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811次阅读 18次回复
阅读排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4:56

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那么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中蓄养自己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才能够留心自己的毛病习气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妄失或迷失了这种圣贤的品德,自己的烦恼起现行了,起现行迷而不知,这就不谨了。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一个念头,都非常的谨慎,如果是一个恶念,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所以要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了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就不能立于社会。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信用度,信用一破坏,这一辈子就不容易成功。信也包括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人生必须要有一个志向,一个目标,以什么为目标呢?就是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假如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即使吃得饱,穿得暖,那跟没有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天,孔老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讨论,子贡问孔老夫子,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呢?孔老夫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粮食,让人们能够生存;第三是信,就是人的信念。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了,那怎么行?结果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去其一,去哪一条?孔老夫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也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呢?孔老夫子说再去除一条就是食。人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所以孔老夫子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了,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所以信是很重要的。     
   
        “泛爱众,而亲仁”。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爱心从哪里出来的?还是从孝悌出来的。孔老夫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那怎么会爱别人呢?你去爱别人,看外表好像你很有爱心,其实你不是真正有爱心。为什么?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别人。你只是装个样子,其中必有所图,不是真心的爱。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能谈到仁民,对于一切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孝心的拓展,也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就是对于仁德的人,圣人君子,我们要去亲近,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这六条,都是我们作为弟子的,不管孔门弟子还是佛门弟子都应该修学的,而且我们还应该用这些德行教导我们的后代子孙。     
   
        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我们就做到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就的意思。做好了这六条,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学文也很重要,你行有力了,就非得学文不可,不学文,你的修行想要提升就比较困难,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补注》,就讲到这条,他说不是让你先做前面六条,然后才学文,不是指这个意思,应该怎么解释呢?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文是什么意思呢?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     
   
        《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以为是了,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行到最后,南辕北辙了都不知道。所以“昧理真”,真理都违背了。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进步才快,才相应。     
   
        第一章 入则孝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5:58

根据恩师的分类,“入则孝”可以分为二十四则。顾名思义,第一章是讲孝道的,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也是圣人德行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讲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真相,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样去入佛知见呢?从哪里入手呢?“入”我们可以解释为入手。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呢?恩师讲过,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的亲爱,是爱心的原点,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是一体,这谁都晓得,我们从哪来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细胞原点,渐渐长大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再慢慢扩展,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证入圣人的知见,要看到宇宙万物是一体的,这是圣人的知见。从哪里入手呢?就是从每一件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出这里心性的道理,这些事情是什么呢?     
   
        【父母呼,应勿缓。】     
   
        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作为一个小孩,父母一叫,他马上就得答应,这是字面的意思。为什么要“应勿缓”呢?“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了,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腾腾,这样的话,就没有恭敬心了。而孝一定要体现在敬字上,“孝敬孝敬”,没有敬父母的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呢?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     
   
        “父母”,广义的来看,对待老人、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来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我们自己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父母,一切老人,所以,所有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长辈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呼唤这种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观世音菩萨所落实的不正是《弟子规》这一条吗?就是等觉菩萨,做的还是《弟子规》!从这里可以看到,《弟子规》如果要做的圆满,可以成佛道。     
   
        “父母”可以引申。在世间,“父母”可以引申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呢?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一个正人君子。所以《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侍双亲为第一层;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     
   
        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要求我们有没有切实地去做呢?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弟子规》第一条就没做好。所以你从这些角度来思维,就知道这一条涵盖了无量无边的义理。所以《弟子规》里也体现了《华严经》的精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了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其他都没做到,其他都做到了,这一条才能做圆满,你看这不是一即一切吗!在具体的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我们马上跑到跟前,给父母应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7:05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求于我的,我马上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于死死板板。“父母呼,应勿缓”,只限于父母叫我的时候,我才“应勿缓”,那就学呆了,局限的范围就太小了。     
   
        【父母命,行勿懒。】     
   
        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惰。这一条的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前面所说的原理来进行延伸,父母指的是涵盖一切众生的,他们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呢?也得从自己家里的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报父母恩开始。现在很多人,父母让他做的事情,推辞很多,借口很多,连父母让他吃一顿饭,他也总是会千推托、万推托,总是以忙为借口,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那他到底在忙什么呢?     
   
        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份母亲节的时候,《广州日报》的记者对一些儿女进行了采访,让他们谈谈在母亲节来临的时候,如何尽孝。结果儿女们都说:“我现在希望赚大钱,赚多多的钱可以让父母花,买洋房,买汽车,让他们享受生活。”然后记者又去采访这些儿女的母亲,“您希望儿女如何来孝顺?”这些母亲没有人说“我希望我儿女给我买洋房、买名车”,真没有,倒是很多母亲说,希望自己的儿女别太忙,能在母亲节一起吃顿饭。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去体恤?我们能不能做到“行勿懒”、“应勿缓”?所以,常常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是把赚钱放在首位了。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却往往表现出我们有没有真实孝心,在这些方面应常常检讨自己。     
   
        【父母教,须敬听。】     
   
        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听取。父母都是年长我们几十年的人,有一句俗话说,“父母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他们的教诲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虚心恭敬地去听取,这样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多听取父母的意见、建议,一定有好处。     
   
        所以“父母教”,需要恭恭敬敬地去接受,养自己的谦虚之德。对的,我们应该听取,不对的,我们也得听,还得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养自己的谦德,然后观察机缘,慢慢劝谏。     
   
        扩而展之,一切人,他对我们哪怕是提一点点意见,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都要很欢喜地去学习听取,这样就养成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上的解释,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地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备,那就是一种孝心的体现。     
   
        假如说,父母责备我们,但我们心里有不服,甚至还对父母有怨恨之心,这就跟孝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假如是对的,当然应该顺承,应该自己反省改过,因为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年,人生阅历非常多,他们的责备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如果父母的责备有偏差,不正确,我们还是先要顺承。如果是父母讲的不对,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后要注意防范,不能够犯这种过失;虽然我自己没有错误,也不能够对父母不服,甚至怨恨父母。我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这样真心地对你批评指正,因为父母爱儿女,所以才会对我们严格的要求,我的母亲非常地有智慧,知道教导我不可以用溺爱,不仅她对我严格要求,而且大凡有老师,或者是外人对我有批评,有严格的要求,我母亲心里不会有任何的不服气,而且还会随顺,并赞成他们的意见。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8:35

