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遠橋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01:54: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遠橋記
所謂後代學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朔。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歡子許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斷亦有繼者。許先師係江南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即本府城南紫陽山。結簷南陽。辟榖。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入市販賣。獨吟曰。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訪不遇。提詩望仙橋而回。
所傳太極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名目書之於後。四正。四隅。雲手。彎弓射雁。揮琵琶。進搬攔。簸箕式。鳳凰展翅。雀起尾。單鞭。上提手。倒攆猴頭。摟膝拗步。肘下捶。轉身蹬腳。上步栽捶。斜飛式。雙鞭。翻身搬攔。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馬。單擺蓮。上跨虎。九宮步。攬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彈指。擺蓮轉身。指點捶。雙擺蓮。金雞獨立。泰山生氣。野馬分鬃。如封似閉。左右分腳。掛樹踢腳。推碾。二起腳。抱虎推山。十字擺蓮。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單鞭。雙鞭。雙擺蓮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功夫。其餘三十七數。是先師我傳也。此勢應一勢練成。再練一勢。萬不可心急齊用。三十七勢。亦無論何勢先。何勢後。只要一一將勢用成。自然三十七勢。皆化為相繼不斷也。故謂之長拳。腳跐五行。懷藏八卦。腳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八門五步。以中央為準。

江南太极(三世七)





13#
发表于 2015-12-2 09:34: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12#
发表于 2015-7-9 02:09:29 | 只看该作者
謝謝...但我反而覺得当年的老前辈练起来应该是這樣子才對的...
11#
发表于 2015-7-9 02:06:33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的老前辈练起来应该不是这个味道吧
10#
发表于 2015-7-9 02:02:24 | 只看该作者
謝謝資料補充...
我也找到一些...

「民国初年(1912年),纪子修、吴鉴泉等太极拳名家与袁世凯幕僚宋书铭比武较技,轰动一时,成为当时北京武术界的热门话题,拙作《谈谈宋书铭》曾经谈及,不再重述。

近期网上“杨式太极拳”、“武林逸事”栏目,有同好拙文谈及“杨少候率弟子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造访宋书铭”切磋拳艺,大意为:少候与宋书铭二人相持于气功态,然后少候发凌空劲,宋书铭败北“就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云云。笔者师从张虎臣,上承杨少候、许禹生,愿就此话题谈谈个人看法。

民国初年许禹生(1879——1945)33岁,杨少候(1862—1930)50岁,宋书铭(约1840—?)72岁。许禹生是少候父健候弟子,与少候同辈、同学,二人亦师亦友;许任职(袁世凯执政时)教育部专门司主事,宋书铭是袁世凯的幕僚,二人都具有高文化水准且精通易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由同事关系发展成忘年交,在切磋拳技中许被宋折服以弟子礼师之,二人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许禹生师从杨健候、杨少候学杨氏太极拳于清末,在前,被宋书铭拳技所折服学宋氏太极拳“三世七”于民初,在后。许禹生在民国初年创办北京(平)体育研究社,从而成为当时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属下教员纪子修、吴鉴泉,杨梦祥(少候)等,都是名重于世的拳界大姥。由许牵线,纪子修、吴鉴泉、刘彩臣等与宋试手后,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叩头请为弟子,说明宋书铭的功夫非同凡响,高出纪、吴、刘甚多。

王新午先生师承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三位大家,1942年他所著《太极拳阐宗》记载其师许、纪、吴等与宋书铭推手较技事最详,但书中没有“少候携弟子拜访宋书铭”与宋试技的论述。笔者也没听张虎臣老师讲过“少候与宋书铭推手”之事。

宋书铭的太极拳技高深莫测,因而杨健候的弟子许禹生,杨班候的弟子纪子修(按: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言其师纪子修的拳技与万春、凌山、全佑一起,同学于露禅、班候),全佑之子吴鉴泉等争而师事之,从而使他成为民国初年轰动武术界的新闻人物。(按:宋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平行存在,即不源自陈沟,也不源自赵堡,这也是太极拳起源之谜……)

