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 发表于 2014-12-18 20:52:50

太极拳渊源勾沉

 太极拳创始人的人神之争久峙不决,论战的双方谁也拿不出一言九鼎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家的<<李氏家谱>>于2005年面世,出乎意外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氏家谱>>关于李信的辞条写道:李伸"与兄(李)仲,陈沟姑表(兄)(陈)奏庭(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功(功)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李仲李信)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
    这里所说的李信,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名将军李岩.
    这里所说的李仲,就是李岩的同胞哥哥.
    这里所说的奏庭,就是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奏庭.
    陈奏庭的母亲是李岩的亲姑姑,所以李氏家谱称之为"陈沟姑表".
    李岩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亦即1606年,比陈奏庭小六岁,所以陈奏庭是李岩的表兄,李岩是陈奏庭的表弟.
    <<李氏家谱>>编修于康熙五十五年,亦即1716年,编修人是康村李氏第十代人李元善.
    李元善本是李仲的儿子,因李岩一子少亡,故李仲将第四子李元善过继给李岩承嗣.所以以法律角度上讲,李元善是李岩的儿子.
    李信的辞条是儿子记录父辈的事,应该说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因为父辈的事他大都记忆犹新,远比道听途说真实.
    此谱写于1716年,太极拳渊源论战白热化是1980年之后的事.李元善不可能预料到二百多年后将发生什么事.他也不可能为日后的是非曲直埋下伏笔.从这层意义上讲,他是太极论战的局外人.正以为如此,<<李氏家谱>>这份证言可以认定是有效证据.
    据此,我们可以确认:
    一,太极拳是人创的而不是神创的.
    二,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李氏双杰李岩和李仲.
    三,作为与李氏兄弟一起"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的陈奏庭,应该算在太极拳创始人之列.
    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的创立标志着太极拳问世.
    五,太极拳创始于明末崇祯年间.
    六,太极拳的祖源是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
    七,相当年太极拳的祖庭是博爱县唐村和温县陈家沟.
    八,清末至今,唐村太极拳不传,所以,现在中国的太极拳祖庭是温县陈家沟.
    九,除非另有铁证证明唐村李氏家谱辞条不实,那么,太极拳创始人一案便尘埃落地,铁案如山,千古莫移了!
    诗曰:  人创仙传斗辩机,
         丝路花语致目迷.
         于今古谱展铁证,
         确凿李陈创太极.

瑟瑟风中侃武林8
八、河南温县被命名为太极拳发源地并正式挂牌,激起了太极拳神创派的无比愤怒;国家武协有关官员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发言,更成了三丰派的众矢之的。先生任何看待这两件事?
答:中国的太极拳,追本溯源,莫能外陈、武、杨三家。而武杨两家的拳,皆学自陈氏,同出一门。
所有武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分支,皆无资格否认温县为太极拳发源地。要否认,得先把你们的木本水源否认了!否认得了吗?
所有声称别有传承与陈武杨三家无渊源关系的“太极拳”,要否认温县是太极拳发源地,得先把你的拳名改了!因为太极拳的商标是温县最早打出的,如今又实至名归经国家行政部门认定产权归属温县。想叫太极拳你就得认这个祖归这个宗,如果不认,保不定哪一天就要取消你太极拳名号的继承权!除非你能在你的超越太极拳的历史文件中找到太极拳三个字,否则铁定你没戏!
你能找的到吗?
一边铁着脸铆足劲一个劲地往太极拳上凑,一边又要否定太极拳的真实历史,我说这些人,脸皮怎么就这样厚呢!
换句话说,就是真的要争这个发源地的荣誉,有资格的也只有河南博爱县的千载寺,也只有博爱县唐村李春茂先生的子孙。人家拿着地亩文书都不去争这一亩三分地,那些与这份产权八百里不沾边的人,凭什么气急败坏地发酒疯呢?
2005年,随着河南博爱唐村李氏家谱和太极拳谱出现,太极拳的创始之谜已经真相大白、尘埃落定,无可置疑。
对此,太极拳神创说之流装聋作哑、置若罔闻,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派头。
现在,太极拳源头之争又尘埃落定,彻底地判了神创说的死刑。从此,关于太极的一大公案已经结案,神创说再无翻案的可能了,你想,他们弄假成真的美食彻底成了泡影,他们又怎么可能不痛心疾首恼羞成怒呢?
他们叫也罢、跳也罢,事到如今,那一是毫无意义。一如神创说们没有能阻止国家智能部门作出认定太极拳发源地的决定,同样,他们也没能耐把太极拳发源地牌子从温县摘下来!

