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的枪头下大都系有一束红缨,长五寸至一尺,须状。一杆长枪舞动起来,枪缨随之摆动,像是平地里腾起一团火焰,煞是好看。然而,枪上为什么总要系枪缨呢?历来对枪缨的作用说法不一,争论较多。 一说古代战阵中,枪刺中人体就要流血,血又腥又滑,顺着枪杆流到手上,就不便使枪了。枪缨可把血挡住渗入缨内,从而使枪身不沾血或少沾血,枪缨内血多时,把枪抖几下,就可抖掉。故把枪缨称为“血避”。但此说不见于典籍。 另一说枪本无缨,元代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方,在战场上,他每杀一人即以一根头发系于枪杆上,以此作为标记。如此枪头下便集了一束头发。因白种人的头发多赭红色,一束红发系于枪上很好看,于是相沿成习,把红缨扎在枪上。这仅是传说而已。 还有人说具有“壮威”作用。明代程宗猷著《耕余剩技》共载有三种枪式,其中有两式无缨,程氏谓之“轻利”;称有缨的为“壮威”。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上也说,无缨的枪利。可见在战场上枪缨有避血的作用,但并不重要。而认为枪缨壮威,比较合理。试想军旅云集,白刃耀日月,红缨动秋风,是何等场面,在演练时更是威武壮观。搏战中可扰乱对方视线。在操演枪法时,缨随枪杆摆动,可清楚地看出枪法的好坏和劲力的优劣,以此来评价练枪者功力的大小。古代枪缨多用马鬃做成,现代枪缨为细麻丝制成,为枪的装饰物。 一种说法是,枪为古代战阵中一种重要的武器,持枪刺杀,白刃伤敌,血染沙场,血会顺着枪杆流下来,使手上沾满鲜血,不便于持枪。如在枪头下方装上枪缨,血顺着枪刃往下流,至枪缨处就顺着缨穗下滴,血就不会流到手上了。这样,有利于将士运枪击杀。所以,枪缨又称为“血避”。然而,此说并不见于典籍。 另一种说法是,枪本无缨,元代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方,在战场上,他每杀一人即以一根头发系于枪杆上,以便报功。如此积累,枪头下便集了一束头发。因白种人的头发多褚红色,一束红发系于枪上很好看,于是沿续成习,以红缨饰于枪上。但此说仅是传说而己,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古代在枪矛上早就系有缨一类的饰物。敦煌莫高窟156窟“张仪潮出行图”中,画有成队的武装骑兵,所持枪上系都有枪缨。唐李贤墓壁画“狩猎出行图”其中侍从所拿的枪上也有缨。唐代词人温庭筠在《昆明池水战洞》一诗中,有“箭羽枪缨三百万人之众。可知那时已有枪缨。更早在公元220年的和林格尔东汉墓葬壁画“牧马图”中,所画的枪上也有类似枪缨那样的东西。可见枪缨及类似的饰物出现很早,决非始见于元代。 明代程宗献所著《耕余剩技》中载有三种枪式,其中有两式无缨,还说这两势“轻利”,而称有缨的为“壮威”。明茅元仪在所著《武备志》上也曾说,无缨的枪轻利。由此看来,也许在战场上枪缨确有避血的作用,但并不重要:称枪缨为“血避”,传奇色彩实在太浓了些。 有缨而称“壮威”,说得很有道理。试想军旅云集,白刃耀日月:红缨动秋风,确是雄壮。可见缨的主要作用是装饰,和“盔缨”一样,并无很大的实战意义。然而,在操演枪法时,缨随枪杆而动,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枪法的好坏和劲力的优劣,所以说由于枪缨的存在,对评价习枪者的功力也有一定的作用。看来,枪缨的主要功用正在于此。
|
濂翳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