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 发表于 2014-12-18 21:00:41

洪均生先生怎样教太极拳推手

洪均生先生怎样教太极拳推手
洪均生先生是继一代太极宗师陈发科先生之后的一代名拳师。他为人正直、文武兼优。洪师教拳,总是十分认真。他常说:“只要真愿意学、我就恨不能钻到他肚子里,让他很快学会、学好。但是事实上却办不到。”他教集体学生,也是一个一个地教,一式一式地教,甚至每一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做示范,而且详细说明每个动作的用法。真可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社会上教太极拳者,一般是在教完整套拳后,接着便教推手。一般认为经常推手,可以熟悉拳法。这种看法虽然有理,但这只注意到定步推手,而活步推手的手法、步法怎样配合运动,却不加详细说明。使学者仅能熟悉划空圈,技法却得不到提高。
   洪均生先生在教完套路后,让学者必须做到姿势正确、纯熟,然后方教推手。由于在教拳架时,已将手的八法讲清,此时进入试验阶段,遂将怎样棚、怎样履、采、列及挤、按肘、靠的八种手法,与腿法如何配合,和对方如何配合,内劲怎样运用及变化,仔细说明,而且亲自和学生互相验正。学生在眼、身、步、手方面略有差错,必加纠正;而且使之从试验中体会到做错了是什么感觉,做对了又是什么感觉。起到学生学对了,洪师再讲下一步的变化与牵动的方法。所以,虽然不早教,也不天天教,却能让学生每受教一次,便心中明白一层,以至全部弄明白推手的练法。使学生知道推手的变化如何配合,为什么这样配合,这就是明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学方法。
   我们和洪师推手时,身体接触之处,一点不觉得他有力。但在试验动作中,又好似他的后力力大无穷,如同将被大风吹得站立不住一般。当被洪师采、履肘,被采履的手虽未感到有力,而且还是松松地随着,但其手在略微转动之中,他的缠丝劲已达我手而户、而腰、直达足踵。若用力一顶,便自然跃起而不自觉,仅感到劲路如擦衣而过。我曾多次亲眼见到不同拳种的拳师与洪师交流拳技,交手时,未见洪师怎样动,对手就被打起数尺,然后跌出丈外。洪师遇到力大功深者,发劲最快而动作最小,完全是用腰裆膝和手部的自转缠法,密切配合而发出来的。这样发的劲惯性特别大。被发者仰跌则从腰到足踵起,即便想调整重心,一时仍站立不稳,至少跳出3次还是跌倒。
   推手歌,原名打手歌,不知为何时、何人所作。虽只六句,但对推手的道理和方法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为学好推手,我们应当先学习、体会这首歌。我根据洪师所伟的拳理拳法,对歌词逐句加以解释,以免初学者有所不解,或者误解。
       棚、履、挤、按须认真
   按:头一句先说出推手的四个手法,须要认真地进行。本来容易明白,但因在太极推手中,手有八法,为什么只说棚履挤按,而不提采列肝靠?我认为棚履挤按是太极拳手部的常法,认真地弄明白这四个手法之后,加功练习,采列肘靠四法,在因敌变化中略加变化,便自然会用。
   文中提出“认真”二字,是有深刻意义的。我认为,并不是要求学者认真一心求胜,将对方发出或者跌伤,而是要求学者细心认真地弄清棚履挤按的规矩,即关于棚履挤按有什么作用,手脚动作方向配合的如何,怎样变化,都要认真地学对弄明。试验后感觉如何,胜是怎么胜的、败是怎么败的,应当找出原因何在,而加以发扬或纠正。
       上下相随人难进
   按:太极拳是整体运动,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各个轴轮一动无有不动。上一句只讲到上盘的四个手法。但手的上边还有顶劲的虚领,眼法的顾盼。下盘固然指的脚,但更重要的是裆劲的松沉,膝部的提落,步法的变化进退,不但要求手脚上下相随,而且若不强调中间腰部的左右适度旋转,还是僵死不灵的,所以“相随”二字是指周身而言的。能掌握躯干上、中、下的配合协调,则对方自难进身。
