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微信: 13175635983
返回顶部
论太极拳的源与流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34575次阅读 12次回复

前言:

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术。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武当武术弟子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copyright daoisms.org

“中华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进行传唱,歌词是:


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辨柔刚。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强民亦自强。 copyright daoisms.org

1931年夏,贺龙同志率红三军引兵武当,创建苏维埃,贺龙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先后两次向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县(今丹江口市)政府,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均县后来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武当》,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养生秘诀1 000余万字,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个拳谱。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

然而,就在1931年贺龙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当时的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没上过武当山,没看到过道人打太极拳,就否定武当武术,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接着又到了一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看到陈派太极拳,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由此种下了太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事实上,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就连由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至于赵堡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

距今15年前,为了对太极拳正本清源,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山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 daoisms.org

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是唐豪的文章《少林武当考》出来后,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派,才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才归于平静。没想到近几年,极少数人却又闹起纷争,不顾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此举引起众多太极拳传人的不满,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58

3.《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为什么不一样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子明的好友徐震(字哲东).1934年曾向陈子明借抄《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并录入他的著作《太极拳考信录》。徐震说:“文修堂抄本,可能是较早的家藏拳谱,主要是炮捶的名目。有头套捶拳架、四套捶拳架、五套捶……唯独没有‘太极拳’及‘十三势’。两仪堂本的内容有:头套十三势拳歌、二套炮捶十五红炮走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在五套之外,另有一套‘太极拳’。……其内容与头套十三势拳歌相似。”同是《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为什么不一样?这正说明,在蒋发传拳前,陈王廷学的是少林外家拳的炮捶,而在蒋发传给陈王廷太极拳后,才出现“十三势”和“太极拳”歌诀。

4.唐豪为什么要发表“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欺世之淡

唐豪(唐范生),1896年生,江苏吴县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他出任编审处长。1931年,他跑了一趟陈家沟,看到陈森在陈王廷名字旁的批注:“陈氏拳手刀枪之创始人也。”和陈王廷的《长短句》中云:“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就下结论说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陈王廷就是太极拳创始人。唐豪是做学问的,应该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是什么?《长短句》中的“闷来时造拳”,说的是打拳为了解闷,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相去甚远。而教子孙“成龙成虎”,显然是“以武取仕”,走自己当武官的道路,与太极拳的延年益寿何干?何况人家陈王廷也好,陈鑫也好,就根本没提“太极”二字。唐豪就断定人家是太极拳创始人,这不是主观臆断是什么?为了强树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唐豪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传授陈长兴等陈氏子孙太极拳的赵堡第四代太极拳传人陈敬柏,划为陈家沟的传人。更有甚者,陈氏子孙陈鑫在《陈氏家乘?陈王廷传》中明明白白写道:“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这里已经说明陈王廷没有《拳经总歌》,唐豪却在陈氏“两仪堂”拳械谱抄本上,找了首没署名的《拳经总歌》,而且硬说是陈王廷所作。为封陈王廷太极拳祖师,找拳经根据。然而奇怪的是后来陈式太极拳的三部代表作,都没有引用过《拳经总歌》一句话。就连当代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所著《中国陈氏太极》的技击部分,全用王宗岳《太极拳论》,而无一句用《拳经总歌》。原来这首《拳经总歌》是陈氏抄录的戚继光外家拳经中的有关歌诀,没有太极拳理,无法应用。早于唐豪多年的陈氏子孙陈鑫就不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后来的外人唐豪却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而且把戚继光的外家拳经冒充陈王廷的《拳经总歌》,这是为什么?

