔散尽,正阳纯粹之精,沐浴全身,自然具正直之风,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儒

雅温和气象,故而高人义士得以接近。

28、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由上述之论,故知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无所不利。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止戈之法,如斯而已,即求处世

为人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就是人和。人和则可止戈矣!

        有武备而又人和,自然无有争斗之事发生了。然同道之间的切磋较技却是经常存

在的。这也是人和的一种表现形式。全在尊贤容众之修为尔。

        29、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

息也已:满篇经文,阐述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

内容,字字珠玑,句句精髓,启人慧悟。先贤诚以慧笔挥洒而出,乃见龙飞凤舞,是神思

非人力而能为之,是心血灌注之结晶,光芒永照后世。阐修炼之仙机,本依天地之道,果

成几绝之奇文。我历观众家武谱,虽皆精髓之论,秘诀之言。然统贯武学之精华而为上上

之谱者,当首推此剑经了;能历观千古武学之宗旨不变而全面阐述者,亦此剑经;能启后

学,由生之等级的论述,也是此剑经了。

  作者尚谦虚而言:“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我认为其对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入门修炼

、建体、至用,及以术成道而达神化之功的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论述,已十分完美了。进

阶层次论述得相当清楚明白了。正如其所言:“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确实如此。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可称齐备了。

  后学者,果能依此而阅读、修炼。披星戴月苦心修之,定能功臻大成艺境。当不愧对

天生地养之德了。必能有济人济世之才可以施展其抱负了。

  不要说略略千言,乃前贤寄托厚望的情意悠长。言多莫如言简。言简即可阐明,也就

可以了。若依斯言而修,功德圆满是件艰难的事。但要从知开始,从容易的地方练起,循

序渐进,日月积累,定可功成艺就。修炼之难,也就觉得容易了。

  练身要在练心,即心气通则气盈神灵,直养先天自然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无害者

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愿从此成为万代修炼者的遗规。修炼者知道“练身要在练

心”是不可更改的规矩。则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代代传承,自会绵绵不息,永不失真,可

造福后学为无量功德矣!

        30、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如果能克

己之欲,舍己之见,依此剑经所言传统手战之道的法式而修行,定能功成。如果说继承传

接而代代不失,现在看来,难得其人也。所以谨笔之于书,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

。故将其中妙旨及变式,备详于后面。特再三致意,此为至宝,有识者当勿忽视之。

  由此论可知,前贤恐此学几成绝艺,故笔之于书。如后人有识者得之,即可修炼体认

,复能广而传之,可知前贤对后人寄托之厚望。我识此为修炼者的至宝,故而尽力而阐释

之,以方便今人参照用之。数十年后,剑经中所论传统手战之道的精髓,将会普及开来,

可使传统手战之道再度光芒辉煌,造福于人类。

        小结
        我以注解《浑元剑经》中的序文和剑髓千言两篇文章论述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

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精义,以导出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

,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精义的内容。可以看出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产生、流传,自有一

定的历史之渊源的。而今之陈、杨、吴、武、孙五家太极拳的问世,皆源于更早的时期之

体用一元论的思想,正如《浑元剑经》所表达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学说之产物。何况《浑

元剑经》又可名之曰《太极剑经》。又因为《浑元剑经》的产生,要早于陈、杨、吴、武

、孙五家太极拳的问世;陈、杨、吴、武、孙五家太极拳的理法又似继承(文武文化的继

承)而没有超出《浑元剑经》的理法框架之内容。故而以《浑元剑经》为引子。(全文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举报

幽羽

2015-7-23 22:18:00

赞一个!!!
回复

举报

贷卑秀

2015-7-23 14:57:40

骂人也是要有水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敏唯溶

2015-4-18 23:01:10

支持楼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貌嗓失

2015-4-13 13:20:31

这一年啥事没干,光研究楼主的帖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锥弁

2015-4-12 22:34:55

有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皑港苎

2015-3-23 14:50:55

信楼主,考试不挂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的头像是本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缇顼

2015-3-23 09:34:35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

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

,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

。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

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忍辱为先。进退得宜,便为

知止。若茫然而进与退,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是

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

偶然乎?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

,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

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

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

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

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

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

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

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

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

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

免作辍之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

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

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

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

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

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

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

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

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

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

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

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

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

,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

。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

,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

,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

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

敢慢视哉?

  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

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

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

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

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

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

)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

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

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

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

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
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

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

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

之证。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

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

一。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

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

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

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

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

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

,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

,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

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

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

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

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

。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

,体用至矣。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

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

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

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

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

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

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若偶或稍漏

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

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

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

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

,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

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

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

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

如斯而已。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

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

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

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

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河北云中子许立福识

题名解:
剑法精髓数千言,字字言珠玑,句句论真谛。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

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始终过程,揭秘殆尽矣!

注解:

        1、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圣传“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修炼宗旨而设立,乃中正、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

不及。以柔为体,以刚为用,柔弱其外,内敛刚毅,“以柔用刚”的化打合一之技法功夫

。故和缓之中具锋芒锐利。上乘者,周身锋芒不断,攻则对手不知其所守,防则对手不知

其所攻。虽锋芒犀利,全具温柔之气质。柔外刚中,灵则通神,随其往来,无过不及,顺

势借力,丝毫不差,故人不能知我。敌动则知其咎,我独能知人。意在人先,随感而应,

应无不当。外形内感通灵,一神灵明高照,黏走相生,不差丝毫。听探知真,顺化入妙,

打在不打之中。闪展腾挪,脱身幻影,无踪无迹,有力者泻之,用意者补结,皆在给对手

过上加过。神化之功不过如此。皆因浑化归一的虚灵之道体能生万法,故有一而三之元玄

的至妙之用,则自然具备将帅的万夫不挡之真勇。其功夫不外“内文明而外柔顺”也。

  翻手风云覆手雨,疾如迅雷不及掩耳。进则闪电雷鸣,退则雨住天晴。如龙灵变,用

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则物不能逃。疾如箭矢,快似闪电。起若惊

雷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拳打一片,形神合一,外形占位犹如一夫当关万夫莫进,内

劲骤发一如摧枯拉朽一般,将人跌翻。资三捷之成。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名速。

不撄人之力自能随人所动,依人所变,变化无形又无穷;舍远求近,黏走相生,以柔用刚

,不疾而速得真宰。仗艺可除人间邪恶;恃功斩断魑魅魍魉。一身凛然正气,众邪无侵。

相互较技,切磋功艺,破阵夺掠,随手指点,处处皆兵,正所谓“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

何处何处发”。此即“周身光芒不断”的真功夫尔。

  内可驱除众阴邪,然后立正阳;外可临危御敌而保身;自可趋福避祸。有此三种功能

效果,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故应视为珍宝。其本就是无价珍宝。全在人如何用之。

  运用可有内外神通,当达到清明光灵而不昧的艺境,身体刚健,众邪不侵,自然长生

。但在修炼内功之时,必须运用“来者是真、过者便假”之法宝,才能扫除群魔则烟消雾

散,挥迷障则石走云崩,方达清明之境。再练“天一生水功”和“地二生火功”,自见入

水不溺,入火不焚之内景象。功到自然之时,清明灵光,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备

神窥其势,意觇其隙之功。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不视而见知,此乃神明艺境、神化

之功也。修炼已达拳道合一之无上境矣!故有此神效,并验之不误矣!

    此乃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故具有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最佳状态,又以

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相互为用,才有过人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艺境。但必顺随

为法,以柔用刚,才能“权”之称量无误之至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神明艺境,神化之

功,此也。即纯尚先天自然之力,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以柔用刚,才有此向机御变,因变

致神之妙用。非此,不能得此之攻防的真功夫尔。

  故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温文尔雅的将帅之大雅规范的气质风度,乃深湛的传统武

学文化的造诣之硕果。所以说:深湛之传统武术学问,因其理、法、术、功、形、意、体

、用之内容博大精深,但又一理而贯之,千古立法不异,修之不易,得之者又证验不误。

但门外汉又不能知之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之体、用精义尔。故知:太极拳术攻防

之道的温文尔雅的将帅之大雅规范的气质风度,及深湛的武学文化蕴育而能成之。其惊世

之功,乃克己欲以“以柔用刚”之技术的成道之人,方能得之,因其以为此乃稀世珍贵的

至宝耳。

        2、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有此神化之功

、神明的艺境。其为德亦若人之修德,要与天地合其德是一样的道理。“夫大人者,与天

地合其德”。即是此意。

试论之如下:

  天德,健运不息,阳刚之性,纯粹之精也。人之内气,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即心气

沉丹田的炼精化气,积气运行,则具健运不息,阳刚之性,亦纯粹之精也,此乃内气具之

天德。

  地德,镇静厚载而不躁,阴柔之质,顺从之德。乃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无骨,

则具镇静厚载而不躁,阴柔之质、顺从之德,此乃外形的地德。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

称名也,杂而不越。故刚柔有体、以体致用,然用之法则:以柔用刚,方是真刚。

  内气,阳刚之物也,又名健之体;外形,阴柔之物也,又名顺之体。此两者阴阳合德

,即“柔外刚中”匹配合一。则见刚柔有“体”焉,此乃名曰:健顺德之体。此两物合在

一炉中之炼,即阴阳之炉火之炼。还要经过内外匹配合一的“顺、逆、和、化”的四德境

之过程。即“明、暗、化”三劲之过程。始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最终可达太和一气的

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此名曰:法身道之体。

  然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之匹配。就分出了内气为君主,外形为臣民的主从关系。不

管是内气的修炼,要经过“元亨利贞”的初始、亨通、详和、正固,四个过程,才能达到

健运不息,阳刚之性,纯粹之精,可为君主之用;外形的修炼,亦要通过“元亨利侦”的

初始,亨通、详和、正固、四个过程,才能达到静而不躁、阴柔之质、镇静厚载,可为臣

民之用。但外形必须顺从内气之时,执著于正道,才会有利,才会有其所用之处;内气、

外形之柔外刚中的内主外从的匹配合一,也要经过“元亨利贞”的初始之明劲、亨通之暗

劲,详和之中和,正固之化劲,四个过程,才能具备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即是“统

三才于一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

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即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经过如

此的修炼,已达到完善之最佳的状态了。以柔用刚,方是真刚,必然有出神入化之奇功妙

用。(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铸法立说,其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起始于神明艺境之人。

然代代传授却依乎道术,就是“内功心法”。术者,几近于道矣!故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者,虽拜明师,犹贵知道、明理、得法,按法专心修炼,心领体会,百倍用功,哪有不成

功之道理。而此专精之“精”字,更有深意。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认为:内炼精气神的功夫

为精;外炼筋骨皮的功夫为粗。有“内外精粗无不到”之说法,可为之证。故下面专论精

、气、神之内功修炼的精微妙旨。皆是务以意会,法以神传之妙法的论述。

  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精神者何?气无形,属阳,是神化之灵气;血有质,

属阴,而来于精气所成。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尽;精实,故能充塞凝聚,坚硬莫

敌。神必牧精而显神通,精必附神而显功能,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敛之则如混沌一气,

充填骨节形骸之间,坚硬莫敌。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同体。这

样,乃知气力者,精神也。无形无象之精神,能胜有形之物的道理即在此。修炼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此精神乃“物物非物之物”也,即“真气、内气”,现实所

说之“内劲”,即自己的法身道之体也。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认识了上面的道理,就应该知道:惟有“聚精会神”才

能以壮自身之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虽竭尽毕生之心力,也漫无适从也,

终无所获知。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

  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用意收缩,用意将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丹田之中,

而不从下走泄。采集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身之气,尽归于丹田,而不让散;下上

之气团聚于丹田,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自会其中。此正是“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

之本源”这句话的精义。所谓“天地之气”,乃以自身小天地而言的。以人而论,肚脐以

下为地,肚脐以上为天,采天地之气,即下要尽提而入丹田中,上要采集而入丹田中。此

乃“浮气聚要”之法。即“上下凝乎中,中气甚坚硬”的聚气之法,又是“聚精会神”之

意。所谓“本源”者,即人的性命本于何所生?源于何处来?归为一点,乃“真元一气”

尔。即真元一气是自身生化之本、性命的源头。认识到这一点,则知“聚精会神”的聚气

法,乃培养人之本源的方法。即求“内气”、“内劲”之法,即根本壮则一身自然健壮。

修炼从根本而立,而末自从矣!

  然“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又作何解释呢?此乃讲“阴阳炉火之炼,性成

于元亨利贞”的系列之内功修炼法。即“内炼精气神三才浑化合一”的内功法。首先要知

道:何为日月之精?方可彻底明白。

  古人认为:心属火,卦象离,离火中天如日。肾属水,卦象坎,坎在少腹中,少腹太

阴之地,似月。日月之说的含义已明。“日精月华”者何解?离卦中一阴,乃日精;坎卦

中一阳,乃月华。“吞”者,乃日精一阴与月华一阳,相互结合包融之象,谓之“吞”。

此乃“阴阳和合,刚柔匹配,水火相济”之意也。只有“心气沉丹田”,才有“真气”不

断产生,是“元”始之德。不断积累而能运行,是“亨”通之德。运行畅通,疾缓任意,

是“利”的详和之德,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而内气在身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自身

内气健运不息而空灵轻捷之刚直不阿,是“贞”之德。可使自身内外中正坚固融合如一。

坚融之意于此见矣!

  上述所谓“聚精会神”的聚气法和“吞日月之精”的阴阳和合,刚柔匹配,水火相济

之法。实为一个意思。皆是“炼精化气”以求内劲。再“炼气化神”以得灵神。再“炼神

还虚”以求攻防之至用。这就是“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的精义。肯定了修

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先静炼筑基。即“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才能内窍通而坚

实。

  “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此句之精、气、神合一而能

得精神之清灵了。然“筋骨皮”三者浑化合一之内容未论。是指外形的“抻筋拔骨,展筋

伸骨”,及有内气参与而为主导的“柔弱无骨”之修炼,方能使外形的筋、骨、皮浑化合

一。即周身一家的动变坚融之境界。坚则接骨斗榫的方正刚发之用;融则九曲珠的圆融阴

柔走化之用。此柔化刚发,皆是“节节贯串”而成的,一是坚刚的外形架构,一是融柔的

外形架构。有此外形的刚柔之功夫。再与内气匹配合一,柔外刚中,以“顺、逆、和、化

”之四德顺序而修,必然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主从定位,才能浑化成为一体,才能使

自身虚静空灵,空则无不轻,静则无不应,虚则无不灵。即外形轻,内神灵。轻灵一致,

才具备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最佳状态。即灵则听探得清楚。轻则顺化得明白。以

灵用轻,攻防之时必然轻灵。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轻功”不会逾此之精义也。不具备自

身的轻灵功夫。“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

                                                      

        3、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此两句做何解释。雁书者,书信也。古有:“鸿

雁捎书”一说。书信者,往来信息也。飞取者,快也!此乃言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较技攻

防时,要以听探的良知尽快地扑捉住对方动变的信息。好抓住对方空隙方能一战胜之。而

“飞取”信息,又是“意在人先”之意。而“意在人先”的功夫,又是“听探”功夫高度

集中升华而来的。总之:没有“轻灵”的功夫艺境,是不能以“听探”而能知人的,舍眼

清明的审时度势,更不会有“意在人先”之境界的。此乃“彼目混滞者,其内无实学,虽

外饰以色庄者也。若此者,其必助资于敌,又安见玄元浑化无方乎”一句话中所批评之精

义尔。

  “远逐鸿迹”又是何解?逐,追逐也。鸿迹,由听探和意在人先所扑捉到的对手攻防

变化之动态迹象,必以自身的内气率领外形紧随其后,因势而发之,或击或化,皆见景生

情之意尔。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此乃言顺化之良能的真实攻防功夫也。

  由此可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两句之精义,是说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

能在攻防中相互为用的重要作用。攻防虽繁杂,瞬息万变。但皆是“以听探用顺化”而完

成的,实无例外。非自身轻灵,不能如此而用。轻灵的听探、顺化互为其根的相辅为用之

精髓见矣!

  而关于自身轻灵功夫艺境的描述,众前贤皆有论述。今录两条,以资对照:

  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象: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撑

只是用意,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

具要相随。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动,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

,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

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清代李亦畬太极拳谱?五字诀》
“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此说又是何意呢?

  先论自身轻灵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有此自身功夫艺境,何以通妙?而能超众

?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此在论述攻防运用之方法、准则的重要性。即前面所言“远

逐鸿迹”的方法、准则。我解“逐”字是“追逐”。逐是驱除之意,然“追逐”则是在后

面追赶前面的驱逐。此乃用一个“逐”字,非常精辟地申明了攻防运用的方法、准则。即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攻防法则。以柔用刚的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

打力尾;让,中不让技术方法。实施“无争为争”的法则。此即“无为”法,即“不先物

为”的法则。只有执此不先物为的无为法,才有“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的至用。只

有执无为的无争之争,才能通往“尚意不尚力,尚德不尚力,人不能知我,我独知人的借

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境。最终可达“寂感而通”之艺境。按技术方法而论,就是以

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

而此“无为”法,早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论述。其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

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此论充分说明:道的常规法则是无为,故能无不为。善修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不以强力胜

人;而是以柔用刚的尚德不尚力,故善战者不怒而和颜悦色,即具温柔之气质风度,和缓

中锋芒锐利,灵则通神,玄能入妙。善胜敌者不争,惟顺从而随之,善借用人之力而在后

,后即下也。此法施之是谓不争之德。是为借用人之力。惟此才是“无为”之道法。正是

以柔用刚、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之道法尔。

  而关于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无为”法,在较近问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更

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录而论之于下: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此乃论述的“无为”之“道”的顺随之方法。即以柔用刚“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一而

三之元玄的妙用。

  根据此无为的以柔用刚的顺随之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妙法,其又列举了

:左右、上下、进退,各个方面的用法内容以论之:“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

杳(左已去)。仰(上)之则弥高,俯(下)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此

六法皆述以柔用刚的顺随法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用的艺境的。

  如能自身攻防的全体大用,皆如“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施之,则毫不受人之力

,故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艺境。不受人力,动而顺随无为,即不先物为。故

能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现象产生。自会有“英雄所向无敌”之至用的事实了。这

就是“而能超众,能御大敌”之论述的精髓。

  有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再以道的顺随无为为法。即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以柔

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此足可以说明是一切攻防之道的“祖制、祖训”了。

此即体、用的三才合于一致,炼至浑化寂感而通的精髓之妙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练、

体、用之精髓,在于兹、莫过于兹尔。故称为“祖”。

  知精足气则自清,气足则神至灵。内而精气神之清,外而筋骨皮之宁,灵神合清、宁

而一之则自身虚空轻灵。有此轻灵之身,再以顺随的以柔用刚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为法

,则精足能战之耐久,气足则呼吸匀而不憋闷,神清静而又圆机活法融为一体之中,则变

化莫测乃自然纯化之功夫。此乃说明内练精、气、神筑基之重要作用,具有精足不知饥,

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自然健身强体、攻防技击两不相悖之功效。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内外三才浑化归一而得“虚灵妙境”,再以顺随的以柔用刚

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法实施。达到体用浑化寂感而通的艺境。修炼拳术和修炼剑

术,可谓之:“拳成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的“绝学无忧”之艺境了。

  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此二者之艺境,可超凡入圣境。能此二者之艺境,便可

战胜众多高手而成为高明的手战之大家。

  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能达到超凡入圣之境,高明的手战之大家,方可不负古

人留下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以为保身之计的立意,方不负仙家、佛家

苦心经营流传下来的内外兼修功法之衷诚的善心。

  此段精辟之论述,可谓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矣!凡修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者,必须精通修炼、运用的此段论述之内容的精髓妙旨,方可达道至真之境界



                                                         

        4、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此段首言:“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

自有主”。如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论之,则是:“形拳成于外,则真气备于内,是尔身心

自有主”。其意义相同。可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气、外形之君臣主从的认识,传统

手战之道中,是一致的。至于传统手战之道的对敌之至用,自可出手见红,伤人杀人立见

;与人较技,可以用必打犯不伤人而胜之,又不结怨生恨;自修可驱众魔而立正阳,自可

成真人之身。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当达到无师

智的艺境,即自身之自然智慧打开时,便能知常人所不知,能常人所不能。古今之事、物

的生成演化情况的因果原由似如亲目所见一般,豁然贯通开朗;谋划各种事物自然周到详

密而无疏漏,协调治理系统化全以直接感觉而能通达。儒家的抵抗外侮,以此而威行。此

即说儒家的“中庸”之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柔用刚乃以柔弱而胜刚强之法。即尚

德之大仁大义之勇。道家之降伏对手、无争之争的“无为”法,以此“无为”之修,必“

惟道适从”,只有己之私欲空无灭净,方见道之真;佛家的“明心见性”之真空说,只有

“见者不是,不见者是”以此而功成。此三家无不是以“内气”备于内,为身心之主,而

能至用的。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义尔。就指“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而言的。内

气之运行展布,修炼时为“相”,此时心自安静,身体顺畅通达;较技时为“将”,可统

率全身征战。此即“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的“主”之义尔。

  而关于儒家之御侮,道家之降伏,释家之真空,皆与传统手战之道的学说相一致,孙

禄堂先生有段精彩的论述,可与之对照:

  “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

,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

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各有

所得也。形意拳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

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始,以虚无而

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

合而为一者也”。 《拳意述真》由此论述可知,传统手战之道本一理而贯串者也。正《九

要论》中所言: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

一。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拳事亦是如此。可知,古今武学大家之论拳,论手战之道皆此一理法尔。

        5、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上一段谈到“剑气备于内,

是尔身心自有主”。而此剑气正是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精、气、神,内三宝得以浑化而成

的“正阳”之气。其名“真气、内气、中气、内劲、精神、神明”等等,显示出传统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阶段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立名不同,但实质所指无异

。此乃因为从修炼、建体、至用等不同角度立论而形成的。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内气阳

刚,身柔、心柔,故“柔者刚为主”,即攻防的“以柔用刚”,乃身心之用内气尔。

现在,又提出了剑气是“罡气”。对于罡气的注解,说是天的最高处之气。实际上罡气就

是“纯阳之气”。术家云:“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就说明了“罡气”乃指天之正

气而言。实指乾卦六阳的健运不息的纯粹之精气。但为何名“罡气”。我们从罡的字形,

乃四与正组成的。含盖着四季的正气之意思。又指出此“气”具有“元、亨、利、贞”之

四德,故曰此气时名为“罡气”。而此罡气,乃宇宙之间,亦必恃此而化育、主宰生杀权

宜。故习拳者之内气乃充满自身之间,各种攻防拳势亦必恃此化育而出。其亦主宰攻防较

技之胜负的权宜。然对此“纯阳之气”的功能之赞颂,《易?乾卦?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

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本来这一段论罡气之说,应是上段的结尾之论。从下面所论本段之内容,谈的不是同

一话题。就可以知道了,精髓所指,各有其处,各有其妙。

  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应把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作躬身自厚的成才之学

业来研究,则必知贵于精,即精于内气为相、为将的修炼、至用之事的内容,方可达到克

己之欲而以术成道,即内文明而外柔顺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终致神化之功的神明

艺境。精心于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研究,按法修炼、精熟“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

合一的至用。精心学习、专心而练,心领体认,步步层层皆有功法之证验。还要谦虚。训

曰:“谦受益,满招损”。正所谓:理不明延明师,法不清问同道。不谦虚,何能受益。

况修炼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方法繁多系统博大繁杂精深,又浩渺而无止境,理不

清延明师、法不明问高友,稍有不慎,便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谦虚谨慎何能修

成正果。拳谚云:“武不善动,一步错,百步歪”。也是讲的心要谦虚之意思。又指精于

内功的修炼。

  艺当熟习。即攻防招法实施要熟习。何谓“熟”。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功自出。一

切攻防招法的运用实施,曲化直发、以柔用刚、黏走相生、无心而用,随感而应,应无不

当,谓之“熟”。

  当能胜人,艺境升华,能胜众人,亦不能骄傲,亦不能自认为了不起。要有“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的思想。要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的方法,要树立人人为我师的观念。此乃“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

的含义。习练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志在治学业以修己,便可自觉地能做到了。能做到在

同道中相互交往切磋技艺时“知而不言题外话”。千万莫要“言而不知其内情”。此乃“

志莫骄矜”之精髓。做到了便可业至于精!而“业”字,古有:“三阳之气谓之业”的说

法。故知:“贵业至于精”,乃指内气功夫贵于精。何谓内气之精?即“放则弥之六合,

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之谓欤!

