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一个练武者对于武术的浅解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74877次阅读 24次回复
阅读排行
尾火虎

2015-9-5 14:06:49

首先拳击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次并不能完全以一种搏击术存在时间长短来衡量一种搏击术是否合理,在过去实用的技术在如今并不一定都适用。
我见过很多传统武术的老师也和国外一流的搏击团队有过交流,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国外的训练方式时我非常惊讶。他们训练方式的包容和快速更新使我感到震撼。和他们比起来我国专业队的训练方式简直就像原始人。
现在国外搏击发展快的就像猎豹一样迅速,如果说在一百年前国术在全世界搏击水平处于第一,那现在呢?问题处在这里。
就像一个非常优秀的系统没有人去清理,去升级,去打补丁,那在大环境都普遍提高下面临的只有被淘汰,尽管他很有特色,尽管他有非常大的潜力,尽管他处处闪光,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6:35

准备好后,我并没有留情,步步紧逼。一腿接一腿,不断击打躯干与头部,都被父亲用一种很诡异的方法化解了(类似拳击的拍击兼带一点捋的意思,会打乱击打方的重心,网上有一段视频少林武僧对跆拳道冠军的视频,父亲和武僧用的手法基本相同但捋的意味更浓一些)正当我在准备组织下一次攻击的间隙,父亲一个挂腿正正扫在我的重心腿上,扑通一声,摔得很惨。(类似于中国跤里的“飞逮子”)不服,再来。刚一摆好姿势父亲一个贴身,硬生生把我的腿憋了回去,我下意识的去抓父亲的衣服,手在挨上的一瞬间突然像被一支老虎钳牢牢钳住,没等我回过神就觉得手腕一疼,突然就趴在了地上。
然后。。。
“交流就这样结束了,那天为了弥补我摔破的衣服我们一家去吃了泡馍,然后父亲告诉打我的最后一式叫金丝缠腕,又告诉我缠腕的三种变化和窍在什么地方,这我才知道就算是一个小小的缠腕用对了照样有催筋断骨的威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6:26

这件事曾在年少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原来父亲也不是那么厉害,居然会被那蛮子才会练习的拳击打败。
时光飞逝,在我成为少年的这几年家父仍对门子守口如瓶,但我内心啫武的心早已蠢蠢欲动,当时曾对潇洒飘逸的跆拳道起过兴趣,雪白的道服,配上漆黑的道带,怎一个帅气了得。
因为有底子,柔韧好掌握跆拳所谓基本的七腿一拳并没有花掉太多的时间。
年少轻狂,起了想在家父面前炫耀的心,有一天和家父在院子(当时家父已经四十多岁)我提出想试试手,家父说你先练练我瞅瞅,我就把跆拳中的跳踢,连击组合,还找了快晒干的红砖展示单手开砖。蛮以为会得到夸奖没想到只换来家父淡淡的一句“挺好的。”受了打击自然咽不下这口气,非要和家父试试手,家父拗不过我“试手可以,咱先说好你用你的跆拳道。可别管我用什么。”我自然满口答应,就这样一场父子俩的交流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58

九十年代初,借着改革的春风,竞技体育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可是在当年的拳击,自由跤,古典跤,大众的态度几乎都嗤之以鼻,认为其笨,拙,不雅。
在当年的武术热中似乎只有样板武术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梦。
当年陕拳也不能免俗,当年为了配合表演,众多老拳师一同编排了一套高难套路
“满江红”事到如今不知还有几人记得?
家父曾对拳击有非常大的兴趣,千方百计找到曾在西安市拳击队效力的某名队员提出想要交流,最后经过协商一切按照拳击规则,戴拳套,不准踢,靠,摔。
关于那次实战交流家父如今讲起来都十分感叹,十五分钟,一拳都没有挨到对方的脸,而自己被打倒无数次。
输了,就是输了!男人不怕输,但要明白自己输在哪里。这是家父常说的一句话。
可究竟输在哪里?多年后家父和我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规则催生出什么样的竞技格斗,在这个范围内毫无疑问他们是最强的。”
我曾不识趣的问过家父,如果没有规则有把握赢么?
“徒手的话,胜率对半分。”
不过这件事倒是对我以后学习巴柔和俄式拳击起了相当大的帮助,家父非常支持。
还记得家父的那句感叹“太快了,之前从没见过这么快的拳。”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46

