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转帖) 于鸿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8:3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鸿坤(阿龙):男,1964年出生,汉族,陕西咸阳人。身高:1.86M,体重:90KG。
  
  自幼随父习练擒摔拳术,及长,拜在著名武术家路文瑞先生门下习练南极派白猿通臂拳法。在学习研练的同时,博读史书,受清初学者颜习斋“文武兼备”思想的影响,拜著名武术家马贤达教授为师学习“通备武艺”,即以“通备劲”贯穿的八极拳门六大开法、八大招法,劈挂拳门十二大趟子、十二打手,八闪翻,戳脚,九字螳螂手等拳术的技击实践技艺;同时掌握了拳术演练的韵度,即节奏、劲力、风格等变化。后又有幸为当代著名大成拳家、拳学大师王选杰先生垂爱,承其衣钵,全面继承“大成拳”功、技、理、法,精通徒手技击,对长短器械格斗亦有心得。在与其他拳派交流的同时,大量阅读了
武术典籍,对武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训练有自己的见地。王师临终嘱咐继续随王芗斋宗师之一脉传人常志朗先生深造,后拜常志朗先生为师学习大成拳。
  
  1984年获得陕西省散手比赛冠军
  
  1985年获十五省市散手比赛冠军
  
  1989.9/1993.6任武警海口支队散手搏击总教练,领导评价为“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精湛,教学方法灵活,示范动作标准”。
  
  1994年在海南置业集团的支持下,创办海南大乘武术研习院,并担任院长
  
  1995年邀请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通备拳家马贤达、大成拳家王选杰、学者武术家马明达及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吴月珍等发起创办“海南联大武术学院”。
  
  1997年在武汉体育学院攻读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同时兼任院散手队教练。多年来在「武魂」「精武」发表各类武术文章多篇。并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武术散手改革势在必行”等论文。著作有「大成拳学真谛」(1997年版)。「大成拳」一、二、三卷(2001年版)。「大成拳学」。正在出版的有「中国拳学大成」,「中国武术技击理论」,在写作之中的有「王芗斋研究」,「马凤图研究」,「中国武术概论」,「百位武术家访谈录」,「中国开门八极拳学」等。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在通读史书和武术典籍的基础上,对武术的变革与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和研究。
  