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
  自陈家沟的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丕1927年在 北京宣武门外立下擂台,与各路武术高手交手,一连 十七天不败,轰动京城,由此引发了太极拳源流问题的一场争论以后,虽经民国和当今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的反复论证,认定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但目前仍有异论。有人提出张三丰创拳之说,其中典型的说法有几个,一是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讲的太极拳传递:张三丰(元末)——王宗岳(明孝景间)——蒋发(清康熙间)——陈长兴(1771年——1853年,作者注);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此为二;另一种说法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王廷——。几种说法,虽矛盾很多,但都讲张三丰传拳王宗岳。此说真假,弄清王宗岳的生活年代是个关键问题。但是否真有王宗岳其人?如果有,是何时代人?主要活动在哪里?一直是太极拳研究中需要解开的谜团。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考证陈王廷创太极拳的时候,又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有关王宗岳的重要线索。

   使我为之一振的一篇文章

  3月9日,太极网站张金鹏先生打电话给我讲:3月8日大河报第 26版登载的一篇考证李自成部将李岩的文章,提到了陈奏廷,我听后为之一振 。过去,有的文学作品写陈王廷(字奏廷)和李自成结拜弟兄,我不以为然,因为那和金庸先生所写张三丰创太极拳一样,只不过是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谁知这篇考证李岩的文章也提到了陈王廷,难道陈王廷真的和李自成有什么关系?我马上找到了这篇文章。

  《李氏家谱》记载李岩和陈奏廷事迹的一页

  文章为大河报首席记者张体义所写,题目是《《李氏家谱》为李岩身世提出新证明末李岩是河南博爱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根据家谱(博爱唐村李家的家谱——作者注)的记载,李岩......生于明万历34年(即1606年,比陈王廷小6岁——作者注),卒于明崇祯17年。李岩早年随父在济源读书学习。后来和他的二哥李仲、陈沟姑表陈奏廷在该县(博爱县——作者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式拳和箭艺,名传数省。陈奏廷考举人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李岩为之打抱不平,遭官府追杀......李岩在堂弟李牟的介绍下加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崇祯17年李岩惨遭冤杀。李岩娶妻陈氏、孔氏......”。并讲“这份家谱为李元善所修,故谱中所记李岩兄弟诸人事略最为详尽。由于李岩从李闯王为‘贼’,李氏第十世李元善在修谱时特意提出:‘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讳仲、讳信、讳牟、讳栋、讳友,皆诱入闯贼,谋主数将,族裔诚祀之,所事避谈,籍谱勿传扬焉。’因此,唐村李氏世代传承,密藏其谱从无外泄,但其族人对李岩等人并不避讳。”
  文中讲到的“李岩和陈奏廷在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创太极养生功和箭艺”、“考举人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事,和陈家沟记载的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箭法很好、在开封考武举时箭射凤夺巢后怒杀惊误报靶的鼓吏,情况完全吻合。此家谱中所写的陈沟,是不是温县的陈家沟?陈家沟和唐村的这些关系,不仅在50年代就开始在陈家沟任党支书的张蔚珍不知道,就连现在的陈家沟陈氏家人,也皆是一无所知。
  我决定邀陈家沟的村长张蔚珍和其它几位有关人员,马上到博爱县唐村考察。  

  寻踪唐村、千载寺

  陈家沟和博爱县唐村分别位于沁河南北,直线距离25公里左右。虽不算远,但我和张蔚珍都不知唐村在哪个方向。过河后问了几次,才得以找到。该村1300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姓李。村北就是千载寺的遗址。

