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八卦掌练习中的阴阳、虚实、松紧变化(四) 关朝
阅读排行
八卦掌练习中的阴阳、虚实、松紧变化(四)关朝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互变



在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鱼各有一白色和黑色的鱼眼,寓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虚实、松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辨证关系在八卦掌的练习特别是技击中体现特别突出。



首先谈谈在八卦掌的发力中这种松紧、虚实变化的应用。形意拳的发力是由刚入手,首先通过五行、十二形练习从外三合入手,即由刚劲入手,逐渐做到外三合与内三合结合从而达到六合整劲,即由刚劲到暗劲再到化劲。太极拳由柔入手,通过达到极柔软逐渐做到极坚刚。八卦掌是刚柔相济,但如何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发力老实讲没有统一的理论和练法。我根据自己多年习武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八卦掌发力的训练方法,就是结合八卦掌平起平落趟泥步两种练法,形成以内力为基础的两种松紧发力方法。一种是以足为根,经腿、丹田、脊柱再经上肢达于末梢手掌,即张三丰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另一种发力是直接以丹田为根,以丹田的收缩和爆发带动手脚的开合收放。这两种发力虽然力源不同,但有两个共同点:1、都是松紧发力,即整个发力过程都是放松的,只是在触敌瞬间全身特别是手由于意、气、力同时贯注而紧。在整个发力过程力源是实,末梢手为虚,上肢是放松的。一旦末梢手掌触及对方,则筋骨骤然拉伸,意、气贯之手掌(根据和对方“合”的方法不同使用手掌不同部位),后脚蹬、前脚踩,丹田爆发骤然发力。即触及对方是阴阳、虚实、松紧转化的临界点,上肢瞬间由虚变实,由松变紧。发力过后手臂和身体又恢复到放松状态。2、前一种发力虽然要利用脚底与地面的作用力,但此作用力力线穿过丹田,和丹田的爆发力合在一起传与手指,因此两种发力都要有较强的丹田气做后盾。这种松紧发力松和紧的反差越大内劲越大,因此八卦掌的前期练习以练习松沉劲为主,中期通过逐渐增加撑裹拧钻的程度和拧转角度从而使身体的筋腱和骨骼拉伸,身体相比于以前变紧,要在这种状态下寻求“逆中求顺”,“紧中求松”,从而使松的水平得到升华。并且要使这种筋腱的拉伸、身体的松紧逐渐和丹田的缩放相合。



这种阴阳、虚实、松紧的变化在八卦掌的技击中用的很多,是八卦掌后天为用的核心体现。例如在接手时如果对方重力打来,我用一较大掤劲接手给对方以硬顶的假象,当对方发力时骤然两手松紧、虚实互换,接手空对方的同时另一手寻机发力打击对方。又例如在搭手时利用挂、采、捋等手法使用诈力发力,把对方诈僵,再用整力把对方打出去。



总之,了解和用好八卦掌的阴阳、虚实、松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练好八卦掌“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关键,也是了解内家拳内涵的必由之路。
请问关老师,您说在北京一起练拳的几位武友在站桩中先后出偏而放弃站桩,请问他们站的是什么桩?站了多长时间出偏了?出偏的毛病是什么?我想参考一下。多谢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太阳1

2015-1-25 09:48:14

就以我的经验,以前我习武的一段时间也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心悸气喘,但是不严重中,后来自愈了,以上三个病案都有个共同点,把意念放在上半身太多了,当时我也是以意念习武,当时出现过很多副作用,后来不用意念,就单单纯纯的把动作做好就行了,后来这些负面效果也就消失了,意念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很快出效果,同时出偏也很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52sf