前几天和师傅聊天,他责怪我轻易的把 两耳上竖 的窍公布在网上,认为这是对前辈经验的不尊重。师傅说轻易得到的东西是不会被珍惜的,所以我这几天也在反思,准备好的几个“窍”也暂时搁置。
更令我不解的是我公布的“窍”回复的人寥寥无几,更别说达到我希望的讨论了,难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要是这样就真有点买椟还珠了。
我想问问大家 觉得多谢故事,还是继续写窍呢?我现在也很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33

上班忙只能接睡觉的时间更一点,对不住大家。
所以给大家献出一个“窍”。之前师傅不让轻易公布,现在想想就是因为这么多的“不公布”才让前辈的经验化为乌有,何必呢。在这里赠给有缘人吧。
这个“窍”是从西安已故的泰斗,张桐前辈那里的来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此法虽易,但如不点透,一生也未必悟到。
名曰“两耳上竖”
经常看动物世界的朋友一说就会明白,大家请回想一下是兔子,狼,猴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的耳朵是什么样的状态?
不错,就是 竖起耳朵。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因为身体结构和环境的变化忘记了这种本能。
现在大家试试看,平心静气,用意念似动非动的提起耳朵(就是平时动耳朵的那种感觉),别着急多练习几次,你会发现一竖耳朵,你的精神立马警戒起来,眼睛也随之机警起来。
此法是一种奋神的之法,很多人练拳少了一份机警,实战缺了一份灵动,试试看,当你把两耳上竖成为一种习惯,你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应为你变的更机警,灵活。
望大家珍惜此法用心体会。另外在这里缅怀西安武林泰斗张桐前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25

儿时练拳,对吐气发声很有成见。认为当着大家哼哼哈哈不雅,所以拳到发声时或敷衍了事,或声如游丝。
父亲提醒了几次都未更改,那天我见父亲狡猾的一笑说,“走,去公园让我看看最近练的怎么样?”结果到了公园,老三步一走,刚做完海底捞月鹰鸽架,父亲说“停”,
去找个人最多的地方,“用最大的声音,吐气发声一百遍。
那天公园的人一定很奇怪,一个半大小子,对着人群不停的哼哼哈哈。后来想想当时我的脸说不定映红了整个天空。
回来后父亲严肃的对我说,不吐气发声,等着炸肺,外损筋骨,内蚀腑脏。牢牢记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3:21

硬十盘有一式名曰“磕膀”,顾名思义二人对立,以臂,膀,背相磕。
“磕”字巧妙,若取了“撞”字就显得太笨,古人取名谨慎可见一斑。
中国跤的师傅在我临走时对我说,我送给你的跤谱你好好研究,如果遇见了瓶颈多在名字上扣扣字眼,说不定就能找到窍。就像“脑切子”(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招在柔道里叫大外刈)先一“耘”,一上步,底手一紧,大胳膊顺着对方的脑袋“切”下去,这个“切”要一切到底。剩下的动作自然水到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2:32

说个雀地龙。
雀地龙外形上看就是个普通的仆步亮掌,实则不然。说个文一点的用法吧,“偎身下势是闪避,仆步进腿是抢中宫,上手使擒拿攥住敌手,下手搂腿窜裆,一合力就把人从肩膀上甩出去,想不出来的去搜索 柔道 肩车 看看视频,用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陕拳真打起来,一个偎身下势可不单单是为了搂你的腿,变着风眼拳捎带着在你下身来上一锤,趁你吃紧,一把就摔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2:17

红拳里有一招叫胯箭腿,(网上有视频)外形像一个大云手接侧踢,看似普普通通。其实藏着杀招。
对方一出招,一个勾挂,接个偎身,击打腿顺着你的腿直奔你的裆下要害,又准又狠,其用法有点像少林护寺名拳,连手短打里的穿裆腿。
还有一种用法,打的是膝关节,膝关节很奇特,只能伸屈,两侧经不起打击,下狠心一个胯箭腿就能废了你的腿,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家父特意叮嘱,慎用,慎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4

