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9年开始太极拳就不是擂台拳法
1929年杭州国术大赛前十名资料
第一名王子庆(1899-1980):河北保定柏乡县人,时年三十岁,幼从名师刘春海先生习艺,尽得其技,精擅少林拳,尤精摔角。
第二名朱国禄(1900-1972):河北定兴县人,时年二十九岁,幼从王桂亭习形意拳,任职江苏警官学校。朱国禄是16岁练形意拳,18岁弃武从文。1923年朱国禄21岁时被其兄朱国福叫到上海,做朱国福的拳击陪练。并加入朱国福创办的武学会,于是再次随朱国福学习形意拳和拳击。同时兄弟两人在上海大世界表演拳击。1928年首届国术国考,福、禄、祯兄弟三人同获最优等,轰动武林。
第三名章殿卿(1904- ):河北保定新安乡人,时年二十五岁,十二岁时投王香斋及杨振邦两先生之门习艺,精於翻子拳、摔角、形意拳。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1920年投军,1925年加入李景林卫队,同时随李景林学习武术,后与李景林的女儿定亲,得李景林真传。
第四名曹晏海(1903-1938):幼从莲阔和尚练习燕青拳、滑拳多年,1928年4月,进入中央国术馆学习国术,从马英图习通背,从郭长生习劈挂并与郭结为金兰,以后又拜在孙禄堂、李景林门下习艺,并得到马英图、朱国福等人的指点。
第五名胡凤山(1896-1934):形意。汤士林的弟子,1928年首届国考获优等后拜在孙禄堂先生的门下习艺、习拳。
第六名马承智:(1888-1977)安徽藿丘人,幼从黄树生习少林门诸艺。甚具功力,能用手指拈碎绿豆,且周身上下不怕踢打,能举手仆人。1928年首届国考获最优等后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习艺。
第七名韩庆堂(1901-1979): 时年28岁。近代北少林长拳传人,少林门平敬一的弟子,山东即墨人,精娴北少林武技及各项点打摔拿功夫,尤精擒拿术。
第八名宛长胜(1903-1974): 时年26岁,回族,山东济南人。查拳马金镖之门生。
第九名祝正森(1902-1971): 时年27岁,山东即墨人。青岛太乙门杨明斋的弟子。
第十名张孝才(1905-1972): 时年24岁,回族,山东济南人。查拳马金镖之门生。
略评:
1.擂台比武能战者,多数属传统武术之“外家拳范畴”。一些胜者,也在大赛之后,再拜名师(如拜孙禄堂等),然而,此数添花之举,不能体现最初原始情况。
2.胡凤山,算是比较纯的内家拳选手,形意拳孙禄堂的得意弟子。赛前名气甚大,也得到了孙氏及同门的认可。然而,杭州国术比赛,胡仅取得第5名成绩。其实,这也不错了。
随后,在上海国术比赛中,第1个回合,胡即被一位20岁的少林拳手郭某击败。(我私下猜,此少林拳手,肯定是平时对抗,打的多)。
可见,历史吹得很响的“名人、名师、名门、名派、大侠、内家拳”,也是普通人练的,不一定是战神,也没必要神话。
此外,一些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明显有重大缺陷,值得检讨。
3.朱国禄、朱国福,兄弟两个,虽然学过多门拳术,然而,他们在比赛中的战绩,却是直接来自拳击。
4.其实,即便在国术大赛中,鲜有纯粹内家拳手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等,能取得好名次。
这明显暴露出,传武在体系上有缺点。
5.吴图南,曾在太极拳方面下过非一般的苦功,也颇有造诣。
但他也坦然承认过,在他学拳的时代,太极拳却不是最能打的(他没说哪个能打)。
吴氏这段话,原话我记不大清楚了。大致如此。有兴趣者可以在网上找找。
这段话,曾载于他著的一篇文章中。后来,不知哪位,把吴氏的那段话删除了。
也就是说,吴图南的那段谦虚的话,肯定是有感而发,有事实而发。哈哈。
后来人,可能是出于保护吴图南太极拳的目的,删除了那段话。
其实,这反而露怯了。这就难进步了。
6.太极拳的妙用,的确不在军阵中,也不在擂台上。
如果太极拳,出现在当今的擂台比赛上,呵呵,那太极拳就该消失了。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太极拳能出现在擂台比武较量上,那位太极拳选手,用的肯定不会是太极拳,他用的是类似散打、拳击的路数。
这瞒不了人。
太极拳,是“偶然一用”的拳术。不是公园里的广场舞,也肯定不是擂台之拳。
7.陈氏太极拳,与通臂拳关系甚大,陈家沟的拳师,原来好像都没有什么内功的传承。
现在的站桩、丹田、内功啊,什么什么,像是从别处移过去的。陈家沟原来,有这些个么?
我某年去浙江学道家内功术,一位功友对我讲,有一次,他看到陈小旺来学内功。
当然,除市面上的那些流派之外,原始的太极拳是有内功的。这是肯定的。因为,太极十三气、神、灵,都与内功相关。
即便有了太极内功,这个时候,也不是为了上擂台的。
为嘛?黄金换砖头,不值得。
我某年去浙江学道家内功术!不知道,你学习的是哪一种?谢谢。
我看也够呛、固步自封、神棍横行、楼下继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