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秘籍 发表于 2014-12-14 16:20:26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打手歌 王宗岳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息。
打手要言 武禹襄
解曰:
以心行气,务沉著,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沈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已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动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往覆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歛入脊骨,要静。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
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始有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汤,神宜内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金。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金。语甚还赅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先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气不外散。欲要神气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于腰。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个人,仍是问已,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太极拳拳理歌诀,供大家研练:
沉肩坠肘软如棉,含胸拔背记心间,舌尖虚顶嘴上膛,腹式呼吸很关键。
腿要内旋加提肛,呼吸吐纳走周天,腰为主宰带全身,节节贯通把意传。
无极之式为静功,静极生动本质变,动生两仪出阴阳,阴阳能够变万千。
阴阳虚实随机变,生出神功太极拳,拳理神奇哲理深,防身健体藏中间。
健体要领按拳理,不用劲力用意练,好似春蚕吐丝时,连连绵绵意不断。
屈张开合随呼吸,三节要把四梢连,呼吸开合每一循,意在呼时传四尖。
若是防身练此拳,意在攻防和躲闪,掤捋挤按四正劲,以掤为主贯此拳。
采例肘靠为四斜,四正四斜八卦全,进退顾盼和中定,五行必须要锤炼。
练拳同时练推手,定步推手分双单,推手主要练听力,粘连黏随为重点。
练完定步练活步,合步套步反复练,大捋推手为四斜,四捋四靠不简单。
以上程序很重要,不练走推也枉然。三角神步练走推,任你推打任你变。
下盘好似乱采花,上盘花开扫八面。随心所欲迎万变,意黏意连神不断。
断手意推不断意,黏连粘随随身转。拳脚任你随机出,练出神功太极拳。
苦学苦练苦钻研,细心领悟苦磨练。祖国瑰宝要发扬,太极神拳世代传。
用武要言 陈长兴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 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 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 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 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 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 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 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 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 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 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 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 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 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 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 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 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 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 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李亦畲拳论
五字诀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 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迟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能从心,由已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披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手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故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撒放秘诀
          擎、引、松、放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合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按定彼劲,披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面好之,常与比较,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1853年),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己(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 中秋念六日亦畲合氏谨识
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招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招法用不空。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驾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进前招法成。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功。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峰贯耳招法灵。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势顺峰入,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峰。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十三字行功诀
棚手两臂要园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招势难逞。 按手用招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三前:手前、足前、眼前。 七星:肩肘膝胯头手足七个出击点)
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棚莫如盘,粘沾不离得招难。闭棚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棚莫让先。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攻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招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发随招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十八在诀
棚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 曲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 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歉含力蓄使,粘沾 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 力,棚臂要园撑。搂进园活力,摧坚戳敌峰。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洗髓经
总义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
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
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
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
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
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
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
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
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
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
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
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
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凡圣同归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
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
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
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
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
体虽有巨细; 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
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
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
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
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
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物我一致篇第四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
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
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
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
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
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行住坐卧篇第五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
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
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
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
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
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
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
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
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
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洗髓还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
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
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
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
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
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
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 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
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
浃骨更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
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内功经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能内景遂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气纳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由脊中直上泥丸,下人中龈交,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两脉上下,旋转如园,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也。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大肠经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龟尾者,长强穴也。谷道轻提,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冲脉(上起百会,下达会阴),带脉(腰一周之脉)之中,脐下内部也。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调整呼吸,固精健肾,练神之所也。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之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 正头起项虚领颈,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肘开而张。 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肘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气归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呼吸出入,气交错也。调息匀细,真气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归纳于丹田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收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 既明气窍,再谈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 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专也。 松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结聚之谓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专也。 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壮胯,提胸以下腰。 按肩者,收肩井穴,劲沉至涌泉穴。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裆者,由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骸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提骸者,后脑骨虚灵上顶,骸自提也。贴背者,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手骨而回也。松肩者,出劲之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矣。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督脉至两肩穴也。横者,自六腑转于手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又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滚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
   乾三 头肩法乎天乾,取其刚健纯粹。 坤三 足膝法乎地坤,取其镇静厚载。 评曰: 阴阳合德,气发四体,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刚柔互运,无端可寻。是谓阴阳合德,故取诸乾坤也。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冲尻尾长强穴,谷道着力提住,由脊背上升至顶,由百会转过昆仑下印堂,贯两目而至鼻,其气欲从鼻孔汇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之力守之,用之久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端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三 肩背宜于松活,乃巽顺之意。 兑三 裆胯宜于靠紧,须现兑泽之情。 塌肩井穴,须将肩顶头正直落下,与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右臂则收左臂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臂,直达两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自如,而巽顺之意明矣。 艮三震三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评曰:震上艮下曰颐,为平为止。手止,人震动也;足止,中开胸自裆皆虚如四阴,则内刚外柔,如颐中有物能噬嗑,则物不能阻隔矣。取诸颐小过,艮下震上,雷在山上震惊百里,令人不及掩耳。足下屹立如山,震为足,为动也。 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从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腾,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肉之劲也。用肋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三离三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神运经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报导而能壮,练神而有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习腾之基.故形报导胜,能纵横;精神敛,能习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休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知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谓;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是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习腾变化矣。盖知静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击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神运既明,请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       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集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地龙经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往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

   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卟,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

