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戟是中国古代一种把斧、毛戊和短剑(刺)相结合的长柄兵器。同戈、矛联装戟的区别是刺部加长如剑,把戈头换成铁斧,从而具有刺、砍两种杀伤功能。中国古文献中没有关于钺戟的记载, 其实物均出于汉墓或遗址中,最先发现于原西汉乐浪郡范围内,曾被称为“戚锌”。 河南俊县出土的实物被现代人定名为铁锨戟。此器的铀部长 13厘米,总体呈扁薄的 拼公 这时步兵和骑兵需要的是锋利轻韧的长兵器,战斗中主要用于冲刺而不是挥砍,戟的实战功能显然优于钺戟,因此钺戟在出现之后并没有得到推广,即行消失。
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
在中国古代,也曾有与欧洲斧戟相类似的兵器,这就是汉代的“钺戟”。它是将斧城与刺杀的直刃(短剑或鉟)用一根长柄组装而成,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但由于中国自商周以来实战使用斧钺不多,所以这种以斧城为基础改进而成的兵器也不流行,目前还没有在文献材料中找到它的印迹。“钺戟”一词,是现代的考古学者对它的命名。这种兵器最初发现于朝鲜半岛的古乐浪郡墓葬中,当时主持发掘的日本人也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它,后来他们名之口“戚鉾[máo]”,戚是小钺,鉾即矛。相比较而言,“钺戟”之名较为浅显。
|
ann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