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太极拳史 太极拳起源与流传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1225次阅读 3次回复
阅读排行
从王征南生平再考太极拳源流
近考《宁波府志》与《王征南墓志铭》,静心研习,默识揣摩,纵横对比,发现王征南生平可能成为研究太极拳史的重大突破口,也为笔者考析太极拳源流带来层层疑团,今书之于下,渴求解惑。
一、从王征南生卒年月考太极拳源流
据高辰四、黄黎州撰(王征南墓志铭》之中的记载可以得到,王征南生平时间为公元1617年一1669年。有意义的是,王征南生平时间前于陈家沟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达100余年,约与陈氏九世陈王廷(1641年曾任“乡兵守备”)同时代。陈王廷,《陈氏家谱》载其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温县志》载其于1641年曾任温县“乡兵守备”;顾留馨推测其《遗词》中所言“造拳”(早期太极拳等),应为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即1644--1674年间。而这“造拳”时间,正是王征南内家拳术的极盛时期,两相比较,王征南的拳术是否来源于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不解自明矣!
二、从王征南拳术风格考太极拳源流
考《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王征南及其祖师张松溪的拳术放劲,完全类同当今的太极拳高层次放劲;其拳术风格是十足的内家拳术风格,并且在1669年高辰四、黄黎州 (黎州子黄百家拜征南为师)撰写墓志碑文时,首次出现“内家”这一术语。《宁波府志》载:“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尤善。”明确指出了内外家的风格与异同。从张松溪与少林僧的比武:“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从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较技:"征南谢不敏,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应,教师被跌,请复之,再跌……。"他们所表现出的放劲是十足的真正内家拳放劲:“引进落空合即出。”与当今各家太极拳高水平发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由此可见,王征南当时所表现的师承内家拳术是真正的内家拳术,可惜并未给后人名之为太极拳。
三、从王征南师承关系考太极拳源流
上考王征南与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同时代,从《王征南墓志铭》这一珍贵史料看,王征南师承源远流长,并非来源于陈家沟(陈氏1一9世)。其师承关系大致如下:
张三丰--(陕西)王宗一(温州)陈州同一(“嘉靖”年间)张松溪一叶继美 (近泉)一单思南一王征南(1617一1669)。
注:以上为以“王征南”为线的主要传承关系,其余传承人未录入上线,可参阅《王征南墓志铭》全文。
且不言张三丰、王宗能否详考,单就王征南师承各代人物中,如单思南、叶近泉、张松溪、陈州同等,应该说是记载详实较为可靠的。张松溪“嘉靖”年间(1522一 1566)尚健在,前于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约100年。由此可见,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之说,恐怕很难成立了。
四、结束语
(一)王征南(1617一1669)前于陈家沟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达100余年,与陈家沟“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陈氏九世陈王廷(1641年任温县“乡兵守备”)同时代。
(二)王征南自言其拳术为“内家”拳术,并叹曰:“今人以内家无可眩耀,于是以外家搀入之。”明言其所修“内家”与“外家”迥然不同。
(三)王征南并未明言其“内家拳”为太极拳,然而与当今太极拳高水平发劲惊人相似。
(四)早在陈王廷“创拳”时期,我国民间即流传着以王征南等为代表的“内家”拳术。陈氏世传拳术(后名为陈氏太极拳)与王征南等师承“内家”拳术有无联系,尚待详考。
(五)陈氏世传拳术(可上溯戚继光及往古拳家)与王征南师传内家拳术 (可上溯张松溪以及王宗、张三丰等),谁是当今太极拳术的本源,是当今太极拳源流问题上的重大迷团。今借此短文,提出个人浅见,供方家参考。
王宗岳考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惟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己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鑫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蒋传陈作了具体记述。全文如下:
具之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也。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于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门下,学艺廿载,蒙恩师教诲,技艺尽授于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间,在庙会上,同众人围场操演拳术。忽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客,年纪稍长者,对操演拳棒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之云:“适才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学必能成名于天下。’”