   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李紫剑的《内功真传》解读
《内功真传》又名《内功四经》,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人知。后此书流入形意门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书因拳显、名因人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止,《内功四经》的文字一起没有人用白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一直没有见人用白话详加说明。与此情况相伴的是二十几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用此《内功真传》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人用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一方面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一方面是不知所云不见其功,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都不为正常。
在发现了这种奇怪现象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于是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对学科学术负责对生活现实负责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自己所能,试着对《内功四经》进行了研读、判读、整理和解读。
同样一本书,一段文字,由于读者底蕴不同学识不同观念不同,见仁见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同样的道理,我对《内功四经》的解释,只是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是公开一家之言,与朋友共享一点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误人,则本从幸甚!倘若此举纯属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评赐教,则本人幸甚、读者幸甚矣!
一、《内功四经》原文
1、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2、纳卦经
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为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3、神运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飞腾。
内功十二大力
诀云: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凌集,胸背刚柔相济,
       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穿骨破彼之劲,
       坚骨挂彼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龙经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固强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笼,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用;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坐,*骨单凭;高低任意,
二、《内功四经》判读
《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篇文章组成。
反复研读并相互比较各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纳卦经》只不过是对《内功经》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释和补充说明。如果删去《纳卦经》的卦名卦象,并不影响其意思的实际表达;用卦爻解释《内功经》是把简单的说复杂了,把明白的说糊涂了,把平易的说玄虚了,从现代拳学的角度上讲,毫无必要,实属多余。所以窃以为《纳卦经》一篇应从《内功真传》中淘汰出局。
细研《地龙经》,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今注家都一直认为《地龙经》是仆技专著,并且把篇中的前后左右屈伸翻转统统都释为仆技的内容,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以气帅形……"与《地龙经》的前四句对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珠联璧合"立马成为一篇对全方位搏击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拳经。
《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一节,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种位置是在《内功经》中一种是列作《神运经》的上半阕。据此我们可以猜测"以神帅气"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页,整理者是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个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地方呢?
《神运经》中的"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仅是对内功修为的功效说明-既不具操作意义,故可以排除在《内功真传》之外,"不以为经"。《神运经》的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说明,"皮不存也,毛将附焉?"不提也罢
以此观之,则《地龙经》"无名",而《神运经》"无实",至此我们不妨来个"割头换相"张冠李戴,合《神运》《地龙》二经为一,冠之以《神运经》,倒也名符其实,不碍观瞻。
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内功真传》的内容只有两项,一项是《内功经》即"内功"的修炼;一项是《神运经》,即"内功"的运用。以此观之则把《内功真传》名字正名为《内功神运经》更为适合。所以后面整理的经文即以《内功神运经》命名。
各抄本《神运经》之后,均附有《内功十二大力》,通过分析类比可以发现,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内容早已包括于《内功经》的"格式"之内,后八力其实不是造力行为而是打法内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删去,后八句应归为"神运"部分。
《内功经》的的劲诀,原文用"通、透、穿、贴、松、悍(汗)、合、坚"八字概括,原抄本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用现代语言来"听"就象是听江湖黑话、异域方言,真有点不知所云。例如说"透"的意思是"速",说"穿"是"连",说"贴"是"络",说"悍"是"萃"说"坚"是"专"是"能",又说"穿贴"是"横竖连络 ","合坚"是"横竖斜缠",如此这般,我想即使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不看前人"注释"也万难想到这些字有如此有解释法!
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话解释这八个字,在长期的皓首穷经依然无法格物致知之后,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破译这组字谜,终于发现如果把这个八个字分为四个词组,便可以用现代拳学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三个:"通透"就是通顺透彻;"松悍"就是柔弱刚强;"合坚"就是一体坚固,这样就与现代的伸拔、刚柔、齐整一一对应了。
剩下来的"穿贴",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只好大胆地假设这个词组中有一个错别字,在比较字形与草书笔法之后,我认为穿字是紧字之误,"穿贴"当为"紧贴 "。把"穿贴"变为"紧贴"之后,"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紧贴"的肌肉平附便体现在桩功的劲诀之中。现在既然有更科学的说法,原话当然可以不用了。
我承认我对《内功四经》的判读是离经叛道的-既"篡改"了经文,又否定了传统说法,所以在下把《内功真传》整理为《内功神运经的行为,将揭开《内功真传》流传史上破天荒的最异世骇俗的一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直等于拆了古建筑的砖又砌了一堵仿古形式的墙,这在虔诚的文物保管员眼里无疑是"势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坏行为。我已料到此举必将受到传统卫道士的严厉抨击,对此我将不意外也不后悔。
在不少人眼里,古人的遗文神圣不可侵犯,古人的墨卷只能烧高香供起来仰视,一个字都   改动不得,更不应该持半点异议,对此,我实在无法赞同。
我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益于现实和能够服务于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科学在发展,经典也必须与时俱进,或者说,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只有这样,过去的经典在现在依然经典。那种一味尊古读经把古代经典原封不动地套在现代学科学术头上的想法与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也不会倒转退回到过去的年代,神奇的木牛流马不可能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与汽车并驾齐驱。学术也一样,如果它依旧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那么它依然可以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书;如果它已经成了纯粹的文物,就让它长眠在博物馆里,而从行动的视野中消失吧。
三、重订《内功经》
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之基,始于工桩,握其大要,纲举目张: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脊竖而拔,肋开而张,膝曲而伸,裆深而藏。
内功呼吸,平和从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吐故纳新,下气于腹。
内功之劲,如弓张弦,如水充满,如风鼓帆,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内功之理,不玄不虚。内功行之,非易非难。神化大谬,轻慢不贤,心领神会,自知底端。
四、重订《神运经》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气随意转,形随气腾,意动神驰,神往气升。静则饱满,动则奔涌。
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翻猛虎豹,转疾隼鹰。身坚似铁,法密如笼,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后有序,左右分明,远则追击,近则接迎。高低任意,长短纵横,如火如电,如水如风。
仆技之作,刚柔皆能,高山落石,弩箭离弓。如球如轮,滚滚不停,有感皆应,见机出锋。不及先进,过位不停,因形就势,拆毁无情。
莫知而达,不思而作,应变自如,源于直觉。超乎行为,出自本能,内功神运,理亦平平。
五、《内功经》解读
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与人体经络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并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的。例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
