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北腿、南船北马、南外北内、南洪北清 浅说中国南北武术之分
只要对中国武术有点兴趣的都听说过南拳北腿,南船北马,南外北内,南洪北清等等的南北之说,而为什么会有南拳北腿之说呢?相信许多人都查过度娘或其他资料,之中不乏写的非常的复杂考究,但是真是这样吗?其实没那么难懂的意思,一下就变的高深莫测了。中国武术太多种类派别了,不过这也让人们知道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一样米养百样人,中国武术先辈们按地域环境风俗的不同,而创造出了适合的武术,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武术无法仿效的。
南拳北腿其实需要对应南船北马的,因为以前北方以马为主,南方以船为主,这也可以从马步中看出的。
北方的小马步益于骑马,注重的是下盘对马匹的控制而不被摔下,相信有人会说控制马匹的应该是缰绳吧,是的,是缰绳,不过那是平时的状态,而在对战中怎么拿武器呢?因此下盘的花样就多了。
再深入点说法就是北方的小马是从骑姿演变而来,如需要双手放缰绳,就必须要双膝内扣夹紧马背,这样就能不被摔下马。
南方的大马步适合在船上,注重的是下盘在船上的平衡,因为在颠簸的船上不先站稳,那要怎么制敌?所以南方的下盘讲究的是稳定性。
而北派讲求的是先练一口气再练筋骨皮,南派是先练筋骨皮再练一口气,因此往往练南派只要短时间就可以实战看出成果,相对北派就没能那么快上手。
个人觉得如今因为宣传舆论的关系,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武学皆出自少林,这有点不对了,不过怎么说来都是为了宏扬中国武术,也就无需再去争论个是非所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能见仁见智。
就以现今的传播方式,历史都可以借抄的,以前是没法比的,据传闻民国时山东有位默默无闻练螳螂拳的拳师,因为在北方混不下去了,所以千里迢迢的跑到南方去,没想到竟然会打遍南方无敌手,后来想想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螳螂拳是出了名的快手。。。。。
中国各派武术都是有其特殊和共同的技巧存在,北方重功力的培养是对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而南方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在南方拳种里有许多是要靠药物配合才能练的,
例如铁砂掌需要靠十三太保的外用药,朱砂掌是要靠毒药等等,这在北方是没有的,就算有也是极少从南方过去的,北方拳师在中药方面只会用一些行气散或运功散之类的药,因为是药三分毒。
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北方传统武术的兴盛地。
按这个解释“南船北马”中的“北马”,有点像骑山地自行车和DH时,屁股离开坐垫的骑姿。当时指导老师讲解这个骑姿的时候也是类比“马步”来教的,要求膝盖要分开两腿平行,不能并拢。貌似有点异曲同工。
南拳比较重技巧吧,北方拳师看重功力有错我立马删回复
实事求事的说在旧时南方拳种和拳师真的没法和北方相比,民国时的几次擂台赛可见一般,黄飞鸿,叶问等拳师的声望与影视宣传分不开。
民国初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拳南传的速度加快,主要是军队和国术馆的推动。。。佟忠义、王子平、于振生、韩惠卿、朱国福、马英图、杨澄甫、田长泰、张骧伍、孟宪忠、赵树德、李学义、李元智、魏鸿滨、李萼堂、顾汝章、朱国桢、李丽久、傅振嵩、万籁声、赵荣林、郝鸿昌、刘云樵、何福生、韩庆堂、范之孝、常东升、王树田、郑怀贤。。。
南方人自古以来就瘦小,当然现在有所不同,所以,从本身来讲搏击中就处于劣势!同样苦功,当年南北交手,南方胜少败多是必然!其次,从历史来看,北方战乱频繁,武技的土壤肥厚,俗话说多打成师么……多种流派发源北方也顺理成章。技巧高于南方也正常!多种因素造成,北拳胜于南拳也是事实。没什么稀奇。当然,这是总体而论。个别的相反。更说明一点:一切在于练拳的人!不在于练什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