2015-1-25 09:50:42

       谢谢您的关注。对于您的问题,我想先从我学拳的经历谈起。在文章里我已经介绍了八卦掌 的特点,就是由于1、行桩练法,2、由于撑裹拧钻,是逆劲,因此容易产生努气、努胸的弊病,因此本门(程派程有龙、蒋馨山一支)很注重练习中的”松“,要求在学习八卦掌之前要先学本门的八卦太极拳,待身体松下来后才可以学习八卦掌。我随恩师马家龙学习八卦掌,是在学了十年八卦太极拳的基础上才学习的八卦掌。后来我因为工作调动由天津调到北京,离津后两年恩师因心血管疾病去世。恩师的去世给我的打击是很大的,是我心中永远的痛。痛定思痛,我反思恩师马家龙在天津武术界也是有名的高手,还有其他几位在门里也是顶尖高手的师叔也是因心血管疾病去世。按说他们按太极拳的”松“的要求已经很松了。为什么不能长寿?因此在练拳的过程中我就十分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我在北京一起练拳的几位武友在站桩中先后出偏而放弃站桩,我进一步反思其出偏的原因。我逐渐的认识到过去在武术心法层面的认识有片面性。比如”松“的概念,一些太极拳强调”大松大柔“,站桩时大家也都知道要松下来,但你如何衡量自己松没松下来?我认为”松“是相对的,从总体讲我们要求放松,但身体各部分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即必须分清阴阳虚实,分清那部分应该虚,那部分应该实。实的部分相对于虚的部分就是相对”紧“的,没有绝对的”松“。实际武术中最应该松的部位是身体的中、上膈和上肢及肩,我们除了通过形的调整如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塌腰坐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清虚实、阴阳,通过下丹田(小腹)的实达到胸的虚,肩的松。我们很多人很注重双脚、双手的虚实(单重),但没有重视全身的上虚下实。要做到全身的上虚下实,就要让气沉下去,首先要做到“气沉丹田”,进而要做到气沉脚底,通过下边的实达到上边的虚。这对于以“逆劲”为特点的八卦掌尤其重要。因此我在自己练习和指导徒弟、学生练习八卦掌时很注意基本功的练习和练习的层次性。在练习的前两三年主要是练习站桩和八卦掌的行步练习及下沉桩走转。这个阶段主要是练出松沉劲和内功训练,即丹田气。八卦掌走转不仅是练习步法、身法,更重要的是内功练习,没有内功就谈不上是内家拳。在这个阶段不上单换掌,不强调拧转。当气沉到脚底,丹田有了内气后再上单换掌,单换掌练精后再上八大掌等。这样新手练习四、五年就可以做到用内劲发力,此时他的八卦掌套路可能还没有学完。不是我保守不教套路,而是徒弟们在练习中尝到了甜头,自己不练到气真正沉下来了,你教他套路他都不肯练。在上单换掌时,撑裹拧钻的程度也是逐渐增加,每增加拧转的角度都会增加“筋”的紧,带动全身也会紧,此时就要设法寻求新的层次的“松”,你在“筋"拉紧的同时皮、肉如果能松下来,气仍能沉下去,则你松的程度就提高了。我的内劲发力训练采用的是松紧发力,你越能放松,在触及对方时又能尽快的”紧“起来,这种松紧的反差越大,你的内力就越强。因此单换掌的撑裹拧钻,既是练松,又是练紧的能力。太极拳讲只有极柔软才能极坚刚,但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只注重了松、柔,但却不了解如何坚刚起来。形意拳练习要经过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才能臻于上乘,但很多习练者只注重明劲的刚猛,而不了解什么是化劲。我在万维网发表的视频《八卦掌两种平起平落趟泥步的要点和训练目的给出了我在训练八卦掌松紧发力的基本思路,还涉及到内功的训练方法和发力的训练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冷血123

2015-1-25 09:50:53

关于胸廓与胸腔部分,总结一下:
呼气:合拢双侧肩胛骨、胸骨挺直、胸椎前挺、腹部收缩、腰椎稍后凸前弯。
吸气:拉开双侧肩胛骨、胸骨后推、胸椎弯曲、腹部膨胀、腰椎挺直。
------------------
这个动作比较复杂,平时不劳累的时候做,除了古怪没什么感觉。
但是如果在呼吸不够用的时候做,却会感觉比较的舒服。
我感觉,其中的要求,能够做到的项目越多、效果越好;做的项目少,也会有效果。
练习时,可以在保持呼气或吸气的同时,把其中的项目一项接一项的做,就是一个做到再接着做另一个。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annjo