先生闻此语,知二客实为练艺之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在身。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跪而求之:“愿吾师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童子谬矣,吾二人不通技艺,岂能教诲尔耶?”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一客赞之云:“不料尔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实属可喜可爱之至。”乃向年长之人云:“此子真诚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门下,而教诲之?以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授技业者,此子定能胜任也。”年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尔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候昔兄弟可也。”言讫,二客遂乘马而去。  先生于所约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候。正午,方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时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鸡鸣时即来此敬候吾师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师重道信念之坚诚矣。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也。今即拜吾为师,从吾学艺,保尔十年之内,定能成功。”先生遂请二客至其家拜师焉。方知二客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公皆为当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学艺十载,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仪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之高人。  兴从吾师,学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
嘉庆 元年 菊月 温州 陈长兴 谨序
据李派传人称,《陈序》由杨禄禅晚年传给王兰亭,王传李瑞东,李氏后人密藏至今,禄禅当由其师陈长兴处所得。(见雍阳人《太极拳源流考证》体育文史?1988?4)
《北平实报》1934年夏所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记者王柱宇,言矫宇年八十余,昔曾受教于杨班侯。文曰:“本人曾闻之杨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忏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文与“陈序”情节有异,其实均有夸张润色之词,然于王传蒋发之说,则不失为一佐证。
王宗岳的师承关系,已不可考。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王而蒋及至现代各派太极,身为先驱,其功一也。特别是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被各大太极流派尊为经典之首。王宗岳的阴符枪谱总诀,又是练习太极枪 (后被杨家发展为太极杆)之准绳。阴符枪实即太极枪。只是其诀流传不广。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际是对张三丰的六首拳经的解释文字。由于流传的疏漏,使张三丰的拳经与王宗岳的拳论脱节,以致造成很多误解和混乱。
总之,由王宗岳以来的近代太极拳史,是连续的,明确的。在(二十世纪)30年代之前也是人们公认的。正宗岳不但是近代太极拳运动的伟大先驱,他的理论著述,也一直作为太极拳运动的灵魂,指导着太极拳事业的健康发展。
“张三丰太极拳论”真伪之争辨析

作者:李师融
一、争论的由来
1925年,杨氏太极拳正宗传人陈徽明,首次代表杨氏著书《太极拳术》,公开向社会发行,影响甚广。该书是杨澄甫宗师口授,微明代笔的,故书中有杨澄甫拳照杨氏家传的正宗拳谱。该书经澄甫公审定首肯,拳谱的真实性是有保证的,是一本价值很高的古籍。  书末附录的古拳谱,第一篇的原文如下:
《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安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在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有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昐、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书注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以上拳论,原没有标题。转抄者自立标题。陈微明用《太极拳论》,吴图南则用“太极拳用功秘诀”,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中则用“禄禅师原文”为题,不够统一。后人鉴于王宗岳著“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一文,已定名为《太极拳论》,为了不致重复,另立一题以示区别。因该拳谱之末有“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一语,故俗称“张三丰太极拳论”。本文为便于读者理解,暂沿用这一俗称。
