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邺 发表于 2017-12-9 08:24:18

太极拳含胸拔背的要义,听听宗师杨澄甫怎么说!

含胸拔背这个要领在太极拳爱好者中几乎无人不晓,而许多太极名家也给予详解。细节处存在争论,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徐致一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浅说》一书中说:“太极拳对于躯干部分之姿势,其最要者曰‘涵胸拔背’,涵胸者,乃使心窝微向内凹,俾内部横隔板,因胸膛向内压迫,自然降下,以为沉气之助也。拔背者,乃使背部微如弓背之突出,俾脊柱之背椎部分,可有前挺式浅弓形,练成后挺式浅弓形,俾背椎部分因前后皆能运动,而无形中脊柱全部可使回复初生时之垂直性”。http://p9.pstatp.com/large/4af7000008fb509718d3含胸拔背也是杨澄甫在《拳术十要》(陈微明笔录)中,紧随虚灵顶劲提出的第二大习练要领,他简要指出:“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这段要领,首先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含胸拔背”的重要性。只有“含胸”才能“使气沉于丹田”,且“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反之,“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从而导致自立不稳,反为人所制。http://p1.pstatp.com/large/4af50003976998856e98“使气沉于丹田”是此段的关键句。因为丹田为人体之中,周身四肢运动,腰为主宰,实则以丹田为核心。太极拳论中常有“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之气”、气要“意守丹田”等说法,都强调了气沉丹田是运动的前提和基础。这段要领还指出了“含胸拔背”的正确做法。这就是“含胸者,胸略内涵”;“拔背者,气贴于背”。这里的“涵”“贴”两个字,用得非常形象。先说“涵”。“涵”字有涵养、包容之意,多指人心胸的宽广。杨澄甫将其引申到胸部的形体动作要求中,是说在含胸时,胸不挺,要松空海涵,有胸中宽广、海纳百川之意。当然,“含”得多了也不行,否则就会走向另一极端一窝心,导致气不顺畅。再说“贴”。这个字运用得也十分巧妙,一个“贴”字将“气贴于背”的量说得十分拿得起放得下,其意是指气贴于背,粘而轻,动而随,守于形而存于无,有无之间纯以意行。气贴于背,意在蓄神,不在聚气。聚气则僵滞,但也不能无气,无气则散漫。只有气贴于背,才能外示安逸而内固精神,动静开合无所不在。也只有气贴于背,才能将气敛入脊骨,守之能蓄,发之能放,无往不利。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将背拔直,使胸椎抻平,骨节有拔长松竖之意,是谓“拔背”。http://p3.pstatp.com/large/4af20005f13650983d8e拔背要以脊不前顶、背部平直或微后撑为宜,绝不是将背拔成拱形,这样就不是“拔背”而是“拱背”了,会导致劲力不畅,也就无从做到使气贴于背,粘而轻,动而随了。“含胸拔背”之法,皆是用意,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切不可用拙力。人体既成含胸拔背之势,内中就会蕴涵着几对矛盾劲:拔背之向上而略带前倾的松弹劲与含胸的下沉卷劲既对立又互补;含胸时肋骨后移之势与拔背时脊柱的前移之势使肋椎关节前后对拉,形成松柔之矛盾劲;即可综合成六面整体浑圆劲,能使机体进入浑圆状态。此时,背部感觉舒展,胸部觉得通畅。因而,也曾有人提出要将“含胸拔背”提为“开胸阔背”。实际上,“含胸拔背”已包含了“开胸阔背”,但若只作“开胸阔背”却未必能获得“含胸拔背”之功效。用其他一些说法来对“含胸拔背”作辅助性的说明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来取代之。人类的骨胳属于内骨胳,配布于机体的软组织中,是一种能动的有生命结构。它是个复杂的杠杆系统,乃太极运动之基础。骨胳包括由颅、脊柱和胸廓组成的中轴骨胳以及附肢(即上、下肢)骨胳。太极拳特别重视中轴骨胳之运动修炼。“含胸拔背”就是修炼脊柱和胸廓的极为重要之法则。运用“含胸拔背”就可进行胸廓与脊柱之内在运动,由是可渐臻“劲由内换”之境界。“含胸拔背”是关于躯干运动的大身法,此乃须臾不可离的太极拳特征性的身法。“含胸拔背”之内涵何其丰富,真可谓“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题赵 发表于 2017-12-9 08:24:27

“宗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叫宗师啊!个人感觉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杨氏太极拳杨露禅,霍元甲,李小龙先生,这些人都是一代宗师。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称为宗师的……

兕棚 发表于 2017-12-9 08:24:38

去看看太极拳拳经,哪里讲这个了?习武者不去印证拳经,搞这些路就歪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含胸拔背的要义,听听宗师杨澄甫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