说穿了唐豪在这里说谎,是为了掩盖他的上一个谎言。就在他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之前,他发表了《少林武当考》,公然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否定当时流传五百余年的武当太极拳。在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全国的武当弟子更是强烈不满。唐豪先生因此也丢掉了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的职位。唐豪虽然丢官罢职,但他为了自圆其说,就要树一个太极拳发源地,树一个太极拳祖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46

2.陈派太极拳早期传人为什么不承认太极拳祖师是陈王廷

陈式太极拳是在二百多年前陈长兴手上完善和推广的,因此陈式太极拳的源流,陈长兴应该最有发言权。陈长兴家存的祖传秘诀《太极拳谱》(乾隆年间抄本),有张三丰太极拳歌诀,诸如: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还天。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copyright daoisms.org

拳谱最后落款为:“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姜容樵《太极拳讲义》) 内容来自daoisms.org

陈长兴亲传杨禄禅的拳谱上虽然少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但在最后落款处仍然是:“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陈微明《太极拳术》)

落款处道出了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实质,就是为了延年益寿。这符合道教的特点。道教一贯视养生为“首”,视技击为“末”。

陈氏兴之后的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其祖陈卜“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日太极拳”,“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电。”

这里陈鑫把打太极拳说成为了促进消化,显然是离了练太极拳的宗旨,有附会之嫌。而他说太极拳是先祖陈卜,从山西带到河南温县的。又说太极拳古已有之,先祖陈卜不过是学了太极拳而已,从没提到陈王廷创太极拳。

陈鑫之后的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森,保存着《陈氏家谱》,他见家谱没有拳术记载,就给九世陈王廷到十六世陈鑫等25人的名字旁加了注。在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在陈长兴旁注:“拳师”。在其直属祖先旁皆注:  “拳手大家”、“拳师神妙”等。但他说的陈氏拳,根本没有“太极”二字。

李亦畲根据陈长兴弟子杨禄禅的透露,在清光绪六年所作的《太极拳小序》中写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人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陈式太极拳的几代传人虽然对太极拳祖师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不是陈王廷,陈王廷顶多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从陈王廷担任过乡兵守备一职的武官和他会打少林拳派的炮捶看,陈森的批注不是没有道理。武官要带兵打仗,正符合“主于搏人”的少秫拳宗旨。可是,唐豪先生却根据这一批注,武断地下结论: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而且把“发明太极拳”的桂冠强加到陈王廷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28

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术,同赵堡镇陈清平学太极拳理的杨禄禅,创造了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拳”。他拳技高强,号称“杨无敌”。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传授,从此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竖了一块光辉的里程碑。从此,太极拳流派纷呈:武禹襄向赵堡太极拳传人陈清平和杨禄禅学拳,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式太极拳”。吴保亭(全佑)向杨禄禅学拳,还向杨禄禅之子杨班侯拜师,创造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创造了“孙式太极拳”。由于杨禄禅的作用,这时北派太极拳后来居上,超过了南派太极拳的发展。

3.太极拳其他流派

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除了南北两大派系,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流派。这些流派,或在家族内部承传,或在南北交叉承传,都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诸如:由明代嘉靖年间安徽人宋远桥在武当山学的“太极拳十三势”,在家族中秘传到民国年间的十七代传人宋书铭,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战胜当时的不少太极拳大师。由一代武术大师甘凤池创立的“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流传江南广大地区。由武当山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犹龙派太极拳”传给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流传于天津地区。由谷宗云、谷宗秀兄弟将“金陵太极功”,传给河南李六如,李六如传北京夏桂勋,夏桂勋传恒寿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区广为流传。由道人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都在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各自有其传递程序,与陈家沟毫无瓜葛。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总之,中国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师承流传,如今已是流派纷呈,弟子亿万,遍及海内外。如果说六百年前张三丰创拳时,太极拳还是涓涓细流,六百年后的现在太极拳已经是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尽管六百年前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后的太极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没有滴水之源,就没江河之流!不管哪一个太极拳流派,不管这个太极拳流派如何兴旺,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那滴水之源,不应该忘记那开掘太极拳源头的开山祖师张三丰!