内气循经络运行,并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体态的变化可以影响内气的变化,内气的变化可以影响心态的变化。所以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
内功运动的原理和法则,不外乎阴阳转换相辅相成的运动。不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动还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动,概莫能外这个原则。传统武术及传统养生功的真气周天运行如此,轨迹拳学的轨迹运动同样也如此-周天运行是意动,轨迹运行上形动,一隐一显,一明一暗,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旦明白了内功的原理和原则,你就不能不感慨传统内功的功法是人体科学的奇迹。
内功的修炼最好由站桩开始。桩架千变万化,形或不类,但是桩架的大形却的一定的规范。头要端正,背要竖直,肩要平顺,领要挺拔,胸要涵虚,肋要开张,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开张,裆部要收敛,腿膝要有弹性,足底要稳健。这些都是站桩必须遵循的原则。
内功修炼时的呼吸,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要轻柔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颈,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长匀细地缓缓进行。
站桩是要讲究劲意的,间架要轴向对争,节节拔伸;劲力要通贯,大形要饱满,气势要庄严。呼吸经过调整训练达到特殊的要求,桩态由松桩到紧桩再到动桩,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修炼,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能大功告成。
武术内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内功的具体修正,要说难也不是太难,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达到目的。所以有意无意的神化内功是错误的,但是否认内功实修之作用的观念也是不对的,内功的存在和通过实修证得的是怎样的情形,只有通过身心的实证来认知和获得,除此之外,别无二途。
六、《神运经》解读
神、形、气、力随因(不仅仅是"感")而生,自然而然,毫不勉强。形、势、气、力不谋而合是内功达到神运阶段的征兆。
一个人的内功达到了神运阶段,则他于行走坐卧之中皆可因敌而动,因敌制胜,犯者立仆,挡者立摧。
比思想还快的反应出自本能。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直觉。当人的原始生存体系被激活之后,一旦神识直觉到危险迫近则生存体系自动启动度神速运转,直截了当地将危机解除。内功神运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说到明白处,不过是人体的生存体系照地事,按照原始的法则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已。
七、内功的形动功法
让身体逐节逐层凹凸次序传导,循园运动,即内功的形动练法。实践证明通过形动练习,即使是对经络和内气一无所知的人,也完全可以通过涡园切换出自身的功力。这似乎说明,切实的形到势到力到要比一味的意到气到更具学术价值。
张三丰内丹功法
关于张三丰其人,历来传说很多,姑且不论,但他对内丹功造诣很深,确有据可查。兹根据气功古籍,综述如下。
一、张三丰论炼己功夫
《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
1.练已的涵义
炼己是内丹功法最基本的要求,贯彻于整个过程中,不可须臾或离,所以也称炼己筑基。所说筑基,一是指"炼己"阶段,或指内丹功法第一步炼精化气小周天,是强调炼己这步功法的重要性。
什么叫炼,明代伍冲虚《天仙正理》上说:"谓炼者,即古所谓:苦行其当行之时曰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之时亦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这是要求排除外界联系、爱好,要诚心,下苦功夫。所以取其炼字,是取外丹冶炼、洗炼之意。
什么叫己,己是己土,是心意,是意念。这是从易经"纳甲法"来的。所谓纳甲就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大干与《周易》上的八卦;乾、坤、良、兑、坎、离、震、巽配合起来,如"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已纳离"等,而"心为离",故己即指人心,正如清代柳华阳《金仙证论》中说:"己即我心中之念耳"。在五行中己属中央戊己脾土,为此又称己土;土为黄色,在内丹功法中又称"黄婆",名称虽不同,实际只是指意念。
综合上述,炼己这步功夫,就是指如何集中意念,不断排除杂念。宋代张伯端《悟真篇》中说:"若要修成九转,必须炼已持心"。张三丰《玄要篇》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所说的持心、炼性、修心,都是对炼己的要求。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进一步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2.正念与杂念
炼己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建立正念,扫除杂念,《玄机直讲》中说:"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所以正念是指在练功过程中不断排除杂念保持清醒的、集中精力练功的意念。正如元代陈虚白在《规中指南》中指出过的:"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此无念即指无杂念。较正念更胜一筹的,张三丰称之为"真神"。他在《道言浅近》中说:"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能做到这样,应该是已达到较高的炼己要求了。
与正念相对的是杂念,杂念的根源是情缘。杂念是指练功过程中,各种杂乱的念头纷至沓来或此起彼伏,以致意念不能集中到练功上来,又称散乱。正如张三丰《玄要篇》中说的:"初下手时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按散乱原是佛教用语,指贪嗔等烦恼,使心思分散的那种心理过程。古代练功人土常喻喻为心猿意马,认为是练功的主要障碍之一。一般的练功中杂念,大都是原来于工作中、生活中遇到或考虑到的问题;有些是原来不曾想到,或很久前的事情,在练功中反映出来,影响了练功的正常进行。亦有在练功中胡思乱想,想到一些使人气愤、懊丧、恐惧、恼怒之类的事情,以致情绪激动,心神不宁,这称为恶念。在练功中某些杂念,是基于练功者不纯正的思想意识,不正常的欲望发展而来的,则称为邪念。上述产生杂念、恶念、邪念的思想、事物,即为缘。在练功中出现邪念、恶念时要停止练静功而只做动功。
在练功中不断出现杂念,这是止常现象,不可能要求一功中不出现些杂念,实际上也不会一功中都是杂念。只要情绪乐观,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专心在练功上,杂念就自然减少。对待杂念,既不能讨厌,又不能硬驱,而是要在出现时能及时警觉,能比较顺利地排除它,这问样可以收到练功效果。当然,"人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玄机直讲》)。这里的得丹,是指练功效果。
张三丰所说的昏沉,则是指练功中用意不及,以致忘记了原来的练功要求,而出现昏昏沉沉的状态。如隋代智顗在《童蒙止观》中所描述的:"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着,头好低垂",其甚者"觉心志散慢,身体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时暗晦"。发现此类情况,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功夫下长进,也收不到应有的效益。
3.凝神调息
炼己的方法,就是凝神调息。张三丰《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什么是凝神。他又说:"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所以凝神是指已排除杂念,精神安宁,意念专一的炼功状态。明代陆潜虚在《玄肤论》进一步说:"凝神之要,莫先澄神;澄神之要,莫先遣欲。《清静经》曰: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又说:"所谓凝者.非诀然不动之谓也,乃以神入于气穴之中,与之相守而不离也"。所谓气穴,《玄肤论》中又说:"夫气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气之初,所禀父母精气乃成者,即吾人各具之太极也。其名不一,曰气海,曰关元,曰灵谷,曰下田,曰天根,曰命蒂,曰归根窍复命关,即一处也"。这许多名称,都是指几下丹田。下丹田的具体位置,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指出是脐下一寸三分,也即规中,也即玄关。由于凝神入气穴重要,所以被视为内丹功的诀窍之一。正如《还丹复命篇》中说:"昔日遇师亲口授,只要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与现在的用语"意守下丹田"基本相似。如何凝,才算掌握得比较好呢,《天仙道程宝则》中说:"所谓凝也,先以目光注所凝处,微以意敛真气 氤氲回归"。这里要用"观照",即"回光返照"。张三丰在《注百字碑》中还指出:"眼口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决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关于调息,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古仙云"调息要调其真息"。真息是指练功者在心情非常安静状态下,所出现的柔匀、深长、细缓的一种呼吸形态。但是这种呼吸又不是硬做出来的,而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正如《道言浅近》中说的:"凝神凋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内丹功法还强调要炼先天气.但是先天气还是通过后天呼吸之气而进行调练的。《道言浅近》中对这个问题也讲得很清楚:"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大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大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因为通过以上的锻炼,"心静则息凋,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散,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三、张三丰论得药口诀
《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
1.什么是药物
《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
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的,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神是外药。但实际上内药、外药两者既是一而二、二而一,是相互促进的。正如《性命圭旨》上说的,以外药言之,交感之精先要不泻,呼吸之气更要微微,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以内药言之,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人,元神凝则思虑之神自然泰定。所以说,内丹功法虽然强调炼先天的,但实际上是从后天入手,以后天去推动先天,如前述的凝神调息都是后天的功法。
对药物,在丹书上还有许多代名词,如《周易》中的坎卦、离卦,龙虎、铅汞等。《马丹阳语录》中说;"龙虎是铅汞,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真阴真阳,真阴真阳即是神气,种种名相,皆不可着,止是神气两字而已"。因此,离坎有许多同义异字,如:
(赤龙)(朱砂)
┌离--龙--汞--火--婴儿--真阳--元神
药│

