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史上最客观的对传统武术的评价 没有神化传统武术也没贬低传统武术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48732次阅读 20次回复
阅读排行
朵姬
2016-2-26 09:50:17
这是迄今为止对传统武术、散打最客观、最全面、最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没有一味的自己练传统而神化传统武术,也没有一味的贬低传统武术,值得一看。文章有点长,要慢慢转发,各位师兄前辈们可以收藏慢慢欣赏体会。

叔公被邀请参加80年代末期的散打改革会议(也不是什么很正式的),倒不是因为叔公能有像万籁生之类的名师高手的名气。叔公的名气也仅仅是在我们老家。主要原因是当时福建省有两个散打名教练都是我老家的人,正好一个在厦门,一个在福州。这都是真人了,我大概说一下,一个当时是福建省唯一的国际散打裁判,另一个是福建警察系统的散打主教练,90年代末期因为出了点事情,下来了。可能因为万籁生老先生徒子徒孙遍及福建,且万籁生拳系不属于南少林拳系。因为是同乡,又算他们的前辈高手,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就邀请叔公过去顾问一下。可能也是为了更全面的听听传统武术人士的看法。

叔公也就纯当旅游了,因为叔公虽然当时都80多岁的人了,但身体还非常硬朗,每天早上还会去操场慢跑两圈(中学时养的习惯)。去了大概有1个月,中间顺便在厦门骚扰了一些晚辈亲戚。回来后,我就缠着他问,因为当时散打也是刚刚兴起。和所有的中学生一样,经常课间为了讨论拳击散打厉害还是传统武术厉害,而吵的面红耳赤。所以这次逮着这么好的机会了,回家就赖叔公那,要求他讲解。

这次叔公倒是很爽快,一点都没有推推托托的意思。基本上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对于传统武术能不能打过散打,叔公的回答是,如果带上拳套,按散打的规则打,同一层面的选手是打不过散打(福建省级的传统武术高手,打不过省级的散打高手)。主要是生力(家乡土话,绝对力量的意思)体格差比较多,速度也差一些。最重要的是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打不出拳击散打的出拳发力,和速度。

由于南少林拳系的,出拳讲究,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力不能发尽。力气是含着打的,讲究用劲伤人。主要原因是传统武术较技,讲究重心稳定。所以出拳不能力不能用尽,一旦出拳力用尽,胳膊完全伸展,很容易被人用擒拿技术伤了关节,也容易被引动重心,破坏身体稳定。所以南少林拳系的出拳,都是短距离发力的拳(包括寸拳),用力是发散性的和多向性的组合力(因为自己没练过,对叔公的话理解可能有偏差),所以能打出劲道。而散打拳击的出圈是线性的,直来直去,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方向,所以打的快,绝对力量大。虽然没有劲道,但是对人体的伤害,一样很大。

所以习练南少林拳系的一些人,小臂肌肉有些会不成比例的大。主要就是因为短距离发力的拳,其力的方向组合需要依靠小臂来控制。叔公举了个例子,人的内脏和身躯,就象是一个装满灯泡的塑料桶,要想把人打出内伤,也就是把桶内的灯泡打破,可以用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拿根铁棍捅一下塑料桶,那么由于塑料桶局部下陷挤压周围灯泡,周围的灯泡就破了。还有一种是,把塑料桶拍一掌,或者是举起来掉地上,虽然桶表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形变,但里面的灯泡就会被震碎,这种碎法又和用铁棍桶的不一样,这就是震动性内伤和挤压性内伤的形成。实际在格斗中,内伤,外伤,内外一起伤,其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是混合型的。但原理就是这样的。所谓的劲道,也就是内劲,其实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导致打击的时候,不但有挤压效果,也还有震动效果。所以容易伤了内脏器官。所以人们就误认为有什么内功跑进去。而拳击散打的出拳,也同样有这两种功能,但原理又有差别。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拳击的拳就是好比大抢单纯的扎的效果,那传统武术的带内劲的拳就是大枪中连扎带抖的效果。