三、“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质疑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和创始人是没有争议的。包括陈家沟陈派太极拳的著名传人陈长兴和陈鑫,都归宗认祖,承认武当山为太极拳祖庭,承认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然而,由于唐豪文章的错误结论引导,导致陈派太极拳后来的传人,也否定太极拳祖庭武当山和太极拳祖师张三丰,而定太极拳祖庭为陈家沟和太极拳祖师为陈王廷。根据海内外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的考证,陈家沟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可以的;陈王廷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勉强说得过去。虽然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但陈王廷毕竟向太极拳北派开创先师蒋发学过太极拳,他又是陈长兴的祖先,尊他为陈派创始人,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是,陈王廷要作为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把中国太极拳的产生推迟三百年,这与太极拳的历史事实不符,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怀疑。
数月前,中央电视台曾以《寻找太极张三丰》为题,访问了武当山、辽宁张三丰故乡和陈家沟。陈派太极拳传人,拿出了陈氏宗祠的一幅遗像。遗像上画着陈王廷和蒋发。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问道,蒋发的像为什么和陈王廷画在一起?陈家沟人回答:蒋发是陈王廷的长工,关系很好,见陈王廷画像让后辈祭祀,想到自己当长工没娶妻室,无后人祭祀,当时就哭了。陈王廷就叫人把蒋发的像画到和自己一起,接受子孙烧香祭祀。

这种解释难以自圆其说。画像悬挂陈氏宗祠,让后辈子孙永久祭祀。莫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就是在现在也难做到。试想一个打工的人,老板会平白无故把他的像画到与自己一起让子孙纪念?除非这个长工(如今叫打工的)与老板有特殊关系。什么特殊关系?陈王廷画的图是叫后辈子孙纪念他是太极拳宗师,蒋发居然也在上面,他与蒋发是什么特殊关系,这里决非“主仆关系”,而是“师徒关系”,即:蒋发是师,陈王廷是徒。非这种关系,这幅图就无法解释。其实,就在1931年,唐豪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的时候,陈家沟人实事求是地对他说“蒋发为陈王廷之师”,就连唐豪后来写的《太极拳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认:“蒋为奏庭之师,合于画像”。 道教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01

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

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三种说法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1574—1655),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22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7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留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蒋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

蒋发回河南温县(赵堡)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1600—1680),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copyright daoisms.org

邢喜怀(1589—1679),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1606)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1628—1712),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1653—1738),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内容来自daoisms.org

在北派太极拳发展史上,陈敬柏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在赵堡镇传拳,还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外传的禁锢,广收门徒八百余人,培养了一批高手弟子,(九世)陈王廷后族重孙(十二世)陈继夏就是在陈敬柏广收门徒时,在赵堡镇学的太极拳。陈继夏传太极拳于(十三世族侄)陈秉旺,陈秉旺传太极拳于其子陈长兴(十四世)。

陈长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1853),得到太极拳真传,其学的太极拳与九世陈王庭的太极拳大不一样,被称之为“老架”。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开创了“陈式太极拳派”,也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两种说法都承认陈长兴是陈派太极拳的关键性人物。从陈长兴起,陈式太极拳日益兴旺。但是,陈长兴不忘师祖,终其一生一直尊张三丰、王宗岳为太极拳祖师,并以此教导弟子。

在北派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陈家沟和赵堡镇一直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关系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关系,共同规定“打东不打西”。由于陈家沟和赵堡名气都很大,外地来访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别是山东来的武士更多,两家都毫无顾忌地与之交手切磋。这叫“打东”。但是,凡是山西来的武士,两家都不能出手,因为山西乃王宗岳老师所在地。这叫“不打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45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宋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 daoisms.org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陈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奉调浙江,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参军抗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振,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子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copyright daoisms.org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由于“屡立战功”,官至“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对此有记载(不赘)。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黄宗羲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他的弟子黄百家即著《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扳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2、太极拳北派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处,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31

二、太极拳源远流长门派林立

太极拳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其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 内容来自daoisms.org

即: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孙十三老→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张三丰→刘古泉(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 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 copyright daoisms.org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一代 1.蒋发-2.明朝万历年间传赵堡邢喜怀-3.清初传赵堡张楚臣-4.康熙年间传赵堡陈敬柏-5.乾隆年间传赵堡张宗禹、-6.赵堡张彦......) daoisms.org

(1.蒋发明末清初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又传陈家沟陈王庭太极拳。... 乾隆年间赵堡镇陈敬柏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再传陈家沟陈继夏-陈秉旺-陈长兴...)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赵堡太极拳)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1.太极拳南派