物│
└坎--虎--铅--水--姹女--真阴--元气
(黑虎)(黑铅) 元精

2.得药景象
通过以上凝神调息的下手功夫,原被虚耗的精气逐渐充盈起来,于是体内就会出现产药的景象,又称"药生消息"(《注百字碑》)、"一阳未复"(《玄要篇》)。产约的景象一般丹书都略而不谈,因为很难描述,而且明说以后,易于产生追求,违反"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的原则。另方面,各人的景象也不可能一致。至于得药的景象可分为小周天、大周天两种。
小周天的得药景象--张三丰在(百字碑注》中说:"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固,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了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大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氤氲,结成丹质"。其中的如痴如醉四个字,即是小周天的主要得药景象。因为还只是小周大,所以称小药,小药又名真种子,即张三丰所说的丹质。小药产生的时机,称为活子时、一阳生。如痴如醉的说法,原起于《入药镜》中的"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肖紫虚在《解注入药镜》中描述说:"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自然身心和畅,如痴如醉,肌肤爽透,美在其中矣"。
大周天的得药景象--张三丰在上书中说:"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大周天产药于静极复动之机,该时称为正子时,所产之药为大药。该时的景象,有的称为"六根震动"即"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丹道九篇》)。
3.采药口诀
张三丰《百字碑注》中说,药产之际,要"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九"。他又在《玄要篇》中进一步说:"一阳来复体轻泄,急须闭性太玄关,火逼药过尾闾关,采时用目守泥丸"。这里的神、火,是指用意念,金指肾中的精气。采药就是要加强意念作用,引暖气感觉穿过尾阎,避免从前阴遗泄,后阴矢气,使沿督脉逆行上升。具体来说,可用《性命圭旨》中强调的吸、舐、撮、闭四字诀。此四字诀的具体内容为:撮提肛门向上,舐或作抵,为舌柱上腭,闭是目闭上视,吸是吸气停闭。这称为"火逼金行"之诀。

四、张三丰论火候细微
张三丰《玄要篇·打坐歌》中指出:"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这是说要重视火候在炼功中的重要性。
1.火候为不传之秘
过去丹书中,对什么是火候,怎样掌握火候,大部秘而不谈,正如薛道光在《还丹复命篇》中指出的:"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其原因:一是火候为内丹功法中最重要的一环。练功者知道了丹田,知道了药物,知道了炼己,如果不知道火候,前述内容就变成空诀。所以张紫阳《悟真篇》中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正因为重要,所以就不肯轻传。二是各人练功情况不一,掌握水平差距也大,很难立一法而释千疑,因此强调临炉指点,即强调现场指导、具体指导。这在张三丰著述中也是如此。

2.火候的内容
《规中指南》上说:"神是火,气是药"。《金仙证论》上也说:"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乌,曰龙,皆我之真意也"。因此火就是神,就是炼功中的意念。正如《真诠》中说的,"火候全在念头上着力"。《规中指南》中又说:"火候口诀之要,尤当于真息中求之"。这里的真息,也就是指呼吸。《金仙证论》中强调指出:"凡小周天,始终全仗橐龠之讯,为金丹之权柄"。橐龠也是指呼吸。所以火候就是用意念来掌握呼吸。对火候的用法,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武火也称进阳火、遇阴符。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上有一段关于这个问题的恬:"一对中,上半刻为温,为进火,为望,为上弦,为朝屯,为春夏;下半刻为凉,为退符,为晦,为下弦,为暮蒙,为秋冬"。这一段话,可以用下列表格分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张三丰这种火候之说,是基于《周易参同契》但义打区别。因为《周易参同契》是以八卦结合月亮的盈亏消长来借喻火候。如以一天的十二时辰结合卦象来比喻,则以子、丑、寅、卯、辰、已的上半刻六阳时进火,所以又称阳火,以午、未、申、酉、戌、亥的下半刻六阴时退火;所以又称阴符。
3.火侯的掌握
火候该如何掌握,张三丰也语焉不详,兹补充简要论述如下。《修道全指》中说:"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炼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气,微轻导引,沐浴温养也"。也就是说,得产药景象后,即用前述的四字诀,结合武火,以*暖流感觉从背部督脉上行,过尾闾、夹脊、玉枕达头顶"昆仑"而下,接前面的任脉时,用文火而归于下丹田。而在武火过程中、文火过程中,都要有一次沐浴.即不进火、不减火,维持原状。

