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忌永 发表于 2016-12-9 13:02:23

传统武术应走的方向

国术应走的方向

   近数十年来,“中国功夫」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种风气,一股潮流,由中华国而会七十五年所举辨的『中正百年纪念杯及第五届世界国术锦标赛』中,各色人 种云集的盛况,即可略见一斑,然而,据传大陆上也在举办世界性武术比赛,以遂其统战之目的,诸君试想,在这种对峙的状况中,我们实不能不居安思危,检讨自 己,策励将来。


         东方武术尤其是古老的中国技击,因为它和文化融吾而蕴藏了博大精深的内涵,莫说外人,即便是我们自己中国人,不得其真传,亦恐难以体会武术的真谛,也因 此,国术界近几十年来,始终以兼容并蓄的度量,把算得上属於国术范畴的技艺,一股脑儿地全收到旗下。


       彼此还算相安无事。但是,诸君想想,保守、稳定的作法,在有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毋宁是一种退步吧!更何况中共在北平、南京、西安、广州等地设置了体 育学院,专门培养武术人才。而在东西方国家中卖弄,作为其文化统战的策略手段之一,幸而。自文革以来,大陆武术家凋零殆尽,使得真正武术已经没有了,而今 训练出来的人才仅著重在动作的花俏眩,是不值行家一瞧的,然而,我们亦不能就此而高枕无忧呀!


   目前国术界包罗万象的做法,在和谐和团结上固然殊堪称道,自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在推广及水准的提升上,却产生了大大的障碍,试想,一个以跌打 损伤为专长的国术馆教练,让他去教技击,或是一个擅长丹功、气功的去教青草治病,同样都是人才的误导与误用。以国术界这麼一个大团体而言,在共同为中国武 术尽力的前提目标下,应该予以分类,如此一来不仅有助於每一类水准的提升,而且将会使得国术会及政府主管部门,在辅导、研究及执行上更为有效及便利。反过 来说,大了统统挤在国术的旗帜下,泾渭不分,不仅我们国人无法认识国术的真藐‧国外人士更是一团迷糊,而且也无法个别地研究发展,终其结果,必是大家一起 和稀泥,国术日趋没落而为世人所嗤笑罢了。


       鉴於此一迫切的利害关系,个人认为由於每一类自身性质不同,内涵不同,实有必要在统一的国术会下,划分成立各类部门,然后集同性质、同内涵的人才, 於各部门相互切磋磨练,如此,方有希望在一片慵懒散乱中,把国术振兴起来,进而发扬光大。管见如此,我以为在当今纷纷芸芸的国术界,可略分为下述六类,而 每一类中其造诣深浅自然不一,其重、点是在如何分辨而如何管理之而已:


一、丹气类:




         社会上目前正流行某某丹功、某某气功等教人练丹、练气的风气,它的产生背景不消细说,诸君也知道是为著那些自觉机能或气机有障碍者而设的,由於它标榜简单、易学、效果快,因此这一类学习的人口比较多。


         其实,养气、练丹本就是一件事,儒道释三家都有这门功课。孟子常讲「气以直养而无害」,「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释家静观坐禅,调息观照工夫中也含摄有此; 而力主性命双修的这家玄门之士更是不用讲了,其调龙虎、合乾坤,无非是练个元气金丹而已。而人之一身,其动作活泼,离不开呼吸气血以及脑子心意的观测指 挥,凡人不明其理只能任其变化。


         三教则主张从一动一诤、一呼一吸中,寻其本源而加以修炼。在武术技击方面来讲,气炼丹田尤其是一门彻头彻尾的修炼工夫,不可须臾离也。因此,在武术上,内 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更藉排打、调息工夫便内外合而为一,可养可用。在三教方面则加上心性修养工夫,济世渡人的学问,可以说是把一呼一吸的技巧扩充到极 高明博厚的境界。不过,上述之三教,乃至融合三教的武道,其主要的作用在於使人回返自然的本质。当今社会流行的未必就是这些大道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武术应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