母亲告诉我,小的时候上周托的幼儿园,每个周末她去幼儿园接我回家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跟我母亲抱怨说:“你这个小孩很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因为我小时候爱玩、好动,所以老师们都非常伤脑筋。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位老师说:“如果是茂森违反纪律,请您认真对待、严厉要求,甚至骂他、打他都没有关系。”我妈妈授予了老师这一份权力以后,老师对我严格的要求,我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后路已经给断绝了。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听话,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回到家里跟父母一讲,父母会到学校去跟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老师,我还听说过有威胁老师的。这样,老师怎么可能教好这个学生呢?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就很有智慧,尽管我是独生子,但是她确实从来没有溺爱我。     
   
        人受了冤枉,受了错误的批评,如果能够顺承,能够接受,能够心平气和,就能够消业障,能够增福报。我母亲常常告诉我一句话:“福是逆着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批评、责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人对我们非常严厉,很不客气,我们还能够逆来顺受的话,福报就能够增加。每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有一些磨难,不可能一生都会一帆风顺,妈妈经常提醒我:“你想想祖辈、前辈在这一生中经历的坎坷。”母亲也曾告诫我说:“你到现在三十多年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常常想到你能不能够经历挫折?假如有困境坎坷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够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吗?”所以我们常常要反思,我们年轻的这一代,有很大的福报,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一切都好像一帆风顺。而且像我母亲说的,我们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你努力读书,就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你所追求的目标都能够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达到。但是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我们的前辈,即使是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到底享的福多,还是修的福多。怎样修福呢?有人给我们逆境,给我们责备,给我们苦吃,这是我们修福的时候,因为“福是逆着来的”,顺着来的不是福。     
   
        明朝的进士袁了凡,给他的儿子写了一篇训子文——《了凡四训》,他教导孩子说,“即命当荣显,常做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做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做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做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做浅陋想”。常常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即使你现在很荣显,很富贵,要想想,万一我贫困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今天做事,事事顺心如意,也要想想: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万一我不如意的时候,在不如意面前,我会不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呢?会不会自暴自弃呢?即使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也要想想,如果我遇到贫穷的时候,甚至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能够捱下去吗?即使是人家对我们尊敬、爱护、恭敬,要想到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德行值得人家恭敬,应该谦虚、卑下。     
   
        所以,常常这样想,就是修福,这种思维往往是在“父母责,须顺承”中养成的心态。所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被人家责备,甚至打骂,要知道吃亏是福,学会恒顺。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一切的境缘中都要懂得顺承。这种人就有福了,因为他有德,有德者就有福。     
   
        【冬则温,夏则凊。】     
   
        字面上的意思,子女对父母尽孝,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在古代,冬天没有暖气机,所以孝子会先用自己的体温把床铺温暖起来,然后再请父母入睡。夏天很热,父母睡觉的时候,小孩能够给父母扇扇子让父母安然入睡。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但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纯孝之心处处表现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爱护,这样久而久之,这种纯孝的人自然就变成纯净纯善的人了。那么当他的纯净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对一切的人都是那样地爱护,这种爱护绝对是无私无求的,不是求名,不是求利,也不是图报,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纯孝之心的流露。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9:34

汉代有一个小孩叫黄香,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所以他对父亲就非常地孝顺,九岁的时候,他就能做到“冬则温,夏则凊”,那真是纯孝之心的自然流露。     
   
        学这一句,我们要联想到,学孝顺父母关键是懂得活学活用,“冬则温,夏则凊”,现在的条件,我们大可不必冬天睡在父母的床上,用体温来温被了,夏天也不一定要扇扇子,但是这种心是什么呢?是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冬天给父母买一台暖气机,或者是暖手炉,这就是“冬则温”;在家里买一个空调,夏天好过,这是“夏则凊”。尽我们所能,处处想到给父母一些照顾,让父母的生活能够多一些安稳。     
   
        像我的爷爷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住的祖屋已经年久失修。去年春节前夕,我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套房子,让爷爷奶奶能在过年前入住新居,老人家很高兴。我还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让老人家能够在比较如意的环境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这就是在生活上对爷爷奶奶的照顾。     
   
        所以,这一条关键在于让我们养成对父母照顾的心。当我们有照顾父母的心,自然就能够懂得照顾别人了,而一个懂得照顾别人的人,他能够处处受欢迎,处处都能够得到大家的爱护,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孝心养成了,自己也得到别人爱敬的一种果报。     
   
        【晨则省,昏则定。】     
   
        这一条也是生活上的小事。早上起来必定要去父母床前问安,晚上父母要歇息的时候,必定给父母铺床安枕,能够让父母在安定中入睡,这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呱呱坠地以后,什么人对我们日夜的照顾呢?什么人能够为了我们,晚上都不睡觉啊?我们小时候把床铺尿湿了,父母就把我们安放在干燥的地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从这些细节上我们能够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正是我们回馈父母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去尽这份心。     
   
        “晨则省,昏则定”。这个例子是周朝初年周文王开的,他在侍奉父亲的时候,就非常地尽孝,每天必定三次去问候自己的父母,当父亲有病的时候,文王知道了,心里就非常不安,照顾父亲,衣不解带,等到父亲病好了,文王的心才能安下来,所以这是有名的“文王三省”。     
   
        这些小节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忽略,如果父母在身边,应该学着,用这些小节去落实。我自己就感觉得到,父母都非常喜欢儿女在身边,这是一种安慰。我跟我母亲住在澳洲的时候,每天晚上我都会陪母亲说一会儿话,母亲躺在床上,我就坐在她身边,跟她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发现母亲睡着了,脸上还带有微笑,我想:母亲在这种非常安心的环境里,一定入睡得很安稳。所以“晨则省,昏则定”我们是可以去力行的。特别是当父母年纪大了以后,都希望儿女能够承欢膝下。将心比心,当我们有苦闷的时候,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不是很希望有一个人在我们身边安慰安慰呢?我们有这样的希望,为什么我们不用这种方法来换位思考我们自己的父母呢?孝心就是从这些细节上养成的。     
   
        很多人忽略这些小事,认为我对父母有孝心就行了,事上大可不必注意细节,小事不做也无所谓。但是要知道,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好,你怎么可能在大事上尽心尽力呢?《道德经》中老子给我们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大厦都是用土石慢慢垒起来的,一沙一石都是九层高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忽略它呢?千里之行,也要一步步地走,不可能一下跳过去。所以,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就不做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必告,反必面。】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30:36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家门了,儿女必须得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先走了,回家以后,也必须向父母禀告一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些不仅是对父母的礼貌,而且是孝心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教导我们,心里要常常存着父母,只有心里存着父母,行为上才能自动做出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行为,假如心里没有了父母,只想着自己的事,那他怎么可能会记得临出门前还跟父母打个招呼,或者回到家里跟父母问个安呢?     
   
