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传统太极拳(十一)
练完了四角推手,宋金辉老师又教我圆揉推手.圆揉推手:二人同出左(右)脚,互搭左(右)手腕.另手粘住手肘.攻者弓步,以得机得势手法,如切,压,推,挤,挒,靠等发劲,向对方施展进攻.防者坐腿,以搭手承掽对手,另手粘化其肘,以转身为轴,以双手臂为外圆,虚灵听准来劲接换.如沉,转,捋,采,粘,引等化劲,转防为攻,沾,连,粘,随,圆转推揉,灵动不滞,以之攻防互为其根.
宋老师在带我圆揉推手时仍然是慢慢地喂劲,逼我坐腿转腰,待我适应后,再由慢到快,由轻到重地进攻我,我常常向后跌倒在地,想站住身子向前略一倾又感觉到空,脚步向前窜,宋老师轻轻一引捋,我便身不由己地向钭前方跌出,刚想抽身站稳,宋老师又是一个挤按劲,我便双脚离地向后跌出,常常头快撞向墙时,宋老师又收放自如地把我拉回来,又开始下一轮的进攻,每次推完手,我精疲力尽,惊恐万分,汗流浃背,双腿发软,再看宋老师(当时巳六十二岁)竟然连毛毛汗都没出,心平气和,这时宋老师总会说:“小夏,最近站桩又疏懒了吧,拳架盘的怎样?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啊!你们师兄弟常常有人问我太极内功是什么?内气怎么运行?有些同志把这个东西搞得玄而又玄,总让人摸不着边际,其实是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传统太极拳内功就是内练功夫,重点训练内在精神气质,内在呼吸方法,内在的劲力传递等功法体系,具体的载体就是站桩功法,调息功法,盘架子或单式练意功法,推手练功法,练劲辅助功法等,个别流派有静坐法来练习安神养气,我们师承的杨式小架没有静坐法.而内气是人体内在的能量成分的总称,有什么元气,肾气,正气,中气等,不同流派的侧重点不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我们杨式小架148式强调放松自然,由外引内,怎么由外引内呢?就是要在拳架外形中做好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日久功深就会练出内在的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就象你师爷张公金龄前贤所说:用意不用力,运动绕螺旋,内外重六合,源泉在丹田.此语虽简洁,但含义深远,小夏,如果真心热爱,又能持之以恒,就慢慢体悟这句话吧.”
我被宋老师的真诚教诲,无私奉献而深深感动.我眼里噙着泪水说:“老师,我又不是您的入室弟子,你都这么认真教导我,我过意不去.”宋老师淡淡地说:“只要热爱就好,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既然我答应了教你,如果敷衍了事,那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再说给你讲了这些道理,还要靠自己下苦功练上身,否则功夫还是老师的,不是你的.”宋老师接着又说:“记住,当你苦练过程中又感到茫然,一筹莫展时,一定要回过头来又从最基础的练起,这时往往又会有新的体悟,让你进步的.”
宋老师又叫我站三桩,并用膝盖顶着我的命门处,让我意识松沉到脚底涌泉穴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时背上的肩胛骨用意识拉开使背部呈圆弧形,自然形成了沉肩坠肘,并拍拍我胸部看放松了没有,让我用意念想象一根长棍从头顶百会穴处贯穿过大椎穴,命门穴,直至尾闾穴,体会立身中正,这样一捏一练,我又有了新的感觉,这个感觉让我在今后的练桩功中感觉到了有时丹田穴跳动,有时命门穴在跳动,更加深了先前练桩功时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的对拉拔长,伸筋拔骨的感觉.新的一轮酸痛又开始了.但这次酸痛不是肌肉的酸痛而是而是肩胛骨关节,髋骨关节和屁股两边的髂骨关节等在酸痛.使我对要练好传统太极拳功夫要有脱胎换骨的精神重新有了认识.
我还是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在学校教完课下午挤紧时间认真备课和批改完学生作业后,骑着自行车来到宋老师诊所,宋老师又带着我练习定步圆揉推手和矫正架子,日复一日,一转眼又是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时我感到练习传统太极拳巳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甚至于高过生命.
后来,宋老师又传授了调息法,即专门的呼吸功法:马步,双臂放松交叉胸腹部划圆,与动作协调一致地起(吸中有呼),蹲(呼中有吸)要求呼吸细,匀,深,长,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单式动作做到合吸开呼,进行单势的逆腹式呼吸练习(结合动作开展放大或伸长为呼气,这时丹田穴部位外凸,动作收回或缩小为吸气这时丹田穴部位内凹).这样练习我感觉到双掌劳宫穴有跳动和无数针刺向外发射的感觉.宋老师说要把这种感觉带到盘架子中去,但一定要由自然的深长呼吸,循序渐进地以不影响松静自然为前提地过渡到拳势呼吸.(逆腹式呼吸)宋老师说:“拳势呼吸不是配出来的,而是练出来,能按摩内脏,消除淤血,畅通气血,于健身有利,在技击上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便于下盘稳固和虚实变化及内劲的增长,日久功深,自能体悟到腹内鼓荡之气.”
现在回想起这一切,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
|
昆仑剑出血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