  然“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此“内必籍五

本以佐之”的“五本”之意,乃精髓处。细论之如下:“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

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

始。

  夫五运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

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

,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故曰:天道远,人道近,地道化。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此谓天覆地载,上下相临,万物化生,无遗略也。由是故万物自生自长,

自化自成,自盈自虚,自复自变也。夫变者何?谓生之气极本而更始化也。孔子曰:“曲

成万物而不遗”,此意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微兆也;金木者,生

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拳术中之上下,心为君主,为

上。内气为臣,在下。此一说也。内气为君主为上,外形为臣民为下。此一说也。故内气

又名“中气”乃此之谓也。再以外形而言,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此亦上下也。

拳术之中,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用者,在人之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

人之居也。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主之,万拳由之

,此之谓也。故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关于

这段五行、阴阳之论,拳家论说已至明也。陈鑫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

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杨谱》说:“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

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此两段乃言说的拳中之内气、外形的“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及“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

之精髓的。

  然“五行为本”之精义尚未点透,容下面论之:
《陈鑫?太极拳权论》说:
“至于人之一身,独无运动乎?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

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于是苦心志,劳筋骨,使

动静相生,阖闢互见,以至进退存亡。其穷其变,此吾身自有之运动也”。

《九要论?五要》中说: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行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

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性;肝为木,而有曲直

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

行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中说:
“肾属水脏,而主骨,乃生肾而长骨。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

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主血脉,乃生火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

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金能生水,

肾属水脏,而主骨。五脏依次而长,六腑依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成,

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固不可须臾离者也”。 
 王芗斋言:
“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土力、火力是也。即浑身之筋

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无处不有如树

木之曲直之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

行踪无定,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

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元满,敦厚沉实,意如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

土力。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充塞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

也,……。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耳之五种力,此

方谓五行合一也。……。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也”。

(注:关于此段文章的真实性,姚仲勋先生注曰:“五行合一一章与后说无异”故而取之

。而取之之意图,是论“五行本一气”之观点而。关于王芗斋的五力说,乃五种能力而言

的。此“力”字,并非现今“力学”中的力也。特此说明。但此段论述,特表露出“静”

态桩功,乃修“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的方法。即是“浑元功法”筑基之说也,由此

亦可窥探王芗斋所述拳学之练、体、用的内容之详情了。)

形意拳门的先哲们遵从“五行”之意,而创立“劈、崩、钻、炮、横”之五行拳。以崩拳

属木、似木有曲直之形用,取东方蓄而生发之势;炮拳属火,似火有炎上之势,取南方浑

发鼓涨之势;横拳属土,似土有敦厚之性,取中央静定稳固及中枢之用,以统其他四拳;

劈拳似金,从金性锐利劈下,从革之灵而善变,取西方肃降之势;钻拳属水,似水之无孔

不入,善变无常形,取北方肃敛冰固之坚。总之,形意拳以三体式立意,天地人三才浑化

以建“体”。以五行拳立意,以完成神、气、形三才浑元归一的一而三之元玄之至用。以

得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以及以听探用顺化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听探顺化

相互为用的攻防之至用。

所谓“一而三之元玄”的至用,即听探之良知为静;顺化之良能为动;而听探之信息入内

之处理中心,而未发出顺化指令之前,是谓动静。此乃自身的“一而三之元玄”之机也。

此才是攻防至用的核心内容。前贤们以五行拳而立此意,当五行拳的修炼达到此艺境时,

即五行拳之立意的功夫修成,再修“十二形拳”的内容。以收全体大用之功夫成。

  明白了“一而三之元玄”之义,再看:“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漏其机

;若言其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

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拳术之基本法则乃“以静用动”,“以静制动”等等,拳诀之

内容,无不了然于胸中了。无有出“五行”之义者也。(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
     前引数条,乃先贤论拳之练、用,皆本五行而论,从不同角度立论,阐发其微旨妙

义,以为习拳者所能用之。然为何皆能从五行而立论呢?五行学说,乃《易经》中五行的

哲学命题,五行学说,可解天地之道理,可依此而治国、安邦、平和天下;可依此而治军

能成善战之师;中医依此而立生化机理学、病变机理学、药物性理学、辨症诊断学、辨症

施治学、可治病救人,等等。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大家们亦从“五行学说”中的自然之

生化机理说的法则中,全面的探讨、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

功夫艺境升华的理法、准则。作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

境升华中之理论根据、方法之源。指导修炼实践、攻防之用。故五行学说乃一个习拳者必

修之内容。为说明这一点,讲明五行为本之精髓,今简介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
  木、土、水、火、金,相克
  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脏所主: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五官:又名五窍:肾开窍于耳,耳为骨之官;肝开窍于眼,眼为筋之官;心开窍于舌,舌

为血脉之官;脾开窍于唇,唇为肉之官;肺开窍于鼻,鼻为皮毛之官。

        五脏所藏之神:心藏神。神者,精气之化成也。《灵枢经》曰:两精相薄谓之神

。即“离中之一阴精,坎中之一阳精”。此两精刚柔相合炼而成之之精,谓之神。此即“

一气灵明不昧者谓之神”之“神”。乃内功修炼中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所生之“

神”。乃自然之神,亦即生之制之“神”,亦名“先天自然之神”。又名“元神”。乃真

元之气所化生之神。此神藏于心中,乃心之主也。即心之最佳功能。故此“神”圆融,具

有内外之神通功能。

  肺藏魄:肺之神也。精气之匡佐也。《灵枢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并精

气而行,匡扶、辅佐“元神”而成事的功能。通常称为“魄力”。肺脏功能健全,则魄力

充沛。

  肝藏魂。魂者,肝之神也。神气之辅弼也。《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随神往来,辅助神之灵巧而成事之功能。魄并神而行,辅元神之力也,故曰“魄力”;魂

随神往来,辅元神之灵巧也,故曰“灵魂”。故知:神之往来,必有“魂魄”而相辅佐,

扶持匡正,方能建其至通至用之功。

  脾藏意:意者,记而不忘者也。《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又,心有所忆,

即时心之所发,谓之意。意者,心之使者也。所谓“以意行气”,气所行之处,气所行之

情景,皆记录而存储起来,以备即时提出而用,此乃意之功能。可知脾脏康健则意气风发

,动作功能准确而无误。谚云:“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功自出”。其理在此。

  肾藏志:志者,专意而不移者。《灵枢经》曰:意之所存,谓之志。肾受五脏、六腑

之精,元气之本,生成之根,为胃之关,是以志能则命通。乃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五行本一气。是说:五脏之所生成,乃先天一气,即肾中阴阳相薄而逐渐生化而成之

。五脏即成,自有其五脏生化之功能存焉。此乃一定之理。然于修炼一事,本于五脏由内

主外之机制,通过系列的修炼方法,求根从本,由后天复返先天。即以五官掌管外五形复

归于内五行五脏之根本,再以五脏复求其根本,五脏之根本,五脏之气。五脏之气的根本

,乃先天真元一气。此乃是“顺生人,逆修仙”的道理。这就是“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

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的精义。也是“外有三尺

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之安闲,无事纷纭耳”之妙旨。此妙旨精义,即“五行

本一气”尔。

  然此一气者,乃炼精化气之“自然先天之一气”尔。此自然先天一气,乃自身攻防动

变之根本,而此“先天一气”之景象,正是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之境。正所谓“太虚

寥廓,肇其化元,万拳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万拳资生。势弥六合,七

曜周旋,八锋锐利。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攻守弛张,生生化化。上生者,有

情有识;下生者,无情无识。上化,形容彰显者也;下化,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识,彰

显形容,天气主之;无形无识,蔽匿形质,地气主之。禀元灵气之所化育尔。五本之义,

不过此也。正《易》曰:天地絪蕴,万物化醇,斯之谓欤。

        有此五行精义之论,可知: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本顺生机之自然,去其

害生机者也。是在神为非人力也。故能始终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

        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之功果,乃仁人志士之珍宝。正人君子所获,必为

恶歹人之所畏惧也。故爱好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也要知道爱好传统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并勤于修炼,本是好事情。但要知道:“应用不当,也会变成恶劣的事”,这

才是最可贵之处。此即“好而知恶为贵”的意思。即不能仗艺欺人、不能以强凌弱等。

  或徒负气好胜,不能忍让,每因争端而生嫌隙。总之,一旦私心欲望胜乎情理,而起

是非,小则卤莽而坏事、或伤人、毁物、或被人所伤,大则积怨成愁,积愁成恨,反恨成

仇而斗狠,将会祸延无止无休,诸事纷纭不得安宁矣!故拜明师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

,必然忍让为先。方知“以柔用刚”之妙。否则,必不能修成正果。

        6、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

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确修炼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因为“法分三

修,游历三境”,故而有三种变化,已致攻防形拳招熟的小成,望之威严,像个习拳练武

之人,正是:“易骨:练之以筑其基,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一

变也。其中尚见猛烈之气,性尚不真。“故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

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此言何意?谚云:“学拳习艺三年,世无敌手;再

学三年,寸步难行;再学三年,世事洞明”。此谚语说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只达到

小成的艺境,离得“道”尚浅尚远。小了说不能终保其身,大了讲无兼济天下之才,尚不

能至用。故还要再深造精修,方能达到自身的合道、体道,而以能长治久安。如何而修?

即在明“天文、地理、人事”之学问。将其理法掺入于拳法、剑法之中,再经过一番细心

的体认、知而改之,择乎中和之道以成之。在这番细心修炼体认、知过必改、择乎中和之

道的系列过程中,更要谦虚谨慎,不能任欲弛张,务必唯道适从,坚守“以柔用刚”的中

和之道,方能达到修炼的预期效果而得“道”矣!正是“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

,俗云:“筋长力大”,其筋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即之也温的二层功夫艺境。

        何谓“天文、地理、人事”之学问的内容?《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即修炼而得道者,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以长治久安。此是何说也?本气形之文理耳,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言,位天者,天

文也,即内气也;乾尚文;位地者,地理也,即外形也,坤通理;通于气形之变化而至用

者,人事也,文诚于内而理形于外,谓之文理通,攻防之道明矣!然须知太过不及之道理

。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即内气、外形之用。太过之病,源于先天之神昧而不明;不

及之病,源于后天之形阴邪不尽。故五行拳的运化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中以和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乃长治久安之理,此乃内气、外形修炼、至用之常

规,失此常规则内气、外形,隔塞矣!诀云:“拳有寸隔,见肉锋伤。”此之谓欤!隔空

方能打人至妙矣!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匹配合一而致用,以柔用刚,神明为之主宰,阴

阳之往复,刚柔之幻转,攻防最能表现其是否是“太过不及”。政明者,必中和以应之。

此为得道,是谓德化政令。

        “政明者,必以中和应之,此为得道,是谓德化政令”。只是懂劲的中成功夫艺

境。夫德化政令,乃和气也。尚稚嫩。故还要细心觉察在攻防动静之中,虽有德有化,有

政有令,但亦存在“有变有灾”之杀气,此由神明、内气、外形等物而为之的,而人应之

也。即德化政令的“中和”之气,其动静胜负,施于万拳之中,皆悉能生成。然其变化之

过程中尚存有灾祸之杀气隐伏其中。杀气者,其出暴速,其动骤急,其行损伤。虽皆内气

、外形自为的攻防动静之用,然人体有不胜其动者。故杀气之存在,必然损伤自身内外之

脏腑、官骸,轻着致病缠身,重者可导致早亡,得不偿失矣!

        所谓之杀气,就是阴邪煞气。故拳诀有:“采战七十二阴邪”的说法。而採战的

精义有两种解释:一是,“而后採战身中七十有二,无时不然”的说法。此採战二字论说

的是自修内功法“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内容的,纯属于建体中的内容;一是,“

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于採战,差微则亡耳”的说法!此採战的说法是外功修炼攻防技法

的“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内容的,乃属于至用中建体、建体中至用及两者相互为

用的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内容。就是外功要实践练的意思,才能从有形练到无形的法身道

体之真功夫艺境。而採战二字实际上的精义,不管是内功修炼,还是外功技法的修炼,都

是在採集自身内的正阳之气,用以战胜而消除自身内的阴邪之气。简单的说法,就是:採

战。这就是:“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一句的内外双修之精义。就是说文建

体、武用精之内外双修的法式,都要达到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健身、技击,功德艺

境并行不悖的效果,这就是採战二字的全部之精义。而“无时不然”一句,乃说的是:“

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以养为修炼功夫之法旨的说法。颐养正气便是驱除邪气的简便而

又正确方法。这就是“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

,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的精义所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应具温柔之气、正直之风,必是以柔用刚方见和缓中锋芒锐利

,灵则通神,玄能入妙,以体道归一。然此时细察自己攻防之用,内心尚存致胜的活动,

外形尚求之出招势暴速,其动变骤急,其行必受损伤自身的杀气之害,即应立改之,改之

法如何?其方法很简单。即外形和心秉“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则无不应也”。其理,

乃“执天道而行,灭己之欲妄贪心”也就是唯道适从,必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尚意

不尚力”,“尚德不尚力”为宗旨。以柔用刚的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

,打力尾;让,中不让”,为法则。方能外各从其势以化之,内调致中和以去掉杀气。此

乃以“道”的顺行为法,便可去掉自身之杀气。又可以此而观天下之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人,有德、有过者也。及德与过的孰多孰少,便可推知其远近之祸福之果报了。有德

者,则天降福以应之;有过者,天降祸以淫之。则知祸福本无门,惟人所召之。

  是以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象见高而小,即未即祸,亦未亦福。象见下而大,福既

不远,祸亦未遥。凡修炼者,从一开始,就当唯道适从,以柔用刚,修德省过,以候厥中

。此乃“有德者得之”之精髓矣!凡修炼者,苟未能改过慎祸,尚横气之强壮,而务求福

佑者,岂有是理哉。

  象见高下,是福是祸,观象睹色,则中外之应“一”也,即天人一理也,故人亦应之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以“修德”为本,故能“趋福避祸”而通达造化之机。所谓“吉

人自有天相”乃言此义尔。

  然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德化政令的动静损益,应如何把握呢?即自

身内气、外形的攻防动静,阴阳往来,以德报德,以化报化,顺随而为之,纯任自然。而

杀气者,只能去之,不能加以强化之。自得中和之道而致寂感圆通之道境矣!攻防往来,

内气、外形、错综其用,虚实变化,全在称量,其胜盛己复盛,其胜微己复微,则无过不

及之病矣!不应以盛报微,则过也,贪心所致;不能以化报变,则不及也,懦弱所致也,

必刚以柔化引之,柔以刚黏逼之。此即以柔用刚,方是真刚,才是正法。故曰:不能相多

也,即对过与不及不能再加多过失了。攻防往来,周而复始,外形有疆界,内劲有分寸,

气力分大小,恰到好处是功夫,皆在适度,不能过矣。过则失度,资敌致败之由矣!故曰

:不能相过也。内气、外形,攻防之中,相互为用。尤其是在“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

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功夫境界之时。攻防拳势中的开合升降,无不是内气外形

相反相成的“伏机”之机制完成的,故形开见气之合,形合见气之开;形升见气之降,形

降见气之升。此乃气、形的相互“伏机”之用。不如此则拳势必生“断”而不能接续之病

,自然不能有生生不已,源源不断之至用了。故曰:不能相无也。手战之道,攻防动静变

化,动必有变化,察其动之势,便可知其变化之机制。《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动。即

一动便可察知其是否吉,究其所用,内气、外形的“伏机”之机制是否完善。完善者,动

便吉;不完善者,动便出现凶、悔、吝,三种轻重不同的过失。故曰:“各从其动而复之

耳”。只有通过实战的应用,方可察知动变能力。察知即改,则渐无过矣!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其病生何如?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天地自然法则,外顺天道,

内顺自身内外器官之性情,纯任自然之修炼也。故德化者气、形详和善应也;政令者气、

形按章程的程式化训化达到非程式化之运用也;变易者复其先天自然之功能为修炼之纲纪

也。由于无知或己之私欲所致而盲动妄练,任力尚气,乃是伤害自身的开始。“以神为主

,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意气为君骨肉臣”之练用者,必然详和;“以形为制,尚气

用力,神从则害”的任气用力而猥知鲁莽者,必然诸病百出,轻者不通攻防之道,重者伤

害自身,疾病缠身,甚者危及寿命导致早亡。从攻防较技角度上来论,没有健康的身体、

充沛的精力,以疾病之身而角逐于较技场上,难免要遭他人的重创了。此乃“重感于邪则

甚矣”!如果单从攻防技击技术角度来讲,本应内气、外形、阴阳、刚柔,相济互用为法

则。亦应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人以柔走我以刚逼,此乃顺从的无为之法。如不精于此道,

自身“双重”之病在身,在与他人较技之时,不知以柔用刚的顺随为法,任凭顶扁丢抗而

施之,此乃资敌致败无道之法矣!此亦是“重感于邪则甚也”之意耳。王宗岳批判此种人

时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既“重感于邪

则病甚也”之意思也。

  所谓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精光之论,大圣之业。本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

。乃至道之圣学。故精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成道者,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传圣

道者,必验之于今;化气成形,万物皆禀,善言气者,必以物明之,必彰于物;气化之应

,如四时之行,阳气阴形之物备,故善言应者,必同天地之造;物生谓之化。内气之清,

外形之宁,神之灵明,乃三物生,故谓之化,即修炼生化而成之。物极谓之变,内气由微

弱渐强而为主,谓之极则变易;外形由僵拙至柔弱无骨之通灵,谓之极则变易;神由昧而

至明,谓之极则变易;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而有一而三之元玄之用。寂感而通,

无不能应,谓之极则变易。言万拳变化之始终,必契于神明之运用,故善言化言变者,通

神明之理。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能克以术成道,达神化之功的超凡入圣者,智周万物

,无所不通。故言手战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变化,言必有所发端之始,论述之终,

条理清晰而契旨,开宗明义则尊道。故其动手较技,尚无为则无不应,故无不为也。时至

此境,了无杂气,一派太和之象。此乃“洗髓:练之以清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

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转动,其轻如羽。”此即“听其言也厉”的大德无形之候

的三变也。

  上述乃修炼手战之道,艺达小成之时“犹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

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的进修之精髓妙义。不如此之修,不能达神化之功

的超凡入圣之境。只知此尚欠火候,故下面又有更精妙之论述。

  即于情志淡泊安静时候,静心以抚琴。涵养心性于至真之境。目的是化净身心的“猛

烈“之习气,效果可使自己内外一片温柔中和之气象。外人岂能知我文韬武略之深浅?所

至艺境之高低?他人虽看我是个习武之人,而有温文柔和之气质、儒雅之风度。此称为“

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正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严而不厉。故修炼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君子之修,有三种变化阶段之过程。望之庄重,就之也温和怡人,听其言面不动

容而声音严厉,功成艺就所致。功用到此,谓之文兼武备双全之将相身,究其所因,其必

修之有道。内功修炼内气运行,可使自身内清虚外脱换,是内气平和调身如宰相。较技攻

防内气率领全身,以柔用刚,内气为领兵之大将。此即“文兼武全将相身”之精义尔。此

乃健身、技击并行不悖之妙义尔。所谓“将相本无种,全凭人为之”。正此义也。修炼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正是如此而行之也。

  此种修炼而致文武双全之有道的人才,其出山入世兼济天下,亦有道也。当出则出,

当止则止,皆契时机,不以道殉身,其出入行止,亦不会失机,因其深知:勿贪为主导,

勿吝为先行。勿贪则不迷;勿吝则尽责。如有欲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详细地言明此中

精髓,即内气为“相”的“内清虚外脱换”的修炼法,直至“脱壳换相”之功果,和内气

为“将”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直至神明艺境的神化之功德。晓谕公众,让其明知而能

潜修,莫为己秘而私之,莫为己私而宣之,将此圣传精髓、要旨,化传万方,奠定国家选

才之基础,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小则终保其身,大则兼济天下之人,岂可轻视之也。此乃

勿吝之精义尔!

  常常回忆昔日刘伯温先生说: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建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此

正是明悉天文地理人事,而又善武而能止戈者的人呀。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

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而尚武。于此观之,“剑器”、“剑术”、“剑

道”,皆为奇珍之宝,自古惟然。其用不但主于玩器,其宗旨、趣味亦深广得很。修之者

,无不叹服其妙用至奇至神至效。

        7、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望古遥望,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得精髓密传的人,不在少数,一是他们得到明师所传,二

是他们立志有成,苦心练功。正所谓“无度不丈夫”。同样都是堂堂五尺男子汉,彼是大

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凭什么我不如你呢!就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言,拜得明师,

得师所传之法,精心修炼,百倍用功,他人练一次,我必练百次,他人练十次,我必练千

次,这样努力修炼怎会不能熟之,不能精之。

  而在自己修炼攻防招法之时,甚勿空演招数,首要在演练招法时,先明白此招法所立

攻防是什么意思?手法、身法、步法的基本规矩、及规矩与此招法攻防意思的关系。以及

此招数和其它招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规矩、要领,都要吃透,体认得到,要练得纯熟。

“纯”是时时处处合规矩;“熟”是抬手就做得出来不用思索。贯彻的是“意气君来骨肉

臣”练用之宗旨。

  又练招法时要设想有一对手在面前,与己盘手较对,手当如何攻防,步当如何进退,

身当如何变化,俱要算定,仔细体认,此乃由体致用的修炼之妙法。诀云:“练时面前无

人似有人”之精义而,如此而练,则招招具实用之体认,即体认“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

的妙处,此乃“甚勿空演招数”之精髓矣!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实战能力及艺境的提高,又不单纯在于苦修苦练。练是体认

的重要修法之手段。但决定其苦修苦练的方法之对与否,在于是否明道理。明道理者,必

内文明而外柔顺的“以柔用刚”之尚德不尚力、顺随为法,其所修炼方法正确,这样在正

确的方法之修炼中,苦修苦练则有明确的证验。否则,反而无功,甚或有害于己。故在勿

空演招数的修炼过程中,更须以“无为”的道之理法检查检看自己的所练是否正确,检查

检看自己是否以“以柔用刚”、“顺势借力”的方法修炼。检查检看自己是否“尚意不尚

力”、“尚德不尚力”。所用的“明、暗、化”之劲势是否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精确,是

否用中以治外的内主外从。

        能不能“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三节齐到力增加”的流畅施之。深刻体会什

么是“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什么是“以静用动,动中亦静”?什么是“不动之动的如

如不动”?为什么“无争为争”才是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立法之宗旨?什么是“浑之体、

元之用?以先天之神为体用,方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其奥妙何在?精旨何义?等

等,这些都要在攻防招数演练的同时,一一深刻地参透、理解、认明,并能在攻防招法演

练及实用中体现得出来,体认得清楚,还要以此不断地指导自己演练攻防招法及用于实战

之中。只有这样克己之欲,唯道适从,不断地修炼,方能有所收获,可以达到懂劲,终极

于神明艺境的神化之功夫成。此正是“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之精髓矣!此正是

修炼手战之道的“理明法密艺自高强,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另一种说法。即演练攻防招

数,是在理明的基础上而为之的,自然所修之法细密能面面俱到,无有疏漏,方能达到圆

融之机制,双控伏机之机变的至用。最终可达体用浑元寂感而通的道境。此中观点认为:

“不能明理,不能知法之用,而又苦修苦练之人,是为糊涂练法。持糊涂而修炼的人,劳

而无功是小事,劳而积过失,轻则伤及自身之健康,疾病痛苦缠身,甚者埋伏祸根,危及

寿命而致促亡。得不偿失矣!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首在知道明理。否则,不练亦

可。万不可逞私欲而妄为之。轻举妄动,致祸之根由呀!

        8、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

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从本文开始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具温柔之气

质,中正安舒之风度,和缓中锋芒锐利,灵则通神,玄能入妙。到第二段的资禀于阴阳炉

火之性,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再到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之主。至剑气乃

罡气。罡气乃“内气”,即经过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乃身心之主。还要

通过知天文、晓地利、明人事,去尽暴烈之气,以成一派温和之景象。直到此段才讲明,

练剑,亦说练拳,皆应该首先修炼内气为筑基入门。因为内气乃一身动变之根本、之主导



  这样,我们就知道,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不管是械术、拳术,都要先修炼内气功

夫为筑基、入门之方法、之道路,这是肯定了的。我们可从《易筋经?贯气诀》和《内功四

经》中所论述的练功顺序之观点,都可以知道的,都可以得到证明的。故修炼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先修炼内气的生成、运行,这是公认了的认识。是各门派、拳种统一的正确认识之

结论。这样就给我们今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方法、过程,指明了起手入门之道路了

,可避免走弯路或入歧途了。

  修炼内气的生成,也就是炼精化气。然炼精化气之首要在于存神。神不能息于丹田之

中,则精不能化气。故曰:炼气要旨在于存神。但如何能存神呢?存神之开始的功夫,根

于固精。何为“固精”呢?即古传“聚精会神”之方法。今详细介绍“聚精会神;固气存

神;炼精化气”诸法于下:

        聚精会神:什么是聚精?聚什么精?虽然在《易筋经?贯气诀》的篇章中有“上下

会乎中,中气甚坚硬”的说法;《三皇炮捶谱》中有“浮气聚要”的气聚丹田的说法。虽

知其意,但不确切。准确地说乃是:阴精、阳精之相聚,方才以此精而化气。关于此“阴

精、阳精”之物,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一章》中曰: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此论充分说明此物乃精,乃真实地存在着,而让人能够信实地真实可信,因其物

是有信验的。但到底是何物呢?此物乃是离火中之真阴精;坎水中之真阳精。阳精藏于少

腹丹田中,阴精藏于心中一气内。聚精,就是心气沉丹田内。与阳精相聚在一起,是名聚

精。阴阳之精相聚于丹田内而不散,是名固精。只有此固精法,尚不能炼精化气,必须存

神于此中,始能炼精化气。何谓存神?恍惚者,是本性元神,不著于知觉思虑,似知觉之

妙虑,似知觉之妙处,其中便有物。已知元神。而其中之物,乃一点真阳精炁,则必在内

为生气之根者。阴精、阳精,必由元神参与,则相合而化生纯阳之气。此乃古传“闭息伏

练”之法也。闭者,神在此中存之;息者,气停在丹田之内。伏练,神炁潜伏在此中,则

阴精、阳精、元神三者浑化,以化真阳之气。此乃炼精化气之功法也,正是吕洞宾所言“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之意尔,也是入药镜云“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之说,又是中医、儒家所言“阴阳和合,刚柔匹配,坎离相交,水火相济”之意思。然要

知道,修炼时又是:“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任其天机自然”才见功夫。法对自然是,功

到自然明。

  当炼精化气达到一定火候则真阳之气跃跃欲动从丹田飞腾而出,则顺势以导引法行周

天之功,在身体内运行,是为运气,或曰搬运。经过一定修炼,内气可在体内健运不息,

运行自如,而独立存在而不改。可谓之内气功夫初步修炼功成。当能达到内气具有“神以

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可为身之宰相、将帅,可行君主之令时,能此方可以论健身之要

旨;手战之道的攻防外用之修炼,否则,没有此内功建文体的功夫成,徒修外用之攻防招

法的功夫技术,因不具备较佳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也只是盲目的攻防技术,肤浅

的技击功夫而已。很少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艺境而能具备神化之功的。

此再一次强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以内功修炼为主的宗旨。再一次申明内气功夫在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中的主要和重要作用。即不修炼

内气功夫而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终不会得到圆满的功夫之正果。一定会半途而停滞不

前了。即不能再向高层境界升华了。此论的确如此。我曾于二十世纪80年代教了几个人专

习手法攻防之技,没有修炼内功,时至现在,他们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妙手、神手的艺境,

就很好地证验了“否则作辍之,鲜有完壁者”之论断。可知先哲的论断之确切,是会有此

应验的。

  修炼内气功夫,不要刚暴猛烈,也不要缓慢不前。内气运行刚暴猛烈,多生弊病,正

所谓欲速则不达;也不要进程缓慢,要见景生情,随情景而变化而升华,此所谓:“守一

法死,得一法活”。就是修炼攻防招数时,也是一样,松静自然,随机用势,不能运用刚

暴猛烈的后天之力法。随机用势,松静自然,也不是缓慢滞行之意。而是舒适和缓,即柔

行气之和缓,刚落点之疾快的快慢相间,目的是为了内气外形中和化一,心平气静而得势

势中正安舒的中和之境,即虚静灵妙之动变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且存机用势之攻防,

兼存精用气以养神。才是炼养结合、以练为养,以养而练,才能内气、外形,刚柔相济、

互根为用。这样修炼,内气为主才能具备健身强体,此乃内气为“相”之德;技击攻防致

胜,此乃内气为“将”之功,此两者并行而不相悖,乃内气为将相之身的精义。此乃修炼

之道也。

  外形的中正安舒、动变如行云流水,便能和中。即使内气平和而刚中。以为外形之中

枢、之根抵。则外形具备内感通灵之功,能和中气变化一致,而互为其用。此乃外形功夫

之要旨。此乃说明:练外形之纯任自然,亦是长生之修。外形动变纯任自然,必耗能量少

,耗能少则精气长存。故曰:练形亦可长生。

  活动筋骨,纯任自然,自然外形能柔弱无骨,乃得筋骨空灵之境,自然身体动变轻灵

了。筋骨轻灵,气血周流顺畅,当然自然之活力增加了。此“力”乃灵通的筋骨之活力,

变化无形又无穷之能力。并非力量之大的大力耳。此点一定要分别清楚。也可以说真力加

增。其意相同。即真气之灵通活力耳。

  上述两段论述说明,修炼内气固然重要,内气是健康长寿、技击功夫之根本;而修炼

外形柔弱无骨,亦非常重要,外形柔弱无骨功夫,可以和中气匹配柔外刚中,具备刚柔相

济,互为其根之运用,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可以增加善变无形又无穷之能力。及整体