拳击散打的拳,由于用力明确,集中,所以他门的拳没有所谓的劲道。其杀伤效果相对比较单一,也比较明确。打头,如果头骨没破,就是震动内伤,头骨破了,主要就是挤压内伤。打身体力量不够,就是外伤,力量够了就会骨折筋断,造成挤压内伤。而传统拳法的内劲拳,则作用往往不是这么单一。多数都是混合型号。主要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也由于传统拳法的力的多向性,导致传统拳法在单一方向上的绝对力量不如拳击散打的拳。

关于民间传统武师,上去与散打高手打,叔公说,确实只能抡王八拳了。因为传统武术中的腿法主要是攻击档部,及档部以下关节和脚面,所以按散打的规则打,传统武师的腿其实就没什么用了,倒是练传统摔跤的,更好用一些。而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如果加上一个手套,那基本上是等于没用了。本来传统武师的绝对力量就小,加上传统拳法,发力是采用劲道的组合力,单向力量也小,再给你拳套一缓冲,还不如抡王八拳了。谁上去都差不多,但是练传统摔跤的可能表现最好。我问叔公如果他20岁的时候上去打呢,叔公说也没得打,按散打的规则,即使20岁的他上去,也支撑不了1个回合(三分钟)。我问,如果半万伯公,石龙他们上去呢,叔公说,可能输的更快。因为他们耐力可能更差。叔公我好歹,中学的时候接受过点新式体育教育,年轻的时候还天天跑跑步。

叔公认为这种差距,规则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训练水平差太多了。过去的人体格比较差,营养也不好。所以抗击打能力比较差,另外训练水平也比较低,都是自个儿在那练,平时都还要忙活自己的其他事情。所以,整体上民间武师的对抗能力都比较低。所谓水涨船才能高。大家都比较低水平的时候,很多招法,技法就很有效了。但那都是对付低水平的。比如你大哥跟你打,他想用什么招就都可以用,也都可以把你打倒。但他跟水平相当的人比的时候,恐怕就不行了。
按散打的规则,即使孙禄堂,杨露禅,董海川,这些人上去打,也打不过散打国手的,因为他们这些人习武的时候,整体环境跟现在没法比。叔公认为一个人,可能因为天赋和勤奋,会比同时代的人功夫都高,但绝对不会高特别多。因为没有现实基础阿。你找个陪你练的人都找不到,怎么提高啊。功夫是打出来的。是对抗性的东西,没办法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就能提高。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低手,你再高的高手,也会被拖下来了。更别指望说,你一个人能鹤立鸡群,越拔越高了。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武术之乡,更容易出高手的原因,因为水涨船高阿。

但叔公并不认为传统武术就一定打不过现代这些搏击技术,关键是要练,也要国家出钱,供着让一群人去练,然后也天天打比赛,打好了有各种奖励,那20年30年后,经过2代3代人的提高,就可能可以打了。