2015-1-25 09:57:16

多谢回复!
    提到QQ,呵呵,我很少用QQ。我还是喜欢在论坛写帖子,因为可以慢慢发帖、深思熟虑,用QQ,说话太快,常常说错话。我觉得这个问题在这里可以说的清楚。至于说怕不团结,呵呵,我学过《弟子规》,上面讲“言语忍,忿自泯”,所以我对于过激言论比较有忍耐力。
    看了您说的几种站桩出偏的情况,我本以为其中的练习者会是浅尝则止的,没想到基本都是下过大功夫的人。
    那位A君,应该是没有按照常规的练法去练。
    其余二位,倒应该是按照常规的练法去练的。不过应该是犯了通病。
    据我了解也是,站桩初练及练一段时间后,都是效果比较好,对健康也比较有好处,但是多年练习后,却会出毛病。其实说起来,这应该比运动锻炼方法出的毛病要少得多了,只是站桩出的这个通病,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去解决。
    ----------------
    我前一段时间的心脏就很不好,后来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尝试,现在我的生活仍然是很不规律,可是心脏却极少出现不良反应了。
    ---------------------
    形意拳“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其中心与....合,这个很少有人详细解释过。我分析,这里心就是心脏,那些站桩或其它锻炼出毛病的,就是心与....合,没有合上。因为它出的问题比较小,所以才会练习很长时间,才会出状况,被人发现。而身体的其它部位却可能因为长期的练习而受益。
    心与....合,一般总在六合的头一句话,而心更是其中头一个字,应该是很重要。
    ---------------------
    在生命过程中,心脏始终不停地跳动着,而且很有规律。“心跳”实际上就是心脏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
    ---------------------
    我觉得,简单来说,心与....合,就是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要对心跳有利、有帮助。
    在我的练习中,心脏与肺脏基本是一起考虑的,因为它们离得很近,都在胸廓与胸腔里。
    一般人们的心跳和呼吸都是靠着心肺自身的肌肉来做功的。但在长时间或大强度的运动中心肺自身的肌肉运动常常就会出现能力不足或是供不应求,这时高明的办法,可以用我们身体心肺之外的肌肉运动来帮助心脏与肺脏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用身体的力量来促使胸廓及胸腔一胀一缩。胀要尽量胀到最大,缩要尽量缩到最小。
    我觉得胀缩的频率不需要与心跳合上,应该是心肺本身有一定的承受力,我们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帮它们一下,把淤积的不良反应消除就可以了。
    影响胸廓及胸腔变形的,有脊柱、胸骨、肩胛骨(它影响心肺上上部)、横膈膜或是腹部(它影响心肺的下部)。
    至于含胸拔背等所谓的 “校二十四法” (二十四法,乃形意拳的八字诀,顶、扣、圆、敏、抱、垂、曲、挺,而八字者,又各有三种)。
    若是完全的遵照二十四法练习,身体的许多局部大致是一个不动、静止的状态,尤其是站桩的时候,而“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基本是一胀一缩、一呼一吸,这是一个动的状态。因此我觉得这个二十四法,大致只反映了调正身法的1/2的要求。另外1/2大致就是适当的反二十四法。
    最好要一呼一吸,一正一反。要让身体的各处都动起来。所谓动作要蛇行蛹动,不能有死角,完全的遵照二十四法,难免会出现多处死角。
    我想那些不站桩的之所以不容易出现这个心脏问题,应该是因为运动中无法始终保持不变的二十四法。
    ---------------------
    在我的实践中发现,这个一呼一吸,一正一反的结合,一般是很少运用,只是在感觉胸闷气短时用几下,或是每隔短暂时间用一下就可以。只有在非常剧烈的长时间运动中,才需要这个一呼一吸,一正一反的连续运用。
    我的体会现在还少。这些只是现在的体会,也许以后还会改进。
    ---------------------
    摘自百度百科:
   胸外心脏按摩法
    进行心脏按摩要使患者仰卧在硬板或平地上。抢救者用一手按在患者胸骨的下半段,另一手压在该手背上,伸直肘关节,借助身体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使胸骨及相连的肋软骨下陷5厘米,然后快速松开,每分钟按压100次,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引起肋骨骨折。少年儿童的胸廓比较单薄,只用一个手掌用力就可以了。胸外心脏按摩不能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要同时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摩的频率之比应保持2比30。(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yating