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浙江余姚。官厅村位于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代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

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17

(6)“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对立的、统一的,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也可以向反方向。故《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炼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7)“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copyright daoisms.org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03

(3)“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延伸,而最后又返回于“道”。这个过程即古人所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的过程。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daoisms.org

(4)“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道教之音www.daoisms.org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5)“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3.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当道教

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1)“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copyright daoisms.org

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人为“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合也。”在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2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58

3.《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为什么不一样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子明的好友徐震(字哲东).1934年曾向陈子明借抄《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并录入他的著作《太极拳考信录》。徐震说:“文修堂抄本,可能是较早的家藏拳谱,主要是炮捶的名目。有头套捶拳架、四套捶拳架、五套捶……唯独没有‘太极拳’及‘十三势’。两仪堂本的内容有:头套十三势拳歌、二套炮捶十五红炮走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在五套之外,另有一套‘太极拳’。……其内容与头套十三势拳歌相似。”同是《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为什么不一样?这正说明,在蒋发传拳前,陈王廷学的是少林外家拳的炮捶,而在蒋发传给陈王廷太极拳后,才出现“十三势”和“太极拳”歌诀。

4.唐豪为什么要发表“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欺世之淡

唐豪(唐范生),1896年生,江苏吴县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他出任编审处长。1931年,他跑了一趟陈家沟,看到陈森在陈王廷名字旁的批注:“陈氏拳手刀枪之创始人也。”和陈王廷的《长短句》中云:“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就下结论说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陈王廷就是太极拳创始人。唐豪是做学问的,应该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是什么?《长短句》中的“闷来时造拳”,说的是打拳为了解闷,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相去甚远。而教子孙“成龙成虎”,显然是“以武取仕”,走自己当武官的道路,与太极拳的延年益寿何干?何况人家陈王廷也好,陈鑫也好,就根本没提“太极”二字。唐豪就断定人家是太极拳创始人,这不是主观臆断是什么?为了强树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唐豪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传授陈长兴等陈氏子孙太极拳的赵堡第四代太极拳传人陈敬柏,划为陈家沟的传人。更有甚者,陈氏子孙陈鑫在《陈氏家乘?陈王廷传》中明明白白写道:“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这里已经说明陈王廷没有《拳经总歌》,唐豪却在陈氏“两仪堂”拳械谱抄本上,找了首没署名的《拳经总歌》,而且硬说是陈王廷所作。为封陈王廷太极拳祖师,找拳经根据。然而奇怪的是后来陈式太极拳的三部代表作,都没有引用过《拳经总歌》一句话。就连当代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所著《中国陈氏太极》的技击部分,全用王宗岳《太极拳论》,而无一句用《拳经总歌》。原来这首《拳经总歌》是陈氏抄录的戚继光外家拳经中的有关歌诀,没有太极拳理,无法应用。早于唐豪多年的陈氏子孙陈鑫就不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后来的外人唐豪却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而且把戚继光的外家拳经冒充陈王廷的《拳经总歌》,这是为什么?

说穿了唐豪在这里说谎,是为了掩盖他的上一个谎言。就在他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之前,他发表了《少林武当考》,公然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否定当时流传五百余年的武当太极拳。在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全国的武当弟子更是强烈不满。唐豪先生因此也丢掉了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的职位。唐豪虽然丢官罢职,但他为了自圆其说,就要树一个太极拳发源地,树一个太极拳祖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46

2.陈派太极拳早期传人为什么不承认太极拳祖师是陈王廷

陈式太极拳是在二百多年前陈长兴手上完善和推广的,因此陈式太极拳的源流,陈长兴应该最有发言权。陈长兴家存的祖传秘诀《太极拳谱》(乾隆年间抄本),有张三丰太极拳歌诀,诸如: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还天。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copyright daoisms.org

拳谱最后落款为:“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姜容樵《太极拳讲义》) 内容来自daoisms.org

陈长兴亲传杨禄禅的拳谱上虽然少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但在最后落款处仍然是:“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陈微明《太极拳术》)