  从有关资料上看,千载寺建于东汉,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复称无极寺,北魏武定三年改为千载寺。它的东边有个三圣门,也叫三圣祠,内供奉着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往东的一大群建筑叫太极宫,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也称太室祠)。寺南300米,有个叫博鳌潭的小湖,嵌在千载寺的前边,也有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个周易祠,里边存有许多易经一类的书籍。每天在千载寺汇集的四方香客及游人,大都要在祠内驻足,在这里谈经论易。这里是千载寺辐射太极文化的核心部位。祠边曾立有伏羲、女娲雕像。这几个建筑群相依相连,共占地540亩,人称五顷四。这里是典型的三教共融的地方,据说,过去三教僧徒的友好交往,使这里香火兴盛,千载寺当时和洛阳的白马寺齐名并交往很深。它座落在过去 的南北交通要道旁边,北边有条河,名叫运粮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这里指挥过运粮。寺前有个北魏时期的碑,村里的大人们津津乐地道称叫“魏碑”。他们讲,那是三国徐庶的母亲到此上香时题写的碑文。碑高两米左右,厚八寸,宽八十公分左右,是寺前引人驻目的一尊建筑。
  这一大群巍峨的建筑,人们统称千载寺。
  李氏家谱序中记载:“始主*王氏聚广济寺大槐树荫,徙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茅舍茶待”。由此可见,千载寺当时是政府安置移民的中转站。
  清朝前期,寺庙被官兵以寺里藏贼为由放火烧了一把,1958年,由于修建公社的需要,又被扒拆一次,文革时被彻底扒完。寺里几百通碑,被运到村西北的水利工地奠基用了。现在的遗址上,一垅垅麦田在那里静静地倾听着黄土覆盖下的 瓦砾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千载寺前一棵十三年便长成胸围1.2米的榆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呼呼作响,是在呼唤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在欢迎我们这些久违了的朋友们的到来,不得而知。
  入村后,首先接待我们的是唐村李氏第18世李立炳先生。今年57岁,原任博爱县农场纪检副书记,大专学历。就是他,和村里的一些人,过去陆续地将寺里的部分碑刻抄、拓保存了下来,才给以后研究千载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在李氏家族中被尘封多年的李氏家谱的面世,也是他的功劳。

  陈、李两家的世代之交与太极拳的创编

  由于家谱被研究李岩问题的专家借走,我们看到的只是李立炳用相机拍下的李氏家谱有关内容的照片和他抄印的家谱上的有关文字。他讲,家谱是清康熙 55年唐村李氏第十代李元善所编修《李氏家谱》的抄本,上边有康熙55年的序言。究竟抄于何时,年代久远,有待考证。虽然为后人抄写的,但谱系完整。

  家谱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始主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从迁居河南的开始,陈、李两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发展到两姓以后通婚多年。李家家谱记载,李岩的第一个夫人是陈家沟陈家之女,李岩两个夫人,有一子少亡。哥哥李仲将四子李元善过继给李岩。第五子李元明所娶的三房妻子,都是陈家沟陈姓人。有幸的是,我们在一户人家的门口,见到了后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为李元明立的石碑。它已裂了两半,但字迹尚清。碑上的记载与所讲一致。更有意义的是,家谱上记载:李家第七世李正德“长女常阳村陈门、次女北金村李门”(这两位女子,是李岩的姑姑)。家谱的序言中称李岩和陈奏廷是“姑表”。由此证明,陈奏廷的母亲就是李正德的长女。此类通婚的例子,不止二、三(遗憾的是,陈家沟陈家的家谱未写女性)。唐村好多人都知道陈沟和唐村是亲戚,所以见了我们,都显得分外亲热。而为什么对这些历史,陈家沟现在的人却一无所知?有人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在陈家沟的陈氏家谱上未将女性写入;二是李岩做为李自成的主要部将,却被冤杀。陈李两家均为维护家族的声誉,对外皆不愿声张此事;三是清朝前期,李自成所部的有关人员受到清政府的跟踪追杀,为避凶险,陈家从此闭口不谈与李家的关系,李家也在尽力掩盖这段历史。因此陈家逐渐淡忘和疏远了与李家的关系。以上分析,不无道理。
  据李家家谱载:“九世公讳仲、讳信(李岩是李信的字——作者注),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通臂三势”。需要注意的是,家谱在写到“太极养生功”时用的是“创”字,写“无极功十三势通臂”时,用的是“练传”二字。
  李立炳给我们讲了唐村这样的一个传说:陈奏廷经常到唐村,和李仲、 李岩在一起交流拳术,他们在商量对套路的改编和定名时意见不一,就去寺里征求教过他们拳的博公武道的意见。这位武道讲,你们回去各自好好练一年,明年二月二再来比武,谁打得好就用谁的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们在千载寺当着老道的面,各自将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讲:你们打的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议,根据在太极宫结义和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极养生功。从此,这套拳术在陈、李两家广为流传,并得到了不断发展。