        这句话引申下去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心里存着父母的话,就应该常常去问候父母,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没有跟父母在一起,你可能是出国留学、工作、出差、旅游等等,你离开家门,父母总是惦记着,父母惦记儿女的心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自然的爱,天性的爱,我们也应该对父母有同样的回馈。假如身在外地,应该常常给父母打个电话,给父母问候,向父母报告自己生活、工作、身体的状况,让父母能够安心。     
   
        我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就离开父母,去美国留学了,真是远隔重洋,而父母就我这么一个独生子。所以在留学期间,我必定是每个礼拜都给父母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都给父母写一封长信,向父母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打电话,和父母聊起来会忘了时间,一个电话打下去,一两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写的信也是洋洋洒洒,写五六页、六七页不在话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海外留学积极进取,他们也就很安心。     
   
        在海外留学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第一年还是土土的,很多东西都不会,第二年全学会了,第三年就把父母都忘掉了,这样道德就有亏损,那么,他的学业和事业怎么可能顺利呢?     
   
        这句话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不仅我们对父母要有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心态,在工作单位,跟领导也得有这种心态。领导跟我们是君臣关系,古人讲君臣就是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君臣之间要君仁臣忠,我们对领导要有忠心,忠心从哪里来?我们在家就养成对父母的孝心,所以忠和孝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能够在家里孝顺父母,自然能够在单位忠于自己的领导和自己的职业,负责任。所以古人都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是古代选拔人才、选拔官员的标准,除了孝以外,还有廉,举孝廉,就是这个意思。他能够对父母孝顺,就能够对祖国忠心,就能够爱护人民,再加上自己的廉洁,奉公守法,不贪污、不受贿,那么他这一生就真正能为国家人民做出好事情。     
   
        所以我们对领导的忠心应该表现在具体问题上,是时时要跟领导请示汇报。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了解领导的计划,往往在做的时候,凭着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做出偏差,所以常常跟领导交流沟通,做的事情自然就合乎整个单位团体的大方向。     
   
        我舅父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他就给我们讲,做事情一个关键点在于对领导要“事前请示,事后汇报”。事前请示能够保证做的事情合乎领导的方向,事后汇报也是能够让领导安心。当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而是真正希望这个单位能够团结一致的把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忠心。     
   
        所以,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和谐,往往也需要多沟通、多交流,这也是“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当我们经常沟通、交流,很多的障碍和心里很多的猜忌自然就化解了。我们的恩师,对于新加坡宗教团结做了很大的贡献,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在对新闻媒体的讲话中,都特别地赞叹恩师对于新加坡宗教和谐所做的贡献。因为自从恩师到了新加坡以后,三年之内,就帮助新加坡九大宗教团结地像一家人一样。他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跟九大宗教多交流、多沟通、多布施、多供养,让宗教与宗教之间的那些隔阂、猜疑、不理解都能够化解,自然就达到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甚至能够团结合作。     
   
        【居有常,业无变。】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34:36

“物虽小,勿私藏”,这里关键我们要戒一个私心。假如说没有私心,那么你藏物品其实也无伤大雅,甚至有些情况还值得人赞叹。比如东汉时期,有一个小孩叫陆绩,他很孝顺,而且很聪明伶俐。他六岁的时候,到江西九江的太守袁术家里去做客,袁术拿出一些橘子招待他,小孩觉得很好吃,就偷偷地把几个橘子藏到了他的袖子里。告辞的时候,橘子滚了出来,袁太守看到了,就逗他说:“你怎么可以私藏物品呢?这不是贪心吗?”然后陆绩就说了:“太守您给我的橘子非常好吃,我想拿几个回去也让我妈妈品尝一下,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里头。”太守看到小孩能够念念想到父母,非常地难能可贵,因而表扬他,称赞他的孝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绩怀橘”的故事。陆绩藏橘子不是用私心,是怀着孝心,所以即使是藏物品,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     
   
        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关键是要懂得护住自己的孝心,不能起私欲。所以人在道场修学,这一点更是重要。我们知道,如果是在一个真修的道场里修学,私藏物品,特别是常住物,我们私藏的话就是犯了大盗戒,哪怕物再小,你起心据为己有,就是犯了不可恕的罪业,因为这个物品是十方常住所有,你等于偷盗了常住的物品,那可不得了。恩师常常教导我们,来道场修行的人,假如在这边得到了供养,或者是来这个道场讲经、讲课,得到了供养之后,也必须交给常住,不能够私藏,一私藏的话,你的私心起来了,那就是很大的毛病。恩师就为我们做了好样子,他每到一个道场讲经的时候,信徒很多,供养也不少。上次我跟恩师去澳门,他讲开示,道场的很多信众都呈上红包供养。我们拿了一个袋子装得满满的,结果恩师把整个袋子的红包都转供给常住,自己一个红包都不拿。真是做到了“勿私藏”,这是恩师尊重常住,也是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没有一点的贪心。     
   
        我们把信徒的供养转供给常住,使他们的福报变得无限大了。对我们这些学讲经的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绝对不能在一个道场里拿这个道场的供养,除非是你在这边工作,道场有固定的这种制度,可以分配给你生活费,这样的供养你才可以接受,信众的供养一律转交给常住。     
   
        【亲所好,力为具。】     
   
        这是讲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必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父母得到,或者父母希望儿女成就某种目标,儿女尽力达到。在衣食住行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来供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可是,这种对父母身体的供养,还不足以称为至孝。真正对父母的孝顺,应该让父母生欢喜心,父母所喜好的我们能够帮父母得到或做到。那父母到底喜欢什么呢?我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有成就,或者是在世间有很好的事业,有很好的品德学问,觉悟的父母,学佛的父母也希望儿女能成圣成贤,我们时常把父母的愿望记在心里,去努力地达到。     
   
        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家里并不富裕,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常常希望能够早日把学业完成,早点工作,得到了收入来供养他们,也供养父母。学习还算很顺利,在四年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我们知道,在美国念书,通常硕士要两到三年,博士要四到五年,一般要七年的时间。因为心里总想着早日报恩,所以学习比较用功,四年就完成了七年的学业。工作以后,就能够如愿以偿,负担起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赡养了。     
   