落款处道出了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实质,就是为了延年益寿。这符合道教的特点。道教一贯视养生为“首”,视技击为“末”。

陈氏兴之后的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其祖陈卜“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日太极拳”,“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电。”

这里陈鑫把打太极拳说成为了促进消化,显然是离了练太极拳的宗旨,有附会之嫌。而他说太极拳是先祖陈卜,从山西带到河南温县的。又说太极拳古已有之,先祖陈卜不过是学了太极拳而已,从没提到陈王廷创太极拳。

陈鑫之后的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森,保存着《陈氏家谱》,他见家谱没有拳术记载,就给九世陈王廷到十六世陈鑫等25人的名字旁加了注。在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在陈长兴旁注:“拳师”。在其直属祖先旁皆注:  “拳手大家”、“拳师神妙”等。但他说的陈氏拳,根本没有“太极”二字。

李亦畲根据陈长兴弟子杨禄禅的透露,在清光绪六年所作的《太极拳小序》中写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人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陈式太极拳的几代传人虽然对太极拳祖师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不是陈王廷,陈王廷顶多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从陈王廷担任过乡兵守备一职的武官和他会打少林拳派的炮捶看,陈森的批注不是没有道理。武官要带兵打仗,正符合“主于搏人”的少秫拳宗旨。可是,唐豪先生却根据这一批注,武断地下结论: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而且把“发明太极拳”的桂冠强加到陈王廷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28

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术,同赵堡镇陈清平学太极拳理的杨禄禅,创造了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拳”。他拳技高强,号称“杨无敌”。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传授,从此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竖了一块光辉的里程碑。从此,太极拳流派纷呈:武禹襄向赵堡太极拳传人陈清平和杨禄禅学拳,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式太极拳”。吴保亭(全佑)向杨禄禅学拳,还向杨禄禅之子杨班侯拜师,创造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创造了“孙式太极拳”。由于杨禄禅的作用,这时北派太极拳后来居上,超过了南派太极拳的发展。

3.太极拳其他流派

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除了南北两大派系,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流派。这些流派,或在家族内部承传,或在南北交叉承传,都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诸如:由明代嘉靖年间安徽人宋远桥在武当山学的“太极拳十三势”,在家族中秘传到民国年间的十七代传人宋书铭,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战胜当时的不少太极拳大师。由一代武术大师甘凤池创立的“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流传江南广大地区。由武当山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犹龙派太极拳”传给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流传于天津地区。由谷宗云、谷宗秀兄弟将“金陵太极功”,传给河南李六如,李六如传北京夏桂勋,夏桂勋传恒寿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区广为流传。由道人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都在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各自有其传递程序,与陈家沟毫无瓜葛。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总之,中国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师承流传,如今已是流派纷呈,弟子亿万,遍及海内外。如果说六百年前张三丰创拳时,太极拳还是涓涓细流,六百年后的现在太极拳已经是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尽管六百年前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后的太极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没有滴水之源,就没江河之流!不管哪一个太极拳流派,不管这个太极拳流派如何兴旺,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那滴水之源,不应该忘记那开掘太极拳源头的开山祖师张三丰!

三、“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质疑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和创始人是没有争议的。包括陈家沟陈派太极拳的著名传人陈长兴和陈鑫,都归宗认祖,承认武当山为太极拳祖庭,承认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然而,由于唐豪文章的错误结论引导,导致陈派太极拳后来的传人,也否定太极拳祖庭武当山和太极拳祖师张三丰,而定太极拳祖庭为陈家沟和太极拳祖师为陈王廷。根据海内外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的考证,陈家沟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可以的;陈王廷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勉强说得过去。虽然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但陈王廷毕竟向太极拳北派开创先师蒋发学过太极拳,他又是陈长兴的祖先,尊他为陈派创始人,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是,陈王廷要作为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把中国太极拳的产生推迟三百年,这与太极拳的历史事实不符,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怀疑。
数月前,中央电视台曾以《寻找太极张三丰》为题,访问了武当山、辽宁张三丰故乡和陈家沟。陈派太极拳传人,拿出了陈氏宗祠的一幅遗像。遗像上画着陈王廷和蒋发。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问道,蒋发的像为什么和陈王廷画在一起?陈家沟人回答:蒋发是陈王廷的长工,关系很好,见陈王廷画像让后辈祭祀,想到自己当长工没娶妻室,无后人祭祀,当时就哭了。陈王廷就叫人把蒋发的像画到和自己一起,接受子孙烧香祭祀。