变化能力增加的效果。即轻灵如羽、势重如山的双重效果。于此可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是内外双修的。故内外不能偏重,虽然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君臣主从关系,但二者缺

一不可。故强调兼修乃是正确的方法、准则,但要承认内气的主导作用。

  既然是兼修,前论内气为先修内容,内气功夫成,方可修攻防之用。再修外形之论。

实际上是内外的先后修炼说。下面又重申,每天的内功、外用的具体修炼时间,此才是内

外交叉同时修炼的安排。我们看看先哲是如何安排的?其道理何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自古相传,是为“朝夕”功夫。“朝”为露水功,“夕”

为“熬灯油”的功夫。而朝夕又各修炼什么内容呢?
由子至午锻炼外:

  即由半夜11点至中午11点,锻炼外形体之功夫。如: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无骨

,攻防招法的单、喂手拆变,盘拳过手的练。以外形功夫,外用功夫的修炼为主要内容。

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人的生命机体最朝气蓬勃的时候,阳气通外,在外形体中运行最旺盛的

时期。即一阳生而至三阳盛。故此,在这个时间段内修炼外形诸方面之功夫都可取得最佳

效果。符合阳气外动之性。

        自未至申静息中,由下午1点至5点,为静养生息、守中之修,由于上午之修外形功

夫,身心皆有所劳,故在午后至下午5点以静养生息之法,守中复本,即恢复精力。故守中

气为主。因为人体生机至中午之时,三阳虽盛,而一阴自生,阳气自有内归之势,顺其阳

气内归之势,必然以静养生息的守中之法,以应合阴生之静的复本,即阳气复归于内之用



  午前练动,应合阳气外行,午后静息守中,以应合阳气内归,此乃顺生机之自然的修

炼方法。此种认识,即无害生机之自然者也。
戍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

  下午5点到7点乃酉时,是休息之时,进晚餐,及餐后休息。以7点到9点,乃三阳之气

归于内中,内机正盛之时间,应合此身体生机之势,要在此时修炼内气功夫,即内练为主

要内容,或静练桩功,站、坐、卧。或动练内养功,诸法皆可行。但以内练精、气、神功

夫为主要内容。练功内容可行“炼精化气、内气运行、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驭气、驭神

”。此即文中所说的“运用水火”的坎离相济,阴阳交合。此内炼内养的功法,行功目的

,皆为构筑生化之根基,强化精气神的内外神通之功能,保证攻防技击、健康长寿。乃从

根本的筑基之修。从老子《道德经》中所论,其功法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

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尘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合,能如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等等不同的练法之论述及行功要领。其“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及“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驭气、驭神之法。皆是内功的修炼方法。简

单地说,凡内功修炼,皆是真气生成、运行的练法,以求法身之成而能至用,此乃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9

缇顼

2015-3-23 09:34:56



   
                                                               

  故在修炼内功之时,必须清心寡欲,才能唯道适从,按法而修,勿忘勿助是准则。忘

则神迷气滞,助则神昏气乱,忘助则百乱丛生、众魔侵进,后果不堪设想。修炼内功,全

凭自然,事由心造,心想事成,景象情致虽幻皆真。谨守“念住不住是为真住;来者是真

过者是假”的内功真诀,自然在修炼中“迎送相当”,方可境境历过不迷而入圣境,层层

游到自不希奇。

  上述之子后外练、练外;午后内练、练内。内修外练的种种方法、准则。此乃修炼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入道之机、成道之具,是丝毫不可含糊的,必须遵此而行,方能有所建

树。即想修炼得道,对于此机具,容不得杳视的。惟有顺生机自然之理,朝外练,夕内修

,练养得法,则内气、外形,阴阳协调,主从理顺,方能虚实相须,内外一贯,而能体全

用精。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以后天真人呼吸法,求得真人呼吸处。能求得真人呼吸

处,便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攻防功夫艺境。此乃“呼吸定则灵光生

,而三宝定位”即精、气、神内三宝能各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能;也就是形、气、神的

内外三宝也能各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能了。而此三宝,同居“浑元一体”之中。

  其“金丹日益”的说法,乃广义的金丹大道之法说,即:“炼精化气、炼气生神、炼

神还虚”之过程。并非具体的练成之“金丹”说,此处要分辨清楚、明白。否则,误将修

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认为是修炼“金丹”之事了。此处的金丹日益乃指“炼神还虚”的

功夫成,则自然身法愈轻而灵了。因其全体透空,内感通灵,能外形身法不轻吗?虚空轻

灵,则“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自然达到最佳之状态了。而“意在人先”的“

神明艺境”也就顺理而成之了。但要以“以柔用刚”之技术,顺随为法而用之,否则,亦

不是矣!

  至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达到轻灵的全体透空的神明艺境,亦并非难事,只要明理

按法而修,凡修炼者皆可达到。昔日唐太宗贞观年间,养着剑士数百人,时或令其舞之,

则诸剑士献技演练,身共剑各飞,神威足以胜人者,就是按上述之修法而成,非此而何能

之。

        关于此剑士的剑舞之景观,可借《古剑诀》一述之:

电擎昆吾晃太阳,一升一降把身藏
摇头进步风雷响,滚手连环上下防
左进青龙双探爪,右行丹凤独朝阳
撒花盖顶遮前后,马步之中用此方
蝴蝶双飞射太阳,梨花舞袖妙无双
凤凰浪翅乾坤少,掠膝连肩劈两旁
进步满空飞白雪,回身野马去思乡
莫邪曾入千军队。

由歌诀中可知,数百人共舞,其景壮观,奇妙无双,神威自显矣!全凭剑士自修而成,共

舞而显之。

        9、《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圣经》,此处乃指《易经》。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内气为主,外形为从,内主外从的具体修炼时间,及静练内以健体,动

练外以至用。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的至用准则,等等,方方面面的精髓,论

述得很清楚了。现在又具体论述至用技法方面之细节的精髓了。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至用,首要是“进退”。诀云:“攻防进退横竖找”。已经说明

攻则进、防则退。攻防进退自身要有奇正变化。奇正者,身法之横竖、正侧之谓也。此言

“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说明“定在有隙”必乘机以进而击之,有隙可乘,不敢不入,

故必进而击之,失此机会,恐难再得。说明:有隙乘机而进,势在必得,乃进法之妙用。

即“放则弥六合”。是说:人之劲一挨我皮毛,我即知其虚实,我之意已入其骨里,于彼

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将其跌翻。此

乃“以静制动”的进击之法。

  无隙则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皆是进击之法。对手无隙、无力可借,势必退

取固守,此乃“虚在当守”。在不得势、或得不到进攻机会的时候,应当采取防守的策略

,防守的态势应是“卷则退藏于密”。即防守得让对手不知其所攻。即使对手选择不出进

击的方位、角度、线路、部位。此乃善守之道也。

  手战之道的进退之法则,即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而其艺境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

则退藏于密”。但必掌握到“卷放必得其时中”的火候,才是攻防进退功夫的炉火纯青之

艺境。

  时至此境,可以说:“奇正明,拳法成;精神全,神力猛”。这里要说明的是,进退

要达到什么效果,才能有神力猛之体现呢?谚云:“进则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此乃真正体现了“精神全,神力猛”的描述之效果。因为精神全备,则“神以知来,智

以藏往”全凭觉而用之,不用思索。神力猛,并非“力”之大小,更不是后天形拳之尚气

用力。而是“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之用。“进则人所不及知

”因未改变对手,故进则对手不能及时知道。“退亦人所莫名速”是因内动不令人知,故

退则对手也莫名其妙,不知其如何之速。此乃“神力猛”之真解也。

  “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古人所描述的“威神并作”也。此亦解释上段的“神威足以胜

人者”一句之精义的。在这里提出“神”和“威”乃两个概念。即神是神,威是威,此两

者“并作”。即共同发挥作用,才有“神威”之效果。何为神?何为威?在太极拳术攻防

之道中皆有具体所指。神,一气灵明而不昧,谓之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威,气势强

盛之貌。古有“分威法伏熊”之说。又有“怒生威”之法。可知,威由气、形所出。《阴

符经》云:“擒人之制在于气”。此即说明,威力来源于内气之势所成。以此而明“神威

”并作之精髓妙义了。神明则知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谓之神明。威力是人能为

我所用,我之一切不为对手所知、所用,是谓威。可知“神威”乃“神充气足”之意耳。

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致知格物,尽性立命”功夫艺境之说法。

  既然能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具此“神威”之攻防功夫艺境,何患对敌之斗,还

有难于制胜之的道理吗?肯定地讲,是不会存在的了。

  为何有此“神威”之艺境?非内之精气神,外之筋骨皮,内外一而贯之,才能至此虚

灵妙境,有此神化之功,得此神明艺境。虚灵妙境之妙,具静则无不应之巧,虚则无不灵

之妙。此巧妙何在?攻防之中如何体现的?一句话“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

。此真宰者何?即:以柔用刚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黏走相生、化打合

一”的技法,得此技法之实施,方是“得真宰”了。“神、气、形”三者合一之用,非此

得真宰之用,是难以施招飞出而言疾快的,妙而灵通以显神威的。此正揭示了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舍远求近”之正法。如以“舍近求远”之练、用,已入旁门。是难以达到施招

用手的飞而出快、妙而显神的。其虽然施招用手自觉之快,自认其妙,不知舍远求近之用

,亦只是欲望造成心思神机,内气外形的妄动而已,此不能制敌以胜之,反而资敌以致败

。由此论而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历来就有“正统”、“正道”与“俗学”、“旁门”的

分别。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如何能不分辨清楚明白呢?见此分辨得清楚明白,自会踏

上修炼的正途而体用之自有功可验之,分辨不清楚、认识不明白,虽取法而修炼之,亦会

误入旁门,或为俗学,此统称为“糊涂练法”终不能得正果。说其为糊涂练法,其名与实

相符耳。

                                                                  

  乃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神化之功,神明艺境,并非想象而得,乃遵道按法、渐修顿

悟而成之。即“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

也”。此论是何义旨?即说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至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而具备胜人

的神威之能力。还在于“真阴阳”的修炼而生成的。古有“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

;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之修炼的说法,就其全部过程而言,即炼精化气、炼气

化神、炼神还虚,以得神之内外神通之用。真阴阳生,是指离中之真阴精、坎中之真阳精

,此阴阳刚柔相济而化生真元一气。只有此真元之气,纯阳中正中和,才能感召天气、地

精、人神,归入身心,而使身心一元,即一而贯之。方有虚实相需,内外一而贯之的攻防

之妙用。只有内气根结于丹田,因内气乃丹田中阴阳合和而生、周身运行而成,虽在周身

运行以为用,然必以丹田为归宿。气之归宿之处曰根,故气以丹田为根,气结于根,即是

内气以丹田为收放之中枢。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内气结于根,则

一身之主定矣!故久战不疲不衰,战之结束,又如未战之时一样神充气足,精力旺盛。此

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至妙之处,即现时所言的“内劲”功夫,“归入身心”,乃言

“神回身中气自固”又有回归丹田则一身坚固之意,此正是惟气结于根之意耳。

  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是说初练功时“神依气”故存神则气有所炼,精能自固。

然后期练功则“气依神”,即神依气而显其用,气因依神而显其能。所谓“存神”乃固精

而化气之谓也。所谓“生威”乃积气至用之说也。说到底,还是内气的生成至用,为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内容。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即说的只修外用攻防

之技法,不修内气至用之功夫。总是空架子,到老不能健身以长寿。故说“神能长存,久

自生威”。此乃“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的注解之说法。中气至正至和,其威自生,存神

之功也。而于神能长存,久自生威之功夫效果,前贤有段描述记之如下: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

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氏太极拳图说》

  此段论述,足以证明“神能常存,久自生威”之精髓妙义了。
  然为何能有此神威的攻防功夫在身?精此进击退守之道。答案很简单。《圣经》云:

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圣经》者,《易经》也。知止止者。此乃以“艮卦”彖

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这段论述,来说明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进攻退守之法则,及其至神至妙之艺境的。试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进

退之用以解之。

  艮卦,是说明“止”的,“止”之义,有:止于止之义,有止于行、止于进、止于退

、止于静、止于动。然止之用精,当止于至善,何谓止于至善?即不管进攻、还是退守,

当止于当止之时,当止之地。谓之至善。能于至善,则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攻静守不

失其时,不失其位,其用必致光明之境。而艮之止,止其所处也。上下左右与敌争战周旋

,不相与之正面相争也。惟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

打合一。处此法之中。谓止其所处也。只有处此法之境界中,才能虚灵得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的毫不受他人之力,故人不能知我,而他人之所用,皆为我之所能用,故我能独

知人。而止于此法之境,不会产生过失而致失败矣!此乃“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

。”实乃揭示“顺随”之法,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实施具体攻防招法的精髓之妙义耳。

  故其总结曰:进攻之道,见机而作,即乘隙而入,不能错失良机,则攻必克敌;退守

之道,忍辱为先,即无隙就退,再图进攻之机。此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之义。常人

以退为辱,故此处借用之。而言退守之道,是忍辱为先。传曰:一忍可支百勇。乃有谋略

者方能行忍。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不拜明师、不得真传,多匹夫之勇,而少尚德

的仁义之勇。故以此而言之。此也正是兵家的“先为不可胜,而后图谋之”的战略战术之

体现。即有争斗,就有攻守之变化,进攻退守,皆胜人之法也。用之得当,便为上者。能

知“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义者,谓用之得当,是为上者。

  进则当进之时之地,退则当退之时之地,是为“进退得宜”。能于较技中进退得宜,

便为“知止”之道了。以此胜人乃理所当然的了。

  若不能所探至真,茫然不知彼之虚实,而妄进妄退;昧而不知对手之短长,盲目地发

动进攻或退守,不单单是徒劳无益,恐怕要招来对手借我之失机失势将我击败,及至此时

,而悔之已晚了。此乃《拳经》所言:“敌如诱诈,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

一失势,虽悔何追”?此乃茫昧之进而招来的失败教训。其中又曰:“我守我疆,不卑不

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此乃盲目冒然而退招来的失败之教训

。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不能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而得其道,方能为己之所用。

  为何有此茫昧之进退的失败,皆因不知“以听探用顺化”为根本,不知“以柔用刚”

之技术方法,不知“顺随”之法则。一方面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不得其妙用之精髓。一

方面虽掌握攻守进退之法,一时战发,气愤填膺,逞匹夫之勇而斗胜,结果是求胜利之虚

荣,反受失败之实辱。虽欲固自守己身不受其攻,非闪避而逃躲,谁知逃躲之法又多助对

手的利用之资本而将自己击败。如果知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胜利乃属于自己的。正因冒

然而进,昧然而退,反倒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胜利转为失败,有多么可惜呀!

  因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艺成出师,一生能有几回搏呢?为数不多,以此冒

然、盲昧而致失败,实为可惜之事。故古人云:“武不善动”。也有此层意思。即与他人

较技,必须凭“以柔用刚”的真实技击功夫而胜之。否则,必后悔不及。如技击实力不如

对手,是无可惜之处的,失败乃是值得庆幸的事。乃知不足而能后进取之意。

  故对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有关胜负之论。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

。岂偶然乎”。此乃说明:胜者,练功之证验。败者,亦练功之证验。胜负的根本原由,

在于练功是否正确、合道、合理、合法,方有至用无误之能胜。不能至用有误之必败。胜

与负是修炼的必然结果,并非偶然的现象。此论的确。然不排除大意失荆州之失败的现象

存在。但作为一个精心修炼者,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当然,如果出现了,也属于修

炼过程中的不知谨慎为何之所致。

  此言论明,战胜对手是一时的事情,然其体现的却是千日修炼功夫之成果。故欲想在

较技中获得胜绩,就要在平时刻苦依法炼功,必须精益求精,方可有预期之效果。

        10、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原谱缺此养字,根据:“气以直养

而无害”之诀言,而加之。又:自然先天之力,乃是自然先天之能力的意思。故而加一“

能”字,更便于理解了。

        首言:人即为万物之灵,但必须是心与道洽合,方能称之“灵”,就修炼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而言,必内外兼修,内有文体成,外有武用精,文体武用而合道者,方可在较

技中能制人,而不被他人所制矣!能如此者,乃君子之修。何谓君子之修?《易》曰:“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君子遵之而修则道法长;阴二君而一民,小人

之道,小人遵之而修故道法消”。其因何也?君子之修,一君而二民,则主从顺也,遵天

道而行,其德盛,故道法长,乃顺天之道行也。即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以柔

用刚,顺随为法,是谓君子之修道法长。小人之修,二君而一民,二主一从,内必二主相

争,主从不顺,背天道而弛,其德衰,欲妄增,故道法消,乃背天之道弛也。即以形为制

、尚气任力、神从则害,阴阳不辨,动静不知,刚柔不分,虚实不明,任欲而为,是谓小

人之修道法消。

  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是何意旨。天险者,即天道艰险之简说。天道者,本体太

一。体太一者,又名天险。即浑元归一,乃体太一。王道者,阴阳也,阴阳统一也。执阴

阳者为王道。其义出自:君主执六律,霸者法四时,王者分阴阳,帝者体太一。此乃治国

之策。又是修炼者进阶升华之层次步骤。而此文以“天险”言“帝者体太一”的神化之功

、成道之神明艺境。以“王道”言“王者分阴阳”的成道之大成艺境。然此两种大成艺境

,皆已经浑化归一,具备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了。故其所用“其势险节贵短”,乃知人所

不知,能人所不能,修炼、建体、至用分明,仍具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然具此大成之艺境,还要洞明天时、地理及人事等诸方面的权宜之策,方可不为他人

所制矣!而其权宜之策略,则以孙子的“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以为全胜之策略;要

象吴起一样,无所畏惧,战必胜之;要象司马懿能忍辱负羞,静待其变以胜之。要想制人

而不为他人所制,光德艺不足以胜任,必有此三条权宜之策,始可运筹于胸间、决胜于较

技之中。故君子战必胜也,有其致胜之德艺和谋略。一统阴阳之道于一身,是谓“君子必

具天险王道之全”之精义尔。

  虽同是修道,然历观古人,各有取进道之法,此即是“道本一,法万千”之意思。就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言,各门派、拳种,也是各有取法。虽各有取法,然必心与道洽

合的宗旨不变,以求制人,不为人所制也,乃共同的。这就是《九要论》中所言:“盖一

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就以论“气”而言,昔日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

间。是以天地间的保合太和之气,即浩然之气,以喻身内修炼而生成的空灵无间之气,即

真气。此气平时修炼可为“相”,能使自身内清虚外脱换而安和;战时可为“将”,统一

身与人交战,以柔用刚则战必胜。此乃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经得升华皆能与

“道”洽合。

  而真气之生成,其中“坎中一阳之刚,离中一阴之柔,阴阳刚柔浑合,阴阳相互滋生

,即所以又以结丹粒之道而述说之。

  此中说明:修炼之事,必心与道洽合。而与道洽合,即与道同体。道体者:万物之祖

始,本无形无象,无状之状的存在,即太虚之状。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所谓说“恢

复古原始”就是本“剑经”中所说的“精练法的三才浑化归一的浑元之道体”。只有此道

体成,才有此道体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即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达到神化之功的

艺境。此即“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而能将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成此道体,必须从修炼内气开始,即从丹道所论的炼

精化气、炼气生神、炼神还虚为始终。在修炼的过程中,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而来

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最终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达到虚灵妙境,即体太一之道体,

皆空灵无间之真气使然。此乃“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之精髓妙义耳。道体

无形,故能生妙有。此即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后天返先天的说法中,将后天有形之形

,化归于先天道体无形之状,方有攻防的一而三之元玄的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妙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就是以真气言自身空灵无间之道体

的,而此真气运行往来造化之神又涵于其内,故其大莫喻,其小难破。故曰:放之则弥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全以真气之至用,而言道体之至用的。故“气以直

养而无害”,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乃至正至大至和至中的自然先天之气,其所以能有

攻防之至用,是在神为,非人力也。故曰:“直养”二字,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过程中

应“勿忘勿助”。忘者,神迷遗失,不知所以。助者,妄为,假借人力以助之,故曰妄。

已非自然也。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外尊天道而行,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性能而修,方能成

之。即此文所讲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可知古今见解之一致

无异尔。而“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君臣主从之宗旨,和以柔用刚之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

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用法之准则。都体现了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的练、用之基本精神。就是以听探用顺

化的基本法则。也充分地体现了顺生机之自然的练、用之基本精神了。此乃“不以道殉身

”的精髓妙义之解释。就是不能因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以糊涂练法、武练法、横

练法的修炼方法,而残害自身的自然生化之机,造成盲目修炼所致的疾病痛苦缠身,甚至

危害生命。凡以此而修炼者,又不知适时而止,错失良机,造成疾病痛苦缠身、促死,可

谓之以道殉身。此乃不值得,是得不偿失呀!前贤一再之嘱咐:文练乃正宗。舍此之修炼

皆不能与道洽合,便是俗学旁门,难窥圣境矣!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中和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方可使自身内

清虚而外脱换,达到一身空灵之境。就以攻防而论,也只是顺势借力而用之。即以顺随法

的以柔用刚一法,而应他人万拳之变化,自然恰机得当,也永无失处,本不繁杂。故练而

得道者言:“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就健康而言,生机勃勃

,自然能长寿。就攻防而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生生不已,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功

夫。此乃从健康、技击,并行不悖而立说。

                                                  

  真正“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达人事,权宜策略

,成竹在胸。往小处说:有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往大处说:可以赞

育天地生生之德,参透天机,皆可用于造化生机。其德无量矣!

  故曰: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直至真息圆满,自然百

慧从生。自己小可经纶,大可赞育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此乃借天地间的浩

然之气,直养万物的好生之生生之德。以喻人身内真气,亦可直养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

似浩然之气具备好生的生生之德。修养真气,不单可使自身生机之自然环境、状况极佳,

具备良好的攻防艺境,还可开慧益智,可使自身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

。具备经天纬地之才以普济天下。这也与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直养万物一样。可知

,前贤将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一事,视为健康、技击、增长智慧、获得才能的一门专修

学问来看待。这一点,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现今之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有没有这样

的认识?及认识的高度与古人同否?真值得探讨一番,这也是继承、发扬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一方面之主要课题。

  经中所言“真息圆满”,何谓真息?何谓圆满?此乃内功修炼法中的术语。真息者,

乃真人之呼吸,即真气呼吸法,非指口鼻呼吸也。真气在体内运行,有升降涨渺之景象。

故定为“升渺为吸,降涨为呼”。真气以此而运行是名真人呼吸法,简名真息。圆满,是

说炼神还虚,慧开道通的光明境,是为功德圆满。真息圆满,是说内功修炼的“无为者,

大周天也。盖火候行于真人呼吸处。”此处本无呼吸,自无呼吸而权用为有呼吸,以交合

神炁。神炁合一,而至一身无处不能真气呼吸,便是手战之道的真息圆满。此即“挨着何

处何处发的太极功夫艺境”。“周身光芒不断”亦是。故我只从手战之道而论,不从炼丹

而言之。丹道的真息圆满另有其说。两者不可混矣!

  而内功修炼法中说“火候”,火候本只寓一气之进退的节奏,非有他也。故说:火候

者,即真息。如以火候而言,有真火、武火、文火之区别。真火者,含文武火,文武火正

确即真火。真火之妙在人,若用意紧则火燥,用意缓则火寒。勿忘勿助,非有定则,实有

物候。犹最怕意散,不升不降。

  以修炼内气而言:凝神入气穴,乃武火也;凝神照气穴,乃文火也。这样,就知道:

勿忘者,乃凝神入气穴,本具刚决武火之侯。不如此,安能有常于若存之景!如妄者,必

意紧而火燥也。勿助者,乃凝神照气穴。非如此哪有至柔的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断之象

!文武火侯,皆本生机之自然者也,故在练、用之时,用意紧助火燥,乃妄加人力而助之

,必发之病也;用意缓则火寒,乃忘也,意散也,必生之病也。可知,修炼内气生成、运

行、至用,都要勿忘勿助,顺其自然,也在人自己之把握。而此把握是神为、非人力也。

神为者,中和之道。人力者,忘者、助者、妄者之义尔。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及其至用,果能明道,时时处处以

柔用刚,不计算何时能成功就是“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则功自出”。这样修炼,就是不

先物为的“无为”之修,就是神为而非人力了。

  能很平常地运行“无息”的武火之力,即内有真气,其象若存,固然不入顽空之境。

神气合一,明而不昧,自然没有昏迷沉浊之偏的症候,必然是中正安和温柔儒雅之象。

  至达到乐行修炼而不预期达到什么艺境、什么果报,亦是无为之修。亦算是非人力之

所有为。无己之欲、唯道适从,即无为也。

  以其呼用略照吸用。此句乃说真气呼吸法与口鼻呼吸法的名实区别之处。口鼻呼吸法

,以吸入天气,呼出浊气,定名呼吸。其呼则升、吸则降。其乃呼升吸降,是名后天呼吸

法。而真气呼吸法,是自身内的真气升降运行往来说,纯是精气之运行,而借呼吸以定名

。故曰:真气呼吸。就其真气运行以定呼吸之实。乃呼降吸升。故经文指明:真人呼吸法

的“呼”用,略照着后天口鼻呼吸法的“吸”用。由此可知,先天真气呼吸法,是“吸升

呼降”了。用于攻防较技中,就成了“吸提呼放”的法式了。

  全妄者,应是“勿忘勿助”。文火者,应是“真火者”。

  此句是说: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纯任生机之自然、勿忘勿助,文武火适时而行,适

机而止,行止于至善,乃真火候之功,一身内外怎么会有“着相,燥妄”之失和之处。

  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炼之静功、外练之武技者,皆当把握住文武火候,皆当

符合真火之功,是以此行为准则的。即行中和之道,方能有所成就。而终至“浑元归一”

之道境的。

11、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此歌诀根据声律格调的韵味,并非是一首七言八句的律诗体歌诀。而应该是两首

七言四句的七绝歌诀。可能是传抄时的笔误造成的,故此予以更正之。

    前面论述了“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也”的文练法。乃修炼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传统、正统、正宗之方法、准则。是君子执君一民二的道法长之修炼,并反复叮

咛,惟执此而能功成。

  此又谈明: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的弊端之实质。并将此三法称为“故戕贼成者

,终难深造乎道”。何为“戕贼”?戕者,残害之谓;贼者,邪也。完整地说,就是以残

害自身生机之自然的修炼方法,皆为邪法也。为何如此之说?自古相传,一脉承之,正统

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乃文体成,武用精、静炼体、动练用,以浑元虚无之体,以生一而

三元之玄机妙用,乃尊无生妙有之义。就其运用之法则,亦是顺势借力成规矩,崇尚意气

君来骨肉臣的尚德之大仁大义之勇,得此者是为真勇武。即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

能。

  然而,历来就有不明其宗旨、不知运用之法则,不晓以听探用顺化之机理,“以柔用

刚”之技术方法。而逞己之私欲,筋努骨突、尚血气用横力,背道而驰,明为修炼,实为

戕贼而成,此乃小人之修。即崇尚后天有为之力法,故道法消。而危害生机之自然,即残

害自身生机,造成疾病缠身,甚至危及寿命。就前面所说的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

皆是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上的“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即终不得修炼的正果福