        我在读中学时,母亲就已经给我定了一个志向,她希望我将来从事学术的工作,在大学里教书,做教授。我就按照母亲指示的道路去走,确实在学习上面自己也算用功,其他影响学业的事情我都没有去做,比如说母亲告诫我说,读书的时候不可以谈恋爱,学业没有念完之前,不能成家,我谨记着母亲的教诲,现在这一点还算能做到。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39:36

“孝”,确实是所有德目的根本。当一个人有了孝心的时候,所有的道德都能够展开,所以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根都是在孝道。因此,孔老夫子在《孝经》里,极力地赞叹孝的德用,他说孝道能使天下和顺,能够上下无怨,也就是我们说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因此,在教育中,首先要教孝道。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那么教孝,让普天下的人民都懂得孝顺父母,这就是对天下父母最好的恭敬,所以教孝道就是恭敬天下之人。     
   
        第二章 出则弟     
   
        孔老夫子讲,教以悌是恭敬天下的兄长,也就是说,悌道就是恭敬兄长,恭敬长辈。它的德用也是无量无边的。佛家讲,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对一切众生都要以一种孝顺心、恭敬心来对待,孝是一种心态,表现出来的必定是恭敬,这就是悌道。普贤菩萨在《华严经》讲的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包括礼敬一切众生。     
   
        “出则弟”总共包含十三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这一条是讲,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做到互相友爱,互相恭敬,所谓兄友弟恭。那么当兄弟姐妹能够和睦的时候,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女都能够和谐团结,是最开心的,兄弟和睦这就是孝顺父母。所以悌道正是孝道的展开。     
   
        在唐朝,有一位官员叫做崔沔,他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母亲患了眼病,崔沔就想方设法为母亲医治,但是很可惜,最后他母亲还是双目失明了。这是人的业力,没有办法,于是崔沔对母亲就更加的孝顺。母亲看不到东西,他就常常想尽办法让母亲开心,比如逢年过节,他就让兄弟姐妹团结到母亲的膝下,让母亲感受这种天伦之乐。每逢良辰美景,他就带母亲去外面散心,然后给母亲讲外面的风景多么的美好,母亲虽然看不到,但也能体验到那种快乐。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非常地难过,并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了官,俸禄分给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儿女,因为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天到晚所想的就是这些儿女们和他们的孩子,现在自己能够帮助大家,帮助家里的这些亲戚,也是对母亲的报答。母亲过世了,崔沔的孝心,就又表现在对自己兄弟姐妹的关爱上了。因为崔沔有这样的孝德,后来官做到了侍郎,他的孩子也一直做到了宰相。从这里看出,真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善之本就是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     
   
        刚才第一条讲总论,兄弟的和睦就是孝道,怎么做呢?下来跟大家一条一条的来学习,首先第一条就是:     
   
        【财物轻,怨何生。】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父母的尸骸还未冷,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闹得没有宁日,怎么能够让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呢?要知道,假如人有贪念,这种不善的念头积聚在心中,孝道就没有了。当兄弟之间为了财产而争夺的时候,他们就会忘记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对兄弟的友爱,这是重财轻义。     
   
        兄弟之间应该多多地互相帮助,互相贡献,不可以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伤了天伦。在汉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对兄弟,他们非常的友爱。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天,弟弟被一群土匪给抓住了,当时经济不景气,民不聊生,所以土匪群起作乱,他们抓了人就要把这个人吃掉,赵礼被土匪抓住以后,他的哥哥知道了就赶来,哀求这些强盗,说:“弟弟身体比较瘦,他身上没有肉,你们要吃就吃我吧,我身体比较胖。”弟弟一听,就争着跟强盗说:“不要不要,你们吃我吧,我被你们抓住了,就应该给你们吃。”兄弟俩就在强盗面前争着献死。看到兄弟俩这么和睦、这么友爱,能够互相献身,强盗们生起不忍之心,就把这兄弟俩放了。人都有一种恻隐之心,盗贼也有良心,正如《三字经》所云:“人之初,性本善。”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40:39

当本性被一些烦恼习性覆盖的时候,人才可能做坏事,当一个人的本性显露出来之后,他也是一个善人,所以兄弟俩有这样的悌道,让强盗们良心发现,当下就转恶修善。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朝廷,朝廷就表彰兄弟俩,分别给兄弟俩授予官职。兄弟俩不仅不争财物,还能够争着为对方着想、甚至代替对方去死,这是把悌道做到淋漓尽致了。     
   
        《大学》里头有一句话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说,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就能够教导国人,教导百姓,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所以和谐从哪里开始做呢?必须从孝道开始做,必须从家庭里的互相友爱,团结兄弟姐妹开始,当每个家庭都能够和谐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每逢我们听到这些孝道故事的时候,心里都很振奋,都有一种希望效仿的心。     
   
        二〇〇五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评选了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中有一位为母亲换肾的孝子。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孝子的母亲患了尿毒症,医生说要换肾,家里人都在想办法,这个孝子毅然决定要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还不能让母亲知道,因为母亲如果知道了这件事情,死活都不会同意的。他的兄弟姐妹也都想把自己的肾献出来,因为他是老大,所以他说了算,后来就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母子俩的手术都很成功,很快就康复出院了。这个家庭真是孝悌之家,兄弟姐妹都这样的尽孝,他们所争的不是财物,而是为母亲捐肾,听到他们的孝行,大家都非常感动。当一个社会能够普遍的宣扬孝道,把孝子的行为加以宣传,让大家效法,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得到和谐。     
   
        我们知道,兄弟之间争财物,都是因为贪心的结果。有了贪念,有了私心,就坏了人的天伦。孝悌都是性德,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自性自然流露的这些品德。而私心起来的时候,执著这个我,执著我所有的,自然就会障碍住性德。所以,真正希望家庭和睦,能够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必须要从压服自己的贪心开始做起,多一念想到别人,少一念想到自己。学佛的人更是如此,要知道,贪是生死的根本,一切的苦难都是从贪来的,我们生生世世流转于六道轮回中,就是这个贪字害了我们,忘记自己的本性,跟众生一起迷惑颠倒,执著这么一个小小的身体是我,不知道整个大宇宙才是真我,所以我们真正希望这一生学佛得到成就,必须在断贪上面下功夫。一般来说,财色名食睡,都是所贪的对象,都得放下,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对这个世界假如还有一念没放下,那一念就成为了障碍。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8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4:56