  1999寻师访友收获良多。
  
  2001、1创办北京般若拳学文化研究有限公司
  







于鸿坤

  应法国及欧洲kkbox(自由搏击)和武术组织的邀请,我于公元2002。4。26日抵达法国,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交流和教学活动。以大成拳独具的技击风格与欧洲搏击界、武术界进行了公开的交流和教学。大成拳所体现的中国武术技击令欧洲同行叹为观止。因为走出国门(特别是比赛),是几代人的愿望――王芗斋于上世纪30年代率弟子在深县的准备训练,王选杰携弟子于鸿坤参加王者大奖赛,种种原因,都未成行。历史的传递有时就是这么严酷与艰辛。所以就此次交流与教学的情况如实地向热爱大成拳和关心我的朋友们作一汇报。
  去欧洲拳学交流,是王芗斋、王选杰等等老一代武术家的宿愿,能以大成拳传人的身份交流大成拳技击,是我的荣幸,同时,历史的重负及前辈的期望也使我感到无形的压力。去之前的数月中,常志朗先生不定期的回京传授我技击时的身位变化,劲力的柔化方向与集中,我有时也去香港求教,常先生只是鼓励我。先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传授之中,此时无声的力量让我从心底生出易水潇潇之叹。
  第一天训练站技击桩,数十名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职业,共同的一点就是有扎实的格斗基础和相当丰富的经验。训练之先,全体肃立,感谢拳学巨擘王芗斋先生,感谢我的老师王选杰先生、常志朗先生。结束后,有一位学员拿出「黑带」杂志,指着我的照片底下的一行字说:"你就是能改变欧洲技击风格的人"?我说:"我的拳术是纯中国的,没有一点点欧洲拳术的痕迹,过去我也练习过现代散手,现在技击时也一点痕迹都没有了,是纯中国式的,是大成拳,是技击的功夫艺术、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舞蹈。你诚心学,我可以教你。"他说:"中国的师傅只会说,能不能试一试"?我说:"当然可以,明天如何"?晚上回到住地,我在想白天的事情,想在国内的事情。我在想我曾经对友人王占伟讲:"随时随地可与任何人切磋"。临走时常先生说:"放心去吧,你一定能行"。我在想王选杰先生与我试技的神情、众多师兄对我的支持……我怎么就说明天呢?我反省自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是执着输赢?是自己认为自己是正宗传人?是学者?还是时差没倒过来?自己重要还是"中国师傅只会说"重要?我不知道。
  第二天,训练刚刚开始,我在讲站桩的原理和方法。我说:"站桩是一种再生的过程,是去掉原来的用力习惯,产生、形成一种新的用力习惯的过程。当你通过站桩养成新的习惯后,你的技击风格就是纯中国的"。正好走到昨天那位身边,他一边站桩,一边用后手瞄着我,且代着挑衅的目光。可能是经过一夜精神上的蓄力的原因,我在给他纠正动作的瞬间,他用力击打过来,同时他也被我击出双脚离地而起。此时,我突然明白了拳学里很多道理,我的大脑又一片空白。我的勇气不知何时涌了出来,我又非常冷静的说:"中国拳学博大精深,是文化、是哲学、也是人们常说的"道",是技击乃小道,你们若愿意再试,我也很乐意,我定能赢你而不伤你。"接下来是一片惊叹之声和断断续续"No"的声音。这时,我知道,我的思想和精神都已解放了。我心里深处由衷的高兴,我的拳学生涯一个新的篇章即将开始。
  由于教学生动、放的开,所以影响较大,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很多技击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其中有习练中国拳术数十年者,有柔道高手,空手道高手,剑道、合气道高手,有特种部队教官,有搏击冠军等。
  我对以往的教学、训练、应用有所反省。我在教"崩拳"应用时,让"豹"(搏击冠军)用拳击向我的面部,我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说:"往这打",没想到豹的速度惊人地快,和我的手几乎同时到,我用手臂滚其臂、踩步(上)切重心同时崩拳将豹击起。这个过程只是一瞬间,很漂亮。因为我手的位置?因为我在突发下的本能反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神经的刺激?我打出的拳已不是崩拳,但确是蹬地贴身脊而起。拳论讲:"消息全凭后足蹬"、"拳打三节不见形"、"打人如接吻"、"缩而发"。我是想说明王芗斋先生的一句话:"我教你这样练你必须这样练,你真这样你就错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视格斗为艺术,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的学生当中,大多数精通(非常熟练)多种武艺,比如空手道、泰拳、柔道,意大利拳击、班博、菲律宾短棍等。我不知什么原因。
  二十多天的交流教学活动就要结束了,我与前来交流学习的欧洲各地的学员建立了深切的友谊,并达成了友好往来交流的协议。协议中方教练每年赴法国、荷兰、意大利传授大成拳一到三次;欧洲学员及专家(某一项)每年来北京(或中国其他训练基地)。中方教练传授大成拳的同时,有责任传授其他流派之拳术及技击;欧洲学员来中国期间,应无偿传授其所掌握的技能,如意大利式拳击(自由搏击),菲律宾短棍,泰拳等。我每年带领学生赴欧洲比赛一次(竞赛规则正在翻译之中)。在法国期间,有幸观看了格斗比赛,更加增强了我对『建立中国武术技击竞赛赛制的设想』(专文另述)的信心。
沙发
发表于 2015-5-8 18:45:4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这个段子啊,能不能详细讲一下。
我看阿龙讲拳很多遍了,M老师应该是马明达。
今天你一讲这个,我猜L老师就是李光昭。