2015-1-25 09:59:29

另外据说跳绳可以强心。
站桩+跳绳,站桩即使用的是出偏练法,应该也不会出问题的。
我几个月前第一次跳绳,一次约200下,当天晚上就心跳有些过速90多下,心速居高不下,同时连续三天失眠。
现在我大约可以一次跳3000下,没什么不良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nio772

2015-1-25 09:59:38

说实在的,我现在不太喜欢谈内功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内功是内里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像拳架子可以有形展示,只有练到那个层次才可以领悟相应层次的内涵。笔者常常费力不讨好。而内功问题又是习武最容易出偏的问题,特别对于自学者。您既然提出来了,我就举三个案例大家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这几位武友站的都是浑圆桩,但具体站法我就不介绍了,以免造成不团结。有些具体问题您如果想了解可以通过QQ咱们使用语音聊天交流,我的QQ号是2538860394,您留言给我约定时间,到时我就会上线。
案例一
A君是我的一位武友,当年和我们这些武友相识,和一位善于技击的H君走动较多。A君开始练站桩,在站桩中出现肩酸的现象,就像H君请教,H君不少朋友练站桩,因此他对站桩并不陌生,但自己并未实际站过。H君天分很高,因此认为这问题很简单,就指点说如果肩酸时就把肩部向两端拉伸。A君就按此法练习,且很下功夫,不久就出现胸闷、心悸等现象。以后只要一想站桩就出现心悸等症状,无奈只得停止练拳,去医院医治也办法不多,费了很大力气才使病情稳定下来。从此以后就与武术绝缘了。
案例二
B君是我另一位武友,习武多年,站桩也有十来年,武功不错,劲很整。几位武友都爱好书法,这几位武友的写字方法比较特殊,方法是站立悬腕写大字,每一笔画不是一笔写出,而是一点一点的连起来,例如书写“竖”笔,笔锋从上很缓慢的一点一点逐渐把若干个“点”连成一竖,因此这种写法很费功力,可能几个小时才写一个字。但写出的字确实“入木三分”,写完字的纸,字的背面笔画所到之处都是凸起的。这种写法没有站桩的功夫可能也写不了。但是这位武友后来出现了心慌、心跳加速的现象,字当然不敢再写了,就是站桩时也会出现心慌、心跳加速的现象,桩也很少站了。
案例三
我和几位武友都曾练过一种增强功力习武方法。这种练法是从日本剑道的劈剑演变而来,方法是用一根三米长的白蜡杆,双手相距三、四十厘米握住杆子的大头,缓缓的、缓缓的以后手为轴举起杆子到头顶,就像剑道举起双手剑一样,然后再慢慢的、慢慢地向下“劈”下杆子,就像劈剑一样,但极缓慢,在举起和劈下的同时双脚交替前行。这种练法由于动作极缓慢,精神很专注,因此能够深度入静,对增加功力确实有作用。但一位武友出现了心慌,心跳加速的症状,不得不停止练习,桩也站不了了。
以上三个案例我想请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出偏的原因,以便于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suyang911

2015-1-25 10:06:28

明白了關老師, 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bully

2015-1-25 10:09:51

先多謝關老師的分享, 終於一口氣讀完四章, 小弟想請問一下關老師,故前期走掌時身體應以擰實骨頭伸拔內肉鬆下沉,還是外鬆內緊不過井沒有完全伸拔? 外形較為輕鬆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9

请问关老师,您说在北京一起练拳的几位武友在站桩中先后出偏而放弃站桩,请问他们站的是什么桩?站了多长时间出偏了?出偏的毛病是什么?我想参考一下。多谢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太阳1

2015-1-25 09:48:14

就以我的经验,以前我习武的一段时间也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心悸气喘,但是不严重中,后来自愈了,以上三个病案都有个共同点,把意念放在上半身太多了,当时我也是以意念习武,当时出现过很多副作用,后来不用意念,就单单纯纯的把动作做好就行了,后来这些负面效果也就消失了,意念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很快出效果,同时出偏也很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52sf