五、张三丰对内丹术的若干论述
内丹术作为一种具体功法,文字材料只作参考。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指出:"凡看书不可按图索骥","千经万卷,皆是异名",而且书中都是"隐语譬喻"。所以从古到今都强调要在具体指导下进行实践,以免出现副作用。但文字材料实为前人的经验总结,有些话更是通过实践所得的真实体会.可供炼功者在实验中作"印证"之用。因此也一直受到古今炼功家的重视。这里再搞选张三丰论述若干则,以供参考。
1.河车初动、河车真动、大周天(《玄机直讲》)
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群,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息,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在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绎宫,而落于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气至而神未全,非真动也,不可理他,我只微微凝照,守于中宫,自有无尽生机,所谓养鄞鄂者也。行之一月、二月,我神益静,静久则气益生,此为神生气,气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余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温温火候,血水有余,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一霎时间,真气混合,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是为水底玄珠,土内黄芽,尔时一阳来复,恍如红日初升,照于沧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现,则铅火生焉。方其乾坤坎离未交,虚无寂灭,神凝于中,功无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配合。至若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中,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大,谓之行九转大还也。此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净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谓之十月功夫也。
2.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玄机直讲》)
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气之功也。回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米,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即是炼气化神之功也。如此真气朝元,阴阳反复,交媾一番,自然风恬浪静,于此时将正念止于丹田,即是封一固火候。
3.降伏思虑(《百字碑注》)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人静,贵乎制伏。眼口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恩虑。
4.周天(《道言浅近》)
大凡打坐,须将神气抱住,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于四肢,流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要勤虚炼耳。
5.内丹大道(《道言浅近》)
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薰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6.凝神调息(《道言浅近》)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工夫者。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7.甘露洒须弥(《百字碑碑注》)
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气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日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神运经》解读
   宋约斋老先生对神运经未作注解,笔者只能体会作肤浅的解释。练神运经必须奠基于内功经、纳卦经之上。对二经练习有相当水平,内气充足,真元发动,意一动,其气即可腾然而起,周流全身,达于四梢,此时再运用神运经,使之发挥为武术之技。神运经是外练形势,动作,内练精、气、神,相互配合,齐头并进。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以形练神,以神充身,故曰神运。练形外而使筋骨柔韧,肌腱弹力增加,谓之坚。练精而使内脏功能加强,内分泌功能旺盛,内精充实,谓之实。精实而后炼之使化为气,真元充足谓之壮。气足之后,内流通于五脏六腑,外发之于爪甲皮毛,横竖斜缠,如九曲珠,表里精粗,无所不到,畅达,深微,谓之飞。并非飞檐走壁之飞也。

   运用神运经,必须先明动静之机。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动静之机,也就是阴阳转化,相辅相成之理。如在二人较勇之时,自己能将全身松开,真气聚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寂然不动,待机而发,静而未漏其机,欲动而未见其迹,这乃是静中寓动之意。当已摸准对方劲路之时,便须急速进击,使对方之劲欲出而不得,欲罢而不能,我则曲直刚柔,任意施为,纵横伸缩,起落变化,克敌而制胜之。但必须注意,我在形式上虽已发动,而心意仍极为安静,千变万化,不失其机,无一丝一毫努筋拨力之感,这乃是动中寓静,虽动犹静之意。内家拳静为本体,最忌焦燥,盖因焦燥而心动,心动而气散,气散则神乱,必遭失败。故纵使大敌当前,情况险恶之时,亦需意定神宁,精神高度集中,真气归一,气势腾挪,居于将发未发之间。这乃是内家拳练功和应敌和最重要诀窍,也正是神运经灵魂之所在。欲得静之妙用,要先懂得呼吸调息之义,将气归于丹田,口虚含,舌抵上腭,以鼻中呼吸,细缓深长而均匀,全不用意,纯任自然,以神慑心,意静神安。行走时则步履与呼吸相随,无论快慢,一般地一息七步为宜,练之日久,或走或跑或与人较勇,皆可以保持中气平和而不喘息。

   二人较勇之时,若是平庸之手,则多是以形接形,高手则是以气接气,功夫不济者使会感到气被打上去,万般不得劲,千方百计沉不到丹田去,全身浮而不实,自知必败。若是以神接神,不必接手则胜负已分。譬如袁曹白马之战,关羽看颜良如插标卖首,而颜良观关羽,则觉其神威逼人,不敢交锋,此即是神受神神攻神伤而索于胆也。无论与人较勇可平时自己走架练拳,勿追求刚愎之气,总宜平心静气。神要提起,但要内敛,气要充实而不外发。呼吸、意念、手足要自然配合,意动,气起,手动,脚随,切不可乱。这就是"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进退起落,刚柔虚实,一切攻守变化,都在呼吸之间而不在其它。能掌握呼吸,便能持"中",永无过与不及之虑。动步不动心,是之谓定,动身不动气,是之谓静,心静则步能坚,以其气能下也,气静而身稳,以其能飞腾变化也。此乃是以静求动,以缓求速,乃内家拳之要义,万勿等闲视之。
《内功经》解读
形意拳之所以能惊风雨、走雷霆,变化于无形,内气之使然也。炼气之法乃本于内功、纳卦、神运三经。传至宋世荣先生,以毕生精力,悉心揣摩,终得其暗劲,化劲之妙,于是在河北形意门中,郭云深之力,宋世荣之柔,白西园之巧,并称"三绝"。