还有个陆老师不知道是谁。
“陆老师的拳术不伤害自己,马老师的拳术伤害自己。但陆老师的拳术不能引起心理的变化”
板凳
发表于 2015-5-8 18:46:04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在读阿龙的《大成拳传习录》。
地板
发表于 2015-5-8 18:47:19 | 只看该作者
传统武术和现代社会的结合
5#
发表于 2015-5-8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听见过阿龙的朋友说起他都是翘大拇指的
6#
发表于 2015-5-8 18:50:28 | 只看该作者
5无欲则刚:破贪嗔痴。

6桩的作用:桩的作用是调整劲力传递的最佳角度的动力定型。

7桩的种类:揽雀桩(太极),托宝贝(形意)或三体式或浮云桩,勾眉桩(八卦)
7拳拳服膺: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错误,不失中枢,得其环中,就是时时刻刻之持一。

太极:一开一合一太极,无处不开合,无处不太极。形意、八卦具是太极。

空:大成、太极的最高境界是空而不空。推手时,空是高级境界,若做不到,可寻找我顺人背的承接、对换、发放。若发不动,可重复发力。

事境:事到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要从容。

练拳步骤:先练步法,随意八卦步走热身体,摩擦步;第二阶段鸡形步,再练站桩。第三阶段桩步同练,再练试力(站桩到不得不动时);第四阶段练习发力;第五阶段练习推手;第六阶段练习实作。以上步骤不是绝对。

我的练拳步骤:第一步先练红拳筑基(柔健与刚强),劈挂类八极类佐之;再以太极拳统之;以形意拳归之;以八卦掌神之;以其它门派辅之,以大成拳为空境。

前一段练拳步骤:首先练身体基本功,以韧带、伸展、协调等训练为目的。如踢腿、伸掌、跑、跳等。其次练拳术定型动作与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简单组合。第三步练功夫。第四步练条件实作。第五步全功夫,即归功夫,归整、归一。以棍法从新活身,以双器械平身,以剑法灵之,以枪法全功。

蓄力与发力:发力前都在蓄力状态,角度在蓄力状态,重心在蓄力状态,路线在蓄力状态,变化调整在蓄力状态。蓄力与发力的位置是变化的。

鸡毛:桩、步试力的手触鸡毛蓄力,举轻若重之感。

速成:武术和其它艺术、功夫一样,没有速成。古人教习拉硬功,将大弓挂起,只须看,不许练。先由能开的动的弓练起,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弓的硬度,让你心意牵挂着大弓。日久功夫自成。再譬如雕琢玉器,一个大师,倾注一生心血在一件作品上,精雕细琢,呕心沥血,才能出真正的绝品。武术要练出功夫、韵味、境界,可谓冰冬三尺非一日之寒,谈何容易。

缓桩(王堡枪法):杆的粘法,将对方的来势缓(领)一下,试对方力用尽。拳一势一开合,势势皆开合。弓步之开合,马步之开合,乃拳之基础。第一阶段,开合蓄发,节节贯穿,节节松沉,松紧紧松、紧而不僵。第二阶段,敌我意识点的感觉与知觉,如一盏明灯无处不照,又如呼啦圈(不一样),无有定点(但有点),且处处得机得势,我顺人背。

桩的无为:垂直(含有角度,指劲力)松顺的释放。

劲力与角度:拳术技击劲力以角度调整而发放。

拳术意境:习拳如同书、画、音乐等其它艺术一样,大都经历工、行、绵、醉、别,形的层次或阶段,再由非我到自我的劲、意,后有自我到无我的种种量变到质变,达到自然而然的全神而不显境界。





7#
发表于 2015-5-8 18:51:16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介绍阿龙学习太极拳呢?不是跟李光昭老师学习太极拳道吗?并且感觉以前站桩站错了?
8#
发表于 2015-5-8 18:52:2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9#
发表于 2015-5-8 18:57:50 | 只看该作者
站桩,是中国传统武术技击修练的基本功夫。这里指大成拳站桩。大成拳是王芗斋先生经过对中国多种拳术的多年参究实践后,以形意拳为基础,吸收太极拳之阴阳制化之理和八卦掌灵活的身法、劲力梯度,以及少林拳的立禅功,将其融会贯通创立的一门现代的传统拳学。