2015-1-25 09:50:42

       谢谢您的关注。对于您的问题,我想先从我学拳的经历谈起。在文章里我已经介绍了八卦掌 的特点,就是由于1、行桩练法,2、由于撑裹拧钻,是逆劲,因此容易产生努气、努胸的弊病,因此本门(程派程有龙、蒋馨山一支)很注重练习中的”松“,要求在学习八卦掌之前要先学本门的八卦太极拳,待身体松下来后才可以学习八卦掌。我随恩师马家龙学习八卦掌,是在学了十年八卦太极拳的基础上才学习的八卦掌。后来我因为工作调动由天津调到北京,离津后两年恩师因心血管疾病去世。恩师的去世给我的打击是很大的,是我心中永远的痛。痛定思痛,我反思恩师马家龙在天津武术界也是有名的高手,还有其他几位在门里也是顶尖高手的师叔也是因心血管疾病去世。按说他们按太极拳的”松“的要求已经很松了。为什么不能长寿?因此在练拳的过程中我就十分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我在北京一起练拳的几位武友在站桩中先后出偏而放弃站桩,我进一步反思其出偏的原因。我逐渐的认识到过去在武术心法层面的认识有片面性。比如”松“的概念,一些太极拳强调”大松大柔“,站桩时大家也都知道要松下来,但你如何衡量自己松没松下来?我认为”松“是相对的,从总体讲我们要求放松,但身体各部分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即必须分清阴阳虚实,分清那部分应该虚,那部分应该实。实的部分相对于虚的部分就是相对”紧“的,没有绝对的”松“。实际武术中最应该松的部位是身体的中、上膈和上肢及肩,我们除了通过形的调整如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塌腰坐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清虚实、阴阳,通过下丹田(小腹)的实达到胸的虚,肩的松。我们很多人很注重双脚、双手的虚实(单重),但没有重视全身的上虚下实。要做到全身的上虚下实,就要让气沉下去,首先要做到“气沉丹田”,进而要做到气沉脚底,通过下边的实达到上边的虚。这对于以“逆劲”为特点的八卦掌尤其重要。因此我在自己练习和指导徒弟、学生练习八卦掌时很注意基本功的练习和练习的层次性。在练习的前两三年主要是练习站桩和八卦掌的行步练习及下沉桩走转。这个阶段主要是练出松沉劲和内功训练,即丹田气。八卦掌走转不仅是练习步法、身法,更重要的是内功练习,没有内功就谈不上是内家拳。在这个阶段不上单换掌,不强调拧转。当气沉到脚底,丹田有了内气后再上单换掌,单换掌练精后再上八大掌等。这样新手练习四、五年就可以做到用内劲发力,此时他的八卦掌套路可能还没有学完。不是我保守不教套路,而是徒弟们在练习中尝到了甜头,自己不练到气真正沉下来了,你教他套路他都不肯练。在上单换掌时,撑裹拧钻的程度也是逐渐增加,每增加拧转的角度都会增加“筋”的紧,带动全身也会紧,此时就要设法寻求新的层次的“松”,你在“筋"拉紧的同时皮、肉如果能松下来,气仍能沉下去,则你松的程度就提高了。我的内劲发力训练采用的是松紧发力,你越能放松,在触及对方时又能尽快的”紧“起来,这种松紧的反差越大,你的内力就越强。因此单换掌的撑裹拧钻,既是练松,又是练紧的能力。太极拳讲只有极柔软才能极坚刚,但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只注重了松、柔,但却不了解如何坚刚起来。形意拳练习要经过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才能臻于上乘,但很多习练者只注重明劲的刚猛,而不了解什么是化劲。我在万维网发表的视频《八卦掌两种平起平落趟泥步的要点和训练目的给出了我在训练八卦掌松紧发力的基本思路,还涉及到内功的训练方法和发力的训练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冷血123