   方今国家大力挖整传统武术之时,愿将此三经原文及宋先生这注解,公诸同好,并附个人体会供参考。

   武术之道,形之于外者为架势,寓于内者为气力。练拳时,各种架势之长短、高低以及其飞腾变化,皆所以运用气力也。如内无气力,则架势亦是空架势。然而欲发力足,则必先求其内气之充,是故气者又是力之根本。此即拳经所谓以意领气,气到力发之谓也。因而形意拳之道必自练气开始。而练气之法,一在于养,二在于运。其式则有动有静。内功经者,实为动静兼修,养、运皆备之法则也。

   经络是气、血在人体内运行的轨道,它负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的使命。所以气功锻炼,首贵明经,如不能明辨经络而妄说气功,犹如盲人瞎马,将无所适从。人体经络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别、经筋之分,对练武术者来说,最主要的乃是前任、后督、冲脉、带脉、荞脉、维脉。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荞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潮。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故习武者必练奇经八脉,不可忽视。督脉在后,系全身之阳气。任脉在前统全身之阴气。冲脉为十二正经之海,与胃肾两经密切相关,关系到我们先天后天之真气。任督冲三脉皆起于玄牝(前阴与睾丸之间),一源而三岐,故练内功者皆重视之。带脉环绕腰间,有总束诸经络不致下垂的作用。带脉通畅则腰椎灵活有力,才能起到车轴的作用。二荞、二维居两腿及身躯两侧,调阴阳贯通上下,有矫健全身,使步履矫捷而灵活的作用。习武者不可不知也。

   "大道曰生,天地同始,生之谓道,阴阳呼吸"。凡练气者,无不注意调整呼吸,形意拳当然也不能例外。内功经之调息是用的自然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其法为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即提会阴、尾骨向前向上兜翻),两胁向两边张开;呼气时小腹放松,自然隆起。这种呼吸方式,既适合于技击动作的要求,又合乎生理上的需要,能使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增强,加大腹压的变化,提高肺活量,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瘀血,有利于心脏的工作。也易于做到内气鼓荡和发力时气沉丹田。提肛、缩肾,增强了对肾经(肾、生殖内分泌系统及部分内分泌腺)的锻炼,加强了内分泌腺的功能,能根据需要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竞技状态大大提高。有利于武术技能的提高,国外称之曰"自生荷尔蒙法"。练动功时,呼吸一定与动作相配合,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力时吸,发力时呼。但还要注意自然,不可勉强。要逐渐做到力不蓄而自蓄,力不发而自发。用提肛缩肾的方法,将真气自玄牝之门提到丹田,再自丹田贯入五脏六腑,这就是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所说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将有形之精,化成微妙之气,再将此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在人体内的表现,便是光聚天心。也就是形意拳经上说的"一点灵光吊在眉"。

   有规矩,然后成方园。对初学者必须规定严格的姿势。刘奇兰先生说"意即人之神气,形是人之动作,动作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诚于内而形于外,内外合一,乃形意二字之意义也。"笔者练功体会,练内功最重要的是松、静二字。内功经对形式上所作的那些规定,都是为了达到松静的目的。盖内气之运行,是受从意志支配的,首先要由大脑皮层发出信息,其次是肢体某部接受讯息。不静,则大脑发不出信息;肢体不松,则接受不到信息。是故松与静,乃是行气的根本。但松静并不是疲踏松垮,而是要松而不懈,静而不散。静如劲松挺拨,精神凝聚。动如风吹在树,百枝摇曳。极其自然协调而又富有弹性。练功时真气发动,腹内沸腾,要提起全付精神,以意领气,达于四梢便觉舌欲催齿,齿欲断筋,发欲冲冠,甲欲透骨。出手虽柔缓,而力能摧城,刚柔相济,圆通活泼,个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
形意拳要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所以虽谈走劲,仍是行气。形意拳出手应该八劲俱全,要哪个劲便有哪个劲。欲达到八劲俱全,便首先作到按肩、逼臀、圆裆、提胸、提颏、贴背、松肩。欲同时作到这七项要求,是相当不易的。对初学者应先从分别练习入手,能够单独打出明劲、暗劲、横劲、竖劲就算很不错了。然后再练明暗劲的变化与应用。既要认真刻苦地练,又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也。

   练静功时或坐或立均可。坐式或盘膝,或坐于凳上将两大腿放平,双脚踏地均可。应先按宋世荣先生注解的小周天法敛气沿任督两脉作循环。然后再练"五气朝元"法。站式即桩功,以取三体式站立者为多。可在练过坐功的基础上直接练五气朝元法。练动功(行功)时,有明劲、暗劲之分。打明劲,只练三点小周天循环,即吸气时,将真气自会阴提到命门,此为蓄力;发劲时,呼气,同时将气自命门向前穿过,达于丹田,复降于会阴;打暗劲时,发力比较柔缓,可用五气朝元之法。这里附带说明一下所谓气感问题。有些初练内功之人,往往热心于追求自身气感,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一种偏差。要知气自是气,而气感乃是气的派生效应。自身有无气感,或气感之大小,并不能内气之大小。故学者只要按内功经所示之方法认真练去,勿忘勿助,自然成功。

   最后,谈谈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问题,这一段经文,说的是内功的高级阶段及其效果。返本还元即要返还到婴儿状态。婴儿状态,是人的原始状态,是人体生命的本来面目。这时,体内阴阳自然平衡。内气无所不通,意、气、神三者是合一的。其后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产生了七情六欲,干扰了内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于是才产生了种种疾病,生了病也不能自己修残补缺。气功之道在于以入静的方式,割断外来干扰,将意识集中于自己体内,再通过一定的功法,消除以住因外来干扰而引起的体内变化,使其逐渐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意、气、神重新合一。气功家叫做 "善养吾浩然之气,常守我独立之神"。武术家叫做"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即是此意。