大成拳练习分七个步骤,王选杰先师称为“七妙法门”。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实作。这里主要介绍站桩中精神意念的运用。

站桩是“不动中求速动”(实际上有求即失,不动中孕育着速动,速动是不动之自然结果)“无力中求有力”的体认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在身心松静的状态下进行。初练站桩时,不易做到,而站桩涉及养生、技击、立禅等多种含义。本文仅谈养生与技击的神意运用。

一、养生桩的心意运用

姿势与心意运用

1、两脚分开,左右平行,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脚掌平均着力,头直目正,项竖,虚灵挺拔,舒适均整,臀部后坐,两肩放松,两手臂左右分开,两肘微微向上提,两手心朝下,手指朝前,臂半圆、腋半虚,不可用力,身体若在静水中周围全是阻力、松着不用强力,要随顺。

2、有以上基础后,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中国武术中诸多的适合自己的姿势与心法。只要用心,很快就会了解自己的身体。

二、技击桩的神意运用

姿势与神意运用

1、两脚呈稍息姿势,前脚向斜前移出,约有自己的一脚远(小步桩),两脚呈丁八字的步形,称为半丁半八步,身体微斜,臀略下坐,身有后靠之意,两腿微曲,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有前顶上提之意;后腿的大腿要微向里裹。目视前脚所指之方向。两手抬起,屈肘环抱,肩撑肘横,前手高与眉齐,后手指尖向前略低于前手。两手手指张开不用拙力,前主后辅,小腹“长”圆,“畅”胸头直项竖,慢慢就会虚灵挺拔,舒适均整。体会身体四肢“脱骨”之感后,“回收”四肢百骸、毛孔、肌肤的力量到“中枢”。在此能量储备有一定基础后,再体会山川大地在你的呼吸、松紧、伸缩、蓄发、神意之间的变化。

2、在掌握技击桩的基本姿势和根本意念后,才能在具体空灵、劲力均整、精神饱满、神如雾豹,意若灵犀上有所体认。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神,如飓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撑横摇之势。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垂线自乘,其抽拔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环,拔旋不已,上兜下堕,推抱互为,用不失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之感。

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一字是无数字磨练之结果。同理,本能之学是无意之学。所以有了各种运用意念的能力后就要放弃意念。意拳之境界是无意之拳。
先贤有云:一分为三。我所讲的三个层面没有严格的界限,实际上是“完成”自己、是自己“神全”过程中的隐显罢了。

三、站桩之意义

站桩,是“拳术力量”之基础,是调节神经系统最有效的手段。站桩要求身体极其的放松,但松而不懈,间架得当,在意念中做到“凝神定意”,这样日久功深,就能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王芗斋先师说:“收视听内,锻炼神经”。

大成拳实作中巨大的打击力来自于站桩中的“心形合一”。古拳论云:“身为心之用,劲为身之用”。戴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在一定的层面,心意支配一定的行为,拳术运动以意为先导。劲为身之用,大成拳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调节、温养、锻炼了神经系统,使身体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从而使身体最大限度的主宰和发放劲力,神、气、意、力有效、有序的集中。即神宜敛,气宜养,意不乱,力(体)要松。身体一紧,意、气、力就不能完整一气。

站桩的功能之一,就是把身体复杂形体结构所产生的分散力量统一为整体之力。技击过程中,人体所呈现的多维结构影响了劲力的充分运用与发挥。站桩有一定功夫,身体的骨骼、肌肉、关节、神经等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多中心”“多形状”的形式,逐渐向简单的整体的“一”的状态转变。即所谓“肌肉如一,毛发如戟”。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不著一处,神游物外、空透达化是拳学的另一境界。身体对意念之修正,尽显身体的智慧。不是思维,而是状态。犹如虎与狗。