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那么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中蓄养自己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才能够留心自己的毛病习气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妄失或迷失了这种圣贤的品德,自己的烦恼起现行了,起现行迷而不知,这就不谨了。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一个念头,都非常的谨慎,如果是一个恶念,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所以要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了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就不能立于社会。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信用度,信用一破坏,这一辈子就不容易成功。信也包括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人生必须要有一个志向,一个目标,以什么为目标呢?就是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假如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即使吃得饱,穿得暖,那跟没有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天,孔老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讨论,子贡问孔老夫子,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呢?孔老夫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粮食,让人们能够生存;第三是信,就是人的信念。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了,那怎么行?结果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去其一,去哪一条?孔老夫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也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呢?孔老夫子说再去除一条就是食。人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所以孔老夫子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了,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所以信是很重要的。     
   
        “泛爱众,而亲仁”。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爱心从哪里出来的?还是从孝悌出来的。孔老夫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那怎么会爱别人呢?你去爱别人,看外表好像你很有爱心,其实你不是真正有爱心。为什么?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别人。你只是装个样子,其中必有所图,不是真心的爱。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能谈到仁民,对于一切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孝心的拓展,也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就是对于仁德的人,圣人君子,我们要去亲近,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这六条,都是我们作为弟子的,不管孔门弟子还是佛门弟子都应该修学的,而且我们还应该用这些德行教导我们的后代子孙。     
   
        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我们就做到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就的意思。做好了这六条,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学文也很重要,你行有力了,就非得学文不可,不学文,你的修行想要提升就比较困难,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补注》,就讲到这条,他说不是让你先做前面六条,然后才学文,不是指这个意思,应该怎么解释呢?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文是什么意思呢?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     
   
        《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以为是了,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行到最后,南辕北辙了都不知道。所以“昧理真”,真理都违背了。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进步才快,才相应。     
   
        第一章 入则孝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5:58

根据恩师的分类,“入则孝”可以分为二十四则。顾名思义,第一章是讲孝道的,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也是圣人德行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讲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真相,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样去入佛知见呢?从哪里入手呢?“入”我们可以解释为入手。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呢?恩师讲过,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的亲爱,是爱心的原点,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是一体,这谁都晓得,我们从哪来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细胞原点,渐渐长大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再慢慢扩展,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证入圣人的知见,要看到宇宙万物是一体的,这是圣人的知见。从哪里入手呢?就是从每一件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出这里心性的道理,这些事情是什么呢?     
   
        【父母呼,应勿缓。】     
   
        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作为一个小孩,父母一叫,他马上就得答应,这是字面的意思。为什么要“应勿缓”呢?“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了,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腾腾,这样的话,就没有恭敬心了。而孝一定要体现在敬字上,“孝敬孝敬”,没有敬父母的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呢?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     
   
        “父母”,广义的来看,对待老人、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来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我们自己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父母,一切老人,所以,所有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长辈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呼唤这种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观世音菩萨所落实的不正是《弟子规》这一条吗?就是等觉菩萨,做的还是《弟子规》!从这里可以看到,《弟子规》如果要做的圆满,可以成佛道。     
   
        “父母”可以引申。在世间,“父母”可以引申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呢?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一个正人君子。所以《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侍双亲为第一层;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     
   
        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要求我们有没有切实地去做呢?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弟子规》第一条就没做好。所以你从这些角度来思维,就知道这一条涵盖了无量无边的义理。所以《弟子规》里也体现了《华严经》的精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了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其他都没做到,其他都做到了,这一条才能做圆满,你看这不是一即一切吗!在具体的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我们马上跑到跟前,给父母应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7:05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求于我的,我马上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于死死板板。“父母呼,应勿缓”,只限于父母叫我的时候,我才“应勿缓”,那就学呆了,局限的范围就太小了。     
   
        【父母命,行勿懒。】     
   
        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惰。这一条的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前面所说的原理来进行延伸,父母指的是涵盖一切众生的,他们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呢?也得从自己家里的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报父母恩开始。现在很多人,父母让他做的事情,推辞很多,借口很多,连父母让他吃一顿饭,他也总是会千推托、万推托,总是以忙为借口,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那他到底在忙什么呢?     
   
        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份母亲节的时候,《广州日报》的记者对一些儿女进行了采访,让他们谈谈在母亲节来临的时候,如何尽孝。结果儿女们都说:“我现在希望赚大钱,赚多多的钱可以让父母花,买洋房,买汽车,让他们享受生活。”然后记者又去采访这些儿女的母亲,“您希望儿女如何来孝顺?”这些母亲没有人说“我希望我儿女给我买洋房、买名车”,真没有,倒是很多母亲说,希望自己的儿女别太忙,能在母亲节一起吃顿饭。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去体恤?我们能不能做到“行勿懒”、“应勿缓”?所以,常常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是把赚钱放在首位了。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却往往表现出我们有没有真实孝心,在这些方面应常常检讨自己。     
   
        【父母教,须敬听。】     
   
        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听取。父母都是年长我们几十年的人,有一句俗话说,“父母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他们的教诲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虚心恭敬地去听取,这样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多听取父母的意见、建议,一定有好处。     
   
        所以“父母教”,需要恭恭敬敬地去接受,养自己的谦虚之德。对的,我们应该听取,不对的,我们也得听,还得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养自己的谦德,然后观察机缘,慢慢劝谏。     
   
        扩而展之,一切人,他对我们哪怕是提一点点意见,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都要很欢喜地去学习听取,这样就养成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上的解释,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地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备,那就是一种孝心的体现。     
   
        假如说,父母责备我们,但我们心里有不服,甚至还对父母有怨恨之心,这就跟孝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假如是对的,当然应该顺承,应该自己反省改过,因为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年,人生阅历非常多,他们的责备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如果父母的责备有偏差,不正确,我们还是先要顺承。如果是父母讲的不对,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后要注意防范,不能够犯这种过失;虽然我自己没有错误,也不能够对父母不服,甚至怨恨父母。我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这样真心地对你批评指正,因为父母爱儿女,所以才会对我们严格的要求,我的母亲非常地有智慧,知道教导我不可以用溺爱,不仅她对我严格要求,而且大凡有老师,或者是外人对我有批评,有严格的要求,我母亲心里不会有任何的不服气,而且还会随顺,并赞成他们的意见。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8:35