1931年,唐豪为了树立清初陈王廷为中国太极拳的最早创始人,对拳论中所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一语,便视为极大障碍。必须否定张三丰,才能树立陈王廷为“鼻祖”。因此,陈微明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便成为唐豪的攻击重点。
唐豪攻击的手法,主要是利用清之武禹襄学习之上述拳论后,结合其心得,改写的《十三势说略》为据,诬蔑陈微明及其他杨门弟子,将武氏之《十三势说略》窜改成“张三丰太极拳论”。以达到否定“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的重要史证。

武禹襄的《十三势略》全文如下: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换须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唐豪否定张三丰,有以下几处歪理:
(1)在《太极拳研究》[文献1] 的第142页说:“1931年,出版之《太极拳使用法》,篇名为《禄禅师原文》,皆杨门弟子所附会。又杨家太极拳谱‘气宜鼓荡’前39个字,改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十三字。此下仅略加增删润色而已。……北京人文荟萃之地,禄禅行教于此,弟子甚广,岂能不改作?必谓杨氏所得,乃武氏初定本。亦畲、启轩兄弟,不独与禹襄为甥舅,兼为禹襄直传弟子。如有初定本,决无传杨不传李之理。今亦畲写贻郝和本,李福荫廉让堂本,皆绝迹不见,独见于杨氏流传之本。此予断,禄禅门人所改,乃衷于理。”   唐豪这些毫无证据的推想,本不足信;后因顾留馨氏支持其说,进一步发挥,才有一定影响。
(2)顾留馨著《太极拳术》[文献2]第345页,全文抄引了陈微明的上述拳论后,评论说:“以上引自陈微明《太极拳术》1925年上海致柔拳社发行,因有杨澄甫拳式图解,故流传极广。原为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末一段(本文注:《打手要言》是李亦畲将武禹襄的四篇短文合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之标题。其中末一段,即上文所抄的《十三势说略》),经杨氏弟子窜改开头几句后,作为张三丰《太极拳论》,又将王宗岳所著“长拳论”及《十三势者》两段,也作为张三丰所作。”顾氏在当时是大大有名的权威。迷信权威,深信其说者,不乏其人。顾氏不但在言论上有影响,而且在实践上也有行动,在他审校的《太极拳全书》中,已经对傅钟文著《杨氏太极拳》,徐致一著《呈式太极拳》所附录的王宗岳著《十三势行功心解》改为“武禹襄作”,将俗称的张三丰《太极拳论》改为武禹襄著《太极拳论》。又将孙剑云著《孙式太极拳》所附的“张三丰太极拳论”改为“武禹襄太极拳论”;但标题虽改,文末仍有:“原书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教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露出了窜改原著的迹象。这些改动,使后学之士分不清王宗岳、武禹襄的真正著作,往往张冠李戴,贻误后世。故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谱》,受其影响较深。1997年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国武术史》也高度评价唐豪的源流考证。但是,真理是否属于权威,仍需实践检验才能定论。
(3)唐豪觉得,要否定张三丰,单否定杨氏拳谱(后简称杨谱)还不能解决问题,还要攻击武禹襄才能圆场。因为武氏之甥李亦畲,在草写《太极拳小序》时,初稿有“太极拳创自宋之张三丰”一语。禹襄之孙武莱绪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说:“太极拳自武当山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论说外,其余率皆口传,鲜有著作。”说明武派的嫡传弟子,均尊张三丰创太极拳。唐豪在《太极拳研究》第146页说:“禄禅出身僮仆,无能臆造张三丰。禹襄禀贡生,博览书史,若太极拳之附会张三丰,不出于禹襄,禄禅、亦畲、莱绪、延绪之说,岂能尽同。……永年西乡何营村文生陈秀峰,禄禅子班侯门人也。其太极拳谱全文之首有曰:‘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天也。’予断此为禹襄初文以授禄禅者,后来杨氏传流北京之谱,不一其处,无在谱首者,皆为后人改移。”   从以上三则否定张三丰说法观之,全属主观臆想,提不出半点人证、物证的实据,实在太武断了。  本文以充分的历史证据,对上述谬论,详加剖析。揭穿伪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二、考证的焦点
要澄清史实,驳斥唐豪之谬论,主要解诀下列问题:
1、拳谱中的“原书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是武禹襄初定本首先提出,授予禄禅,还是王宗岳谱写拳论时,亲笔留下的史证。
2、“张三丰太极拳论”是王宗岳传下的古谱,还是陈微明将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窜改而成。  以上两个考证焦点,前者地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解决了前者,后者即迎刃而解。
三、杨氏拳谱源自陈长兴之传,非源自武禹襄之传
杨谱源自何人之传?以前鲜为人知。陈家沟说,其处无王宗岳拳谱(后简称王谱);杨氏传人,也隐讳拳谱之来源,使人误以为源于武氏之传。实际上,陈长兴是拥有整套拳谱。因其谱源于赵堡掌门陈敬伯,违反门规(拳不出村),私自授谱族弟,不便宣扬,故长期保密其出处。杨禄禅之拳谱,实为陈和兴之传,证据如下:
(1)杨氏拥有一套古谱32目,杨振基在著书《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原件影印公之于世。杨振基于1992年委托严翰秀代笔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该谱为陈长兴传,告知严翰秀,其后严翰秀告知笔者。
