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何以“心脑不接”
太极拳何以“心脑不接”\李秒丰近观《精武》2006年第5期所刊祝大彤先生《修大道,心脑不接》一文,颇感神奇,然百思不得其解。遍查太极拳综论,末见其辞,更未闻太极拳高级内功有“心脑不接”之说。为解其惑,今向大彤先生请益,并与同好共研。
笔者愚顿,未及大彤。“心脑不接”仅就文字而言,就不算是褒义词,似有“缺心眼”、“没心少肺”、“大脑不够用”等贬义。试想,一个脑筋反应迟钝的人,又怎么能在与人交手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获得太极拳的高级内功呢?也有可能除笔者之外,大智皆若愚吧!
至于文中提及的太极内功,也不神秘,亦不过是人内在功能的强化训练而已。内功与人的心性修炼有直接关系,要求心意合一(即心脑合一),更要求意动形随、心动身动,内导之于外而不见其形(当然不是不动形,只是微妙神速而已)。内功最大的表现是内在功能的强化,而绝不是什么所谓的“心脑不接”!
太极拳相对于其它拳训练方法重柔而慢练。其运化,无论训练还是应用,皆不出三句话六个字:顺、随、改变方向!顺则畅,随则和,改变方向即得势!人能顺畅随和即能运化自如,能适时改变方向则能变化力点,并改变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从而达到借彼力、用彼力,用彼之力还于彼身。改变方向的技艺,也即拳论中的“转换须有折叠”之法,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
拳法都要讲究手、眼、身、法、步,筋、骨、皮、膜、肌高度协调统一。动中取静在心,心静神凝,神凝气聚,气聚势强,势强则无敌,所以拳论要求“尾闾中正神贯顶”。拳不是神术,是肢体接打的功夫,接与不接并无奥秘,不过方法而已。接也打、不接也打,打才是目的,打与不打在于心性,心动于形,形控于脑,所以说太极拳修心为上,德不修难成大道。当然不只太极拳,是拳皆如是。这是层次境界的修炼,也是伴拳之始终的精髓。
练拳的初始阶段必然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扎实练功,熟招记式。运化自如。太极拳练用有别,背练而顺用,惟此,常人难明,不用力怎能有力?精神贯注自得神妙!舍己从人岂不舍近求远?舍已从人不是把自己随便给人,而是随中感,从中控,控中随。所以说“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拳者,能随机造势。与敌交手,要神威心安,一松一紧一运化,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渐瞬变,一松一紧自无敌!方圆曲直松紧变,刚柔虚实松紧系,拳者若能把握松紧奥秘,必登功夫神圣殿堂!
最后是关于王培生先生所说的拿起来打的问题。所谓拿起来打,并不是真的要先把人拿起来再打或放出去,这里的拿乃是拿人的劲路、控其重心、破坏对方的平衡而已。当人失去重心、平衡被破坏、劲路被控,则处处被动,必被重创!想必大彤先生并未真正弄懂和感悟到王培生先生所说的真实含义,所以才大肆鼓吹和宣扬打人(或放人)要先拿起来再打,并在杂志上多次以自身的特技拳照示艺以炫其能。其实,大彤先生是拿不起人的,所有的人都拿不起,更何况大彤先生要求的是松空劲(是不许用力的),因为人的自然臂力也就是四五十斤,双手也仅能拿起百十斤(即便真正能拿起来也是要较力的,也不符合大彤先生要求)!当然,笔者不能像张方先生那样在杂志上与大彤先生叫号,让大彤先生接张方先生一个崩拳或搬拦捶!这显然对大彤先生不公平,尽管拳论有“耄耋御众”之说,但拳还是“打少壮”!因为两人的年龄已差近三十岁,更何况大彤先生是拿技击说着玩的!不信,我们可以随便邀请大彤先生在任意场合做一次把人拿起来放出去的现场表演,当然不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景像之乐,大彤先生是绝对不会就范的! 还有关于放人之事,大彤先生亦曾在杂志上说过:他被吴图南先生一掌打出六米开外,在往回走到三米处时,被吴先生一喝又被隔空打了出去!此真乃神拳也!当不知大彤先生为何如此夸张而作,是褒是贬不得而知!其实,吴图南先生是不会隔空击人的,世上也没有这等功夫!就连杨氏的所谓“凌空劲”也不是隔空击人,而是指打人的一种内在劲力或功力,是指一掌或拳打在人身上能将人凌空击出而已。
拳虽然是玩的,但不能随便瞎玩,绝不能玩虚的,否则犹如玩火自焚!拳必须用心去练,用身去感知,练拳用拳绝不能心浮气躁,要脚踏实地,扎实练功,心中身中,心正身正,Jb不贪身不过,心不缩形不瘪!前贤有云:谁掌握了规律,谁就获得了自由!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在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拳亦如是!拳的根本规律皆在于把握要领,运化要领。太极拳讲中正和合,中和自顺遂,顺遂则如意,如意便自由。练拳的核心就是调动人的本能、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良能,就是把人先天的自然本能和潜能激发出来为后天意识所控以为用!
亲爱的太极拳同仁和真正的武学爱好者,为承传中华民族武学真髓,我们必须求真务实,去玄通俗,归拳真貌!笔者虽不才,愿和大家一道共研共讨,身体力行,向玄学挑战,向真功迈进,不侮祖宗,不欺后人,让太极拳堂堂正正立足武林,使其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武林奇葩!
系统居然说我是在灌水,我有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