母亲告诉我,小的时候上周托的幼儿园,每个周末她去幼儿园接我回家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跟我母亲抱怨说:“你这个小孩很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因为我小时候爱玩、好动,所以老师们都非常伤脑筋。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位老师说:“如果是茂森违反纪律,请您认真对待、严厉要求,甚至骂他、打他都没有关系。”我妈妈授予了老师这一份权力以后,老师对我严格的要求,我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后路已经给断绝了。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听话,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回到家里跟父母一讲,父母会到学校去跟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老师,我还听说过有威胁老师的。这样,老师怎么可能教好这个学生呢?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就很有智慧,尽管我是独生子,但是她确实从来没有溺爱我。     
   
        人受了冤枉,受了错误的批评,如果能够顺承,能够接受,能够心平气和,就能够消业障,能够增福报。我母亲常常告诉我一句话:“福是逆着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批评、责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人对我们非常严厉,很不客气,我们还能够逆来顺受的话,福报就能够增加。每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有一些磨难,不可能一生都会一帆风顺,妈妈经常提醒我:“你想想祖辈、前辈在这一生中经历的坎坷。”母亲也曾告诫我说:“你到现在三十多年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常常想到你能不能够经历挫折?假如有困境坎坷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够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吗?”所以我们常常要反思,我们年轻的这一代,有很大的福报,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一切都好像一帆风顺。而且像我母亲说的,我们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你努力读书,就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你所追求的目标都能够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达到。但是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我们的前辈,即使是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到底享的福多,还是修的福多。怎样修福呢?有人给我们逆境,给我们责备,给我们苦吃,这是我们修福的时候,因为“福是逆着来的”,顺着来的不是福。     
   
        明朝的进士袁了凡,给他的儿子写了一篇训子文——《了凡四训》,他教导孩子说,“即命当荣显,常做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做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做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做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做浅陋想”。常常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即使你现在很荣显,很富贵,要想想,万一我贫困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今天做事,事事顺心如意,也要想想: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万一我不如意的时候,在不如意面前,我会不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呢?会不会自暴自弃呢?即使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也要想想,如果我遇到贫穷的时候,甚至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能够捱下去吗?即使是人家对我们尊敬、爱护、恭敬,要想到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德行值得人家恭敬,应该谦虚、卑下。     
   
        所以,常常这样想,就是修福,这种思维往往是在“父母责,须顺承”中养成的心态。所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被人家责备,甚至打骂,要知道吃亏是福,学会恒顺。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一切的境缘中都要懂得顺承。这种人就有福了,因为他有德,有德者就有福。     
   
        【冬则温,夏则凊。】     
   
        字面上的意思,子女对父母尽孝,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在古代,冬天没有暖气机,所以孝子会先用自己的体温把床铺温暖起来,然后再请父母入睡。夏天很热,父母睡觉的时候,小孩能够给父母扇扇子让父母安然入睡。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但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纯孝之心处处表现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爱护,这样久而久之,这种纯孝的人自然就变成纯净纯善的人了。那么当他的纯净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对一切的人都是那样地爱护,这种爱护绝对是无私无求的,不是求名,不是求利,也不是图报,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纯孝之心的流露。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29:34

汉代有一个小孩叫黄香,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所以他对父亲就非常地孝顺,九岁的时候,他就能做到“冬则温,夏则凊”,那真是纯孝之心的自然流露。     
   
        学这一句,我们要联想到,学孝顺父母关键是懂得活学活用,“冬则温,夏则凊”,现在的条件,我们大可不必冬天睡在父母的床上,用体温来温被了,夏天也不一定要扇扇子,但是这种心是什么呢?是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冬天给父母买一台暖气机,或者是暖手炉,这就是“冬则温”;在家里买一个空调,夏天好过,这是“夏则凊”。尽我们所能,处处想到给父母一些照顾,让父母的生活能够多一些安稳。     
   
        像我的爷爷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住的祖屋已经年久失修。去年春节前夕,我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套房子,让爷爷奶奶能在过年前入住新居,老人家很高兴。我还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让老人家能够在比较如意的环境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这就是在生活上对爷爷奶奶的照顾。     
   
        所以,这一条关键在于让我们养成对父母照顾的心。当我们有照顾父母的心,自然就能够懂得照顾别人了,而一个懂得照顾别人的人,他能够处处受欢迎,处处都能够得到大家的爱护,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孝心养成了,自己也得到别人爱敬的一种果报。     
   
        【晨则省,昏则定。】     
   
        这一条也是生活上的小事。早上起来必定要去父母床前问安,晚上父母要歇息的时候,必定给父母铺床安枕,能够让父母在安定中入睡,这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呱呱坠地以后,什么人对我们日夜的照顾呢?什么人能够为了我们,晚上都不睡觉啊?我们小时候把床铺尿湿了,父母就把我们安放在干燥的地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从这些细节上我们能够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正是我们回馈父母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去尽这份心。     
   
        “晨则省,昏则定”。这个例子是周朝初年周文王开的,他在侍奉父亲的时候,就非常地尽孝,每天必定三次去问候自己的父母,当父亲有病的时候,文王知道了,心里就非常不安,照顾父亲,衣不解带,等到父亲病好了,文王的心才能安下来,所以这是有名的“文王三省”。     
   
        这些小节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忽略,如果父母在身边,应该学着,用这些小节去落实。我自己就感觉得到,父母都非常喜欢儿女在身边,这是一种安慰。我跟我母亲住在澳洲的时候,每天晚上我都会陪母亲说一会儿话,母亲躺在床上,我就坐在她身边,跟她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发现母亲睡着了,脸上还带有微笑,我想:母亲在这种非常安心的环境里,一定入睡得很安稳。所以“晨则省,昏则定”我们是可以去力行的。特别是当父母年纪大了以后,都希望儿女能够承欢膝下。将心比心,当我们有苦闷的时候,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不是很希望有一个人在我们身边安慰安慰呢?我们有这样的希望,为什么我们不用这种方法来换位思考我们自己的父母呢?孝心就是从这些细节上养成的。     
   
        很多人忽略这些小事,认为我对父母有孝心就行了,事上大可不必注意细节,小事不做也无所谓。但是要知道,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好,你怎么可能在大事上尽心尽力呢?《道德经》中老子给我们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大厦都是用土石慢慢垒起来的,一沙一石都是九层高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忽略它呢?千里之行,也要一步步地走,不可能一下跳过去。所以,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就不做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必告,反必面。】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30:36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家门了,儿女必须得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先走了,回家以后,也必须向父母禀告一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些不仅是对父母的礼貌,而且是孝心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教导我们,心里要常常存着父母,只有心里存着父母,行为上才能自动做出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行为,假如心里没有了父母,只想着自己的事,那他怎么可能会记得临出门前还跟父母打个招呼,或者回到家里跟父母问个安呢?     
   