       任他巨力来打我
   按:这句话强调对方用大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按:这句话是从上句连贯而讲的。假如有人用力来打我,我对付来力的方法,应当顺势牵动他,则用四两的力可以牵动千斤的力。话虽如此说,我们用什么方法牵动他,牵动他什么部位,怎么拨法,拨对方何处,都是我们研究的要点。根据洪师的讲解和试验,我方知是牵动对方的重心,重心一旦推动平衡,则以四两的小力,亦可使千斤之力随势化去。牵动的方法,以步法为主。陈鑫先生说:“手到步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步也到,发人如薅草。”武禹襄的《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也说:“如同将物掀起、而加以失传之力,斯其根自断。”这些话都是牵动对方的方法,可惜都说的不完全。我认为进攻的脚要比手先到,但到达什么部位,则更为重要。陈式进腿、分套衬二法,不论套衬,都应紧贴对方前腿。这也是“如物掀起”时,必先用杠子或手插进所掀物件的下边,然后才能变动它的重心而“掀起”来。“加之挫之力”,就是向不同方向的“拨”法。所以对这一句话的“牵动”应从步法下功夫,产生牵动重心的效果,然后加上手的拨法,以配合步。但拨的方向,一定要对准对方的躯干中心,视其步子的方向、而向其后外方拨动。例如对方左步在前,则向左后外拨;右步在前,则向右后拨动。但还要注意,对方原是用巨力来打,才能用以上   法牵动。并非对方不动、而我硬用手去勉强牵他。因为太极拳的原则是“因敌变化”。彼不动我亦不动,彼微动我随动。
       引进落空合即出
      按:这句话是以第三句“任他巨力来打我”而继续讲的。由于他来打我,我就随势引进。引进的方向还是以来劲的方向为准。他偏向我右方,我便向右引进;他偏向我左方,我便向左方引进。来劲偏高便用采法;来劲在中间便用履法。但是怎样能使之落空,却须适当地运用缠法自转的顺逆以配合公转的大小。
   “合即出”的“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是指双方的着力点碰到一起,所以叫作“合”。力点和力点碰到一起,岂不成了顶劲?我认为,对方直来攻我,我向左或右自转拨转来力,使之落空而出,这是我用旋转的点接触来力直进的点,是不会出现顶劲的。
       粘黏连随不丢顶
      按:这句讲的是推手的方法和用劲的原则。实则也是太极拳的原则。“粘黏”是讲劲好似胶漆那样,只要双方接触上,就像碰到胶漆,而无法脱离。“连随”是动作的方法。为了粘,便须用随法。为了粘的黏,便须用连法。陈鑫先生用螺丝钉拧到木器上无法硬拔出来的比喻,最能表明缠法的粘黏形象。不能硬拔出来,说明“不丢”;螺旋前进,说明“不顶”。所以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推手、散手的精髓,它不但部分肢体有这种劲,周身都要练出这种劲来,并适当地掌握,运用任何着法。不习陈式者不懂缠法是当然的。习陈式有年者,亦往往误解为必须同时缠绕对方,甚至说:“缠丝劲不过是个形容词。”洪师每每谈到这个问题,都为陈式太极拳的前途担忧。
      陈式推手的步法,手法和其他各式太极拳推手不同。现介绍如下:
      推手分甲乙两方,双方对面而立,甲方为进攻者,目视乙方,身体左转,左脚顺缠塌劲,右步逆缠向乙方进尺许;同时右手逆缠向乙方胸部拳击,左手顺缠合于胸前以作掩护。乙方目视甲方,身右转,右脚顺缠外摆塌劲,左脚逆缠略向前进尺许,成左前虚步;同时,右手顺缠,肝不离肋的小臂向胸前扬起,以右掌指接在甲方来腕的外侧,左手逆缠合在甲方右肘关节外上侧。这是双方的棚法(推手图1)。