2015-1-25 09:50:53

关于胸廓与胸腔部分,总结一下:
呼气:合拢双侧肩胛骨、胸骨挺直、胸椎前挺、腹部收缩、腰椎稍后凸前弯。
吸气:拉开双侧肩胛骨、胸骨后推、胸椎弯曲、腹部膨胀、腰椎挺直。
------------------
这个动作比较复杂,平时不劳累的时候做,除了古怪没什么感觉。
但是如果在呼吸不够用的时候做,却会感觉比较的舒服。
我感觉,其中的要求,能够做到的项目越多、效果越好;做的项目少,也会有效果。
练习时,可以在保持呼气或吸气的同时,把其中的项目一项接一项的做,就是一个做到再接着做另一个。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annjo

2015-1-25 09:57:16

多谢回复!
    提到QQ,呵呵,我很少用QQ。我还是喜欢在论坛写帖子,因为可以慢慢发帖、深思熟虑,用QQ,说话太快,常常说错话。我觉得这个问题在这里可以说的清楚。至于说怕不团结,呵呵,我学过《弟子规》,上面讲“言语忍,忿自泯”,所以我对于过激言论比较有忍耐力。
    看了您说的几种站桩出偏的情况,我本以为其中的练习者会是浅尝则止的,没想到基本都是下过大功夫的人。
    那位A君,应该是没有按照常规的练法去练。
    其余二位,倒应该是按照常规的练法去练的。不过应该是犯了通病。
    据我了解也是,站桩初练及练一段时间后,都是效果比较好,对健康也比较有好处,但是多年练习后,却会出毛病。其实说起来,这应该比运动锻炼方法出的毛病要少得多了,只是站桩出的这个通病,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去解决。
    ----------------
    我前一段时间的心脏就很不好,后来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尝试,现在我的生活仍然是很不规律,可是心脏却极少出现不良反应了。
    ---------------------
    形意拳“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其中心与....合,这个很少有人详细解释过。我分析,这里心就是心脏,那些站桩或其它锻炼出毛病的,就是心与....合,没有合上。因为它出的问题比较小,所以才会练习很长时间,才会出状况,被人发现。而身体的其它部位却可能因为长期的练习而受益。
    心与....合,一般总在六合的头一句话,而心更是其中头一个字,应该是很重要。
    ---------------------
    在生命过程中,心脏始终不停地跳动着,而且很有规律。“心跳”实际上就是心脏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
    ---------------------
    我觉得,简单来说,心与....合,就是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要对心跳有利、有帮助。
    在我的练习中,心脏与肺脏基本是一起考虑的,因为它们离得很近,都在胸廓与胸腔里。
    一般人们的心跳和呼吸都是靠着心肺自身的肌肉来做功的。但在长时间或大强度的运动中心肺自身的肌肉运动常常就会出现能力不足或是供不应求,这时高明的办法,可以用我们身体心肺之外的肌肉运动来帮助心脏与肺脏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用身体的力量来促使胸廓及胸腔一胀一缩。胀要尽量胀到最大,缩要尽量缩到最小。
    我觉得胀缩的频率不需要与心跳合上,应该是心肺本身有一定的承受力,我们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帮它们一下,把淤积的不良反应消除就可以了。
    影响胸廓及胸腔变形的,有脊柱、胸骨、肩胛骨(它影响心肺上上部)、横膈膜或是腹部(它影响心肺的下部)。
    至于含胸拔背等所谓的 “校二十四法” (二十四法,乃形意拳的八字诀,顶、扣、圆、敏、抱、垂、曲、挺,而八字者,又各有三种)。
    若是完全的遵照二十四法练习,身体的许多局部大致是一个不动、静止的状态,尤其是站桩的时候,而“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基本是一胀一缩、一呼一吸,这是一个动的状态。因此我觉得这个二十四法,大致只反映了调正身法的1/2的要求。另外1/2大致就是适当的反二十四法。
    最好要一呼一吸,一正一反。要让身体的各处都动起来。所谓动作要蛇行蛹动,不能有死角,完全的遵照二十四法,难免会出现多处死角。
    我想那些不站桩的之所以不容易出现这个心脏问题,应该是因为运动中无法始终保持不变的二十四法。
    ---------------------
    在我的实践中发现,这个一呼一吸,一正一反的结合,一般是很少运用,只是在感觉胸闷气短时用几下,或是每隔短暂时间用一下就可以。只有在非常剧烈的长时间运动中,才需要这个一呼一吸,一正一反的连续运用。
    我的体会现在还少。这些只是现在的体会,也许以后还会改进。
    ---------------------
    摘自百度百科:
   胸外心脏按摩法
    进行心脏按摩要使患者仰卧在硬板或平地上。抢救者用一手按在患者胸骨的下半段,另一手压在该手背上,伸直肘关节,借助身体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使胸骨及相连的肋软骨下陷5厘米,然后快速松开,每分钟按压100次,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引起肋骨骨折。少年儿童的胸廓比较单薄,只用一个手掌用力就可以了。胸外心脏按摩不能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要同时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摩的频率之比应保持2比30。(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yating