(2)李亦畲著《太极拳小序》早已点出了陈长兴拥有“王谱”之秘。文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人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李亦畲何以知此不宣之秘呢?因杨禄禅与武禹襄为同一时代、同一家乡之亲密拳友,经常切磋拳艺,交流拳谱,禄禅获长兴授谱之秘,虽对外人保密,但对禹襄是如实透露的。
李亦畲从武氏处得悉真情,故能有证据地点出,王宗岳拳谱已传入陈家沟。李亦畲之曾孙李光藩也据祖传,在其撰写《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纪实文学中,证实“陈长兴又将祖传秘诀,看家绝技授予杨露禅。”(载《中国太极拳》杂志1994年第2期48页)这又佐证了杨振基所述是真实的。武氏嫡系传人证明杨谱非源自武氏,是最有权威之证据。
(3)从拳谱的文字校核,“杨谱”与陈长兴家存的“乾隆抄本”是吻合的。小有不同之处是,授予禄禅之谱只传拳谱,省略了六首张三丰的拳经歌诀(七言四句);而“乾隆抄本”则保存完整。“乾隆抄本”已由长兴之孙陈延熙于1900—1906年期间,在天津授拳时,赠予友人形意拳名家许占鳌,许再传姜容樵等。姜氏于1930年著书《太极拳讲义》[文献3],将该谱公之于世。下面是“乾隆抄本”中“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乾隆抄本”之相关原文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时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拳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从“杨谱”及“乾隆抄本”这两份不同流传途径的证据看,基本吻合。可以确认,杨谱是陈长兴之真传无疑。陈长兴的成存家之谱,有六首歌诀与王宗岳拳论一一对应。其中歌诀三、四对应的是“山右王宗太极拳论”,此论单独抽出后,就会将歌诀二、歌诀五和附在歌诀后之旁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连起来。杨氏拳谱,因缺少歌诀相间隔,误把两首歌诀对应的拳论,合为一篇。由此验证,便理顺了杨谱的真正来源。
应当指出,据路迪民等的古拳谱原貌考证[文献4],以及笔者的再考证,确认:古谱是王宗岳对张三丰所传的拳经歌诀,作一一对应的诠释。谱中的释文均为王宗岳著,歌诀,均为张三丰原著。王宗岳在谱写完毕后,向后人交代,“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指的是张三丰的拳诀,不是他自己的拳论。因此,“一举动,周身要轻灵……”的作者应是王宗岳,不是张三丰。但俗称为“张三丰太极拳论”,从广义来看,也无原则错误,因为王宗岳之全部拳论,均为张三丰的拳理所传。
(4)从杨谱中的《十三势歌》,同武禹襄所传的《十三势歌》相比,其中文字大同小异。小异部分,杨谱与“乾隆抄本”相同,也说明杨谱源自长兴所传,非禹襄所传。见下表。
四、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文献5]已将杨禄禅在京授予拳时,传予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处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教师所授。是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有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即保存到如今。吴公藻识。”这是铁证。唐豪曾博览众谱,理应知悉该谱的传播真情。但为了树陈王延,否定张三丰,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掩盖骗局(附:吴全佑传下的该影印件于文末)。
五、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是以杨谱为蓝本衍写而成
上文已证实,杨禄禅获得长兴师授“王谱”,是在第三次下陈家沟满师之时。据《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集成》[文献6]的记载:“据广府南关的老人言:杨禄禅是二十一岁开始去陈家沟,到四十岁左右回到老家的。”杨禄禅生于1799年。二十一岁,时在职1820年;三下陈家沟历时十八年,加上回乡的时间,可推算出杨禄禅获谱之年约在1840年。杨禄禅赴京授拳之年,据该书的《永年太极拳大事记》云:“1854年,杨禄禅经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授太极拳。”
再看武禹襄的学拳和著文经历,武禹襄是在1852年才去赵堡向陈清平学太极拳的。乔松茂在《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文献七]记述其学拳情况:“复将陈师(清平)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和《拳论》一并抄绘携返,与其甥李亦畲、李启轩一同研习。二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窍要尽能施于身。因之将前作之札记,参以后阅之《拳论》,练功方面的发悟,衍写成《拳解》四则……。”这里已说明,《拳解》四则,不是武氏创作的,而是以后参阅经典《拳论》而衍写的。这四篇衍写的“拳解”,就是后来由李亦畲合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标题的内中四小篇,其原题为《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工要解》和一篇无题的“又曰”。参考哪些“拳论”衍写呢?不难看出,是参阅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心解》[文献11]及“张三丰太极拳论”而写成。
据李亦畲手抄的“老三本”得知,武氏从陈清平处所获之“王谱”,缺少《十三势行工心解》及“张三丰太极拳论”,而杨谱正好有此二谱。杨、武是亲密拳友,杨对北京弟子全佑尚无私授以全套拳谱,对武氏更为关照,必抄传赠与。因此,武氏衍写的四篇“拳解”,是以杨谱为蓝本而衍写的,故文字大都相同或相似。
衍写的时间,是在武氏回乡后,经两年练功,技艺大进之后,才有衍写的水平。也即是在1854年以后的某年写成,最早也在1855年写成,比杨谱获得时约迟15年。