这种解释难以自圆其说。画像悬挂陈氏宗祠,让后辈子孙永久祭祀。莫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就是在现在也难做到。试想一个打工的人,老板会平白无故把他的像画到与自己一起让子孙纪念?除非这个长工(如今叫打工的)与老板有特殊关系。什么特殊关系?陈王廷画的图是叫后辈子孙纪念他是太极拳宗师,蒋发居然也在上面,他与蒋发是什么特殊关系,这里决非“主仆关系”,而是“师徒关系”,即:蒋发是师,陈王廷是徒。非这种关系,这幅图就无法解释。其实,就在1931年,唐豪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的时候,陈家沟人实事求是地对他说“蒋发为陈王廷之师”,就连唐豪后来写的《太极拳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认:“蒋为奏庭之师,合于画像”。 道教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5:01

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

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三种说法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1574—1655),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22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7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留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蒋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

蒋发回河南温县(赵堡)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1600—1680),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copyright daoisms.org

邢喜怀(1589—1679),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1606)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1628—1712),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1653—1738),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内容来自daoisms.org

在北派太极拳发展史上,陈敬柏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在赵堡镇传拳,还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外传的禁锢,广收门徒八百余人,培养了一批高手弟子,(九世)陈王廷后族重孙(十二世)陈继夏就是在陈敬柏广收门徒时,在赵堡镇学的太极拳。陈继夏传太极拳于(十三世族侄)陈秉旺,陈秉旺传太极拳于其子陈长兴(十四世)。

陈长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1853),得到太极拳真传,其学的太极拳与九世陈王庭的太极拳大不一样,被称之为“老架”。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开创了“陈式太极拳派”,也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两种说法都承认陈长兴是陈派太极拳的关键性人物。从陈长兴起,陈式太极拳日益兴旺。但是,陈长兴不忘师祖,终其一生一直尊张三丰、王宗岳为太极拳祖师,并以此教导弟子。

在北派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陈家沟和赵堡镇一直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关系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关系,共同规定“打东不打西”。由于陈家沟和赵堡名气都很大,外地来访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别是山东来的武士更多,两家都毫无顾忌地与之交手切磋。这叫“打东”。但是,凡是山西来的武士,两家都不能出手,因为山西乃王宗岳老师所在地。这叫“不打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45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宋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 daoisms.org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陈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奉调浙江,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参军抗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振,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子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copyright daoisms.org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由于“屡立战功”,官至“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对此有记载(不赘)。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黄宗羲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他的弟子黄百家即著《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扳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2、太极拳北派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处,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31

二、太极拳源远流长门派林立

太极拳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其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 内容来自daoisms.org

即: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孙十三老→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张三丰→刘古泉(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 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 copyright daoisms.org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一代 1.蒋发-2.明朝万历年间传赵堡邢喜怀-3.清初传赵堡张楚臣-4.康熙年间传赵堡陈敬柏-5.乾隆年间传赵堡张宗禹、-6.赵堡张彦......) daoisms.org

(1.蒋发明末清初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又传陈家沟陈王庭太极拳。... 乾隆年间赵堡镇陈敬柏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再传陈家沟陈继夏-陈秉旺-陈长兴...)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赵堡太极拳)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1.太极拳南派

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浙江余姚。官厅村位于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代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

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17

(6)“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对立的、统一的,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也可以向反方向。故《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炼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7)“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copyright daoisms.org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火云邪神

2014-11-28 10:04:03

(3)“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延伸,而最后又返回于“道”。这个过程即古人所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的过程。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daoisms.org

(4)“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道教之音www.daoisms.org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本文来自道教之音

(5)“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3.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当道教

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1)“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copyright daoisms.org

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人为“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合也。”在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