至于外国的现代搏击高手,叔公参加会议的时候看了体委提供的一些录像资料后,认为,人家水平更高,比我们当时散打的选手水平更高一些。叔公说因为散打的技法跟这些国外的搏击术大同小异,虽然我们技法更丰富全面点,但是体格差距还是比较大,生力(绝对力量)差的也比较多,在当时来说,还是打不过外国人。所谓一力降十会。传统武术中说的这个力,叔公说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打击力,一个是体格。因为这两个东西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比例关系的。传统武术中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就是,如果一方具备很强的打击力,能够一击致残,致命。(这个人体格必然也很好,抗击打能力也很强)而另一方不具备这样的力量,那即使技法很好,也很难打。如果再加上对方采用防守反击的打法,那就更难了。可能叔公怕我再问,就加了一句,你小人书上看到的那些武林高手有一个算一个,如果按现在的规则上去跟这些外国人打,能坚持1个回合的,那都可以接受毛主席表扬了。绝对都是一代宗师了。因为毕竟社会都发展了100多年了。100年前的人,能按你现在的规则,跟100年后的人打1个回合,那都是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至于脱掉手套,采用传统武术开放式的规则打,叔公的认为,传统武林名家还是打不过现代散打,和外国搏击高手。但可能会有个别场次侥幸偷袭成功获胜。用叔公的话说,大概来讲,如果每个人以打10场为标准,第一场,传统名家和现代搏击高手胜负五五开,从第2场开始,现代搏击高手开始占优势,5场以后基本上传统名家就没有赢的可能了。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体格,力量,速度,差距比较大的话,什么技法都用不上了,也弥补不了。叔公说像录像上一些外国人的体格,他即使被你引的失去重心倒地了,你也拿他没办法,顶多倒地了,被你踢一脚,但谁有握一脚能把他踢的爬不起来阿。至于像档部,太阳穴,喉咙,颈部动脉,软肋等部位,你就是有功夫的人要打没工夫的人这些部位,如果不是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都不太容易,更何况是人家训练有素,人家那体格那力量,你都不一定敢靠上去,也不一定能靠的上去,你怎么打人家,那些本来就不容易打击到的要害部位。

叔公的看法就是,并不是散打就多高明,传统武术跟散打跟现代搏击术的差距主要是训练水平,规则还是其次的。如果传统武术,要想对抗现代搏击,那就要从新改变训练模式,按现在的这些搏击术的训练标准来痕量,从传统武术中筛选技法,叔公说,由于传统武术中的很多技法,都是建立在过去低水平的对抗基础上的。所以一旦对抗水平高了,很多传统武术的技法实际上就没用了。功夫本来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过去的人可能就只会摔跤,也都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一步一步的发展起各种功夫的。所以传统武术要上现代擂台,很多都要进行筛选和改革,然后不断的进行对抗训练,不断的去粗取精。重新发展出一套能够跟现代搏击术对抗的功夫。但这个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社会的支持。

叔公说,你别认为散打不是功夫,散打就是功夫,只是他的对抗环境很单一,也很规范,所以,很多不适合这种环境的技法就不用了,而传统武术面对的是开放性的环境,所以传统武术的技法都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的对抗环境。所以技法就很丰富,但技法一丰富,就会导致单一熟练性的下降。也就不够专了。在技法的深入程度上就不如散打了。就像过去人讲的,不求少林300技,但练一门精

叔公说,比如录像里的泰拳,那个腿硬的,就能让你不敢上前。看着随随便便踢一脚出来,就能把人踢趴下了,这个不是说技法多高,就是练的精了。像这种硬功训练方法我们也有啊,估计像泰国那种地方,可能本来都是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人家因为比武环境不一样了,人家就重点发展了这一块。这一块就比我门好了。但我们中国的传统武术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技法繁多,也就是所谓的博大精深,只要肯去挖掘,肯去练,有好的环境配合,慢慢的又都会赶回来。这个我们中国就比别人有优势。你看外国人他只会拳击,你练一些破他拳击的招法,他就没办法了,他要再提高,就只能到别的国家学了。但是任何东西都一定要发展,没有发展就没用了,100年前的好东西,现在基本都只能当垃圾了。功夫也一样,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环境,单靠民间这种田间地头的练习肯定是不行的。

不用自卑,也不能神话,要实事求是,功夫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叔公说,以前的人,出拳快的他见过,出拳重的他也见过,但出拳又快又重的确实很少见,能打出像拳击那种又那么快又那么重的拳的,他过去真没见过。以过去人的体格,根本抗不住的,有没有内劲,根本不重要了,而且现在那些专业选手,体格确实好,特别是外国的,过去的拳即使有带劲道,也不一定能打的倒他们,而他们的拳脚,要是打到过去的武林名家身上,一般传统武林名家都受不了。不管是谁。