杨禄禅于1854年赴京授拳,已无法看到武氏衍写之文。可见唐豪所攻击的,武氏授禄禅以初定本,禄禅在京找弟子窜改“武谱”,纯属无稽之谈,不负责任的诬蔑。
六、“张三丰太极拳论”古已有之
本文以不同流传途径的两种拳谱,对照佐证,来检验古谱的真实性。已经确认:陈长兴原有的王宗岳拳谱,已包含有“张三丰拳论”,及旁注“以上系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著”。既然是明朝传下的古谱,经过四百余年的辗转抄录流传,必然还有其它抄本、古籍之中存有这些残谱。当然,年代愈是远古,古谱的散失更为严重,不易保存。在此情况下,若能挖掘一、二份古谱佐证,已足够证明张三丰创拳的真实性。下面举出二例:
(一)据赵堡传人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一书[文献8]载有陈清平传下的《太极拳总论》,其中引用的古谱,就是“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是:
《太极拳总论》(附歌)
河南怀郡温邑赵堡镇陈清平
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注1)。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歌云:莫教断续一气研。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歌云:左宜右有虚实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下下前后左右皆然。
歌云:意上寓下后天还。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这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终工夫。此论歌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之法,故以总称之。
陈清平所传之谱,因署有陈清平之名及后附之背丝扣一语,前人误以为陈清平所作,但对照“乾隆抄本”的歌诀二及释文,则基本相同。可见此论实为陈清平引用王宗岳拳论,以指导背丝扣的动作。
由此拳论看,与“乾隆抄本”是同出一源的。陈清平何来此谱?溯其源即知,是明末的蒋发受山西王宗岳之传,在赵堡派内,经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张宗禹、张彦而传给清平的。故杜元化(育万)于1933年出版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在书之末页,附上该谱,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这是该谱源流的真实记述。然而,受唐豪观点影响的考证者,则认为:“《原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之二),杜育万为‘鑫本’的订补者之一。当时盛传‘山西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的太极拳源流说,此篇即含有附会之意。”[文献9]这一考释的错误之处,是把王宗岳为清乾隆人,蒋发为明末清初人,否认王过岳传蒋发。今已考证出大量事实,证实王宗岳为明朝人,收蒋发为徒。杜育万之说正确无误,应予澄清。
(二)据《武当》杂志1998年第8期所载的王震川供稿、谭大江校评的《孤本残卷秘典,隐世历劫重光》[文献10]挖掘出赵堡太极拳的古本拳谱,是赵堡第四代传人王柏青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所编的《太极秘术》古谱。谱中的第一篇即是俗称“张三丰太极拳论”,文字与“乾隆抄本”相同。关于这些源流,王柏青在原序有云:“余从师于温洲(注:温县)张楚臣,先师曰:是术得之于道家门(注:指张三丰所创),精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者■■■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忝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雍正六年冬,愚叟王柏青留示。”这是一分宝贵的史证,王柏青自称“愚叟”,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若青年二十岁左右习拳,当时王柏青已近七十岁,其生年应在1660年左右,往上推三代,便是蒋发,蒋发生年为1574年,相距八十余年,平均每代传人间距二十七八年,大体吻合。从这一古谱看,王宗岳拳谱,确为明代流传下来的。其中的旁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是王宗岳所写的重要史证,王宗岳的全套拳谱皆是阐述张三丰的拳理秘诀。故所谓“张三丰太极拳论”,从本源上看是正确的。
七、对唐豪的源流考证评价种种
唐豪的源流考证,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直居统治地位。但民间的看法却不同,现将各方面的评价转抄于后,供社会作一公正的评定。
1、1997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文献12]的《武术论著与学术成果》中(第359页)的评价是:“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的论著不多,主要出自唐豪手笔,徐震等也撰写了一些。自二十年代末,唐豪广泛查录文献,收集民间武术抄本,深入实际上考察,不仅写出了《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内家拳的研究》以及关于太极拳源流和拳谱的系列考证论著等,还出版了《中国武艺图籍考》、《行健斋随笔》等广辑武术史料的专著。唐豪的考证论著,应该说材料翔实,推论细密,结论也较公允,为武坛扬弃附会玄虚之说,提供了依据。为后继者提供了考察拳术源流的方法和研究武史的重要材料,唐豪的开拓性研究,为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