        这句话引申下去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心里存着父母的话,就应该常常去问候父母,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没有跟父母在一起,你可能是出国留学、工作、出差、旅游等等,你离开家门,父母总是惦记着,父母惦记儿女的心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自然的爱,天性的爱,我们也应该对父母有同样的回馈。假如身在外地,应该常常给父母打个电话,给父母问候,向父母报告自己生活、工作、身体的状况,让父母能够安心。     
   
        我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就离开父母,去美国留学了,真是远隔重洋,而父母就我这么一个独生子。所以在留学期间,我必定是每个礼拜都给父母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都给父母写一封长信,向父母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打电话,和父母聊起来会忘了时间,一个电话打下去,一两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写的信也是洋洋洒洒,写五六页、六七页不在话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海外留学积极进取,他们也就很安心。     
   
        在海外留学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第一年还是土土的,很多东西都不会,第二年全学会了,第三年就把父母都忘掉了,这样道德就有亏损,那么,他的学业和事业怎么可能顺利呢?     
   
        这句话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不仅我们对父母要有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心态,在工作单位,跟领导也得有这种心态。领导跟我们是君臣关系,古人讲君臣就是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君臣之间要君仁臣忠,我们对领导要有忠心,忠心从哪里来?我们在家就养成对父母的孝心,所以忠和孝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能够在家里孝顺父母,自然能够在单位忠于自己的领导和自己的职业,负责任。所以古人都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是古代选拔人才、选拔官员的标准,除了孝以外,还有廉,举孝廉,就是这个意思。他能够对父母孝顺,就能够对祖国忠心,就能够爱护人民,再加上自己的廉洁,奉公守法,不贪污、不受贿,那么他这一生就真正能为国家人民做出好事情。     
   
        所以我们对领导的忠心应该表现在具体问题上,是时时要跟领导请示汇报。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了解领导的计划,往往在做的时候,凭着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做出偏差,所以常常跟领导交流沟通,做的事情自然就合乎整个单位团体的大方向。     
   
        我舅父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他就给我们讲,做事情一个关键点在于对领导要“事前请示,事后汇报”。事前请示能够保证做的事情合乎领导的方向,事后汇报也是能够让领导安心。当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而是真正希望这个单位能够团结一致的把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忠心。     
   
        所以,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和谐,往往也需要多沟通、多交流,这也是“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当我们经常沟通、交流,很多的障碍和心里很多的猜忌自然就化解了。我们的恩师,对于新加坡宗教团结做了很大的贡献,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在对新闻媒体的讲话中,都特别地赞叹恩师对于新加坡宗教和谐所做的贡献。因为自从恩师到了新加坡以后,三年之内,就帮助新加坡九大宗教团结地像一家人一样。他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跟九大宗教多交流、多沟通、多布施、多供养,让宗教与宗教之间的那些隔阂、猜疑、不理解都能够化解,自然就达到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甚至能够团结合作。     
   
        【居有常,业无变。】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34:36

“物虽小,勿私藏”,这里关键我们要戒一个私心。假如说没有私心,那么你藏物品其实也无伤大雅,甚至有些情况还值得人赞叹。比如东汉时期,有一个小孩叫陆绩,他很孝顺,而且很聪明伶俐。他六岁的时候,到江西九江的太守袁术家里去做客,袁术拿出一些橘子招待他,小孩觉得很好吃,就偷偷地把几个橘子藏到了他的袖子里。告辞的时候,橘子滚了出来,袁太守看到了,就逗他说:“你怎么可以私藏物品呢?这不是贪心吗?”然后陆绩就说了:“太守您给我的橘子非常好吃,我想拿几个回去也让我妈妈品尝一下,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里头。”太守看到小孩能够念念想到父母,非常地难能可贵,因而表扬他,称赞他的孝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绩怀橘”的故事。陆绩藏橘子不是用私心,是怀着孝心,所以即使是藏物品,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     
   
        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关键是要懂得护住自己的孝心,不能起私欲。所以人在道场修学,这一点更是重要。我们知道,如果是在一个真修的道场里修学,私藏物品,特别是常住物,我们私藏的话就是犯了大盗戒,哪怕物再小,你起心据为己有,就是犯了不可恕的罪业,因为这个物品是十方常住所有,你等于偷盗了常住的物品,那可不得了。恩师常常教导我们,来道场修行的人,假如在这边得到了供养,或者是来这个道场讲经、讲课,得到了供养之后,也必须交给常住,不能够私藏,一私藏的话,你的私心起来了,那就是很大的毛病。恩师就为我们做了好样子,他每到一个道场讲经的时候,信徒很多,供养也不少。上次我跟恩师去澳门,他讲开示,道场的很多信众都呈上红包供养。我们拿了一个袋子装得满满的,结果恩师把整个袋子的红包都转供给常住,自己一个红包都不拿。真是做到了“勿私藏”,这是恩师尊重常住,也是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没有一点的贪心。     
   
        我们把信徒的供养转供给常住,使他们的福报变得无限大了。对我们这些学讲经的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绝对不能在一个道场里拿这个道场的供养,除非是你在这边工作,道场有固定的这种制度,可以分配给你生活费,这样的供养你才可以接受,信众的供养一律转交给常住。     
   
        【亲所好,力为具。】     
   
        这是讲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必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父母得到,或者父母希望儿女成就某种目标,儿女尽力达到。在衣食住行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来供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可是,这种对父母身体的供养,还不足以称为至孝。真正对父母的孝顺,应该让父母生欢喜心,父母所喜好的我们能够帮父母得到或做到。那父母到底喜欢什么呢?我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有成就,或者是在世间有很好的事业,有很好的品德学问,觉悟的父母,学佛的父母也希望儿女能成圣成贤,我们时常把父母的愿望记在心里,去努力地达到。     
   
        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家里并不富裕,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常常希望能够早日把学业完成,早点工作,得到了收入来供养他们,也供养父母。学习还算很顺利,在四年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我们知道,在美国念书,通常硕士要两到三年,博士要四到五年,一般要七年的时间。因为心里总想着早日报恩,所以学习比较用功,四年就完成了七年的学业。工作以后,就能够如愿以偿,负担起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赡养了。     
   
