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似玉 发表于 2015-12-14 08:48:47

武术的内涵与外形

武术与其他知识的传播一样,武术的传播也同样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教与学的过程,也可能变成学生被动的重复他们所学的动作。当前一些典型的武术训练班就是在试图鼓励这种“盲目”的练习,教一些基本功或者是创编自选套路,其实这并不是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首先讲究的是源流,历代搞武术的人在热兵器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劳动,练功实践中提炼出的各种精华,且能致对方死、残的技击方法,也是为了生存下来的空手格斗的技法。其中各门派,流派都有自己看家不外传的东西。比如:劈挂拳快套中的青龙拳,师傅可教青龙拳但不教青龙手;八极拳可教小架对接大八级,但不教六肘八招,所以初学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传统武术。尤其是受金钱利益的驱使,学员常看到的是师傅示范,徒弟重复,不鼓励提问,甚至在一些武馆里提问将使徒弟因不尊重师傅而带来惩罚。这种授武方式只能让徒弟因长时间重复的练习而感到枯燥,显然这也正是师傅资源缺乏的表现。    我认为,真正的练习是教给徒弟正确的技术、技法,师傅的作用是观察徒弟的进步,并纠正徒弟不领会的技法。尽管练习的确是无法用其它东西代替,但并不意味着徒弟要关闭他的思维,简单的等待着师傅给他的下一个信息。如果是这样,证明师傅只过分强调徒弟的身体原因,而忽略了培养徒弟的精神因素。    关于武术的内涵与外形,真正有效的传授方法是给徒弟思想与技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武术的真谛。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意味着徒弟必须不断的开阔自己的知识,使徒弟成为更独立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以传授拳的功夫为例,师傅示范,不解释然后让徒弟练习,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武术的外在方面。如师傅纠正拳的位置,腰的发力,肘的角度,躯干与身体的其它部位的角度等,直到达到标准。这时,虽然徒弟“掌握”了这一技术,但仍不能回答“为什么冲拳会这样?”而训练出来的徒弟唯一的回答就是:“我所知道的就是这样”
    事实是,武术探索性学习始于询问,师傅给徒弟示范技法让徒弟练习,同时让徒弟提问:“冲拳的力来自何处?是胳膊、背还是腰?”要告诉徒弟留心感受用哪一部分出力最好。为师者,要告诉徒弟这个动作的内涵与外形之间的作用及怎么使用?等等。探索性学习才意味着理解武术的内涵。而目标是超然脱俗。更进步的解释是,传统武术的内在方面循环于功夫与哲学之间。外在的训练与内含循环于功夫和哲学之间,用外在的训练与内在的精神相配合的帮助徒弟理解,在习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的寻求武术的内在真谛,而不是外在的东西。   对于外行人,如果他的武术知识来自书本,而这种书本又是由那些忽视了传统武术真粹的人写的,则这样的人很难成功。这决定了任何真正的武师必须超脱自我。少林门的坐禅,其它门派的站桩,看外形简单,而传统武术中,任何理解坐禅,站桩正确含义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内含是全真的本性,而这一目的达到又不是简单的事。外形上的差异但追求的多是内涵。练习武术的人应该追求,肉体与精神和外界的协调,不仅要苦练武功提高武艺,同时,自己的内心也要达到平衡。    历代武术前辈一生都在不停的拜师学艺,而正是他们不断的博学,最终成为武术宗师。厚积薄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术的内涵与外形