阿龙

1998.10.7武汉体育学院

2007.5.北京塬水居修改

站桩:

站桩的概念、方法及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站桩所要达到的目的:

站桩是修炼自身间架、劲力的互相联系,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神经的整体过程。是建立一种新的用来习惯的训练体系,是修正人心,完善人格的筑基功夫。是健德、健智、健体的根本。

站桩时手指的形态,如反手揽雀尾对五个手指的要求,食指撬起……腕子以里放松,使梢节有力,保持圆满,

站桩是桩形即间架的蓄力状态与发力状态,所有关节逢节必顶,逢曲必夹。站桩,有感觉后,用意。用意有自身与身外之别。大步桩和小步桩都站,腰上拔上劲,大步尽量大,死站摸劲(用大功、站活桩)。胯的松与紧:只有练松了,用的时候才能紧,开才能合,松紧之间的变化,通是以用为目的,阴阳的劲力变化由站桩的姿势决定,站桩的姿势决定训练的部位,如前后的上下的里外的等,用等长的等动的方法,整体的方法。

胯的通和膝盖的通一样重要,膝盖的通才能连通胯,达到劲力传递的融通和一体(贯)、乃至无碍。通,这里主要指以韧带无碍条件下的劲力传递。踢腿、走路都能体会到。

胯通和肩通一样,无滞、不用力,力量才能传递贯通、达到优良传递。其实不只是肩胯,松紧是根据“点”和用力的需要而论。

站桩,折叠而劲不断,有时,入地三尺,有时,立于云端,有时,站忘。
站桩,体会下肢与身体的弹力、传递,手指的松紧。
站桩,是完善自己、合理协调、控制身心的过程。
桩分阴阳,分敛气入骨练法与强健筋骨练法。敛气入骨练法角度大,不用力,少拧旋等。强健筋骨练法关节角度小,梢节拧旋、开展、用力,强度大。
站桩,试力,摩擦步,拳势,处处蓄力,时时含机,以养为用,良知良能。
站桩是等长条件下劲与骨的分离,即筋的伸拉状训练。

意念、假借是大成拳之宝。念起即觉,觉起念息,念起念息,念念相续;觉生觉隐,觉觉相印,无有执着,念净觉圆。

站桩要知桩的蓄力状态与发力状态。

站养生桩,似笑非笑,似尿非尿,意思是笑不笑出来,尿不尿出来的放松状态。尿,有把气往上提的意思。抱桩手腕折叠处网上挑、顶,手往回抱。两手上下左右均衡,肘低于肩一点,手高于肩一点或与肩平。有这个角度,手如天平,头如天平之柱,均衡以头为中心线。站桩不能把力量往下去,头和手有要起身未起身的感觉。不管桩架的高低,力量都是要起未起的感觉,否则,空长一身笨力气,不会挺拔,有上升的劲出来以后是挺拔而灵活,人能挺拔,才能伸缩自由,手和身体才能拿上劲,手和身拿的劲能和谐一致。
站桩,大小步替换着站。桩,在大成拳里是第一位的,大功夫用在桩上,别的东西用功夫大了,就不是这个东西了。

站桩之境界,身如起云端。
站桩,虚心实腹、入地三尺、拔地欲飞、力源脊点、虚空。

摩擦步:摩擦步的走法与境界,扶按、推扑、虎爪等。由意念在手臂而达下,达到踵息。先在手,后在身。另有高腿练法。卧身练法。
庄子曰:真人呼吸以踵,拳术应以脚开始练起,但练脚之先,须以手的平衡训练为基础,条件成熟后,再注重脚的训练。这里的练是指注重点,不是绝对。呼吸亦然,一开始即练呼吸,一无是处,呼吸是在训练(如站桩、动作的伸缩吞吐、起落进退等)时的一种自然现象和感觉。放松的条件下练习桩功、步法等,协调之后,再注重呼吸,培养、壮大,以呼吸指导动作的发力、变化等。