竹浣渔

2016-2-26 09:53:41

说的很中肯,现在的传武,单论技击效果来说确实很难抗衡这些主流派系,比如拳击,散打,泰拳。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训练方法和实战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此文瞎扯的地方太多。
实际上真传、能打的传统拳术也必须练力量,并且力量训练是很基础、很重要的。
以前能手舞动几十斤、上百斤的大刀的武术高手太多了。
霍元甲出拳力量千斤以上,即使戴上圈套,现代的散打拳手估计没几个能受得了他的重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传统武术有一个东西是散打比不了的,这就是筋骨。正统传武三四年下来就是一身刚筋铁骨,力量上虽有不及,但筋骨可以抗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最讨厌地域黑的人了,老子现在就在郑州市中心,我就不信我现在走在街上会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重醉梦

2016-2-26 09:52:41

形意拳厉害多了。没见识乱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写的挺好的,特别是说民国的大师水平,他们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想提高也没有陪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仔细看了一下,分析得全面、透彻、科学、合理,是难得一见的好文。做为一名传统武术家,能有这样清醒、理性地认识,实为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朵姬

2016-2-26 09:52:07

中国的武术大体上划分的话,分为两个阶段,1。唐之前,是纯粹的军事武术,所有的武术都是为军事服务的。当然军事武术也不是说没有单人地面搏击价值,而是他单人地面搏击价值相对比重比较少。能舞的动几十斤的刀的人,那单靠力气打一般的人,打10个八个的也不不是不可能的啊。奥尼尔这样一个,什么武术都不会,打我们普通人10个八个,也是不难的。

唐以及之后,随着唐剑的出现,和军事战略的调整,还有军事对手的变化,还有社会经济的规模扩大。首先军事战略的调整,唐之前,中国的实际控制疆域多数在中原,西北部分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手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方式以平原,大规模骑兵和步兵方阵作战。作战环境导致单兵武器缺乏地面格斗能力,作战环境导缺乏单兵格斗作战。从唐开始,中国对南方山区水网地区开始了实际的疆土控制和拓展。在这些区域作战,由于自然环境的约束。单兵,和小规模步兵部队的遭遇战,就开始频繁出现了。这个时候,军事上,就开始有了单兵格斗技术的需求了。加上科技的发展,导致单兵武器在重量和攻击能力上达到了单兵格斗的要求。许多单兵器械格斗技术就开始发展了,唐剑就是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朵姬

2016-2-26 09:52:00

我们现在说的武术,就是指地面格斗技术,其正式的源头就是起于唐,兴于宋,但到宋的时候还多以地面器械格斗技术为主。有心看史就能看出,介绍那个时代的高手,都是介绍器械的。这个也是有历史和军事,社会背景的。宋时候的徒手搏击技术还比较的原始,就是跟现在的想扑柔道差不多。

真正的更贴近于我们现在人口中通俗约定的功夫的,那是兴起于明朝

元朝的禁武令,使得更多人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地面器械技术,而改徒手搏击。

如果你把武术作为一个系统学科看待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把自己纠缠到,越女剑法啊,公孙大娘这些,半文学,半传说的作品中去了

武术的发展都是有其社会规律性的。不会莫名其妙的冒个高手出来,冒个神奇的武功出来的。

所谓刑天舞干戚,远古时代就有搏击技术了,就有武术了。这个都没错,武术也是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之所以会有我们刚才上面的讨论,是因为可能每个人对武术的定义有所不同。

我说的武术,是特指现在人口中通俗约定的武术,即具有系统学科特性的地面搏击技术。

只要有人,有斗争,随便拿跟棍子,也会懂的抡的。都会有武术诞生的。所以读史要研究啊。战国刺客拿把剑去刺杀,能击杀数死人。这个没什么,本来刺客就算没有多少高明的搏击术,也是身材高大的。又有武器,又是必死之心,又在朝堂之上,。就跟现在的疯子拿把到刀,冷不丁的,一样可以击杀数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20