  乾隆年后期,王宗岳曾在唐村教书学拳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在为千载寺大量的文物被毁而惋惜时,忽然听李立炳讲到了唐村50岁以上的人无不知晓的王宗岳为老师李鹤林生日挂的匾被毁一事, 我为之一惊。
  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我认为,这个发现的价值,远远大于李岩和陈王廷交往的信息。因为在太极拳的研究中,王宗岳是争论的焦点人物,弄清此人的活动年代,对消除太极拳起源问题上的争论,意义极大,所以,对此信息,我异常地感兴趣。过去很多关于王宗岳的考证,很难自圆其说,曾使我怀疑王宗岳此人的存在。许多事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想不到偶然间在这里得到了关于王宗岳的信息,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
  他讲:“王宗岳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在唐村教过六、七年书,山西人,但何时来的,不清楚,传说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在教书期间,跟李仲的后代李鹤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十年生)学过拳。李鹤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拳打得好,而且还善于经商,他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县开有盐店,孙子李嘉际后来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李鹤林生日时,为报师恩,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祝寿,匾中间的 四个镏金大字是‘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和年号。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文革前破四旧时,匾被取下烧了,连钉匾的钉子也被拔掉啦。”

  他讲王宗岳教书,和顾留馨、唐豪先生考证的“据王宗岳所著的《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教书为业”的说法吻合,时间上也非常接近。当听到李鹤林的儿子曾在舞阳开盐店时,我忽然想到在太极拳界盛传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在舞阳县盐店得到一本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事,遂问李立炳:知道不知道王宗岳《太极拳论》 一书的事。他回答:“不知道”,并说:“村里人只知道王宗岳在这里教书,其它的不知道”。这也难怪,李立炳是个不懂武术的人,据村支书李俊启和村会计李跃进讲:光知道唐村过去练武的人很多,现在已几十年没人打拳了。
  李立炳将我们带到了李鹤林的故居前。它位于唐村中街,是李岩故居(门牌44号)的东邻,坐北朝南,街房还是当时的 房子,门口所钉的门牌上写着“附2”两个字。
  听说陈家沟来人啦,一下子聚来了十几位男女村民,年龄多在50岁以上。我记下了其中6位老人的名字,他们是:李立维,63岁,唐村7组人;李振温,66岁,4组人;李成普(过去曾任村支书),77岁,2组人;李成奎,77岁,6组人;李立朝,80岁,7组人;李广献(是李家辈分比较长的人,他们称他是族长),72岁,2组人。
  在场的几位老人,指着李鹤林故居门口上方被锯断的横方木,争先恐后地说:这就是乾隆五十八年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的地方,破旧时,连横方木也被锯断烧了。对上面的字,他们都记得。之所以他们能记住这块匾,因为这个院子过去是大队部,村里人经常在此来来往往,此匾抬头便见。
  王宗岳果真是乾隆年间人?如果按王宗岳为李鹤林挂匾时年龄40岁的 假设推算,他生于1753年,比陈王廷小153岁,那么,他根本不可能向年龄比陈王廷还大的蒋发传拳。那些整日“钻”在“家”里东拉西扯地搞什么太极拳源流考证与研究的所谓“专家”的一些论断的荒谬性,在此被狠狠地“曝”了一“光”。真是羞也!休亦!恳请那些道似有知却无知的人,到陈家沟、到唐村、到有着几千年丰厚的太极文化底蕴的这一带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一定会大有所悟、大有所获!

嘐酬 发表于 2014-12-18 20:52:54

求加金币!

盛新美 发表于 2015-3-13 10:26:10

感谢楼主的推荐!

慧华 发表于 2015-3-15 07:44:43

这个帖子会火的,鉴定完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渊源勾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