报。反而以报身应接其祸之降临,实可悲也。
“绵长者久必显达”,其意深邃,以前人之论述的精义证之,其曰:
“武事,外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

,实有心之柔软也”。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

化为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此乃“绵长者”练、用之精髓,久必显达。达此化境之极,乃神明艺境,功夫艺境至此,

是谓之显达。

  然修炼者众,有过急者,乃指心性过急,练过急,执一点攻防招法的表面之技,急急

练,经过一年半载,小获攻防之能,亦是以强凌弱,虽小有获胜之率,此乃锐进之人,自

以为得意。谁知,此乃后天尚气用力有为之法。虽然表象上看疾锐之进,然不修炼,恐怕

存在退步迅速之危机。老子曰:“暴风骤雨不终朝,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人乎”?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崇尚后天有为力法,虽有近期之小效,然一不修炼则会迅速退去,况以

此法持续三年以上者,多受害生机自然之苦,疾病痛苦缠身,乃得不偿失之举。现今此种

例证,俯首即拾,真可谓举不胜举。现今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何不引以为鉴。此乃拜

师学艺“敬其师,不贵其资,虽智大迷”的愚蠢行为造成的。

  修炼之过急者,弊病百端,已经论明。而修炼太缓则疏,未免有作辍之情。修炼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虽不能速成,亦不能太缓。应是每日按法修炼、精心体会,粗事细磨之事。

其中旨趣横生,品味不绝,是一种享受。精神的、身体的、攻防艺境的收获,都是难以描

述言知的。此种正确的修炼,就是一种动力。是是正确修炼方法培养成的修炼之乐趣。如

果各种修炼的进阶缓慢,每日重复着同样练法,即守一法死,失去了其中之趣味,就会疏

于修炼,最终就会中断修炼了。出现修炼中断的原因,皆由进程太缓所致。此乃“理不明

,法不清,盲目修炼者之弊病。不知转法进阶之顺序所致。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即不能过急的锐利进取,恐多退速之虞;又不能太缓则疏,

未免有作辍之情况发生。究竟二者应如何把握,达到修炼之事不疾不缓而能适度进阶,以

历诸境而最终功德圆满呢?其在诗中言明,就只好逐句阐释其诗中精髓,方能知之。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即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一事,外尊天道而行,内顺生机之自然而练,具体日程

的修炼内容之安排,即前面所言的午前练外形。午后静休守中,前半夜修炼内功。这样的

安排,即有内外功法的练习之事,又有足够的休息养气、养神的时间,既不疾劳又不缓逸

。千万不要心血来潮,即兴逞欢狂练。

                                                                                

                                                         
        修炼时亦不尚血气,不用横力而纯自然先天之力而练。一不过劳,二可体认其中

妙趣。如修炼时间过长,自会产生疲倦。属于一暴十寒,本就得不偿失了。就是静练功法

,也不能时间过长。如现今有练站桩功法的,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都属练功不当。过于劳

役之苦,反而耽误功夫的升华。练功本是“心领体会”的事。心往何处想,身体就会自然

做对了。只要外形能够放松,自身不紧张,经过几次调整就基本上做对了。因为一般攻防

招法都没有高难度的动作。只要身体会做了,就是熟练了。熟练了再求变化,积少成多,

只要顺随对手变化,持“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便可渐渐入门了。开始修炼实用变化,

千万不要想着打人,只求对手打不着自己,也就抓住练用的要领了。只有这样务以意会,

法以神传的渐悟之修炼,才能逐渐升华。而每次修炼1个多小时要休息半个小时认真思考总

结,深刻的领会,提出新的可行的目标,然后再练。目的在于理解,这样领会、理解的练

而身体自会产生系列变化的能力。此乃我多年修炼的心得体会。这样修炼兴趣高,每次练

后都有新的认识、领会和理解,身体适用的范围广泛,攻防能力再不知不觉中自然就会加

强了。

中庸万古传心法

  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即“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在修炼一事,又

有“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妙法门。对于任何事物,先要“知”,根据知而“

止”于此处,止于此处久也谓之“定”。定则能“静”,静无不应则“安”,安排得当则

“虑”,滤其糟粕则能“得”其精华。无事不是起于知,终于得。故《大学》中言:“物

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由始至终及诸种练

、用之法的始至终,亦未出此七妙法门和这段论述,以上总归为“心法”。

中以庸行戒律清

  中和之道,就是平常人皆能做到的。庸,平常也。平常的所作所为之阴阳不偏不倚,无

过不及,就是中和之道。此中庸的戒律,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无难理解之处。

气欲足兮精为本

        要想真气充足,真气生于精,炼精化气,故精乃真气之根本。故固精、聚精会神

自能化生真气。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首在炼气。炼气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

。能知此者,按法修炼就可以了。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根本所在。
神光无滞天地春

  气足则神充,神充气足则质而弥光。即眼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浑光普照,神

采奕奕。身内纯阳之气立定,众阴邪退尽,体内万物生气勃勃,亦如明媚之春光,一派温

柔和缓安泰之景象。自是虚灵妙境,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果,必得福报。
四肢鼓荡皆符道

  满身空灵,内气腾挪。下之步法、中之身法、上之手法,步法进退鼓荡之势,身法腹

内松静气腾然的鼓荡变化之势,手法攻防亦成鼓荡之势,此乃纯先天自然之力所成。故时

时刻刻符合攻防之道的法则。
力量增加要日新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到懂劲以后。一天一个体会,每天都有新的体验。此乃进入

日日新的境界了。大成艺境的神化之功,指日可待。力量增加,并非后天有为力法之“力

量”。而是指“先天自然之力”的运用能力增加了。通读《剑经》前后文之意旨,也就可

以明白了。其言“在神为非人力也”就会分辨得更清楚了。

  综观“歌诀”之精义,修炼要执“中庸”之道,才是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统。

故在修炼、应用,时时刻刻都要以“中庸”的戒律约束自己。都要以“中庸”所传心法启

发自己。才不会偏执、执偏。就不会产生“过和不及”所造成的弊病。这才是歌诀中所体

现的练、用之精神,及其宗旨。

        12、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只因

原手抄谱的文义不全,为补全经文,这两个括弧内的语言为我所加。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柔行气、刚落点,以柔用刚之技术方

法的攻防变化灵巧至极,能不胜人吗?所以说:智以藏往的功夫,乃从实实在在的修炼,

实践的体验中得来的。刚是从柔软至极中生化出来的,即以柔用刚之机制技法,灵是从虚

空中生化而来。天地间,最灵最妙、大作用,俱由虚空而起。《中庸》所谓“中”,硃子

所谓“虚灵”,皆是也。人体亦如小天地,而灵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虚空而起。正《

中庸》之谓“中”,硃子所谓“虚灵”。所以说:灵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快应从“以柔用

刚”之技术方法的真知体认中生化而来。不知则盲动、妄动。真知,乃从体认中来。无“

体”则无“用”,真知则动静恰到是处,则曰快。应无不当,则曰快。故知:快从真知体

会中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则知省时省力省事。则

巧生。巧者,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灵便敏捷机妙至效之简说也。

  于此可知:手战攻防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灵巧则不能化敌之击,乘敌之虚而进

击。无智则不知如何柔化进击。无刚则虽能进去而击,却发不得人出,不能至胜。故神智

、刚柔、灵巧,全具备时方可与敌一战。然神为一身之主,神全则其它诸项皆备矣!

  故有:“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红光,体有元光,方可使敌一见而生畏怯之心”。的

说法。此乃修炼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则知,身有红光则柔,体有元光则刚。神知则能

“以柔用刚”致“至巧至妙”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显,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

神光,足以照远出威,知微见著,一方面知敌来意,见其短长,乃审时度势清晰无误,扑

捉战机自然百无一失。一方面胜敌以攻心为上。目有青苍之神光四射,照远出威,神光威

力足可摄敌胆、惊敌心,而使敌手心惊胆怯,不战而其自败矣!故战乱敌非具神光不能胜

之,不虚发也!

  身有灵光。灵光乃红光缭绕于身。说明外形已至空灵之圣境,故灵光呈现。攻防之道

,双方角斗,利在速胜。无故拖延,百害丛生,乃兵家之大忌。与劲敌交手,更应速取胜

为佳。乃只有“身有灵光”者,才能疾胜劲敌。即一触即发而胜之。灵光者,虚灵至极,

故能一触即发而胜人。

  体有元光,元光者,元气之灵光。刚健之纯,乃体外黄光闪烁。元光者,乃精足气满

刚健之纯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临大阵之战而能

耐久战不疲,而又越战越勇猛异常。

  以徒手搏击而言,能达目有神光,身有红光缭绕,体有元光闪烁,三光具全,是内外

功德圆满之象,可谓毫无欠缺了。一身辉光普照,可谓之无隙可乘了。惟见其目中、身象

、手上,更有一番稳如泰山之势,动则如龙之灵,快则似虎之准。虽神志安详,其威风不

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绝妙,对手一动便得对手之过失而即胜之。非得道者,安有此

绝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艺境;身有红光,外形空虚通灵之象;体有元光,元气充足,诚之至

也。神、气、形,三者浑元归一之体,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体用功德圆满。手战之道的学

力至此,及至绝学无忧之境,乃可称为是个“练家”了。方不愧以“练家”自居了。因其

有功夫之实,故名与实相符,故无愧矣!其练家之名与实,可令后世之人,大慨见其实学

,也应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后世之人,神往其实学之艺境,而又警惕

自己修炼莫负前人之留意。而闻其名便生怯惧之心,因实际功德艺境可称其名,后世之人

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断影响着后人,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真

师也。

        13、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古之将帅

,演战无不胜之术者,非勇猛恃强也。以其训练精细,骁勇善战,故百战无敌,称名于世

,谁敢轻视呀?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欲达战无不胜之术者,亦必以其训练出以柔用刚

之技术方法精细,方可百战无敌也。何谓之训练精细?即此经文所详述的“三一一三”之

宗旨、法则内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圆满,辉光普照的神明艺境,便是。不能达此便有功德

缺欠之处。即“内道外德谓之全,百术万灵自不全”故知: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在于至

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于术尔。

        14、海底:此处乃指内气由腰降致尾闾到会阴穴上升到气海丹田中。下一句之海

底,是指内气从丹田又降落到会阴穴了。会阴穴又名:壶底。因有“弄壶中之日月,搏手

上之阴阳”的说法而得名。会阴穴,乃内气上下运行的必经之要道隘口。(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15、莲花净之意:莲花净,内功心法中有“莲花童子功”的修炼法式,内可成此

景象。又有火里种金莲的的功法。

        此“夫行走之间”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接上文的六字诀之功法,在行功意走

之间要随功所行到之处,还要有“清、净、定”三字功法融于其中。

        如:提字诀的内气由双足踝升提至泥丸时,要有“清”字诀,存神泥丸,如水清

月朗、风轻日暖之念。效果更佳。此即“元神朗照巅顶”的说法。又是“西山悬磬,海阔

天空”之精义。

        润字诀的内气降至脐中少停,要用“净”字诀的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

莲花本出淤泥而不染,乃洁净之品。故思看莲花取净之意。练功者,守身如玉,亦取玉之

洁净。古有“涤除玄览,能无尘乎”?即“净”之意。净无杂质则精纯。但静则能净,古

有“静之徐清”一说。而此以“净”论“静”之精义。即静则净矣。

        妙字诀,内气至气海海底多住。要用定字诀。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

外边诱惑难于干扰了。自觉有如松之茂盛,如秋日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此乃

“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情景,“弄壶中之日月”的结晶,定则景象万千,此情此景,如历

仙境,一尘不染、一念不生、精、气、神、形,坚固如钢,柔软如絮,坚融一体,成于此

中,此乃养之成,非练之成。正是“精于练者,善于养”。以养为练者,乃此功诀所述之

意尔。再精气神形合而为一,即工字诀中的至膝胫达涌泉,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

无碍,全体透空;无停,一气不停,一念不住,无所思、无所想,只住此情此景之中。又

是“定”字诀之功夫,久则“神光聚明”,全体通明。

        由此可知:以气为念的意练桩功之法,甜蜜蜜之精义,于此可知矣!此乃内功六

字诀再结合“静、清、定”三字诀之妙义尔。

  一是随时散步行走之间,也可用“静、清、定”三字诀来练功。有云:“百练不如一

走,百走不如一站”。如果在练、走、站的练法中,皆能运用此三字诀,则不是更好吗!

今以走而言,在走时,存想神居泥丸,则虽然在走着,自身内亦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

定于此情此景之中,自得元神照巅顶之功。如果在行走中,一气到脐,用静定诀,思念看

取莲花,自然有净之意。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的不练自练,以养精气神

形的坚融之功德了。在行走中,再合精气神形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自然全体透空,

气行无碍,气自不停变化,久则神光聚而明也。
                           
                                                        

        一如桩功之修。所得无异也。推而广之,以此“清、静、定”三字诀,揉合于练

法中,练套路、练单等诸练法中,所得艺境是相同的、一样的。于此可知:练功之形式,

不在于是站、走、练,关键是否有此内功法,及“清、静、定”三字诀中所述内容之修。

如果没有内气运行和清、静、定三字诀之内容,就是站桩也不会有所获得。如练法不对,

落入空境,则成顽空,是名“枯桩”;如果欲妄之心不绝,凡想凡念,则多妄动,已入歧

途;再有欲望不止,私念为患,难免不入魔境矣!由此论而知:习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要拜明师,无明师指导引渡,不知径矣。还要知道明理,按法而修,方得浑元虚无之妙境

,才有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灭己欲,唯道适从之事。故不

能以私欲度之而妄为,期盼能成功者,绝无此理。因有一己之私欲,便生“贪、邪、巧、

吝”之四病。简论之如下:

  贪:犯之者,乃沽名钓誉,习得雕虫小技,籍以人前夸耀,沽名一时,貌似功能盖世

,最终手眼身法步,不见章法;肩肘腕胯膝,不得功夫,自认为通,其实样样稀松。此种

人可笑亦可怜,此其一也。

  邪:邪者,不入正道,功乎弊端。踏入歧途,盲从瞎练,想入非非,狂妄自大,不求

实学,竟抱幻想:一指可伤人命,半日就可登峰造极。招惹事端,无是生非,谎言实事,

颠倒本末,故多积怨成仇,反伤生害病,整日忧心忡忡,无片刻之安宁。此其二也。

  巧:指的是奸巧者,独裁自专,一味占便宜、取捷径,学些零零碎碎,不能一而贯之

,反觉为美。孰不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知“君子行

无为之事,尚不言之教”的道理,反而投机取巧,结果一无所成,什么也不是,落得跟着

别人跑,自成个混混儿。不知天文,不晓地理,不通人情世故,完全一个习武中的“瘪三

”。只能惹人一笑而已。此其三也。

  吝:不肯用功曰吝,用功不用心思曰吝。不勤练、不勤思、不明道、不知理、不懂法

,皆曰吝。此种“吝”人,对于名声,向来贪得无厌。明明于拳学无知,反要神秘而摆阔

,还要愿为人师者造场面、捏事实,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些欺人而自欺的事而已

。大损自己功德而已。于人于己皆不利,此其病之四也。

  凡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犯此四病中之一者,皆不知艺为珍宝。仁人珍之宝之以自享

用。彼匪人之所畏惧者,此也。故喜好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知

其中“恶习弊病而不为之者”方是最可贵的。是真修炼者,必具超人之功夫。其处事练达

,为人温文尔雅,必能逢凶化吉,趋福避祸,自无是非之言行。乃具大功德者,如其问世

立言,必以利他为己任,不以名利而能改之。剖析已明,再阐诀言之精髓妙义。

        16、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妙通: 气

无上下内外,经云:“其下不昧,其上不徼;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言气之体也。至

柔而纯刚,是言其体象,其至用之性也。而此诀言“气下”,乃在“外形”而说上下也。

此气即真气,其下则体空,故身轻,而此轻,亦应有“清”之意。此乃言说“六字诀”的

“引气下行”之妙用。即“下到外形”中之为下。乃从全部修炼的角度立言的。

    即存神泥丸,乃言“提”字法之妙用。俗云:“精神要提的起”、“提提神”。都说

明神要提,才具其妙用。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正是“神居泥丸”,“一神朗照巅顶”

的“西山悬磬”之景象。自然居高临下,明而灵通。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即此妙旨。

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说的是高明之意思。所谓之天神:天者为上,

上而又高,神所居之,乃指人之神在头中。头乃诸阳之首,阳者气也,气之首领,谓之神

。古云:一气灵明不昧者,谓之神。心藏神,然只有神居头中,心方灵明。又居一身之中

则体轻灵。

        气依神,神依气。虽真气流行周身,然其归宿,乃丹田气海。固守丹田:即工字

诀之至下丹田停住之旨,乃固精之法。肾藏精,肾之神,志也。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故固精则肾之功能健全。既有刚健之勇,又能技巧变化之谋化。乃以柔用刚是谓之法术

行。

        此乃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全体透空之象,外

形不空,真气不通透。全体透空,真气通透,久则神光聚,则外形内感通灵可致玄妙之境

。即外形具有内顺内劲之用。又具有外顺他人拳势之能,具有内顺外从之功能,可谓之玄

妙了。即通玄入妙的功能,只有外形全体透空之境界时,通玄入妙的功能具全。

        而外形之所以能全体透空,是真气在体内运行周流,乾之体健全完善之所至。即

修炼内功的洗髓所致的外脱换之易筋骨。功有内气运行,效在外形脱胎换骨。此即“真形

合真象”的“体太一”之太极艺境。故曰:“练拳始练气,练气要首在存神。存神之始功

,根于固精”。实乃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炼神还虚是言说“神还虚

空之体内”。虚空之体内就是全体透空。只有全体透空,才是精足气满神充功德完备之景

象,即拳诀所说的“真形合真象”之艺境。所以说形自空兮玄妙通。即交手较技通玄入妙

,神化之功,此境界方为其真。故知道外形之状态亦可表明其功夫艺境如何。

  此四句歌诀,实乃藏头诗,即“精气神形”,又寓藏尾“轻灵行通”。而“精气神形

”说的是自身修炼的内容;“轻灵行通”讲的是修炼后的功果状态;而中间嵌入的“身心

法玄”,又论的是“身心”二物,法于玄观。只有通过“无生有、有化无”之修炼,才能

具“浑合归一之体,具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此正是批讲“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

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之精旨妙义的。可见此歌诀

精妙之极,将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因果关系、修炼法则、功法境界、系统过

程,基本全部纳入其中。无一缺欠,可谓周全。非亲身修炼、体认、证验,如何能成此诀

。可见前贤对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求真,治学严谨,真乃后人之师也。学以至用,大匠之

学业也。

  外形坚固:乃言坚融的双重艺境。即外形至全体透空之时,其坚则破之而不开,撞之

而不散;融则周身一家,善变无形又无穷;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能。此

两者乃外形的“钢者如柱,柔若绳束”之功夫。故简曰“外固”。为何不言“外强”?以

避免与崇尚后天有力之力法相混淆,故不用强,而用固。

        《易筋经》有言:“外强则内伤”。即外形聚劲力凝形或尚血气的肌肉爆发力,

称为外用强。此法在传统手战之道中称为“有为、人力、注血之力”等等,皆非先天自然

之力也。正是老子所云:以心使气曰强的不道早已之强。古人行文,将先天自然之力称为

“气力”,将崇尚后天有为力法称为“力气”。基本上是这样的。如内家拳法尚气力;外

家拳法尚力气。这样,习练传统手战之道者便可分辨清楚了。气力者,刚健也;力气者,

强壮也。习拳者,要刚健,不要强壮,此之谓也。

  外形的坚融,其根本原因在于内壮。即内气在体内健运不息,独立存在而不改所致。

内气乃精之所化,神者,乃气之所化。一气聚而为精,化而为神。精气神三者为内,内壮

者:精固、气足、神充,乃真壮者也,极至则光明。乃内真壮之景象。

  欲求内壮,心静为法,静则混者可以徐清。清净则神明,心静神安宁则自明。静者,

一念不生。清者,一尘不染。则净矣!皆内功修炼之法则。“降心为不为”,即静心。心

静之法,乃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事的准则。即此文中所言“六字诀

、三字诀”之准则。唯依此中方法、准则,循序渐进而修,自然顿悟而进升有阶,终得正

果。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能艺高他人一筹,就要按部就班、层层递进、苦练精修,期可功成

艺就。本是一项系统修炼工程,由始至终,有根、有本、有末,本无捷径而言。故从心里

就不要寻觅捷径,实言修炼历程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即“三一一三”

之旨义的。此乃嘱咐后人,修养健体,修炼至用。养体至中至正;练用至精至纯。哪有捷

径之言。只有至诚者方能得之。故又作诗诀以明之。

        17、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何

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之功夫

,喂手、盘较等系列过程中,要学习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之毅力,不怕困难之精神。难从

易处起,大从小处做,高从低处登,多从少处积,最终必能成功。此虽然看似笨拙,实乃

成功之捷径。

        此正是“诚之者”人道之行。莫要偷机取巧,偷机取巧实乃自欺、愚弄自己之事

,最终会一事无成。古人云:“诚于内,形于外”即诚心诚意之修炼,最终的神化之功定

会显达于外。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铁杵磨成针”全在精心励志之所为而能

成之。正是“工夫要在学愚鲁”的“愚”之精义。没有大志,只图小技者,又不可能成之

。又如何能此而修炼呢?

  上文只解了“愚”字之精义。而“鲁”字之精义,乃是鲁班的典故之借用。除鲁班的

对技术精益求精之外,尚有鲁班的借物创造之能力。如其上山采木,爬山时被茅草割破手

掌,鲜血流淌,鲁班不顾割肉流血之痛苦,而产生了为何小小茅草割破手掌之肉如此厉害

?原因何在?随手将茅草拔起仔细观察,原来茅草叶的边缘生些锯齿状的利刺,随一手拿

茅草用其倒刺向另一手拉去,轻轻一拽,茅草刺便有入肉割裂之感。鲁班悟到:如用铁片

做成齿状,便可锯断木头,可比用斧子砍断木头省材、省时、省力得多了。回去后便投入

制锯的实验,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修改,最后制成了第一把锯。果然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后来锯成为木工的得力工具了。学拳除了精心励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前人的宝贵经

验之外,还要有创建的悟性,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终于铸法之能。

  上述两种学习精神,综合观之,就是“功夫要在学愚鲁”之精义的深刻内涵。

        修炼内功者,心死神活。欲心死,元神活。元神活跃,以主修炼、攻防之事。欲

心不灭,道心不生,精神不真。人能无所畏惧,神明则见之真,真知则无所畏惧。无所畏

惧,因其神明,故能应无不当,故无所畏惧。此并非莽撞行事者可比。知止止者,是为神

明。神明,则君子有所不为,如君子不站危墙之下,是谓无所畏惧。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行止皆至善,是无所畏惧。行止皆至善,就是行于当行之时、之地;止于当止之时、之

地。无所畏惧者,则战无不胜,是谓之神明,神明缘于“心死”。此“神常生兮心如腐”

精练地概括了“道心、理心”和“凡心、欲心”的因果、本质之区别处,乃修炼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的基本法则。

        紫阳真人云:修炼一事,本无诀窍。乃是:

始于有作无人见,
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信无为为要妙,
孰知有作是根基。

        此歌诀之言语正说明了“不见不闻身形固”之精义。正确的修炼之要妙,他人不

能见,亦不能知,外表征象与他人无异,实乃法无为而修,即始于有作之意。及至功成,

达到不先物为,能因物之所为的无为无不为艺境之时,众人才知道此艺境之精妙。精妙在

何处?法“无为”尔,既不与人争,天下莫与之能争尔。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巧妙自然,以柔用刚,不撄人之力的黏走相生,丝毫不差

,是我神、气、形三者浑化归一的功夫纯静自然、不妄动、无牵挂。是意气诚于内而实实

在在坚志不移的顺势借力之用,除此而不为也。意之精诚笃实于此,神化之功必得矣!
  
        具此攻防较技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

神化之功,已见其真矣,何非需要大可赞育天地之效果,何非需要经纶之功德证验,就在

攻防较技中已经证验无误、效果无差了。见此小效,便知大功可成,大事可为之的能力了



        此一句总结,言明上五句所论内容,实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诚之者”之所

应为。不如此而修炼,而好高务远,见异思迁,一暴十寒,妄为妄动,投机取巧,有始无

终,不知本末、根由,犯者皆徒劳无功。自己耽误自己之举措。此正严厉地批评了贪、邪

、奸、巧、滑、吝等诸种不诚之修炼者的弊病之根源。习练者应引以为戒。唯道适从,不

逞私欲,乃谓之修炼。

        18、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艺境,

出奇拔萃本乎平常的中和之道的修炼。而至“以柔用刚”之用,其中本无神秘可言;出妙

至微是由于实实在在“唯道适从”地练,此中无有机巧可取。故古人云:“大匠诲人,蹈

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此乃至善之论呀!俗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修炼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开始必遵规守矩以正己,即“蒙以养正”,习惯成自然;然后要脱规矩,不拘

泥规矩,而不离规矩,出招用势之“以柔用刚”自合规矩;规矩为我所用,不能以规矩为

束缚自己之绳索。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始于必然,终归于自然的过程。即建体乃

必然,至用乃自然的修炼顺序之过程。

  且出手用招,疾如箭矢,快似闪电,迅雷不及掩耳。其要点,是能接天地之呼吸,方

至高超之妙境。接天地之呼吸,即天人合一、无外无我,无内无外的真人之无象无形之无

极艺境,即与太虚同体的境界。欲得接外呼吸,即接天地之呼吸,当先补内壳之三宝。即

固精、存神、炼气,使三宝浑化如一。即真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健运不息,则吸提呼放、

吸渺呼涨,任意自如,是谓内三宝精气神凝坚之候。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阳在

中润泽,质而弥光,周身若绵,柔弱无骨,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三宝精气神的内足壮之

证验。加之外佐以练外形技击之功夫。久则风从足下生,此乃内真气呼吸与外天地之呼吸

接通之始象。

  据我练功之体会证验,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修炼之法:双足下涌泉穴开,如风气从足下进入体内上升至百会穴。百会穴开,气

从百会出,气出圆形外喷而降。再圆聚而从涌泉上升,形成内升外降的涡轮漩状,周流不

息。此谓接通天地之呼吸,形成极有气势如风之轮转旋涡之状态。继之,身如空桶一般悬

空而置,下口环形聚真气上升、上口环形散射喷出复而环形降下之气流状。继之,空桶亦

消失,自己身体全无,只有一气之运行,不知己之真气、外之天地之气,此时乃“肌肉若

一”之内在功夫景象的精义。

        19、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

内外合一:功到如此之境界,方可谓之“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所描述的内

景功夫之景象。在此时,方可言说“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与天地通气机

”,即自身与天地信息相通。自身可与天地节气变化信息相通而能同步吻合。

        “与仙人通言语”,即自身可与元神通话。即自己与自己的元神通话。是修炼内

功达到一定境界之时,必然出现的现象。好象有人与自己说话,又不见其人。此即自己元

神与自己说话的现象,如自己无欲妄之心,求问练功升华之事,其答必应。如以欲妄之心

求问妄想之事,求问必答,照其做之,是谓入魔,必有伤害己身性命之忧。古人不知何由

,以与仙人语论之,今日辩明,应以道心视之。勿以欲妄之心对待之。此乃古人所言:“

见魔不魔,道法自升;不经魔炼,不知道生”的练功之精义。此之谓也。唐僧取经,虽遇

魔而不被魔迷,即为魔炼。经种种魔炼之后,脱得凡胎以入圣境,方能终成正果,亦此意

尔。

  借日精月华以自补:日精,阳也,月华,阴也。这时可以用阳精、阴精以调补自身阴

阳之偏了。

  合太极为一体:即身与太虚同体。至此,“内三宝精气神、外三宝筋骨皮”合一。此

一,乃“与太虚同体”的“肌肉若一”之“一”也。

        如以攻防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知能”来论,即知能统一。听探之知中

有顺化之能,顺化之能中有听探之知,虽合一而不乱,分不清是顺化、是听探,但两者相

互为用乃丝毫无差。此乃出手用招至快之要妙处。此段至用之妙论,即充分地体现了“听

探、顺化”的“一而二、二而一”的不二法门之精髓了。明此,可谓通达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练与用了,可称之为行家里手了。(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20、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尝思天下之物

,皆具灵气,何况人了。人为万物之灵,命立而后性理也就全都具备了。即人降之初,目

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皮肤能触。颜色、声音、香臭、冷热、轻沉、五味,皆

天然固有之良知之觉;其手舞足蹈与四肢身体动变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能。思及此,是

人孰无?因人性近而习相远,迷失固有。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即七八岁开始,窒息欲妄

,惩处忿怒,使七情、六欲永息无生,则人之凡俗心日死而至灰扬。要想还我固有的良知

、良能。非习武无以寻求运动之根由,非修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即

内修精气神合一,外修筋骨皮合一,以灵神合内外而归一。道心明以至纯粹,则根基乃坚

固矣!