竹浣渔

2016-2-26 09:53:41

说的很中肯,现在的传武,单论技击效果来说确实很难抗衡这些主流派系,比如拳击,散打,泰拳。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训练方法和实战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此文瞎扯的地方太多。
实际上真传、能打的传统拳术也必须练力量,并且力量训练是很基础、很重要的。
以前能手舞动几十斤、上百斤的大刀的武术高手太多了。
霍元甲出拳力量千斤以上,即使戴上圈套,现代的散打拳手估计没几个能受得了他的重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传统武术有一个东西是散打比不了的,这就是筋骨。正统传武三四年下来就是一身刚筋铁骨,力量上虽有不及,但筋骨可以抗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我最讨厌地域黑的人了,老子现在就在郑州市中心,我就不信我现在走在街上会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重醉梦

2016-2-26 09:52:41

形意拳厉害多了。没见识乱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写的挺好的,特别是说民国的大师水平,他们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想提高也没有陪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仔细看了一下,分析得全面、透彻、科学、合理,是难得一见的好文。做为一名传统武术家,能有这样清醒、理性地认识,实为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朵姬

2016-2-26 09:52:07

中国的武术大体上划分的话,分为两个阶段,1。唐之前,是纯粹的军事武术,所有的武术都是为军事服务的。当然军事武术也不是说没有单人地面搏击价值,而是他单人地面搏击价值相对比重比较少。能舞的动几十斤的刀的人,那单靠力气打一般的人,打10个八个的也不不是不可能的啊。奥尼尔这样一个,什么武术都不会,打我们普通人10个八个,也是不难的。

唐以及之后,随着唐剑的出现,和军事战略的调整,还有军事对手的变化,还有社会经济的规模扩大。首先军事战略的调整,唐之前,中国的实际控制疆域多数在中原,西北部分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手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方式以平原,大规模骑兵和步兵方阵作战。作战环境导致单兵武器缺乏地面格斗能力,作战环境导缺乏单兵格斗作战。从唐开始,中国对南方山区水网地区开始了实际的疆土控制和拓展。在这些区域作战,由于自然环境的约束。单兵,和小规模步兵部队的遭遇战,就开始频繁出现了。这个时候,军事上,就开始有了单兵格斗技术的需求了。加上科技的发展,导致单兵武器在重量和攻击能力上达到了单兵格斗的要求。许多单兵器械格斗技术就开始发展了,唐剑就是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朵姬

2016-2-26 09:52:00

我们现在说的武术,就是指地面格斗技术,其正式的源头就是起于唐,兴于宋,但到宋的时候还多以地面器械格斗技术为主。有心看史就能看出,介绍那个时代的高手,都是介绍器械的。这个也是有历史和军事,社会背景的。宋时候的徒手搏击技术还比较的原始,就是跟现在的想扑柔道差不多。

真正的更贴近于我们现在人口中通俗约定的功夫的,那是兴起于明朝

元朝的禁武令,使得更多人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地面器械技术,而改徒手搏击。

如果你把武术作为一个系统学科看待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把自己纠缠到,越女剑法啊,公孙大娘这些,半文学,半传说的作品中去了

武术的发展都是有其社会规律性的。不会莫名其妙的冒个高手出来,冒个神奇的武功出来的。

所谓刑天舞干戚,远古时代就有搏击技术了,就有武术了。这个都没错,武术也是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之所以会有我们刚才上面的讨论,是因为可能每个人对武术的定义有所不同。

我说的武术,是特指现在人口中通俗约定的武术,即具有系统学科特性的地面搏击技术。

只要有人,有斗争,随便拿跟棍子,也会懂的抡的。都会有武术诞生的。所以读史要研究啊。战国刺客拿把剑去刺杀,能击杀数死人。这个没什么,本来刺客就算没有多少高明的搏击术,也是身材高大的。又有武器,又是必死之心,又在朝堂之上,。就跟现在的疯子拿把到刀,冷不丁的,一样可以击杀数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