2015-1-25 09:59:29

另外据说跳绳可以强心。
站桩+跳绳,站桩即使用的是出偏练法,应该也不会出问题的。
我几个月前第一次跳绳,一次约200下,当天晚上就心跳有些过速90多下,心速居高不下,同时连续三天失眠。
现在我大约可以一次跳3000下,没什么不良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nio772

2015-1-25 09:59:38

说实在的,我现在不太喜欢谈内功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内功是内里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像拳架子可以有形展示,只有练到那个层次才可以领悟相应层次的内涵。笔者常常费力不讨好。而内功问题又是习武最容易出偏的问题,特别对于自学者。您既然提出来了,我就举三个案例大家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这几位武友站的都是浑圆桩,但具体站法我就不介绍了,以免造成不团结。有些具体问题您如果想了解可以通过QQ咱们使用语音聊天交流,我的QQ号是2538860394,您留言给我约定时间,到时我就会上线。
案例一
A君是我的一位武友,当年和我们这些武友相识,和一位善于技击的H君走动较多。A君开始练站桩,在站桩中出现肩酸的现象,就像H君请教,H君不少朋友练站桩,因此他对站桩并不陌生,但自己并未实际站过。H君天分很高,因此认为这问题很简单,就指点说如果肩酸时就把肩部向两端拉伸。A君就按此法练习,且很下功夫,不久就出现胸闷、心悸等现象。以后只要一想站桩就出现心悸等症状,无奈只得停止练拳,去医院医治也办法不多,费了很大力气才使病情稳定下来。从此以后就与武术绝缘了。
案例二
B君是我另一位武友,习武多年,站桩也有十来年,武功不错,劲很整。几位武友都爱好书法,这几位武友的写字方法比较特殊,方法是站立悬腕写大字,每一笔画不是一笔写出,而是一点一点的连起来,例如书写“竖”笔,笔锋从上很缓慢的一点一点逐渐把若干个“点”连成一竖,因此这种写法很费功力,可能几个小时才写一个字。但写出的字确实“入木三分”,写完字的纸,字的背面笔画所到之处都是凸起的。这种写法没有站桩的功夫可能也写不了。但是这位武友后来出现了心慌、心跳加速的现象,字当然不敢再写了,就是站桩时也会出现心慌、心跳加速的现象,桩也很少站了。
案例三
我和几位武友都曾练过一种增强功力习武方法。这种练法是从日本剑道的劈剑演变而来,方法是用一根三米长的白蜡杆,双手相距三、四十厘米握住杆子的大头,缓缓的、缓缓的以后手为轴举起杆子到头顶,就像剑道举起双手剑一样,然后再慢慢的、慢慢地向下“劈”下杆子,就像劈剑一样,但极缓慢,在举起和劈下的同时双脚交替前行。这种练法由于动作极缓慢,精神很专注,因此能够深度入静,对增加功力确实有作用。但一位武友出现了心慌,心跳加速的症状,不得不停止练习,桩也站不了了。
以上三个案例我想请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出偏的原因,以便于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suyang911

2015-1-25 10:06:28

明白了關老師, 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bully

2015-1-25 10:09:51

先多謝關老師的分享, 終於一口氣讀完四章, 小弟想請問一下關老師,故前期走掌時身體應以擰實骨頭伸拔內肉鬆下沉,還是外鬆內緊不過井沒有完全伸拔? 外形較為輕鬆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