   内功练到这一境界时,在作静功中,闭目合晴,抱神归一,使会觉得宇宙之大,空无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虚无缥缈,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来的危险,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动功时,便觉飘飘荡荡,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心无其心,身无其身,随意而动,无可无不可。又如悬肘写大草,将意气神集中到笔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动,则笔走龙蛇,如用之于应敌,本无意打他,只是随进攻之势,随意应之,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往往可将对方击出甚远。这即拳经中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师郭云深一生的经验总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
松柔的本质
练太极拳者皆讲松柔。但是何谓松柔?怎样才能入于松柔?是习拳者需认真探究的问题。当今练太极拳者虽有千万之众,但真能由松柔而至劲者却是麟毛凤角。故一搭手,软硬僵者比比皆是,有的虽然也能赢人,但用的功夫与太极功夫并不相干。于是有人又是"沉思"、又是"悲哀"。之所以如此,其实正是人们过分注重了太极拳松柔的表象,反倒忽略了松柔的真意。
何谓松?松是指修为的方法,是谓身心于规矩之中自然放松。何谓柔?柔是指修为的结果,是谓整劲能在周身隐而不发、自然转换。故不知规矩、不合规矩,松无异于软。这种松,于健身也许无害,但于技击则不会松出什么究竟。何为规矩?形整也。如何求形整?"九要"也。即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只有在"九要"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放松的心理暗示,求以中和(使九要协调〕方为至道。须知放松有窍:外松肩胯,内松胸腹。松肩胯以调形整,松胸腹以生真气。松肩胯要与竖顶相合,通过拳式渐使身体内各骨节间之窍节能自然松开。从而为习者能自然地运调形整打下基础。松胸腹乃任脉之理,通过外形运作的动中求静以调息。从而为习者产生内动和胎息创造条件。此为松之要义。而柔的本质是拳学进阶中之暗劲,其是整劲(刚劲〕在体内的转换机制。整劲未生,求柔则是奢求。倘若一个人尚不知整劲为何物,谈何转换?又能转换出些什么呢?柔是将整劲(刚劲〕寓于体内隐而不发循环转换于周身。故求柔需先知刚整。而欲知刚整,需先明形松意静之法。由上知,形松有两个要则,其一是九要这个规矩。其二是按照这个规矩通过松转开合身体的主要窍节使机体达到形整的目的。意静也有两个要则,其一是心理上的恬淡宁静。其二是胸腹要自然松开如涵一虚圆。太极拳所以始终要手如抱球,即此虚圆随拳式变换之形容也。此亦为练精化气之道。当外俱形整内生真气,两者相合时,则内外如一,刚整之劲自生,明劲得矣。随着内气通过拳式逐渐打通奇经八脉,而将此劲贯通周身。到此境地,则周身一家、神气浑一,寓刚整之劲于自然转换之中,可谓练气化神,暗柔之劲得矣。再向上用功夫,通过拳式,缓之悠之、形随意动,则随着内气完全打通奇经八脉,发动冲脉功能,则由柔而入虚,即由暗劲而阶及化劲。总之,通过九要,求以中和,由松静至刚整,再通过神气和化,由刚整至暗柔,最终达至空化。此为孙禄堂老先生早已揭示出的拳学进阶的不二法门。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进阶,皆不离此。只因能历此经验者代不数人,故今人多疑之,良可慨也。
明劲、暗劲、化劲都是内劲,三者表征着内劲由微渐著的不同发展阶段,亦可谓是内外合一程度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作为内外合一这一能力的内在基础,就是由拳式而产生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无此,虽徒有形意、八卦、太极之表,亦难入其里。故脱此进阶之梯,去求松也罢、求柔也罢、求棉裹铁也罢、求周身无处不太极也罢,皆是水中捞月,可望而不可及,终归白费功夫。
那么,什么是形整,什么叫周身一家?形整的力学机制是"拱效应"。所谓"拱效应"是指,无论肢体何处受力,总可以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进行调节,使此力对身体内各个骨节只产生(或基本只产生〕均匀的正向压力,而不产生或基本不产生剪、扭、弯等力效应。因此要做到形整,就必须通过周身窍节的放松调节才能做到。所谓手足相通的机制也正是周身骨节能节节正向相摧。所以周身一家的初步标准就是形整。过去有的拳师被人打一重拳后身上无损且两脚能入土三分,便是由形整而产生"拱效应"的一个力学范例。形整是拳学入门的敲门砖,其是通过拳架和打手来完成的。有人讲究找劲,所找之劲就是由调节周身而产生的"拱效应"。这是在真气尚未形成、内动尚未产生前,拳学修为初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人问: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既然四两就能拨千斤,那么不产生刚整之劲不也能克敌制胜吗?在这里需弄清四两拨千斤的真实含义。四两拨千斤并不象斗牛场上,斗牛士对冲过来的蛮牛轻轻一引,那么简单。也不象与一个苯汉推手时,他往前一扑,你则向旁边一引,那么容易。拳手内气未通,要想在实战中能用上四两拨千斤,若非偶然碰巧,便是极难成功的。当今奢谈四两拨千斤的人大多没有经过真正的搏斗。凡有过实战经验的人是不轻言四两拨千斤的。因为在实战中能预知对方的发力已属不易,而发力的过程就是一瞬,能在这一瞬间内产生四两拨千斤之效的时机,就是前力发过后力未接之瞬。因此只有在对手之劲将发未发、其式将变未变之瞬恰好接定彼劲,完成顺化拿发,才可能做到在这一瞬间的一瞬间内完成这四两的一拨。所以,若达不到周身内外高度的协调统一、灵敏协同,想在实战中产生四两拨千斤之效是根本不可能的。故拳手的功夫若进入不到暗劲阶段,则在实战中难有四两拨千斤之能。
然而拳手的功夫要想进入暗劲又谈何容易,太极拳自古就有十年不出门之说,此并非师傅保守,而是太极拳的应用方法是建立在暗劲的基础上,这一修为特点就决定其不可能速成。其实岂止太极,就是形意、八卦要想进至暗劲,若无十年纯功,一般说来也是枉然。形意拳家耿诚信先生曾回忆说:"自练明劲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自此以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以耿先生那样的天份和条件,前后十年以上的功夫才练至暗劲。对于今人,尤其是那些一天练不上个把时辰的业余爱好者们,又有什么理由因一时功夫上不了身而去怨天尤人,骂拳不好,怨师不灵呢。笔者师兄白普山先生曾习尹式八卦十年,又习杨式太极二十年,近年兼习孙氏太极拳,遂之始明用劲之理。知拳架不过是将整劲隐于内,转运于周身。其用不过是化中进、进中化,进化之机只在一瞬之放松感应(对彼劲)与协同动作(对己身)的统一。于是先前所习各派之用法,亦因能得此一瞬之机而皆活,所谓法无定法,非法即法。总之,太极拳无论体、用,都是研究开合之道。开就是要松、合就是要整。开合交变自如就是柔,至此刚柔互济、阴阳相合。其要窍就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而已。当然就白先生现时的功夫,以笔者判之尚未敢言已阶及暗劲,但确已阶及悟拳之梯了。
习者一旦能阶及悟拳之梯,则下一天功夫就长一分功夫,习而有所得,自可陶陶然,而无需面对太极拳去"沉思"亦或"悲哀"矣。
李雅轩谈太极拳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他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
太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太极拳攻防的精髓是什么?
王玉生
攻防是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太极拳攻防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打拳的初始阶段,对这个问题不甚明了,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打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继之,觉得在太极拳诸多攻防动作中,都贯穿着一个内核。那么这个内核又是什么呢?
(一)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化24式太极拳的"左右穿梭"谈起。这是个攻防兼备的拳势。其第一个动作是"落脚转体",第二个动作是"抱手收脚",第三个动作是"上步错手",第四个动作是"弓步推架"。这四个动作合称"右穿梭"。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四个动作在转换的过程中,都含有螺旋运动。不仅动作的路线上有螺旋运动,就是在细节上也有螺旋运动。例如"推架"的"架",它是个防御动作。假设对方用手打来,我用右手挑架。在挑架的过程中,右前臂要有个滚动式内旋。有了这个内旋动作,就可以使对方打来的手向外滚落,不致伤着自己。此外,用于招架的右前臂在内旋的同时,还有个向侧上方上举的动作,这是为使对方击打的手落空。若没有这一系列螺旋运动,那就极有可能被对方击中,先失一招。
同样,在右手挑架的同时,左手要迅速反击。而这个"推",也不是简单的前推,而是向前侧推出,并且在左掌接触对方前胸的瞬间,有个旋转推按的内劲,才能转守为攻,把对方发出去。
"左穿梭"则是依计按相反的方向攻防。
无论是"右穿梭",还是"左穿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方法,那就是螺旋运动。
不仅综合拳比赛套路如此,太极拳几个主要流派的拳势,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以"云手"为例,陈式拳(比赛套路)的向右"云手",包括"收脚旋掌""开步推掌""插步旋掌""开步旋掌""旋掌平摆""提膝横击"。单从名称来看,这六个分解动作中,就有四个称为"旋掌"。这"旋掌"动作要求双手一高一低在体前做旋转缠绕,也就是螺旋运动。即使"推掌"、"横击"两势,手臂在外放时,也含有螺旋式内转。
向左"云手"的劲力也类似,只是方向不同。
我们再看看杨式拳。杨式拳(比赛套路)的"云手",包括"转体落掌""云手收脚""云手开步""云手收脚""云手开步""云手收脚"几个动作。两掌和两臂在体前交替画立圆时,是边云手边做螺旋式的内转和外转,两掌在左右两侧还各有个旋转翻手按掌的动作,可以说这个拳势自始至终,均含有螺旋运动。
吴式拳和孙式拳的"云手",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整个动作过程,也都含有螺旋运动,不光"云手"之类含有明显"画圆"运动的拳势如此,就是"搬拦捶"中的"弓步打拳",用于外发冲拳的那只手,也不是简单的直击,而是从腰间"拧着麻花"打出。各主要流派的太极拳,虽风格不同,但都含有螺旋式运动。

