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练习中的阴阳、虚实、松紧变化(三) 关朝
八卦掌练习中的阴阳、虚实、松紧变化(三)关朝———八卦掌练习中具体部位的阴阳、虚实、松紧
阴阳、虚实、松紧都是矛盾对立而又互为依存的两方面,缺一不可,彼此此消彼长。意念集中在哪点,那点就是实,就会紧;对立那点就是虚,就会松。这一对矛盾点在八卦掌中他们存在于“一身备五弓,五弓合一弓”中任何一弓的两个端点,或一对争力的两个力点。例如脚的虚实是指左右腿形成的“弓形”的两个端点的虚实。与此相似的还有如左右手,左手和左脚,右手和右脚,头顶百会和脚底涌泉,头顶百会和尾闾会阴。形成争力的如前手和后脑玉枕,后手和命门,左手和右脚,右手和左脚。再具体细分如同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由于八卦掌要求掌形虎口要撑圆,因此两指也有虚实、阴阳。所以说八卦掌全身处处有阴阳、处处有虚实。我们讲身体要松,但这松是有阴阳虚实的松,即松是一个相对概念,全身各处的松紧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不讲阴阳的松是懈,不讲虚实的刚是僵。阴阳虚实不仅体现在全身不同部位,还体现在表里,练成周身一气并不是内气在全身均匀分布,丹田实,其他部位虚;内里实,表面虚;筋骨实,皮肉虚。
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重点部位的阴阳虚实划分:
1、双脚的虚实:八卦掌重视走转,因此更重视双脚的虚实划分。太极拳一般把承重脚视作实,非承重脚为虚。因为太极拳多数练法双脚主要起支撑作用。而八卦掌由于强调以走为本,走转中要使用平起平落趟泥步,因此根据练法不同我个人认为虚实的划分不同。多数八卦掌习练者由于使用平起平落趟泥步,因此意念集中在前脚,由趟而出的磨、踢、探、踩四劲就是结果。此时后脚虽然由于承重,脚底和地面由于支撑力作用会有“压”的感觉,但前脚的“趟”的意念要强于后脚“压”的意念,因此此时前脚为实,后脚为虚。里直外扣的平起平落趟泥步就属于这种类型,而且这种练法重心常随前脚移动而前移,为的是日后在整体发力训练中使用身体整体移动把对方“撞”出去,而不是靠前手打人。此一练法在初中期训练中脚底常常与地面似若即若离以增强“趟”的感觉,更加重了前脚的意念。另有一种练法,是在第一种练法有了一定基础后,变为里摆外扣的平起平落趟泥步,这种练法突出了自身的旋转性,即“轴”的概念,由于平起平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因此意念不着重在“趟”上,而是放在后脚的脚底下。后脚就是自己自转轴的根基。此种练法由于趟泥步已经有一定基础,因此前脚不一定与地面接触,为的是形成灵活多变的步法。我在使用这种步法时有人说不是趟步而是迈步,诟病这种练法气不够下沉,其实这种思维是停留在意念在前脚“趟”的阶段,实际后脚由于重力作用脚底“压”的感觉加上下沉的意念,因此后脚沉的意念要比第一种练法还重,此种练法后脚为实,前脚为虚。此种练法突出丹田功的训练,日后发力是以腰胯的旋转带动全身发力,把拳架的开合与丹田的缩放结合起来,更适合近身发力和斜进直出。
第二种练法以后脚为轴基,头顶百会为轴上端,承重脚半侧身体为轴,而非承重脚半侧身体是“悬挂”在另一半身体形成的轴上的,因此这种练法也叫悬吸步的练法。这种练法的轴半侧身体为实,瞬间是相对不动的,而另半侧为虚,像半扇门板绕轴旋转运动。这种练法左右半身阴阳、虚实不同,因此八卦掌拳诀指出八卦掌走转是“下单腰”而不是塌腰。
2、走转中的双手,很多习练者把意念放在前手,实际是错误的。因为在技击中前手常常用来接手,八卦掌不主张和对方硬接硬打,而是“人刚我柔全仗走,创造条件夺先手,转入我顺人背时,柔转刚兮粘即发”。前手主要用来摸清敌情,用适当的掤劲化解对方进攻的同时后手同时伺机发力进攻,即背孤击虚,顾打结合。因此在八卦掌走转中是后手推着走,后手是实,前手为虚。八卦掌常常说前手打人,后手发力就是这个原因。而在技击中后手常常藏在前手后边或下边隐蔽出击如三穿掌。
3、八卦掌在练习和技击中某一点的虚实、松紧是相对而言的。对一对争力而言这点是“实”,而在另一对争力中则可能是“虚”。例如前面所说走转中前后手这对争力中后手为实,前手为虚,但在后手与命门穴这对争力中,在初中级阶段后手为实,命门为虚,但在进入技击训练的高级阶段,后手就可能为虚,而命门为实。所以判断某一点的虚实、松紧一定要分清是相对于那对争力而言。
4、一对争力的两端的虚实是以我们的意念,包括后天的“意”和先天本能来决定,意念重的为实,轻的为虚。但为虚的一点并不是没有意念。如果这两点的意念分配相等,就是所谓“双重”,如果不均等,如四六分,三七分,就是所谓“单重”。这对争力的两个端点的力的方向基本是相反的(中间可能会有部分转向,但不会同向)。我们在发力时无论是在形上还是在丹田内力运用上都应用好这一特点,名家提出的“神意不同处”,我个人认为就是这个原理的具体体现。 还是先练外家再内家为好,否则很难使出内家功夫来。 看帖不回帖的人就是耍流氓,我回复了! 支持一下,下面的保持队形! 学习雷锋,好好回帖! 青春不在了,青春痘还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