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内家拳整劲并非来自脚而是来自腰胯、筋骨和脊椎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1721次阅读 3次回复
阅读排行

内家拳讲究抻筋拔骨,易骨易髓。
抻筋,就要能腾其膜,长其筋,使筋长力大,伸缩力强,韧性弹性增强,技击时能伸缩自如,放的长,打得远而劲透。
易骨,就是通过锻炼改变骨质、骨构、关节,使其减少石灰质,增强其弹性、韧性和骨密度。易骨又叫开骨,要在在气的催动下,以松紧互动之法将全身大小关节全部抻拨开,也就是节节打开(催开)。练功时自己能感到或听到骨关节的响动,只有这样才能意到、劲到、力到,才能意贯捎节,气贯四肢。
易髓,就是改变骨髓的生长状态,促进其增长,提供充盈的气血能量,要用虎豹雷音之法和神意之法,达到周身轻灵、犹如羽毛的状态。
当我们做静功时,要用筋骨支撑周身间架,做动作时以筋骨拉伸,用气血催动全身,技击时以腰椎为中心,以脊梁大骨为弓,以筋为弦,以膜状组织为辅助,以手足为药箭。又因筋与骨连,筋之伸缩、骨之灵活,使动作行如流水,舒展大方而有力,发劲迅猛刚实,气势宏大,有盖世之气势。
人的整个身体以脊椎做为中轴,身体其他的部位都是左右相对称的。腰跨位于脊椎的两侧,要用腰带动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也就是说要先动腰,腰是身体的主宰,腰劲发动催动上下的肢体,在上肢则,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上肢的三节打通,形成节节贯穿;在下肢则,腰催跨、跨催膝、膝催足,使下肢的劲力达到节节贯穿,一动腰先动,在动作中做到,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使上下的劲力达到同时到达的目的,做到“脚手齐到”。
腰动首先要带动脊柱的旋转,这时要做到头的百会穴上顶、下颚回收,脊柱骨的最下端尾骨要内翻,做到尾闾中正,这样平时弯曲的大脊椎骨就拉直了,劲力由腰通过脊柱往上传达到肩,由下面尾骨传到到跨,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然后上肢由肩传达到肘、手,下肢由跨传达到膝、脚,而这里面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开肩、开跨。只有做到开肩、开跨,才能将根节之力通顺的达到稍节。根节发动的劲力沉稳力大,达于手则劲沉力雄,达于脚则脚下生根步伐稳健,只有这样打出去的动作才能做到力整、力猛、力大。


似乎是的,整劲来自整与合,但劲的源头还是根。根不一定是脚,脚总有合不上时候,但从脚到手是最大的,最典型的合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看了很多关于整劲的东西,感觉说的都不行。不一定是这些人不会,也可能是难以说清,文字表达很难。看了楼主的文章,我发现一个现象描述是准确的,就是开骨,都说易骨易筋,就搞糊涂了,而开骨是准确明白的。开骨的现象,全身骨骼都响,我现在这个响声一两米外的人都能听到,体会到了。
我想了一个办法,拿一见面料轻柔潇洒的上衣,双手抓衣领至于身前,以极其潇洒的姿态将衣服抡起披上,左右互换。可以模仿武侠片里大侠披衣的镜头,必须动作潇洒大气。这样左右披衣练上几天,啥是整劲就体会到了。而此时语言文字都还描述不清,但是功夫的东西,未必非要说请写明,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人们由于太极拳缺乏大潇洒而思维禁锢,想法都只限于起于哪里,蓄于哪里,发于哪里,这个思维定式把人们限制住了。脱开这些,不求说得清,而求体会到,这样做,其实很简单,并没有那么复杂难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学习了。但我还是认定力从足生,蓄于腰,发于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似乎是的,整劲来自整与合,但劲的源头还是根。根不一定是脚,脚总有合不上时候,但从脚到手是最大的,最典型的合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看了很多关于整劲的东西,感觉说的都不行。不一定是这些人不会,也可能是难以说清,文字表达很难。看了楼主的文章,我发现一个现象描述是准确的,就是开骨,都说易骨易筋,就搞糊涂了,而开骨是准确明白的。开骨的现象,全身骨骼都响,我现在这个响声一两米外的人都能听到,体会到了。
我想了一个办法,拿一见面料轻柔潇洒的上衣,双手抓衣领至于身前,以极其潇洒的姿态将衣服抡起披上,左右互换。可以模仿武侠片里大侠披衣的镜头,必须动作潇洒大气。这样左右披衣练上几天,啥是整劲就体会到了。而此时语言文字都还描述不清,但是功夫的东西,未必非要说请写明,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人们由于太极拳缺乏大潇洒而思维禁锢,想法都只限于起于哪里,蓄于哪里,发于哪里,这个思维定式把人们限制住了。脱开这些,不求说得清,而求体会到,这样做,其实很简单,并没有那么复杂难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学习了。但我还是认定力从足生,蓄于腰,发于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