  然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不易通之,乃心气不达、不通之过,故习者乃先

通心气为法。“气沉丹田德润身”是为初通心气之法。古人云:“心,乃七窍玲珑心”。

而此七窍被七壳所蒙蔽。故心之七窍不开,如心气通达七壳全开,则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自能通之。只因心气不能冲破七壳以自通之。尤当得内功诀以通之,斯方可矣!俗云:“

一窍通则百窍通”此一窍者,乃心窍也。心窍通,则手战之道百法皆通之也。据古人所云

:“七窍玲珑心”,故此经文有此“七壳”之说。“七壳”之名曰:玄通、灵根、妙钥、

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此所谓之“心”。非指具体心脏器官而言,乃指“道心”。心身一元的良知、良能的

中心之“心”。即口、眼、鼻、耳、舌、身、意、等根、枢,及终端功能所在。即各种功

能之根本中枢之地。不明此则不明“七壳”开通之法。开通“七壳”之法,即是“内功心

法”尔。修炼内功,以真气为念,以意为向导,意到气到心到神亦到。心逐气穿,七壳自

开,神能普照,气自周全,神自圆融,久而自然之能力生焉!七壳陆续地必然通开。手战

之道必能达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

                                                      
                                                                  
  内功心法,基本上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步骤。然开七壳,本

经文中所列的“六字诀:提、催、灵、润、妙、工”和“三字诀:清、静、定”。都是非

常实用的功法。我亦在阐释七壳开的景象时,随后附有我之修炼的“内功心法”之名称,

已经证验有效。以明“内功心法”乃修炼内功方法尔。而此中方法,自古流传,数不胜数

,故不能说哪好哪不好,只有通过证验有效而无弊病者最佳。我是这样认识的,运用如何

,也全在练功者把握,悟性之明昧而分之。下面具体解析之。

        玄通壳开:
        壳者,两音,一为皮壳之壳,一为窍解。此七壳,未开时,乃以皮壳之壳而言,

如鸡蛋外硬皮名“鸡蛋壳”。已开后、壳破碎化无。则以“窍”名。故玄通壳开,亦可名

玄通窍开。七壳皆可以此而理解之。

  玄通壳:玄者,一指天,一指气,合指深邃之意。玄色黑,其象洞深。此“玄通”二

字,乃指自身内景如天之象,色黑,深邃无疆界,气沉丹田,真气自生,而出现“气升液

降”的景象,可为玄通壳开。此“玄”乃“有无相生”同存同在同出之名也。内气由会阴

或涌泉而升至百会,复由百会而降至会阴或涌泉,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即是“子升午降

”之精义。此乃“身中之时”也,会阴为子,百会为午,此乃小“子午周天”法;涌泉为

子,百会为午,此乃大“子午周天”法。此正经文所言:“则甘露每夜子时升于泥丸,每

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之精义。此夜升午降,非自然界之日夜尔,乃自身中之

日夜子午之日时说也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天一生水桩法”,内气由双足踝至百会穴的升降涨渺同期运行

。日练两次,每次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可收两粒,百日筑基,克以成之。一点清明者,

此也。

        灵根壳开:
        真气生则聚而生黍米粒。此即本条目所言:“则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

六粒,流走上下”。此乃自身觉知之内景象。有此景象,谓之“灵根窍开”。久则皮肤润

泽,生机勃勃,眼光清爽,永无生眦。眦者,眼屎。俗名“吃模糊”;也不会发热,肚腹

不会胀满,头脑不会昏眩、痴迷。此乃强身之效果。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

即数夜不眠,尚见其有倦怠之现象,面色黄而发亮,实自己不觉倦怠。可知是精满气足神

充的初俱之候。然此“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的说法是取梁武帝受佛教

影响推行印欧文化体系的九十六刻制而言说的,可知毕坤先生沿用此说。现今的一日九十

六刻制是清代以后,中国再次受印欧文化体系影响改行九十六刻制,今天的4刻/小时乘以

24小时/日等于96刻/日,就是从那时定下来的。实际上,古代以十二时辰的十二进制配地

,以百刻的十进位制配天,使人类生活、练功于天地交谐的时间场中,受场力影响而阴平

阳秘身体康泰,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拳诀云:“精养灵根气养神,万两黄金不与人”。灵根者,即灵性体之根,丹田也,

丹田不开,是名地户,又名坤户。开者称为天门。内功诀云:“死我地户生我门”。下者

坤户,上乃乾宫,此上下乃一地也。此乃按“上天下地”而言的“上下”也。未开者为地

户坤宫,已开者为天门乾宫。老子曰:“天门开合,能如雌乎?”即此天门乾宫也。也可

称为“玄窍”。灵性体所生之地也。此即经文所言:“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静无所见

”的初开之景象。经久修炼,便可内明。即经文所言:“一片通明九重天”,可从此玄窍

直通自然之天。即与太虚同体。便可与天地之气信息相通。借日精月华以补自身。道家言

:“不得此窍不为真”,即此窍也。

  内功心法应在:凝神照气穴功法:此乃文火温养法。工久即可开少腹丹田为玄窍,即

灵根窍。此乃地户变乾宫之法。即“灵根窍开”,不开此窍灵性体不全则不灵也,即不能

达虚灵妙境。即不能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尔。

        妙钥壳开:
        何为妙钥?即能开启生香的内窍,散发芳气的外窍之功法,称为玄妙的钥匙,简

称妙钥。关键在“阳和遍体”,乃真气独立,即正阳之气。“而立主宰”,乃一身之主宰

之物。能够“身活如绵”。但“心性含香”,乃是能够生香,散发芳香之气的根本诱导原

因。即有了纯阳之气也不可能发放香气,只有“心性含香”才能最终达到内有“心性含香

”,外能“芳气袭人”。也只有了这两条的体现,才能有“阳和遍体,而立主宰,身活如

绵,发招捷速”之兼有的效果。

  至于是如何之香味,据我之知,有檀香、兰香、茉莉花香、佛手香、桂花香、莲花香

等等数种,较为常现。乃练功的“生命化学反应”之产物。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地二生火桩法:日练两次,每次在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冬春秋

炼之以火,夏季炼之以莲花。百日筑基,克以成之。此即“二点灵光”之精义。

        统真窍开:
        统者,统一管理真气生成运行之窍的部位。即炼气化神之头中元神部位。可理解

为脑中枢部位,及其所属之各级官能部位。皆称为“统真壳”。故此壳开通,有目读心知

,理而一贯,内外虚灵,功德圆满。基本表现是“耳通真言”。即能与元神说话。此乃谈

的“炼神还虚”之元神还到虚灵之体内的境界时,所能够产生的一种内功景象。有此,是

“统真窍开”的表证。无此,是窍开得不完满。尚欠功夫之火候。

  内功心法应在:金莲童子功法:日习两次,每次两小时,克成百日,基础坚固矣!

        通枢窍开:
        通者,通道也。枢者,机枢也,中心关键之谓也。通枢者,通达中枢之壳也。自

身有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即“知能”之“枢”,故“枢”有内外之别,大小之分。

故通达中枢之道亦非一也。然,“虚实相需,内外一贯”,又非二也。由内至外,由外至

内,乃通枢之法,虽有两种,实为一功德,即通枢窍开。

  其功法乃“阴阳8字劲道开发功法”,得法随时练,分皮、肉、筋、膜、骨、髓,各

层运行,直通肺、脾、肝、心、肾之五脏,内达口、眼、鼻、舌、身、意六根之中枢,可

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神、魄、魂、意、志、形,六合一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

神足不思睡,形虚身活骨轻,百节生胎,乃通枢窍开之明证也。

        涵神壳开:
        涵者,含也。有其处有其物而神藏于其中,谓涵神之壳。古人云:“养神者,外

养全体之神以合气”。可知,神者非一个。全体,就说明了这一点。按本剑经中所言,就

有“阴阳互蒂之神;阴阳迭用其神;自然之神;先天之神”数种之说,而古人所论“阴阳

相薄谓之神;一气灵明而不昧者谓之神;元神”等不同的说法。可知:内外全体之神,非

一也;涵神之壳,亦非一也。然从“精足气清,气足神灵”一说中可知,气足则涵神窍开

,窍开神自灵的意思。便知:气达自身至幽至明之处所,将自身气化无形,便是涵神壳开

,此乃简便之法也。诸神壳开,则自显诸神之灵通,五官之神,五脏之神,五体之神,皆

能神其用尔。

                                          
                                                                          
  内功心法应在:如意金箍法:日练两次,一次两小时,百日筑基,克以功成。再辅以

六丁六甲功法,变化之神的功能,则更妙之。

        洞幽壳开:
        洞幽者,洞,乃窍穴也,幽者,至深之处。至静之地。修真一派认为是“会阴”

部位。然此文所说“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又似非指“会阴”。此“洞幽”二字之“洞

”字,乃动词“观、看”解。“幽”字,乃至深至暗不明之事、之物解。以此意揣之,此

乃知是涵元神之处的壳开。人身之元神在头中,则开泥丸才是此条“涵神壳开”之本义。

元神藏于泥丸宫中,泥丸宫不开,元神不能返还身中以事事、以做功。其讲“神生泥丸,

普照涌泉”。乃照临下土。可知开泥丸就是涵神壳开了。

  内功心法应在:妙开泥丸宫功法:常转上丹,再配以凝神照气穴功法,效果更妙。一

身只有妙开泥丸才见“气无涌出”之景象。

        左辅元龙、右弼白虎窍开:
        道家修真讲“三清”,三清者,精、气、神,即三才。以人修炼而言,乃“神、

气、形”。形者,精气阴聚而成之;气者,阴精所化之物也;神者,生之制者也。阴精者

血也。阳气者,真气;神者,精气相互转化之制者也。故知“血、气、神”为三才。血以

魂言,气以魄言,魂乃血之神,魄乃气之神。制之神名元神。又名元始天尊;元龙乃魂之

神,又名燃灯天尊;白虎乃魄之神。又名太乙天尊。此三神同居头中泥丸宫中。元始天尊

在中,元龙之燃灯天尊在左,白虎之太乙天尊在右。即称天尊,天者,自在头中。尊者,

尊贵也。其理使然。

  元龙、白虎,乃一身内外的灵气之主。此二神之壳开,表现在:周身毛孔皆开,是肺

主皮毛,肝主筋脉之由内至外的最佳表象。可通天地之气息,故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

之运行,与天地无违。即“同步”。久则孔孔生胎,真气息之谓之生胎,故能润泽,气血

周流润养滋育之德的证验也。功至此时,则外筋骨皮三宝称坚融矣,无六淫之侯,可谓疾

病之魔退矣!

  内功心法应在:浑圆一气功法:俗称“虚体来风沐浴法”得法日习一次便可,百日基

础功夫大成,日习一小时即可。

  上述针对疏通“七壳”的效果,谈了我的认识、见解,并随之确立了具体疏通七壳之

功法。这些功法具有直截了当的捷径之妙。如按现行所述大小周天功法,循序渐进,未尝

不可,修真可以,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则其法进功升华费时而慢。我所立诸功法,皆

传统的正统内练功法,具有顿悟立得之效验。其中任何一个功法专持练精修,皆可历尽此

经文所述开七壳的各种境界,而能破七壳,以通心气,但所破七壳之顺序、层次,则先后

不可测定。故在此处说明之。然尚有数十种内功修炼心法,此处不一一列举了,将在我《

中华拳术明镜录?功法卷》中再细细地介绍。

        21、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上一段讲到“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先内功修炼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

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然内功修成,七壳开通,如何起练外武功?在什么时

候?此论即谈到: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否则,随养随练,谓

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是何道理?夫气灵、力长、身轻,又是什么意思?

  气灵,即是内气的灵动之性。其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发于丹田,行于骨缝之内,运于

肌肤体表皮部,贯注于四指稍,上至百会、下至涌泉,缠绕往来,轻灵圆转,绵软而又松

沉,飘渺而又坚刚。化而无,聚而有。疾快不可以时记。轻灵不流于漂浮;沉着不涉于呆

滞,错综其行,缠绵曲折富有曲径通幽之情趣。随人所动,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不改变

他人而能不丢不顶,不撄人之力的黏走相生,丝毫不差,化打合一,胜人即在顷刻间。无

此内气至灵,何能人不知我,我独能知人。气灵者如此也。

  力长:此力乃指能“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得其实中”,直养即勿妄

勿助,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

之。其坚如刚,破之不能开,撞之不能散;其柔如絮,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气。一羽不

能加,蝇虫不能落。我能借人之力,人不能借我之力。此用劲力之技能长矣!自然先天之

力,即内气、外形的气君形从的刚柔相互为用之“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能力也。人力

者:乃后天崇横气尚力的筋努骨突之运用者也。

  身轻:气用形则“气欲下兮身愈轻”。乃全体透空之义。轻灵如羽,故不易受力。以

神为主则“神居上兮心生灵”。此之“上下”乃以“乾天、坤地”的“主从定位”言上下

的。内气、外形的君臣主从分明,则身轻、心灵之练用法明矣!其言论以柔用刚之宗旨亦

明矣!

  有了上述内功修炼的“气灵、力长、身轻”三项基础功夫。还要保养百日,方许试习

外武备的攻防技击技术、技巧、功夫,这是为何?因为经过内功修炼,自身达到气灵、力

长、身轻的三项基础功夫,乃自己的知己功夫,没有外力的逼迫下可以轻松地做到、体认

得到。如果有外力之逼迫,就会以“后天人力”而抗之。结果:气之运行不灵;用劲力之

刚柔不清楚;身法不轻灵而呆重。原来修养成的气灵、力长、身轻,会全部丢掉,则筋短

骨重了。此种现象谓之“抽筋扒骨”。为避免此种养练不明的现象发生,而造成欲速则不

达的不良后果,提出了在达到内养之气灵、力长、身轻三项基础功夫初成,还须保养百日

。而此百日之保养是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还要明白施招用手的基本方法、准则

。这才是保养百日的真实目的。即由内修之养转化到外修之练的过程中来,保证预期的目

的。达到“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精熟。

  故此再保养的百日中要从理、法、准则等几个方面,明白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招用

手的道理,是以柔用刚为技,顺随为法,以听探用顺化。方法是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曲

化直发,顺势借力而用为正法,方能“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应随自然而得当。

准则是在神为非人力也,严禁顶偏丢抗。一定以允执厥中为用。有了这样唯道适从的“法

无为”之正确认识。百日后便可正式练攻防招法了。经过喂手、盘较,各种攻防技术、技

巧应用纯熟,达到精熟的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神明艺境,神化之功夫境界,可谓之

功成了。

  神化之功夫成了,达到神明的道境,再劲力通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这是

为何?

  此时的力活,是外形动变有疆界,内气运行收放有分寸的劲力通活如一之意。内气、

外形、虚实相需,内外一贯,与人较斗,以柔用刚,不谋而应、应无不当,无过无不及之

谓也。

  此时的静息,乃着重施招用手的“清、静、定”之三种境界的默想体认尔。此正是“

默思、默思、鬼神通之”的静修之法尔。息者,神息于此处的意思。充分发挥元神之内外

神通及其功能于攻防之“道”中。

  则三宝凝定矣!此三百天的力活、静息之内外双修之法,可使性坚命固。即神充气足

,可使“灵神、内气、外形”之三宝,凝定于攻防之“道”的顺随之“以柔用刚”的技术

方法,永不散乱,谓之三宝凝定。此时可达自身攻防之道的功夫,一成不变,弊不新成的

境界了。此即“三宝凝定”之本义尔。是否是我阐释的意思,再看诗中所云,便知分晓了



        解诗句精义如下:
        精神凝结一团团
    即灵神、内气、外形,三宝凝结一体,谓之浑,元者,三才总会之地。非浑于始,奚

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此乃自身体用的

浑元者也。故谓之精神凝聚一团团,乃按道法修炼而得之。

        动静之为贵自然
    精神凝结,“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皆达到出神入化通幽至玄的微妙之境

界。此乃以先天之神为体用的先天自然之力的纯正之功夫。有了此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之

功夫艺境,即成道的神化之功夫艺境,才有下面的以柔用刚之“随其往来无阻滞”的以不

变应万变之妙趣、妙用、妙境。

        随所往来无阻滞
  有了浑于始之体,方有灵神、内气、外形,三才总会之地的以柔用刚之一点子之至用

。而此元者的太极一点子之至用。必顺随对手之攻防势而往而来,在攻防变化往来过程之

中不顶不丢、不扁不抗,外则无阻碍,内则无滞呆。必能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

让力头,打力尾。胜在顷刻瞬间。此正以柔用刚之“精神凝结一团团”的精修熟练而来。

        任从指点合先天
  从修炼的内三宝精气神的三才浑化合一,以得内气的天得一之清;外三宝筋骨皮的三

才浑化合一,以得外形的地得一以宁;此于艮之一的将神置于至灵之处,以得人得一以灵

的灵神;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合一,使灵神、内气、外形,此三才归一。内而精气

神无少缺欠,外而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又以“以柔用刚”的顺随

为法,而施招用手,纯任自然,随所往来内无滞呆外无阻碍,时至此境,与人较技争斗时

,任意指点。即随意施招用手皆合先天自然之机,非后天人力而为也。

  从此四句诗诀之意,表明“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如成之后,再力

活静息三百日”,皆为了保证最终修炼功成。于此可见到我前面阐释之精髓处,的确也。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方法科学而又系统,此可证之矣!

  再看下面六句五言诗之精义妙旨,可知前贤立言之苦衷矣!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22、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稍疏便有失,此为真

起手:手为攻防之门户,手法滞呆,进不能得门而进击,退则防守闭门不严紧密实反遭击

打。眼为见性,审时度势,动变之间,扑捉战机,眼滞神呆,则错失良机,反被他人所击

。故眼中不时常循环则无滞,手从洞口出则掩裹闭门虽疏而不漏。身乃变化之枢,身法不

呆不滞,变化无形又无穷,自然眼、手、身、步不滞则“不疾而速得真宰”了。此即身心

空灵之精义。

        眼能审敌料势,意在人先;手从洞口出,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又以柔用

刚的顺势借力施招用手,故敌难知我的意图,内动不令人知,敌无可扑捉我的空隙,故敌

不过我乃正常之情理。即胜有致胜的道理。

        眼为神之窗,睛光者,神光也。神光青苍,具威慑之力。神光无滞呆,机在目,

此也。

        与敌较斗,近中找,贴步闪,施招用手,以柔用刚,曲化直发,不能远离对手,

远离不利于再攻。由于眼神至精,察微知著;手法门清户明,故攻防变化过程中的每时每

刻,自身所处之位,正是刚刚不被对手所制之处。妙焉!此也。古人云:“善战者其势险

,节贵短”。正是解释“甫不至于人”之精义的。这当然关乎眼、手、身、步、法的功夫

之运用了。

        能与敌手周旋,近在咫尺,攻守转换又瞬息万变,非一神观注,刚柔不明,不知

虚实,难以致胜。故“神以知来,智以藏往”,非神形一片,不能为之。故而,修炼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容不得半点疏忽;就是与人较技必须全力以赴,以求致胜。亦容不得半点疏

忽。

        攻防较技,做到万无一失,即前面所言:动静贵自然,以听探用顺化,随其变化

而往来,无阻无滞,通达流畅。也只有以柔用刚的顺其力的方法,才能遇敌周旋在咫尺之

间而又不被对手所制。此种攻防之道的艺境,才是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招用手的起

练之真起手之方法。即以以柔用刚的顺其势、借其力的方法,修炼各种攻防招法之运用,

才是真正起练施招用手之正法。此句精妙让人神往。此句精彩、光照千秋万代。
  
        读此两首诗,精髓乃一个: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以柔用刚,顺随为法,纯认自

然是功夫。每个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都应以此为起手练功的着眼点。知此,是为真

起手者也。

                                                                     

        23、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以术成道,至神化之功的大成艺境之修炼方

法。已有内功修养的浑之体成。尚须外练武备功夫。而此武备功夫的大成之练法,首先要

单演练步法灵活,而用步进退有眼位,方可利于手法的攻防进退之用。还要有灵活的如龙

似虎之身法。才能以此身法上用手法之攻防,下用步法之进退。然攻防进退变化之用乃身

法为枢机之所致也。此乃武备攻防技击的身法、步法、手法,三法合一而至用的功夫内容

。此乃自身上中下外三才之合一的宗旨。有此三法合一的身法功夫。再以“以柔用刚”的

技术方法,单演练招法的曲化直发的攻防变化之用,即见招拆招破招进招,招招变幻生生

不已。能见隙而进,无隙而退,招法攻防变化自如,施招用手不加思索,纯粹有感而应,

应无不当。此乃玄微入妙之艺境,方可较技中致人,而不为人所致矣。由于以“以柔用刚

”的技术方法,顺其势、借其力而为之,外形有疆界,内劲知分寸,故无过不及,中正安

舒,他之势为我所用,我之势其不可借用。已至不资助于人之艺境了。

  之所以能有此大成功夫之艺境,正如医学大家孙思邈所论,治病疗疾之道,心欲小胆

欲大,方能诊断细微、辨症明确,成竹在胸,组药成方,投之方能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药

到病除。如心粗则诊断不确,组药成方,投之则病人疾之不愈,反成坏症,此乃庸医误人

矣!就其所论之精义,用之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健体、至用,已是相当精辟的。只有胆

大心小,方能练、体、用达到玄微入妙之境界。只有“以柔用刚”顺随为法,才能达到攻

防之道的至精至微之妙境。

  然胆大心小,并非蛮干。凡事依行,可万无一失。即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就会万

无一失。也就是较技时依其行,顺其势、借其力的“以柔用刚”之宗旨。医家治病救人如

是行之。况且以练攻防之技者,亦应如是。舍此别无良途。

  两人相斗勇者胜,即敢于依势而行,以柔用刚,顺其势、借其力。必定能胜。如怯敌

则未战先败,败在没有施招用手之胆量,是不能相信自己实力的表现。虽然,攻防之道皆

有一条法则,即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虽然胆怯者不战自败,然轻

视敌人,在战术上最容易被对手利诱而遭算计。轻敌者又是过高的估计自己,低估了对手

的实力,此乃自己站在失败的位置上了。“过与不及”皆病也。

  惟在较技中施招用手,以柔用刚,顺势借力以御敌,就在于有胆量敢于实施,而又时

时处处虚心谨慎,虚心静待其变,才能把握制胜之战机。此即“哀兵必胜”之理法也。

  有胆量敢于实施顺势借力之法,则彼威猛之势必衰,敌方的威猛之势就会遭到抑制而

有利于我的攻击。而虚心若谷则自静,静则无不应,故有虚心则能自如地应对突发聚然的

变化而无误,方可免去有资助敌人以胜我的过失。即我之机势,皆不为对手所利用而导致

失败。精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者,必然能做到的。

  虽然平时练攻防招法,自己单空演,亦如见敌对战一般。此乃“面前无人似有人”的

上乘练法,即如同有人与自己喂手、盘较。换句话说,就如同与人实战一样。只有这样修

炼攻防招法的实战施招用手,进退攻防,横竖变化,步法愈加稳健,到位准确,方能将奇

正变化,以柔用刚等等技术、技巧、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体会验证得深刻,习演得

全面周到,就掌握得细蜜而又周全。实战较技时才能应用变化得心应手。

  然此说提出了一个修炼方法的问题,即修炼时的“面前无人似有人”乃上乘之练法。

如内功状态良好的人,可做到“似有人”与自己陪练,并非空谈。乃实情实景。此乃“文

体成”后再修武备功夫的方法。只有先修炼内功,再修武备之人方能依此法而修。这在前

人已成定论了。

  这里要问:此“面前无人似有人”的上乘练法好呢?还是现时所流行的“打沙袋、木

桩”的物象法好呢?