走起来整,结束亦整,虚实要清。

摩擦步训练含有闪展、发力、步法、桩发、技击之试力变化等。其过程如书法之起、承、转、合一般。



试力与变劲:变劲(发力)身手同时变,以身使手,或以手运身(这才是真正的角度和路线)。

试力,用力在动与不动之临界;路线是蓄发角度的变化(王芗斋说:为什么有此一动)。一举动,身步具要调动方向。劲要连续不断。

试力的三阶段:大动小动和不动。双手距离的固定与双手的自由。

试力,动犹不动,才能无方向、无惯性,才能处处是桩,才能动犹不动,不动犹动。

内劲、外劲、间架劲,脱皮之劲,内串之劲,譬如走摩擦步时裤子要掉的感觉,窜动的感觉,试力时也这样。大成是无形无象,若想怎么样(如气势当先)已落于二。脱皮之劲犹如九曲珠节节贯通。练内用内,通过外用内,练外用外,以内摧外,内外合一,只是主次不同。

力的优劣,机械之力与触觉本能之活力。本能之活力能与对手感应,借助对手达到身如绳吊系、或举物、或拥挫带还,触敌如电急。

手与头颈争力之实质练的是“牵动往来气贴背”。以手定位,肩、背、脊与手的感应与训练,使拳之击打力更大。

平衡、协调:眼与心合,心与手合,手与眼合,把眼定住。

崩步崩拳,练的是节拍、配合、冲撞、协调。

拳拳服膺:意念要在关节处,走路、习拳、发力、力点,体会松、通达、发放的感觉。以修行之心练拳,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练拳,练身体、练精神,用智慧、用自身的条件揣摩着练。比如易筋经两手平伸势与握拳探爪势的融通。

平日行住坐卧,常存猴意或虎意。

博至极而灵机自启,思之深则神明自通。

洪炉大冶与精神意念。

技击:一人对多人的格斗时要会使用自己的“利器”,以自己的攻击为方向,才能无后顾之忧,否则,除非自己全身都是“利器”,挨那那有,一触即发。

拳与脚,出腿快,掌握平衡,换腿妙,动作转换得机、适时,即蓄力、步法、身形得当。
技击间架,形体的合理角度、曲线;整体的牵挂、假想;肌肉、筋骨、神经的归一(合一)运动。

去是散手,着人成拳(结果),全身展放、收紧的时间缩短,即松紧、虚实、动静转换的时间缩短、质量好、用地妙。

发力:发力须是有感而发,兴致到了,才能发的淋漓尽致。

完全的松紧变化,要松的透,紧的急,才能发惊炸力。松紧、虚实、位移、意念是穿透力的根本。松紧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发力效果的保证。发力有紧挂松发、身如弯弓(身似槐虫)步似钻,肩手放松,由脚及膝及胯及腰及背及肩及肘及手节节贯通。

冲撞劲是弹簧劲的后续。

观鱼抢食之状。

发力之前的习惯放松,劲在体内的蓄发状态,神松意紧,神在体内,意透敌背,力与气合在蓄位。当神行与外时,发力结束。

肌肉的功能是单项的、有限的,伸肌只管伸,曲肌只管曲,而且是局部;筋骨整体支架的统一才能整体。

发力、试力、摩擦步,练时要整齐化一,在时机上化一,如发力时脚手落点的化一,试力时身手虚实的化一,摩擦步时周身要领的化一。





1. 头领身体同,鸡腿蛇身行;头领手拧发,虚实源空灵。
2. 提顿吞吐悠扬势,蓄发是一两从容;开合缩放动与微,身体劲换乃真情。
3. 空握婴儿连环拳,步法轻盈体略偏,灵拔蓄中又逆行,粘实展决弓断弦。

王选杰传大成拳技击秘诀:

一. 技击之术本无奇,好异贪玄便路迷,腰脊养成松紧力,张弓射鸟待神机。
二. 露形着象即失真,意锋直指对方神,彼击我进成活力,闪架封攩致败因。
三. 接敌腰脊向前伸,只护中轴不可侵,但欲与敌亲一吻,突发炸力慑敌魂。

