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清康熙47年武英殿刊本
此《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由清康熙时吏部侍郎宋荦校刊,康熙帝御批。全书共109卷(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外纪一卷,正编五十九卷、首一卷,续编二十七卷)。该书据司马光之《资治通鉴》及胡安国《通鉴举要补遗》二书折衷而成。此为清康熙47年(1710)武英殿刊本。《前编》卷前有康熙四十六(1707年)年御制资治通鉴纲目全书序;《正编》卷前有朱子序例、总目录、凡例、后语、尹起莘发明序、贺善书法序等,应为一卷,称卷首;《续编》卷前有御制原序,卷末有康熙四十六年御制通鉴纲目全书后叙。每卷末刻卷次及“吏部尚书加二级臣宋荦谨奉敕校刊”,凡三行。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大理学家朱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撰成《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凡五十九卷。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大事。每事以大字记其梗概,称“纲要”,以小字详述之,称“细目”,故称为“纲目”。这一体例的史书称纲目体。立纲仿效《春秋》,力求平谨;叙事仿效《左传》,叙事详明。其每论一事,均以“凡”发之,模仿《左传》所列的“五千发凡”。纲目体史书问世以后很有影响,继作者众。宋、元间,金履祥撰《资治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上起唐尧,下接《资治通鉴》。后人以《举要》为纲,改成纲目体形式,与《资治通鉴》形成一体。明成化间,大臣商辂等奉敕撰《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上起北宋建国,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熹、金履祥、商辂所撰的三部纲目体史书包含了元以前的正史,故明末刻书多以三家合刻,而以陈仁锡评阅本最为流行。清圣祖玄烨经常翻阅此三书,命儒臣宋荦等重新汇编,校刻出版,命名为《御批通鉴纲目全书》,于康熙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07— 1710年)完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Y_pvdn-eZKpJfoKSoEVww 提取码:**** Hidden Message *****
感谢分享 感谢楼主分享 [高清古籍] 古籍.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清康熙47年武英殿刊本 下载浏览下 111111 gshu 1 1 感谢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