  回答这个问题,很好解释,“面前无人似有人”乃上乘的练法,尤其内功之文体成者

,执此法而行,如实战一般。故体验深刻周全,此属悟性高者所为之上法。

  如以沙袋、木桩等为物象法者,如不用后天力法,只为物象目标而借用之,亦属良法

。由于沙袋、木桩乃死物也,故体验能明白而不会周全、深刻。自练可以,还要与他人实

战练,此属悟性一般者所为之法。

  如以沙袋、木桩等为受力物象的练法者,又有后天之人力而为之。实乃不通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者的盲练、妄练之所为尔。为何如此说呢?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先天自然之力。

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乃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为基本法则,听探中用顺化、

顺化中亦听探,听探顺化相互为用,以“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再行顺其势、借其力为

施招用手的方法,则能后人发而先人至,方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此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

练、体、用之外从天道、内顺自身各部位器官性情的正统之宗旨,本从中庸的中和之道,

执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而以后天之力排打沙袋、木桩等死物,本是欲妄之念所动,又重

力击之,致使听探之良知泯灭,顺化之良能失却。不知“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结果,

失我文明的良知、良能之故有,换来蒙昧的野蛮之妄行。此倒行逆施之所为,于攻防之技

何补?于强身健体何益?前贤言此为“旁门”,批得确切。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之

“正统”和“旁门”,本清浊不相融、泾渭分明矣!这从下面的论述中,又一次论证清楚

了。

  或无患临场失态,猝变难随也。此句话讲的是以文练法而修的“面前无人似有人”之

练习,乃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为基本法则,以顺其势、借其力;让

力头,打力尾的方法来施招用手与人较技。修炼如此、至用亦如此、体会证验深刻,方方

面面周全,故至用时以“以柔用刚”的顺随为法。故能时时刻刻掌握主动权,故能后人发

而先人至,致人而不致于人,本就立于不败之地。故不会出现临场失志,应付不暇,猝变

难随的现象。因其以“凡势依行”为准则,故能“万无一失”。其已稳稳地掌握住手战之

道的精髓,不为对手之外貌所动摇,不会有怯敌、轻敌之现象,因为其一心在听探、顺化

之中乘机以进击胜敌。其胆敢是在得此精髓又应用纯熟为基础的,其虚心是在对此精髓之

妙的理解准确为基础的。故其没有临场失去斗志,猝变难以随变的现象发生,也是顺理成

章的。

  然武练者、横练者和糊涂练者则不然,其以蒙昧的野蛮之妄行,修炼攻防之道,由于

知能的泯灭,功名利欲的熏染,心性迷乱。不知手战之道的精髓为何?练、体、用,不能

一而贯之,故临场失去斗志,猝变中难以随势用招,随机用势,乃经常是致败的原因。如

对手比自己貌似强壮,则生胆怯心态;如对手比自己灵活善变,则猝变难随而呆拙,必遭

对手之痛击。

  由此段阐释可知,(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自古一脉相传,其练、体、用,本一而

贯之,确有其实质精髓,即其核心内容。也可说是“宗旨”吧!乃千古不变的,这一点客

观存在,也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以人体体现自然法则,最

节能、全方位立体方圆攻防变化的技术、技巧、功夫,是充分发挥自身知能的系统的、完

整的人体科学的学问。其是修正的一门自然科学。这从自古留传下来的(传统)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等方方面面内容来

看,无不体现出这一点。尽管历来师徒传承,流传至今,但今人对她的认识、理解,及(

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至大之妙用。尚未认识深刻、全面、完善。肯定地说,在不久

的将来,人们将会发现其给我们全人类更大的福报,将超过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那时,(

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将会再度辉煌。造福于全人类。让我们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期待着

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相信,这一天会自然而来,好的东西谁也不会扔掉。

                                          
                                                                                

      
        24、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凡势依行,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如果达到了因变亦能顺之而毫不受力,乃是逸以待劳的大成艺境。即

以听探用顺化的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此乃是“以静制动”的逸以待劳之大成的方

法。即以听探的良知之静,以待其动,而能胜之。然胜有两法,一是从之以为进退的“人

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此法施之:引之

使进,其不敢不进,其进则跌入深渊;呼之使去,其不敢不去,其去则飞跌而出。此乃从

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用法。一是“逆力以为揭献”的“对法”,对者,以内气

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即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

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方能随手奏效将彼抛飞跌扑。这要在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

求直、蓄而后发,认得准确,方能得心应手。此乃“借力打人”之法。然此两法的实施,

皆是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对手的力发之前后,来确定

自己的“四两拨千斤”,还是“借力打力”。也就是或从之为进退,还是逆力以为揭献。

就这一点,明代俞大猷已经论述得相当明白了。其说:

刚发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歌诀中表明,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方法,用在他力已发之后,则我用柔化之

法顺势而发之。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方法,用在他力刚发之前,则我用刚发之法逆

其力而发之。

  然在施用或“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法,或“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

法时,自身都要做到“刚柔相济”,即“以柔用刚”方为得法。即自身内气阳刚,外形阴

柔,根据对手攻防之势不同,自身刚柔匹配运用主从先后亦不相同。虽然总的法则:“人

刚我柔,人柔我刚”的“以刚济柔,以柔济刚”不变。即“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人以柔

往,我以刚逼”的法则不变。然在双方较技的攻防往来变化中。自己的刚柔之相济的匹配

运用,也自有不同。即处理攻防的具体刚柔匹配相济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对手攻来,我以

阳刚之内劲承接其势。而我阴柔之外形必须柔走方能化解其攻势。乃“用刚不可无柔,无

柔则环绕不速”。我已化解其攻势,乘机攻击对手,必以阴柔之外形直取其空隙之处,要

有阳刚之内劲的催逼方可奏效,将对手击出跌翻。乃“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

。上述乃经文“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髓妙义。

  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是说内劲猝然刚发之中,要有阴柔之外形以配合;外形阴柔和

缓的变化中蕴含着内劲的刚发之势。此正是讲的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匹配合一之势的以

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能够做到“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方为坚”的“虚实相需,内外

一贯”之精髓妙义的。

  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内气、外形相互匹配而用,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则会

在屈伸、吞吐、开合、趋避、闪展、伸缩等具体方法中,做到外形的屈、吞、合、避、闪

、缩等退守中,而有内气的伸、吐、开、趋、展的进击之用。反之亦然。此乃“让,中不

让”的具体之实施。内气纯阳,独立而不改,为奇;外形具筋劲、骨力为二、为阴、为偶

。自身内外,奇一为君,偶二为臣民。此乃自身的“寄奇于偶内”。是为体。然于用的“

寄奇于偶内”应这样理解。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乃两

法,此二法为偶。然用时必见景生情而只能即用一法,此一法者为奇。而即时选用的一法

,寄托在四两拨千斤和借力打人的两法之中。故将此归为“寄奇于偶内”来说明了。此即

阐明了“一而二、二而一”的精髓之妙义了。自有体、用之两解。

  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此经文未从“虚实”立论明解虚实之体、用,而此处

又以虚实来论攻防之精髓妙义。其实,经文中的“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

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这段论述已然暗中表明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中的虚实体、用之精髓妙义了。只不过初习者不易明了而已。今简单解释如下:

  普通人的身体,外形僵拙,此为实;内气不足,此为虚。拳经云:“补短截长”。《

易筋经》言;为虚为实者,易之。即指经修炼后的虚实颠倒,才能致用。补短,即内功修

炼内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切实的存在。此为内气实诚;截长,即外功修炼外形

的伸筋拔骨、柔弱无骨,去其僵拙,转化通灵,外形空灵。此为外形虚化。此即本经文中

所说的“精气神内三宝浑化合一之清,内劲也;筋骨皮外三宝浑化合一之宁,外形也”。

内气、外形经内外修炼,虚实转化后,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

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知道

了内气、外形的虚实转化后的内容了,便好理解此句有关“虚实”的论述了。也就明白静

为本体,动为作用了。

  外形空灵虚中,而充填此外形空虚之中的是内气,内气为实。然内气之虚实,又有讲

究:内气曰实,但以虚为用。故外形空虚之中的填实内气,不见实象,反见虚空、虚无。

此即“实而又虚”之本义。如从内气而言,内气在外形内,名为“实中”,充实内气,即

虚化内气,内气虚化,是内气更充实的现象。此即“实中虚而更实”之本义。尚有一解:

即以虚实言外形内气之匹配之用。其体乃柔外刚中之象。虚化外形就是实中之内气之用。

实中之内气就是充实外形之用。如以劲形反蓄而论,虚实相需,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

,乃双控动变之伏机,则内外一而贯之了。此乃体、用一致之论述。《易筋经》云:“为

虚为实者皆可易之”,即指此“气、形”之“体、用”的内容尔。

  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由于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劲形反蓄,确立了内气为君

主、外形为臣民仆从。即内主外从的关系。本自就有双控伏机待动的机势。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虽说顺随为法,对敌当前,不拒之来,当以引法为先。即引敌来至

被击之所在。此乃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之上法。要能引之使来,其不敢不来,是为善用引

法者。能引敌来,必以利诱之,而让敌不知为用引,尚也。引之使来,来到所引之地,必

有伏兵击之,方能胜之。如能引之使来,不能伏兵击之,恐有引狼入室为患,资助敌人之

弊病。然引法之用有三:“半引半进,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即引即进”。以引为进,乃

内气、外形,阴阳一齐并用,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非内气、

外形,阴阳合德,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即引

到之位,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将敌跌翻,此即“伏机”之用。此正是“侧伏引诈之机,

涵于无形”的本义尔。直言以柔用刚之机制的运用。此虚拢是引,诱之使进,侧伏着一转

,此乃诈也。一转者,伏机之势也,此侧伏引诈之机,外形又看不出来,是涵于无形之中

完成的。也正是拳诀所云:“静则无漏其机;动则不见其迹”的精义。换句话说:听探的

良知则不会漏掉战胜对手之机势的;顺化之良能也不会见到猝发对手之形态的,因其内动

不令人知。其机涵于无形之中。此论精妙至极,一揭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以柔用刚之技法

的妙用之真谛!何能如此而至用?

  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双方较技,神窥其势,意觇其隙,神意圆满,心机只在觉

知,故能意在人先,形随其后。任其变化,随其猝变用诈,自凭听探之良知,便可察觉其

攻守之虚实,虽后其所发,但必能先机而至。故能时时处处以静逸劳,以静制动,稳胜卷

。如以本经文所言: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乃听探之良知,意

在人先之觉也。此乃强调了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首要功夫在“觉知”。而神之圆照能力的

体现在“觉”中。觉知,包括“眼见、耳听、触觉”及其经验积累的先见之明。寂,神处

于此中之意思。点透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综合功能效应。关于这一点,《少林拳

经》中有言:

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

  此歌诀中的“心在何处力随往”一句,就点明了“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之精髓

妙义了。如从广义上说,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论述中“心”和“神”似乎是同意语,故

通用之。

  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此句论述,言语简单,但分几层意境

。蓄发之前,就有蓄之前的发,发之前的蓄,此乃自身的蓄发互根之意。如果是:“形用

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双控机制,则自身同时就是蓄中有

发,发中有蓄,蓄发同时存在。如以左右论,左发则右蓄,右发则左蓄。此乃天地一橐钥

,人身一橐钥,天人合一论的机制。亦以柔用刚之机制。

  继发于已发之候。此言“已发”和“继发”的关系。而此“发”字,含有“蓄、发”

的双重意思。而“候”字,这里有“后”的意思。即“继发”的蓄发之势,是在已发出的

蓄发势之后而发出的。以自身而言,上手势就是继发招的预备势。以双方攻防而言,继对

手已发之势而发势。

  随发于将发之形。此言“随发”和“将发”的关系。随发,是随后要发的意思,这是

对己而言;如以双方攻防而言,是随其后要发的意思。将发,一指己将发之形;一指对手

将发之形。以己而论:随后要发的形,在自己将发之形中产生。以双方而论:我随后要发

的形,是根于对手将要发的形中产生。

  而此段论述说明了“以柔用刚之顺随的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即形无形、意无意,

形无形即真形,意无意是真意。真形真意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以

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形和意。即忽然有敌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

应之。所用之形和意,即真形真意。我之形意随彼之形意而生。乃真形意。即“真柔刚”

也。

  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必须以顺随为法,极至心中空空洞洞,圆照之神,寂于

觉里,从容中道,方能寂感遂通。施招用手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乃听探之良知,无

漏其机,顺化之良能,不见其迹。“以柔用刚”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人不知我,我独

知人。神乎其技,方能对敌无隙。此乃浑元功法之证验所以然者也。论述到此,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之精髓,阐发得可谓淋漓尽致了。只有依此深造,方能对敌无隙,

可达神化之功,可登神明艺境。

        25、《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

易经》中论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无论是做人、处事,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都是至理明言,时时处处遵此而行,方能趋福避祸,最终功成,永保平安。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论满招损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

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其将贪慕权

位利禄的,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此两者耀人眼目,本应敛藏,

反倒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

  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论到谦受益时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只有虚空最大,万物之祖,执虚空才能绵绵若存,用之不穷

不竭。谦虚者,执道而行,故趋福常保而无祸矣!(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也要将有形之体化归无形,将有意化归无意。此无形无意

之体,乃修炼出来的浑之体。而此中元之玄的妙用,是无中生出之妙有。就此“有”之用

而言,亦是蕴于无形之中,此即“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当”之

意。就在运用时,也要恭敬对方,为客不为主,以虚心讨教的心态,处在学习者的地位上

,与其切磋。这样,才是大修炼家之所为。乃具大家之风度,即谦虚为本,方能功德、技

艺两全。

  如恃艺用强,火气必盛,壮火则伤气,甚则伤精液而燥症蜂起。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

中和之道,胜在不武之中。如以艺在身而狂傲逞能,较技之中愤慨之气起,恨怒之戾气生

,则不能洞微察变,反被他人利用。或轻率而动,藐视对手狂傲起于中,呆滞形于外,一

样为对手所利用。此即经文所言:“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

,斯为以艺累身”之精义尔。关于此点,老子有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即自己

一身攻防功夫,乃保自身平安之利器,怎能够在他人面前轻易地炫耀呢?这正是“何其惑

乎甚矣”!之精义。

  从此段整体论述的实质内容来看,表明了一个意思: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永

无止境的。一个修炼者获得了某些功夫,达到了某种艺境,只是知道了其所知的内容,深

入地修炼会有新的认识、见解。攻防功夫达到高艺境,也是这样。故一个真正的修炼家,

知道自己尚有众多的不知。所以,他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功成艺满了,而是不断地追求,其

谦虚的性情也就成为修炼的原动力了。也就不会以艺累身了,其清明而不迷惑者此也。灵

镜光明而不昧者此也。大成者,能此。

        26、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此继续论述大成之修法。虽能“顺从以为进退,

逆力以为揭献”。又能“虚怀若谷,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也能“以有若无,实若

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只此还不够。

  还要在攻防较技实战中能施招用手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来迷惑对手。做到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即因人随变,可打人由我的艺境。这就是“欲擒故纵,强示之以弱,快示之

以慢,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等等相反相成的战略、战术。使人不知我,彼虽机妙,

然不知我,其怎能战胜得了我呢?

  上述阐明了虽能以柔用刚的顺其势、随其变,借其力的用法得当,还要有“因人随变

,打人由我”的战略、战术。更能迷惑对手,保存自己,严厉地打击对手。这就是示敌以

假象的“相反相成”的方法,只有施用此种战术,才能确保自身,尽管对手攻防机制玄妙

灵通,他也战胜不了我。论述得多么清楚明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入佳境矣!

                                                        

  关于这一点,唐顺之只以“惊者为虚,取者为实。或似惊实取,似取实惊。虚实运用

之妙,存乎一心”来论述。吴殳在《手臂录?枪法六品》的神化条目中说:“我无所能,因

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之论述,将大成的攻防功夫艺境展示的更为精彩。与此经

文所论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这一相反相成的战略战术,皆出自于《孙子兵法》中的“出

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战术思想。

  但是,平常修炼时,未细心地体会此“相反相成”的战略思想,未细心地练“出其不

意,攻其不备”的技战术,对此种技战术未能精熟地心领体认,实战较技时难免疏忽对“

相反相成”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具体战术的实施;或无目的的盲动、妄动。导致

失败乃是必然的。即“咎由自取”之义尔。

  又有在:“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施招用手过程中逞狂,乃轻敌的表现。

兵家言:轻敌者败,此也。又有呆滞木然而不灵通者,亦是致败之原由。总之,攻防实战

,乃胆大心细关乎胜负、性命存亡之事。如凭骄狂傲慢,喜怒无常之性,如何能致胜?因

为皆为致败的重要原由,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不能不慎以为之。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实战,无非动静远近变化之事。静以待敌,动以击敌,放长

击远可攻击,近可贴身靠打以胜敌。但对于骄狂傲慢,喜怒无常之霸气者,要采取投其所

好,诱其就范,先攻其心,使骄者骄,狂者狂,傲慢者盛其气。喜怒者使其发极,其必疏

于防守。然施招用手,以神击其神为上策,神伤者速,以神击神,其神伤必索然于胆。其

败后自然胆战心惊而又索然不知因何失败。而神伤人之法,就存在以柔用刚的“从之以为

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施招用手的方法之中。

  对于骄慢喜怒的霸气十足之人,立行反霸击神乃为上策。就其攻防的动静远近之施招

用手的变化,也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中求之。即“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的“相

反相成”的战术中实施“逆力以为揭献”的打法。即“借力打人”的方法给予重创。重创

其神,战胜其心,才是最上之策。此论点透精髓之所在,用法之精髓,佳境之妙,妙不可

言。可先人描述逼真,诚为后人之明师之法式!

  总之,大成之法,“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因气盈神灵则能“神以知来,

智能藏往”而又“内动不令人知”,“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实中”。

故胜乃必然。气欠神昏则不能有如此功能,用之亦属于“盲打”。失败也就注定了。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各门派、拳种,皆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基本功法,无非是

求“气盈神灵”。因为,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较技之胜负,在神为非人力也,在以先

天之神为体用,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非是崇尚后天有形之力法也。也就是内气、外

形,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可通神明之德的意旨。也就是“头统乾之体,

乃一身之总领”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更明白地说,就是听

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非气盈神灵,不能达到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的以柔用刚而至用。

  若平时修炼,精足则气清盈,气足则神灵。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

自轻灵。致使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达到最佳状态。再加以施招用手的以柔用刚的顺

随为法,因变亦受,逸以待劳为准则,定能纯熟“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刚柔

相济之攻防技术。又常与人较技而善胜无败绩,肯定能攻善斗的名声显著一方,晓谕他乡



  如携艺投明师、访高友,游历四方,一定要知道“十里不同风”的道理。异地人情的

喜好、忌讳,定会是艰险曲折的。一如地势的平坦、险陡、宽窄之不同一样。都会造成意

外的变故。正如谚云:“在家千日好,出门一刻难”,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功夫艺境修炼

极佳之外,尚要熟知异地风俗人情世故,设计好预防意外变故的方针、策略。而主要有三

条内容,可综合运用之。

  知天道阴阳,五行的生克造化之理。可知气候之炎热寒凉,风云变化之规律,天气好

则行,天气恶则宿,夜宿晓行。无路途煎熬之苦。

  知地理则穿山渡河之路熟,进退敏捷而方便。可避毒虫猛兽,又可不致险地、绝地,

不处困境。免意外之险困。

  知风土则行、宿之计策容易决断,而不犯犹豫。可不误时、不误事。即时可致。

  知人情世故,通达情理,即进乡随俗,可引导、诱导他人为我所用,乃顺法也。这样

乃能顺利地达到我所要达到的目的。当然,这个目的绝对不是损人的,而是解决自己当时

要解决的疑难之处而已。又以不烦他人为准则。

  而这几句言论,又并非单纯指上述之内容的。也有指手战之道攻防实战较技功夫内容

的含义在其中。

  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就说明,要知道天之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即攻防招法的阴

阳变化规律的曲化直发,阴守阳攻、横竖奇正变化,要知道内气的升降涨渺,外形的起落

开合,乃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这样运用:放之则弥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必得其时中,方为全矣!

  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拳法有“静如山岳,动如长河”之喻。故知:在较技中就有

“逢山开路”的侵挠之用招施手;“遇河搭桥”渡过的“桥手”之施手用招。也就是此经

文所讲的“逆力以为揭献”的“排山”打法;“顺从以为进退”的“倒海”法,此两法攻

防进退路数纯熟,何患用之不精!

  知风土则计策易决。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亦是博大精深。每人修炼方法不尽

相同,认识不同,理解各异,游历境界之区别,故攻防实战风格自是不同,有的雷厉风行

,有的豪迈直率,有的机巧万端,有的柔情万种锋芒内敛,有的温文尔雅行动和缓,与之

较技,所用策略战术不同。能预知其风格特长,则设计应对策略战术就容易决定了,再补

充以临时可能出现的变故之策略战术,可谓之“有备无患”了。

                                          
                                 
  知人情则引诱乃顺。能知其人“骄、狂、傲、慢、贪、邪、咎、鄙、温、和、谦、雅

、喜、怒、劳、逸、穷、富,”等性情,便可知其为“君子之道修”还是“小人之器练”

。便可顺其性情,投其所好,引而诱之,顺之而发,无不能胜之。如:技穷而骄狂者,其

必贪而妄动,投其所好:言语奉承,以骄其心,接手问招,示之以弱而不敌,以狂其心,

待其骄狂渐极,贪胜心切而妄动之,立行反霸击神之策,以“逆力以为揭献”之技法重创

其神,使之丧胆心惊。如:技艺功夫富有而谦虚者,其必不贪不妄,乃从内心恭而敬之,

以学者的心态身份与之相较。先图探其功夫修养之深浅,能知其深浅者,立以真艺境问之

。如其不能答出,连试三招,其自知不如,此时即可自告己负,双方多可成为至交好友。

此乃胜人不武之君子风度。如不能试出其功夫修养者,应及时施己真艺境之功夫,逐渐深

化,层层试过,估计达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世间寥寥无几,如能逢之,乃千古良缘。传

世之佳话也。

  此乃游历四方,投明师、访高友,未行道的设计预防意外的几条内容。知此者,无论

是处世为人,攻防较技,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已成事业之根基矣!一个人

以术成道,造诣达到处世为人、攻防技击如此的神化之功夫艺境,怎能会以修炼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而误己呢?无有有害,只有有益了。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有益无害论。

前人已论述得相当明确了。时至今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有增无减,而又大量地

推广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就是对前人这一英明论点的最好之注解、之明证



        27、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武术,历来皆认为是止戈之术,并

以武字,用拆字法解之。其实不止此也。历来之大家皆对“战争”有明确的认识。

  如老子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之贵左,用兵

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此乃论述了,佳兵、兵器、及武术。虽是不祥之器,不祥之物,有道者不处。然无道

当行之时,有道者亦不得已而用之,用之时也要以制止无道横行为目的,为止期,不要滥

杀无辜而使百姓不得安宁,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为目的。此乃止戈之真意。

  而孙子在此基础上认识得更为清楚。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

  其说明作为一个国家,要保证国家安全,百姓安居乐业,必须有武力装备和指挥作战

的全部人员,才能制止一切内外的侵略,暴乱的发生。此乃武备的止戈之又一意也。

  其据此而又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兵家最高之艺境。乃止戈之精

意也。

  而古人论兵和战争的最高境界是:“用兵而无杀戳”,是兵家的最高艺境。此乃止戈

的又一精旨矣!

  就攻防之道而言,兵家为大,武术为小。然大小相同。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亦是止戈

之术。其具有防身自卫,惩恶扬善。习武学做人的最终之社会效应。手战之道虽能伤人、

杀人,然其最高境界,亦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是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只在备而弗用。

况其又有强身健体,以术明道之重要作用。

  故前人提出,对于武术、拳术、械术“岂可用而无武备之修炼呢”?有备则能用,无

备其用何?习练和运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关系,就象渴了才掘井取水以止渴,晚之已甚

,即无济于事了。修炼乃谓有备,不练则曰无备,然武备必以攻防之道为尚,莫入旁门、

花架子之假修之中,执此而修者,亦同不修一样,到时一样地无济于事。

  虽然正统的修炼、艺境也高水平了。切莫傲慢轻敌,恃艺凌人,岂不闻骄兵必败之古

训。如有此艺高恃强,傲慢轻敌之举者,乃愚昧至极,蠢而至极之人。最终会自取其咎,

声败名裂事小,性命攸关事大,岂可忽视之。

  故修炼有道的正人君子,贵在尊贤、容众。尊贤者,尊贤圣之嘱,谦虚为本,敬重他

人。容众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众人皆有我可学之处,皆有我

可借鉴之所。故谦虑志学,人人可为我师,此样行便是容众。也只有尊贤容众,才能博采

各家之精髓。采群智众想以择善者从之而为我所用。之所以能如此者,因谦以自驭,敬以

接人之善果也。历来修炼之大家,无不如此而行之,故能成其为修炼之大家也。其名与实

相符尔。

  柔中刚非愚柔。内气阳刚,健运不息;外形阴柔,顺随之德。内气、外形,柔外刚中

,匹配如一,气盈神灵。其刚如柱,其柔如束。其刚则无坚不摧,逆力以为揭献;其柔则

毫不受力,顺从以为进退,善变无形又无穷。故说此“柔中刚”乃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之

刚柔。非外有其柔形,内无阳刚之精气的愚柔。愚柔不具备气盈神灵之体用。

  柔外刚中的匹配如一之体,可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此正出于全身的浑之始

、元之玄的正道之法中。

  “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一句,似乎抄录时有字误。如无字误,可以这样理解:“

身浑形远之道”为句子之主要内容。身浑,乃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近虚而舍正”,谓

之元浑。元浑者,外形从有化无,气盈神灵为主,此乃“形远之道的本义,即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宗旨,远形近内气之妙义。也是坤顺乾之妙旨。即“以无

入有”为近外形;“以有入无”成太虚一体,则为远外形。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宗旨矣



  从古代修炼宗旨:“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一句,可知“身浑形远之道”的阐释

是比较接近作者本义的。这也可从下面“群魔尽散”一句,得到证实。

  群魔散尽,正阳纯粹之精,沐浴全身,自然具正直之风,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儒

雅温和气象,故而高人义士得以接近。

28、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由上述之论,故知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无所不利。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止戈之法,如斯而已,即求处世

为人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就是人和。人和则可止戈矣!

        有武备而又人和,自然无有争斗之事发生了。然同道之间的切磋较技却是经常存

在的。这也是人和的一种表现形式。全在尊贤容众之修为尔。

        29、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

息也已:满篇经文,阐述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

内容,字字珠玑,句句精髓,启人慧悟。先贤诚以慧笔挥洒而出,乃见龙飞凤舞,是神思

非人力而能为之,是心血灌注之结晶,光芒永照后世。阐修炼之仙机,本依天地之道,果

成几绝之奇文。我历观众家武谱,虽皆精髓之论,秘诀之言。然统贯武学之精华而为上上

之谱者,当首推此剑经了;能历观千古武学之宗旨不变而全面阐述者,亦此剑经;能启后

学,由生之等级的论述,也是此剑经了。

  作者尚谦虚而言:“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我认为其对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入门修炼

、建体、至用,及以术成道而达神化之功的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论述,已十分完美了。进

阶层次论述得相当清楚明白了。正如其所言:“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确实如此。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可称齐备了。

  后学者,果能依此而阅读、修炼。披星戴月苦心修之,定能功臻大成艺境。当不愧对

天生地养之德了。必能有济人济世之才可以施展其抱负了。

  不要说略略千言,乃前贤寄托厚望的情意悠长。言多莫如言简。言简即可阐明,也就

可以了。若依斯言而修,功德圆满是件艰难的事。但要从知开始,从容易的地方练起,循

序渐进,日月积累,定可功成艺就。修炼之难,也就觉得容易了。

  练身要在练心,即心气通则气盈神灵,直养先天自然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无害者

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愿从此成为万代修炼者的遗规。修炼者知道“练身要在练

心”是不可更改的规矩。则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代代传承,自会绵绵不息,永不失真,可

造福后学为无量功德矣!

