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饭 发表于 2015-4-6 09:38:05

太极拳真功三秘玄机



         太极真功之一“开合拉气” 悟玄机
             ——太极真功入门之道
               
   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欲入妙道,先需得法。法者入道之门。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
   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三、动作:以太极抱球桩(亦称太极桩、混元桩或浑圆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而练。
               
       四、凝神调息: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意注眉间神居祖窍,不即不离不无意,丹田鼓荡周身贯,膨胀缩合立体圆,即所谓“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意念开河;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形神合一,神入神室,气入气窍,精神气乃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玄关洞彻,所谓“空穴来风”,功境自现,前人所谓“不在身内求,不在身外得”意即指此。若动式开合,则两臂外撑,形张而意收;两手相合,形拢而意张,所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亦开亦合,亦合亦开,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此之谓也。五、效验: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却病延年。功后练拳,全身通透,束身而起,胀身而落,神凝内聚,一气相连,身如灌铅,整体如铸,不僵不滞,内外一如,物我两忘,动无不动,静无不静,意动形随,周身相贯,易筋洗髓,入微入妙,玄奥难言,功者自验。
      太极真功之二“动之入微”登堂奥
             ——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
               
      太极拳运动内外相合,左右相顾,上下相随,螺旋运转,连绵不断,循环无端,外柔肢脉,内畅气血,阴阳互运,刚柔相济,文以强身,武以御敌,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然而,太极拳之奥,乃是动之入微。为使太极拳同好求得真功真技,拙作《“开合拉气”悟玄机——太极拳真功入门之道》已发表于2005年《武魂》第8期,今作乃是上篇之续篇:“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还有后篇“瞬变瘦瘠易阴阳——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与同好共研。
               
   上篇的“开合拉气”讲的主要是求取内在感应,以开合拉气为引子,求得太极拳内在之整劲,并把握太极拳以腰运身和胸中腰间开合之要窍,为今后练拳打下坚实基础。今述“动之入微”乃是太极拳真功真技实修之法门,以微入道,以微求正,以微求变,以微求活,以微求奥,登堂入室,进而求取太极真功。
               
    太极拳的特点虽是松柔圆润,外柔内刚,拧裹旋掩,连绵不断,循环无端,然其精奥却是动之入微。“微”乃是小、少、细、精、巧、深、奥之意,在太极拳运动中,微是指:微小、精微、精妙,细腻,微而妙,妙而精。微与单纯的慢不同,若单纯求慢,则慢易滞,滞而僵,僵而拙;不慢则快,快则易滑似流水,囫囵吞枣而找不到感觉。微即慢中求精、求细、求活、求变,微则敏而不僵滞笨拙,能动之入微,则能体精入奥。太极拳无论健身还是练武,不入微难知其奥,不入微难达其效。太极拳运动只有入微才能入妙,才能细微变化于内而人不见人不知,即便在搭手时也难以使对方感之己方变化。太极拳只有变化人莫知方可谓入道,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欲入微,亦尚需先宏观把握,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要由大而小,由开而合,由外而内,由身而心,所谓“开展紧凑乃缜密”。那么,太极拳微在何处求?答曰:均整、协调、平衡。所谓“均整”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所谓“协调”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同步运转,无一不合,连贯无间;所谓“平衡”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用力均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那么,微又从何处悟?答曰:矛盾中求中和。所谓矛盾,即是“阴阳变化”,阴****化,则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进退、屈伸、轻重、沉浮、鼓荡、开合、虚实、刚柔、松紧、化打等等等等,所谓中和,即是“对立统一”,皆本阴阳互动互生,争衡而制,相生相克,没有生克,就没有变化,失去变化就没有生机。太极拳只有动中求微,微中求变,变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奥,所以说,太极拳要在微妙变化中多体悟、找感悟、细思悟,要在微中求均整、微中求协调、微中求平衡。太极拳只有精微细致、细腻熨贴,才能在运动中感悟到气血、劲力内运精奥;太极拳只有入微才能入奥,才能微中见精,转换折叠不留痕迹;太极拳只有体会入微,才能感之入深,动作才能细腻熨贴,精微巧妙,幽密深邃;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变化于内,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微妙之处见神奇,微触即应,微感即动,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化打合一,化打无形。技之有别,不在花样不在奇,唯在精微细致而已,细微之处方见真功。技艺之绝,亦莫过于精微巧妙。所以说,欲求太极真功,唯求动之入微。欲求入微,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无圈而圈即是入微。   入微的精髓,述之有三:首先,是周身的整合,也即贯穿,内外合一,无处不撑合。撑而不合则散,合而不撑则软。所以拳论谓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周身若能整合,则能有如球充气,一孔入而压力均等,微动即感,感而即应,应则有度,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其次,是和中而济,也即腰胯争合,以腰运身。腰胯不争,软而无力,腰胯不合,周身俱散。腰身一体,同轴而连,唯胯两侧,各具一轴,力可活变。腰胯争合,则能劲运周身,此乃谓之“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和中而济”。所以拳谚又说“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腰不能无胯,无胯则无争,无争则无功,腰动之功,争合自中,气自内运,劲自贯穿,动之入微,合之细腻,定胯腰拧,腰拧胯搓,腰动一分,拳打一寸,劲自内运,一气贯穿,动之不见形,周身一家,内劲浑然,劲出透敌,化打合一。其三,是意之驭形,形意合一,意之所动,形之所趋,意形相随。意动入微,形之入妙,微而自大,无内无外,意动形随力自出,力出则有气,有气则有势,力气不二,气势乃一,气充势宏,势大力大,气势浑然,神威自显。神依形而存,形依势而威,气与势和,力与气合,形神若一,内力自生,气势旺盛,神威彰显。所谓“志愈大而心愈小”,静心平气境乃幽,心意入微震寰宇,形神意气合,终可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境。