松紧:全身松紧的时机与协调决定松紧的整体和整体力的运用,也是明白(完善)自身功法的基础。如单手立桩的虚实和角度:

站桩体会松紧,松透的感觉。能松能紧,掌握松紧之时机,力量才不会憋在身上,方能传递到对方身体,放出来,作用于对手,这是松紧的控制。发力要能打出各种力来,主要是身体的松紧及劲的蓄力变化,譬如发一个顿挫力,身体看似未动,劲微向上提拉,即可发顿挫力。升的时候是放松,落的时候是收紧。这个紧完全是为发力服务。有用肩膀的两边晃动发力,有用身体的高低变化发力,连续发力以气与力合为根,要会换气,换气不正确,气与力合及发力的拍节就不好。拍节不合就会喘,就会累,气与力合就会顺,力才能发出来。发力的质量取决与桩的功夫。

技击:打人也不用力,是因为有了间架力、筋伸骨缩的惊弹力。技击是在练的感觉的基础上寻找打的感觉,把人击倒的感觉,我顺人背的感觉。

技击时形的空挡与重心空挡之变换运用,用步来调动重心。
技击练习搭手之法:对手用力扑来,我蓄(化)而发(打)。
技击时用步夺位,谱云:手打三分脚打七。步灵在膝,攻在于腰。用鸡腿、龙身找重心及蓄力。

站桩:
大成拳练到最后,不管练什么,都落到站桩上,所谓万法归一。要有修行的心态。

站桩的次第:先求开展,再求紧凑。正步桩的两种站法,上肢:1开合法,2提顿法;下肢:挑担法与折叠法。步法的大小,身体的角度;头的虎豹;手的龙虎等密切配合。
站桩,手心与胯回缩。颈与手要感应劲。一切都要在站桩中求,生活之中、习拳之中,领会的多了,站桩的时候求的就多。也就是道化拳法吧。

站桩是虚实之弹力劲、橡皮筋劲。

站桩,身体要松下来,下肢能吃劲(收胯、虚领),才能练出反作用力。

桩的境界:虚空以应(容)万物。站桩之五个层次1虚心实腹2入地三尺3拔地欲飞4明亮劲源(脊椎一点)5空有双融
站桩要领之一类:畅胸实腹、展腰、拔地欲飞之状。达到起不起何须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之果。
另类,松着滋润达到腾起。
站技击桩,前手实、后手虚及前腿虚、后腿实与前手方向的确定,步斜身正与收胯展胸。
桩法分类:阴阳桩(龙虎二气)、伏虎桩后腿试力桩、单腿提拉桩
龙桩
虎桩
鹤桩、子午桩、金鸡独立桩
托宝桩
揽雀桩
三体式
八卦桩、鹰桩、熊桩
鸟难飞桩
空灵桩

劲的形式:1如冰落地 2如手撕棉 3行如浮云 4钻如捣锥


法与无法:两种,有和无的问题。一个是本身具备,一个是不具备。王芗斋无有招法而是大成拳,另一种,高级境界,法的局限和机械、程式、片面,法即无法,无法是真法。
守中用中与动静处中之真意:

训练:训练的次第和方法,以刀手为例,原地的和活步的单双重和不落单双重。
大成拳训练之基础功法,通过站桩体会劲之由脚而腿、胯、腰腹,然后能通上等,在站桩中求到后,在从摩擦步中求,试力中求等。所有的功法中,求劲力的松、整、凝、灵等融通一贯。开始,先从一个动作、一个式子里找,有功夫后从另外的式子中也能找到,然后会变化着找,再双人找,再多人找,然后达到不找自找,不找自有。












10#
发表于 2015-5-8 18:57:58 | 只看该作者
好,顶起.心得真实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秘籍网 ( 苏ICP备15516793号 )     

GMT+8, 2024-6-18 23:03 , Processed in 0.341168 second(s), 6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