        30、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如果能克

己之欲,舍己之见,依此剑经所言传统手战之道的法式而修行,定能功成。如果说继承传

接而代代不失,现在看来,难得其人也。所以谨笔之于书,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

。故将其中妙旨及变式,备详于后面。特再三致意,此为至宝,有识者当勿忽视之。

  由此论可知,前贤恐此学几成绝艺,故笔之于书。如后人有识者得之,即可修炼体认

,复能广而传之,可知前贤对后人寄托之厚望。我识此为修炼者的至宝,故而尽力而阐释

之,以方便今人参照用之。数十年后,剑经中所论传统手战之道的精髓,将会普及开来,

可使传统手战之道再度光芒辉煌,造福于人类。

        小结
        我以注解《浑元剑经》中的序文和剑髓千言两篇文章论述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

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精义,以导出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

,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精义的内容。可以看出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产生、流传,自有一

定的历史之渊源的。而今之陈、杨、吴、武、孙五家太极拳的问世,皆源于更早的时期之

体用一元论的思想,正如《浑元剑经》所表达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学说之产物。何况《浑

元剑经》又可名之曰《太极剑经》。又因为《浑元剑经》的产生,要早于陈、杨、吴、武

、孙五家太极拳的问世;陈、杨、吴、武、孙五家太极拳的理法又似继承(文武文化的继

承)而没有超出《浑元剑经》的理法框架之内容。故而以《浑元剑经》为引子。(全文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举报

幽羽

2015-7-23 22:18:00

赞一个!!!
回复

举报

贷卑秀

2015-7-23 14:57:40

骂人也是要有水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敏唯溶

2015-4-18 23:01:10

支持楼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貌嗓失

2015-4-13 13:20:31

这一年啥事没干,光研究楼主的帖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锥弁

2015-4-12 22:34:55

有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皑港苎

2015-3-23 14:50:55

信楼主,考试不挂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的头像是本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缇顼

2015-3-23 09:34:35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

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

,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

。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

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忍辱为先。进退得宜,便为

知止。若茫然而进与退,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是

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

偶然乎?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

,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

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

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

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

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

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

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

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

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

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

免作辍之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

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

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

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

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

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

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

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

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

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

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

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

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

,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

。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

,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

,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

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

敢慢视哉?

  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

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

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

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

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

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

)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

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

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

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

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
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

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

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

之证。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

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

一。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

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

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

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

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

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

,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

,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

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

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

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

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

。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

,体用至矣。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

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

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

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

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

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

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若偶或稍漏

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

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

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

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

,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

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

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

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

如斯而已。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

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

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

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

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河北云中子许立福识

题名解:
剑法精髓数千言,字字言珠玑,句句论真谛。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

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始终过程,揭秘殆尽矣!

注解:

        1、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圣传“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修炼宗旨而设立,乃中正、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

不及。以柔为体,以刚为用,柔弱其外,内敛刚毅,“以柔用刚”的化打合一之技法功夫

。故和缓之中具锋芒锐利。上乘者,周身锋芒不断,攻则对手不知其所守,防则对手不知

其所攻。虽锋芒犀利,全具温柔之气质。柔外刚中,灵则通神,随其往来,无过不及,顺

势借力,丝毫不差,故人不能知我。敌动则知其咎,我独能知人。意在人先,随感而应,

应无不当。外形内感通灵,一神灵明高照,黏走相生,不差丝毫。听探知真,顺化入妙,

打在不打之中。闪展腾挪,脱身幻影,无踪无迹,有力者泻之,用意者补结,皆在给对手

过上加过。神化之功不过如此。皆因浑化归一的虚灵之道体能生万法,故有一而三之元玄

的至妙之用,则自然具备将帅的万夫不挡之真勇。其功夫不外“内文明而外柔顺”也。

  翻手风云覆手雨,疾如迅雷不及掩耳。进则闪电雷鸣,退则雨住天晴。如龙灵变,用

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则物不能逃。疾如箭矢,快似闪电。起若惊

雷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拳打一片,形神合一,外形占位犹如一夫当关万夫莫进,内

劲骤发一如摧枯拉朽一般,将人跌翻。资三捷之成。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名速。

不撄人之力自能随人所动,依人所变,变化无形又无穷;舍远求近,黏走相生,以柔用刚

,不疾而速得真宰。仗艺可除人间邪恶;恃功斩断魑魅魍魉。一身凛然正气,众邪无侵。

相互较技,切磋功艺,破阵夺掠,随手指点,处处皆兵,正所谓“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

何处何处发”。此即“周身光芒不断”的真功夫尔。

  内可驱除众阴邪,然后立正阳;外可临危御敌而保身;自可趋福避祸。有此三种功能

效果,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故应视为珍宝。其本就是无价珍宝。全在人如何用之。

  运用可有内外神通,当达到清明光灵而不昧的艺境,身体刚健,众邪不侵,自然长生

。但在修炼内功之时,必须运用“来者是真、过者便假”之法宝,才能扫除群魔则烟消雾

散,挥迷障则石走云崩,方达清明之境。再练“天一生水功”和“地二生火功”,自见入

水不溺,入火不焚之内景象。功到自然之时,清明灵光,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备

神窥其势,意觇其隙之功。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不视而见知,此乃神明艺境、神化

之功也。修炼已达拳道合一之无上境矣!故有此神效,并验之不误矣!

    此乃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故具有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最佳状态,又以

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相互为用,才有过人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艺境。但必顺随

为法,以柔用刚,才能“权”之称量无误之至用。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神明艺境,神化之

功,此也。即纯尚先天自然之力,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以柔用刚,才有此向机御变,因变

致神之妙用。非此,不能得此之攻防的真功夫尔。

  故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温文尔雅的将帅之大雅规范的气质风度,乃深湛的传统武

学文化的造诣之硕果。所以说:深湛之传统武术学问,因其理、法、术、功、形、意、体

、用之内容博大精深,但又一理而贯之,千古立法不异,修之不易,得之者又证验不误。

但门外汉又不能知之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之体、用精义尔。故知:太极拳术攻防

之道的温文尔雅的将帅之大雅规范的气质风度,及深湛的武学文化蕴育而能成之。其惊世

之功,乃克己欲以“以柔用刚”之技术的成道之人,方能得之,因其以为此乃稀世珍贵的

至宝耳。

        2、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有此神化之功

、神明的艺境。其为德亦若人之修德,要与天地合其德是一样的道理。“夫大人者,与天

地合其德”。即是此意。

试论之如下:

  天德,健运不息,阳刚之性,纯粹之精也。人之内气,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即心气

沉丹田的炼精化气,积气运行,则具健运不息,阳刚之性,亦纯粹之精也,此乃内气具之

天德。

  地德,镇静厚载而不躁,阴柔之质,顺从之德。乃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无骨,

则具镇静厚载而不躁,阴柔之质、顺从之德,此乃外形的地德。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

称名也,杂而不越。故刚柔有体、以体致用,然用之法则:以柔用刚,方是真刚。

  内气,阳刚之物也,又名健之体;外形,阴柔之物也,又名顺之体。此两者阴阳合德

,即“柔外刚中”匹配合一。则见刚柔有“体”焉,此乃名曰:健顺德之体。此两物合在

一炉中之炼,即阴阳之炉火之炼。还要经过内外匹配合一的“顺、逆、和、化”的四德境

之过程。即“明、暗、化”三劲之过程。始于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最终可达太和一气的

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此名曰:法身道之体。

  然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之匹配。就分出了内气为君主,外形为臣民的主从关系。不

管是内气的修炼,要经过“元亨利贞”的初始、亨通、详和、正固,四个过程,才能达到

健运不息,阳刚之性,纯粹之精,可为君主之用;外形的修炼,亦要通过“元亨利侦”的

初始,亨通、详和、正固、四个过程,才能达到静而不躁、阴柔之质、镇静厚载,可为臣

民之用。但外形必须顺从内气之时,执著于正道,才会有利,才会有其所用之处;内气、

外形之柔外刚中的内主外从的匹配合一,也要经过“元亨利贞”的初始之明劲、亨通之暗

劲,详和之中和,正固之化劲,四个过程,才能具备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即是“统

三才于一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

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即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经过如

此的修炼,已达到完善之最佳的状态了。以柔用刚,方是真刚,必然有出神入化之奇功妙

用。(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铸法立说,其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起始于神明艺境之人。

然代代传授却依乎道术,就是“内功心法”。术者,几近于道矣!故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者,虽拜明师,犹贵知道、明理、得法,按法专心修炼,心领体会,百倍用功,哪有不成

功之道理。而此专精之“精”字,更有深意。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认为:内炼精气神的功夫

为精;外炼筋骨皮的功夫为粗。有“内外精粗无不到”之说法,可为之证。故下面专论精

、气、神之内功修炼的精微妙旨。皆是务以意会,法以神传之妙法的论述。

  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精神者何?气无形,属阳,是神化之灵气;血有质,

属阴,而来于精气所成。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尽;精实,故能充塞凝聚,坚硬莫

敌。神必牧精而显神通,精必附神而显功能,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敛之则如混沌一气,

充填骨节形骸之间,坚硬莫敌。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同体。这

样,乃知气力者,精神也。无形无象之精神,能胜有形之物的道理即在此。修炼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此精神乃“物物非物之物”也,即“真气、内气”,现实所

说之“内劲”,即自己的法身道之体也。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认识了上面的道理,就应该知道:惟有“聚精会神”才

能以壮自身之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虽竭尽毕生之心力,也漫无适从也,

终无所获知。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

  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用意收缩,用意将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丹田之中,

而不从下走泄。采集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身之气,尽归于丹田,而不让散;下上

之气团聚于丹田,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自会其中。此正是“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

之本源”这句话的精义。所谓“天地之气”,乃以自身小天地而言的。以人而论,肚脐以

下为地,肚脐以上为天,采天地之气,即下要尽提而入丹田中,上要采集而入丹田中。此

乃“浮气聚要”之法。即“上下凝乎中,中气甚坚硬”的聚气之法,又是“聚精会神”之

意。所谓“本源”者,即人的性命本于何所生?源于何处来?归为一点,乃“真元一气”

尔。即真元一气是自身生化之本、性命的源头。认识到这一点,则知“聚精会神”的聚气

法,乃培养人之本源的方法。即求“内气”、“内劲”之法,即根本壮则一身自然健壮。

修炼从根本而立,而末自从矣!

  然“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又作何解释呢?此乃讲“阴阳炉火之炼,性成

于元亨利贞”的系列之内功修炼法。即“内炼精气神三才浑化合一”的内功法。首先要知

道:何为日月之精?方可彻底明白。

  古人认为:心属火,卦象离,离火中天如日。肾属水,卦象坎,坎在少腹中,少腹太

阴之地,似月。日月之说的含义已明。“日精月华”者何解?离卦中一阴,乃日精;坎卦

中一阳,乃月华。“吞”者,乃日精一阴与月华一阳,相互结合包融之象,谓之“吞”。

此乃“阴阳和合,刚柔匹配,水火相济”之意也。只有“心气沉丹田”,才有“真气”不

断产生,是“元”始之德。不断积累而能运行,是“亨”通之德。运行畅通,疾缓任意,

是“利”的详和之德,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而内气在身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自身

内气健运不息而空灵轻捷之刚直不阿,是“贞”之德。可使自身内外中正坚固融合如一。

坚融之意于此见矣!

  上述所谓“聚精会神”的聚气法和“吞日月之精”的阴阳和合,刚柔匹配,水火相济

之法。实为一个意思。皆是“炼精化气”以求内劲。再“炼气化神”以得灵神。再“炼神

还虚”以求攻防之至用。这就是“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的精义。肯定了修

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先静炼筑基。即“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才能内窍通而坚

实。

  “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此句之精、气、神合一而能

得精神之清灵了。然“筋骨皮”三者浑化合一之内容未论。是指外形的“抻筋拔骨,展筋

伸骨”,及有内气参与而为主导的“柔弱无骨”之修炼,方能使外形的筋、骨、皮浑化合

一。即周身一家的动变坚融之境界。坚则接骨斗榫的方正刚发之用;融则九曲珠的圆融阴

柔走化之用。此柔化刚发,皆是“节节贯串”而成的,一是坚刚的外形架构,一是融柔的

外形架构。有此外形的刚柔之功夫。再与内气匹配合一,柔外刚中,以“顺、逆、和、化

”之四德顺序而修,必然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主从定位,才能浑化成为一体,才能使

自身虚静空灵,空则无不轻,静则无不应,虚则无不灵。即外形轻,内神灵。轻灵一致,

才具备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最佳状态。即灵则听探得清楚。轻则顺化得明白。以

灵用轻,攻防之时必然轻灵。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轻功”不会逾此之精义也。不具备自

身的轻灵功夫。“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

                                                      

        3、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此两句做何解释。雁书者,书信也。古有:“鸿

雁捎书”一说。书信者,往来信息也。飞取者,快也!此乃言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较技攻

防时,要以听探的良知尽快地扑捉住对方动变的信息。好抓住对方空隙方能一战胜之。而

“飞取”信息,又是“意在人先”之意。而“意在人先”的功夫,又是“听探”功夫高度

集中升华而来的。总之:没有“轻灵”的功夫艺境,是不能以“听探”而能知人的,舍眼

清明的审时度势,更不会有“意在人先”之境界的。此乃“彼目混滞者,其内无实学,虽

外饰以色庄者也。若此者,其必助资于敌,又安见玄元浑化无方乎”一句话中所批评之精

义尔。

  “远逐鸿迹”又是何解?逐,追逐也。鸿迹,由听探和意在人先所扑捉到的对手攻防

变化之动态迹象,必以自身的内气率领外形紧随其后,因势而发之,或击或化,皆见景生

情之意尔。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此乃言顺化之良能的真实攻防功夫也。

  由此可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两句之精义,是说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

能在攻防中相互为用的重要作用。攻防虽繁杂,瞬息万变。但皆是“以听探用顺化”而完

成的,实无例外。非自身轻灵,不能如此而用。轻灵的听探、顺化互为其根的相辅为用之

精髓见矣!

  而关于自身轻灵功夫艺境的描述,众前贤皆有论述。今录两条,以资对照:

  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象: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撑

只是用意,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

具要相随。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动,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

,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

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清代李亦畬太极拳谱?五字诀》
“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此说又是何意呢?

  先论自身轻灵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有此自身功夫艺境,何以通妙?而能超众

?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此在论述攻防运用之方法、准则的重要性。即前面所言“远

逐鸿迹”的方法、准则。我解“逐”字是“追逐”。逐是驱除之意,然“追逐”则是在后

面追赶前面的驱逐。此乃用一个“逐”字,非常精辟地申明了攻防运用的方法、准则。即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攻防法则。以柔用刚的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

打力尾;让,中不让技术方法。实施“无争为争”的法则。此即“无为”法,即“不先物

为”的法则。只有执此不先物为的无为法,才有“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的至用。只

有执无为的无争之争,才能通往“尚意不尚力,尚德不尚力,人不能知我,我独知人的借

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境。最终可达“寂感而通”之艺境。按技术方法而论,就是以

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

而此“无为”法,早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论述。其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

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此论充分说明:道的常规法则是无为,故能无不为。善修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不以强力胜

人;而是以柔用刚的尚德不尚力,故善战者不怒而和颜悦色,即具温柔之气质风度,和缓

中锋芒锐利,灵则通神,玄能入妙。善胜敌者不争,惟顺从而随之,善借用人之力而在后

,后即下也。此法施之是谓不争之德。是为借用人之力。惟此才是“无为”之道法。正是

以柔用刚、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之道法尔。

  而关于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无为”法,在较近问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更

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录而论之于下: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此乃论述的“无为”之“道”的顺随之方法。即以柔用刚“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一而

三之元玄的妙用。

  根据此无为的以柔用刚的顺随之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妙法,其又列举了

:左右、上下、进退,各个方面的用法内容以论之:“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

杳(左已去)。仰(上)之则弥高,俯(下)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此

六法皆述以柔用刚的顺随法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用的艺境的。

  如能自身攻防的全体大用,皆如“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施之,则毫不受人之力

,故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艺境。不受人力,动而顺随无为,即不先物为。故

能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现象产生。自会有“英雄所向无敌”之至用的事实了。这

就是“而能超众,能御大敌”之论述的精髓。

  有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再以道的顺随无为为法。即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以柔

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此足可以说明是一切攻防之道的“祖制、祖训”了。

此即体、用的三才合于一致,炼至浑化寂感而通的精髓之妙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练、

体、用之精髓,在于兹、莫过于兹尔。故称为“祖”。

  知精足气则自清,气足则神至灵。内而精气神之清,外而筋骨皮之宁,灵神合清、宁

而一之则自身虚空轻灵。有此轻灵之身,再以顺随的以柔用刚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为法

,则精足能战之耐久,气足则呼吸匀而不憋闷,神清静而又圆机活法融为一体之中,则变

化莫测乃自然纯化之功夫。此乃说明内练精、气、神筑基之重要作用,具有精足不知饥,

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自然健身强体、攻防技击两不相悖之功效。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内外三才浑化归一而得“虚灵妙境”,再以顺随的以柔用刚

之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法实施。达到体用浑化寂感而通的艺境。修炼拳术和修炼剑

术,可谓之:“拳成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的“绝学无忧”之艺境了。

  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此二者之艺境,可超凡入圣境。能此二者之艺境,便可

战胜众多高手而成为高明的手战之大家。

  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能达到超凡入圣之境,高明的手战之大家,方可不负古

人留下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以为保身之计的立意,方不负仙家、佛家

苦心经营流传下来的内外兼修功法之衷诚的善心。

  此段精辟之论述,可谓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矣!凡修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者,必须精通修炼、运用的此段论述之内容的精髓妙旨,方可达道至真之境界



                                                         

        4、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此段首言:“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

自有主”。如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论之,则是:“形拳成于外,则真气备于内,是尔身心

自有主”。其意义相同。可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气、外形之君臣主从的认识,传统

手战之道中,是一致的。至于传统手战之道的对敌之至用,自可出手见红,伤人杀人立见

;与人较技,可以用必打犯不伤人而胜之,又不结怨生恨;自修可驱众魔而立正阳,自可

成真人之身。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当达到无师

智的艺境,即自身之自然智慧打开时,便能知常人所不知,能常人所不能。古今之事、物

的生成演化情况的因果原由似如亲目所见一般,豁然贯通开朗;谋划各种事物自然周到详

密而无疏漏,协调治理系统化全以直接感觉而能通达。儒家的抵抗外侮,以此而威行。此

即说儒家的“中庸”之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柔用刚乃以柔弱而胜刚强之法。即尚

德之大仁大义之勇。道家之降伏对手、无争之争的“无为”法,以此“无为”之修,必“

惟道适从”,只有己之私欲空无灭净,方见道之真;佛家的“明心见性”之真空说,只有

“见者不是,不见者是”以此而功成。此三家无不是以“内气”备于内,为身心之主,而

能至用的。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义尔。就指“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而言的。内

气之运行展布,修炼时为“相”,此时心自安静,身体顺畅通达;较技时为“将”,可统

率全身征战。此即“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的“主”之义尔。

  而关于儒家之御侮,道家之降伏,释家之真空,皆与传统手战之道的学说相一致,孙

禄堂先生有段精彩的论述,可与之对照:

  “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

,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

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各有

所得也。形意拳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

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始,以虚无而

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

合而为一者也”。 《拳意述真》由此论述可知,传统手战之道本一理而贯串者也。正《九

要论》中所言: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

一。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拳事亦是如此。可知,古今武学大家之论拳,论手战之道皆此一理法尔。

        5、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上一段谈到“剑气备于内,

是尔身心自有主”。而此剑气正是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精、气、神,内三宝得以浑化而成

的“正阳”之气。其名“真气、内气、中气、内劲、精神、神明”等等,显示出传统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阶段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立名不同,但实质所指无异

。此乃因为从修炼、建体、至用等不同角度立论而形成的。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内气阳

刚,身柔、心柔,故“柔者刚为主”,即攻防的“以柔用刚”,乃身心之用内气尔。

现在,又提出了剑气是“罡气”。对于罡气的注解,说是天的最高处之气。实际上罡气就

是“纯阳之气”。术家云:“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就说明了“罡气”乃指天之正

气而言。实指乾卦六阳的健运不息的纯粹之精气。但为何名“罡气”。我们从罡的字形,

乃四与正组成的。含盖着四季的正气之意思。又指出此“气”具有“元、亨、利、贞”之

四德,故曰此气时名为“罡气”。而此罡气,乃宇宙之间,亦必恃此而化育、主宰生杀权

宜。故习拳者之内气乃充满自身之间,各种攻防拳势亦必恃此化育而出。其亦主宰攻防较

技之胜负的权宜。然对此“纯阳之气”的功能之赞颂,《易?乾卦?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

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本来这一段论罡气之说,应是上段的结尾之论。从下面所论本段之内容,谈的不是同

一话题。就可以知道了,精髓所指,各有其处,各有其妙。

  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应把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当作躬身自厚的成才之学

业来研究,则必知贵于精,即精于内气为相、为将的修炼、至用之事的内容,方可达到克

己之欲而以术成道,即内文明而外柔顺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终致神化之功的神明

艺境。精心于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研究,按法修炼、精熟“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

合一的至用。精心学习、专心而练,心领体认,步步层层皆有功法之证验。还要谦虚。训

曰:“谦受益,满招损”。正所谓:理不明延明师,法不清问同道。不谦虚,何能受益。

况修炼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方法繁多系统博大繁杂精深,又浩渺而无止境,理不

清延明师、法不明问高友,稍有不慎,便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谦虚谨慎何能修

成正果。拳谚云:“武不善动,一步错,百步歪”。也是讲的心要谦虚之意思。又指精于

内功的修炼。

  艺当熟习。即攻防招法实施要熟习。何谓“熟”。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功自出。一

切攻防招法的运用实施,曲化直发、以柔用刚、黏走相生、无心而用,随感而应,应无不

当,谓之“熟”。

  当能胜人,艺境升华,能胜众人,亦不能骄傲,亦不能自认为了不起。要有“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的思想。要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的方法,要树立人人为我师的观念。此乃“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

的含义。习练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志在治学业以修己,便可自觉地能做到了。能做到在

同道中相互交往切磋技艺时“知而不言题外话”。千万莫要“言而不知其内情”。此乃“

志莫骄矜”之精髓。做到了便可业至于精!而“业”字,古有:“三阳之气谓之业”的说

法。故知:“贵业至于精”,乃指内气功夫贵于精。何谓内气之精?即“放则弥之六合,

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之谓欤!

  然“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此“内必籍五

本以佐之”的“五本”之意,乃精髓处。细论之如下:“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

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

始。

  夫五运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

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

,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故曰:天道远,人道近,地道化。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此谓天覆地载,上下相临,万物化生,无遗略也。由是故万物自生自长,

自化自成,自盈自虚,自复自变也。夫变者何?谓生之气极本而更始化也。孔子曰:“曲

成万物而不遗”,此意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微兆也;金木者,生

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拳术中之上下,心为君主,为

上。内气为臣,在下。此一说也。内气为君主为上,外形为臣民为下。此一说也。故内气

又名“中气”乃此之谓也。再以外形而言,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此亦上下也。

拳术之中,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用者,在人之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

人之居也。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主之,万拳由之

,此之谓也。故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关于

这段五行、阴阳之论,拳家论说已至明也。陈鑫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

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杨谱》说:“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

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此两段乃言说的拳中之内气、外形的“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及“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

之精髓的。

  然“五行为本”之精义尚未点透,容下面论之:
《陈鑫?太极拳权论》说:
“至于人之一身,独无运动乎?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

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于是苦心志,劳筋骨,使

动静相生,阖闢互见,以至进退存亡。其穷其变,此吾身自有之运动也”。

《九要论?五要》中说: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行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

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性;肝为木,而有曲直

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

行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中说:
“肾属水脏,而主骨,乃生肾而长骨。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

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主血脉,乃生火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

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金能生水,

肾属水脏,而主骨。五脏依次而长,六腑依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成,

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固不可须臾离者也”。 
 王芗斋言:
“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土力、火力是也。即浑身之筋

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无处不有如树

木之曲直之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

行踪无定,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

属火,故曰火力。周身元满,敦厚沉实,意如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

土力。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充塞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

也,……。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耳之五种力,此

方谓五行合一也。……。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也”。

(注:关于此段文章的真实性,姚仲勋先生注曰:“五行合一一章与后说无异”故而取之

。而取之之意图,是论“五行本一气”之观点而。关于王芗斋的五力说,乃五种能力而言

的。此“力”字,并非现今“力学”中的力也。特此说明。但此段论述,特表露出“静”

态桩功,乃修“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的方法。即是“浑元功法”筑基之说也,由此

亦可窥探王芗斋所述拳学之练、体、用的内容之详情了。)

形意拳门的先哲们遵从“五行”之意,而创立“劈、崩、钻、炮、横”之五行拳。以崩拳

属木、似木有曲直之形用,取东方蓄而生发之势;炮拳属火,似火有炎上之势,取南方浑

发鼓涨之势;横拳属土,似土有敦厚之性,取中央静定稳固及中枢之用,以统其他四拳;

劈拳似金,从金性锐利劈下,从革之灵而善变,取西方肃降之势;钻拳属水,似水之无孔

不入,善变无常形,取北方肃敛冰固之坚。总之,形意拳以三体式立意,天地人三才浑化

以建“体”。以五行拳立意,以完成神、气、形三才浑元归一的一而三之元玄之至用。以

得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以及以听探用顺化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听探顺化

相互为用的攻防之至用。

所谓“一而三之元玄”的至用,即听探之良知为静;顺化之良能为动;而听探之信息入内

之处理中心,而未发出顺化指令之前,是谓动静。此乃自身的“一而三之元玄”之机也。

此才是攻防至用的核心内容。前贤们以五行拳而立此意,当五行拳的修炼达到此艺境时,

即五行拳之立意的功夫修成,再修“十二形拳”的内容。以收全体大用之功夫成。

  明白了“一而三之元玄”之义,再看:“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漏其机

;若言其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

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拳术之基本法则乃“以静用动”,“以静制动”等等,拳诀之

内容,无不了然于胸中了。无有出“五行”之义者也。(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
     前引数条,乃先贤论拳之练、用,皆本五行而论,从不同角度立论,阐发其微旨妙

义,以为习拳者所能用之。然为何皆能从五行而立论呢?五行学说,乃《易经》中五行的

哲学命题,五行学说,可解天地之道理,可依此而治国、安邦、平和天下;可依此而治军

能成善战之师;中医依此而立生化机理学、病变机理学、药物性理学、辨症诊断学、辨症

施治学、可治病救人,等等。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大家们亦从“五行学说”中的自然之

生化机理说的法则中,全面的探讨、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

功夫艺境升华的理法、准则。作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

境升华中之理论根据、方法之源。指导修炼实践、攻防之用。故五行学说乃一个习拳者必

修之内容。为说明这一点,讲明五行为本之精髓,今简介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
  木、土、水、火、金,相克
  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脏所主: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五官:又名五窍:肾开窍于耳,耳为骨之官;肝开窍于眼,眼为筋之官;心开窍于舌,舌

为血脉之官;脾开窍于唇,唇为肉之官;肺开窍于鼻,鼻为皮毛之官。

        五脏所藏之神:心藏神。神者,精气之化成也。《灵枢经》曰:两精相薄谓之神

。即“离中之一阴精,坎中之一阳精”。此两精刚柔相合炼而成之之精,谓之神。此即“

一气灵明不昧者谓之神”之“神”。乃内功修炼中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所生之“

神”。乃自然之神,亦即生之制之“神”,亦名“先天自然之神”。又名“元神”。乃真

元之气所化生之神。此神藏于心中,乃心之主也。即心之最佳功能。故此“神”圆融,具

有内外之神通功能。

  肺藏魄:肺之神也。精气之匡佐也。《灵枢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并精

气而行,匡扶、辅佐“元神”而成事的功能。通常称为“魄力”。肺脏功能健全,则魄力

充沛。

  肝藏魂。魂者,肝之神也。神气之辅弼也。《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随神往来,辅助神之灵巧而成事之功能。魄并神而行,辅元神之力也,故曰“魄力”;魂

随神往来,辅元神之灵巧也,故曰“灵魂”。故知:神之往来,必有“魂魄”而相辅佐,

扶持匡正,方能建其至通至用之功。

  脾藏意:意者,记而不忘者也。《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又,心有所忆,

即时心之所发,谓之意。意者,心之使者也。所谓“以意行气”,气所行之处,气所行之

情景,皆记录而存储起来,以备即时提出而用,此乃意之功能。可知脾脏康健则意气风发

,动作功能准确而无误。谚云:“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功自出”。其理在此。

  肾藏志:志者,专意而不移者。《灵枢经》曰:意之所存,谓之志。肾受五脏、六腑

之精,元气之本,生成之根,为胃之关,是以志能则命通。乃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五行本一气。是说:五脏之所生成,乃先天一气,即肾中阴阳相薄而逐渐生化而成之

。五脏即成,自有其五脏生化之功能存焉。此乃一定之理。然于修炼一事,本于五脏由内

主外之机制,通过系列的修炼方法,求根从本,由后天复返先天。即以五官掌管外五形复

归于内五行五脏之根本,再以五脏复求其根本,五脏之根本,五脏之气。五脏之气的根本

,乃先天真元一气。此乃是“顺生人,逆修仙”的道理。这就是“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

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的精义。也是“外有三尺

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之安闲,无事纷纭耳”之妙旨。此妙旨精义,即“五行

本一气”尔。

  然此一气者,乃炼精化气之“自然先天之一气”尔。此自然先天一气,乃自身攻防动

变之根本,而此“先天一气”之景象,正是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之境。正所谓“太虚

寥廓,肇其化元,万拳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万拳资生。势弥六合,七

曜周旋,八锋锐利。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攻守弛张,生生化化。上生者,有

情有识;下生者,无情无识。上化,形容彰显者也;下化,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识,彰

显形容,天气主之;无形无识,蔽匿形质,地气主之。禀元灵气之所化育尔。五本之义,

不过此也。正《易》曰:天地絪蕴,万物化醇,斯之谓欤。

        有此五行精义之论,可知: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本顺生机之自然,去其

害生机者也。是在神为非人力也。故能始终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

        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之功果,乃仁人志士之珍宝。正人君子所获,必为

恶歹人之所畏惧也。故爱好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也要知道爱好传统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并勤于修炼,本是好事情。但要知道:“应用不当,也会变成恶劣的事”,这

才是最可贵之处。此即“好而知恶为贵”的意思。即不能仗艺欺人、不能以强凌弱等。

  或徒负气好胜,不能忍让,每因争端而生嫌隙。总之,一旦私心欲望胜乎情理,而起

是非,小则卤莽而坏事、或伤人、毁物、或被人所伤,大则积怨成愁,积愁成恨,反恨成

仇而斗狠,将会祸延无止无休,诸事纷纭不得安宁矣!故拜明师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

,必然忍让为先。方知“以柔用刚”之妙。否则,必不能修成正果。

        6、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

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确修炼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因为“法分三

修,游历三境”,故而有三种变化,已致攻防形拳招熟的小成,望之威严,像个习拳练武

之人,正是:“易骨:练之以筑其基,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一

变也。其中尚见猛烈之气,性尚不真。“故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

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此言何意?谚云:“学拳习艺三年,世无敌手;再

学三年,寸步难行;再学三年,世事洞明”。此谚语说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只达到

小成的艺境,离得“道”尚浅尚远。小了说不能终保其身,大了讲无兼济天下之才,尚不

能至用。故还要再深造精修,方能达到自身的合道、体道,而以能长治久安。如何而修?