   太极真功之三“瞬变松紧”易阴阳
            ——太极真功应用之道
               
   太极拳是阴阳转换的运动,也是能量积聚和激发的运动。太极拳虽要求放松,以慢练柔练入道,但太极拳运动却是松中有紧,柔中寓刚,柔外而内刚,松紧相变,刚柔相济的运动。太极拳真正的功夫不是绵软松柔,而是“绵里藏针,棉里裹铁”。绵软只是太极拳的外象,松柔只是太极拳积柔成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所以拳论有云: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摧逼不捷。尽管太极拳练柔练松,然其应用不是不要刚紧,练松柔虽能舒筋活血润肢脉壮脏腑,极富健身作用,但松柔不是为松柔而松柔,松柔乃是为了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刚紧的作用,这正是太极拳武学的核心,也是被常人所忽略的和被所谓的太极拳家所淡忘了的拳学内涵。因此,太极拳训练和应用必须要松紧交变,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紧,紧则坚骨壮形,劲力坚刚而无坚不摧,松中要寓紧,紧中也要有松,松紧不仅要渐变,而且还要瞬变,更要渐瞬突变。所以说,太极拳松不能无紧,紧也不能无松,松则柔,紧则刚,松紧合一刚柔济,虚实松紧变,刚柔松紧系,有松无紧稀打愣——懈晃;有紧无松直巴愣——僵硬。拳中只有不松不紧,不紧不松,才能阴阳相济,而达到拳论所述“似松非松”之功。太极拳只有做到了“似松非松”,才能松紧瞬变,松紧无常,虚实不露,刚柔不定,化打不分,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松紧瞬变”,才能在交手中赢得战机,化打如意、有效制敌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一味地松柔粘化走圈连随而失去战机。交战中只有松紧交变才能知顺逆而为用,有所谓“慢松慢紧力推山,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瞬变松紧阴阳易,阴阳易变蕴玄机,松紧渐瞬人不晓,玄机奥妙非能语,蓄能释能只一瞬,松松紧紧自无敌。松紧训练实际上就是自身能量的转换,不论内家外家少林武当,能量的转换无非是加大自身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以便在瞬间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作用于敌而制敌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者劲由内换,松紧由外而内,以内引外,内动外发,劲不露形,劲瞬间而已。所谓“瞬变松紧”,亦不过“发劲似放箭”之功。拳者为拳,惟实为真,太极不能无柔,太极亦不能无刚,无柔则硬,无刚则软,惟有软硬兼施方谓真技,所以说,太极真功不离“刚柔相济”,皆赖松紧相系,更在松紧瞬变,松要松在自己身上,紧要紧在对方身上,松则柔,紧则刚,瞬则快,不快不能后发先至,不快无以制敌,慢绝不能制快!不动乃静不为慢,静以待变,变则一瞬,用则疾而能“后发先至”。太极拳慢中求快,慢中见快,乃是稳中求快,快中求快,快上加快的更快,快慢转换而无间,变化不留痕迹,化打合一赢敌只在一瞬,所谓“不招不架一下两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与敌交手非同儿戏,瞬息万变,敌不由己,慢不得也软不得,“练用有别”不可不知,万不可虚,更不可玄,玄虚和想象在真正的交手中只能一败涂地。   关于太极拳真功之道,笔者已述两篇,入门、修炼只是基础,惟有应用乃是关键。太极拳无论怎么特殊,绝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行之,各种运动都要符合人体生物运动力学,更要受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之与物惟不同者,乃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之一切运动要受思维的控制,所谓“知行若一”,也即“形意合一,形神不二”。太极拳尽管讲究螺旋弧线运动,但并不否认直线运动,所谓“方圆互用”,方圆之运更不能离松紧而为,因为,人之一切运动皆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运动带动骨骼运转而生,离开松紧(包括思维与形体)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力量的源泉,松紧即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更是人体能量转换的枢纽。古往今来,“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之变惟熟而已”,所谓的“气血经络”乃是自然之事,无须刻意而为,自然顺遂即如意,惟有松紧需功力,松紧之功亦需入细入微,细则精,精则巧;微则瞬,瞬则奇,奇则难御,出奇制胜自然归,所以说,太极拳应用之道,惟瞬变松紧方知其道之奥之妙。
               
