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简论太极拳拳理的几个重要问题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4654次阅读 1次回复
阅读排行
目前,虽然太极拳运动(特别是简化太极拳)在国内外蓬勃发展,实现了极为广泛的普及,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运动显露出并潜伏着一些问题。与太极拳运动流行于海内外的实践相比,太极拳理论研究仍然显得不得力并且不能和实践紧密联系而不能充分发挥理论应有的指导作用,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某种程度的混乱,如:太极拳运动在普及的基础上应该承担怎样提高性的任务和内容;太极拳的属性是武术,这一拳种本身即是武术内家拳,这对太极拳运动有什么样的指导和规定;太极拳的具体运动形式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其灵魂所在并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华文化内涵;太极拳的医疗健身功能和其武术属性及其文化内涵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它们又是如何在实际练习中统一起来的?……

  说到底,太极拳是依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才传承至今的,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开掘、发扬其内涵才能使太极拳得到健康的传播发展,太极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首要就是对其内涵认识不清的问题,实质是对传统太极拳文化、传统武术文化,甚至是整个传统文化研究和继承不够的问题。目前,太极拳的基本拳理只有从中华文化和传统武术本身的角度才能进行完整系统而积极有效的解读。本文将从研究继承传统理论的角度,简要论述太极拳拳理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名称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写道:“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中国的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太极拳的传统经典论述绝非凭空而来,而是与实实在在的武术实践紧密融合为一体的,同时太极拳的练习者也只有通过长期正确的锻炼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从上述陈鑫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拳之名为“太极”,绝非附会传统哲学的一个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悠久的中国哲学和同样久远的中华武术交融的一个必然结果,在研究太极拳的时候,要重视传统理论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从中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时要注意与正确的实践体悟相结合。二、太极拳之“太极”是理,是义,是法,而绝非套路招式的外形动作,绝非身体手足的具体部位,更在义理上与门派传承、名家大师的名号无关。我们应注意纠正现在一些将太极拳固定化、模式化的看法和做法,师出名家,学会的套路多,架子打得低,并不一定符合太极之理。到底什么是太极之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从武术技击的角度来讲,可以看其可能不可能达到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述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的效果。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似乎像中国哲学一样缺少系统性,但是如冯友兰先生所论:“中国哲学家之哲学之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中国哲学史》)太极拳是一个以“太极”为名的严密系统,从太极的含义,到“宇宙大太极,人身小太极”的认识,到站无极桩、意守丹田等练法(按传统理论:无极生太极。丹田与三才相对应),再到沾连粘随、静以待动的技击应用(即是要达到和对手形成一体的太极状态),太极拳系统从理论而实践,各层次方面一脉相承,水乳交融,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太极拳拳理具有极大的涵容性和深刻性,其中涉及到中医、兵法、儒释道三教等中华文化的精华。

  所以,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我们沿着“太极”之名进入太极拳系统对其内涵的继承、开掘的状况。

  二、关于意念练习

  和第一个问题相关,太极拳之所以不是以动作特点和地域等来命名,是因为其义理精深而不得不用一个哲学术语为名。太极拳被公认属于内家拳,那么太极拳的“理”和“内”是如何在拳法实践中体现的呢?是拳法中的“精气神”因素。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医疗健身功能,以及艺术性都由此而来。太极拳在传统武术中昂然自立,百载而下,根据传统理论来讲是因为它能有效地调整增益人体的精气神,使整个人体系统功能状态提高,用于技击独具功效。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的“精气”学说,人的精气神充足正常,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这也正是太极拳医疗健身原理的根本和精髓所在。太极拳与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一样,其艺术性首要的体现在意境和神韵,外形动作是次要的。而这三方面在理想的情况下是统一于练习实践的。

  现在很多太极拳练习者的一个重要的偏差就是只重外在动作,忽视内在因素,太极拳出现了体操化的倾向,这不是太极拳的本义,严重折损了太极拳的内涵和功能。所以,“太极拳运动应重视内在因素”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练习者(包含很多太极拳图书中的拳照)演练水平普遍较低,并不是因为其动作不够规范,而是因为没有体现出“支撑八面”“无缺无陷”“沉着轻灵”的气势神韵,反映出演练者的功夫水平和文化修养(身体力行意义上的文化修养)和先辈大师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拳照气势腾然,浩浩飘飘;其弟子李雅轩先生的拳照顶天立地,具有令人不敢逼视的神威。这些先辈大师的拳照,是其穷毕生精力的杰出之作,是其高超功夫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文化生动的体现,是和书法名帖具有相似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

  现在对传统太极拳理论有很多误读和曲解,重要原因是传统理论大多是对练习运用过程中的精神意念活动状态的描述,是抽象的,人们容易用具象的事物进行代替。如拳势呼吸的问题,一般都将其解释为生理呼吸和拳架动作相配合,其实真正的太极拳家对此早有明确论述,郝少如先生就说:“太极拳的呼吸是对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技艺的一种特定比喻,与人的自然呼吸在概念、性质、作用和内容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拳势呼吸就是意念关注气势,身松体静,一心一意的引导、感受气韵的虚实开合,是精神意念层面的内容。

  精神意念是涉及到太极拳根本的一个重要问题,太极拳应该继承和发扬形神兼练,以意为先的练习原则。《简化太极拳》一书的主编和执笔者、24式太极拳首个全国教练员培训班执教者李天骥先生在谈到如何练好24式太极拳时也强调,从初学到熟练,演练者都要注意把意念加到练习中,要做到“念动身随”。

  三、关于技击性

  太极拳属于武术,具有技击性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拳种在武术界传承千百年的事实、相关文献记载以及许多大师高手的功夫风采使个别质疑太极拳技击性的看法无法立足,但是太极拳的技击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现在很多人讲太极拳的技击,都是通过拆解招式的用法来讲的,其实传统武术讲究“一功二胆三技巧”,认为功力是技击中最重要的因素。技击中应用现成招式的几率是很小的,即使能用上,其使用的效果也取决于使用者功力的强弱。那么太极拳的功力又有什么特点呢?是讲究速度、力量吗?太极拳不追求、不练习速度力量,却并不否认速度力量的存在而且要在技击中解决对手速度力量的威胁,它是在另一个层次上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精气神的层面。根据传统理论,功力对于太极拳这种内家拳来讲主要是指精气神的充实和敏锐程度。拳架演练其实主要就是功力积累的途径,讲究“以心行气,务沉着”“以气运身,务顺遂”(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通过内在因素的运动来指挥调动肢体外形,从而培养锻炼精气神。太极拳在技击中典型的用法是“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已动(武禹裹《太极拳解》),“动急则应急,动缓则应缓”(王宗岳《太极拳论》),“引进落空合即出”(王宗岳《打手歌》)。但是“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武禹襄《十三势说略》)。这些用法说的都是意念层面的内容,并没有固定的招式外形,也不讲求外在速度力量。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着眼点不是外在,认为内在因素足够的话,自然能够应对敌手。

  传统太极拳认为,精神气势(这是长期训练出来可以直接转化为技击效果的内在因素,与“空想”决不相同)是技击效果的决定因素。而实践同样证明如此:太极拳功夫深厚的人对对方攻防意识觉察的敏锐程度远超过常人,用同样的招式甚至很小的动作也会比具有同样体质要素的人威力大得多。

  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精气神因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锻炼和培养内在功力不仅是太极拳发挥技击功能的基础,也是其医疗保健功能的精髓所在。同时,太极拳的技击性也决定了太极拳的艺术性是攻防兼备的武术的艺术性,而不同于舞蹈、体操。

楼主练了葵花宝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楼主练了葵花宝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