即在明“天文、地理、人事”之学问。将其理法掺入于拳法、剑法之中,再经过一番细心

的体认、知而改之,择乎中和之道以成之。在这番细心修炼体认、知过必改、择乎中和之

道的系列过程中,更要谦虚谨慎,不能任欲弛张,务必唯道适从,坚守“以柔用刚”的中

和之道,方能达到修炼的预期效果而得“道”矣!正是“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

,俗云:“筋长力大”,其筋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即之也温的二层功夫艺境。

        何谓“天文、地理、人事”之学问的内容?《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即修炼而得道者,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以长治久安。此是何说也?本气形之文理耳,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言,位天者,天

文也,即内气也;乾尚文;位地者,地理也,即外形也,坤通理;通于气形之变化而至用

者,人事也,文诚于内而理形于外,谓之文理通,攻防之道明矣!然须知太过不及之道理

。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即内气、外形之用。太过之病,源于先天之神昧而不明;不

及之病,源于后天之形阴邪不尽。故五行拳的运化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中以和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乃长治久安之理,此乃内气、外形修炼、至用之常

规,失此常规则内气、外形,隔塞矣!诀云:“拳有寸隔,见肉锋伤。”此之谓欤!隔空

方能打人至妙矣!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匹配合一而致用,以柔用刚,神明为之主宰,阴

阳之往复,刚柔之幻转,攻防最能表现其是否是“太过不及”。政明者,必中和以应之。

此为得道,是谓德化政令。

        “政明者,必以中和应之,此为得道,是谓德化政令”。只是懂劲的中成功夫艺

境。夫德化政令,乃和气也。尚稚嫩。故还要细心觉察在攻防动静之中,虽有德有化,有

政有令,但亦存在“有变有灾”之杀气,此由神明、内气、外形等物而为之的,而人应之

也。即德化政令的“中和”之气,其动静胜负,施于万拳之中,皆悉能生成。然其变化之

过程中尚存有灾祸之杀气隐伏其中。杀气者,其出暴速,其动骤急,其行损伤。虽皆内气

、外形自为的攻防动静之用,然人体有不胜其动者。故杀气之存在,必然损伤自身内外之

脏腑、官骸,轻着致病缠身,重者可导致早亡,得不偿失矣!

        所谓之杀气,就是阴邪煞气。故拳诀有:“采战七十二阴邪”的说法。而採战的

精义有两种解释:一是,“而后採战身中七十有二,无时不然”的说法。此採战二字论说

的是自修内功法“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内容的,纯属于建体中的内容;一是,“

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于採战,差微则亡耳”的说法!此採战的说法是外功修炼攻防技法

的“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内容的,乃属于至用中建体、建体中至用及两者相互为

用的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内容。就是外功要实践练的意思,才能从有形练到无形的法身道

体之真功夫艺境。而採战二字实际上的精义,不管是内功修炼,还是外功技法的修炼,都

是在採集自身内的正阳之气,用以战胜而消除自身内的阴邪之气。简单的说法,就是:採

战。这就是:“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一句的内外双修之精义。就是说文建

体、武用精之内外双修的法式,都要达到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健身、技击,功德艺

境并行不悖的效果,这就是採战二字的全部之精义。而“无时不然”一句,乃说的是:“

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以养为修炼功夫之法旨的说法。颐养正气便是驱除邪气的简便而

又正确方法。这就是“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

,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的精义所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应具温柔之气、正直之风,必是以柔用刚方见和缓中锋芒锐利

,灵则通神,玄能入妙,以体道归一。然此时细察自己攻防之用,内心尚存致胜的活动,

外形尚求之出招势暴速,其动变骤急,其行必受损伤自身的杀气之害,即应立改之,改之

法如何?其方法很简单。即外形和心秉“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则无不应也”。其理,

乃“执天道而行,灭己之欲妄贪心”也就是唯道适从,必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尚意

不尚力”,“尚德不尚力”为宗旨。以柔用刚的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

,打力尾;让,中不让”,为法则。方能外各从其势以化之,内调致中和以去掉杀气。此

乃以“道”的顺行为法,便可去掉自身之杀气。又可以此而观天下之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人,有德、有过者也。及德与过的孰多孰少,便可推知其远近之祸福之果报了。有德

者,则天降福以应之;有过者,天降祸以淫之。则知祸福本无门,惟人所召之。

  是以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象见高而小,即未即祸,亦未亦福。象见下而大,福既

不远,祸亦未遥。凡修炼者,从一开始,就当唯道适从,以柔用刚,修德省过,以候厥中

。此乃“有德者得之”之精髓矣!凡修炼者,苟未能改过慎祸,尚横气之强壮,而务求福

佑者,岂有是理哉。

  象见高下,是福是祸,观象睹色,则中外之应“一”也,即天人一理也,故人亦应之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以“修德”为本,故能“趋福避祸”而通达造化之机。所谓“吉

人自有天相”乃言此义尔。

  然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德化政令的动静损益,应如何把握呢?即自

身内气、外形的攻防动静,阴阳往来,以德报德,以化报化,顺随而为之,纯任自然。而

杀气者,只能去之,不能加以强化之。自得中和之道而致寂感圆通之道境矣!攻防往来,

内气、外形、错综其用,虚实变化,全在称量,其胜盛己复盛,其胜微己复微,则无过不

及之病矣!不应以盛报微,则过也,贪心所致;不能以化报变,则不及也,懦弱所致也,

必刚以柔化引之,柔以刚黏逼之。此即以柔用刚,方是真刚,才是正法。故曰:不能相多

也,即对过与不及不能再加多过失了。攻防往来,周而复始,外形有疆界,内劲有分寸,

气力分大小,恰到好处是功夫,皆在适度,不能过矣。过则失度,资敌致败之由矣!故曰

:不能相过也。内气、外形,攻防之中,相互为用。尤其是在“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

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功夫境界之时。攻防拳势中的开合升降,无不是内气外形

相反相成的“伏机”之机制完成的,故形开见气之合,形合见气之开;形升见气之降,形

降见气之升。此乃气、形的相互“伏机”之用。不如此则拳势必生“断”而不能接续之病

,自然不能有生生不已,源源不断之至用了。故曰:不能相无也。手战之道,攻防动静变

化,动必有变化,察其动之势,便可知其变化之机制。《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动。即

一动便可察知其是否吉,究其所用,内气、外形的“伏机”之机制是否完善。完善者,动

便吉;不完善者,动便出现凶、悔、吝,三种轻重不同的过失。故曰:“各从其动而复之

耳”。只有通过实战的应用,方可察知动变能力。察知即改,则渐无过矣!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其病生何如?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天地自然法则,外顺天道,

内顺自身内外器官之性情,纯任自然之修炼也。故德化者气、形详和善应也;政令者气、

形按章程的程式化训化达到非程式化之运用也;变易者复其先天自然之功能为修炼之纲纪

也。由于无知或己之私欲所致而盲动妄练,任力尚气,乃是伤害自身的开始。“以神为主

,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意气为君骨肉臣”之练用者,必然详和;“以形为制,尚气

用力,神从则害”的任气用力而猥知鲁莽者,必然诸病百出,轻者不通攻防之道,重者伤

害自身,疾病缠身,甚者危及寿命导致早亡。从攻防较技角度上来论,没有健康的身体、

充沛的精力,以疾病之身而角逐于较技场上,难免要遭他人的重创了。此乃“重感于邪则

甚矣”!如果单从攻防技击技术角度来讲,本应内气、外形、阴阳、刚柔,相济互用为法

则。亦应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人以柔走我以刚逼,此乃顺从的无为之法。如不精于此道,

自身“双重”之病在身,在与他人较技之时,不知以柔用刚的顺随为法,任凭顶扁丢抗而

施之,此乃资敌致败无道之法矣!此亦是“重感于邪则甚也”之意耳。王宗岳批判此种人

时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既“重感于邪

则病甚也”之意思也。

  所谓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精光之论,大圣之业。本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

。乃至道之圣学。故精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成道者,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传圣

道者,必验之于今;化气成形,万物皆禀,善言气者,必以物明之,必彰于物;气化之应

,如四时之行,阳气阴形之物备,故善言应者,必同天地之造;物生谓之化。内气之清,

外形之宁,神之灵明,乃三物生,故谓之化,即修炼生化而成之。物极谓之变,内气由微

弱渐强而为主,谓之极则变易;外形由僵拙至柔弱无骨之通灵,谓之极则变易;神由昧而

至明,谓之极则变易;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而有一而三之元玄之用。寂感而通,

无不能应,谓之极则变易。言万拳变化之始终,必契于神明之运用,故善言化言变者,通

神明之理。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能克以术成道,达神化之功的超凡入圣者,智周万物

,无所不通。故言手战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变化,言必有所发端之始,论述之终,

条理清晰而契旨,开宗明义则尊道。故其动手较技,尚无为则无不应,故无不为也。时至

此境,了无杂气,一派太和之象。此乃“洗髓:练之以清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

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转动,其轻如羽。”此即“听其言也厉”的大德无形之候

的三变也。

  上述乃修炼手战之道,艺达小成之时“犹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

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的进修之精髓妙义。不如此之修,不能达神化之功

的超凡入圣之境。只知此尚欠火候,故下面又有更精妙之论述。

  即于情志淡泊安静时候,静心以抚琴。涵养心性于至真之境。目的是化净身心的“猛

烈“之习气,效果可使自己内外一片温柔中和之气象。外人岂能知我文韬武略之深浅?所

至艺境之高低?他人虽看我是个习武之人,而有温文柔和之气质、儒雅之风度。此称为“

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正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严而不厉。故修炼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君子之修,有三种变化阶段之过程。望之庄重,就之也温和怡人,听其言面不动

容而声音严厉,功成艺就所致。功用到此,谓之文兼武备双全之将相身,究其所因,其必

修之有道。内功修炼内气运行,可使自身内清虚外脱换,是内气平和调身如宰相。较技攻

防内气率领全身,以柔用刚,内气为领兵之大将。此即“文兼武全将相身”之精义尔。此

乃健身、技击并行不悖之妙义尔。所谓“将相本无种,全凭人为之”。正此义也。修炼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正是如此而行之也。

  此种修炼而致文武双全之有道的人才,其出山入世兼济天下,亦有道也。当出则出,

当止则止,皆契时机,不以道殉身,其出入行止,亦不会失机,因其深知:勿贪为主导,

勿吝为先行。勿贪则不迷;勿吝则尽责。如有欲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详细地言明此中

精髓,即内气为“相”的“内清虚外脱换”的修炼法,直至“脱壳换相”之功果,和内气

为“将”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直至神明艺境的神化之功德。晓谕公众,让其明知而能

潜修,莫为己秘而私之,莫为己私而宣之,将此圣传精髓、要旨,化传万方,奠定国家选

才之基础,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小则终保其身,大则兼济天下之人,岂可轻视之也。此乃

勿吝之精义尔!

  常常回忆昔日刘伯温先生说: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建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此

正是明悉天文地理人事,而又善武而能止戈者的人呀。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

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而尚武。于此观之,“剑器”、“剑术”、“剑

道”,皆为奇珍之宝,自古惟然。其用不但主于玩器,其宗旨、趣味亦深广得很。修之者

,无不叹服其妙用至奇至神至效。

        7、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望古遥望,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得精髓密传的人,不在少数,一是他们得到明师所传,二

是他们立志有成,苦心练功。正所谓“无度不丈夫”。同样都是堂堂五尺男子汉,彼是大

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凭什么我不如你呢!就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言,拜得明师,

得师所传之法,精心修炼,百倍用功,他人练一次,我必练百次,他人练十次,我必练千

次,这样努力修炼怎会不能熟之,不能精之。

  而在自己修炼攻防招法之时,甚勿空演招数,首要在演练招法时,先明白此招法所立

攻防是什么意思?手法、身法、步法的基本规矩、及规矩与此招法攻防意思的关系。以及

此招数和其它招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规矩、要领,都要吃透,体认得到,要练得纯熟。

“纯”是时时处处合规矩;“熟”是抬手就做得出来不用思索。贯彻的是“意气君来骨肉

臣”练用之宗旨。

  又练招法时要设想有一对手在面前,与己盘手较对,手当如何攻防,步当如何进退,

身当如何变化,俱要算定,仔细体认,此乃由体致用的修炼之妙法。诀云:“练时面前无

人似有人”之精义而,如此而练,则招招具实用之体认,即体认“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

的妙处,此乃“甚勿空演招数”之精髓矣!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实战能力及艺境的提高,又不单纯在于苦修苦练。练是体认

的重要修法之手段。但决定其苦修苦练的方法之对与否,在于是否明道理。明道理者,必

内文明而外柔顺的“以柔用刚”之尚德不尚力、顺随为法,其所修炼方法正确,这样在正

确的方法之修炼中,苦修苦练则有明确的证验。否则,反而无功,甚或有害于己。故在勿

空演招数的修炼过程中,更须以“无为”的道之理法检查检看自己的所练是否正确,检查

检看自己是否以“以柔用刚”、“顺势借力”的方法修炼。检查检看自己是否“尚意不尚

力”、“尚德不尚力”。所用的“明、暗、化”之劲势是否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精确,是

否用中以治外的内主外从。

        能不能“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三节齐到力增加”的流畅施之。深刻体会什

么是“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什么是“以静用动,动中亦静”?什么是“不动之动的如

如不动”?为什么“无争为争”才是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立法之宗旨?什么是“浑之体、

元之用?以先天之神为体用,方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其奥妙何在?精旨何义?等

等,这些都要在攻防招数演练的同时,一一深刻地参透、理解、认明,并能在攻防招法演

练及实用中体现得出来,体认得清楚,还要以此不断地指导自己演练攻防招法及用于实战

之中。只有这样克己之欲,唯道适从,不断地修炼,方能有所收获,可以达到懂劲,终极

于神明艺境的神化之功夫成。此正是“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之精髓矣!此正是

修炼手战之道的“理明法密艺自高强,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另一种说法。即演练攻防招

数,是在理明的基础上而为之的,自然所修之法细密能面面俱到,无有疏漏,方能达到圆

融之机制,双控伏机之机变的至用。最终可达体用浑元寂感而通的道境。此中观点认为:

“不能明理,不能知法之用,而又苦修苦练之人,是为糊涂练法。持糊涂而修炼的人,劳

而无功是小事,劳而积过失,轻则伤及自身之健康,疾病痛苦缠身,甚者埋伏祸根,危及

寿命而致促亡。得不偿失矣!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首在知道明理。否则,不练亦

可。万不可逞私欲而妄为之。轻举妄动,致祸之根由呀!

        8、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

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从本文开始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具温柔之气

质,中正安舒之风度,和缓中锋芒锐利,灵则通神,玄能入妙。到第二段的资禀于阴阳炉

火之性,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再到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之主。至剑气乃

罡气。罡气乃“内气”,即经过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乃身心之主。还要

通过知天文、晓地利、明人事,去尽暴烈之气,以成一派温和之景象。直到此段才讲明,

练剑,亦说练拳,皆应该首先修炼内气为筑基入门。因为内气乃一身动变之根本、之主导



  这样,我们就知道,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不管是械术、拳术,都要先修炼内气功

夫为筑基、入门之方法、之道路,这是肯定了的。我们可从《易筋经?贯气诀》和《内功四

经》中所论述的练功顺序之观点,都可以知道的,都可以得到证明的。故修炼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先修炼内气的生成、运行,这是公认了的认识。是各门派、拳种统一的正确认识之

结论。这样就给我们今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方法、过程,指明了起手入门之道路了

,可避免走弯路或入歧途了。

  修炼内气的生成,也就是炼精化气。然炼精化气之首要在于存神。神不能息于丹田之

中,则精不能化气。故曰:炼气要旨在于存神。但如何能存神呢?存神之开始的功夫,根

于固精。何为“固精”呢?即古传“聚精会神”之方法。今详细介绍“聚精会神;固气存

神;炼精化气”诸法于下:

        聚精会神:什么是聚精?聚什么精?虽然在《易筋经?贯气诀》的篇章中有“上下

会乎中,中气甚坚硬”的说法;《三皇炮捶谱》中有“浮气聚要”的气聚丹田的说法。虽

知其意,但不确切。准确地说乃是:阴精、阳精之相聚,方才以此精而化气。关于此“阴

精、阳精”之物,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一章》中曰: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此论充分说明此物乃精,乃真实地存在着,而让人能够信实地真实可信,因其物

是有信验的。但到底是何物呢?此物乃是离火中之真阴精;坎水中之真阳精。阳精藏于少

腹丹田中,阴精藏于心中一气内。聚精,就是心气沉丹田内。与阳精相聚在一起,是名聚

精。阴阳之精相聚于丹田内而不散,是名固精。只有此固精法,尚不能炼精化气,必须存

神于此中,始能炼精化气。何谓存神?恍惚者,是本性元神,不著于知觉思虑,似知觉之

妙虑,似知觉之妙处,其中便有物。已知元神。而其中之物,乃一点真阳精炁,则必在内

为生气之根者。阴精、阳精,必由元神参与,则相合而化生纯阳之气。此乃古传“闭息伏

练”之法也。闭者,神在此中存之;息者,气停在丹田之内。伏练,神炁潜伏在此中,则

阴精、阳精、元神三者浑化,以化真阳之气。此乃炼精化气之功法也,正是吕洞宾所言“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之意尔,也是入药镜云“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之说,又是中医、儒家所言“阴阳和合,刚柔匹配,坎离相交,水火相济”之意思。然要

知道,修炼时又是:“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任其天机自然”才见功夫。法对自然是,功

到自然明。

  当炼精化气达到一定火候则真阳之气跃跃欲动从丹田飞腾而出,则顺势以导引法行周

天之功,在身体内运行,是为运气,或曰搬运。经过一定修炼,内气可在体内健运不息,

运行自如,而独立存在而不改。可谓之内气功夫初步修炼功成。当能达到内气具有“神以

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可为身之宰相、将帅,可行君主之令时,能此方可以论健身之要

旨;手战之道的攻防外用之修炼,否则,没有此内功建文体的功夫成,徒修外用之攻防招

法的功夫技术,因不具备较佳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也只是盲目的攻防技术,肤浅

的技击功夫而已。很少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艺境而能具备神化之功的。

此再一次强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以内功修炼为主的宗旨。再一次申明内气功夫在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中的主要和重要作用。即不修炼

内气功夫而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终不会得到圆满的功夫之正果。一定会半途而停滞不

前了。即不能再向高层境界升华了。此论的确如此。我曾于二十世纪80年代教了几个人专

习手法攻防之技,没有修炼内功,时至现在,他们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妙手、神手的艺境,

就很好地证验了“否则作辍之,鲜有完壁者”之论断。可知先哲的论断之确切,是会有此

应验的。

  修炼内气功夫,不要刚暴猛烈,也不要缓慢不前。内气运行刚暴猛烈,多生弊病,正

所谓欲速则不达;也不要进程缓慢,要见景生情,随情景而变化而升华,此所谓:“守一

法死,得一法活”。就是修炼攻防招数时,也是一样,松静自然,随机用势,不能运用刚

暴猛烈的后天之力法。随机用势,松静自然,也不是缓慢滞行之意。而是舒适和缓,即柔

行气之和缓,刚落点之疾快的快慢相间,目的是为了内气外形中和化一,心平气静而得势

势中正安舒的中和之境,即虚静灵妙之动变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且存机用势之攻防,

兼存精用气以养神。才是炼养结合、以练为养,以养而练,才能内气、外形,刚柔相济、

互根为用。这样修炼,内气为主才能具备健身强体,此乃内气为“相”之德;技击攻防致

胜,此乃内气为“将”之功,此两者并行而不相悖,乃内气为将相之身的精义。此乃修炼

之道也。

  外形的中正安舒、动变如行云流水,便能和中。即使内气平和而刚中。以为外形之中

枢、之根抵。则外形具备内感通灵之功,能和中气变化一致,而互为其用。此乃外形功夫

之要旨。此乃说明:练外形之纯任自然,亦是长生之修。外形动变纯任自然,必耗能量少

,耗能少则精气长存。故曰:练形亦可长生。

  活动筋骨,纯任自然,自然外形能柔弱无骨,乃得筋骨空灵之境,自然身体动变轻灵

了。筋骨轻灵,气血周流顺畅,当然自然之活力增加了。此“力”乃灵通的筋骨之活力,

变化无形又无穷之能力。并非力量之大的大力耳。此点一定要分别清楚。也可以说真力加

增。其意相同。即真气之灵通活力耳。

  上述两段论述说明,修炼内气固然重要,内气是健康长寿、技击功夫之根本;而修炼

外形柔弱无骨,亦非常重要,外形柔弱无骨功夫,可以和中气匹配柔外刚中,具备刚柔相

济,互为其根之运用,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可以增加善变无形又无穷之能力。及整体

变化能力增加的效果。即轻灵如羽、势重如山的双重效果。于此可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是内外双修的。故内外不能偏重,虽然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君臣主从关系,但二者缺

一不可。故强调兼修乃是正确的方法、准则,但要承认内气的主导作用。

  既然是兼修,前论内气为先修内容,内气功夫成,方可修攻防之用。再修外形之论。

实际上是内外的先后修炼说。下面又重申,每天的内功、外用的具体修炼时间,此才是内

外交叉同时修炼的安排。我们看看先哲是如何安排的?其道理何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自古相传,是为“朝夕”功夫。“朝”为露水功,“夕”

为“熬灯油”的功夫。而朝夕又各修炼什么内容呢?
由子至午锻炼外:

  即由半夜11点至中午11点,锻炼外形体之功夫。如: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无骨

,攻防招法的单、喂手拆变,盘拳过手的练。以外形功夫,外用功夫的修炼为主要内容。

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人的生命机体最朝气蓬勃的时候,阳气通外,在外形体中运行最旺盛的

时期。即一阳生而至三阳盛。故此,在这个时间段内修炼外形诸方面之功夫都可取得最佳

效果。符合阳气外动之性。

        自未至申静息中,由下午1点至5点,为静养生息、守中之修,由于上午之修外形功

夫,身心皆有所劳,故在午后至下午5点以静养生息之法,守中复本,即恢复精力。故守中

气为主。因为人体生机至中午之时,三阳虽盛,而一阴自生,阳气自有内归之势,顺其阳

气内归之势,必然以静养生息的守中之法,以应合阴生之静的复本,即阳气复归于内之用



  午前练动,应合阳气外行,午后静息守中,以应合阳气内归,此乃顺生机之自然的修

炼方法。此种认识,即无害生机之自然者也。
戍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

  下午5点到7点乃酉时,是休息之时,进晚餐,及餐后休息。以7点到9点,乃三阳之气

归于内中,内机正盛之时间,应合此身体生机之势,要在此时修炼内气功夫,即内练为主

要内容,或静练桩功,站、坐、卧。或动练内养功,诸法皆可行。但以内练精、气、神功

夫为主要内容。练功内容可行“炼精化气、内气运行、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驭气、驭神

”。此即文中所说的“运用水火”的坎离相济,阴阳交合。此内炼内养的功法,行功目的

,皆为构筑生化之根基,强化精气神的内外神通之功能,保证攻防技击、健康长寿。乃从

根本的筑基之修。从老子《道德经》中所论,其功法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

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尘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合,能如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等等不同的练法之论述及行功要领。其“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及“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驭气、驭神之法。皆是内功的修炼方法。简

单地说,凡内功修炼,皆是真气生成、运行的练法,以求法身之成而能至用,此乃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