      太极拳道不离阴阳,阴阳不是具体,乃是一理,阴阳理论乃是自然规律,阴阳非死物,阴阳运动互为其根、互动互生,阴阳运动在于转换和变化,阴阳于人于拳于事皆同。阴阳理论指导实践需要具化和泛化结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就理论而理论,但具化亦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与具体划等号,拳中的进退、屈伸、虚实、刚柔、化打、吞吐、鼓荡、开合、轻重、沉浮、松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等,皆可阴阳释之,但在各项阴阳矛盾之中,惟有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松紧可以使人产生任何形态的运动变化而进行能量转换,所以说“松紧”才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动力之源,一松一紧一屈伸,一松一紧一虚实,进退、化打寓刚柔,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自运化,松则俱松,紧则俱紧,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系,松紧瞬变,松紧不离,松紧则无欺。拳之松紧与常人理解之松紧截然不同,拳之松紧务须符合拳势要求,松紧皆要自然撑合不失弹性,有撑无合则散,有合无撑则软,紧要不失之中,松要不失之撑,撑要沉,沉不失之拔,松沉圆沉不离“弓”(即身备“五弓”的弓,也即所谓的“掤劲”);紧则是周身的胀缩,胀也紧缩也紧,胀缩形不拘,争撑合一而融,不胀不缩自然松。拳之紧乃是要求我们要在间架撑合不动形的情况下能自然内在地胀缩,亦不能失之“掤劲”,一气贯穿,紧而不僵,松紧交融,动之入微,松长紧短只一瞬,松紧交替渐瞬而变,慢松慢紧能量增,瞬紧瞬松瞬释能,心到意到不看经,体认透晰自然明,“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仍是训练过程抑或基本功以形成定势定型的习惯,“发劲似放箭”才是终极运用所求,待“不蓄而发,不发而发”方入圣明。太极拳松紧训练,要由形而意,由意而形,形复归意,形意合一,变之入疾,用之则速,所谓劲由内变,换劲不动形,变形劲不变,学者详辩,自能入道。所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乃真意”,无形乃纯,无意乃真,灵机一动犹如火烧身,化即打,打即化,出手便是。“松紧”于拳,摸得着,看得见,通俗易懂易学易会,人人可明,人人能做,只要我们依规而行,不丢要领,因势而运,随机而变,定能运之自如。拳者若能明得此中理,能在运动中瞬变松紧而不见其形,遇敌自不惧,一松一紧自运化,自能体悟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的奥妙。

立即注册 发表于 2015-4-6 11:30:45

:o:o: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真功三秘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