2、太极源流的研究家徐震先生,是唐豪的同时代人,也对唐豪的考证作了深入的研究,徐震先生的评价,在1961年9月24日晚给友人金仁霖的信,有曰:“唐豪同志对太极拳本生的技术方面,实未下过功夫,对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浅的,往往从形式上看问题。这一点以后还要详述鄙见。至于唐同志的据考,其辛勤实地调查的精神,确可钦佩,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形而上学的观点,往往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这可能由于他以前操持律师职业养成了习惯,只求取胜,不虚心地研究相反方面的理由与证据。再唐同志在解放前是相当骄傲的,解放后有了改进,这是进步的表现。但似乎所有的旧习惯,并不能一扫而光。所以始终坚持其陈王延根据戚继光的《拳经》创造太极拳之说。鄙见向不同意此点,与尊论可谓不谋而合(以上据金仁霖先生向笔者提供原函之复印件)。”
3、在赵斌等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第231—232页[文献4]有评:“谈到唐豪的考证,有一段太极拳的派别恩怨有必要担及。1930年前后,杨澄甫、吴鉴泉共负盛誉,关系极好,吴称呼杨为三叔,十分尊敬,从无以吴派另立门户之意。当时的政客褚民谊已任行政院秘书长,杨老师恭维有加,并计划以其权势发展杨氏太极。但因在某集体宿舍邀杨老师与他做推手示范时,原以为杨老师会顾及他‘秘书长’的面子,不料刚一接触,就被杨老师发出丈外。褚一气之下,改变初衷,转投吴氏门下,抑杨而捧吴,并且将太极拳划分为吴、杨两派。此后在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举行的张三丰祖师寿诞典礼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也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世。乃远赴河南,进行‘调查’并著《少林武当考》一书,从而把太极拳在祖国早期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推迟了几百年(参见宋志坚《太极拳源流考证辨》)。”
笔者对上述评价的看法,同意徐震先生的评价。徐震先生对唐豪的考证,有深刻的了解,徐氏是一位正直的研究者,备受后人的尊重,其名著《太极拳考信录》是后继研究者之珍贵史籍,笔者深受启发,而步其后尘。  褚民谊贬低和打击杨派,及唐豪否定陈微明的行为,是有联系的,是趋炎附势的表现。褚民谊虽居高位,但心术不正,后来沦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豪追随褚而否定杨派,立场错了,其考证的结论必然错误。先有了否定张三丰的框框,后去调查,以此框框去找“证据”,未有不铸成大错者也。  望后继之考证者,引以为戒。
(注1)陈清平之原谱,突出拳论,把四句歌诀附于四段拳论之后。此种编排,与王宗岳原谱的顺序颠倒。后学者往往误以为第一句歌诀搭配第二段拳论,第四句歌诀搭配陈清平关于背丝扣的论述,而指责为伪谱。为此,本文转抄时,把每句歌诀调到相应的拳谱之前,文字则完全忠于原谱,以避免误会。
参考文献:  (1)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初版,1992年第二版本  (2)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姜容樵、姚馥春著《太极拳讲义》,上海武学书局,1930年版  (4)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5)吴公藻著《太极拳讲义》,1935年著,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6)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编《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集成》  (7)乔松茂:《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原载《中华武术》1994年第四期  (8)杜元化《太极拳正宗》1935年,开封石印本,影印本附于王海洲、严翰秀著《赵堡太极拳械合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太极拳谱》(王宗岳等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  (10) 王震川、谭大江著《孤本残卷秘典,隐世历劫重光》,载《武当》杂志1998年第8、9期  (11) 李师融著《王宗岳武禹襄两拳谱之比较与鉴别》,载《武林》1997年第2期  (12)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

问题一大堆!内家拳就是太极拳吗?王宗可不是王宗岳!李亦畲说的是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而不是始自张三丰,何况宋张三峰不是明张三丰,还有陈家沟是太极拳高手代不乏人而不是代不数人!人家代代出高手还不数人?矛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人家都争了几百年 没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怎么又来了?又意思吗?
没完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3

问题一大堆!内家拳就是太极拳吗?王宗可不是王宗岳!李亦畲说的是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而不是始自张三丰,何况宋张三峰不是明张三丰,还有陈家沟是太极拳高手代不乏人而不是代不数人!人家代代出高手还不数人?矛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人家都争了几百年 没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怎么又来了?又意思吗?
没完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