宋书铭与杨少候,那个本事大;杨少候与孙禄堂,那个本事大……诸如此类问题,恰如民间俚语:“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出来。”

杨少候性情古怪刚暴,心高气傲、自尊心极强(按:不然不会于1930年“贫困首都(南京)毅然自尽”),但人品武德俱佳,从未有过仗技欺人之举。因此,他不大可能以(50岁)青壮之身,未经人介绍,私下带着几个徒弟,造访比他年长二十多岁、已是古稀之年的宋书铭,去切磋什么技艺。倘若如同好文中所说,这种年龄悬殊的比试是真的,赢了又有什么光彩!少候岂不是有盛气凌人之嫌,今后还有何脸面在武术界立足为人师表。
宋书铭性格古僻,视拳技如性命且极其保守,和弟子们约法“不须传人,不须说是他教的”,从不显山露水。宋是个文人,在袁世凯身边作文案工作,地位相当于元首的机要秘书,绝不会行事张扬,动不动就接受武界人士的挑战、一决高低。因为这不合乎情理。再者以宋的地位、身份,所处的年代而言,也不是任何人想见就能见得到的人物。因此,既使少候携弟子来访,首次见面也不大可能向江湖武夫比试输赢一样,取笑于一旁观战的晚辈。

退一步讲,就算少候和宋书铭试技真实存在,如同好文中所说宋书铭被少候施“凌空劲”,“就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愚以为72岁的宋书铭老头难逃此劫,必死无疑。倘若真是这样,也就不会有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等拜宋为师学练宋氏太极拳的历史了;也就不会有袁世凯复僻帝制政局动荡,许禹生因宋书铭身怀绝世武功,数次邀聘他到体育研究社执教,宋皆坚辞不受,袁死宋归隐乡下,格守古训“忠臣不事二主”、再不“出山”不能知所终的历史了。

武术界向有格言“天外有天”。越是高手,越有涵养,不会挟技自诩为“老子天下第一”,除非有深仇大恨,在万得已下,才一决雌雄。一般情况下,高手之间多谦虚谨慎、互敬互让,即使较技也点到为止,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心知肚明,不会在弟子或众人面前喧显、哗众取宠,使人难堪无法下台——“1956 年,因参加全国武术大会,杨澄甫的传人牛春明、李雅轩、崔毅士等聚集北京,多年未面的师兄弟又得相见,道不尽、说不完的苍桑巨变、兄弟情谊,闲瑕之时,难免要技痒试手……会议结束各回单位,都感觉会议间的相互切磋,技艺又有提高,当弟子们问及他们“谁的功夫好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别人的功夫比自已好”,就是明证

综上所述,愚意以为“少候与宋推手试技说”不一定成立,愿同对此事感兴趣的博客诸君共同讨论之。」

http://www.cntjq.net/thread-93-1-1.html
9#
发表于 2015-7-9 02:02:23 | 只看该作者
宋书铭——《宋氏太极拳谱》(转载)

宋书铭何许人也?今人知者不多。他就是《宋氏太极拳谱》的传人,是颇有争议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作者、明代太极拳家宋远桥的后代,以“太极拳三十七式”称著。关于宋书铭的太极拳水平之高,太极拳家许禹生、吴图南的著作都有记载,文字不多,录之如下:
  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中记载: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

  吴图南在《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香港商务扳)注解中记载:宋书铭为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机要秘书,自言为宋远桥的十七世孙,精研易理,擅太极拳,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其时太极拳诸名家,如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及吴图南偕相拜访宋氏,与宋推手,多莫能自持。

  当时是民国初年,太极拳家许禹生在北京创办体育社,聘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为教员。这些人都非等闲之辈,如杨少侯、杨澄甫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杨健候之子;吴鉴泉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全佑之子;刘恩绶、刘彩臣皆为吴全佑之徒。

