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冑 发表于 2016-12-13 08:35:59

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拳源流及发展探溯

以下另摘其他有关形意拳源流及发展探溯: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但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各有所传,其说不一,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三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于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辗转流传至今。
另有一种探源说法,姬际可创立了心意六合拳,即形意拳前身。
姬际可,字龙峰(有的又写为龙凤、隆丰、隆风),山西蒲州诸冯里尊村(现属永济县张营公社尊村大队)人,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康熙初年,享年八十余岁,是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姬祖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增为二世祖,姬聪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为五世祖,景鸾为六世祖,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名际时,次子名际可。际可年少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子,次第名为:甲杰、甲?、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叙中有“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评语。姬际可是一位杰出的人才,一日风和日丽,姬公访高人游终南山,但见高山流水,翠柏苍松,远看雄鹰搏击,山中古刹钟声,好一座藏龙卧虎的雄伟山峰,当晚姬公就宿庙里。翌日一早,姬公起身见云雾山中一片空地,有一异人龙腾龙跃、忽隐忽现,刚想走近,异人一闪身便从后墙越进庙里,一连数日每天如此。姬公求见心切,远远望见便一躬到地,忙说:“姬际可拜见师祖。”异人躲避不及来搀扶姬公,姬公抬头心里不觉惊赞:异人两目炯炯有神,两道白眉直通两鬓,根根银髯飘洒在胸前,面似重枣,声如浑钟,一派仙骨,恰似李太白下凡。俗话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徒访师,师访徒”。形容人们遇到千古知音时的渴望、喜悦心情。俩人一见如故,互有相见恨晚的情感,叙谈了通霄。异人郑重地取出一部书授给姬公,姬公一再叩谢,再三请问师祖尊号。师祖曰:“不必问我的姓名,只要你回去深专书中的奥秘,流传后世,吾平生愿足矣。”姬公回到家中,打开书观看,是南宋民族英雄武穆王——岳飞拳经。从此姬公朝夕研练,卓然成家,尤精于枪法,时人都说是神枪。姬祖师因旅途携此器械不便,根据拳经:“一阴一阳者为道”、“一阖一辟之谓变”、“阴阳不测之谓神”、“往来不绝之谓通”和“阴阳相合、刚柔相摩”、“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把枪法演变为拳法,把阴阳五行作为拳法之总纲。此拳生生不已,变化无穷,神出鬼没无敌于天下,又称此拳为神拳。
另有对姬际可创拳的探说。际可年少时,在家塾里学文习武,他刻苦用功,聪明过人,深得家长和教师的喜爱。传说一个月夜,际可在村西河滩练武,来一老者,看了际可的拳术后说:“你练的还不错,只是眼睛还不够亮,你到池子里洗洗就好了。”际可便去洗眼,回来后老者无影无踪,际可疑是“异人”。从此以后,际可练拳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继练大枪术,造诣独精,常骑着马奔驰在村中巷道上,用枪端点刺屋檐下外露的椽木(每间十根),无一漏过,可见用枪的快速与准确。由于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际可有强烈的忠明反清思想。甲申之后,际可已届中年,总想组织反清志仁,共图复明大业,于是出走解县,朝关帝庙,往东南越中条山经平陆去河南。马越过中条山时不慎失蹄,将际可翻下深涧,他凭多年功夫,手攀悬崖绝壁,又爬上了小路。到河南后,他听说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少林寺,便欣然前往。际可在少林寺表演了拳术和枪术,受到少林寺僧人称赞;际可观看少林寺僧人习武,也大受启发。在少林寺居住期间,一天他在寺内读书,忽见两鸡相斗,遂悟其理,何不根据各种动物之长独创新意?于是创立了新的拳种,取名心意六合拳,前后各六势,概括为:鸡腿、鹰捉、龙身、熊膀、虎抱头、雷声。少林寺传有“心意把”,既是姬氏在少林寺时留下的。际可居少林寺十年,眼看清军节节胜利,复明已成泡影,便离寺归里,教授子孙。姬氏后人称心意六合拳为“际可拳”。某年黄河西岸来一伙强人,侵害百姓,抢掠财物,际可组织村民奋力抵抗,亲手歼灭魁首,保卫了家乡,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际可去世后,葬于祖茔之内,立碑纪之。后人尊际可为夫子,在村中央建“奉先堂”,画像供奉,每年节日子孙来祠进香朝拜。此风一直延续二百余年,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废家祠、烧画像、毁弓箭而作辍。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曾有诗云为证: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亦流传着“心意把”。此说法无有凭据,不足为取。


自清代乾隆年间始,姬氏拳法技艺已在河南、山西等地流传。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姬氏拳法技艺,并且培养了众多弟子,为姬氏拳法技艺(后传为心意拳)的弘扬光大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与姬氏拳法同源的派系主要有:少林心意把、马氏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形意拳。其中少林心意把与马氏心意六合拳,在技艺风格、拳把招式、动作运行上都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姬氏拳技的原始风貌。姬际可传曹继武,曹继武从姬氏习心意六合拳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年(1693武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都督。后因宦途坎坷,致仕归籍,于池州传授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乾隆十五年(1705),戴龙邦从师命返晋,途经洛阳时,于马学礼书室作《心意六合拳序》云:“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河南马学礼亦为曹氏弟子。
山西戴龙邦于池州拜曹继武为师学得姬氏所创心意六合拳术,得五行、十行真传,并得其师所释《拳论·十法摘要》及《姬际可自述》等珍贵墨本。由于师祖姬际可及师父曹继武反清复明思想与坎坷生活的影响,加之雍正五年(1727)下令禁武,戴龙邦返归故里后,即将心意拳禁锢,只传子、侄及内亲,不外传。之后人中有“戴氏家拳”、“戴氏祖传心意拳” 之说即由此出。
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人李老农,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老农、皆一音之转也。经商山西太谷,闻戴氏大名,遂变卖部分家产,别母离妻,千里迢迢到山西祁县学习戴家心意拳术。然而,多次登门求教,均遭拒绝。李老农心诚意坚,后被戴氏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术。戴氏收李老农为徒,开创了戴氏心意拳外传的历史。李老农继承发展了戴氏心意拳术,并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能。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形意拳前身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会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式。前六式气柔。 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大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之理,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形意拳的发展和特点:形意拳源于戴氏心意拳。李洛能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行生克及安身炮等。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形意拳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其著名的弟子有刘奇兰、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李镜斋等。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颇有建树,事迹昭著,当为后人楷模。在众多武术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在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吁邺 发表于 2016-12-13 08:36:09

了解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拳源流及发展探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