      化解棚的着法为履或采列,但要随对方来势的大小及劲路的高低,因敌而变化。假设甲方身仍左转,右步向乙方裆内前进,此时原来攻击乙方胸部的手已被拨开,又欲进肘时,乙方身继续右转,右脚顺缠塌劲,左脚逆缠进到甲方右腿外侧,同时,右手变逆缠引住甲方右腕向右后上斜角旋转,高与眼齐,左手变顺缠下塌外碾地向内收肘,而手的方向不变,以采来化解肘、挤(推手图2)。
      甲方被采,身变右转,塌下裆劲,成右侧马步,以右肩进靠;乙方亦变右转为左转,左脚顺缠塌劲,右膝逆缠松垂,成半盘步;同时,以左手变逆缠拨甲方的左腕,以右手变顺缠,中指向里上方扬起,以掌按在甲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这是乙方的按法。甲方的左肘应松沉随化,手指仍向乙方的胸前,而右手逆缠,右肘向乙方的左上方上转,以配合左肘的化劲,并为下一转变设势。这又是甲方以棚化按的手法(推手图3)。
      在双棚住之后,甲方可利用右手的棚劲偏向乙方的左上侧,身变左转,腿部变转左顺右逆的步,同时用左手顺缠引住乙方的左腕,并以右手逆缠以乙方的左肘下转到其左臂外上侧,立即变顺缠,合在他的左臂外上侧,同时身变左转,右腿变顺缠,左腿变逆缠成马步。左肘松沉逆缠前随左手,右手仍顺缠,沉肘贴肋,手在胸前。这是乙方的又一棚法(推手图4)。
      甲方变棚为履,身继续左转,左腿顺缠,脚尖外摆,右腿逆缠松膝塌裆,成右半马步;同时左手顺缠引住乙方左腕到胸前,右手亦顺缠下塌外碾,向左下方履进乙方的左臂,这是甲方的履法。
      乙方则身继续右转,步变半扑步,左手仍逆缠,从甲方胸前随到甲方的左肋外侧,右手仍顺缠合在左臂弯里侧,这是乙方的挤法(推手图5)。
      甲方被乙方用挤,身变右转,以右手逆缠棚化,而以左手顺缠履乙方的左手按在他的胸前,步法变右顺左逆,右膝弓塌,左膝松垂的半马步。这是甲方的又一按法(推手图6)。
      以上是陈式太极拳推手的常规练法。初学者如已将这些变化练熟,可以再加以活步推手的练法。它的方法是:从甲方的按法后,把按的左手中指方向从乙方的胸前左方转为右方,乙方身略变左转随化,甲方即用右手逆缠引住乙方的右腕,并以左手顺缠搭在乙方右肘关节外上侧,同时身变右转,左脚逆缠,弓膝塌劲,右脚以脚尖向右划弧线退一大步,变为右退步采法。乙方用右手逆缠前随,左手用顺搭在右臂弯里侧,同时身向左转,左脚顺缠,弓膝塌劲,脚尖外摆,右脚逆缠随进到甲方腿里侧,踏下足根成为右挤法。以下动作甲方如前乙方的按,乙方则如前甲方的棚化。这样可反复练习。但应注意:推手时,双方都不用前弓步,以避免双重。陈鑫说:“练架时,最大步子可到三尺宽,但运用时,只用一尺二寸的步子”,因为过大则转换不灵。洪师教推手,有时用大型马步、扑步,动作很低,为练下盘功夫而设。但实战应用时,只用半马步。这是为了“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功夫.

肴苒色 发表于 2014-12-18 21:00:42

我默默的回帖,从不声张!

闷探享 发表于 2015-1-11 09:29:57

这么好的帖子,应该加精华!

酋候愕 发表于 2015-1-20 08:13:53

学习雷锋,好好回帖!

盛新美 发表于 2015-1-30 10:09:28

好多兽医在广场上义诊,楼主去看看吧!

貌嗓失 发表于 2015-2-1 12:20:10

楼主的病已经好了百分之六十二了!

嘐酬 发表于 2015-2-9 05:06:28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有深度了!

明文敏 发表于 2015-3-1 09:29:08

今天皮痒了?

舂奥 发表于 2015-4-26 05:15:40

楼上的能详细介绍一下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均生先生怎样教太极拳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