  据先师吴图南先生讲述:宣统末年(1911),吴图南从友人处得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署名宋远桥的传抄本。后来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都抄了一份。当时,许禹生有个朋友,叫宋书铭,在袁世凯处当幕僚,也会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是祖传的,他自称宋远桥是他的远祖。于是,体育社的许多教员都随许禹生去访宋书铭,同去的有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吴图南等人。到宋书铭住所之后,宋很客气地接待大家。吴图南告诉宋,说他从朋友处得到一个《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宋听说之后,马上到内室,也找出一本家传《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拿给大家看。两者除了名目略有不同外,内容完全相同。
后来,宋书铭应大家的请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极拳,和现在的太极拳大同小异,没什么使人意外的。接着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只见:一搭手,许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
大家看,宋推手的路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欢用两只手掌压住对方双臂,宋则不同,两手臂专在对方双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侧与人接触。
他们表演完毕,其他人多有不服气的表现。因为,这一行人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之翘首。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许禹生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了,纪早先是练岳家散手的,很硬梆,后来从凌山学太极拳,凌山是杨禄禅的徒弟,以刚发著称,所以,纪子修就刚上加硬。
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双手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孰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要把宋压垮,纪猛一用力,打算把宋击翻在地,就听“嘭”地一声,纪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
切磋之后,众人纷纷向宋请教。宋书铭把珍藏的祖传《宋氏太极拳谱》抄本赠送给众人。这些人多是吴氏太极拳家,所以《宋谱》就被吴氏太极拳吸收,以后成了吴氏太极拳的经典。
《宋谱》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呢?何以如此厉害。这就是许宣平《十六关要论》等经典,其中讲到“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太极拳的功夫有五乘,曰:骨、筋、皮、毛、气。
歌曰:
  
  磕格碰撞是骨打;   
  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
  毛发松弹手三阳;
  阴阳互感通天下。
宋书铭,所以手臂放在对方手臂之下,他打的是手三阳经,皆在手臂外侧,即汗毛的一侧,故有“毛发”之称。然而,这是太极拳的第四乘功夫,下面我们就要讲个太极拳第五乘功夫的故事。
宋书铭与太极拳名家推手的事立即惊震京师,访者日众,多被宋婉谢。一天,杨氏太极拳宗师杨少侯携徒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来到宋书铭住所拜访。少侯先生是当时京师太极拳第一人,其技艺之高、名气之大胜过杨澄甫,他的太极拳得班侯的亲传,儿时得乃祖禄禅教授,功夫极佳。
宋闻听少侯来访,亲自迎出门外。把少侯一行让到室内,寒喧过后,少侯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宋书铭对少侯久已闻名,能与少侯接手,就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当即到室外,接手。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只见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宋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过了一会,连声说:“好厉害的‘凌空劲’,我领教了。”接着咏歌诀一首: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故事讲完了。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什么?为什么达不到?要找答案?吴图南大师告诉您,其病在:
    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关于“凌空劲”吴图南先生有《凌空劲》歌一首,如下:
  凌空劲歌
  
  禄禅、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倚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如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琢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作者待考)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心会要诀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注:以上四篇系从宋书铭传抄拳谱中录出。许禹生《太极拳势图介》说:"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许又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十七势而得名。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其要诀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传宋远桥。
8#
发表于 2015-7-9 01:59:06 | 只看该作者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心会要诀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7#
发表于 2015-7-9 01:58:1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亅看着舒服亅流畅。
6#
发表于 2015-7-9 01:57:47 | 只看该作者
謝謝資料補充...個人認為似乎值得研究一下...
5#
发表于 2015-7-9 01:57:32 | 只看该作者
謝謝...我也是初看就覺得很有味道...所以放上來研究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秘籍网 ( 苏ICP备15516793号 )     

GMT+8, 2024-6-29 17:44 , Processed in 0.249410 second(s), 7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