尾火虎

2015-9-5 14:06:49

首先拳击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次并不能完全以一种搏击术存在时间长短来衡量一种搏击术是否合理,在过去实用的技术在如今并不一定都适用。
我见过很多传统武术的老师也和国外一流的搏击团队有过交流,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国外的训练方式时我非常惊讶。他们训练方式的包容和快速更新使我感到震撼。和他们比起来我国专业队的训练方式简直就像原始人。
现在国外搏击发展快的就像猎豹一样迅速,如果说在一百年前国术在全世界搏击水平处于第一,那现在呢?问题处在这里。
就像一个非常优秀的系统没有人去清理,去升级,去打补丁,那在大环境都普遍提高下面临的只有被淘汰,尽管他很有特色,尽管他有非常大的潜力,尽管他处处闪光,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6:35

准备好后,我并没有留情,步步紧逼。一腿接一腿,不断击打躯干与头部,都被父亲用一种很诡异的方法化解了(类似拳击的拍击兼带一点捋的意思,会打乱击打方的重心,网上有一段视频少林武僧对跆拳道冠军的视频,父亲和武僧用的手法基本相同但捋的意味更浓一些)正当我在准备组织下一次攻击的间隙,父亲一个挂腿正正扫在我的重心腿上,扑通一声,摔得很惨。(类似于中国跤里的“飞逮子”)不服,再来。刚一摆好姿势父亲一个贴身,硬生生把我的腿憋了回去,我下意识的去抓父亲的衣服,手在挨上的一瞬间突然像被一支老虎钳牢牢钳住,没等我回过神就觉得手腕一疼,突然就趴在了地上。
然后。。。
“交流就这样结束了,那天为了弥补我摔破的衣服我们一家去吃了泡馍,然后父亲告诉打我的最后一式叫金丝缠腕,又告诉我缠腕的三种变化和窍在什么地方,这我才知道就算是一个小小的缠腕用对了照样有催筋断骨的威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6:26

这件事曾在年少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原来父亲也不是那么厉害,居然会被那蛮子才会练习的拳击打败。
时光飞逝,在我成为少年的这几年家父仍对门子守口如瓶,但我内心啫武的心早已蠢蠢欲动,当时曾对潇洒飘逸的跆拳道起过兴趣,雪白的道服,配上漆黑的道带,怎一个帅气了得。
因为有底子,柔韧好掌握跆拳所谓基本的七腿一拳并没有花掉太多的时间。
年少轻狂,起了想在家父面前炫耀的心,有一天和家父在院子(当时家父已经四十多岁)我提出想试试手,家父说你先练练我瞅瞅,我就把跆拳中的跳踢,连击组合,还找了快晒干的红砖展示单手开砖。蛮以为会得到夸奖没想到只换来家父淡淡的一句“挺好的。”受了打击自然咽不下这口气,非要和家父试试手,家父拗不过我“试手可以,咱先说好你用你的跆拳道。可别管我用什么。”我自然满口答应,就这样一场父子俩的交流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58

九十年代初,借着改革的春风,竞技体育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可是在当年的拳击,自由跤,古典跤,大众的态度几乎都嗤之以鼻,认为其笨,拙,不雅。
在当年的武术热中似乎只有样板武术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梦。
当年陕拳也不能免俗,当年为了配合表演,众多老拳师一同编排了一套高难套路
“满江红”事到如今不知还有几人记得?
家父曾对拳击有非常大的兴趣,千方百计找到曾在西安市拳击队效力的某名队员提出想要交流,最后经过协商一切按照拳击规则,戴拳套,不准踢,靠,摔。
关于那次实战交流家父如今讲起来都十分感叹,十五分钟,一拳都没有挨到对方的脸,而自己被打倒无数次。
输了,就是输了!男人不怕输,但要明白自己输在哪里。这是家父常说的一句话。
可究竟输在哪里?多年后家父和我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规则催生出什么样的竞技格斗,在这个范围内毫无疑问他们是最强的。”
我曾不识趣的问过家父,如果没有规则有把握赢么?
“徒手的话,胜率对半分。”
不过这件事倒是对我以后学习巴柔和俄式拳击起了相当大的帮助,家父非常支持。
还记得家父的那句感叹“太快了,之前从没见过这么快的拳。”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46