(二)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技击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法则,而"以柔克刚"则是太极拳攻防中的一个杀手锏。那么如何以"柔"克"刚"呢?我认为这个"柔"的核心,就是螺旋运动。不然这个"柔",很难克"刚"。
按常理,在"刚"与"柔"这对矛盾中,"柔"处于劣势,刚猛占有优势,"柔"要胜"刚",就要讲究策略,这个策略的着力点,就是不能蛮打硬拼,而是像太极拳前辈们那样,用螺旋运动的独特战法应战。螺旋式运动的高明之处在于与对手交锋时,不是以"刚"对"刚"的硬打,而是"随曲就伸",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避开对方的攻击,再乘势攻击,螺旋运动力点多变,运动方向千变万化,最能迷惑对方,使其一时难辨用力的方向。我方则能运筹帷幄,在引进化打中,变被动为主动,反制对方,克敌制胜。
螺旋运动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得到验证。比如,在硬木上打洞,用螺旋钻头钻木,比用钉子直钉,钻得更深,也更省力。在现代战争中,有螺旋膛线的枪打出的子弹,要比无膛线的枪射出的子弹,打得更远、更准确,也更具杀伤力。螺旋运动的优势以此可见一斑。
(三)那么螺旋运动是否有拳理依据呢?我们先看太极图。太极图是由一个外圆,和这个"圆"中的"阴阳鱼"及两个"鱼"中间的一个"S"形曲线组成。一般认为"圆"表示无极;"阴阳鱼"表示太极的"两仪",以及事物的运动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有趣的是界定"阴阳鱼"的那条中线,不是直的,而是条"S"形曲线。对此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说它表示对立事物的变化是个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而一些太极拳前辈则把它视为拳理的依据,比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随曲就伸"的说法;陈鑫在《太极拳缠绕精论》中则说:"太极拳,缠绕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似乎这个缠法在太极拳中无处不在。王宗岳说的那个"曲",陈鑫说的那个"缠",其实就是螺旋运动。以此为据,我们可以说,太极图那个外圆中就包含的内核,也应是螺旋运动。当然太极拳攻防的内核,也不能例外。
太极拳的攻防,还有其他因素的配合,诸如内功的运用、"懂劲"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由此看来,与其把太极拳称做"抱圆运动",还不如把它叫做"螺旋运动"更贴切、更符合实际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