        我在读中学时,母亲就已经给我定了一个志向,她希望我将来从事学术的工作,在大学里教书,做教授。我就按照母亲指示的道路去走,确实在学习上面自己也算用功,其他影响学业的事情我都没有去做,比如说母亲告诫我说,读书的时候不可以谈恋爱,学业没有念完之前,不能成家,我谨记着母亲的教诲,现在这一点还算能做到。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39:36

“孝”,确实是所有德目的根本。当一个人有了孝心的时候,所有的道德都能够展开,所以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根都是在孝道。因此,孔老夫子在《孝经》里,极力地赞叹孝的德用,他说孝道能使天下和顺,能够上下无怨,也就是我们说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因此,在教育中,首先要教孝道。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那么教孝,让普天下的人民都懂得孝顺父母,这就是对天下父母最好的恭敬,所以教孝道就是恭敬天下之人。     
   
        第二章 出则弟     
   
        孔老夫子讲,教以悌是恭敬天下的兄长,也就是说,悌道就是恭敬兄长,恭敬长辈。它的德用也是无量无边的。佛家讲,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对一切众生都要以一种孝顺心、恭敬心来对待,孝是一种心态,表现出来的必定是恭敬,这就是悌道。普贤菩萨在《华严经》讲的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包括礼敬一切众生。     
   
        “出则弟”总共包含十三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这一条是讲,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做到互相友爱,互相恭敬,所谓兄友弟恭。那么当兄弟姐妹能够和睦的时候,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女都能够和谐团结,是最开心的,兄弟和睦这就是孝顺父母。所以悌道正是孝道的展开。     
   
        在唐朝,有一位官员叫做崔沔,他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母亲患了眼病,崔沔就想方设法为母亲医治,但是很可惜,最后他母亲还是双目失明了。这是人的业力,没有办法,于是崔沔对母亲就更加的孝顺。母亲看不到东西,他就常常想尽办法让母亲开心,比如逢年过节,他就让兄弟姐妹团结到母亲的膝下,让母亲感受这种天伦之乐。每逢良辰美景,他就带母亲去外面散心,然后给母亲讲外面的风景多么的美好,母亲虽然看不到,但也能体验到那种快乐。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非常地难过,并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了官,俸禄分给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儿女,因为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天到晚所想的就是这些儿女们和他们的孩子,现在自己能够帮助大家,帮助家里的这些亲戚,也是对母亲的报答。母亲过世了,崔沔的孝心,就又表现在对自己兄弟姐妹的关爱上了。因为崔沔有这样的孝德,后来官做到了侍郎,他的孩子也一直做到了宰相。从这里看出,真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善之本就是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     
   
        刚才第一条讲总论,兄弟的和睦就是孝道,怎么做呢?下来跟大家一条一条的来学习,首先第一条就是:     
   
        【财物轻,怨何生。】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父母的尸骸还未冷,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闹得没有宁日,怎么能够让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呢?要知道,假如人有贪念,这种不善的念头积聚在心中,孝道就没有了。当兄弟之间为了财产而争夺的时候,他们就会忘记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对兄弟的友爱,这是重财轻义。     
   
        兄弟之间应该多多地互相帮助,互相贡献,不可以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伤了天伦。在汉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对兄弟,他们非常的友爱。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天,弟弟被一群土匪给抓住了,当时经济不景气,民不聊生,所以土匪群起作乱,他们抓了人就要把这个人吃掉,赵礼被土匪抓住以后,他的哥哥知道了就赶来,哀求这些强盗,说:“弟弟身体比较瘦,他身上没有肉,你们要吃就吃我吧,我身体比较胖。”弟弟一听,就争着跟强盗说:“不要不要,你们吃我吧,我被你们抓住了,就应该给你们吃。”兄弟俩就在强盗面前争着献死。看到兄弟俩这么和睦、这么友爱,能够互相献身,强盗们生起不忍之心,就把这兄弟俩放了。人都有一种恻隐之心,盗贼也有良心,正如《三字经》所云:“人之初,性本善。”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wlxg20130220

2016-11-22 21:40:39

当本性被一些烦恼习性覆盖的时候,人才可能做坏事,当一个人的本性显露出来之后,他也是一个善人,所以兄弟俩有这样的悌道,让强盗们良心发现,当下就转恶修善。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朝廷,朝廷就表彰兄弟俩,分别给兄弟俩授予官职。兄弟俩不仅不争财物,还能够争着为对方着想、甚至代替对方去死,这是把悌道做到淋漓尽致了。     
   
        《大学》里头有一句话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说,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就能够教导国人,教导百姓,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所以和谐从哪里开始做呢?必须从孝道开始做,必须从家庭里的互相友爱,团结兄弟姐妹开始,当每个家庭都能够和谐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每逢我们听到这些孝道故事的时候,心里都很振奋,都有一种希望效仿的心。     
   
        二〇〇五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评选了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中有一位为母亲换肾的孝子。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孝子的母亲患了尿毒症,医生说要换肾,家里人都在想办法,这个孝子毅然决定要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还不能让母亲知道,因为母亲如果知道了这件事情,死活都不会同意的。他的兄弟姐妹也都想把自己的肾献出来,因为他是老大,所以他说了算,后来就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母子俩的手术都很成功,很快就康复出院了。这个家庭真是孝悌之家,兄弟姐妹都这样的尽孝,他们所争的不是财物,而是为母亲捐肾,听到他们的孝行,大家都非常感动。当一个社会能够普遍的宣扬孝道,把孝子的行为加以宣传,让大家效法,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得到和谐。     
   
        我们知道,兄弟之间争财物,都是因为贪心的结果。有了贪念,有了私心,就坏了人的天伦。孝悌都是性德,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自性自然流露的这些品德。而私心起来的时候,执著这个我,执著我所有的,自然就会障碍住性德。所以,真正希望家庭和睦,能够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必须要从压服自己的贪心开始做起,多一念想到别人,少一念想到自己。学佛的人更是如此,要知道,贪是生死的根本,一切的苦难都是从贪来的,我们生生世世流转于六道轮回中,就是这个贪字害了我们,忘记自己的本性,跟众生一起迷惑颠倒,执著这么一个小小的身体是我,不知道整个大宇宙才是真我,所以我们真正希望这一生学佛得到成就,必须在断贪上面下功夫。一般来说,财色名食睡,都是所贪的对象,都得放下,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对这个世界假如还有一念没放下,那一念就成为了障碍。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净平等 随缘放下 真信切愿 摄根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