前几天和师傅聊天,他责怪我轻易的把 两耳上竖 的窍公布在网上,认为这是对前辈经验的不尊重。师傅说轻易得到的东西是不会被珍惜的,所以我这几天也在反思,准备好的几个“窍”也暂时搁置。
更令我不解的是我公布的“窍”回复的人寥寥无几,更别说达到我希望的讨论了,难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要是这样就真有点买椟还珠了。
我想问问大家 觉得多谢故事,还是继续写窍呢?我现在也很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33

上班忙只能接睡觉的时间更一点,对不住大家。
所以给大家献出一个“窍”。之前师傅不让轻易公布,现在想想就是因为这么多的“不公布”才让前辈的经验化为乌有,何必呢。在这里赠给有缘人吧。
这个“窍”是从西安已故的泰斗,张桐前辈那里的来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此法虽易,但如不点透,一生也未必悟到。
名曰“两耳上竖”
经常看动物世界的朋友一说就会明白,大家请回想一下是兔子,狼,猴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的耳朵是什么样的状态?
不错,就是 竖起耳朵。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因为身体结构和环境的变化忘记了这种本能。
现在大家试试看,平心静气,用意念似动非动的提起耳朵(就是平时动耳朵的那种感觉),别着急多练习几次,你会发现一竖耳朵,你的精神立马警戒起来,眼睛也随之机警起来。
此法是一种奋神的之法,很多人练拳少了一份机警,实战缺了一份灵动,试试看,当你把两耳上竖成为一种习惯,你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应为你变的更机警,灵活。
望大家珍惜此法用心体会。另外在这里缅怀西安武林泰斗张桐前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4:25

儿时练拳,对吐气发声很有成见。认为当着大家哼哼哈哈不雅,所以拳到发声时或敷衍了事,或声如游丝。
父亲提醒了几次都未更改,那天我见父亲狡猾的一笑说,“走,去公园让我看看最近练的怎么样?”结果到了公园,老三步一走,刚做完海底捞月鹰鸽架,父亲说“停”,
去找个人最多的地方,“用最大的声音,吐气发声一百遍。
那天公园的人一定很奇怪,一个半大小子,对着人群不停的哼哼哈哈。后来想想当时我的脸说不定映红了整个天空。
回来后父亲严肃的对我说,不吐气发声,等着炸肺,外损筋骨,内蚀腑脏。牢牢记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3:21

硬十盘有一式名曰“磕膀”,顾名思义二人对立,以臂,膀,背相磕。
“磕”字巧妙,若取了“撞”字就显得太笨,古人取名谨慎可见一斑。
中国跤的师傅在我临走时对我说,我送给你的跤谱你好好研究,如果遇见了瓶颈多在名字上扣扣字眼,说不定就能找到窍。就像“脑切子”(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招在柔道里叫大外刈)先一“耘”,一上步,底手一紧,大胳膊顺着对方的脑袋“切”下去,这个“切”要一切到底。剩下的动作自然水到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2:32

说个雀地龙。
雀地龙外形上看就是个普通的仆步亮掌,实则不然。说个文一点的用法吧,“偎身下势是闪避,仆步进腿是抢中宫,上手使擒拿攥住敌手,下手搂腿窜裆,一合力就把人从肩膀上甩出去,想不出来的去搜索 柔道 肩车 看看视频,用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陕拳真打起来,一个偎身下势可不单单是为了搂你的腿,变着风眼拳捎带着在你下身来上一锤,趁你吃紧,一把就摔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尾火虎

2015-9-5 14:02:17

红拳里有一招叫胯箭腿,(网上有视频)外形像一个大云手接侧踢,看似普普通通。其实藏着杀招。
对方一出招,一个勾挂,接个偎身,击打腿顺着你的腿直奔你的裆下要害,又准又狠,其用法有点像少林护寺名拳,连手短打里的穿裆腿。
还有一种用法,打的是膝关节,膝关节很奇特,只能伸屈,两侧经不起打击,下狠心一个胯箭腿就能废了你的腿,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家父特意叮嘱,慎用,慎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